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

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

發布時間:2022-05-11 18:53:58

㈠ 冷戰後對各國經濟產生的後果

美國持續發展,俄羅斯開始發展,中國持續發展,日本經濟萎靡,歐洲持續發展。

198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2,7956億美元

02----日本---------1,0279億美元

03----西德-----------8261億美元

04----法國-----------6824億美元

05----英國-----------5367億美元

06---義大利----------4546億美元

07----中國-----------3015億美元★★★★★

08---加拿大----------2689億美元

09---西班牙----------2218億美元

10---阿根廷----------2090億美元

1990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除蘇聯外,按當時匯率)

01----美國---------5,8033億美元

02----日本---------3,0522億美元

03----德國---------1,5470億美元

04----法國---------1,2198億美元

05---義大利-------1,1045億美元

06----英國-----------9946億美元

07---加拿大----------5827億美元

08---西班牙----------5115億美元

09----巴西-----------4650億美元

10----中國-----------3878億美元★★★★★

1995年世界各國(地區)GDP總值排名(按當時匯率)

01----美國---------7,4005億美元

02----日本---------5,2929億美元

03----德國---------2,4166億美元

04----法國---------1,5257億美元

05----英國---------1,1032億美元

06---義大利-------1,0661億美元

07----中國----------7006億美元★★★★★

08----巴西-----------6756億美元

09---加拿大----------5760億美元

10---西班牙----------5709億美元

㈡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什麼怎樣的變化

世界轉變為美國的一超多強的格局。

自冷戰結束後, 世界格局出現了一系列變化, 已經讓在二戰之後形成的兩大陣營不再對 恃, 因為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蘇聯的解體, 使得原來的兩極對立的「一極」——蘇聯突然消失, 這就使得兩極中的一極不再存在,使得導致支配戰後世界國際關系中 40 多年的兩極格局最後崩潰。

在冷戰之後,已經有不少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不斷增長,歐盟、日本等國迅速崛起和發展,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實力也有了較大增長, 同時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勢力也開始抬頭和發展,這些情況都使得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多元化的傾向。

冷戰之後有幾個變化最明顯的幾個國家, 包括力爭主導歐洲事務並分享世界領導權的歐洲聯盟、 決心恢復世界 強國地位的俄羅斯、努力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的中國。這幾個國 家與美國組成了「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

當然,「一超」指美國是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在政 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都占據優勢地位;「多強」則表示歐洲聯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對國際事務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2)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擴展閱讀

冷戰影響

有利影響:

1、有利於鏟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維持戰後世界的總體和平局面、避免新的世界大戰;

2、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不利影響:

1、是建立在美蘇戰時實力均勢基礎上、相互妥協的結果,事實上劃分美蘇的勢力范圍,打上大國強權的烙印;

2、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種下不穩定的禍根;

3、美蘇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處於長期緊張、動盪的狀態中;

4、「兩極」對峙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㈢ 蘇聯冷戰時期的經濟發展

第一,冷戰的事實出發時間應為朝鮮戰爭後第二年年底第三年年初,也就是說,蘇聯已經完成了第四個五年計劃。
第二,蘇聯的工業成長率是以損失農業為前提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並不具備絕對代表性;
第三,美國當時尚在重整太平洋戰區軍備的泥潭,雖然未傷筋動骨,但是卻極大的挫傷了美軍士氣,國內反戰力量和新興的監控力量在博弈,所以美國的工業成長率也不具備完整的絕對代表性。至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美蘇兩國當時都持保密或者不透明的政策,所以不具備完整的可對比度。

㈣ 冷戰以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日本經濟在1956至1972年間飛速發展,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並持續至今。美國在老布希執政時期面臨嚴重的國債和赤字問題,柯林頓上台後此類問題的得到了改善,在2001年前後,美國經濟發展出現放緩跡象。西歐除了英國之外經濟都在高速發展,以德國為例子。非洲國家在紛紛獲得獨立後著手改善本國經濟,但大多收效甚微。目前總的來看整個非洲仍然處在飢餓、貧困之中。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嚴重滑坡,人民生活每況愈下。適時俄羅斯主要靠向當時與巴基斯坦處於戰爭狀態的印度出售冷戰結束後本國武器庫內大量剩餘的武器來維持本國經濟。在普京上台後,俄羅斯經濟的到強有力的的恢復和發展,重振大國雄風。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在97年香港回歸和01年加入世貿後更是如魚得水,目前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本上都是穩定的發展。

