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王珣有哪些故事

王珣有哪些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9 11:04:30

Ⅰ 大什麼如椽

【成語】: 大筆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釋】: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舉例造句】: 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點。 ★清·陳恭尹《觀唐僧貫休畫羅漢歌》

【拼音代碼】: dbrc

【近義詞】: 如椽大筆

【用法】: 作謂語;用於誇贊別人的文筆

【英文】: a writing brush as big as a rafter--forceful writing

【故事】: 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Ⅱ 你知道我國古代哪些著名的書法家,你知道他們的哪些故事2

王鞏 北宋 公元11世紀 莘縣(今山東莘縣)
王徽之 晉 ?—386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王薈 晉 公元4世紀 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王僧虔 南朝? 齊 426—485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王詵 北宋 1036—1093後 山西太原
王升 南宋 1076—1149後,一作1072—? 汴(今河南開封)
王羲之 晉 330—361,一作321—379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王獻之 晉 334—386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王珣 晉 350—401 琅琊臨沂(山東臨沂)
王岩叟 北宋 1042—1092 大名清平(今河北大名)
王志 南朝? 齊 460—513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吳彩鸞 唐 公元9世紀 豫章武寧(今江西武寧)
徐浩 唐 703—782 越州(今浙江紹興)
徐渭 明 1521-1593 山陰(今浙江紹興)
顏真卿 唐 709—785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楊凝式 唐 873—945 華陰(今陝西華陰)
虞世南 唐 558—638 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市)
張旭 唐 公元7世紀—8世紀中 吳(江蘇蘇州)
趙孟�\ [元] 1254—1322 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中國古代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蘇軾最為出色。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晉代人,他7歲開始練習書法,後在秦漢書法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風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啟後的書法家。

歐陽詢是唐代人,受晉代王羲之的影響,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書法家的長處,形成了"險勁"而"平穩"的書法風格。

顏真卿也是唐代人,書法剛健有力,氣勢雄偉,富於創新。柳公權是唐代與顏真卿齊名的書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顏真卿的影響較大,風格清瘦、秀麗。

蘇軾是宋代大文學家,學問淵博,書法蒼勁、豪放。他不固守於前代書法家的章法,主張"書無常法",同時還主張要有見識,學識豐富才能使書法有長進

張旭 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稱他為「草聖」。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Ⅲ 大筆如什麼

【成語】: 大筆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釋】: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舉例造句】: 大筆如椽指端攬,貝葉行間才數點。 ★清·陳恭尹《觀唐僧貫休畫羅漢歌》


【拼音代碼】: dbrc


【近義詞】: 如椽大筆


【用法】: 作謂語;用於誇贊別人的文筆


【英文】: a writing brush as big as a rafter--forceful writing


【故事】: 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

Ⅳ 大筆如掾這個典故出自哪裡

大筆如椽:dà bǐ rú chuán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典故出處:《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近義詞:如椽大筆
成語舉例:梁實秋《夢》:「王珣夢大筆如椽,果然成大手筆。」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用於誇贊別人的文筆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
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後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chuán)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後,他對家裡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於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Ⅳ 王珣與王羲之的關系是什麼

王珣與王羲之的關系: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

王羲之的軼事典故——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王羲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王珣

Ⅵ 書法家的故事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琅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獃獃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麼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並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後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裡,真是飽餐之後,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後。」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擀麵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隻白天鵝,動作嫻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白發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隻,按伙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發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後頭。」

