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本刊如何駕馭經濟周期

本刊如何駕馭經濟周期

發布時間:2022-07-13 06:23:09

㈠ 陳昆亭的代表性論文

陳昆亭,周炎,《富國之路:一致增長理論》,《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陳昆亭,周炎,姜神怡,《內生人力資本與計劃生育政策》,《世界經濟》,2008年第4期。
陳昆亭,龔六堂,《經濟周期理論前沿發展》,《經濟學動態》,2007年第4 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全文轉載。
陳昆亭,龔六堂,《<大分流>模型化解析》,《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2期;
陳昆亭,龔六堂,《粘滯價格模型模擬中國經濟的數值試驗:對基本RBC模型的改進》, 《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8期。
陳昆亭,龔六堂,《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精神》,《世界經濟》,2006年第9期。
陳昆亭,龔六堂,《中國經濟增長的周期與波動的研究》,《經濟學(季刊)》,2004年7月, P803-818。
陳昆亭,龔六堂,《中國經濟商業周期分析》,《世界經濟》,2004年第10期, P47-56。
陳昆亭,龔六堂,《什麼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波動,供給還是需求?》,《世界經濟》,2004年第4期, P3-11。
陳昆亭,龔六堂,鄒恆甫,《基本RBC方法模擬中國經濟的數值試驗》,《世界經濟文匯》,2004年第2期, P41-52。
主持項目情況:
1,山東大學文科創新基金一般項目;增長與波動關聯機制研究,2009;
2,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
3,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增長中的周期波動問題研究,2008;
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型宏觀經濟周期模型與政策調控機制研究, 2006-2008。項目號:06BJL020。(已結題,鑒定級別:優)。
5.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型宏觀經濟周期模型與系統政策管理工程 , 2005-2007年。項目號:Y2005H08。(已結題)。
6. 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宏觀經濟周期模型與政策機制研究, 2005-2006。項目號:05092401。(已結題)。
7.山東大學青年成長基金項目,宏觀經濟周期理論研究, 2005-2006。項目號:05052401。(已結題)。
8.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三十七批)三等獎,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的大型動態模型研究,項目號:533149036, 2005-2006年。(已結題)。
9.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經濟周期理論與應用研究, 2006年。(已結題)。

