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歷史上還有哪些巧言相近的故事

歷史上還有哪些巧言相近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9 04:03:13

① 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巧言相勸的故事請舉例說一說

楚莊王(公元前613左右) 酷愛養馬,把那些最心愛的馬,給它穿五彩艷麗的錦衣,給它住金碧輝煌的廳堂,給它睡設有帷幕的床,給他吃美味的棗肉。馬卻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
楚王命令全體大臣致哀,准備用棺槨裝殮,一切排場按大夫的葬禮隆重舉行。左右大臣紛紛勸諫他不要這樣搞,楚王非但不聽,還下了一道通令:「誰敢為葬馬向我勸諫的,一律殺頭。」
優孟聽說了,闖進王宮就嚎啕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他為什麼哭,優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馬啊,是大王最心愛的。像楚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有什麼事辦不到的呢?卻只用一個大夫的葬禮來辦馬的喪事,未免太不象話。應使用國王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照你看來,應該怎樣呢?」
優孟回答:「臣建議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紅木做外槨,調遣大批士兵來挖個大墳坑,發動全城男女老弱來挑土。出喪那天,要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面敲鑼開道,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在後面搖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長年供奉它的牌位,還要追封它一個萬戶侯的謐號。這樣,就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原來大王把人看得很輕賤,而把馬看得最貴重。」
楚王這時終於恍然大悟,知道這是優孟在含蓄地批評他,便說:「我的過錯就這樣大嗎?好吧,那你說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事情好辦,依臣之見,請大王就以六畜來埋葬它,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槨,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姜棗作調理,下面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用大火燉煮,埋葬在人的肚腸中。」
於是庄王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說:「不要讓天下人聽到貴馬賤人的事。」

② 歷史上能體現能言善辯的故事有哪些


1、老頭子

紀曉嵐在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期間,在翰林院里上班.盛夏的一天,天氣燥熱,紀曉嵐脫衣光背,伏案閱校稿樣.一抬頭,見乾隆皇帝朝這間屋子走來,來不及披衣服,又怕這樣見皇帝是大不敬,於是鑽入案下,拉上帷幕隱蔽起來.
沒想到,乾隆早注意到紀曉嵐的舉動了,他不動聲色地走進屋中,示意驚慌失措的編輯們靜下來工作.然後踱到紀曉嵐的書案邊,默坐無語.
紀曉嵐在案下龜縮多時,聽屋內雅然無聲,以為乾隆已經走了,便撩起帷幕,探出頭來問道:「老頭子走了嗎?」
乾隆聽了,責怪道:「紀曉嵐,你好無禮!什麼是老頭子?憑什麼叫我老頭子?講不出理由來立即賜死!」
編輯們都嚇得面容失色.紀曉嵐連忙鑽出來,向乾隆施禮道:「皇帝稱萬歲,豈不為老?皇帝為國家元首,豈不為頭?皇帝為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乃簡稱縮寫也.」
乾隆聽了,笑著說:好個能言善辯的紀曉嵐,起來吧!朕赦你無罪.」

2、盛東西

有一年,紀曉嵐隨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乾隆看到一個竹籃子,感到很新鮮,問紀曉嵐道:「愛卿,這是什麼東西?」
「竹籃子.」
「此物有什麼用?」
「盛東西.」
乾隆沉默了一會兒,說:「為什麼不叫盛南北呢?」
紀曉嵐略一思忖,說:「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這金和木都能裝入籃中,所以叫盛東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要是盛火籃子要燒掉,盛水必須漏掉,所以不能叫盛南北」.
乾隆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3、不敢投水

一次,紀曉嵐和乾隆帝同游汩羅江.乾隆見這里是楚國大夫屈原投江自盡殉國之地,借機給紀曉嵐出了個難題.
乾隆問:「君要臣死,臣應當如何?」
紀曉嵐爽快地說:「臣萬死不辭.
「你是我的忠臣,我命你立即投江而死如何?」
「臣領旨!」
誰知紀曉嵐走到船頭,作投江狀後,並沒有跳下去,而是獃獃地自言自語一番,又返回跪在乾隆面前.
乾隆責問道:「你既為忠臣,為什麼不遵旨?」
紀曉嵐回答說:「臣正在投水,屈原從江中跳出來罵我說:『紀曉嵐你這小子,你要做千古罪人嗎?當年我投江,是因為楚王昏庸.現今皇上英明,國家昌盛,你卻要投江,你將當今英主比作何人?』皇上稱臣為忠臣,臣豈能欺上誣主?所以不敢投水.」
乾隆聽了,眉開眼笑,說:「朕是和你開玩笑,起來吧!」

