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中國民間故事燈謎又稱為什麼

中國民間故事燈謎又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9 10:18:23

❶ 猜燈謎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❷ 元宵節習俗 燈謎 簡介

燈謎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一門傳統的文化藝術。燈謎顧名思義是寫在燈籠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古代民間口謎,後來經文人加工成為字謎,在我國流傳至今。首次出現了燈謎是在宋代。文人們將謎條貼於花燈上,供人賞猜。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民間十分盛行。

拓展資料:

燈謎一般由謎面、謎目和謎底三部分組成。燈謎利用漢語多意的特點,不把謎面作原意,從中得出其它含意。在燈謎中只要謎面上有的字,謎底中就不可以再出現,否則就會「底面相犯」。

猜燈謎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在古代元宵節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飲酒、作詩、猜燈謎。燈謎也有很多種類別:兒童燈謎、字謎、動物燈謎、成語燈謎等等。

❸ 元宵節燈謎的來歷

來歷:

在夏朝就有使用暗示的方法猜某種食物的歌謠,後來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運用文字的能力越來越熟練,謎語的發展也越來越快。但在三國之前這還是一種口頭上的游戲,到了三國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寫在紙上的字謎。

唐宋時期,因為國家富裕,百姓生活條件好,所以像元宵節這種娛樂性質比較大的節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元宵燈會可以持續一周以上,晚間也不再有宵禁,大家可以盡情地走上街頭玩耍。

在宋朝時,政府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化發展迅速,在元宵燈會這種熱鬧的節日上,一些商販為了增加看燈的趣味性,就開始在花燈上寫上字謎,專門以此來吸引遊客,大家都爭相模仿,就形成了「燈謎」。

(3)中國民間故事燈謎又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❹ 元宵節猜的"燈謎"又叫做什麼

文虎」,「射虎」
燈謎亦名燈虎,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正是:門前榜出雕蟲技,座上邀來射虎人。未知所列各條燈謎,均能射中否?」
概述燈謎,又稱「文虎」,故猜迷又有「射虎」之雅稱,是一種文字游戲。最初是古代的隱語和民間的謎語,到了宋代,有人把它們寫在燈彩上,讓人們猜玩,故叫「燈謎」,由於猜燈謎有一定的難度,謎底猶如草叢中的卧虎,難以明察,難以射中,故又稱「燈虎」、「射虎」。另有遼代的射擊游戲「射虎」。

❺ 元宵節猜燈謎是源於東漢還是春秋戰國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猜燈謎是我國傳統的娛樂形式,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春秋戰國時代,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游戲,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游說之士出於利害考慮,在勸說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 這種「隱藏」的話語,當時叫做「庚詞」(庚是隱藏之意),也叫「隱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西漢曹娥碑後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射「絕妙好辭」,即是「隱語」。 《文心雕龍·諧隱》指出,「自魏代以來……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唐宋時代,「文義謎語」日漸發展,制謎和猜謎的人多起來。」至南宋時,每逢元宵佳節,文人墨客把謎語寫在紗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助興。 燈謎至此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燈謎了。至明清時代,春節前後各城鎮皆張燈懸謎,盛況空前。 關於燈謎的由來,還有一則民間故事: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人稱「笑面虎」。這笑面虎嫌貧愛富,平日魚肉鄉里。 村裡有位叫王少的窮秀才,決定要鬥鬥這個笑面虎。 猜燈謎有一年,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頂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面虎也忙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看,只氣得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面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 「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氣得乾瞪眼,轉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見了,只樂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❻ 燈謎的由來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



❼ 燈謎的起源是什麼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人們饒有興趣又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

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到南宋時,每逢元宵節,首都臨安制謎、猜謎的人就有很多。他們把謎語寫在紙條上面並貼在彩燈上讓人們猜。燈謎大多輕快活潑、詼諧風趣,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早在夏朝,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廋辭,也稱隱語。當時列國紛爭,人們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自己的意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廋辭」兩字最早見於左丘明《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廋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

這里講的是發生於公元前542年的事,雖然沒有記錄下秦客廋辭的具體內容,但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廋辭已作為外交斗爭的一種形式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在統治集團高級官員中運用了。

隱語比廋辭較晚出現,如同廋辭一樣,也是以形象生動的評議來隱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上到諸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都喜歡隱語。

在當時,有些統治者喜隱言而不好逆耳之言,臣民若要諷諫朝政,就必須投其所好,利用隱語轉彎抹角地勸諫。在國家之間的政治斗爭中,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往往用隱語掩人耳目,暗中通情。韓非子《韓非子·喻老》和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分別記載了楚莊王和申無畏以及還無社和申叔展用謎語作答的故事。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直至南朝宋時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3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在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

謎語在春秋時叫言隱、隱語、廋辭,在漢代叫射覆、離合、字謎,在唐代叫反語、歇後,在五代叫覆射,在宋代叫地謎、詩謎、戾謎、社謎、藏頭、市語,在元代叫獨腳虎、謎韻,在明代叫反切、商謎、猜燈、彈壁、彈壁燈、燈謎、春燈謎,在清代叫謎子、謎謎子、切口、縮腳韻、文虎、燈虎、春謎、燈謎等。真是叫法花樣百出,但都寓含了深刻的意思。