㈤ 論冷戰結束對東亞經濟,特別是對中國和日本有何影響

1989年冷戰結束,在歐洲以柏林牆的倒塌為標志,在亞洲以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和馬來西亞共產黨與泰國政府簽署條約為標志。盡管冷戰在朝鮮半島和台灣海峽的遺產依然存在,但共產主義已不再被認為是本地區的威脅,就像冷戰是東亞經濟奇跡的一大動力一樣,冷戰的結束也同樣對東亞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冷戰的結束,東亞地區所處的國際環境也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會對本地區內部的經濟產生動態效應。冷戰期間建立的政治、經濟制度與冷戰後出現的新制度以及過去的舊制度和新的環境之間產生的矛盾都會對東亞經濟產生影響。
一、冷戰後東亞的自由化與危機
冷戰時期美國出於反共的地緣安全考慮,向東亞提供大量的援助、支持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開放本國市場,長期與本地區保持著貿易赤字。但隨著冷戰結束特別是美國將重心轉向經濟,美國在東亞政策中意識形態的因素逐步淡出。長期以來美國與新興工業體和東盟之間巨大的貿易赤字就更使得美國國內的新保護主義者堅決要求東亞的國家和地區實行經濟自由、開放本地區的市場。美國則採取措施如威脅提高國內進口關稅等手段強壓韓國、台灣和其他經濟體更快更廣泛地向美國產品開放本地區市場。在美國的壓力下,對美國產品在本地區的貿易限制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被取消。美國則又採取措施限制對其本國市場的滲透,美國終止了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進入美國市場的零關稅優惠政策,採取自動出口限制(VER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迫使台灣美元和韓國韓元貨幣升值。除美國的壓力外,全球化也鼓勵著亞太地區的政府抓住機會以獲得最大利潤。[1] 在國內,東亞地區持續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工業擴張,並造就了一批新的商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社會內部變得更復雜和多樣化,他們也自然要求政府實施經濟改革甚至政治自由化。冷戰後在國際國內的壓力下,東亞地區相繼實行經濟改革特別是金融自由化。如泰國政府為將曼谷打造成地區金融中心,採取了一些金融自由化的方案,取消了各種銀行儲蓄的優惠政策,減少了對資本投資的限制,改變了向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規定,取消了對外國貿易的限制,並允許外國銀行向本地區購買、發行美元貸款。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金融改革措施。東南亞地區的中央銀行利率普遍較高,這就使得投資者難以償還貸款,生產者難以維持市場的競爭力,消費者也難以維持較高的消費水平。國內利率過高同時也導致本地區金融機構向國外貸款大量利率相對較低的資金。然後再以高利率貸款給國內企業以獲取高利息回報。這樣,一旦資產泡沫爆發,銀行和其他租借機構的不良貸款就會急劇膨脹,也就會導致它們的轟然倒塌。在韓國,到1991年6月底僅有6.1億美元的貸款被官方列為不良貸款,但實際上來自獨立機構的調查估計已超過這一數字的15%。[2] 到1995年泰國的短期債務上升至410億美元,到1997年韓國公司的不良貸款估計500億美元,大財閥也捲入債務之中,前十個債務利率最高的在359%和1214.7%之間。[3] 另外,本地區的國家外債也急劇增加,據統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外國的貸款就達到了泰國外匯儲備的120%、印度尼西亞和韓國外匯儲備的幾乎200%。[4] 在政府缺少有效的監督和控制背景下,國內經濟的發展就會因外部資本的流動和不良貸款的日漸增多而變得脆弱。這樣,在冷戰後舊機制(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機制)被取消,而新制度(如有效的監督干預制度)未建立,或冷戰時期的舊制度被保留而又不適應經濟自由化的新環境,不足以解決新自由化的經濟問題,這就使得冷戰後經濟的發展面臨危機。冷戰後政府失控的金融自由化導致泡沫經濟破產,最終引發1997年7月自曼谷開始的東亞金融危機。
冷戰時期,美國為對抗東亞的共產主義,向該地區提供大量的軍事經濟援助、開放本國市場,甚至不惜犧牲部分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來促進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並積極推動日本和東南亞的經濟體系的形成。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再有地緣冷戰的顧慮,於是要求本地區經濟自由化,更大程度地向美國產品開放,美國再也不會將所有的好處都讓與東亞了,而主要考慮自身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可以說在缺少對經濟活動監督的情況下,經濟活動自由化無疑是導致危機的一個最重要因素。[2] 在危機即將來臨前向泰國和其他經濟體未發出足夠的警告,當危機襲擊本地區時美國也沒有像兩年前幫助墨西哥那樣向東亞地區提供及時的援助,而只是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助泰國和其他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擺脫經濟困境,而IMF堅持預算平衡、高利率和減少政府開支就使得東亞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並加深了社會的動盪。短短幾個月內IMF的「療方」就導致了泰國、印尼的失業率翻了一倍。韓國的失業率也從1997年的2.3%上升至1998年3月的6.7%。[5]