4、真老烏龜

宰相慶祝80大壽,為借機發財,到處發請帖,紀曉嵐也在邀請之列.紀曉嵐對宰相的這一行徑十分不滿,到壽辰前一天打發人給宰相府送去大紅幛一個,上寫「真老烏龜」四個大字.
宰相看了大為惱火,第二天找到紀曉嵐斥責道:「我並沒有得罪你,你為何要寫字來罵我,跟我過不去呢?」
紀曉嵐從容地說:「我並沒有罵你啊!君為前朝老臣,年且80歲,是為『老』;世世代代烏紗蓋頂,是為『烏』;自古以來,龜鶴齊名,都是高壽的象徵.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稱頌龜為神龜,欣逢老相國壽辰,以此神物祝頌,當為不妄;『龜』者,實實在在,當之無愧之意也.怎麼說是故意跟大人過不去呢?」
老宰相有苦難言,只得笑著說:「錯怪你了,真對不起!謝謝你的一番好意!」

③ 誰有20個以上關於的巧言妙辯的真實故事

9、付帳 亞里斯多德有一次到飯店吃飯,店主的肉還沒有烤好,可他已經餓了,就先吃了些乾麵包,店主把肉烤好後,給他端上來,亞里斯多德說:「烤肉的時候,我聞味都聞飽了。」說完便躺下打盹,其他客人吃完飯後,店主來向亞里斯多德要肉錢,他說:「我沒有吃肉,為什麼要付肉錢?」店主抓住他前邊說過的話:「你說你聞肉味都聞飽了,那味是從我的肉里發出來的,所以應該付同吃一樣的錢。」亞里斯多德毫不動怒,他拿出一枚錢幣,叮當一聲扔到桌子上說:「你聽到錢的聲音了嗎?那聲音是從我的錢身上發出來的。」說完他趕緊抓起銀幣,裝到錢袋裡說:「我的錢幣的聲音正好支付了聞肉味的帳。清了。」 10、晏子大智頂范昭 一天,齊國的國都十分熱鬧,原來齊景公在宮中舉行盛大國宴,歡迎強大的晉國派來的使者范昭。范昭來干什麼,用晉平公的話說,就是拋出一顆探路石,試試齊國的軟硬。軟,就是缺少戰爭准備,立即派兵攻打;硬,就不能輕舉妄動。酒過三巡,范昭忽然甩起袖子,傲慢地說:「來,把齊君的酒杯拿過來!」齊景公懵了,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兒,但由於害怕晉國,只好連忙把自己的酒杯遞過去。范昭二話沒說,一口就把齊景公的酒喝光了。齊國的宰相晏子一看,這不是在侮辱齊國國格嗎?一個使者怎麼能隨便搶用別國國君的杯子呢?晏子立即命令侍從:「來,把齊君的酒杯取下,換上一隻!」於是,范昭的面前又被換成了臣子使用的斛。范昭像挨了一劍,心頭難受,索性裝出喝醉的樣子,瘋瘋顛顛地說:「樂師,來啊!給我奏支周朝的樂曲,我要跳舞!」晏子忙遞過一個眼色,樂師會意,不卑不亢地說:「這一點,還請海涵!我從未奏過周樂!」范昭一下子蔫了,怏怏而退。范昭走後,齊景公擔心地說:「相國這么做,惹惱了晉國,豈不要招來大禍?」晏子滿有把握地說:「不!范昭絕非野蠻之輩,他是有意以野蠻的行為來試探我們,今天我頂了他,正是讓他不敢輕視齊國。」果然,范昭這時正在路上嘀咕:「看來,要打齊國非碰釘子不可。看晏子這股勁頭,齊國一定有依恃,肯定不好對付。」 11、佛印巧謔蘇東坡 蘇東坡以詩文著稱,與人談話常藏機鋒。一次他和老友佛印對坐閑聊,蘇東坡忽然有意要戲弄一下對方,便說:「古人常常以僧對鳥。」佛印不高興了,便問:「何以見得?」蘇東坡笑答:「比如『鳥宿池邊村,僧敲月下門』;還有『時聞啄木鳥,疑是敲門僧』。是不是這樣?」佛印聽了略一思索,冷不丁說:「今日老僧卻與相公對。」蘇東坡本想把佛印和鳥歸在一類,嘲諷一番,不想佛印機敏過人,一句話便把蘇東坡當成了「鳥」,蘇東坡一時竟無言可對。 