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

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

發布時間:2022-07-13 08:51:38

『壹』 開放經濟的優點是什麼

開放經濟的優點主要是可以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自由調節市場的價格。
擴大了與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
開放經濟強調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起來,盡可能充分的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
(1)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擴展閱讀:
開放經濟是指:
經濟學意義的開放經濟指一國與國外有著經濟往來,如存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往來,也就是對外有進出口和貨幣、資本的往來,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即為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經濟體制模式。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
開放經濟強調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起來,盡可能從分的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
開放經濟與封閉經濟的區別:
開放經濟的對立面就是封閉經濟,封閉經濟,在經濟學意義上指一國在經濟活動中沒有與國外的經濟往來,如沒有國際貿易或國際金融、勞動力的交流,僅僅存在國內的經濟活動,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之間並未存在密切的往來,成為處於封閉經濟狀態。
開放經濟的好處是交流了經濟,使經濟活氣來不像封閉經濟一潭死水沒有生機。開放經濟是與封閉經濟相對立的概念。在開放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開放經濟與外向型經濟的不同在於: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開放經濟則以降低關稅壁壘和提高資本自由流動程度為主。在開放經濟中,既出口,也進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既吸引外資,也對外投資,對資本流動限制較少。英文中常說的large open economy譯為「大型開放經濟」。

『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1883-1946)原是一個自由貿易論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簡稱《通論》)出版時,凱恩斯一反過去的立場,轉而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於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繁榮。

凱恩斯認為,傳統貿易理論以各項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已經充分就業為前提,宣揚按照比較成本原理進行貿易,既有充分就業,又享分工之利。但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這一前提,而卻經常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如果一國按照傳統理論自由貿易,雖可從事有比較優勢部門的專業化生產,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棄或縮小比較優勢不大或無比優勢部門的和平,則必然是失業更趨嚴重。故凱恩斯斷抗議傳統貿易理論不適用於現代資本主義。

他還批評傳統理論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強調對外收支均衡的自動調節過程,而完全 忽略貿易差額對國民收入就業的影響。認為就一國而 言,後者較前者更重要,因為順差能增加收入,使資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資提高,就業擴大;反之 ,"若為逆差,則可能很快就會產生頑固的經濟衰退。"

由此,凱恩斯贊成貿易順差,並重新推崇起重商主義,認為"重商主義,學說里含有入學真下成分。"不過在肯定重商主義某些觀點的同時,他也承認"實行重商主義所能取得的好處,只僅限一國,不會澤及全世界"。

在《通論》中,凱恩斯由投資乘數原理出發,對貿易差額與國民經濟盛衰的關系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投資的乘數作用表現為,一個部門的新增投資,不僅會使該部門的收入增加,而且會通過連鎖反應,引起其他有關部門的收入增加,而且會通過連鎖反應,引起其他有關部門追加新投資獲得新收入,致使國民收入總量的增長若干倍於最初那筆投資。
而一國的總投資既包括國內投資(它決定於國內的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也包括國外投資(它決定於貿易順差額),"增加順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國外投資之唯一直接辦法;同時若貿易為順差,則貴金屬內流,故又是政府可以減低國內利率、增加國內投資動機之唯一間接辦法。"除此之外,凱恩斯還強調貿易順差本身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亦猶如投資。認為出口是對該國產品的需求,如同投資,是一種"注入"(Injection),能使國民收入增長;而進口則是對舶來品消費的增加,如同儲蓄,是一種泄露,會減弱投資乘數的作用,使國民收入減少。

因此,凱恩斯極力鼓吹貿易順差,並提出應盡力擴大出口,同時藉助保護關稅和鼓勵"購買英國貨物"以限制進口的政策主張。上述凱恩斯關於乘數理論及貿易順差的分析,後經英國學者哈羅德和美國學者馬赫洛普等人的論證而發展為對外貿易乘數理論。

除《通論》外,凱恩斯另外兩部重要的經濟理論著作是《論貨幣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1923)和《貨幣論》(A Treatise on Money,1930)。這兩部著作是其研究貨幣理論的代表作,但均未能脫出古典貨幣數量論的窠臼。

