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長三角經濟區有多少億人口

長三角經濟區有多少億人口

發布時間:2022-05-11 20:30:33

㈠ 如何客觀地評價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現狀

中國重心早就已經重新回到長三角,而且長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對全國都有好處,對長江上游的沿線大城市都有好處。長三角的崛起是大勢所趨,歷史選擇,地理優勢,這個趨勢沒有人能阻止,因為這關繫到長江一片百姓的幸福。現在,長三角經濟總量是珠三角的兩倍,佔全國的20%,假如算進長江上游的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估計占的比重還要大。將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長三角中,上海,杭州,南京,寧波,蘇州,溫州,無錫都是舉足輕重的城市。)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以重工業製造業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業製作也很發達。珠三角是輕工業生產模式,以服裝等輕產業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比較研究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展歷程和經濟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長江三角洲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本文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型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121萬人(2002年)。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已被公認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來的一塊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東面有經濟特區城市深圳和與之相鄰的東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門、中山以及與澳門接壤的經濟特區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7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65萬人(2002年)。

一、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指標的比較

1.長江三角洲GDP規模高於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於珠江三角洲;兩地GDP約佔全國的28%。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兩地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1995年兩地GDP總量達到13076.5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9216.0億元,珠江三角洲為3860.5億元。長江三角洲GDP總量為珠江三角洲GDP總量的2.4倍。從人均GDP來看,1995年長江三角洲人均GDP為11665元,珠江三角洲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長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兩地GDP總量達到29402.1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為19983.3億元,珠江三角洲為9418.8億元。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江三角洲,從而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縮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達到34295元,比長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均保持較快增長,大大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2000年—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除揚州和肇慶市區外),均高於全國7.8%的平均水平,顯示出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快速。

3.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基本同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

2002年長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產業的分布為5:50:45。

從1978年到2002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41.9%,上升了23.5個百分點。

2002年這兩個區域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出8個百分點。可見,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調整和改善,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4.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一直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進出口貿易佔全國52.3%。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243.8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17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出口額為942.0億美元,進口額為832.1億美元;珠江三角洲進出口總額達2069.7億美元,是長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出口額為1126.1億美元,進口額為943.6億美元。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2.3%,其中長江三角洲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8.9%,珠江三角洲佔33.3%。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比長江三角洲高14.4個百分點。

5.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江三角洲,兩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24.9%。

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818.9億元,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79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9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1978年增長了326.9倍。2002年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

與全國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9%,其中長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的18.2%,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6.7%。

6.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於長江三角洲,兩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國平均的1倍以上。

2002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239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區為11686.1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5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區居民消費支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9倍。

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原因

在過去的20多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源。從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它們經濟發展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其相同點有:

一是兩個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國改革前列,各自確立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市場化道路。改革開放之初,兩地充分發揮自己輕紡產品和機電產品優勢,迅速佔領並擴大了國內外市場,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順應改革大潮,很快實現了全面啟動,千百年的商業文化厚積薄發,創造了「溫州模式」等經濟奇跡。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鄰港澳的獨特地理位置,發揮其信息優勢和僑鄉眾多的人文優勢,以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資的直接進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製造業的大規模轉移,使「三資」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城鄉迅速發展起來。80年代,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製作、來件裝配、補償貿易)為主要貿易形式的外向經濟企業遍及城鄉。

二是不斷提高與國際接軌的程度,發展外向型經濟。引進國外資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長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07%,高出全國均值10.49個百分點,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3.5%,高出全國均值12個百分點以上。國際貿易快速增長。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069.7億美元和1174.1億美元,分別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3.3%和18.9%。在引進外資、擴大外貿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科學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質,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之處在於: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屬於「外向型」,即改革開放以後,珠江三角洲企業就把產品市場與國際接上了軌,廣東外貿一直獨領全國風騷,佔全國外貿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進出口貿易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而長江三角洲90年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資為主的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以此來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力量還顯不足。而上海因受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經濟轉型較為艱難,短期內,其經濟增長作用沒能充分發揮,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較為有限,這一時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略顯滯緩。

