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鳳台歷史上有哪些故事

鳳台歷史上有哪些故事

發布時間:2022-06-08 01:28:30

A. 鳳台縣真的有古代的嗎

1、春秋為州來邑。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自新蔡遷此,稱下蔡。西漢置下蔡縣,屬沛郡。東漢改屬九江郡。三國屬魏郡。西晉屬淮南郡。


明朝時期的下蔡鎮

2、隋屬汝陰郡。唐屬潁州。五代周世宗遷壽州治此。北宋政和末為壽春府治。金仍為壽州治。元屬安豐路。明洪武中並入壽州。


清朝時期的鳳台縣

3、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析壽州置鳳台縣,同治四年(1865年)遷今城關鎮,屬鳳陽府。1914年屬淮泗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屬阜陽地區,1977年屬淮南市。

二、地名來歷

《清一統志》:「縣有鳳凰台……相傳曾有鳳凰至,因名」嘉慶《鳳台縣志》卷1:「以縣北之鳳凰山名縣,曰鳳台。」

B. 古文 鳳台 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鳳台

(1).古台名。 漢 劉向 《列仙傳·蕭史》:「 蕭史 者, 秦穆公 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為作 鳳台 ,夫婦止其上。」 南朝 宋 鮑照 《升天行》:「 鳳台 無還駕,簫管有遺聲。」 唐 黃滔 《催妝》詩:「吹簫不是神仙曲,爭引 秦 娥下 鳳台 。」 元 楊維楨 《小遊仙》詩之十二:「 嬴 家樓頭縹緲女,底用 蕭郎 築 鳳台 。」

(2).泛指華美的樓台。 南朝 陳 張正見 《門有車馬客行》:「舞袖飄金谷,歌聲遶鳳台。」 清 邵粹夫 《京華雜感》詩:「中宵獨坐看銀漢,王氣蔥蔥起鳳台。」

C. 鳳凰的傳說典故

一、鳳育九雛

「九雛」出自《晉書·帝紀第八·穆帝哀帝廢帝海西公紀》:「(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後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九雛」的具體類別名稱以及形象並未提及。之後隨著各種宗教信仰與民間傳說不斷演繹融合,九雛的說法不斷豐富,未有定論。

二、鳳棲於梧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侍。

三、得鳳之象

相傳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中國歷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

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徵。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四、吹簫引鳳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名叫弄玉,姿容絕世,聰明無比,喜好音律,善於吹笙。她吹起玉笙來,聲如鳳凰啼鳴。秦穆公在宮內築鳳樓讓她居住,樓前築有高台,名叫鳳台。

秦穆公想為女兒擇婿,弄玉發誓說:「必須選擇一個善於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處尋訪善於吹笙的人,都不能如願。

一天,弄玉夢見一個美男子說:「我是太華山(即華山)的主人,上帝命我與你締結姻緣。」並以玉笙為之吹奏《華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將夢中情景告訴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華山尋訪。

孟明在華山找到一位擅長吹簫的人,名叫蕭史,同載而歸。孟明引蕭史拜見穆公,穆公讓他吹奏。蕭史奏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

奏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一時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遂將女兒弄玉嫁給他,夫妻和睦,恩愛甚篤。

蕭史教弄玉吹簫,學會《來鳳之曲》。有天晚上,夫婦在月下吹簫,竟有紫鳳飛來聚於鳳台之左,赤龍飛來盤踞鳳台之右。蕭史說:「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間史籍散亂,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於史,就稱我為蕭史,到今天,我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海桑田。

上帝命我為華山之主,與你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成就了這段姻緣。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間,今龍鳳來迎,可就此離去。」

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自鳳台翔雲而去。就在這天夜晚,有人於太華山聽到了鳳鳴的聲音。這則美麗的神話傳說,把琴瑟和諧、鸞鳳和鳴詩化了。

