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东德国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东德国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4-05-02 11:08:46

⑴ 为什么德国能成为欧洲经济最好的国家

德国能成为欧洲经济最好的国家,他本身就是民族的向心力非常好,他只有一个民族,而且很团结,非常的执着,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是质量很好的,所以他们的经济也是在全球来说也是非常好。

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

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东德实行计划经济(CPE),跟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
东德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原东德统计,私有企业主的数目从1984年的大约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约176,800人。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着名的东德出口产品有柏卡牌相机,特拉贝特、瓦尔特堡、IFA工厂出产的汽车,猎枪,六分仪以及腕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东德仍遭受着糖、咖啡之类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亲戚或朋友并且在国家银行有外汇账户的东德人,可以在外汇商店(英语:Intershop)购买西方及出口级别的东德物品。 民主德国工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83年国民生产净产值中,工业占70.2%,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8%。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工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49~1983年工业生产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5.3%。
工业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生产不断集中。大型联合企业广泛发展,形成的133个大型联合企业,其职工约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0%,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74%。工业结构上,生产资料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约占2/3,大大超过消费品生产。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9.5%,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2/5以上,1982年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8.5%。电机、电子和仪器制造业是机械工业中发展特别迅速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其产值占机械工业产值的30%。
电子工业是战后的新兴部门,微电子工业发展特别迅速,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微电子元件,1984年微电子工业产值已达25亿马克,爱尔福特为生产中心。仪器制造业以生产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等着称,耶拿和德累斯顿为中心,前者有誉满世界的“卡尔·蔡司”光学联合企业,生产种类齐全的仪器;后者有“彭塔孔”联合企业,以生产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闻名。
汽车制造业中心主要是茨维考、爱森纳赫、路德维希斯费尔德等。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尔讷明德,占造船工业产值的30%以上,生产货轮、集装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罗斯托克和维斯马。
化学工业是最发达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11%,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10.6%,1981年化学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2.8%,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后发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学工业生产提高15倍多。生产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哈雷-莱比锡区,以开采当地的褐煤为基础,发展褐煤化学工业;东部地区,利用进口的石油进行加工,发展石油化工,生产化纤、合成树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兰克福为生产中心;德累斯顿区,具有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运进原料和燃料,生产化纤、药品、照机纸、橡胶制品;哈茨山前地带,利用附近山区的化学原料及有色冶金工业的废料,生产钾肥、硫酸、焙烧苏打等;罗斯托克是新的中心,从苏联温次匹尔斯运进半成品氨,生产氮肥。
电力工业是在采煤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部门。1981年电力生产首次超过1000亿度,1983年达1049亿度,人均生产电力约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电力的86%由火电站生产(褐煤发电量占90%以上),核电站生产的电力占12%。火电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带,占全国电力生产的4/5,其中科特布斯区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区和莱比锡区。
钢铁工业是战后新建的重工业部门。本国铁矿石开采很少,原料不足,生产设备缺乏,进口铁矿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础薄弱。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生产全国生铁的3/4、钢的3/5和钢材的一半以上,这里有勃兰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德累斯顿区的里萨、格勒迪茨等钢铁企业生产全国1/4的钢和4/5的钢管。格拉区的马克斯许特联合企业生产的钢,占全国的11%。
