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一舟有多少年聽的故事

一舟有多少年聽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9 04:18:54

㈠ 游三峽美景,聽名人故事 ,歷史上的三峽有著怎樣的典故呢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灧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歸京 【唐】白居易 水陸四千里,何時歸到秦? 舟辭三峽雨,馬入九衢塵。 有酒留行客,無書寄貴人。 唯憑遠傳語,好在曲江春。
入峽次巴東 【唐】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三峽聞猿 【唐】貫休 歷歷數聲猿,寥寥渡白煙。 應棲多月樹,況是下霜天。 萬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峽聞猿 【唐】慕幽
誰向茲來不恨生,聲聲都是斷腸聲。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獨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廟,蠻煙寒鎖夜郎城。 憑君且聽哀吟好,會待青雲道路平。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上三峽 【唐】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唐】李白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唐】李白 昔游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疑是天邊十二峰, 飛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蕭瑟如有聲,陽台微茫如有情。 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燦如綺。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萬壑分,煙光草色俱氛氳。溪花笑日何年發, 江客聽猿幾歲聞。使人對此心緬邈,疑入嵩丘夢彩雲。
夔州歌十絕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 瞿塘兩崖 【唐】杜甫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猱玃須髯古,蛟龍窟宅尊。 羲和冬馭近,愁畏日車翻。 悲秋 【唐】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初至犍為作 【唐】岑參 山色軒檻內,灘聲枕席間。 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
雲雨連三峽,風塵接百蠻。 到來能幾日,不覺鬢毛斑。 聞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應不迷。 江分三峽響,山並九華齊。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歸時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峴山送張去非游巴東 【唐】孟浩然 峴山南郭外,送別每登臨。沙岸江村近,松門山寺深。 一言予有贈,三峽爾將尋。祖席宜城酒,征途雲夢林。
蹉跎遊子意,眷戀故人心。去矣勿淹滯,巴東猿夜吟。 峽巫 【唐】楊炯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送人歸蜀
【唐】張祜 錦城春色溯江源,三峽經過幾夜猿。 紅樹兩厓開霽色,碧岩千仞漲波痕。 蕭蕭暮雨荊王夢,漠漠春煙蜀帝魂。 長怨相如留滯處,富家還憶卓王孫。 送王處士游蜀
【唐】齊己 又掛寒帆向錦川,木蘭舟里過殘年。 自修奼奼爐中物,擬作飄飄水上仙。 三峽浪喧明月夜,萬州山到夕陽天。 來年的有荊南信,回札應緘十色箋。 出峽
【唐】胡皓 巴東三峽盡,曠望九江開。 楚塞雲中出,荊門水上來。 魚龍潛嘯雨,鳧雁動成雷。 南國秋風晚,客思幾悠哉。 送友人歸荊楚 【唐】許渾
調瑟勸離酒,苦諳荊楚門。 竹斑悲帝女,草綠怨王孫。 潮落九疑迥,雨連三峽昏。 同來不同去,迢遞更傷魂。 巫山高 【唐】陳陶 玉峰青雲十二枝,金母和雲賜瑤姬。
花宮磊砢楚宮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無雙怨三峽,春風幾夢襄王獵。 青鸞不在懶吹簫,斑竹題詩寄江妾。 飄颻絲散巴子天,苔裳玉轡紅霞幡。
歸時白帝掩青瑣,瓊枝草草遺湘煙。 琴曲歌辭·三峽流泉歌 【唐】李季蘭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水常自聞。 玉琴彈出轉寥夐,直似當時夢中聽。
三峽流泉幾千里,一時流入深閨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飛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噴涌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 回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 一彈既罷復一彈,願似流泉鎮相續。 峽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 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色少晴雲。
日暮泛舟溪漵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㈡ 鑒真東渡的故事是什麼

六次東渡

東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到達揚州,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授「真正的」佛教,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鑒真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決意東渡。

第一次

742年冬,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准備東渡。

時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從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揚州倉曹李湊也加以援助。不料鑒真一位弟子道航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信以為真,大怒,便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准備攻打揚州。當年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籌備後,鑒真等17僧(包括潛藏下來的榮睿、普照),連同僱傭的「鏤鑄寫綉師修文鐫碑等工手」85人,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五日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安頓。開春之後,越州(今浙江紹興)、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第三次

結束了巡迴講法之後,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引誘」鑒真去日本。於是官府將榮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榮睿途中裝病,偽稱「病死」,方能逃離。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鑒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榮睿、普照再次來到大明寺懇請鑒真東渡。鑒真即率

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陰歷6月28日從崇福寺出發,再次東行。為等順風,出長江後鑒真一行在舟山群島一帶停留了數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東海上,該船遭到強大北風吹襲,連續漂流14天才看到陸地,16天後方能上岸,發現已經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亞),入大雲寺安頓。鑒真在海南停留一年,為當地帶去了許多中原文化和醫葯知識,時至今日,三亞仍有「曬經坡」、「大小洞天」等鑒真遺跡。

之後,鑒真北返,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達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在始安開元寺鑒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廣州講法,途徑端州(今廣東肇慶)時,榮睿病死該地龍興寺。在廣州,鑒真動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後,鑒真繼續動身,經韶州時,普照辭去,臨別之時,鑒真發誓「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此時,鑒真由於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又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過了大庾嶺,鑒真大弟子祥彥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鑒真十分悲痛。接下來鑒真又經過了廬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回到了揚州。第五次東渡結束。

第六次

由於鑒真的游歷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便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在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東渡苑內),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眾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於餘姚趕來,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鑒真東渡 (歷史文化事件)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個人簡介

鑒真原姓淳於,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於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後便成為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的,有懂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於日本。鑒真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