五、鳳求凰

漢代還流傳一個故事:文學家司馬相如,少年家貧。有一次被一個叫卓王孫的富商邀去飲酒,無意中發現卓王孫有一在家寡居的年輕女兒,叫卓文君。相如一見鍾情,就彈起鳳凰琴,唱起「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表示愛慕之情。

卓文君聽了十分感動,於是連夜隨司馬相如私奔,後結成夫婦。「鳳求凰」一詞,從此用來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大概是由於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在裝飾紋樣上便出現了「吹笙舞鳳」、「吹簫引鳳」、「鸞鳳和鳴」、「鶴飛鳳舞」、「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圖案。

鳳紋形象已不再那麼神秘朦朧和似是而非了,鳳鳥圖案已成為一種清新、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逐漸發展為民族裝飾藝術的代表和象徵之一。

D. 除了曹沖稱象和孔融讓梨還有什麼故事

神童的故事,秦,甘羅甘羅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鳳台)人,從小聰明過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相門出才子」,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甘羅(4張)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徵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E.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關於鳳凰台的傳說

鳳凰台的傳說:南朝劉宋時期,南京城西南山上(今瓦官寺附近),有幾只美麗的大鳥飛到了這里,這些鳥的毛色鮮艷,聲音動聽,吸引了其他一些凡鳥跟隨。

這一奇特現象很快被人發現,並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被一位王族得知,於是就將這處地方改名為鳳凰里,並在此修築了一個高台,名為鳳凰台。

由於鳳凰台是六朝勝跡,為歷代文人墨客悼古吟詠之所,特別是李白晚年,於唐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還登鳳凰台,抒發歷史的慨嘆。從此,鳳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5)鳳台歷史上有哪些故事擴展閱讀

唐朝時期,鳳凰台附近與長江還緊鄰著,但也正是這一時期,這里的地理環境開始發生變化。

鳳凰台一帶正好地處長江的一個轉角處,唐代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口劇增,長江沿岸多了很多居民區,對長江沿岸的生態造成很大破壞,特別是長江中上游一帶。因此,上游沖擊了很多泥沙到了下游,而到了鳳凰台一帶就容易堆積,最後漸漸形成了灘塗和陸地。

到了宋代,南京的河西地區已經基本成為陸地,並且有了大街、寺廟等建築。此時的鳳凰台也早已在楊吳時期被劃入城內,高台上的視野也大部分被高聳的城牆所遮擋,鳳凰台登高遠眺的盛景也就不復存在了。

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依然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鳳凰台的聲名依然在外,因此還是有很多文人騷客來到此處懷古,一直到明清時期,依然有很多關於鳳凰台的懷古詩文。

到了近代,太平天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鳳凰台作為軍事要地,一直是炮火直擊的對象,整個城南建築大部分毀於戰火,因此這里的地形地貌和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李白時期更是相去甚遠,鳳凰台的歷史地位也漸漸消失了。