纺织工业是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以棉、毛纺织业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赖进口,卡尔·马克思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民主德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1982年农、林业占国民生产净产值的7.8%,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生产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土地利用程度较高,1983年农、林、牧用地共921.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耕地占43.7%,森林和林地占27.3%,草地占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矿区用地以及水域等占15%。
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占农业总值的62.5%,种植业占37.5%。畜牧业发展较种植业快,1950~1984年畜牧业生产年平均增长3.7%,而种植业年平均增长仅1.7%。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较快,1960~1983年谷物每公顷产量从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麦每公顷产量从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如谷物为33%,马铃薯54%,甜菜90%。肉类、牛奶、黄油、鸡蛋、马铃薯已自给有余,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分别为75%、80%和50%。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1983年谷物播种面积253.8万公顷,总产量1006.7万吨。小麦播种面积75.4万公顷,产量355万吨,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区,以莱比锡、哈雷、爱尔福特等区较为集中。黑麦播种面积71.3万公顷,产量209.2万吨,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麦和燕麦的播种面积分别为88.9万公顷和16.3万公顷,产量相应为388.2万吨和49.8万吨,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后者以北部为主。马铃薯种植普遍,播种面积有所减少,1983年仅48.3万公顷,产量706.3万吨,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饲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产量波动较大,1983年产570万吨,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马格德堡等区。 北部区包括罗斯托克、什未林、新勃兰登堡区,濒临海洋的位置,有利于通过海港发展贸易。本区缺乏能源和矿物资源,人口稀少,历史上经济开发较差,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类和牛奶占全国的1/4。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鱼类进行食品加工,其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产值的1/5。以造船、电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坐落在卢布明附近的诺尔德核电站,提供全国核电生产的大部分。利用进口的原料发展起以氮肥为主的化学工业。罗斯托克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和本区经济中心。
中部奥得河西岸区位于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地处与东、西欧经济联系的通路上,运输地理位置有利,为成长中的工业基地,钢铁、电机、电子、仪器制造和化学工业发达,合计产值占本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农业发展水平超过邻近的东南区,土地利用规模、大部分作物和畜产品产量、机械化装备水平则居其他区之后。城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全国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人口占84%。首都柏林是全国和本区的经济中心,与周围的工业城镇结合组成柏林城市集聚区。
中部易北河沿岸区包括马格德堡、哈雷和莱比锡3个区。富多种矿产,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为重工业区。工业产值集中全国的1/3,占优势的部门有化学、燃料动力、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食品工业发达。以哈雷和莱比锡为中心,与其周围的工业城镇构成全国最大的哈雷-莱比锡城市集聚区。易北河沿岸是农业基地,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高,是全国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肉乳用畜牧业发达。
南部区包括卡尔·马克思城、格拉、爱尔福特和苏尔4个区。历来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域,是全国最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工厂企业广布。绝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运进,生产供出口的优质工业制成品。历史上形成的轻纺工业区,其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电机、电子和仪器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40%。农业居各区第3位,乳、肉用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以卡尔·马克思城和茨维考为中心包括邻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卡尔·马克思城-茨维考城市集聚区。
东南部区包括德累斯顿和科特布斯两个区。自然资源中褐煤具有全欧洲性重要意义,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种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木材具有全国意义。工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3位,重工业为主导部门,是主要能源基地,采煤、电力工业居全国之首。以电机、电子、仪器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生产规模居全国末位,但农业技术、拖拉机装备和化肥化水平较高。种植业以黑麦、马铃薯为主。草地和牧场比重高,乳用畜牧业发达。以德累斯顿为中心结合附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德累斯顿城市集聚区。