㈡ 西方經濟理論中關於政府在經濟周期波動中的作用有哪些觀點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另外,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人們的心理與投資的關系作了大量論述,歸納起來有兩個短期投機理論,一個長期投資理論。在股票投資操作中,凱恩斯將經濟學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心理學和行為學。他認為股票市場的運動不是基於價值,而是基於群體心理。凱恩斯用餐家報紙選美比賽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資中分析和把握群體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選股比做報紙上的選美比賽:「報紙上刊出一百幀相片,有讀者從中選出幾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的選擇接果若與其他參加競猜者之平均愛好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選其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每個競猜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選他們本身認為最美麗者,亦不選選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競猜者認為最漂亮者」這樣的選美結果是,選出了「大眾情人」,選出了大多數參賽者都會喜歡的臉蛋。這種理論用於選股,就是研究大眾的投資行為,從中獲利。其精髓在於「他人願支付乃一物之價值也」。馬爾基爾(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博傻理論。比如說,我傻,用高價買入高出其真實價值的股票,但我預計,還有人比我更傻,他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下我手中剛買入的股票,以此類推。凱恩斯認為,股票價格是虛擬經濟的表現,股票價格並不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是有投資者心理決定的,故此理論被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以示其虛幻的一面。他認為,股票價格雖然在理論上取決於其未來的收益,但由於長期預期相當困難和不準確,故大眾投資應把長期預測劃分為一連串的短期預測。大眾通過對一連串的短期預測,修改判斷,變換投資,以獲得短期內的相對安全,這些短期投資造成了股票價格的波動。空中樓閣理論完全拋棄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裡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凱恩斯認為,與其花精力估算並不可靠的「內在價值」,不如信心分析大眾投資未來可能的投資行為,搶先在大眾之前,買進或賣出。如果說「選美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短期投機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凱恩斯的「長期友好理論」則是長期投資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後,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所開創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在宏觀經濟學中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周期理論,並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主要在經濟周期的性質、經濟周期的原因及如何減少經濟周期穩定經濟這些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此外對經濟學的未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卡基梅隆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芬尼·基德蘭德教授和亞利桑那大學的愛德華·普雷斯科特教授。兩人獲獎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方面作出的開創性的貢獻。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周期理論,並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本文在對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作簡要介紹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其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異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RealBusinessCycleTheory)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屬於自由放任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多年來在經濟學中一直風頭很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他們的理論之所以稱為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主要源於他們認為經濟周期主要根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真實因素的沖擊。近二十多年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經濟周期根源和性質的看法,還極大地影響了當代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方向,為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許多重要而且持久的貢獻。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導致經濟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術沖擊為代表的真實因素,經濟波動是理性預期經濟主體對技術沖擊所引起的變動做出最佳反應來調整勞動供給和消費的帕累托最優調整結果,經濟周期的任何時期都處於均衡經濟狀態,政府沒有必要干預經濟,而且干預反而會造成人們福利水平的降低。具體來說,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以技術沖擊為代表的真實因素沖擊是經濟周期的根源。按照他們的分析,經濟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供給面上的一些無法估計的外部沖擊,如技術沖擊等。沖擊導致了技術進步率大幅度地隨機波動,改變了全要素生產率和工資及利率等經濟變數的相對價格,使產出的長期增長路徑也呈現出隨機的跳躍性。市場機制本身無法預測這些因素的變動與出現,因而經濟中發生周期性波動。第二,波動的核心傳播機制是勞動供給的跨時替代。當技術沖擊引起全要素生產率波動時,理性預期經濟主體會根據相對價格的變動來調整勞動供給和消費,從而會產生一個大的供給反應,導致產量和就業的波動。在跨時勞動替代的作用下,一次性技術沖擊能夠引起實際產量的持續波動。由於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聯系,發生於某一個部門的技術沖擊也會引起整個宏觀經濟的波動。第三,經濟波動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經濟基本趨勢本身的波動,而不是實際經濟圍繞基本趨勢波動,不是對均衡的偏離,而是均衡本身暫時在波動。經濟波動不應被視為對經濟增長長期趨勢的暫時偏離,經濟的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趨勢是統一的。這就把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整合在了一起,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第四,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沒有干預經濟的必要。產出和就業的波動是理性經濟主體對沖擊的最優反應,市場機制本身可以自發地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而作為外生力量的經濟政策則難以與實際周期達到時間一致,並且還會減少人們的福利水平。基於這些認識,「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者將政策及其失誤作為一種不利的外部沖擊,主張政府不應試圖用穩定政策來消除波動。第五,貨幣中性。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是內生的,貨幣數量的變化對經濟沒有真實影響。在經濟擴張期間對貨幣的需求會擴張並誘導貨幣供給的調整反應,貨幣政策不會影響實際變數,只有資本勞動和生產技術等真實變數的變動才是經濟周期的根源。不應當用貨幣政策去刺激產出,貨幣政策只能以穩定物價作為單一目標。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各派和主張自由放任的各派分歧的關鍵是短期中市場機制的調節是否完善,需不需要國家用宏觀經濟政策調節經濟。他們爭議的中心問題之一是經濟周期問題,即經濟中繁榮與衰退交替的經濟波動。在這一問題上他們的爭議圍繞三個問題:經濟周期的性質是什麼?