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拉动经济如何防止低效率

拉动经济如何防止低效率

发布时间:2022-11-30 12:06:50

㈠ 简述怎样解决市场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简答题)

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况,
原因是当商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超过边际社会成本时,市场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
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
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微观经济学说明,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外部影响,信息不完全等。
一般认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四点:
一,市场垄断
二,非对称信息
三,商品的外部性
四,公共物品的存在
以上因素造成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
"市场失灵”与“市场成功”相对.“市场成功”即聚集理想化的竞争市场使资源均衡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能力。这个由亚当·斯密粗略地推测的市场特点,在现代福利经济学中得到最明确的表达:(
1
)假如有足够的市场;(
2
)假如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按竞争规则行事;(
3
)假如存在均衡状态,那么在这种均衡状态下的资源配置就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情况不符合此项定律的结论时,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的时候,就出现了市场失灵。根据施帝格里茨的观点,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1
)个人自由和社会原则的矛盾。①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帕累托最优概念与社会公平原则不一定一致。效率与平等是市场无法自行解决的一对矛盾。②市场无法解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产生的矛盾。⑵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假定。如市场存在着的独占、垄断、过渡竞争等,都会引起社会效率的损伤。⑶某些领域不适用一般竞争均衡分析,尤其是那些体现效率递增的经济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等。⑷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如完全的风险保障市场是不存在的。⑸信息不完备或信息无关性的存在。主要表现为:①私人的信息获得是有限的;②信息在私人交易中会发生扭曲;③市场行为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⑹存在不完全均衡,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如失业等。⑺存在外部效应。⑻公共物品是市场无法自行保证供给的。
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原因,即市场势力和市场的不存在。
(1)
市场势力,如果某些人和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那么资源配置一般是低效率的。因为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会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这样用于商品生产上的资源变得不充分了,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只有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得以成立。
(2)
市场的不存在。对一种商品来说,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么很难预料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际上对某些商品来说是不会有市场的(如贫困保险,因为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市场的不存在而可能出现的另一类低效率就是外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以一种现存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福利的情形。
harvey
s
rosen,
《财政学》,4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㈡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新常态,实现弯道超越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作为 尊重并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目前有许多人用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三驾马车”的状况来解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由消费、投资和出口构成的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是可以用宏观经济
政策来加以调节的,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扩需求”,“保增长”。十分明显,人们在这里运用的,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即使认为凯恩斯主
义的理论是正确的,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长期增长问题,也是一种误用。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长期增长走势,是由支持经济增长的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
况决定的。因此,我们只能用产出总量由劳动、资本、效率等基本因素的状况决定的“生产函数”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来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的增加。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得到了“人口红利”,即大量新增劳动力的支持。但是,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社
科院的蔡昉教授就已指出 “刘易斯拐点”(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发生逆转)的出现,“人口红利”会逐步缩减以至消失。这种情况现已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第二个驱动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即投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一直是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学家对投资拉动经济造成的消极后果
做过许多分析。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已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必然引起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问题和无产阶级贫困
化、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社会问题。多年来,我们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期,资源耗竭、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近
年来,不但以上矛盾日益激化,而且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失衡。这集中表现为国民资产负债表特别是其中地方政府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负债率)过高。如果继
续用大量投资去拉动增长,就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第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率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在改革开放以后比起改革开放以前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化改变了过去城乡隔绝的
状态,大量农村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土地转入城市,得到了相对高效的利用。第二,开放以后引进外国设备、学习外国技术,很快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
水平差距,推动了效率提高。这些都使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对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初发生了变化。首先,不论是人口城市化还是土地城市化
的速度都在放缓。其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一般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日益接近。这样,用学习引进的方法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就不那么大了。哪怕
是引进外国技术,也要经过消化以后的再创新。这时,原有的体制缺陷就表现出来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潜在生产力的研究都表明,从本世纪初开始,效率提高对
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下降。

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发生推力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面临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即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减退,如果找不到新动力,就可能陷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而无法超越。

以上分析说明,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找到新增长动力。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历史经验,这个新动力集中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要以冷静的平常心态来对待GDP的减速

既然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是客观因素决定的,我们就只能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它。所谓用平常心态对待,就是不要急急忙忙用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的老办法去把增长速度拉起来。

2009年以来的经历表明,用强刺激的办法去拉动经济增长,时效变得越来越短。经济学所说的“投资回报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了。另外,用强刺激的办法,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又很差,结果就使宏观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脆弱。不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还是企业的负债率,都增
长得非常快,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公认的警戒线。最近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的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都发出了警示信号。资产负债表
状况的恶化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一些曾经有过长时期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比如日本,在爆发了系统性危机以后不但丧失了原来的优势,还造成了国民经济长期低
迷。这是我们必须竭力避免的。