F. 陳鳳台的鳳台文化

陳鳳台,名輝,號鳳台,宋朝進士、官拜諫議大夫,兒子七人中有四人中進士、三人為秀才,號稱「一門五進士」、「七子流芳」。在陳鳳台的族裔和後裔中,有明代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的陳白沙,有清光緒年間高中文科探花的陳伯陶,還有輔仁大學校長、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國寶」的陳垣等。
2004年,位於清遠市清新縣天塘山上的陳鳳台墓被後人重新發現。隨之清遠市陳鳳台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對陳鳳台本人及其家教文化的研究開始風生水起。
舉家南遷緣起「胡妃事件」?
800多年前的一天。南宋王朝末年的清遠縣城外,一大隊人馬漸行漸近。車上家當豐雍、主人衣著華麗,顯赫身份可見一斑。
中間一輛馬車上的男主人,臉上分明有幾分疲憊、失落和沮喪。也許是擔憂政壇的風雲變化、君王的喜怒無常、乃至即將來臨的國破家亡。他從附近的南雄州(今韶關境內)趕來,帶著七個兒子,子侄28人,首次遷徙到清遠縣城,以躲避國難。准備休整後,再往南遷。
此時,鐵木真的鐵蹄正橫掃大江南北。
這位年近花甲的男主人,就是南宋進士、官拜諫議大夫的陳鳳台。
有關陳鳳台的舉家南遷,一直存在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因宋末元軍的大舉入侵,陳家躲避國難,遷徙至此,陳鳳台墓所在的清新縣禾雲鎮沙河桂湖村(古稱清遠蒙里驛),正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驛站。陳鳳台被認為是抗元的英雄。另一種說法,是來源於陳氏族譜上的一句話,「本族因胡妃事件而南遷」。
「胡妃事件」是怎麼回事?據相關記載,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臨安,為商人黃貯萬所得,攜歸南雄珠璣巷。後黃知她是貴妃,不敢收留,復令逃出,為強暴欺凌而死。
胡妃出走不久,皇帝思念她,密令兵部尚書張英貴查訪。南雄人訛傳因胡妃已死,朝廷將加罪於珠璣巷。故珠璣巷居民紛紛南逃,散居於南方海濱各地。
然而,研究者認為這一傳說未必可信。在宋代史書中,並未有貴妃出逃的記載,而各姓氏族譜對胡妃事件發生年代的記載出入很大,相差竟有100多年。流傳至今的文本中,所使用的官銜和地名是明代的,顯然為後人根據傳聞所記。更重要的是,宋度宗咸淳八年時,元軍橫掃宋軍於中原大地,兵臨南宋都城,皇帝還有心思去管一個妃子嗎?
更多的研究者認為,陳鳳台舉家南遷,與當時元兵南下有很大關聯。
悲憤憂國的抗元民族英雄
經考證,陳鳳台的家族是從曾祖父開始遷入南雄州珠璣巷的,此前是居住在北宋京城開封附近的祥符縣。宋朝廷被迫南遷時,這里的人跟隨南遷,有部分人越過粵北梅嶺,立足於當時的南雄州。
在陳鳳台長子陳謨撰寫的族譜《謨翁遺牒》中,對陳鳳台舉家南遷的原因有這樣的記載:「三子英,進士,為廣宣議大夫,因差撫外夷不行,將家屬貶,同父輝葬在清遠縣蒙里驛九龍潭。」「撫夷不行」,字面意思是與元朝簽訂的合約沒有成功,這道出了陳家被貶南遷的真實原因。
有研究者猜測,南宋末年,金國與南宋都已經腐朽勢微,而蒙古強大起來,當時蒙古提議與南宋聯合起來消滅金國,南宋皇帝接受了這一提議,准備借蒙古之手滅掉宿敵金國,可沒想到的是,最後卻將禍水南引,把南宋的江山斷送了。而當時陳家父子在朝廷為官,又與皇帝結著姻親,在對元政策上肯定提出過自己的意見,是不是因某種意見最終惹怒皇帝而被貶呢?答案不得而知。
族譜記錄了當年逃離故鄉的悲慘境地,當年從珠璣巷南遷各地時,「兄弟七人,子侄二十八人,攜族人三十餘人」,說明當時七兄弟均健在。「有登舟而往,有步陸而行」。大部分已到了台山、新會、東莞、鶴山等地,陳鳳台隨第六子陳圖定居清遠城,三子陳英因「扶夷不行」累及家人而深感內疚,因此在全家遷到偏遠的台山安頓好之後,又回到父親身邊,服侍年邁的父親終老。