從冷戰前、冷戰後以及危機前、危機後美國對東亞經濟的態度變化可見,美國在追求國家利益的同時,冷戰使美國為了維護在東亞地區的安全利益,不惜犧牲部分美國利益來支持東亞經濟的發展,一旦冷戰結束,美國在追求國家利益方面就再無安全考慮,而放手要求經濟自由化以使美國產品盡可能地打入本地區。東亞金融危機如同冷戰突然結束一樣猛然爆發給東亞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當然,這並不是說冷戰結束東亞繁榮也就結束了,對東亞經濟的發展要從長遠、動態而非短期靜止的眼光來看待,畢竟亞太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特別是又有了崛起後的日本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出現。 二、冷戰後東亞地緣經濟的一體化
冷戰時期東亞地區有著相同的經歷,東亞資本主義陣營都充滿了對共產主義的恐懼,美國以冷戰為借口支配著亞太經濟的發展,之後日本的投資又橫掃整個東亞。本地區也大都形成了中央集權式的政府,實行政府主導下的經濟發展模式,並由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共同的經歷意味著它們在應對未來經濟問題上有著很多相同的挑戰。[2] 這就加強了本地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也就推動了地區主義的發展。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冷戰掩蓋了東亞地區主義的出現,尤其是美國通過與東亞盟友簽訂的一系列雙邊條約,傾向於禁止東亞內部之間的直接聯系,但是一旦冷戰結束,多邊主義開始成為東亞的主流後,東亞經濟發展的地區主義思想就會出現。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論壇就是在1989年冷戰結束的年代成立的,盡管該組織是將太平洋兩岸的國家和地區聯系在一起,但反映了冷戰年代曾潛伏著地區主義的發展這一事實。
20世紀90年代早期,東亞地區對於政府主導的地區一體化缺少興趣,多數國家和地區不主張通過地區合作的方式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此時,東亞地區主義主要是基於市場引導下的經濟合作,其中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公司在本地區的投資和貿易來推動。本地區缺少對政府主導地區主義的熱情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最明顯地表現出來。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建立東亞經濟組織集團(EAEG)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冷淡反應,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美國擔心被排除於本地區所致,最後在美國的同意下,EAEC成了在APEC框架下的一個分支機構。
與歐洲和北美洲相比,東亞地區在經濟合作、地區一體化方面相形見絀,自然就更不用說政治方面的合作了。歷史的因素、亞太地區內部的巨大差異以及本地區與外部程度不同的紐帶都阻礙了它們在國際協談中採取一個共同的聲音,也阻礙了本地區內部就一系列重大問題達成共識。在東亞走向地區一體化方面,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更像是一個辯論的俱樂部而非代表一方利益的談判主體,其決議難以對所有成員具有約束力。其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甚至南美洲一些國家,它們自然強調自身利益而非為亞洲考慮。因此,APEC也就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亞太經濟共同體。[6] 再如東盟在1967年成立後就演變為一個反共組織,主要在安全問題上發揮作用。盡管也努力促進東盟內部的貿易和投資,但東盟國家一直主要是與其他地區從事經貿往來,內部彼此之間的經濟互動很少,如果將新加坡排除在外,那麼東盟國家內部的貿易僅占東盟總貿易額的5%。冷戰後東亞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和投資發展較快,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本地區多數國家的最重要出口市場,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可能仍是如此。東亞與歐洲的經濟規模仍然超過本地區內部的貿易和投資。日本在本地區的經濟活動對亞太多數國家和地區至關重要,但日本在對外出口和投資上仍主要以美國為目的地,依賴本地區相對較少。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三角貿易和投資的增長都會導致東亞內部經濟互動的增長,但實際上這只是毗連地區性一體化而非代表整個東亞。同樣,香港與大陸之間的貿易發展也會導致外貿數字的上升,但實際上這也只是意味著香港更加與中國內地經濟融為一體。
