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舒城經濟在安徽怎麼樣

舒城經濟在安徽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5-09 16:52:18

『壹』 鑸掑煄涔¢晣gdp鎺掑悕

絎4銆傝垝鍩庡幙錛岄毝灞炰簬瀹夊窘鐪佸叚瀹夊競錛屼綅浜庡畨寰界渷涓閮ㄣ闀誇笁瑙鑵瑰湴銆佸發婀栦箣婊錛屾睙娣涔嬮棿銆佸悎鑲ヨ繎閮娿傛槸鍚堣偉銆佸叚瀹夈佸畨搴嗕笁甯備氦奼囧勩傛牴鎹鏌ヨ㈢浉鍏寵祫鏂欐樉紺鴻ュ幙2022騫碐DP鎬誨2.3浜垮厓錛屼負鍏ㄥ幙GDP鐨勭4銆鍥藉唴鐢熶駭鎬誨錛圙DP錛夋槸鎸囨寜鍥藉跺競鍦轟環鏍艱$畻鐨勪竴涓鍥藉訛紙鎴栧湴鍖猴級鎵鏈夊父椹誨崟浣嶅湪涓瀹氭椂鏈熷唴鐢熶駭媧誨姩鐨勬渶緇堟垚鏋滐紝甯歌鍏璁や負鏄琛¢噺鍥藉剁粡嫻庣姸鍐電殑鏈浣蟲寚鏍囥