陳鳳台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諫議大夫和文人學士,相傳他到濱江山區考察時,被當地熱情的瑤胞所挽留,同意教授瑤胞子弟讀書識字。為了保境安民,他指導瑤胞在山上修築城牆,安營紮寨,並由他和陳英出面收編南下難民,與當地的瑤、漢、壯等族人組成民軍,共同抵抗元兵。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陳鳳台父子兵敗殉國,瑤王悲痛萬分,將陳鳳台父子妥善安葬在清遠蒙里驛,也就是今天的桂湖村。從此,陳鳳台、陳英父子二人被譽為「抗元英雄」。
有關陳氏父子抗元的說法,多出自後人的講述,在古籍中少有記載。但有史料記載的是,在南宋末年的抗元崖山保衛戰中,陳鳳台第七子陳仁的後裔陳仁輔、陳英輔兄弟,毅然捐糧幾千石,運到崖山支援宋軍。當時的丞相陸秀夫請皇帝降旨,表彰陳氏兄弟的功勛。
如今的天塘山上,還保存有古代瑤胞的遺址石崗城門,城門前山石環拱,嶙峋陡峭,古跡斑駁。而離陳鳳台古墓不遠的山上,至今還保留著一座古廟。據說始建於南宋末年,是抗元義軍用來聯絡和交流情報的地方。抗元義軍失敗後,古廟多次被毀,現存的這座廟宇,為1945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有關陳鳳台後半生的境況,以及為何埋葬在天塘山,研究者也有多種其它推測:有人認為,是陳鳳台跟隨其子在清遠居住一段時間後病死,隨後安葬在天塘山。有種說法是,陳在清遠的後人,發現天塘山是塊風水寶地,將他的遺骨移葬至此。還有人認為,天塘山地處偏僻之處,可能是為了躲避戰亂,陳鳳台在此隱居,安度晚年。
據《陳族世譜》記載,陳鳳台的第三子陳英,也安葬在天塘山上,但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的位置。隨著後人對「鳳台文化」的深入研究,將破解更多的歷史謎團。
後人組團尋根挖掘鳳台文化
陳鳳台本人是宋朝進士、官拜諫議大夫,長子陳謨是進士、授刑部侍郎,次子陳宣是進士,三子陳英是進士、宣議大夫,四子陳愷是進士、宣議大夫,五子陳潤、六子陳圖、七子陳仁皆為邑庠生(秀才)。
據後人查閱陳氏和鄺氏的族譜,陳鳳台元配妻子是南雄珠璣巷大尹公鄺愈平之女,而鄺氏夫人的姐姐鄺淑麗,於1168年被宋孝宗冊封為皇妃,也就是說陳鳳台是當朝皇妃的妹夫。
在100多年前,廣東七十二縣陳氏家族捐款修建廣州陳家祠時,一並對地處偏遠的陳鳳台古墓進行了重修,並繪有詳細墓圖,上面注有從陳家祠到天塘山的拜祭路線,以及約定三年一拜祭的家規。可見陳鳳台當時在陳氏族人中有相當大的影響。
人們在拜祭陳鳳台的時候,可能很少考慮到他的「抗元」愛國成分,而更多地是對這個家族深厚的傳統文化以及良好的書香家教的嚮往。2006年歲末,美國紐約陳潁川堂「尋根團」一行130多人回清遠尋根訪問,受到廣東省僑聯、清遠市政府以及清新縣政府的熱情接待。在這些遊子心目中,清遠,早已是一塊令人神往的「福地」了。
陳鳳台第26代傳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榮譽主席陳毓錚認為,「鳳台文化」首先是孝,以血緣親情為基礎,滲透到整個氏族。其次是把讀書和功名放在首位。在古代,讀書和考取功名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了做官。縱觀陳鳳台的後裔,其子弟大都以讀書為主,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在當時的背景環境下,讀書當官便是實現了人生價值,受後人景仰。
在陳鳳台墓前的華表上,就鐫刻著道光至光緒年間,陳氏家族中高中文武功名的優秀人才的名字。