12、唐伯虎巧寫祝福辭 蘇州名士唐伯虎才華橫溢,但科場失意後,常常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說話、做事常有驚人之處。一次,正值春節,有個財主送給唐伯虎一件小小的禮物,請他給寫幾個字,對全家祝福一番,圖個吉利。唐伯虎滿口答應,來到財主家,磨好墨,鋪好紙,當著全家的面「刷刷刷」寫下了6個大字:「父死、子死、孫死」。財主全家陡然變色,財主本人更是怒不可遏,他一把抓住唐伯虎,咆哮起來:「我哪一點對不住你,你竟用這么惡毒的話咒我全家?」唐伯虎一點兒也不著急,他說:「員外,你弄錯了,這是很好的祝福辭,怎麼說是咒語?你想,一個家族的人如果是按這個順序,父親死了兒子死,兒子死了孫子死,那說明家裡沒有橫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無禍無災,個個都壽終正寢。這樣的家庭能不幸福嗎?可如果不依這個順序,兒子死在父親前面,孫子死在兒子前面,那將是多麼悲哀和不幸!誰願意他家出現那種情況呢?」財主聽了,這道理倒是對極了,只得賠罪,把唐伯虎恭恭敬敬送走。不過,他看著這6個字里有3個死字,心裡總是不太舒服,也不願張掛出來向人炫耀了。 13、莊子魚樂之辯 有一天,莊子和惠子一塊兒遊玩,來到濠水河邊。莊子看見河裡有許多魚輕快地游來游去,便感嘆道:「這些魚在水裡游得多麼快樂啊!」惠子聽了,反問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這一問,確實來頭不善,一般的人說不定就給問啞了。可莊子學問精深,在諸子百家的爭鳴中尤其鍛煉了他能言善辯的本領,他一聽,立即按照惠子反駁自己的邏輯進行回敬說:「你不是我,你怎知我不知道魚快樂?」這一駁,惠子該沒詞了吧?不!以惠子和公孫龍為首的名家,特別擅長辯論,他們常常拿出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反著勁說,把王公大臣們說得啞口無言。這一次,惠子又使出了絕招,他說:「好!就按你說的,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那麼,你也不是魚,因此你也就不知道魚是否快樂。」惠子這一說,簡直是下了結論,莊子聽完,感到不妙,這惠子確實厲害,順他的話說下去,倒把自己給駁倒了。莊子略一思索,立即扭過了話鋒,鄭重地說:「請回到本來的話題上。開始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說明你已肯定我知道魚快樂了,只是問我怎麼知道的。既然你不是我,能知道我知不知,那麼我不是魚,我也就可以知道魚樂不樂了。人不必非變成某種東西,才能認識它。現在我告訴你我是怎麼知道的,我是站在河邊看到以後知道的。」說罷,二人相視大笑,繼續向前遊玩了。這一番辯論,話雖不多,但充分顯示了二人善於尋找對方說話的缺口,並證明自己觀點的本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魚樂之辯。 14、侯寶林巧設小偷謎 一次,在大陸的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休息時,各與會人員看到著名相聲藝術家侯寶林,紛紛要求他說個段子,活躍活躍氣氛。