白發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後,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Ⅶ 誰能告訴我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家族一些具體的史實,比如有哪些名人或者事跡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國古代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世族,因郡望為琅邪郡而得名。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琅邪王氏始祖是秦名將王翦。後來,王翦之孫王離死於巨鹿之戰,王離長子王元,因避秦亂,遷於琅邪郡(今山東境內),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則是太原王氏的祖先。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晉元帝時一度朝中官員七成以上是王家子弟或是姻親戚友,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侯景之亂時,琅邪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侯景聯姻,而被侯景報復性地大肆屠殺,自此幾乎失去政治影響力,唐朝惟有兩人官至宰相,五代時期則無一人被史書立傳。 兩晉南朝時期,琅邪王氏子第多有經學修養。王導在國家動盪、玄風昌熾的背景下提出興學之議,意在整頓、振興儒學。針對當時「軍旅不息,學校未修」的狀況,王導上書要求恢復學校,指出「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太學之設,當然主要是教授儒家經典。王舒早年「不營當時名,恆處私門,潛心學植」,這也當是研讀經籍。王廙在向晉元帝所上《中興賦》中自述「臣少好文學,志在史籍」,可見他對經史之學的愛好。據《隋書·經籍志一》,王廙有《周易注》三卷,梁有十卷,其書已佚。

南朝宋、齊之際琅邪王氏在學術領域出現了一個集大成式的人物王儉。王儉博通諸經,齊高帝曾命陸澄「誦《孝經》,自『仲尼居』而起」,王儉以為「澄所謂博而寡要,臣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張子布要覺非奇也。」永明間,王儉的學術地位更為突出。晉世以來中衰的儒學在王儉的影響下有所振興,王儉也由此獲得「儒宗」之稱。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史部正史類《南史》部分有一則札雲:六朝愛尚辭華,竟相標置,五字之美,襲譽終身。……若王仲寶者,少究《三禮》,尤善《春秋》,既宅台詞,興厲實學,至於抄何承天之《禮論》,存鄭康成之《孝經》,固為一世表儀,諸儒之領袖矣。

作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幾乎無人不能為文,無人沒有文集。《梁書》卷三三《王筠傳》載王筠為梁代傑出的文學之士,他「與諸兒書論家世集」雲: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雲崔氏「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沈少傅(沈約)約語人雲:「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

驗之史實,王筠所稱,沈約所嘆,皆非虛言。檢索《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東晉南朝時期琅邪王氏代表人物多有文集,即便無集,但後人所輯錄的文獻依然有其文章傳世,其家族在文學創作上的連續性之長久,參與文學創作人數之眾多,在中古時代眾家族中無出其右者。蘇紹興先生曾概括指出:「考琅邪王氏一族中有文集者三十五人,共四百七十五部;無文集而有文章流傳於世者計三十四人。文士以羲之,韶之,融,儉,筠,規為最著。」無疑,琅邪王氏可謂中古時代之一流文學世族。

東晉初執掌大權的王導、王敦二人都有文學才能,王敦學通《左氏》,對《左氏春秋》頗有研究,《隋書·經籍志四》著錄《王敦集》十卷,《全晉文》卷一八輯王敦文十一篇;《隋書·經籍志四》載「《王導集》十一卷。梁十卷,錄一卷」。《全晉文》卷一九集王導文二十一篇。與王導同輩中,其家族中文學藝術才能最高者當數王廙。《晉書·王廙傳》載其「少能屬文」,他是文學藝術方面的全能型的人物。《隋書·經籍志四》記載「《王廙傳》十卷。梁三十四卷,錄一卷」。《全晉文》卷二○輯其文十篇,其中有賦四篇。王導子孫多長於文學,其中王洽為「諸子中最知名」,王洽子王珣不僅有政治才能,而且文學水平也突出。《續晉陽秋》曰:「珣學涉通敏,文高當世。」孝武帝時,王珣官任左僕射,「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王珣弟王珉也善文,《續晉陽秋》載其「風神秀發,才辭富瞻」。開始借鑒江南民歌——吳歌的風格,進行樂府創作。《樂府詩集》卷四五所錄著名的《團扇郎歌》。此後王廞作《長史變歌》三首,正是接受江南民間文藝影響的樂府創作。