『叄』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歷史書上說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化之間的矛盾的激化。個人認為是國家政策的失衡導致的。1,當時的美國在一戰後逐步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一個大的債權國,胡佛政府的自由資本主義政策,是的貧富分化嚴重,大量工人缺乏國家的生活保護。2,毫無顧忌的銀行貸款和分期消費的盛行導致國家經濟的虛假繁榮。3,實體經濟受到來自股票等投機活動的沖擊,造成大量農產品和工業品滯銷,大批農戶,工廠破產。4,資本家的慘無人道,榨取公認的血汗,就像現在的社會,工作一輩子也買不到一套自己的房子。

『肆』 「無為而治」是我國古老的政治智慧,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依然具有借鑒意義。回答下題。小題1:


小題1:A
小題2:B

『伍』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有哪些不同認識

當前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深化經濟增長模式變革迫在眉睫。中國應清醒認識「和平崛起」的科學內涵,充分了解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深入思考繼續深化改革的現實基礎,立足二元結構這一中國特色的核心,不斷修正經濟增長模式執行中的偏差,明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充分條件、產業條件和制度條件,探尋與國情、經濟全球化結合產生的模式與路徑,做好經濟增長模式與結構的改革調整,為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預示著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並基本完成了許多重要領域的改革。但伴隨著經濟發展,改革中積累的矛盾日益凸顯,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中國面臨的各種可能性風險也越來越大。經濟模式的焦慮,公平效率的兩難,路徑鎖定的憂嘆,金融危機的困擾,如何跨越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明確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如何更為順利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這些難題的解決,都需要中國從一般性改革向深水區邁進。另外,轉換增長模式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是手段還是目的 是過程還是結果 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 這也是深化經濟發展模式變革必須探討的。

中國經濟模式變革的基本認知

一般而言,發達國家今天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會是中國明天的發展模式,尤其美國今天增長的路徑更不能是中國明天經濟發展必須走的路。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核心指導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改革開放、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貫徹的「科學發展觀」,這些指導思想的提出,符合國情、順應世界經濟潮流,是與時俱進、可持續的。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要素基礎是堅實的。從增長角度分析,有的國家靠賣資源維持經濟運行,有的國家靠出賣產品中的勞動力發展,究竟是賣資源可持續,還是依靠勞動力的運作可持續 資源總有用盡的那一天,但勞動力絕對不會用盡。勞動力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可再生;第二,可持續。因此,中國未來的出路不在於依靠出售資源,而在於使用性價比優越的勞動力,在於不斷勞動過程在人身上積累的熟練程度和人力資本。所以中國依靠勞動力的增長模式是沒有錯誤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巨大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大學的經濟學課堂,在講到改革開放的原因時,總是強調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如果筆者告訴讀者,1978年小平倡導改革開放時,中國國土1/3面積上的人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1930年代,大概沒有人會相信,但這就是事實。如果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計算到建國60年,即2009年,正好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和改革開放後的30年。如果把60年中國的新增財富,即GDP加在一起,大約是250萬億元人民幣,前30年一共生產了中國經濟新增財富的2%,而改革開放這30年則積累了60年98%的財富,中國加入WTO之後的8年多,新增長的財富則是這60年的2/3。①因此,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但筆者認為增長模式的制定和增長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回事。如果說增長模式制定完全錯誤,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另外,從問責制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全部推倒重來,那就要問責模式制定者們的責任;但如果是發展模式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種種問題,則要問責執行者為何不忠實執行模式制定者的指導思想,要從根本上進行糾正。所以當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存在什麼問題時,就一定要弄明白到底是模式制定的大政方針錯了,還是在執行中出現了重大偏差。模式在錯誤的指導思想下制定,則錯誤幾乎沒有辦法修正,而執行的偏差則可以徹底糾正,使之符合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大方向。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成就,有的經濟學者評價為增長,有的經濟學者評價為發展,也有的學者評價為和平崛起。這三個詞彙對經濟的進程而言,實際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今天在評價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時,人們一般直接用增長代替發展,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則兩者兼用,只有對極個別國家——如中國,才會用一個特殊的名詞——崛起。那麼從理論的分析和經濟的實踐來看,這種差異說明了經濟前行的不同性質。

西方學術界,尤其是西方經濟學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基本盡善盡美,它的經濟結構可以隨著市場的要求自動、內生地發生變化。而從政治方面來看,發達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也近乎完美,整個政治過程也是在日趨完善的。同時,其公民社會相對而言也更為和諧。因此,人們不認為在這樣的社會里還會發生制度的質的變化,甚至制度結構都不會發生戲劇化的變動,故用「增長」這個詞來表明發達國家的經濟,表明在那裡只是存在量的增長和擴張。

