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東德國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東德國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4-05-02 11:08:46

⑴ 為什麼德國能成為歐洲經濟最好的國家

德國能成為歐洲經濟最好的國家,他本身就是民族的向心力非常好,他只有一個民族,而且很團結,非常的執著,他們生產的東西都是質量很好的,所以他們的經濟也是在全球來說也是非常好。

⑵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經濟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實行計劃經濟(CPE),跟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
東德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私有企業主的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著名的東德出口產品有柏卡牌相機,特拉貝特、瓦爾特堡、IFA工廠出產的汽車,獵槍,六分儀以及腕錶。
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德仍遭受著糖、咖啡之類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親戚或朋友並且在國家銀行有外匯賬戶的東德人,可以在外匯商店(英語:Intershop)購買西方及出口級別的東德物品。 民主德國工業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1983年國民生產凈產值中,工業佔70.2%,工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37.8%。長期以來,把工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工業的投資占國民經濟總投資的一半以上。工業生產發展迅速,1949~1983年工業生產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5.3%。
工業技術裝備比較先進,實行集中的計劃經濟,工業生產不斷集中。大型聯合企業廣泛發展,形成的133個大型聯合企業,其職工約占工業就業人數的70%,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74%。工業結構上,生產資料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約佔2/3,大大超過消費品生產。
機械製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9.5%,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2/5以上,1982年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8.5%。電機、電子和儀器製造業是機械工業中發展特別迅速的、起主導作用的部門,其產值占機械工業產值的30%。
電子工業是戰後的新興部門,微電子工業發展特別迅速,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生產微電子元件,1984年微電子工業產值已達25億馬克,愛爾福特為生產中心。儀器製造業以生產精密機械、測量儀器、光學儀器等著稱,耶拿和德累斯頓為中心,前者有譽滿世界的「卡爾·蔡司」光學聯合企業,生產種類齊全的儀器;後者有「彭塔孔」聯合企業,以生產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聞名。
汽車製造業中心主要是茨維考、愛森納赫、路德維希斯費爾德等。造船工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爾訥明德,占造船工業產值的30%以上,生產貨輪、集裝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羅斯托克和維斯馬。
化學工業是最發達的工業部門之一,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11%,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10.6%,1981年化學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12.8%,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戰後發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學工業生產提高15倍多。生產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哈雷-萊比錫區,以開采當地的褐煤為基礎,發展褐煤化學工業;東部地區,利用進口的石油進行加工,發展石油化工,生產化纖、合成樹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蘭克福為生產中心;德累斯頓區,具有有利的經濟地理位置,運進原料和燃料,生產化纖、葯品、照機紙、橡膠製品;哈茨山前地帶,利用附近山區的化學原料及有色冶金工業的廢料,生產鉀肥、硫酸、焙燒蘇打等;羅斯托克是新的中心,從蘇聯溫次匹爾斯運進半成品氨,生產氮肥。
電力工業是在採煤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部門。1981年電力生產首次超過1000億度,1983年達1049億度,人均生產電力約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電力的86%由火電站生產(褐煤發電量佔90%以上),核電站生產的電力佔12%。火電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帶,佔全國電力生產的4/5,其中科特布斯區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區和萊比錫區。
鋼鐵工業是戰後新建的重工業部門。本國鐵礦石開采很少,原料不足,生產設備缺乏,進口鐵礦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礎薄弱。鋼鐵工業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生產全國生鐵的3/4、鋼的3/5和鋼材的一半以上,這里有勃蘭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德累斯頓區的里薩、格勒迪茨等鋼鐵企業生產全國1/4的鋼和4/5的鋼管。格拉區的馬克斯許特聯合企業生產的鋼,佔全國的11%。