東晉中期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致力於文學創作,成就頗大,受到歷代文學史家的關注。王羲之的詩文創作數量不少,《隋書·經籍志四》載:「《王羲之集》九卷。梁十卷,錄一卷。」其中流傳至今者也很可觀,《全晉文》卷二二至二六輯錄其文五卷,《晉詩》卷一三輯其詩歌四首,其中《蘭亭詩序》和《蘭亭詩》歷來受人稱道,譽為名篇佳作。作為當時世族人士的代表之一,王羲之不僅自己從事詩文創作,而且還組織了當時規模最大、最著名的詩歌集會,即所謂「蘭亭雅集」。《晉書·王羲之傳》:「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詩序》方其文,羲之比於石崇,聞而甚喜。」據載,當時參加這次雅集的文士多達41人,其中有26人賦詩,共41首。作為同題創作,這是有史以來數量最大的。「欲知東晉一代詩風,當自《蘭亭詩集》中體味」。

南朝齊、梁時期,琅邪王氏家族文風更盛,出現了眾多傑出的文學之士,如顯名於南齊的王融,《南齊書》卷四七《王融傳》載其「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著名的「竟陵八友」文學集團成員之一。《南齊書》本傳載永明九年(491),齊武帝「幸芳林園禊宴朝臣,使融為《曲水詩序》,文藻富麗,當世稱之」。不僅如此,其影響還傳播到北魏。王融在文學史上的突出的貢獻在於參與了「永明體」的創立,鍾嶸《詩品》說「王元長創其首,謝脁、沈約揚其波」。王融長於音律,並用於詩文寫作。清人王士禎《古詩選·凡例》中以為「齊有玄暉,獨步一代。元長輔之。自茲以外,未見其人」。《南齊書》將王融與謝脁合傳,也可見當時人對其文學地位的充分肯定。

Ⅷ 王珣的軼事典故

王導,王珣祖父,東晉開國功臣,官至丞相,封始興郡公。
王洽,王珣之父,王導第三子,官至吳郡內史。 兒子 王弘,東晉官至尚書僕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領中書監。
王虞,南朝宋廷尉監。
王柳,南朝宋光祿大夫。
王孺,南朝宋侍中。
王曇首,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孫子 王錫,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夏內史。
王僧達,王弘幼子,娶劉義慶女,南朝宋中書令。因不禮待路太後親族路瓊之而對被其怨恨。後因高闍作亂之事被誣而遭賜死。
王猷,王柳子,南朝宋官至侍中、光祿大夫。
王遠,王孺子,南朝宋光祿勛。
王微,王孺子,王遠弟,南朝宋中書侍郎。
王僧謙,王孺子,王微弟,南朝宋太子舍人。
王僧綽,王曇首子,娶宋文帝劉義隆嫡長女東陽公主,南朝宋歷任侍中、吏部尚書,被劉劭所殺。
王僧虔,王僧綽弟,通音律,知天文星相,南朝宋官至尚書令,南齊時官至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此外,《南齊書·王僧虔傳》載,劉宋江夏王劉義恭王妃為王僧虔「同堂姊」,疑亦為王珣孫女。