㈢ 溺水三千,只求一舟是什麼意思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的可能..通古!!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里,賈寶玉曾經這樣語帶機鋒地試圖去化解林黛玉剛剛上來的醋勁。 得一瓢之飲, 但飲便是, 不管是水做的女人還是泥制的男人, 一瓢之外, 生出來的也許都只是些無色無味無臭無形的妄念...《紅樓夢》第九十一回里賈寶玉有一句經典的愛情表白:「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 證弱水三千的由來,竟心覺戚戚。與其說為弱水的原義,毋寧說為其引申後的含義令人心懷不安。本是信誓旦旦的承諾,我卻老覺弱水三千總洋溢一種悲情,似乎隱喻誓盟如水之薄弱不堪,難載愛情之舟。 有一說,弱同溺,謂為水浸沒之意。想到無數鴛鴦蝴蝶小說里,男主人公掉進花叢中時(不啻於掉進異性的如水柔情旋渦里),總滿臉堅毅地對溫柔賢惠的女主人公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今生今世只愛你一個...」雲雲,其忠貞令人肅然。其後展開的情節,更是曲折動人,賺取純情讀者眼淚鼻涕無數。 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里,男英雄也往往是情有獨鍾,情深似海,守信如節,英雄氣概義薄雲天。可惜往往現實中所見,花開一茬一茬,年年歲歲人不同。 我之嗟嘆虛弱至極。古今中外,不乏忠貞愛情,守諾如節的感人傳奇故事,細看身邊的人事,無數柴米油鹽夫妻在打打鬧鬧、磕磕碰碰中,倒也相濡如沫地白頭至老。倒是風花雪月的小男女,總少不了哀怨的情節。歲月中,小心翼翼地趟過情感的河流,生怕磕碰上一塊堅硬的礁石,濺起一朵不應當的浪花,但滄海一粟,遙遙渺渺,煙波苦寒。 對於誓盟,既有重若泰山,則必有輕如鵝毛。歃血為盟,那是英雄所為。才子佳人們,花多亂眼時,尚且可說弱水三千隻取一瓢;對於普通兒女,要求無高,但求眼前一瓢飲,清甜宜人。 故事不斷上演,弱水三千更多地演繹出才子佳人的動人神話。神話便是神話,酷暑炎夏,且看如何甘甜清泉流過,盪滌盡俗世塵埃,沖破牢關千萬。 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過渡,古人認為是由於水嬴弱而不能載 舟,因此把這樣的河流稱之為弱水。因此在古書如《山海經》《十洲記》等中記載了許多 並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稱的弱水。山海經載的昆侖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說的就 是這個意思。有些稱謂流傳到現在還在用,比如甘肅省現在的地圖上還有一條弱水河。弱 水也用來特指位於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當然也只限於特定的地理學著作。 後來的古文學中逐漸用弱水來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比較有名的是蘇軾的《金山妙高台》 中有句: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這是弱水第一次與具體的數字連用。張孝祥的《水龍 吟——望九華山》中也有一句『縹緲珠幢愚衛,望蓬萊、初無弱水』。其他的詩詞中就很 少見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後來的小說中用的比較常見些。 《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時有詩描述流沙河的險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魯迅先生在他的《集外 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說道:雖弱水四繞,孤立獨成,猶將如何如何...《紅樓夢》 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樣:一足高來一足低,渾身帶水又拖泥.相逢若問 家何處,卻在蓬萊弱水西。這里也是指遙遠的意思。 再到後來弱水引申為愛河情海。這便是我們現在口邊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 出在《紅樓夢》第九十一回縱淫心寶蟾工設計布疑陣寶玉妄談禪:黛玉道:"寶姐姐和你好 你怎麼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今兒和你 好,後來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麼樣?"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黛玉道:"瓢之漂水奈 何?"寶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寶玉道:"禪心已作 沾泥絮, 莫向春風舞鷓鴣."黛玉道:"禪門第一戒是不打誑語的."寶玉道:"有如三寶 "。 從此男女之間信誓旦旦就開始用弱水三千隻取一瓢的套話了。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詩人蘇 曼殊的《碎簪記》,裡面有段對白:余曰:然則二美並愛之矣。**(電腦里無此二生僻字 且用符號代替)復嘆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當知吾心。又問:然君意屬誰先?余曰 :淑芳。 至於現在,弱水三千的提法比比皆是。古龍和金庸的小說里提過不下幾十次,每次英俊瀟 灑的男英雄被一大群春心萌動的美少女騷擾追求時,他都會對女主人公說:弱水三千,我 只取一瓢飲。你放心吧,然後男英雄便花開一春又一春。瓊瑤和亦舒的鴛鴦蝴蝶小說里就 很多以至本來是很有點歃血為盟的莊重變成周星星嘴裡的我愛你一樣可笑愚不可及。

㈣ 核舟記 主要內容

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

明·魏學洢《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白話釋義: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全部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於右邊,魯直(黃庭堅)位於左邊。

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

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

佛印卧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

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

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做的船槳,做的爐子,做的茶壺,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4)一舟有多少年聽的故事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的雕塑工藝發展到明代已經非常精湛,特別是微雕工藝更是如此。明代民間微雕藝人王叔遠,雕刻了這艘核舟,並將之送給作者,作者驚嘆其技藝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賞析:

先是概括地介紹王叔遠微雕技藝的「奇巧」以及他技術的全面,既是全文的總提,也為轉入正題蓄勢。文字雖短,作用卻大,不可以沒有。

接著詳細介紹核舟所表現的蘇東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從全舟到局部,從船頭到船尾,從陳設到人物,從容寫來,層次分明,絲毫不亂。

尤其注重細部的描寫,如雕欄上的對聯,船頭人物的姿勢和神態,舟子的動作,都寫得生動如見,令人既佩服王叔遠雕刻之神,又贊賞魏學洢觀察之細。刻者與寫者,可謂是相互發明,相得益彰了。從描寫看,王叔遠不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見地。

他表現東坡赤壁之游,不是簡單地再現歷史,而是對歷史事實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與加工。譬如雕欄上的對聯,右邊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蘇東坡十月寫的《後赤壁賦》,而左邊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是蘇東坡寫於七月的《前赤壁賦》中的名句。

雖然季節有點不對,但用以揭示東坡泛舟時的月夜之景,卻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頭的三人,神態逼真,直如圖畫,但卻與歷史事實不符。

因為東坡泛舟赤壁時,第一次只有一個客人,第二次有兩個客人,均無姓名,並沒有黃庭堅與佛印參加,現在王叔遠把他們硬扯在一起,當然體現了他的思想寄託。

大約以佛印來體現東坡的禪味十足的空靈,而讓黃庭堅這個摯友來安慰他的寂寞吧。最後對核舟所作的總結性說明,為的是加深讀者對微雕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之巨的印象,同時自然地過渡到作者的議論,再一次表達了作者對於這一微雕作品的贊美。

結尾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使文章如核舟一樣,顯得精細而完整,令人愛不釋手。

㈤ 核舟記的問題!高分懸賞!