『貳』 請問安徽舒城的經濟消費怎麼樣

舒城是我老家,那裡的消費水平不是很高,房價一般也4000以內,大部份都在3000左右,近幾年也有不少工廠了,前幾年基本上是沒有工廠的

『叄』 舒城縣的經濟

舒城縣工業生產,1949年以前以私營、個體手工生產為主,大宗產品有19類,其中名、特、優產品有龍舒貢席、土織絲綢、曉天方鐵、紙傘、廬鎮關鐵鍋、干汊河菜刀、桃溪斧頭、孔集篾器、平田皮紙、缸窯陶器、西山盆桶、竹掃帚等,除縣內自用外,大量銷往縣外,龍舒貢席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地。據民國8年《安徽省六十縣產業調查》記述:「舒城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有5640人」。又據民國11年舒城縣知事鮑庚作的《舒城縣大概情形》一文所記:「舒邑以絲、茶、竹、木、油、鐵、葯材等綜合加工,(年)收入可達二百萬元(銀元)。皖中各縣所售豆腐鐵(方鐵),大半出自舒城,據梅河厘局稅率計,每年可達十萬元(銀元)」。但由於受歷史條件的影響,生產發展不快。抗日戰爭爆發時,生產遭到極大破壞。40年代初,從肥東、巢縣、蕪湖、南京等淪陷區逃來的難民,因無耕地,他們遂以手工業生產謀生,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舒城縣工業生產的復甦。特別是紡織、卷煙、製革、製鞋、成衣等行業較為發達。民國36年,全縣有工業生產47個行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分屬17個行業理事會,有私營半機械生產卷煙廠13家。
建國後,舒城縣工業發展很快,私營工廠和個體手工業者受到政府保護。1951年,開始組織手工業合作小組,並興建糧食機械加工廠,1953年,興建舒城茶廠,始用機械制茶。1956年,全縣實現手工業生產合作化。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全縣1957年工業總產值1604萬元,比1949年426萬元增長2.76倍。1958年,全縣大辦鋼鐵,機械製造業應運而生,緊接著輕紡工業、建材工業、採掘工業、化工工業、糧油加工等工業連續「上馬」。後因財力、設備、技術缺乏,1960年關、停、並、轉了不適合市場、縣情的企業。1963~1965年,通過調整,收到良好效果,196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962萬元,比1962年1457萬元增長34.6%。1967年以後,舒城縣新建了麻紡織、棉針織、化肥等骨幹企業,產品產量有所增加和提高,197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5619萬元,比1966年增長2.83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建了水泥、飼料加工、建材、電力和鄉鎮企業、個體戶企業。至1985年,全縣計有開工企業17917個,其中屬重工業3661個,輕工業14236個,全民所有制22個、集體所有制1261個(縣屬集體所有制20個、鄉鎮所有制392個、農村合作經營849個)、個體戶16634個(農村個體戶15837個、城鎮個體戶797個);工業從業人員50818人;總產值1.7314億元,比1949年增加39.6倍,全員勞動生產率3407元;固定資產6648萬元。
2012年全縣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42億元,增長24.8%。凈增規模企業15家,總數達120家,凈增億元企業10家,總數達50家。縣開發區擴區升級通過省政府批准,規劃面積由2平方公里擴大到13平方公里。兩個省級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8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入區企業168家,實現產值86.2億元。9個鄉鎮工業集中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9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入區企業210家,實現產值64.1億元。
建國前,舒城縣農業生產發展較慢。建國後,人民政府把農業列為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關系,積極推廣科學技術,生產水平穩步上升。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億元,比1949年5189萬元增長3.17倍(均為1980年不變價)。
1953年前,舒城縣農業生產,長期沿用傳統的耕作制度,絕大部分地區是一年一熟,少數地區是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其茬口安排是:一年一熟制,每年芒種前栽中稻,立秋前栽遲(晚)稻。水稻收割後,絕大部分田翻犁水漚,少數田(地)種紅花草和大、小麥、豌豆、蠶豆、油菜、大蒜,光照較差的山地,一年只種一季玉米、山芋、麥、豆;兩年三熟制,多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少數農戶實行水稻(玉米、大豆、煙、靛、姜)——麥、油菜、大蒜——水稻輪作;一年兩熟制,個別生產資金、勞力、畜力較強的農戶,立夏左右栽少量早稻,立秋前收割後,或栽遲(晚)稻,或種寒(晚)玉米、蕎麥、紅豆(或黃花綠、泥黑豆)、荸薺、蔬菜,有的實行高桿、矮桿作物套種,水旱作物間作(水稻田埂種大豆)。
1954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擴大秋種面積,改變午秋收成比重;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三熟,實行間種、套種,提高復種指數;推廣高產作物和耐旱、耐澇作物,改變廣種薄收習慣」的農業「三改」措施後,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決議,重點是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三熟。1954年,全縣播種早稻面積12800畝,糧食播種面積105.8萬畝,比上年94.08萬畝提高12.46%。1956年,播種早稻20.33萬畝、雙季晚稻21.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達142.83萬畝,比1953年、1954年分別提高51.8%、35%。一年兩熟的水稻面積達46.84萬畝,佔全縣水稻播種面積84.9萬畝的55.2%。1963~1965年,因早晚稻品種不好,又加科學種田技術差、肥料不足,產量較低,群眾不習慣,所以,每年播種雙季稻面積分別在7~9萬畝之間。1966年起,雙季稻播種總面積有所擴大。1970年,縣革命委員會決定:「消滅冬漚田,擴種紅花草、雙季稻,減少單晚稻。」1971年,全縣播種早稻42.49萬畝、雙季晚稻41.6萬畝、紅花草36.28萬畝、油菜7.4萬畝、單晚稻9.62萬畝,糧食播種總面積111.97萬畝。除山區少數冷浸水田、圩區陷田外,其餘均一年四季都有農作物在田,全縣基本上實現一年兩熟制(稻——稻、麥——稻、經濟作物——稻)和一部分一年三熟制(綠肥——稻——稻、油——稻——稻)。這是舒城縣農業生產耕作制度上劃時代的變革,效果良好,群眾擁護。這年全縣糧食總產5.443億斤,比上年凈增1.03億斤,增長23.4%,首次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指標(畝產800斤),成為全省13個「超綱要」縣之一,也是全地區第一個「超綱要」的縣。在此後十年中,雙季稻、紅花草、油菜播種面積逐年穩定、稍有增加,最高年份的1977年,早稻達49.07萬畝,雙季晚稻達51.29萬畝。紅花草穩定在36萬畝左右,確保早稻基肥。一年一熟的老品種中稻,只播9200畝,比1953年減少98.5%。耕作時令上,早稻一般不栽「夏秧」,雙晚絕大多數不栽「秋秧」。
80年代,又向一年三熟制發展。主要措施:減少紅花草面積,擴大油菜面積,穩定雙季稻面積,縮短作物在大田的生長期,搞溫水催芽、薄膜育秧、移栽油菜、培選良種。1980年,全縣栽插早稻47.14萬畝,比1970年增加41.1%;雙季晚稻50.22萬畝,比1970年增加58.6%;油菜13.07萬畝,比1970年增加105.4%,1985年,增到21.07萬畝,比1980年增加67.9%。全縣稻——油——肥(紅花草)一年三熟的面積,佔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6%。
2012年糧食總產39.8萬噸,增長5.3%,連續九年創歷史新高。榮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超級雜交稻高產試驗平均畝產達839.6公斤,創造了低海拔地區百畝連片高產新紀錄。新增規模養殖戶400多戶,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16家,實現加工業產值86.1億元,增長56%,農業產業化工作連續三年獲全市第一。全面啟動美好鄉村建設,完成26個示範點村莊整治工作,改造農村危房3330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灌溉面積2.9萬畝,除險加固病險水庫24座。扎實推進平安農機建設,進一步健全農村三資代理服務,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榮獲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全省平安農機示範縣稱號。

閱讀全文

與舒城經濟在安徽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是綱其餘是目什麼意思 瀏覽:913
雲南哪個口岸寮國美女最多 瀏覽:960
你在哪裡動態美女啥意思 瀏覽:464
怎麼溝通不痛不癢的婚姻 瀏覽:15
古人用什麼象徵愛情或相思 瀏覽:332
什麼草最健康最快 瀏覽:195
融捷健康減持多少股票 瀏覽:831
豬和兔的命運和婚姻怎麼樣 瀏覽:310
羅洛的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20
嘉興教育健康雲健康申報怎麼填 瀏覽:389
如何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系數 瀏覽:614
如何讓婚姻良性發展 瀏覽:343
夢中的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237
事業編考試網課哪個比較好 瀏覽:525
單縣和高密哪個經濟好 瀏覽:471
謝謝幸福萬人迷是什麼歌 瀏覽:127
愛情中什麼顏色代表什麼 瀏覽:68
已婚兩年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512
鹿城區辦健康證哪裡辦 瀏覽:508
海爾幸福里房源哪個最好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