冷戰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程度相對較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雖有發展但基本上仍是一個鬆散的合作機構,但所有這些都隨著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發生變化。多數東亞地區的政府對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處理危機的不當表示憤恨,對於美國政府反對成立「亞洲貨幣基金」以應對未來危機的做法也表示痛恨。東亞地區的政府只有選擇其他的方式方能更好地應付未來出現的危機,而推動本地區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應是解決本地區經濟問題的最佳方案。冷戰後至危機前,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得到較大發展,但它畢竟不是代表東亞地區的經濟組織,東亞地區對於推動本地區一體化所扮演的角色有限,但危機後東亞政府則積極地推動本地區的經濟合作。另外,在全球區域經濟競爭中來自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巨大壓力也催生了東亞地區一體化的發展。
東盟10+3(APT)是本地區較為成功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戰後東盟各國幾乎都是從歐、美、日引進資本和技術,發展了本國的煤炭、石油化工、家用電器等傳統產業,各國出口的產品種類也極為相似,致使東盟區域內部貿易長期沒有大的擴展。經濟日益興起的中國、經濟強大的日本和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必然為東盟帶來無限的商機。1996年為參加當年3月份在曼谷召開的亞歐會議,東盟邀請中日韓三國加入作為亞洲的代表,1997年在吉隆坡東盟峰會上10+3政府首腦第一次非正式會議舉行,之後每年都定期舉辦一次10+3政府首腦會議以及各種部長和官員參與的會議。東盟10+3(中日韓)為解決東亞經濟問題、促進經濟合作和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例如,東盟成立了亞洲證劵市場,這樣,亞太地區的貨幣以公共或私人證劵的方式就可以進入其他本地區的經濟體而無需再通過美國。同時,APT也為發展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東盟—日本以及東盟—韓國自由貿易區提供了平台。目前,APT應是最好的亞太經濟一體化形式,至少APT的領導人已表示此組織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東亞貿易自由區。[7] 由於受東亞地緣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東亞地區的一體化不可能很快達到歐盟一體化的程度,但從短期來看,人們期望東亞首先能對內取消關稅,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對外則保留關稅以應對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競爭;從長期來看,隨著東亞內部生產網路的形成,內部貿易投資流動的增加以及面對來自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競爭壓力,APT完全有可能會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組織,當然也有可能在未來會出現比APT更加統一的一體化組織,如東亞共同體。
三、冷戰後美國在東亞的邊緣化與地區經濟的崛起
戰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長期保持對亞太的絕對經濟霸權,左右著亞太各國經濟體的走勢。甚至在20世紀70年代後由於越南戰爭的拖累,加之日本、韓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美國國力相對下降的背景下,其在東亞地區的絕對經濟霸權仍然不可撼動,在援助、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美國依然保持著較大的優勢。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日本在東南亞經濟的滲透,美日成為東盟最重要的進出口市場,但相比較而言,美國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比日本從東盟進口相對更多的工業製成品。[8] 而日本則更多是出於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而更多地從東盟進口原料和能源等初級產品。 