兩個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革開放政策對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極大地推動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地區,進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創業大潮。長江三角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比較早的地區之一。1984年國家先後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寧波、南通3個城市確定為沿海開放港口城市,獲得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90年代,為振興上海經濟中心地位,中共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沿岸城市、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飛躍」的又一重大決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2.人力資源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省總人口為8642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3104萬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動人口為2152萬人,佔全省流動人口的82%,是全國吸引外來勞動力最多的地區之一,低勞動成本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大量勞動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時,也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人才)向該地區的集聚,這就大大推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珠江三角洲相比,長江三角洲在高素質人力資源方面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社會經濟基礎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質相對較高,高科技人才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1000餘所科研機構,150餘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專業學校,教學科研基礎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級人才比重大。此外,還擁有大批熟練的高素質技術工人。這些都對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十分有利。90年代以來,在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力推動下,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發展呈現出起點高、規模大、增長快的特點,這與其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有著直接關系。

3.城市協調合作是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江、浙、滬兩省一市的16個城市,是全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縱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橫向市場性聯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領導,不僅導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為單純製造業中心,還使江浙兩省及下屬各地市間缺少了橫向整合的基礎。改革開放後,在體制創新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有了迅速發展。上海也逐漸恢復了其大都市應有的產業和技術的輻射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起步和技術升級。但由於長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區域,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加上長期的條塊管理,使地區間的協調變得困難,目前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還停留在80年代橫向經濟聯合和自發的層面上,並沒有進入跨地區產業整合階段。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其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將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並促使以產業聯動為交往機制的區域聯合模式的形成。長江三角洲未來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區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創新。

4.粵港的經濟互動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得益於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的「三來一補」啟動了深圳工業化的進程,香港的資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雛型。在深圳實際利用外資中,港資佔了近70%,進出口貿易中,對港澳進出口貿易佔了80%,「三來一補」的企業中,屬於港資興辦的佔了90%,深圳的旅遊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無不滲透著「香港因素」的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激烈,中國幾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相互競爭、三角洲內部各個城市的相互競爭也在加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取長補短,建立良性的競爭模式、避免地方保護行為和重復建設應當引起廣泛關注。

兩個三角洲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各地級市行政地位和經濟實力相當的城市之間的畸形競爭。各個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目標出發,極易滋長地方的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從而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個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各自發展建立「小而全」的經濟體系。而按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往往是優先重點建設中心城市,進而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目前,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顯,而珠江三角洲也應該盡快確立廣州、深圳的龍頭地位,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行政措施、資源,從而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體的競爭能力。

目前,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30%的國內生產總值。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區具有示範和借鑒作用。

㈡ 中國七大經濟區域排名是不是正確請指點

全國分為七大經濟區,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珠三角經濟區(廣東、海南、福建)、長三角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中部6省綜合經濟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大西北綜合經濟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1. 環渤海經濟區。以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為核心,座落於東北亞的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發展的重點區域。

①區域優勢。一是明顯的區位優勢,該區地處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沿海對外開放的中北段,又處東北亞中心,為該區帶來極強的經濟輻射潛力;二是明顯的人才優勢,這里科技、教育水平高,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理想的地區之一;三是交通優勢,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交通網路和獨特的港群(大連、營口、唐山、天津、黃驊、煙台、威海、青島等港口),沈大、京津、濟青、京石、太舊、濟德等高速公路,也將使該區有希望最先在中國建成區域性高速公路網地區;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石油、鐵礦、煤炭、海洋資源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石油、石油化工與海洋化工、鋼鐵、機械、電子、輕紡及棉花、水產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今後除發揮現有工業潛力之外,宜充分利用智力資源,大力發展微電子、光學、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在農業開發上集中力量建設河北、山東的糧棉果和海水捕撈與養殖基地,加快北京、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盟市。


①區域特點。東北區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全國居突出地位。這里資源豐富而且地域組合條件好,石油鐵礦、煤炭及糧食、甜菜、原木、畜產品均在全國占較大比重,水資源在我國北方也屬豐裕。擁有比較發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


②專門化部門。東北區是以石油化工、鋼鐵、礦冶機電設備、汽車製造、森林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原木、甜菜、畜牧產品的重要基地。今後的方向除了加速現有工業的技術改造和體制改革外,充分利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3.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區。包括長江三角洲14個市和沿江28個地市,面積約33×104平方千米,人口1.68億。