對於發展中國家,學者則同時使用「增長」和「發展」兩個詞,是想說明它們的經濟總量在增長的同時,經濟制度、體制,即質量也是在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是不完善的,政治方面的民主體制和公民社會也都沒有建立、健全起來,因此它必定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而現在經濟量變的增長必然是為以後經濟質變的發展進行鋪墊並夯實基礎,所以在提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時,人們並用這兩個詞,意在說明它們不僅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變化。

崛起,其基本含義是指在短時期內經濟總量急劇擴張,經濟生活的制度層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這個詞在很長時間里都不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詞彙,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崛起,它指的是一個帝國的崛起。但它在被用於中國經濟時加了「和平」一詞,變成了「和平崛起」,主要說明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總量急劇擴張,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實。通過這種快速變化的發展,我們感覺到國內整個社會生活都跟過去完全不一樣,同時外部環境中摩擦不斷、壓力增大。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發生這樣根本的變化,恐怕國內外短時間都很難適應, 要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變革。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所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變化

在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變革時,首先要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尤其是變化了的外部的制約條件。

世界經濟失衡從貧富失衡演變為經常賬戶失衡。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承認世界經濟是失衡的,同時也承認這個「失衡」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形成的,並形成了「失衡之後需要平衡」的共識。但在30年期間,所謂「失衡」和「平衡」的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上個世紀80~90年代,世界經濟失衡意味著南北經濟關系,意味著「富裕中的貧困」,經濟體之間形成兩極分化,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這種失衡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平衡」則意味著要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幫助欠發達國家取得進步,意味著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援助責任,聯合國的「千禧年減貧計劃」等都是圍繞這一思路展開的。那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地位,比較特殊又比較有利。因為處理好南北關系是世界經濟最大的任務,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幾乎是世界最多的貧困人口群體,從世界減貧目標出發,大量發達經濟體的外資湧入,技術轉讓,它們的市場對中國開放,均具有減少世界的貧困人口的意義,中國的改革開放因此得到了全世界幾乎一致的贊同和擁護。

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現在,「失衡」卻被媒體、學術界和政治家逐漸表述為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失衡,亦即經常賬戶的不可持續,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順差,造成世界經濟的不可持續性。所謂「再平衡」則意味著後者要消除巨額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誰的貿易順差最引人注目,誰可能就是「被平衡」的主要對象,而首當其沖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再平衡」概念意味著:過去的貧富「平衡」問題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了,現在要「再平衡」的是經常賬戶的順逆差,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順差應該大幅度下降,以便幫助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能夠得以克服。因此,從世界經濟失衡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仍以外需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質疑。外向型發展模式受到挑戰的事實,是我們進行調整增長模式的助推力,但這並不表明中國必須要放棄外需,未來的世界經濟競爭與合作肯定並存,全球的貿易摩擦將成為常態,中國必須適應這種常態。

社會與環境的「雙赤字」日益嚴重。社會赤字是指世界經濟增長的成果只被小部分人享受,而非普遍共享,即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分配不均衡。世界的現實是,社會福利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卻越來越大,所以很多人認為現在這種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而如果說公平等同於共享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公平則說明了放任自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共享型增長」體現了經濟發展成果全世界共享的內涵。與此同時,環境赤字威脅著世界的明天,例如中國目前除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表水都已不能直接飲用,酸雨區范圍呈擴大趨勢,中國面臨著環境的極大壓力。社會赤字、環境赤字的償還,實際就是增加生活、生產的成本,進而也就是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世界經濟的未來需要資源最優配置、福利的共享與可持續的增長。人類不得不開始反思如何減少世界經濟的社會與環境「雙赤字」,開始關注生態,關注環境,關注貧富差距的縮減,共享型經濟增長模式可能是最好的解決途徑。據此,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在促進社會生產力提高、即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升級和轉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一種可以共享社會財富的機制,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可持續」從本質上來講,不僅僅是同時代同地域的橫向包容,更是我們和後代人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歷史性的縱向包容。我們所說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更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可持續。人類、尤其是「富人」,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夠減緩和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類代際之間的和諧。

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結構改革調整的思考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是動態的,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它是手段,是達到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孜孜追求的目標。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沒有終結,過去沒有,今天和明天也不會存在這種終結。應該把它看作一個動態過程,使之長久化。