冷戰後的東亞地區除了原有資本主義陣營經濟的發展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國作為後期國家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東亞作為「太平洋世紀」核心區域的地位。東亞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貿易和投資機會的擴大令美國也就愈加依賴亞太市場。如1986年東亞大約36%的出口都進入美國市場而美國出口中只有23%進入東亞,但到1991年對美國的出口僅占東亞總出口的24%而美國對東亞市場的依賴則上升到了其世界總出口的27%。[9] 另外,由於美國國內儲蓄難以滿足基本的投資要求,美國亦愈發依賴此時期崛起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如美國向東亞的日本、台灣和本地區其他富裕投資者出售了大量美國國債,同時美國私人企業的投資也更多地來源於東亞地區。
可以說,冷戰後東亞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性降低了,而美國則相對提升了對東亞地區經濟的依賴性,美國在東亞地區經濟中的角色在降低,美國的影響力在降低,美國作為太平洋東岸的旁觀者的角色在上升。也正是由於這一點,隨著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初從十年伊戰的脫身,美國開始重返亞洲,將戰略重心東移,在談及亞洲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稱「美國回來了」,明確表示美國將比過去更加重視亞太地區尤其是軍事方面的投入。很明顯,美國今後的戰略重點將向亞洲轉移。但美國向亞太的戰略重心轉移也主要局限於地緣政治和軍事方面。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加大了對亞太其他地區的重視。日本在東亞製造業的總投資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年均增長了10.8%,而從1985至1988年日本在亞洲的投資年均增長達到17%。[10]
另外,據最近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在亞洲的日資企業的產品返銷日本的比例由1980年的9.6%上升到了1987年的16.7%,這一比例要遠遠高於日本海外投資9.1%的返銷率。[11] 20世紀90年代東亞內部國家、地區間的經濟互動在增強,「大中華經濟圈(華南和整個東南亞的華人)」內部的直接投資也發展迅速,本地區內部新投資模式的發展自然會助推地區內部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東亞內部的投資和貿易互動的增強進一步促進了本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更容易創造一個經濟自立、強大的次區域經濟體。據相關研究機構公布的資料顯示,在20世紀70年代全球增長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相應使東亞經濟產生1.6%的增長率,然而,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每1%的增長率只能使東亞增長0.3%。東亞內部經濟的互動性增強,也就減少了對美國經濟體的依賴性。[9]
冷戰後,盡管美國在東亞地區仍然在經濟領域特別是軍事政治事務上依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其被經濟邊緣化卻是不容忽視的現實,而東亞地區內部經濟互動能力的增強減少了本地區對外部經濟體特別是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進一步提升了本地區經濟的一體化。長期以來,受國家民族主義的影響,東亞地區一直因歷史、語言、領土等問題而內部存在諸多的矛盾與不和諧,甚至本地區國家間的矛盾亦會沖擊經濟的合作和本地區經濟的凝聚力。可以說,東亞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是一個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組成,被不同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國家間的長期對立所分割的地區。然而,這種看法現在越來越不正確,盡管東亞不可能在短期內如同歐盟一樣的統一,但現在東亞內部政府間增強了外交接觸,而且也都意識到它們之間有著很多的共同利益。[9] 東亞地區經濟的崛起,本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增強,內部凝聚力的提升將進一步提升本地區在區域和國際經濟和政治事務中的話語權,而且本地區勢必在經濟合作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合作的領域而轉向政治和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從長遠來看,東亞共同體也勢必成為本地區的一種長久趨勢。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4/view-4905944.htm