①區域特點。全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這里礦產資源不足,但農業發展水平和商業化程度較高,水資源比較豐富,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優越,藉助長江和江河湖海相通的優勢,成為內聯中、西部的中國與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地方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起以輕紡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均較發達的綜合經濟區。該區在科技文化水平、內外貿易的發達程度上都居全國領先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體,重化工業比較發達,汽車、鋼鐵、石化等產值佔全國同類行業的1/3~1/2;沿江地區以紡織、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比較發達。在城市化進程中,該區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是全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基地。今後的方向宜積極開拓光導纖維、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技術,重點發展微電子、汽車、造船、發電設備、通訊設備、儀器儀表、乙烯及後續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輕紡產品等,並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與金融、貿易、信息中心。


4.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面積87.12×104平方千米,人口3.13億。


①區域特點。地處中國中部地帶中段,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的過渡帶和上海、連雲港、廣州三個對外開放「窗口」的連接地帶。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色金屬、水能、鐵、非金屬等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和科技力量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條件便利。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水稻、棉花、淡水產品、油菜籽等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部門已成體系,今後的重點是以大運量、高耗水工業為主體,建立由冶金、紡織、汽車、化工等組成的沿江工業地帶,擔負起我國經濟開發中「承東啟西」的橋梁和基地作用。


5.東南沿海經濟區。目前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今後可將港、澳、台劃入。目前該區面積29.93×104平方千米,人口9800萬。


①區域特點。該區位於東南沿海,與港、澳、台毗鄰,海外僑胞眾多,在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面有著特殊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地處熱帶、亞熱帶,水熱條件良好,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錳及有色金屬、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已有相當基礎,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②專門化部門。地方資源為該區奠定了

㈢ 什麼是長三角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以鎮江為頂點,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東海、黃海,北通揚州運河,南抵杭州灣,呈一痢形,地跨江、浙兩省和上海市,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

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之譽。這里湖泊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其周圍有大小湖盪250多個。整個三角洲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耕地廣闊,交通便利,物產極為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稱為「金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滬、蘇、浙三省市,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

「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28.5%的進出口總額。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長三角」不僅已經或者即將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領航者,而且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下一輪復甦的「發動機」。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人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15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數千家大型企業。

這里是一方投資熱土。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長三角」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180多家,「長三角」正在成為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㈣ 長三角經濟區是怎樣的

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以鎮江為頂點,向東北、東南方向散開,東至東海、黃海,北通揚州運河,南抵杭州灣,呈一痢形,地跨江、浙兩省和上海市,面積5萬多平方千米。

長江三角洲素有「魚米之鄉」之譽。這里湖泊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其周圍有大小湖盪250多個。整個三角洲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耕地廣闊,交通便利,物產極為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稱為「金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滬、蘇、浙三省市,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經濟相融,人緣相親。

「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長江三角洲以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2.1%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28.5%的進出口總額。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長三角」不僅已經或者即將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領航者,而且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下一輪復甦的「發動機」。

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沖積平原上,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15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

在「長三角」這個都市圈裡,作為經濟發展主力軍的企業獨領風騷。這里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數千家大型企業。

這里是一方投資熱土。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長三角」落戶,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180多家,「長三角」正在成為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㈤ 長三角是指哪幾個城市

長三角是指上海及江蘇、浙江、安徽的全部區域。

1、上海

上海地處中國東部、長江入海口、東臨東中國海,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是國家物流樞紐,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

戰國時,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別稱申。晉朝時,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5)長三角經濟區有多少億人口擴展閱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長三角城市間既有地緣地域相依、產業基礎相似、發展水平相當的優勢,也有城市間分工協作不夠,製造業附加值不高,高技術和服務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矛盾。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長三角更好發揮科教創新優勢,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契機。

以改革創新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產業升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現代化,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