⑶ 东德和西德二战时的经济状况对比.

东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当于今日民主德国范围内的东部,工业有一定基础,工业产值约占全德国的1/4强。战争期间工业设备的45%(其中重工业设备的70~80%),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还不及战前水平的一半。战后德国分裂,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严重脱离钢铁、煤炭等原料基地,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极不平衡,统一的国内市场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国有化,着手土地改革,恢复经济,1950年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1951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3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快,1950~1970年国民收入翻了两番,每年平均增长7.2%。进入70年代后,整个生产从粗放为主的类型向集约化为主的类型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较稳定。按1980年可比价格计算,1970年国民收入为1174亿马克,1984年增加为2225亿马克,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发展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高于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为7180美元,是东欧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成为比较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民主德国实行计划经济(CPE),跟前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民主德国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
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民主德国统计,1985年有大约176,800位私有企业家,增量超过1984年。
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国创下了东欧集团中最高的工业产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准,在短短41年内曾崛起于世界,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国的现代化事业,很大程度上是“依凭”着苏联的兴盛而兴盛,苏联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遭受了最惨重的失败:大多数城市变成废墟,1/4的住房被毁坏或重创,经济和交通瘫痪,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 几百万人做了俘掳,几百万人无家可归,还有几百万人被驱赶出国境。在德军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后,盟国美、苏、英、法根据1944年伦敦会议纪要,将德国分为4个占领区。4个战领区的军事司令官共同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掌管德国最高权力。其中西方三国对德国将来社会制度的基本设计是:议会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财产和私有经济,这些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苏联则主张用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德国,在这个模式里国家掌握着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
东西方之间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导致了四个大国在德国的合作实际于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体。1948年初夏,西方三国就拟议成立一个德国西部国家,1949年5月24日随着基本法的生效, 标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了。随后,前苏联占领区也于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东、西德国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实体,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举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 公民把绝对多数票投给支持基本法的各政党,使基本法事后得以民主合法化。接着成立了联邦机构(此时尚未获得完全的主权,最高权力仍归占领军当局。以后占领制度逐渐消除,到1955年巴黎条约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才收回了全部主权,从一个战败国变成了西方大国的伙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纳被选为第一任联邦总理。
阿登纳总理的执政,确立了德国发展的西方路线。阿登纳认为,联邦政府成立后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为新的德意志国家取得行动自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尽可能广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体。他不仅努力靠近西方联盟体系,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充任联邦经济部长,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西德沿着经济自由主义的道路前进。
当然,西德的经济奇迹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国在马歇尔计划范围内给予的经济援助起了引动作用;联邦共和国在开始时没有军费开支也为经济发展节约了资本;大批愿意辛勤劳动的被驱赶者和逃亡者的涌入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2〕等等, 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当首推艾哈德博士极力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在战后西德经济的恢复阶段,美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首领就试图通过占领和援助等形式来宣传自由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美国占领军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建设美国模式的经济制度。1947年7日, 美国占领军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国无意将它自己历史形成的民主和社会组织形式强加在德国身上,但应“给予德国人民以机会,了解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和优越性”。〔3 〕虽然美军司令部受命除了确保德国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对公有制的决定,遵循正常的途径进行民主治理外”,对德国企业公有制问题“不应进行干预,但舆论导向却很有倾向性,美军新闻处于不仅强调西方民主的优越性,而且特别谴责东方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化的消极影响。”〔4 〕再加上美军司令部的有意无意的干预和影响,最终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去。
为了密切配合美国建立政治联邦方案和保证经济中央集权制,1948年初,作为新自由学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双占区经济署署长后,便全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
二、新自由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社会市场经济”无非是新自由学派所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型最完美的体现。新自由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不仅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而且能为防止丧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护,因而是一种优越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就可以防止产生专制、国家计划化、经济管制以及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一般而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撑起来的,这就是私有制、自由竞争和社会保险。
首先是私有制。这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所在。联邦宪法规定,自由竞争、社会保险只有与私有制结合起来才能够存在下去。在这一点上,新自由学派和19世纪主张自由放任的自由学派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两者都坚持私人占有资本手段,因而主张私人有投资的自主权,在价格、工资、利率等方面有达成协议和签订合同的权利,主张私人生产、私人消费以及靠税收资助的政府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实行自由竞争。艾哈德博士的名着《来自竞争的繁荣》,书名就已点破竞争的重要作用。全书不仅反映出他对自由竞争的重视和追求,而且记录着他为实现自由竞争而奋斗的历程。他说:“竞争是获得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者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它保证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循着竞争的道路,经济发展与企业利润的社会化(指这个名词的最好意义而言)才能完全实现。此外,为提高生产力的个人刺激将能得到保持。让所有劳动人民能从提高生产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资,这是通过竞争来有效地促进繁荣这一信念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4〕在谈论“德国奇迹”的说法时, 艾哈德认为,西德在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一切,“绝不是奇迹,而是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他们在自由的原则下,有机会来发挥个人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国这个例子对别国有些价值的话,其价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让实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所带来的幸福。”

阅读全文

与东德国的经济发展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故事里有龙 浏览:292
美女为什么笑容很多 浏览:417
女人为什么喜欢听男人的故事 浏览:851
曹军与西凉军交战是什么故事 浏览:895
燕子你要幸福是什么梗 浏览:676
乔家的儿女刚开始演的什么故事 浏览:761
四大美女杨玉环称号是什么 浏览:734
怎么理解经济学当中的租 浏览:263
枣庄猪的故事石板料理加盟费多少 浏览:220
什么叫爱情天敌 浏览:273
经济环境是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的 浏览:849
如何提高入住幸福感 浏览:939
怎么才算幸福的公司 浏览:115
两个人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浏览:810
渝北哪些地方是经济适用房 浏览:254
健康日报忘填了什么时候申诉 浏览:215
事业单位文化站长管理等级是多少 浏览:866
阳光的爱健康保险到期后多久 浏览:520
北斗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浏览:618
幸福三重奏厨房是什么牌子 浏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