民間謎語與燈謎不同,燈謎屬於文義謎,而民間謎語除了少量字謎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徵來隱射的,因此,民間謎語屬於事物謎。

民間謎語主要著眼於事物的形體、性能、動作等特徵,運用擬人、誇張、比喻等手法來描繪謎底,從而達到隱射的目的。

民間謎語的謎底范圍比較窄,除了少量字謎以外,大多數都是事物,如動物、植物、用物、人體器官、自然現象、人類行為等。它的謎面往往是山歌體的民謠,以四句形式出現較多,講究押韻而有節奏,讀之可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生動,便於口頭傳誦。

❽ 猜燈謎的由來

猜燈謎的由來:

關於燈謎的由來,還有一則傳統民間故事: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人稱"笑面虎"。這笑面虎嫌貧愛富,平日魚肉鄉里。

村裡有位叫王少的窮秀才,決定要逗逗這個笑面虎。

有一年,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頂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面虎也忙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看,只氣得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面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

"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氣得乾瞪眼,轉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見了,只樂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8)中國民間故事燈謎又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參考資料:網路

❾ 燈謎的歷史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漢族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漢族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廋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代,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系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漢族民間十分流行。

早在夏朝,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廋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廋辭」和「隱語」,就是中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武林記事·燈品》中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謎語》古稱「隱語」,「廋辭」。今通常指漢族民間謎語。中國著名古典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中說:「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之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像物品,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他對謎語從理論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謎語發展的歷史,謎語的定義及其特徵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闢的闡述。
在燈謎文化源頭,應該是人類遠古的神話。神話時代是人類文化發生的時代,而所有文化的發生都源自於人類的問題意識。
漢族民間謎語與燈謎不同,燈謎屬於文義謎,而民間謎語除了少量字謎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徵來隱射的,因此,民間謎語屬於事物謎。民間謎語主要著眼於事物的形體,性能,動作等特徵,運用擬人,誇張、比喻等手法來描繪謎底,從而達到隱射的目的。燈謎主要著眼於猜射對象的名稱,主要運用別解手法。民間謎語的謎底范圍比較窄,除了少量字謎以外,極大多數都是事和物,如動物、植物、用物、人體器官、自然現象、人類行為等。燈謎的謎底范圍更廣,從字謎、成語、詩詞、各種用語,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謎。民間謎語的謎面往往是山歌體的民謠,以四句形式出現較多,講究押韻而有節奏,讀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動,便於口頭傳誦。由於民間謎語通俗易懂,故大多數都適宜少年兒童猜射。

稱作兒童謎語。而「燈謎」的規則比較嚴格,文學特徵也比較強,因而猜射難度也比較大,需要一定的學識水平,因而對成年人來說,更有趣味。自古以來,謎語由於其謎體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稱亦有所變化。謎語在春秋時叫「言隱」、「隱語」、「廋辭」;在漢時叫「射覆」、「離合」、「字謎」;在唐時叫「反語」、「歇後」;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時叫「地謎」、「詩謎」、「戾謎」、「社謎」、「藏頭」、「市語」;在元時叫「獨腳虎」、「謎韻」;在明時叫「反切」、「商謎」、「猜燈」、「彈壁」、「彈壁燈」、「燈謎」、「春燈謎」;在清時叫「謎子」、「謎謎子」、「切口」、「縮腳韻」、「文虎」、「燈虎」、「春謎」、「燈謎」等。

❿ 有哪位知道關於燈謎起源的傳說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拚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古代,元宵夜還有「元宵照井」的習俗,古諺語說:「照井水,面皎美。」俗傳元宵夜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當空、皎潔玲瓏之際,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來。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游戲習俗外,還流傳著許多軼聞趣事。「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成語,其趣事就是出於元宵。相傳,宋朝有一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為了避「官諱」,他驕橫跋扈,不許百姓言「登」,因「登」和「燈」同音,也就不許百姓說「燈」,「點燈」只能叫「點火」。這個州官在元宵節時,貼出告示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日胡作非為,人們便針對他的布告,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民間故事燈謎又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人怎麼考驗愛情 瀏覽:346
故事和酒英文怎麼寫 瀏覽:437
哪些名人故事讓我們記憶深刻 瀏覽:497
827數字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106
美女和男人是怎麼生孩子的 瀏覽:657
汝陽什麼時候也能變成經濟特區 瀏覽:562
婚禮愛情結晶怎麼說 瀏覽:998
94年的小伙事業和感情如何 瀏覽:447
最近太原有哪些事業考試 瀏覽:698
小麥有什麼故事 瀏覽:127
經濟法多少損失可以報警 瀏覽:93
西遊記哪吒是什麼故事 瀏覽:213
六合生肖婚姻什麼意思 瀏覽:284
代領的健康碼為什麼不顯示二維碼 瀏覽:131
中國古代神話里有哪些美女 瀏覽:118
漳州長泰縣美女結婚彩禮多少錢 瀏覽:848
烏市幸福路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197
意綿綿情依依多少故事 瀏覽:654
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在哪裡 瀏覽:878
一生一世的愛情有哪些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