明朝(有一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他)曾經送給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著濃密的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右邊,魯直在左邊。蘇東坡、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手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袒胸露乳,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卧右膝,彎曲右臂支撐在船上,並且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水壺,那個人眼睛正視前方,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刻了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共計文字三十四個。而測量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也真奇妙啊!
[編輯本段]字詞解釋

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貽(yí) 高可二黍(shǔ)許 箬(ruò)篷
執(zhí)
石青糝(sǎn)之 髯(rán) 不屬(zhǔ) 詘(qū) 椎(zhuī)髻(jì) 天啟壬(r én)戌(xū)舟尾橫卧一楫(ji)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
1.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詘——「屈」,彎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橫」,橫著)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甫——通「父」,男子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揀)
2.一字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奇特。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余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 是
為人五:為,刻有。
可:高可二黍許 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 可以
端:1.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畫卷的右端」)
2.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
木:1.能以徑寸之木 (木塊)
2.以至鳥獸、木石 (樹木 )
者:1.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叫作)
2.文曰:天啟壬戌秋日 (是)
扇:1.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詞)
2.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扇子)
啟:1.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打開)
2.天啟壬戌秋日 (古代稱立春、立夏為「啟」)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連詞,並且)
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轉折,但是)
以:1.能以徑寸之木 (用)
2.以至鳥獸、木石 (甚至)
語:1.如有所語(說話)
2.此中人語雲(告訴)
3.古今異意
1、卧右膝:卧,古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著的樣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古意: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 髯:鬍子。
今意:峨眉山之頂
3、其兩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4、高可二黍許:可,古意:大約。許:左右。
今意:可以。
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古意:通「揀」,挑揀。
今意:簡單,容易。
4.狀語後置
原句:核舟一。
正確語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確語序:一篆章。
(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篛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2)石青糝之(石青:名詞做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做動詞,塗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詘: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詞解

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選得《虞初新志》,略有刪節。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嘉興)人。「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也可以抒情和議論。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藝。奇巧人,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藝的人。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徑寸,直徑一寸,用來形容圓形物的細小。以;拿,用。徑寸之木:直徑一寸長的木頭。為,做。這里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盤一類的用具。
罔不因勢象形:罔,無、沒有。因,根據、依據。這里指就著。象,模仿 ,這里指雕刻。
嘗貽余核舟一:嘗,曾經。貽,贈送。
蓋大蘇泛赤壁雲:刻的是蘇軾游赤壁。大蘇,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宋代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人們稱他和他的弟弟蘇轍為「大蘇」「小蘇」。泛,泛舟,坐著船在水上瀏覽。蘇軾曾游赤壁,寫過《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赤壁,在現在湖北省黃岡縣城外。蓋......雲,表推測之意。泛,泛舟。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零數,還有一些。
高可二黍許: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許,上下,左右。
中軒敞者為艙:敞,寬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名詞用動詞,用箬篷。用竹葉做成的船篷。
焉;語氣詞。這里指 陳述 。
雕欄相望: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里的文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清涼的秋風緩緩地吹來,江面上沒有泛起波紋。徐,緩緩地。 興,起。
石青糝之:意思是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石青,青綠色顏料。糝之,塗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而多髯者,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須的人。髯,兩腮的胡須。這里泛指胡須。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
魯直居左:魯直,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蘇、黃共閱一手卷: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其兩膝相比〈者〉:相比,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者,……的人,這里指「……的樣子」。
佛印絕類彌勒:絕,極。 類,像。彌勒,佛教菩薩之一。
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袒,裸露。矯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不屬,不相類似。
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卧右膝,卧倒右膝。詘,同「屈」。彎曲。
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念珠,念佛經的人手裡拿的串珠。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舟尾橫卧一楫:楫,船槳。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束成椎形發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其人視端容寂:視端容寂,眼睛正視茶壺,神色平靜。端,正、直。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這里指船頂。夷,平,平坦。
天啟壬戌:天啟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啟,明熹宗年號。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遠的人刻的。虞山,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里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代替自己的籍貫。甫,通「父」,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後面的美稱。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圖章。
其色丹:丹,紅、朱紅色。
為人五:為,刻有。
曾不盈寸:還不滿一寸。曾,尚、還。盈,滿。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同「揀」挑選。修狹,長而窄。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哉,加重驚嘆的語氣詞,相當於「了啊」。
船背稍夷:夷,平。
1.詞類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居右者推髻仰面。(仰面:名詞作形容詞,梳著錐形發髻)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名詞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長長的胡須。)
石青糝之 (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詘: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名詞作狀語,在右邊)
2.倒裝句
嘗貽余核舟一,原句應為:嘗貽餘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應為:又用一篆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
倒裝句表強調。
3.省略句
則題名其上,省略於,原句應為:則題名於其上。
4.雙重否定句
罔不因勢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
罔,沒有;無。
罔不,無不;全都。
因,順著;就著。
象,模仿,這里指雕刻。
5.定語後置句
其兩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定語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觀察細致,描寫具體,行文簡明,層次清楚,生動地記述了核舟巧奪天工的狀貌,贊美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很為後人推崇。
魏學洢在七歲時就能作詩,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後,以擅長寫文章聞名於鄉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甚至雲間有一個叫陳繼儒的人,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魏忠賢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衊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納賄」,更說左、魏兩人「丑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於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於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謀獻策,倡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時,鄉人號送者近萬人。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後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達北京後,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晝伏夜出,四處求救,但父執輩之人有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願。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於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後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屍,和楊漣、左光斗等三人屍體由牢穴中拖出,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洢領了父親的屍體,匍匐扶襯歸鄉,日夜伏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並未停止,因此魏學洢被下浙江監獄。魏學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二十九歲。崇禎初,魏忠賢失勢。魏學洢之弟魏學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魏學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世稱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第二個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1]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旋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雲:「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
佛印禪師(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號。名了元,字覺老,三歲能誦《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被稱為神童。住雲居四十餘年。與蘇軾友善,軾謫黃州,佛印住廬山,常相往來.
朝廷保守派復辟後,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盤被廢。此時,同為保守派的蘇軾卻主張對新法不能全盤否定,應存良箅渣區別對待,因此與司馬光發生激烈沖突,再度被貶瓜州。蘇軾雖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聞得瓜州金山寺內有一法號為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蘇軾聽說後不服氣,就決定到山上會一會老和尚!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靜靜聽著,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就從心裡有點瞧不起他。心裡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草包一個,來這里是騙幾個香火錢的吧!話題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裡老納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蘇軾正滿肚子鄙視,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有本事,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是個騙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不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裡我蘇大學士又是一個什麼人呢?」「你是一個很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後,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給小妹講了一遍,蘇小妹聽後笑得飯都噴出來了。蘇軾懵了忙問道:「小妹為何發笑?」「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沒有學問哪來的修養?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蘇軾聽後恍然大悟,從此與佛印大師成了莫逆之交。
[編輯本段]文章理解