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用平常心去对待经济减速的新态势,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如果我们不能在GDP增长减速的情况下改善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增长效
率,过去被GDP数量所掩盖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并趋于激化。具体表现,一个就是使减速过快,造成很多问题。另外,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如果不能通过
提高增长质量得到弥补,我们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许多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历史欠账无法得到补偿。如果减速的同时能够提高增长的
质量,提高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虽然数量增加得少了,可是人民和整个经济所得到的实际好处会比过去的低效率、高增长时期还要多。

从国际范围内看,有一些国家因为它的增长主要是靠效率提高,所以有个3%、4%、5%的增长率就是很好的情况了。我们也应该争取这样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应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数量上,而是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上。

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一种合意可欲的新常态。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推进改革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人大在1981年12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经
济建设十大方针。它环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效率(当时叫做“效益”)。
到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即从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
长方式,转变到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第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后一转变是前一转变的基础。

几十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情况差别很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靠经济体制以及其他社会
政治体制的转变来推动。“九五”改革的力度比较大,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显得不那么有力,以至于到“十一
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型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下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得到了新的强大推动力。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这就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上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同志对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十分着急,因为按照过去的经验,经济增长一减速就会立即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
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一再探底,但是就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在改善。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去年政府预期的城镇新就业人数是
900万人,结果完成了1310万人,达到预期目标的145%。今年把这个预期目标提高到1000万人,到10月已经完成,全年的情况比去年还会稍有改
善。经济减速并没有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良好,是和产业结构改善相联系的。我国的产业结构从前年开始发生了良性改变。过去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第二产业一枝独秀。2012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第二产业第一次实现齐平。到去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超过了第二产业,并使第三产业第一次成为整
个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今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为什么“十一五”反复强调要发展服务业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却突然发生了改变呢?答案无非是从十八大前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不算大,但对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项是2012年从上海开始然后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于“营改增”,许多人注意的是它减轻税负的作用,经济学界关注
和支持的原因却是这是一项有利于分工深化的改革。营业税是全额征税的,分工越细,税收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增值税是就价值增值征税的,有利于分工深化。而正
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分工正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大家可以看到,“营改增”在全国推广以后,对分工深化、新行业的出现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光一
个网络购物就分化出众多行业:快递、结算、售后服务等等,增加了许多就业。

另一项改革是2012年从广东开始、本届政府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推广的,这就是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它导致新增工商户数量大大增加,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的工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60%。

这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期间的一些不算很大的改革,我把它叫做小试牛刀。小试牛刀尚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这就证明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显着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实现从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整个经济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经济在进入中速增长的情况下,增加经济增长中效率的贡献度,最终确立我们所希望的新常态。

㈢ 外部经济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一、“外部经济”又称正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而收益者无需花费代价的情况。外部经济一般包括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二、外部经济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所以“外部经济”中,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所以容易导致供给不足。
以生产的外部性为例,生产的外部性是指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
例如,一个企业对其所雇佣的工人进行培训,而这些工人可能转到其他单位去工作。该企业并不能从其他单位索取培训费用或得到其他形式的补偿。因此该企业从培训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的社会利益,而私人成本却大于私人利益,虽然从社会的角度看,该企业的行动是有利的,但是从企业的角度看,这一行动对于它来说显然是无利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实现,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没有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所以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既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㈣ 如何解决垄断造成的低效率

(一)深化治理体制改革,公道界定垄断范围,切实减少公道的垄断权力延伸而造成垄断价格题目。垄断竞争理论以为,有效竞争必须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互协调,才能使社会经济效率最大化。因此,反对垄断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并不是消除所有的垄断,判定的标准就是看该放的是否都已经放开,该管的是否都已经管好。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速政企分开,依法规范政府行政活动,减少行政权力向市场领域无序延伸而造成的行政性垄断。二是缩小自然垄断领域,加速自然垄断与非自然垄断经营的分离,尽量减少自然垄断权力及其延伸造成的垄断题目。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培育成熟的市场竞争主体,逐步将现行按照所有性质治理企业转变为按照产业性质分类治理。四是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引导和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行业协会。

(二)培育有效竞争机制
(三)深化监管机构和运作机制的改革,实现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依法间接管制。
(五)加速技术进步,努力为打破垄断、实现有效竞争格式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六)吸取教训,早做预备,加速制定和完善反垄断的法律体系。