Ⅸ 王氏的由來姓王的名人故事

其起源有五: 1、出自姬姓,形成於西周時期,祖先是周文王,具體始祖是周靈王之子太子晉。周文王是黃帝直系,周 文王
朝第一位國王,太子晉為周文王22世孫,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年紀較輕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闢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後來太子晉與周靈王在治洪策略上發生分歧。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太子晉去世後葬河南省偃師市緱氏山。娶楊氏國郡夫人。 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姬姓這支王氏有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的後代、周平王太孫赤的後代等等。 周初時封畢公高於畢,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另有春秋時魏獻子之後。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於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後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以王為姓,是為山西王氏。另戰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後人,為紀念被秦滅後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別以王為姓。 另有爵位與官職兩字氏的簡化而來,有王子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孫姓(周大夫王孫滿)、王官姓(晉大夫王官無地)等等。其後多簡化為「王氏」。 2、媯姓王氏,媯姓王氏為古帝王虞舜之後,居於北海、陳留一帶,因出古君王後裔,世為王姓。另有出自田姓的王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八世被秦國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3、子姓王氏,是成湯的後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 賜姓、改姓王氏,燕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又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類似情況還很多。改姓王氏有明朝汀州府的王得仁本姓謝,因避仇家改姓王,清人王樹榮本姓謝也改姓王。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5、為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回紇、女真、蒙古、滿族等改漢姓而來,有不少改為王姓,匈奴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戰國到秦漢,戰與和,從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比如唐代的霍國公王毛仲(高麗人)、唐朝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契丹人)、王廷湊(回紇人),金宗室完顏氏漢姓為王或陳,還有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為周靈王太子。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媯姓王氏。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
堂號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處是以郡望為堂號。 三槐堂:北宋王佑,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 王氏宗祠
後,晚年拜為兵部侍郎,於上任後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陝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後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佑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後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並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王佑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蘇軾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後代通用的堂名。 另外還有雙桂、留餘、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餘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堂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太子晉:周靈王太子,王氏始祖,後世又稱王子晉、王子喬、王喬。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 太子晉
谷、雒水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使叔譽聘於周,見太子,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歸告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平公遣師曠見太子晉。太子晉與語,師曠服德,深相結也。乃問曠曰:「吾聞太師能知人年之長短。」師曠對曰:「女色赤白,女聲清汗,火色不壽。」晉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女慎無言,殃將及女。」其後三年而太子死。孔子聞之曰:「惜夫!殺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 因氏王氏。 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楚國屈原在《遠游》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
編輯本段王姓名人
歷史名人
王詡(鬼穀子):春秋思想家、軍事/政治教育家,戰國軍庠的創始人,縱橫家的鼻祖,鬼穀子先生曾任楚 鬼穀子與弟子蘇秦、張儀
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他的四大弟子分別是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著作《鬼穀子》留於後世。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陵(前?~前181),沛縣人,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敷千人據南陽(今河南南陽)。後歸劉邦。從定天下。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因反對呂後封請呂為王,罷相,改任太傅。 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諫大夫,「博」經術之博,吉能兼通五經。既精且博。西漢二百年間,據《漢書》記載能兼通五經者只有二人,王吉與夏侯始昌。 王昭君(前~世紀中葉),西漢南郡秭歸人,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 王莽(前45~後23),字巨君,帝王,極傑出的社會主義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後。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無神論者。《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 王符(85~162),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著作名之為《潛夫論》。 王允(137~192)字子師,太原祁人。漢獻帝初年任司徒、尚書令,錄尚書事、總朝政。當時皇帝只是一個傀儡,董卓大權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對董卓的刺殺,但是沒有逃過董卓余黨的反撲,和他的家族一起被處死了。王允侄子王淩被曹操賞識,在魏國官至太尉。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後歸曹操。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 王浚(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大獲全勝。 王叔和(210~280),名熙,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祥(185年~269),字休徵,琅琊臨沂人,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職。事後母孝,民間流傳「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鯉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處」。 王導(276~339),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爵至太保、司徒、錄尚書事、進位太傅、又拜丞相。咸康五年薨,時年六十四,謚曰文獻。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琊臨沂,後遷會稽(今浙江紹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興),曾任過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衛夫人(鑠)學書法,後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有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平安帖》、草書《初目貼》、正書《黃庭經》、《樂毅論》、等。 王猛(325~375),十六國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劇(山東壽光)人。《晉書》載其「少貧賤」而「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後為苻堅謀士,比之諸葛孔明,累遷司徒、錄尚書事。執政時,「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滯,顯賢才,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於是「兵強國富,垂及昇平」。370年,滅前燕,留鎮鄴。旋入朝為丞相。死前,曾說苻堅不要攻晉,但未被採納。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晉代書法家、詩人,祖籍琅琊臨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護,祖籍琅琊臨沂,晉代書法家。官至尚書令、司徒,去世後謚曰獻穆。王珣曾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王珣真跡《伯遠帖》,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僧虔(426~485年),祖籍琅琊臨沂。南朝齊書法家。字簡穆,為王導五世孫,曾祖父王洽,東晉吳郡內史,善書。祖父王珣,東晉司徒,善書。父親王曇首,右光祿大夫。王僧綽之弟。官至尚書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 王儉(452~489),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字仲寶。祖籍琅邪臨沂。