一、整體把握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准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描寫了船的3個部分,分別為,船艙。船頭,船尾。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全文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贊嘆以及對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贊美之情。

二、題目解說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記是本人的文體,這里有描述的意味。

三、分段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第一段總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藝的特點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題。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個悠閑,一個專注
第五段總述。「靈巧」照應「奇巧」,核舟體積小,內容豐富贊嘆核舟技藝巧奪天工(王叔遠的精湛技術,構思巧妙)。

四、涉及到的說明方法

【列數字】 (通過具體數字,表現語言的准確性,更具說服力。)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許。
②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較】 (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
①神情與蘇、黃不屬。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一種方法。)
①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舉例子】 (通過列舉具體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①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通過「貽余核舟一」的例子,來證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觀點)。

五、生動傳神的語言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
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贊嘆。
開頭,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出「核舟」所雕刻的內容。第一句就介紹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頭上能雕出各色各樣的景物,而且形神畢肖,第二句點明「核舟」所雕刻的內容是「大蘇泛赤壁」,為下文張本。

㈥ 一舟的朗誦特色及評價

朗誦表演藝術家一舟做客桂林百姓文化大講壇,將如何朗誦、如何欣賞朗誦作了精要的介紹。一舟認為,朗誦能迅速深入地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情緒,能深刻進入人的心靈深處,使人的靈魂受到波盪、震撼、渲染和升華。朗誦是角色化的表演
在講座現場,群眾藝術館朱遠群、廣西師大學生孟凡璧、秀峰區文化館魯瑩和桂林師專教師薛豐等4人分別表演了精彩的詩文朗誦,他們都曾在各種朗誦比賽中獲得過優異成績,他們演繹經典詩文朗誦駕輕就熟,使現場聽眾感受到了朗誦的魅力。
朗誦是不是表演?有的人說是,有的人說不是。但在一舟眼裡,朗誦就是表演。朗誦和朗讀的區別是這樣的———朗讀是一種轉述,朗誦則是帶有感情色彩的、角色化的表演。一舟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了一段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後,又朗誦了一遍進行對比,他說:「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一個字一個字念,就是朗讀。而在舞台上的朗誦,就不能這樣了,你要進入角色———當敘述的時候,我就是那個作者,當老人說話的時候,我就是海里的老人,就好像表演李白《將進酒》一樣,我就是李白,不然味道就不對了。所以朗誦一定是角色化的,是一種表演。」
朗誦不同於朗讀,朗誦與唱歌更接近,因為朗誦和唱歌都是表演藝術,朗讀不是;其次從發音上看,唱歌每個字幾乎都是拉長的,好像拖著一條尾巴,朗誦也是有尾巴的,只不過沒有唱歌拖得那麼長,而朗讀和播音都沒有。
聲音和節奏產生朗誦美感
一舟在北京一家詩刊社舉辦的一次朗誦會上,聽一位法國電影演員和一位法國詩人合作朗誦了一首詩,語調激昂、情感奔放。在場很多人雖然一個字都沒聽懂,但都感受到了一種震撼。
朗誦有她的形式美———聲音、節奏,又有內容美———思想、情感。聲音和節奏就像聽一首樂曲,我們雖然有時聽不懂內容,但依然聽得出情感。在朗誦表演比賽中,朗誦者的聲音特色非常重要,因為欣賞朗誦首先是感受聲音,當節奏、思想表現差不多的時候,聲音的差異就有可能決定這個選手的名次。
其次是欣賞朗誦的節奏和旋律的美,朗誦有一定的音樂性和一定的歌唱性,節奏的緩急、輕重都表達了情感和內容。一舟教育他的學生,學習朗誦首先要敢大聲說,聲音放不出來,情感怎麼表達?
朗誦與當代文學疏遠了朗誦是文學作品最直接最完整的表達,她能完整地表現作品,能夠通過內容的表達、情感的體現,喚起我們的生活記憶,震撼我們的靈魂,升華我們的生命。相對歌曲演唱來講,朗誦具有更大的文學信息容量。
所以在演講中一舟強調我們不能忽視朗誦的文學性,尤其是那些能引起共鳴的當代文學作品。但一舟發現,現在的朗誦與當代文學有點疏遠了。在北京、深圳、桂林等很多的地方,他參評過的朗誦比賽都發現了這個問題,大家選文章選來選去,就那麼幾篇古代的《將進酒》、《大江東去》、《滿江紅》等等,當代的詩歌也是選舒婷的《致橡樹》為多,重復使用很多,撞車事件常有。
一舟說,其實好作品就在我們身邊,桂林文學作品不乏優秀之作,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地位,很多作品都是適合朗誦的。一舟現場即興朗誦了沈東子、劉春等桂林作家的作品選段,他說每朗誦一次,都感動一次。
唱書調毫無感情
在談到朗誦表演的時候,一舟數次強調朗誦者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一定的獨特性。他說:「去年的中華經典詩文全國朗誦大賽上,有一位評委點評時說了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說你們朗誦得都不錯,語言表達清晰,節奏感強,但是他有一個感覺,你們全部是由一個老師教出來的。他說到點子上了!」
由此一舟牽扯出了口語語感的培養問題,很多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還是辯論比賽,通常出口都是一個調子———音色單一、節奏單調、語調固定、沒靈魂,一舟稱之為唱書調、念字調,特點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念,最後一個字拉長音,似乎飽含感情,實際毫無感情。
關於唱書調、念字調形成的原因,一舟認為可能是學校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沒有學過朗誦。「要教孩子朗誦你不學,有關部門也組織得很少,怎麼懂得朗誦?朗誦是一門藝術啊!」其次是長期以來朗誦和朗讀的概念被混淆,把朗誦和朗讀當作一回事。「平時在課堂上念課文可以這樣念,但是往舞台上一站聲音要大,要有音樂感,孩子們沒有學到,因此就出現唱書調。」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抗抗談一舟朗誦:一舟朗誦沉靜安寧、情感的表達是細膩而 自然的,沒有一點浮躁之氣,真是難得。聽一舟的聲音是美妙的享受。一舟老師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多年來熱情參與網路朗誦示範交流,教學培訓, 桃李滿天下。

㈦ 核舟記的故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chǎng)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卧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核舟記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古文翻譯
明朝(有一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無不順著原來的形狀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應該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約八分多一點,高約有兩粒米上下。中間高而寬的是船艙,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側長著濃密的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右邊,魯直在左邊。蘇東坡、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手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卧右膝,彎曲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水壺,那個人眼睛正視前方,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船的頂部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刻了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共計文字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啊!