㈤ 经济增速过低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和不良影响

经济数据、工作总结看到,工业发展持续低迷、人口严重流失、平均失业率的攀升、地产投资的垫底、商品房、住宅房销售的锐减等,已在东三省形成经济失速的连锁反应。
超超低出生率+人口加速外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仅比北京、上海等极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韩国都要低。按照国际标准,低于1.3%被称为“超超低出生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整个东北地区都是大量人口流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36万。
同时伴随着的,还有老龄化程度的加剧。2013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5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据预测,2020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765万,老龄化水平将达19%;2045年黑龙江省老龄化水平将达33%以上。
通俗来讲,出生率的不断降低,结构老龄化和人口加速外流,让东三省面临 “后继无人”的尴尬。
工业发展持续低迷+失业率攀升
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印发,其中指出,东北地区2013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尽管东北地区结构转型推进已进行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去年以来重化工业下行,石油产量的放缓、煤炭价格的大跌,都对东北地区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除了山西为负数外, 其余比较低的就是东北三省了。
于是,受东北地区工业继续放缓的影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减少,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2个百分点左右。
房地产开发投资垫底+销售面积萎缩
中国经济网记者疏理了全国31省区上半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东三省的投资情况赫然垫底。投资总额方面,辽宁2101.66亿元,居全国第七情况相对较好,黑龙江、吉林投资总额几乎接近垫底,分别为332.86亿元和243.43亿元,与甘肃、宁夏为一个梯队。
投资增速方面,则直接垫底。上半年辽宁以22.06%的投资增速,成为全国倒数第一,黑龙江紧随其后,以累计增速-17.74%成为倒数第二,吉林省情况相对略好,以1.34%的累计增速成为倒数第八位。
人口减少,工业发展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乏力,民众购买力随即下降,尤其在置业方面显露无遗。上半年东三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及住宅房销售面积萎缩严重。黑龙江商品房销售面积156.21万平方、吉林为76.77万平方米,接近垫底,住宅销售面积方面,黑吉2省同样接近垫底。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东三省的房地产产业,俨然已是一片萧条。
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或将进一步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近日,地方上半年财政数据陆续公布,东北三省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明显。
辽宁财政收入去年同期增长6.3%,今年则是-22.7%,增速回落了29个百分点。黑龙江和吉林去年上半年财政收入也保持低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7%和5.9%,今年则纷纷迈入负增长行列。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梦博表示,财政收入持续的负增长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如支持一些地区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下降。
编后语
回首遥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2003年实施至今,已有12个年头。我们看到,东北经济的失速有其外部动因,也有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东三省也一直在铆足劲头努力攻克难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东三省也都将与“一带一路”对接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尽管存在转型难、改革难这样的艰难困苦,但是东三省一直走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配制,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的路上,国家高层也始终关注并倾向政策于东三省,如今,东北的振兴,更需要时间。

㈥ 简述怎样解决市场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简答题)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1)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对反垄断法及其执行的进一步说明。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垄断行业实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对上述政策的进一步说明。
(2)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利用市场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过程是通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条件下的个体需求曲线,在既定的供给量下加总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然后,根据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得出的供给曲线与该需求曲线的均衡,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
公共物品供给量也可以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
(3)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以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性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㈦ 当前国内如果想拉动宏观经济,会出台,哪些政策个人应当注意些什么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

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顺应政策导向,做好个人投资或经商的部署,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步骤和侧重点去进行投资和经营。