在近代陳鳳台的後裔中,有清末民初中山大學文學院詞學教授、著名詩詞家陳洵;輔仁大學校長、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國寶」的陳垣;當選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兩屆政府總理陳仲民等。在族裔中,有明代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的陳白沙;咸豐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清朝首任使美大臣的陳蘭彬;光緒欽點探花陳伯陶等。
「鳳台文化」的另一個特徵是精忠報國、愛國愛家。南宋滅亡後,陳鳳台的後裔告誡子孫,不要與元朝統治者合作,所以在元朝統治的90年裡,居住在鶴山的陳氏沒有一人願意出來當官。
■史跡遺存
天塘山上埋忠骨
天塘山位於清新縣沙河鎮桂湖村,縱橫20多公里,海拔1000多米,為清新縣第二高峰,雄偉而陡峭,登頂下望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縱深看去,有無數矮小的山丘,草木叢生,常年翠綠,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
2000年,桂湖村民偶然發現了陳鳳台的墓葬,並為此奔走。此後的幾年間,時有陳家的後人以及文史專家前來憑吊或考證。
墓地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極少人工修造的東西,在一片原始生態的大自然風景之中顯得十分和諧。
離陳鳳台墓約100米的位置,墓道上的四支華表庄嚴矗立,上面的石獅已被人破壞。華表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六米,重約三噸,記錄了清朝年間陳氏後人的功名。
令人稱奇的是,墓地處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巔,墓前竟有一眼100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當地人稱此水塘為狀元湖。每年春天,碧水盈盈。彷彿是鑲嵌在天塘山上的一塊碧玉。
■研究者說
陳鳳台墓的重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廣州陳家祠中軸線的建築物即將完工的時候,恰逢廣東東莞的陳伯陶在殿試中高中探花。喜訊傳來,陳氏族人認為是建祠風水顯靈,是祖宗的福蔭。於是,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陳家祠已經建好後,陳氏族人為了慎終追遠,弘揚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組織了重修陳鳳台墓。
這次重修,對原來的墓地進行了整修,但沒有大的變動,基本保留原來面貌。同時,陳氏族人還定下了三年一祭的規定。另外,為紀念這次維修,陳氏族人還專門在墓前的水塘旁邊立了四支華表,華表用建陳家祠時同一種麻石做成,每支高兩米半,上面刻著陳氏後人在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受朝廷欽點的文武官員的名單。
其中,陳伯陶是光緒欽點的探花,被授予翰林書院編修,江寧提學使,廣東教育總長等職務。後來,李鴻章和陳伯陶代表清政府與英國戈登將軍簽署了《拓展香港新址專條》。這也成為我國收回香港主權的證據之一。陳伯陶一生都有忠君愛國之心,但在那飽受外國列強欺凌的時代也只能「剜肉醫瘡謀國計」(摘自陳伯陶詩詞)。
陳鳳台墓的四支華表(當地人叫探花柱)成對稱排列,彷彿是四名威武的將士,日夜守衛著陳鳳台古墓,這也是陳鳳台後裔心繫祖先,崇文愛武的象徵。