㈧ 姚錫娟朗誦詩歌作者是誰

康橋
原名徐志友,是一位朗誦家、資深節目主持、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製作音畫詩歌MV。出生於1969年10月8日,安徽阜陽人。曾在多家省、市級電台從事播音、主持和新聞采編工作,擅長文學作品朗誦,小說演播和影視製作。
康橋自幼酷愛文學,痴迷朗誦和播音主持,在長期的文藝實踐中,厚積薄發,創作頗豐,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聽眾和網友的喜愛。
康橋聲音質朴淳厚,剛柔相濟,語言表現力豐富,能夠駕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文學作品,表現出高超的朗誦技巧和播讀水平,在朗誦界獨樹一幟。
康橋為人謙和、低調,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一直潛心鑽研播音和朗誦技藝,積極參與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公益活動,堪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康橋朗誦作品主要包括:古典詩歌系列、古典辭賦系列、古典散文系列、現代詩歌系列、現代散文系列、當代小說系列、外國文學系列、中小學詩文系列等。部分系列已出版光碟。
近年來,康橋和好友漁舟唱晚致力於古詩文音配畫工作。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義務拍攝、收集、整理了大量圖片和視頻資料,並配樂朗誦,精心製作,採用全新的視角,對名家名篇進行再創作,力圖做到音畫並茂,情景交融,突出觀賞性和藝術性,增加感染力和親和力,喚醒和激發人們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愛好。
康橋和漁舟唱晚精心創作的古詩文MV,填補了我國集文字、音樂、朗誦、視頻為一體的古詩文音配畫的空白,為人們開辟了一片走近詩詞歌賦,欣賞古典文學的新天地。
一舟
連續五年網路朗誦點擊率和轉載率冠軍是一舟老師.
一舟,副教授,曾是部隊文工團話劇、曲藝演員。其朗誦作品在《新華書店總店有聲讀 物:詩歌類和古典文學》兩個欄目中2005年連續8個月排行第一。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抗抗談一舟朗誦:一舟朗誦沉靜安寧、情感的表達是細膩而 自然的,沒有一點浮躁之氣,真是難得。聽一舟的聲音是美妙的享受。一舟老師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多年來熱情參與網路朗誦示範交流,教學培訓, 桃李滿天下。
逸野
實名:高小莉,筆名 網名:逸野,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多年來熱情撰寫了大量網路朗誦作品,深受朗誦愛好者喜愛,各大朗誦聊天室到處聽到朗誦她的作品。逸野老師生 於20世紀60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小說、散文創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一部,二百五十多萬字。1990年調進廣東省作協,1996年下農村基 層掛職體驗生活,歷時八年。現為廣東省文學院專業作家。
小說《熱血熱淚熱土》是逸野老師到農村基層政府掛職八年,親身感受官場種種內幕,體悟 「三農」的困苦悲愴,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現實主義手法創作而成的。作品通過對廖遠山、牛有為等農村基層幹部群像的雕塑,揭示了政治體 制的利和弊、人性的虛偽和貪婪、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困難和艱辛,展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堅持與妥協的兩難、政府與百姓的矛盾,全景式地描繪了新時期農村 改革波瀾壯闊的畫卷。語言清新質朴,文筆流暢自如,人物真實生動,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很強。
寒風(實名:韓傑 播音名:寒流)
寒風老師: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播音員,播音名:寒流,網名:寒風,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從17歲開始陸續接受聲樂、表演等藝術訓練, 擔任過歌、話劇演員,參加了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和話劇《雷雨》、《秋海棠》等劇目的演出。80年代中期轉入廣電行業,相繼從事廣播、電視節目播 音、主持,新聞節目采編,節目宣傳管理,報紙編輯等工作,曾在北京廣播學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培訓班接受專業培訓,有多篇播音主持作品在全國、省市專 業評比中獲獎;2006年在新浪網專題朗誦全國評選中榮獲專家評比和網民評選兩項金獎。近年來,熱心參與和積極推動文學作品朗誦活動。有個人朗誦作品 專集和合作朗誦作品集光碟《輕輕叩響你的心扉——風之誦》、《李幼容詩歌朗誦集》、《夜落花語》、《野白菊》,以及52集錄像解說光碟《BBC自然科教系 列》等,分別由廣東省語言音像出版社和廣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8月,在北京海淀購書中心主持並參海了有著名朗誦藝術家殷之光、周正,著名節日 主持人虹雲參加的《乘著聲音的翅膀》大型現場朗誦活動。2004年11月,在廣東東莞執導和參演了有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姚錫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杜雄文 和梅花獎得主王虹參加演出的,廣東專業作家高小莉作品大型舞台朗誦會。在新浪UC文學朗誦和碧聊語音室,曾多次舉辦個人朗誦作品專場晚會和朗誦培訓輔導講 座,並主持、參演約10多場各類文學作品朗誦活動,其《春江花月夜》、《西去列車的窗口》等許多朗誦作品,深受廣大朗誦愛好者的喜愛。
白雲出岫
白雲出岫:大學教師,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製作了大量的朗誦錄音資料。白雲出岫老師一個以古代漢語為母語的人,錄有《史記》、《東 周列國志》、《古文觀止》、《文心雕龍》、《黃帝內經》、《四書五經》等各類古典文學作品超過500小時。使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海大哥
上海大哥是中國網路朗誦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從小酷愛文 學,喜歡朗誦,25歲時獲得上海市朗誦比賽第二名。最大的特點就是事業心強。2002年3月創辦了朗誦天地,為喜愛朗誦的朋友們提供了「天更藍、水更綠、 土地更潔凈」環境。碧聊朗誦天地聊天室,是大陸最早的語音朗誦聊天室,匯集了大批海內外的朗誦名家,高手,舉辦朗誦晚會,名家朗誦專場。舉辦免費朗誦教學 培訓,培育新人。朗誦天地論壇是大陸早期朗誦網站論壇之一。義務為海內外文學朗誦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平台,資料經典齊全。
沉默時鍾
沉默時鍾,一個在朗誦路上痴心的行者,多年來,熱情參與文學朗誦事業,培育新人,他朗誦的《老人與海》等,深受歡 迎,自稱,是一個受到很多老師(保爾,薛飛,知更,風之語等)言傳身教的好學學生;一個慢慢成長後孤獨行走的路人;一個用心靈尋找心靈的對話者。曾用名: 沉默時鍾,沉默之聲,世界,歲月無聲,灼銅,墨瞳等。
雨音
雨音,又叫「白月亮」,是中國網路朗誦奠基人之一,她1957年生,原部隊文工團報幕員、話劇演員,網路朗誦家、主持人,全國首屆網路文學經典朗誦組獲獎者,首批中國網路文化形象推廣大使,文化部異彩中華網路系列晚會特約主持人,青春中國夢大型活動特邀主持人、評委老師,全國校園才藝大賽副考官,指導教師,新浪UC青春中國區榮譽區長,《美文之聲》藝術總監,中華朗誦協會顧問,首屆網路文化藝術節活動組織者,首屆中國原創視頻播客大賽最佳人氣大獎獲得者。多年來,雨音滿腔熱情地投身網路朗誦事業,切磋技藝,培育新人,深受朗誦愛好者的喜愛。