㈥ 長三角經濟區的簡介

長三角經濟區長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3個省份及1個直轄市。
長江三角洲北起江蘇徐州,南抵浙江溫州,東到海邊,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長江三角洲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體制比較完善,城鎮體系完整,科教文化發達,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歷經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個歷史階段的發展,長三角以全國2.1%的陸地面積、1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1.7%的國內生產總值、24.5%的財政收入、47.2%的進出口總額,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綜合實力最強、城鎮體系較為完備的區域。
1992年由上海、無錫、寧波、舟山、蘇州、揚州、杭州、紹興、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14個市經協委(辦)發起、組織,成立長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協作辦(委)主任聯席會,至1996年共召開五次會議。
1997年,上述14個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個城市通過平等協商,自願組成新的經濟協調組織――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協調會設常務主席方和執行主席方。常務主席方由上海市擔任,執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員市輪流擔任。協調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正式會議。協調會在常務主席方設聯絡處作為常設辦事機構,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市的協作辦(委)作為協調會具體的聯絡、辦事部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
2008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
2009年4月14日,國務院發表《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2009年5月,國務院批復上海市《關於撤銷南匯區建制將原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的請示》,同意撤銷上海市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浦東新區,面積1210.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68.60萬。「大浦東」突破行政區劃,使得土地、政策、資金、競爭等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建設、迪斯尼項目等將能通盤考慮。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獨特,土地後備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勢下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優化升級和整體實力提升,完善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強我國與中亞、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3月28日,滬、蘇、浙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簽署「共同推進長三角地區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
2010年5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准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即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到2015年,長三角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
199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長三角15個城市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發展而來,是長三角地區城市間的合作機制。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等6個城市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此次擴容後,協調會成員城市達22個。
2014年,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沿江五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15年12月3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全面總結了「十二五」以來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情況,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來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建設,推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的政策舉措和經驗做法,綜合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情況,重點圍繞「共同謀劃『十三五』長三角協同發展新篇章」的主題,就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化重點專題合作、完善合作發展機制等事項進行了深入討論。

㈦ 中國-三大城市群(經濟圈),哪個潛力最大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各有規模,定位也各不相同。這三大經濟圈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擔負著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重任。

1、長三角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蚌埠、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這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19.73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9.91%、10.72%。以國家中心城市上海市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南京市為核心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指明,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2、珠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

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新興縣,紫金縣) 共15個城市(含2縣)。

2019年12月5日,《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2019)》在北京發布,珠三角城市群位列2018-2019年度城市群品牌前5強第4位。

2016年,珠三角9個城市共吸納37.33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其中到廣州市最多,有16.32萬人;其次是深圳市,有7.51萬人 。廣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940.7元居全省第一,其次為深圳48695元。

3、環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京津冀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以及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北方內陸地區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區域。一般認為,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京津冀為中心、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東、遼寧、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加上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

㈧ 長三角地區包括哪些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8)長三角經濟區有多少億人口擴展閱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12.67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8.5%、11.0%。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圍內,由以上海為核心、聯系緊密的多個城市組成,主要分布於國家「兩橫三縱」城市化格局的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

㈨ 中國的七大經濟區的 經濟狀況及市場!

全國分為七大經濟區,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珠三角經濟區(廣東、海南、福建)、長三角經濟區(上海、江蘇、浙江)、中部6省綜合經濟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大西南綜合經濟區(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大西北綜合經濟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東北綜合經濟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1.環渤海經濟區。以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為核心,座落於東北亞的中心,是國家政策引導發展的重點區域。

①區域優勢。一是明顯的區位優勢,該區地處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沿海對外開放的中北段,又處東北亞中心,為該區帶來極強的經濟輻射潛力;二是明顯的人才優勢,這里科技、教育水平高,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理想的地區之一;三是交通優勢,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交通網路和獨特的港群(大連、營口、唐山、天津、黃驊、煙台、威海、青島等港口),沈大、京津、濟青、京石、太舊、濟德等高速公路,也將使該區有希望最先在中國建成區域性高速公路網地區;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石油、鐵礦、煤炭、海洋資源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石油、石油化工與海洋化工、鋼鐵、機械、電子、輕紡及棉花、水產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今後除發揮現有工業潛力之外,宜充分利用智力資源,大力發展微電子、光學、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在農業開發上集中力量建設河北、山東的糧棉果和海水捕撈與養殖基地,加快北京、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東北經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盟市。