侯寶林皺了皺了眉說,我的老搭檔郭啟儒先生不在,我就說段單口的吧。大家齊聲贊成,侯寶林便抑揚頓挫地講開了:「從前,有個老太太,無兒無女,靠每天給人漿洗衣裳賺幾個錢。錢雖不多,老太太生活儉朴卻還有節余。剩下的錢放哪兒呢?老太太自己有個小銀行——就是她住的破屋子的牆窟窿。每天她把錢捲成一卷,回家就往牆窟窿里一塞。過了半年多,老太太想把錢點點數。用手往牆窟窿里一摸——糟了!連個錢毛也沒有。老太太急了,前後查看,屋門每天鎖得好好的,不像有人撬過。再往窗戶上一瞧,嗯,毛病在這兒哩!原來這牆窟窿靠近窗戶,窗戶格子下面有個地方磨得油油亮了。顯然是每天有人從窗戶中伸進手,把錢掏走了。老太太這個氣呀!憋悶了半天,想了個狠主意。她先找了把鋒利的牛耳尖刀,藏在家裡。然後出去洗衣服,回來照舊把錢一卷,塞進了牆窟窿。吃完飯,老太太放好被子,吹熄了燈——好像是睡下了,其實她緊握尖刀,在窗戶一側等著呢!過了半個多時辰,黑影中果然有一雙手,從窗戶洞里伸進來,准確地摸到牆窟窿,熟練地把錢用兩個指頭夾出來。老太太一看,好毛賊,就是你!正當這賊手要抽出窗外的剎那間,老太太雙手握刀,咬牙切齒,狠命一紮——嚓!刀尖子竟扎透了賊的手背,插到了窗檯的木頭上。這一下,小偷想逃,手卻被扎住了,逃不掉;想賴,錢還在手心裡,賴不掉!就等喊人來捉賊吧。可就在這時候,卻出現了個意外情況,什麼情況?小偷說了一句話,老太太「噌」地又拔起了刀子,而小偷乘機一溜煙兒逃走了。」大家正聽得入神,候寶林卻戛然而止,等了好一會兒,不見有下文,紛紛提問。侯寶林說,我的段子已經說完了,只是這里有一個謎:小偷究竟說了一句什麼話,使老太太又拔起了刀?於是人們各自推測,有的猜:「小偷說:『我是你兒子。』」有的猜:「小偷說:『我是你丈夫。』」有的猜:「小偷說:『我也窮得很,饒了我吧!』」有的猜:「小偷說:『不放了我,改天殺了你!』」侯寶林只是笑,大家一想,都有破綻,哪種說法老太太都不會拔刀子。眼看開會的時間到了,侯寶林說:「告訴你們吧,小偷當時喊『沒扎著』,由於天黑看不太清,老太太信以為真,拔起刀子想重新紮,小偷才乘機逃走了。」 15、隨時應變 30年代中期,香港的茂隆皮箱行由於貨真價實,生意興隆,引起了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於是他蓄意敲詐,到皮箱行訂購了3000隻皮箱,價值港幣30萬元。合同寫明一個月後交貨,過期如不能按質量交貨,由對方賠償損失50%。一個月後,皮箱行經理馮爍交貨,威爾斯卻以皮箱中有木屑,咬定那不是皮箱,因此向法院起訴,要求按合同賠償他15萬元。開庭時,港英法院偏袒威爾斯,企圖判馮爍詐騙罪。馮爍委託當時不太出名的羅文錦律師辯護。正當威爾斯在法庭上信口雌黃、氣焰囂張的時候,羅文錦從律師席上站起來,並從口袋裡掏出一隻大號金錶,問:「法官先生,請問這是什麼表?」法官說:「那是英國倫敦出品的金錶。可這與本案有什麼關系呢?」「有關系。」羅文錦高舉金錶面對法庭上所有的人說道,「這只金錶沒有人會懷疑吧?但是請問,這只金錶除表殼是鍍金的外,內部構件是金制的嗎?」旁聽者議論:「當然不是。」羅文錦接著說:「但是,人們仍然把它叫做金錶。由此可見,茂隆皮箱行的皮箱裹有木屑也仍然是皮箱。那麼,可以看出,本案不過是原告威爾斯無理取鬧、存心敲詐而已。」法官在眾目睽睽之下,理屈詞窮。只得以威爾斯誣告罪,判罰5000元結案。從此羅文錦聲名大震。