黎明曙光
黎夜春曉龍江白,明朗晨星聞天籟。曙色飛龍長煙起,光風霽月鑄情懷。
黎明曙光是中國網路朗誦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國四十情懷的締造者,情懷人都親切的稱他村長。他在網路辛勤耕耘,默默的奉獻自己的精力、才華和枝術8年, 免費提供資源,技術和網路平台,不求回報,。他從小喜歡文體,摯愛文學,精通電腦知識,愛好興趣廣泛。他充滿自信與智慧,性格毫爽幽默、大氣,常在麥上給 人製造快樂和協的氣氛,用歌唱和朗誦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為人善良坦誠,教人電腦知識和朗誦枝藝,受到很多朋友們的愛戴和尊敬。黎明曙光,打造了中國情懷網 絡平台,中國情懷論壇,碧聊四十情懷,uc四十情懷和朗誦沙龍,為無數網眾營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娛樂場所,使朋友們享受陽光般的快樂、抒發由衷的情感、得一處心靈的寄託,收獲知識與快樂!
千堆雪
千堆雪:國家公務員,現從事文化工作。千堆雪積極活躍在中國網路和現實朗誦的舞台上,他朗誦風格獨特,撰寫了大量的 文學朗誦作品,深受朗誦愛好者喜愛。經歷:十七歲參加「革命」,至今已三十三年。上過山,下過鄉,當過醫生教過書,也曾在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的位置上做過 八年。愛好:酷愛朗誦表演藝術,三十多年來,曾在舞台上義務表演數百次,觀眾少則數十人,多則上萬人。因此,深知在台上的感覺和滋味,也深諳「到什麼山唱 什麼歌」的道理。2006年10月 到北京參加由文化部、廣電總局、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國務院新聞辦、共青團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七部委主辦的「首屆中國網路文學朗誦決賽」,獲得一等 獎,並榮獲「首屆中國網路文化形象大使」稱號。現任三門峽朗誦藝術協會主席。喜歡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厭惡華而不實,盡說好聽的口是心非的做派; 在朗誦方面由於本人的經歷和閱歷,喜歡能給人心靈以震撼、沖擊的和表達人間真情的作品。
滄海一蝦
滄海一蝦,是中國網路文學朗誦奠基者之一。滄海一蝦老師是中國航空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作家協會會員,副編審。曾擔任報社總編、宣傳部部長20多 年,出版過《夜耕履痕》個人文集等,發表各類作品、論文數百萬字,參與和創作多部電視片、大型畫冊、大型晚會和文化活動文案。參與組織策劃各種大型晚會數 百場,系中國首屆網路文化藝術節組織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創辦《中國航空在線》網站,為多家大型網站顧問。系中國網路即興朗誦創始人之一,中國即興朗誦理論 研究者,參與網路和現實大型晚會等文化活動並賦有影響,是中國網路即興朗誦的代表人物。被省電視台拍攝過《侃家》專題節目,多家報刊做過其個人專題報道。 多年來,滄海一蝦老師積極參與網路文學朗誦,攝影等藝術活動,熱情指導培養朗誦初學者,深受網友喜愛。
瞿弦和
1944年出生於印尼蘇門答臘,6歲隨父母回國。196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國家一級演員。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瞿弦和的名字、面孔和聲音,大家都熟悉。愛聽廣播的說他是著名演播家,愛看電視的說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卻說自己做這些都是「業余」,他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
張筠英
著名演員、朗誦藝術家。北京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現為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協會,北京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理事。 張老師從事影視工作多年,後來致力於廣播演播事業,貢獻卓著,曾在話劇《青松嶺》、《霓虹燈下的哨兵》、《楊開慧》等戲中擔任主要演員。張老師為中央及各地廣播電台錄制了近千餘篇文學作品,其中詩歌《一月的哀思》、《風流歌》,長篇小說《北國草》、《秋之惑》、《你為誰辯護》、《圈套與花環》等影響廣泛。1987年被中央台列為十大演播家之一,1991年再次獲得「優秀演播藝術家」稱號。
張家聲
回族,河北滄州人,國家一級演員、導演,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話劇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從50年代便涉足廣播,1984年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列為十大演播藝術家,1991年被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選為全國聽眾喜愛的演播藝術家。演播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土》、《超越自我》、《復活》、《毛澤東的故事》、《抉擇》、《十面埋伏》、《中國金融黑洞》等數十部長篇小說,其中《毛澤東的故事》、《抉擇》獲中國廣播文藝政府獎一等獎。
喬榛
配音演員、導演。上海人。生於1942年11月17日。1965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75年任上海電影譯制廠演員、導演。1984至1986年任該廠廠長。曾擔任《魂斷藍橋》 、《葉塞尼婭》、《美人計》、《生死戀》、《紅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二百餘部譯製片的主要配音演員,他的聲音頗有儒雅之風,善配成熟男性。他的聲音總是與一些英俊正直的角色結合在一起,曾經多次為派克主演的影片配音。
喬榛在配起各種類型的人物來,也確實是聲形合一,駕輕就熟。然而喬榛的聲音也有另一面,他配的《斯巴達克斯》中的克拉蘇就較好地體現出了他的聲音中的另一面,一種收斂後的霸氣,而在《寅次郎的故事》中為寅次郎的配音,憨厚而富於喜感,顯示出了他在駕馭喜劇人物方面的能力。而在《廓橋遺夢》的表現,則說明喬榛的聲音與感情的結合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丁建華
女性配音演員、譯制導演。山東諸城林家村鎮人。1953年生。197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東海艦隊文工團演員。1976年任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演員兼導演。
在眾多譯製片中擔任主要配音及導演,主要作品有《尼羅河上的慘案》、《追捕》、《遠山的呼喚》、《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龍子太郎》、《悲慘世界》、《魂斷藍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卡桑德拉大橋》、《細雨夢回》、《莫斯科之戀》、《真實的謊言》等。其中《追捕》、《遠山的呼喚》、《謎中謎》、《真實的謊言》等8部影片,自1979~1995年曾獲得文化部或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譯製片獎;《亡命天涯》和《國際女郎》分別獲1993年、1994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譯製片獎;《希茜公主》獲上海市首屆文化藝術獎優秀創作獎。此外,還擔任了近六百部(集)電視劇的主配或導演;錄制了大量的朗誦磁帶,如冰心作品朗誦專輯等;主持了各種國家、省市級大型文藝演出和活動。是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影協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藝術學校校長。