①區域特點。東北區地處東北亞開放地帶,石油化工、礦冶機電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在全國居突出地位。這里資源豐富而且地域組合條件好,石油鐵礦、煤炭及糧食、甜菜、原木、畜產品均在全國占較大比重,水資源在我國北方也屬豐裕。擁有比較發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

②專門化部門。東北區是以石油化工、鋼鐵、礦冶機電設備、汽車製造、森林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原木、甜菜、畜牧產品的重要基地。今後的方向除了加速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體制改革外,充分利用地處東北亞經濟圈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3.長江三角洲及沿江經濟區。包括長江三角洲14個市和沿江28個地市,面積約33×104平方千米,人口1.68億。

①區域特點。全國最大的經濟技術核心區,這里礦產資源不足,但農業發展水平和商業化程度較高,水資源比較豐富,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優越,藉助長江和江河湖海相通的優勢,成為內聯中、西部的中國與亞太經濟區的結合部,以地方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建立起以輕紡工業為主、輕重工業均較發達的綜合經濟區。該區在科技文化水平、內外貿易的發達程度上都居全國領先地位。

②專門化部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製造業為主體,重化工業比較發達,汽車、鋼鐵、石化等產值佔全國同類行業的1/3~1/2;沿江地區以紡織、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比較發達。在城市化進程中,該區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是全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基地。今後的方向宜積極開拓光導纖維、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技術,重點發展微電子、汽車、造船、發電設備、通訊設備、儀器儀表、乙烯及後續加工材料和深加工、輕紡產品等,並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與金融、貿易、信息中心。

4.中部五省經濟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面積87.12×104平方千米,人口3.13億。

①區域特點。地處中國中部地帶中段,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帶向西部的過渡帶和上海、連雲港、廣州三個對外開放「窗口」的連接地帶。水土光熱等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有色金屬、水能、鐵、非金屬等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和科技力量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條件便利。

②專門化部門。該區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基地,水稻、棉花、淡水產品、油菜籽等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部門已成體系,今後的重點是以大運量、高耗水工業為主體,建立由冶金、紡織、汽車、化工等組成的沿江工業地帶,擔負起我國經濟開發中「承東啟西」的橋梁和基地作用。

5.東南沿海經濟區。目前包括廣東、福建兩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今後可將港、澳、台劃入。目前該區面積29.93×104平方千米,人口9800萬。

①區域特點。該區位於東南沿海,與港、澳、台毗鄰,海外僑胞眾多,在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面有著特殊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特區集中的地帶。地處熱帶、亞熱帶,水熱條件良好,是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錳及有色金屬、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已有相當基礎,是中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區。

②專門化部門。地方資源為該區奠定了

㈩ 長三角經濟區的介紹

長三角經濟區作為中國最早和最成熟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地域范圍、經濟規模及人口總量等不斷擴大。截至目前,長三角經濟區已經發展為以上海為中心,空間范圍包括:北至隴海線,南抵浙南山區,西至京九線,東臨黃海、東海,長三角經濟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區域面積35.4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69%。長三角經濟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以僅佔全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閱讀全文

與長三角經濟區有多少億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考上哪個大學最好 瀏覽:488
婚姻的護城河怎麼管 瀏覽:860
事業單位決算用哪些數據 瀏覽:534
煙台幸福中路60號屬於哪個居委會 瀏覽:276
蕭瑟是哪個懸疑故事 瀏覽:699
微信昵稱幸福美滿是什麼意思 瀏覽:197
爆笑小品幸福是什麼 瀏覽:725
看美女先看哪裡腦筋急轉彎 瀏覽:860
想要孩子吃什麼健康 瀏覽:656
不健康的體態有哪些 瀏覽:510
愛情公寓4結局悠悠發現了什麼 瀏覽:66
俄羅斯總經濟是多少2019 瀏覽:613
屬雞跟屬什麼是好婚姻 瀏覽:993
二叔的故事怎麼剪輯 瀏覽:915
女人付出多少就會幸福 瀏覽:121
當代計量經濟學發展的動向是什麼 瀏覽:290
如何挖掘面條故事 瀏覽:298
美女變妝怎麼拍 瀏覽:211
長沙婚姻情感咨詢哪裡有 瀏覽:757
40歲的美女染什麼頭發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