調整產業結構的前提是對於未來需求趨勢的把握。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出現新經濟的時候,人們紛紛把眼光投向以工程技術為主的IT和網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另外一項偉大發明:金融衍生工具,即「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技術工程和金融工程。憑借著全球化,這兩個發明又向全世界進行了相當規模的擴散。全球化其實就是市場的統一和市場游戲規則的統一,這兩個統一,從技術角度幫助IT業走向世界,而從金融角度,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推廣,一切都證券化了。然而恰恰就是後者出了問題,使整個世界經濟進入失衡狀態,財富的生產和財富的分配都扭曲了,造成財富的灰飛湮滅。問題是,虛擬經濟的風險無法被消除,只能轉移。美國虛擬經濟產生的種種風險,借著全球化這條大船,很快地轉移到了全世界。現在,全球經濟危機已在「二次探底」聲中逐漸遠去,但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在新的一代美國人身上是否依然如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的產業結構還是現在這個樣子恐怕沒有問題,但如果美國的消費模式發生根本性轉折,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中國的經濟結構就必然「被」調整了。

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調整,可以套用交通規則中的一句話:「一停、二看、三通過」。先求生存,其次站穩,最後看準,然後再下手調整,而不能在尚未看準未來需求的變化方向時,就大力盲目調整經濟產出的結構。

要了解競爭對手是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如果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低端產業鏈切入的話,中國的競爭對手是新型工業化經濟體,比如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或者拉美、北非國家。當產業結構真正調整為以高精尖為主,以高端技術形成產業集群的時候,中國的競爭對手就遠不止是發展中國家了。在低勞動力成本模式下,中國知己知彼,知道如何以低成本擴張來應對,但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高精尖行業的競爭時,中國很難清楚地知道對方常使用的手段和競爭路徑,學會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SPS、TPT等是新課題,發達國家用產品標准、技術壁壘發動貿易戰時,中國很難再用低成本擴張來應對,因為到高精尖產業為主的時候,價格的因素已經退居第二位了。

『陸』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6)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柒』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捌』 「無為而治」是我國古老的政治智慧,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

【答案】
【小題1】A
【小題2】B
【答案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該市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創造寬松環境,意思是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國家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就放手,A說法正確;該市的做法是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優勢,BC是市場調節的固有弊端,與題意不符;D政府管的越少越好,說法錯誤。
【小題2】試題分析: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要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A說法錯誤;管理和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C說法錯誤;政府採取措施解決民營經濟中的問題,這說明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控,B說法正確,D說法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玖』 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背景和有利條件及優勢是怎樣的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一、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二、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1、廣闊的市場資源。70年新中國的建設後,特別是改革開放的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的空前巨大的市場空間,近14億人,9億名工人,8億互聯網用戶和1.7億年與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和技能,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經常數億市場資源和空間,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2、國內需求依然強勁。在消費方面,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中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後續,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3、新和充滿活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大力推行,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的活力。

三、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1、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國土遼闊,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區域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中國將繼續擴大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2、完成行業類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行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在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的克服困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強國,製造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同聯合國工業分類的各類工業國家,工業產品500種居世界首位,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而且產業鏈非常完整。

3、宏觀調控的空間很大。市場經濟需要及時適度的反周期調整和自由裁量。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工具箱」中還有大量的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很多。既可以打「組合拳」,也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9)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擴展閱讀: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與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有什麼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林志華跟鄧麗君的婚姻是怎麼回事 瀏覽:724
泰國經濟學留學一般多少錢 瀏覽:162
七六年的婚姻如何 瀏覽:892
山羊牧師婚姻在哪裡 瀏覽:968
愛情保衛戰為什麼不火了 瀏覽:696
美女相親時用什麼軟體 瀏覽:166
為什麼湖北美女都是圓臉型 瀏覽:419
錢有了什麼愛情都來了 瀏覽:809
女人的幸福在哪裡歌曲 瀏覽:70
事業編不初審是什麼意思 瀏覽:78
幸福湖口怎麼畫 瀏覽:442
如何健康使用手機 瀏覽:102
老一輩子沒有愛情怎麼辦 瀏覽:968
99年兔男和97牛女婚姻如何 瀏覽:245
05年還要多久健康系統才能結束 瀏覽:526
被塵封的故事怎麼孵化冰藍龍蛋 瀏覽:899
達旗健康證書在哪裡辦 瀏覽:529
整形醫院的健康證是什麼樣的 瀏覽:667
南開大學經濟怎麼樣 瀏覽:724
健康寶怎麼編輯名字 瀏覽:506
© Arrange www.gzoltjx.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