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王儉是齊初文壇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學士館,以其家為館舍。他大力倡導、殷勤獎掖,"雖單門後進,必加善誘"(《王文憲集序》)。任昉、王融、蕭衍、鍾嶸、蕭子恪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賞識。南朝文章,以用事為貴,數典為工,王儉是這些風氣的推動者之一。清人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寫到「一世表儀,諸儒之領袖矣」而被譽為一代儒宗。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為朝臣疑忌不見用。居河、汾之間,召徒授課。後屢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他順一統之勢,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說》、《文中子》等。 王勃(649~676),唐代著名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詩文與於龍齊名,並稱「王於」,亦稱 「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作品有《滕王閣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並州人。祖籍太原晉陽,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因此人稱「詩佛」。代表詩作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冥》、《相思》等,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豪放,更是被譽為「文人畫始祖」。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冰(710~804),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醫學家。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歷博士,數學家,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的專著是《緝古算經》。唐顯慶元年(656)國子監設「算學」,以「十部算書」為教科書,列《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並規定此書學習年限長達三年。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後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在中原戰亂之時,他以海陬蠻荒之區,取代中原而為衣冠上國,被尊為「開閩第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 王安石
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變法,王安石在接受宋神宗任命他為宰相之後,他就提出計劃,銳意革新。他說,商業、工業和農業必須要由國家來控制,免得工農階級受到富豪的壓迫。具體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有: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將兵法、保甲法。制置「三司條例司」建立預算制度,由一個預算委員會從事考核會計,提出預算。由於這些預算與行政相配合,可以節省一筆相當數目的錢。其他還有發放養老金給伶仃的老人,發放救濟金給失業和貧困的人。在教育方面,改革學校和考試制度;考試的題目從以前的詩賦改為策論實務;另立明法,試以律令刑統大義。減少使用拘泥和背誦的方法來訓練學生。一時間,甚至連鄉村學校的學生也丟掉他們修辭學的教科書,而改學歷史、地理、政治和經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跨時代的偉大改革。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子。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真宗咸平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監修《兩朝國史》。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王旦曾推薦寇準為相,寇準終於不負推薦,成為宋朝賢相。天禧元年病故,冊封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 仁宗即位後,為其立碑,並親筆御書「全德元老之碑」。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當時,宋朝與遼和議,派遣特使聘問,國書上稱遼為北朝,宋自稱南朝。詢問王曾可否?王曾通曉司禮,毫無遲疑地說:「稱他們國號就足夠了 ,受到皇上的贊許,維護了宋國的尊嚴。宋真宗曾經幾次召王曾問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頗有見地,受到朝臣們較高的評價和敬重。去世十餘年後,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筆錄》。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宋仁宗時當過尚葯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兩座。為中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銅人和圖經,在當時的醫療教學和醫官考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為統一和發展我國針灸學作出了很大貢獻。 王韶(1030~1081),北宋將領。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舉進士。熙寧初,上平戎策三篇,頗有見解,命為秦鳳經略司札宜文字。因按邊,擢龍圖閣待制,知熙州,屢破羌眾。元豐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機略,臨出師,召諸將授以要指,不復更問,每戰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元城(河北大名東)人。少孤貧。平生教書為業。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為之延譽。反對天命論與性善論。擅詩文。其詩氣勢雄壯、奇崛,富有現實性。如《暑旱苦熱》、《餓者行》。著有《廣陵先生文集》等。 王柏(1197~1274),南宋經學家。字會之,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從朱熹門人游,又受學於何基,對《論語》、《大學》、《孟子》及《通鑒綱目》等標注點校,尤為精密。聚徒講學,被聘為麗澤、上蔡兩書院師。卒,謚文憲。生平著述甚多,所著書有《讀易記》、《論語衍義》、《擬道學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爾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約(1252~1333),祖籍汴京,遷居真定。字彥博,號豫齋,贈文定公、梁國公,為元仁宗帝儒師,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賢大學士,官榮祿大夫。工文辭,精蒙語,世稱元初「鴻筆」,官歷七朝五十餘年,為元代名臣,深為元廷敬畏。曾請發米續賑,前後救活京畿東道飢民五十多萬人。仁宗時曾通告各大臣:「事未經王彥博議者,勿啟」。 王實甫(1260~1336),字德信。河北省定興縣究室村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雜劇 鶯鶯聽琴
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等等。如《西廂記》從問世一直到今天都深得各時代觀眾的好評。通常被評價為一部「反封建禮教」的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崔鶯鶯和張君瑞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及其與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矛盾沖突,批判了封建禮教、封建門閥婚姻制度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而真摯的愛情,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理想。 王禎(1271~1368),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著作《王禎農書》。《王禎農書》在我國古代農學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兼論北方農業技術和南方農業技術。是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最愛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 王蒙(1301~1385),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保保(?~1375),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平章事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元惠宗妥歡貼睦爾賜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兵起後,率領元軍與起義軍作戰保衛皇室,鎮壓紅巾軍,因其屢建戰功,官至太傅、左丞相,封河南王,總制天下兵馬。朱元璋稱他是「天下第一奇男子」。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寫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王守仁(1472~1528),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 王陽明
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明弘治十二年考取進士,以文官授兵部主事。繼任過南贛巡撫、南京兵部尚書、兩廣總督等職。平定寧王之亂、江西匪亂、叛亂等。曾謫貴州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史稱:「龍場悟道」。思想成就: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思想主張: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等。他還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影響很大。開派講學,他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他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著有《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 近代的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明朝潞(今長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進士出身。王廷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富有正義感,不畏權勢,敢於批評時政,曾兩次受宦官的迫害。他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 王錫爵(1534~1614),明代內閣首輔,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任文淵閣大學士、又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與獨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任職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於建言,勇於直諫。 王象乾(1546~1630),字子廓,號霽宇,桓台新城人