㈨ 刻舟記的背景

一、整體把握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致的觀察,准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寫來,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刻了對聯,共十六個字,可見雕工的精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第二層(第5段)介紹舟的頂部。這一層是略寫,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二、問題研究

1.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之所以寫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夠通過它的文字想像出這件藝術品所表現的內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對雕刻家的藝術構思理解得相當深。這要從這件作品的主題說起。

「大蘇泛赤壁」,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州任上被人誣陷,說他所作詩文有毀謗朝廷的意圖,被捕入獄半年。次年貶為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從課文可以看出,雕刻家雖然取材於這件事,卻不受這件事自身過程的拘束,他講求的是既具體生動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圖再現人物的神情動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環境分離開來。在他的藝術構思中,精心地設計每一個細節跟突出事物的整體形象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要點:

(1)蘇軾游赤鼻磯,也曾「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但據前後兩篇《赤壁賦》所記,大部分時間是「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狹」的特點,宜於刻成舟形。由於這兩個原因,雕刻家自然會產生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題。

(2)蘇軾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後兩篇《赤壁賦》中都提到有「客」相從,只是沒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蘇軾在黃州生活時期的好友佛印和黃魯直。蘇軾的「峨冠多髯」,史書上有記載,容易表現出來;佛印是僧人,也不難刻畫出他的外形特徵。這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蘇軾居中,魯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設想,再以「蘇、黃共閱一手卷」表現二人的閑適心情,以佛印的灑脫神態作襯托,又將三人置於船頭的顯著地位,畫面的主體部分就突出了。

(3)游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蘇軾誤作赤壁),這在「核舟」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於是雕刻家巧妙地藉助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文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是雕刻家的一個大膽的藝術創造,實際上是通過觀賞者的文字想像能力來表現生活中的實在圖景,是一種「移植」的手法。

(4)為了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雕刻家精心地設計了一個「舟尾橫卧一楫」的細節,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燒茶,都是很悠閑的樣子,跟蘇軾《後赤壁賦》里「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覺得靜中有動。

(5)除上述的各項設計而外,還有兩個細節也很有表現力:一個是佛印「矯首昂視」,一個是楫右邊那個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後者使人感到江上確實有徐徐吹來的「清風」,這就把「核舟」以外的廣大藝術空間展示出來了。

2.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

說明物體的形狀、結構一般都是先說整體,而後逐一地說它的各個局部,稱為空間順序。至於整體怎麼說,各個局部的順序怎麼安排,則要因物制宜,沒有一定之規。本文寫核舟整體的只有兩句話,一說長度,一說高度,突出了這件雕刻品的體積之小。以下寫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藝術構思,是雕刻品的主體部分,自應在前;上面是題款,系雕刻品的附屬部分,自應在後。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麼要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後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於最後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

練習說明

一、假定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細觀察一番,然後從中找出一些細節來證明下面幾種說法,並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第二至四段。

1.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

2.這的確是一次水上游覽活動(即「泛舟」)。

3.「泛舟」的地點是赤壁,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將豐富的生活內容集中地表現在某些富於特徵的藝術細節之中。設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注意這樣的藝術細節,並通過分析初步領會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和本文作者鑒賞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題前一定要熟讀課文,並且能通過作者的文字說明把實物的狀貌想像出來。

參考答案詳見「問題研究」第一條。

二、本文的主體部分即中間四段,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最後寫船尾。試具體分析這樣安排寫作順序的原因。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體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礎上,用心探討按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指導學生答題時,最好輔之以板書。例如:

參考答案詳見「問題研究」第二條。

三、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卧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出這件實物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學才能順利地進行。建議如下:

1.整體感知極為重要,最好不要把課文分作兩半,每課時講一半,而要做到每一個課時都從課文的整體出發來設計教學的步驟。例如,前一課時以反復誦讀為主,使學生初熟悉課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脈絡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大體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後一課時在探究雕刻家藝術構思和文章中的空間順序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背誦指定的段落,然後完成練習第三、四題。這是總體設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學史上影響不大,可用兩三句話帶過。但導入環節很重要,因為課文內容不算生動,要引發學生的興趣,無妨講一個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類),1分鍾能講完最好。蘇軾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簡略地講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詞皆有注釋,不必單列「解詞」一項,有些詞語可以在探索文章脈絡時予以強調,有些可以在結束講讀前指出,要求學生牢記它們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脈絡的關鍵是以第一段為綱,以末段作結。例如:①首段中「徑寸之木」伏下文「長約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勢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狹者」。③「各具情態」伏第三、四段中關於五個人物情態的描述。④「大蘇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第三段)。

5.按空間順序說明這一條略加註意即可。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二、《核舟記》賞析(潘)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雲」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似」;「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雲」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游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遊。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於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雲」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餘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地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佔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敘述船艙上還覆蓋著「箬篷」,艙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動的,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後《赤壁賦》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於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寫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並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態和所處的位置。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佔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採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採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觸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三個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