④ 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巧言相勸的故事請舉一例說一說。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講述的是,清朝大學士張英家與鄰居之間相互謙讓,讓出「六尺巷」的真實故事。

⑤ 歷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導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康熙年間出了兩個於成龍。一樣做到封疆大吏,同樣受到皇帝的表彰。兩個於成龍同朝為官,先後都任過直隸一把手,但年紀卻差了一大截,而且一個平民出身,一個是漢八旗的鑲紅旗人。

直隸曾經流傳很多有關襄勤公於成龍的民間故事,還有一些地方曲藝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為素材,多為俠義公案類內容,如《於公案》等。

⑥ 歷史上有哪些巧言相勸的故事短

  1. 漢文帝與周勃
    漢文帝時絳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職位,有人上書皇上,誣陷周勃有謀反之意,廷尉逮捕了周勃並准備治罪。薄太後對文帝說,絳侯當年手持皇上玉璽統領北軍剪除呂氏,那時候他都沒有謀反,如今沒有了職權居住在一個小小的縣城,難道還會謀反嗎?文帝幡然醒悟馬上赦免了周勃並恢復了周勃的爵位和封邑。

    2.漢高祖與蕭何
    蕭何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他看到京城人口眾多老百姓耕地較少,就建議將御用的專門養殖寵物的上林苑對外開放,拿出來給老百姓耕種,劉邦一聽勃然大怒,認為是蕭何收受了商賈的好處,欲從中謀利,於是將蕭何上了鐐銬投進監獄,當時滿朝文武都認為蕭何罪行嚴重,又怕受到牽連,所以沒有人敢為之申辯,只有一個姓王的衛尉在侍候皇帝時對劉邦說,想當初陛下與項羽交戰數年,關鍵時刻陳豨、黥布叛亂,簫相國把守關中,那個時候不謀取個人利益,現在怎麼會接受商賈的金銀呢?再說,丞相為民興利,百姓感激的是大漢帝國,認為皇上恩德如天,定會更加擁護陛下。過去前秦滅亡,正是因為君臣猜忌,如今簫相國之事還請陛下三思。劉邦聽了這話,盡管不太高興,但覺得很有道理,當即釋放了蕭何。

3.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⑦ 歷史上有什麼相似於「將相和」的故事

和《將相和》類似的歷史故事有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倆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後來他倆一起做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於公子糾和小白。於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後來襄公死去,糾和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後來,正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樣,管仲成了囚犯。
齊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想處死管仲。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為相,桓公最後採納了鮑叔牙的意見。
管仲知道後感嘆說:「我和鮑叔牙曾經一起做買賣,賺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佔便宜,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一些。』鮑叔牙後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牙卻說:『哪裡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
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牙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但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
有人說我膽怯,鮑叔牙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⑧ 歷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導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呢

歷史上同一時期名字相同的人不少,甚至不乏同名同姓的人發生互動,下面就簡單列舉一些:

1、同年死的韓信和韓信

說到韓信,大家都能想起和蕭何、張良並列“漢初三傑”的軍事家韓信。不過實際上在西漢初年有兩個韓信,另一個是韓襄王姬倉的庶孫,在秦末起義時跟隨張良入關,後來被封為韓王。因此為了和韓信區分,往往把他叫韓王信。巧合的是兩人都死在了公元前196年。

國歷史上同名的人不少,彼此之間有關系的也不止以上這些,只是隨便列舉一二,歡迎大家繼續補充。

⑨ 歷史上巧言相勸的故事有哪些

1、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後執政。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

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後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系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後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

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績稱疾不入。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5、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朴,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還有哪些巧言相近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在哪裡動態美女啥意思 瀏覽:464
怎麼溝通不痛不癢的婚姻 瀏覽:15
古人用什麼象徵愛情或相思 瀏覽:332
什麼草最健康最快 瀏覽:195
融捷健康減持多少股票 瀏覽:831
豬和兔的命運和婚姻怎麼樣 瀏覽:310
羅洛的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20
嘉興教育健康雲健康申報怎麼填 瀏覽:389
如何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系數 瀏覽:614
如何讓婚姻良性發展 瀏覽:343
夢中的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237
事業編考試網課哪個比較好 瀏覽:525
單縣和高密哪個經濟好 瀏覽:471
謝謝幸福萬人迷是什麼歌 瀏覽:127
愛情中什麼顏色代表什麼 瀏覽:68
已婚兩年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512
鹿城區辦健康證哪裡辦 瀏覽:508
海爾幸福里房源哪個最好 瀏覽:94
虹橋哪裡有美女 瀏覽:66
都哪些崗位需要健康證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