紡織工業是最大的輕工業部門,以棉、毛紡織業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賴進口,卡爾·馬克思城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 民主德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7%。1982年農、林業占國民生產凈產值的7.8%,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10%,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農業生產已實現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生產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高。農業土地利用程度較高,1983年農、林、牧用地共921.3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85%(耕地佔43.7%,森林和林地佔27.3%,草地佔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礦區用地以及水域等佔15%。
農業結構中,畜牧業佔主導地位,畜牧業占農業總值的62.5%,種植業佔37.5%。畜牧業發展較種植業快,1950~1984年畜牧業生產年平均增長3.7%,而種植業年平均增長僅1.7%。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較快,1960~1983年穀物每公頃產量從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麥每公頃產量從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高,如穀物為33%,馬鈴薯54%,甜菜90%。肉類、牛奶、黃油、雞蛋、馬鈴薯已自給有餘,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的自給率分別為75%、80%和50%。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大麥、燕麥、馬鈴薯和甜菜。1983年穀物播種面積253.8萬公頃,總產量1006.7萬噸。小麥播種面積75.4萬公頃,產量355萬噸,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區,以萊比錫、哈雷、愛爾福特等區較為集中。黑麥播種面積71.3萬公頃,產量209.2萬噸,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麥和燕麥的播種面積分別為88.9萬公頃和16.3萬公頃,產量相應為388.2萬噸和49.8萬噸,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後者以北部為主。馬鈴薯種植普遍,播種面積有所減少,1983年僅48.3萬公頃,產量706.3萬噸,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飼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產量波動較大,1983年產570萬噸,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馬格德堡等區。 北部區包括羅斯托克、什未林、新勃蘭登堡區,瀕臨海洋的位置,有利於通過海港發展貿易。本區缺乏能源和礦物資源,人口稀少,歷史上經濟開發較差,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類和牛奶佔全國的1/4。利用當地農產品和魚類進行食品加工,其產值佔全國食品工業產值的1/5。以造船、電機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占重要地位。坐落在盧布明附近的諾爾德核電站,提供全國核電生產的大部分。利用進口的原料發展起以氮肥為主的化學工業。羅斯托克是全國最大的海港和本區經濟中心。
中部奧得河西岸區位於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地處與東、西歐經濟聯系的通路上,運輸地理位置有利,為成長中的工業基地,鋼鐵、電機、電子、儀器製造和化學工業發達,合計產值占本區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農業發展水平超過鄰近的東南區,土地利用規模、大部分作物和畜產品產量、機械化裝備水平則居其他區之後。城郊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全國高度城市化地區,城市人口佔84%。首都柏林是全國和本區的經濟中心,與周圍的工業城鎮結合組成柏林城市集聚區。
中部易北河沿岸區包括馬格德堡、哈雷和萊比錫3個區。富多種礦產,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為重工業區。工業產值集中全國的1/3,占優勢的部門有化學、燃料動力、有色冶金、機械製造等。食品工業發達。以哈雷和萊比錫為中心,與其周圍的工業城鎮構成全國最大的哈雷-萊比錫城市集聚區。易北河沿岸是農業基地,機械化和集約化程度高,是全國的糧倉,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3。肉乳用畜牧業發達。
南部區包括卡爾·馬克思城、格拉、愛爾福特和蘇爾4個區。歷來是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域,是全國最工業化和城市化地區,工業部門齊全,工廠企業廣布。絕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運進,生產供出口的優質工業製成品。歷史上形成的輕紡工業區,其紡織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電機、電子和儀器製造業產值佔全國的40%。農業居各區第3位,乳、肉用畜牧業和種植業發達。以卡爾·馬克思城和茨維考為中心包括鄰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卡爾·馬克思城-茨維考城市集聚區。
東南部區包括德累斯頓和科特布斯兩個區。自然資源中褐煤具有全歐洲性重要意義,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種建築材料、有色金屬、木材具有全國意義。工業發展水平居全國第3位,重工業為主導部門,是主要能源基地,採煤、電力工業居全國之首。以電機、電子、儀器製造為主的機械工業發展較快。農業生產規模居全國末位,但農業技術、拖拉機裝備和化肥化水平較高。種植業以黑麥、馬鈴薯為主。草地和牧場比重高,乳用畜牧業發達。以德累斯頓為中心結合附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德累斯頓城市集聚區。