Ⅹ 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珣有哪些傳世之作

王珣《伯遠帖》也是東晉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伯遠帖》是著名的「三希」之一。「三希」中惟此帖是晉人原作,故極為世重。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名法護。官至尚書令。是王獻之的族兄弟。其祖王導、父王洽、弟王珉都是書法家。董其昌曾評《伯遠帖》說:「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王珣比王獻之晚卒15年,此帖可作為研究東晉中晚期書法面貌和筆墨紙張情況的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

與王珣有哪些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謝謝幸福萬人迷是什麼歌 瀏覽:124
愛情中什麼顏色代表什麼 瀏覽:66
已婚兩年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512
鹿城區辦健康證哪裡辦 瀏覽:508
海爾幸福里房源哪個最好 瀏覽:94
虹橋哪裡有美女 瀏覽:66
都哪些崗位需要健康證 瀏覽:886
廣饒新婚姻登記處在哪裡 瀏覽:183
戶外經濟旅遊怎麼樣 瀏覽:611
班級健康委員應該安排什麼活動 瀏覽:869
美女生育的東西是什麼 瀏覽:62
蘇州事業編制與宿遷公務員選哪個 瀏覽:926
丹陽事業單位考試考多久 瀏覽:705
警察辦案愛情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404
美女兩天賣三套房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992
人體健康平台有哪些 瀏覽:912
抖音美女套圖怎麼做的 瀏覽:454
一類改成二類事業單位怎麼辦 瀏覽:429
1636愛情數字含義是什麼 瀏覽:495
幸福愛人是哪個電視劇 瀏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