㈥ 「冷戰」的概念主要形式持續多少年

主要形式:「美蘇共振互動所致」(深深根植於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的抗爭)。
「冷戰」是指二戰後形成的各自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東西方兩大政治、軍事集團之間除採取直接交戰方式之外的全面對抗。它始於戰後初期,終於1991年蘇聯解體,持續四十多年。東西方冷戰是戰後國際關系的主旋律,對世界各國乃至整個國際格局的演變產生了重大深遠影響。冷戰的影響,至今餘波猶存。

㈦ 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趨勢是什麼

首先,冷戰結束後,整個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出現了結構性變化。這個結構性變化體現在兩個基本的發展趨勢上。一是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髦用語,而「相互依存」則自上世紀70年代末新自由制度主義創始人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首次提出後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流行術語。這兩個概念所反映的是國際關系變化發展的事實,也意在表明,人們逐漸普遍認識到世界政治的性質正在發生變化。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客觀趨勢,每一個國家必須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作出變革和回應;同時,國家只有在提高相互依存程度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安全與利益。 二是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多極化趨勢並不是冷戰結束後才出現的,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就預見說,在20世紀最後三分之一時間里,美國、西歐、蘇聯、中國與日本這五大經濟力量的發展將決定世界其他方面的前途。冷戰結束之初,當時美國的喬治·布希總統宣布「世界新秩序」已經形成,但美國作為冷戰的勝利者和唯一的超級大國,希望建立由它主宰的單極世界。這與兩極格局終結後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格局逐漸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是相違背的,因此遭到了許多國家的抵制,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等大國都主張,冷戰後國際關系的新秩序必須以多極化為基礎。無論是從國際正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全球治理需要各國的平等合作和協商來說,國際政治的多極化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

㈧ 冷戰的後果及其影響

後果:戰後,美國推行稱霸全球的政策;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實行大國沙文主義。美蘇爭霸是世界不得安寧的根源,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沉痛。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損人又害己。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投入巨額軍費開支。蘇聯經濟形勢的惡化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

1、消極影響: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 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 政治上,嚴重惡化了國際關系,使戰 後世界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經濟 上,嚴重妨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2、積極影響:美蘇實力均衡,都不敢輕易動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的爆發;在兩極格局下,亞非拉發 展中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利 益,組成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崛 起。

(8)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擴展閱讀:

美蘇和解:80年代是美蘇關系從激烈抗爭走向迅速緩解的大變動時期。這十年是蘇聯走下坡路、乃至進入困難的谷底,美國從守勢中轉為逼蘇在各領域中讓步,而美、蘇之間又終於出現戲劇性和解的時期。

這也就是戰後美蘇爭霸的最終一個結局,以馬爾他會晤為標志,美蘇關系進入了全面和解的新時期。這是以蘇聯的大步後退為條件的,美國認為是從幾十年「冷戰」中最終贏得了「勝利」。

㈨ 冷戰後國際形勢特點

1、世界形勢出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

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結束,一些地區沖突走向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另一方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造成某些地區的局勢動盪。

2、冷戰結束後政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

冷戰後美國憑借其獨步全球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雖然衰弱但是憑借前蘇聯的底子依然是世界強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也是世界強國中一員。

3、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在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幾大經濟體經濟水平各成為一極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不斷進步,世界經濟呈現多極化特徵。

(9)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擴展閱讀:

冷戰後美國一超獨大的單極格局明顯弱化,大國綜合實力結構正向兩極化發展。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小,同時兩國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在擴大。

2018年中國GDP預計為美國的65%左右。今後十年,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增長6%,而美國經濟增長達不到3%,就意味著雙方絕對經濟規模差距要縮小。

而今後10年,美中與其他大國的經濟規模差距都將是拉大趨勢。目前和今後5年只有美國和中國的國防開支能維持在千億美元水平之上,其他大國都難以達到千億水平。

因此從物質實力角度分析,目前一超多強的實力格局開始向兩超多強演變,多極化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小。

閱讀全文

與冷戰後經濟還能維持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的護城河怎麼管 瀏覽:858
事業單位決算用哪些數據 瀏覽:532
煙台幸福中路60號屬於哪個居委會 瀏覽:274
蕭瑟是哪個懸疑故事 瀏覽:699
微信昵稱幸福美滿是什麼意思 瀏覽:197
爆笑小品幸福是什麼 瀏覽:725
看美女先看哪裡腦筋急轉彎 瀏覽:860
想要孩子吃什麼健康 瀏覽:656
不健康的體態有哪些 瀏覽:510
愛情公寓4結局悠悠發現了什麼 瀏覽:66
俄羅斯總經濟是多少2019 瀏覽:613
屬雞跟屬什麼是好婚姻 瀏覽:993
二叔的故事怎麼剪輯 瀏覽:915
女人付出多少就會幸福 瀏覽:121
當代計量經濟學發展的動向是什麼 瀏覽:290
如何挖掘面條故事 瀏覽:298
美女變妝怎麼拍 瀏覽:211
長沙婚姻情感咨詢哪裡有 瀏覽:757
40歲的美女染什麼頭發 瀏覽:166
事業長鴻什麼意思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