⑶ 東德和西德二戰時的經濟狀況對比.

東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當於今日民主德國范圍內的東部,工業有一定基礎,工業產值約佔全德國的1/4強。戰爭期間工業設備的45%(其中重工業設備的70~80%),遭到破壞,農業生產還不及戰前水平的一半。戰後德國分裂,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嚴重脫離鋼鐵、煤炭等原料基地,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極不平衡,統一的國內市場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後,實行基本生產資料國有化,著手土地改革,恢復經濟,1950年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1951年起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30多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較快,1950~1970年國民收入翻了兩番,每年平均增長7.2%。進入70年代後,整個生產從粗放為主的類型向集約化為主的類型轉變,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較穩定。按1980年可比價格計算,1970年國民收入為1174億馬克,1984年增加為2225億馬克,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6%。發展速度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於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為7180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國民經濟部門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成為比較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民主德國實行計劃經濟(CPE),跟前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民主德國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
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民主德國統計,1985年有大約176,800位私有企業家,增量超過1984年。
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國創下了東歐集團中最高的工業產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準,在短短41年內曾崛起於世界,躋身於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國的現代化事業,很大程度上是「依憑」著蘇聯的興盛而興盛,蘇聯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德國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大多數城市變成廢墟,1/4的住房被毀壞或重創,經濟和交通癱瘓,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 幾百萬人做了俘擄,幾百萬人無家可歸,還有幾百萬人被驅趕出國境。在德軍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後,盟國美、蘇、英、法根據1944年倫敦會議紀要,將德國分為4個佔領區。4個戰領區的軍事司令官共同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掌管德國最高權力。其中西方三國對德國將來社會制度的基本設計是:議會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和私有經濟,這些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蘇聯則主張用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德國,在這個模式里國家掌握著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資料。
東西方之間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導致了四個大國在德國的合作實際於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體。1948年初夏,西方三國就擬議成立一個德國西部國家,1949年5月24日隨著基本法的生效, 標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了。隨後,前蘇聯佔領區也於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東、西德國作為兩個不同的國家實體,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 公民把絕對多數票投給支持基本法的各政黨,使基本法事後得以民主合法化。接著成立了聯邦機構(此時尚未獲得完全的主權,最高權力仍歸佔領軍當局。以後佔領制度逐漸消除,到1955年巴黎條約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才收回了全部主權,從一個戰敗國變成了西方大國的夥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納被選為第一任聯邦總理。
阿登納總理的執政,確立了德國發展的西方路線。阿登納認為,聯邦政府成立後進一步的目標就是要為新的德意志國家取得行動自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盡可能廣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體。他不僅努力靠近西方聯盟體系,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艾哈德充任聯邦經濟部長,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西德沿著經濟自由主義的道路前進。
當然,西德的經濟奇跡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國在馬歇爾計劃范圍內給予的經濟援助起了引動作用;聯邦共和國在開始時沒有軍費開支也為經濟發展節約了資本;大批願意辛勤勞動的被驅趕者和逃亡者的湧入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2〕等等, 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當首推艾哈德博士極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在戰後西德經濟的恢復階段,美國作為西方盟國的首領就試圖通過佔領和援助等形式來宣傳自由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國佔領軍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於建設美國模式的經濟制度。1947年7日,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國無意將它自己歷史形成的民主和社會組織形式強加在德國身上,但應「給予德國人民以機會,了解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和優越性」。〔3 〕雖然美軍司令部受命除了確保德國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對公有制的決定,遵循正常的途徑進行民主治理外」,對德國企業公有制問題「不應進行干預,但輿論導向卻很有傾向性,美軍新聞處於不僅強調西方民主的優越性,而且特別譴責東方的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化的消極影響。」〔4 〕再加上美軍司令部的有意無意的干預和影響,最終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去。
為了密切配合美國建立政治聯邦方案和保證經濟中央集權制,1948年初,作為新自由學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雙占區經濟署署長後,便全力推行「社會市場經濟」。
二、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政策
「社會市場經濟」無非是新自由學派所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最完美的體現。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經濟不僅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而且能為防止喪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護,因而是一種優越的經濟組織形式。通過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並且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就可以防止產生專制、國家計劃化、經濟管制以及由於工業卡特爾化而造成的私人壟斷。一般而言,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撐起來的,這就是私有制、自由競爭和社會保險。
首先是私有制。這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所在。聯邦憲法規定,自由競爭、社會保險只有與私有制結合起來才能夠存在下去。在這一點上,新自由學派和19世紀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學派之間並無根本的區別。兩者都堅持私人佔有資本手段,因而主張私人有投資的自主權,在價格、工資、利率等方面有達成協議和簽訂合同的權利,主張私人生產、私人消費以及靠稅收資助的政府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實行自由競爭。艾哈德博士的名著《來自競爭的繁榮》,書名就已點破競爭的重要作用。全書不僅反映出他對自由競爭的重視和追求,而且記錄著他為實現自由競爭而奮斗的歷程。他說:「競爭是獲得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使作為消費者的人們從經濟發展中受到實惠。它保證著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俱來的種種利益,終於歸人們享受。……循著競爭的道路,經濟發展與企業利潤的社會化(指這個名詞的最好意義而言)才能完全實現。此外,為提高生產力的個人刺激將能得到保持。讓所有勞動人民能從提高生產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資,這是通過競爭來有效地促進繁榮這一信念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4〕在談論「德國奇跡」的說法時, 艾哈德認為,西德在過去幾年中發生的一切,「絕不是奇跡,而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們在自由的原則下,有機會來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國這個例子對別國有些價值的話,其價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讓實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所帶來的幸福。」

閱讀全文

與東德國的經濟發展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是什麼微信個性簽名 瀏覽:450
婚姻中如何避免誤會 瀏覽:74
國家經濟類時政有哪些 瀏覽:556
生殖健康概念多久提出的 瀏覽:12
為什麼感人的愛情更感動 瀏覽:669
聽中秋節的傳統故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59
為什麼心機女婚姻好 瀏覽:136
經濟師相當於教師的什麼職稱 瀏覽:745
為什麼叫幸福城 瀏覽:978
愛情里的放生什麼意思 瀏覽:201
婚姻怎麼過好一生 瀏覽:997
婚姻裡面的壓力是什麼 瀏覽:46
女友要聽故事不會講怎麼辦 瀏覽:277
什麼故事裡有龍 瀏覽:294
美女為什麼笑容很多 瀏覽:420
女人為什麼喜歡聽男人的故事 瀏覽:853
曹軍與西涼軍交戰是什麼故事 瀏覽:895
燕子你要幸福是什麼梗 瀏覽:678
喬家的兒女剛開始演的什麼故事 瀏覽:761
四大美女楊玉環稱號是什麼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