G. 鳳台滅門慘案回顧:父親殺害兒子一家四口,背後原因是什麼

2013年3月10日,安徽淮南鳳台縣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當地居民朱某一家四口一夜之間被人殘忍殺死在自己家中。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幾天後辦案人員偵破該案,證實殺害朱某一家的犯罪嫌疑人竟是其生父。而且其滅子全家一事,還得到了朱某母親的同意。

我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愛與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最真摯的情感。那麼?朱家的「巍峨如高山的父愛,涓涓如流水的母愛」,為何竟變成了致命的毒葯呢?

請跟隨筆者走進「鳳台縣滅門慘案」,解讀父親殺子背後的真相!

當初都說「養兒防老」,說多帶幾個孩子就多一份保障。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最終有很多家庭的兄弟姐妹之情都徹底輸給了物質。導致那些老人非常可憐,明明子女成群,卻終究還是老無所養……

其實,父母偏心也好,不偏心也好,終歸是自己父母。至少你身上還流淌著他們的血液,至少他們從你還是腹中胎兒的時候,一路含辛茹苦把你拉扯成人,沒有讓你流落街頭。那他們的恩德你就不得不報。

詩人孟郊曾經說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大恩大德,子女永遠都報答不完。愛不需要用「天平」去衡量,老人給誰多了一點,誰給老人少了一點,都不是其他兄弟姐妹應該去糾結的問題,你要做的只是你的那份孝心。

當你做子女的時候,或許感觸不多,可當你有一天也做父母的時候,也到老的那一刻時,頭發花白,面部蒼老,拖著佝僂的身體,卻發現子女正在為了爭「誰贍養你」爭得頭破血流。那一刻,或許才深有體會……

H. 風台民間故事

摘要 風台村(古名扒頭),位居縣城西 4公里,北倚鳳凰山,南傍梁余河,村東有元建「青崗寺」名勝古跡,村中「榆和路」東西貫穿,這里風景秀麗,有「風台異形」之稱,為和順十景之一。「鳳台小戲」是由說唱「西廂曲」發展而來的。傳說在清末明初,一個陳姓商人由南方來到和順縣以賣筆墨紙為生,

I. 鳳台縣的歷史沿革

鳳台 早期屬徐、揚二州(淮北為徐,淮南為揚)之境。周代,屬青揚二州(青、揚以淮為界)之境。西周時為州來國,後被楚國所滅,為楚之州來城。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秋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冉丹城州來。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名延州來。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冬十一月,吳把蔡昭侯由河南新蔡遷都於州來,遂改名為下蔡。歷經昭侯、成侯、元侯、侯齊五代,歷時47年。戰國時,蔡世家侯齊四年(公元前446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下蔡仍屬楚地。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英布為九江國王,下蔡屬九江國。漢代,漢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國廢,為九江郡,下蔡縣屬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晉代,晉初下蔡屬淮南郡。晉末南北分裂,戰事頗繁,縣境來去無常,又在縣境內設置了很多屯兵的城戍。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下蔡郡。隋代,開皇初下蔡郡廢,仍置下蔡縣,屬淮南道。唐代,武德四年(621年)於縣置渦州,為州治。武德八年州廢,仍為下蔡縣,屬穎州(今阜陽)。五代十國,下蔡屬潁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957年)三月,攻克壽州(今壽縣),世宗以其難以攻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降為防禦州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宋代,北宋下蔡為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壽州升為府,名為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府廢。南宋與金劃淮為界,下蔡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之壽州,故有「南北壽州」。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並入壽州。在下蔡鎮設巡檢司。清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十年(1732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延批准,於壽州北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縣治於下蔡,隸屬鳳陽府管轄。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縣直隸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6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17年8月,廢道,直隸安徽道。民國21年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隸屬壽縣專員公署。民國27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隸屬阜陽專員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1999年11月毛集設立正縣級建制「淮南市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成為淮南直管。

閱讀全文

與鳳台歷史上有哪些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cc公主電影 瀏覽:433
周慧敏和洪金寶演過的電影 瀏覽:985
女主嫁給幾兄弟的古言小說 瀏覽:407
四川哪裡事業單位最好考 瀏覽:870
港台老電影大全 瀏覽:997
西方的童話故事有哪些英語 瀏覽:530
懷舊老神話電影100部 瀏覽:443
夜蒲團女孩戴個假發的電影名字 瀏覽:285
大學生惡性心理微電影偷食觀後感 瀏覽:862
和美女洗澡的樣子是什麼 瀏覽:908
怎麼提高對象幸福感 瀏覽:645
如何保持友誼和愛情 瀏覽:678
最新院線電影在哪個網站可以看 瀏覽:552
江小姐我是真的喜歡你原版文案 瀏覽:521
愛情連連看是怎麼回事 瀏覽:438
美女和你說你好啊怎麼回 瀏覽:932
男人事業失敗時怎麼看待愛情 瀏覽:959
Elle無刪減 瀏覽:583
台灣和老師談戀愛電影 瀏覽:295
舒城經濟在安徽怎麼樣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