對於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卧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卧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盪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遊赤壁的詩情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並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並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苟。「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後,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後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成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聖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採取消極的「退隱」、「歸田」、「遠游」等手段,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確,《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記》賞析(隋樹森)

魏學的《核舟記》,是一篇內容簡明、充實,藝術性相當高的文章。作者通過描繪一個小小的核舟,說明了我國古代藝術家製作的工藝美術品達到了令人驚奇的藝術高度。文章的一些寫法,很值得我們仔細體味和學習。

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實地反映出來,使讀者能領會其刻工的精奇。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就一面說明桃核或核舟的體積之小,一面著力敘說核舟上雕刻的東西之多。試看,文章一開頭就說,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記核舟的時候,就先說,「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在篇末又說,「計其(指核舟)長曾不盈寸」。這都是提醒讀者不要忘記核舟是那樣小。那麼,在那樣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東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陸續地寫了出來,而且最後還加以統計,說有五個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還有刻的對聯、題名、篆文圖章,共計三十四個字。桃核是那樣小,上面刻的東西是這么多;兩相對比,讀者已經可以推斷這個核舟大概雕刻得相當不錯。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這一點,那就很不夠。因為讀者看了,或許會認為核舟上刻的東西雖多,大概都是寫意的,象徵性的,沒有什麼稀奇。所以作者在記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時,不能不著力描繪其情態、形狀,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記船篷兩旁共有八扇窗,同時寫這些窗都能開能閉;右面的四扇窗,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說字的凹處還塗了石青。對於蘇東坡,則記他「峨冠而多髯」。對於佛印,則記他「袒胸露乳」。記念珠,則說它「珠可歷歷數也」。記舟尾居右的舟子,則記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記居左的舟子,就記他「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船頭船尾那五個人,王叔遠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細致地、用力地把他們描繪下來。記製作者的題名,說那些字細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鉤一畫,極其清晰。又說,在題名之下,還刻了篆文圖章,塗了紅色。這樣寫,讀者也就不難想像核舟的刻工細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遠大概是一個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蘇泛赤壁」,就從《赤壁賦》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膾炙人口的警句,組成對聯,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製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圖章,而且用篆文,塗紅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題名的字用黑,圖章的字用紅,這都能顯示出王叔遠的雅趣和他對藝術創作的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文章把這些特點都仔細地記下來,就更能使讀者領會核舟具有的濃厚藝術風趣。

就文字來說,《核舟記》寫得精練簡潔,而對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說得清清楚楚。例如記船頭、船尾五個人的位置以及他們的手足的姿勢,寫得多麼有條有理,多麼清楚。在用字造語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簡直把核舟上的那幾個人都寫活了。《核舟記》不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數目記下來,同時對他們的情況還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過四百三十多個。作者把船尾上的兩個舟子,刻畫得十分生動,卻只用了64個字,文筆何等干凈利落!

《核舟記》的結構完整,層次清楚。第1段,先介紹和贊揚奇巧人王叔遠的技藝,並說王叔遠贈給他一個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著第1段的末句,記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記核舟的大小和形狀,第3段記船頭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個人的姿態和活動,第4段記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和活動。3、4兩段都以記人為主,作者寫得特別用力氣。第5段記王叔遠在船背上所刻的題名。第6段,對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統計,再一次告訴讀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這么多的東西。然後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贊嘆的話——「嘻,技亦靈怪矣哉!」結束全文。文章的層次很清楚,而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卻又很緊密。各段的次序為什麼這樣排,它的理由相當明顯。

《核舟記》作者所運用的一些寫作技巧,比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難學習。

課本對這篇文章已經適當地加了注釋,這里再補充幾條。

①蓋大蘇泛赤壁雲從核舟上的人和景物來看,無疑是刻的「大蘇泛赤壁」,而且大蘇也確有兩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為什麼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語氣

㈩ 沉睡8000年的中華第一舟,是怎麼保護的

7000年深圳前海侵襲來,湘河畔的跨湖橋文化藝術在存有了1000年後如中華古代文明上一顆燦爛的彗星劃過長空,卻不知道到底迷失在哪裡。一隻木舟得到存留迄今,變成這一段文明行為的守護者之一。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木舟是怎麼製作出去的,僅僅往來於河畔間的代步工具嗎,或是早已能啟航遠洋國際了呢?木舟的製作者,這些在湘河畔日常生活了上千年時間的新形勢下時期的跨湖橋人又是以哪來,最終又來到哪兒呢?

中華第一舟

世界上最早的漆弓,全球最開始的木舟之一,我國最開始的葯草罐,我國最開始的慢輪整修技術性,我國最開始的水準踞紡織機,南中國最開始的玉石,南中國最開始的家豬,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遺址,紀錄了舊石器階段人們初據中下遊仙河鎮地區的文明行為情況,跨湖橋人,可能是第一批從山坡地邁向沿海地區平原區的「弄潮人」。

對於遺址區的規定,最後安裝了11項監測設備,創建起了47個監控點,手工編織起了原址保護的系統化檢測管理體系。一天24小時有儀器儀表檢測各類指標值,專職人員紀錄其每日的情況。玻璃陽光房與已挖掘和未挖掘的遺址一起,又被一個水中展覽廳遮住,與湖泊阻隔,展覽廳里的水能夠 排掉,展覽廳外的湖泊進不去。



閱讀全文

與一舟有多少年聽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讓婚姻良性發展 瀏覽:342
夢中的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236
事業編考試網課哪個比較好 瀏覽:524
單縣和高密哪個經濟好 瀏覽:471
謝謝幸福萬人迷是什麼歌 瀏覽:126
愛情中什麼顏色代表什麼 瀏覽:68
已婚兩年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512
鹿城區辦健康證哪裡辦 瀏覽:508
海爾幸福里房源哪個最好 瀏覽:94
虹橋哪裡有美女 瀏覽:66
都哪些崗位需要健康證 瀏覽:886
廣饒新婚姻登記處在哪裡 瀏覽:183
戶外經濟旅遊怎麼樣 瀏覽:611
班級健康委員應該安排什麼活動 瀏覽:869
美女生育的東西是什麼 瀏覽:62
蘇州事業編制與宿遷公務員選哪個 瀏覽:926
丹陽事業單位考試考多久 瀏覽:705
警察辦案愛情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404
美女兩天賣三套房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993
人體健康平台有哪些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