㈧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保持政治稳定
俗话说国泰民安,要想发展经济,首先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在我国,写入党章的指导思想先后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现在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都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结合的,是符合实际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若想稳步发展经济,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且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证生态平衡、收入平衡,要大力打击贪污腐败,解决贫富差距等等。
另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该适时地进行改革,不求突进,但也不能延缓,尤其是体制改革,上到政治体制,下到社会中的一些传统体制,一切不合时的制度都要变更。
发展经济也是一场革命,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清醒地意识发展经济。
二、农民问题
在中国,占人口大部分的是农民,三农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要解决农民问题,我们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硬件方面,我们要大力促进成城乡发展。为广大农村地带更换新的基础设施,如公路、电话、住房等等。发展尽础设施既可以为广大农民同胞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也可以方便经济发展。
软件方面,我们应该构建新农村,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多封建残余思想,我们不仅要为农村提供现代化的设施,还要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获得知识才能发展,我们要在农村破除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推进新文化的发展,充实农民的内心世界,在农村提供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教育。
三、区域发展,因地制宜
中国现在的经济现状是东西不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更具各地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区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化程度较高,我们可以从哪里取得真经输入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并且在中西部发展自己的产业,关键是因地制宜,并且鼓励全国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互帮互助,实现经济良性互动,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同样,在某一个地区这种区域发展模式也依然合适,我们应该根据每个不同地方的民俗、民风和环境、资源等情况发展相适宜的产业,比如在上海就可以发展高端产业,但发展农业就不太适合。每个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地区之间形成互补阵型,增强产业链结构,形成有需有供,增强经济的紧密性。
四、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每年高达数百万的新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军,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怎样使大学毕业生快速的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质量的好坏。为此社会一应该大力解决就业问题,如鼓励毕业大学生到经济相对落后,没有饱和的地区发展,一来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来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就业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生中,中国劳动力富足,但是并没有完全应用,很多人没事做或做一些产业价值不高的事情,我们应该让他们做适合自己特长的事情,这样可以做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劳动力和创造力,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此外,要想高速发展经济,我们应该将经济转型。我们现在的经济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效率不高,因为我国的产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们应该向高端产业进军,将经济纳入主要依靠知识密集型的轨道,一来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二来可以保持经济长时间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消除贫富差距等等。
社会方面我们应该投入资金建立相应的社保体系,从住房到医疗,应该让社会上每个人在心里有一份安全感,这样可以鼓励民众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长足发展。
这些之外,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教育是民生大计,是每一代人作重要的人生经历,也是社会发展在一代中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大学的问题,怎样使大学毕业生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现在大学里的安逸享乐之风盛行,改变,就需要强有力的推力。
综上所述,倘若要推动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要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教育、加快经济转型、推动就业、适时改革等,不管如何,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㈨ 拉动内需的关键是什么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应该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又要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处理好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消费结构与消费质量、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有部门的消费水平,严格控制国有部门的职务消费。
(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要依靠体制和机制的有效保障以及实施手段的多样化。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要求的投资体制,建立健全角式多样的消费政策体系。加速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三)坚持扩大内需,要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的局面。
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富差别过分扩大的问题。适时推进与消费相关的税制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加速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调整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坚持扩大内需,近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面发挥财政政策效应。一是要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的即期扩张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为中长期需求奠定基础。通过财政贴息、适当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间接鼓励、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要,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发行专项建设公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可起到更大更好的政策扩张效应。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三是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间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消费能力。
(五)清除体制障碍,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取消过去制定的不合时宜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政策,整顿规范税费征收的行为和秩序,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投资方向,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进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民营企业制度。二是要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重新修订个别产业的准入规则,并对已经和下一步准备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或提前进入。三是扩大涉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建立和完善涉外企业融资担保办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确有必要审批的应简化手续。
(六)加强宣传,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过渡到敢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第一,要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时间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第三,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更新和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排除人们由于认识偏差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消除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该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就更新。
(七)加快发展供给,健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前被经济学诊断否定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因此,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今后还要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是提升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
(八)抓住有利机会,积极吸引外资。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发送投资环境等多项措施,鼓励“引资”。在世界经济形势减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使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减缓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积极改善环境卫生,制定多种吸引外资政策,使那些原来存在疑虑的国际跨国公司也能来中国投资。

㈩ 拉动经济的手段有哪些

真正的经济学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按需要选择吧。

国家干预派:政府努力上项目、努力消费、努力发钱、降低利率促进投资,降低税收促进收入,就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解决失业等,从而拉动经济。从政府角度去拉动经济,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
自由市场派:只要你国家别干预,把自己的权力之手拿开,市场会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届时,经济自己会拉动自己。所以,政府干的一切都是瞎折腾,根本没必要,甚至为了拉动经济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最后累积起来会产生更大的经济衰退。

国家干预派:短期内,要用一切手段好好地活着。
自由市场派:长期来看,人都会死的。

阅读全文

与拉动经济如何防止低效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个经济特区哪个最南 浏览:168
美女这是哪里呀风景好美呀 浏览:330
这么帅为什么没有爱情 浏览:708
315在爱情数字里代表什么 浏览:974
韩国李采潭全部电影 浏览:87
前海开元公用事业是干什么的 浏览:452
淮安市事业单位住房补贴怎么计算多少 浏览:366
属马孩子属狗男孩的婚姻如何 浏览:587
叶天明是哪部小说的 浏览:665
穿越南洋建国的小说 浏览:921
暗影蜘蛛侠以前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浏览:920
怎么样做个幸福女人 浏览:855
着名的希腊故事有哪些 浏览:628
有一部电影男主角叫约翰 浏览:879
萨拉是哪部电影的主角 浏览:381
男女在泳池做亲密运动的电影 浏览:781
王小源绑架小孩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356
情圣女主角名字叫什么 浏览:836
高雄吴启华降头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364
周星驰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