經濟周期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減少經濟周期穩定經濟?正是在這些問題上,以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為代表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向凱恩斯主義各派發起全面挑戰,並取得了開創性成果。1、經濟周期的性質凱恩斯主義各派把宏觀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他們認為,在長期中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是長期總供給,即長期中的生產能力,長期總供給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制度、資源和技術,長期中的經濟增長是一個穩定的趨勢,稱為潛在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短期中的經濟狀況取決於總需求,經濟周期是短期經濟圍繞這種長期趨勢的變動,或者說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如果把各年的經濟狀況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長期的趨勢用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經濟周期就是這兩種國內生產總值的背離。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否定了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的說法,他們認為,在長期和短期中決定經濟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總供給又有總需求。因此,人為地把經濟分為長期與短期是無意義的。由此出發,經濟周期並不是短期經濟與長期趨勢的背離,即不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背離,經濟周期本身就是經濟趨勢或者潛在的或充分就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並不存在與長期趨勢不同的短期經濟背離。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有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周期理論之分,前者研究長期問題,後者研究短期問題,但在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中,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是一個問題。所以,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實際上並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理論,它本身就是完整的宏觀經濟理論。2、經濟周期的原因經濟周期的原因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中心,到現在為止已有幾十種理論之多。這些理論大體可分為內生論和外生論。內生論認為,經濟周期產生於經濟體系內的原因。外生論認為,經濟周期產生於經濟體系外的原因。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屬於內生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屬於外生論。凱恩斯主義各派盡管對經濟周期原因的解釋並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經濟周期表明市場調節的不完善性。這就是說,在短期中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調節,出現周期性波動就是必然的。因此,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本來所固有的,依靠市場機制不可能消除或減緩,或者說,經濟周期源於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長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發地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經濟周期源於經濟體系之外的一些真實因素的沖擊,這種沖擊稱為外部沖擊,引起這種沖擊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真實因素,因此這種理論稱為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市場經濟無法預測這些因素的變動與出現,也無法自發地迅速作出反應,因而經濟中發生周期性波動,這些沖擊經濟的因素不產生於經濟體系之內,與市場機制無關。所以,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是典型的外因論。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把引起經濟周期的外部沖擊分為引起總供給變動的「供給沖擊」和引起總需求變動的「需求沖擊」。這兩種沖擊又有引起有利作用、刺激經濟繁榮的「正沖擊」,又有引起不利作用、導致經濟衰退的「負沖擊」。有利的沖擊比如技術進步,這種沖擊刺激了投資需求;不利的沖擊比如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供給有不利影響。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件都可以成為對經濟大大小小的外部沖擊。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進步,在引起經濟波動的外部沖擊中,技術進步佔2/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把政府宏觀經濟政策也作為引起經濟波動的外部沖擊之一。外部沖擊如何引起經濟周期呢?我們以技術進步來說明,假定一個經濟處於正常的運行之中,這時出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如網路的出現,這種技術突破引起對新技術的投資迅速增加,這就帶動了整個經濟迅速發展,引起經濟繁榮,技術是決定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這種繁榮並不是對經濟長期趨勢的背離,而是經濟能力本身的提高。但新技術突破不會一個接一個,當這次新技術突破引起的投資熱過去之後,經濟又趨於平靜,這種平靜也不是低於長期趨勢,而是一種新的長期趨勢。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與以後的衰退證明了這種理論。經濟中這種大大小小作用不同的外部沖擊無時不有,所以,經濟的波動也是正常的,並非由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3、穩定經濟的政策對經濟周期原因的不同理論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穩定經濟政策,凱恩斯主義各派在政策上也不無分歧,但都堅持短期宏觀經濟需要穩定,也可以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來實現穩定。所以,他們都主張國家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國家干預是他們的基本特點。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既然經濟周期並不是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就無須用國家的政策去干預市場機制,只要依靠市場機制經濟就可以自發地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它們說明了由外部沖擊引起的周期性波動不可能由政府政策來穩定,而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來穩定。只有市場機制才會對經濟波動作出自發而迅速的反應,使經濟恢復均衡。比如,技術突破引起的投資熱帶動了整個經濟繁榮,這時資源緊張會引起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就可以抑制過熱的經濟,使之恢復正常狀態。市場機制的這種調節是反時的,經濟不會大起大落。相反,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往往是滯後的,由於政府不可能作出正確的經濟預測,政策本身的作用有滯後性,加之政府政策難免受利益集團的影響。決策者信息不充分,對經濟運行的了解有限,政策不可能像決策者所預期的那樣起到穩定作用。宏觀政策的失誤往往作為一種不利的外部沖擊而加劇了經濟的不穩定性。而且,政策限制了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用政府幹預代替市場機制的結果,是破壞了經濟穩定和經濟本身自發調節的功能。通貨膨脹作為貨幣供應量過剩的結果對於經濟,特別是成長率具有重大影響。為了說明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的關系,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包括官方失業率U1數據和根據就業率計算出來的真實失業率U2)的歷史數據將作為分析的對象。數據系列將涵蓋繁榮的1920年代、大蕭條的19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擴張期、滯脹的1970年代以及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成長期。由於經濟本身具有周期性,一個足夠長的數據系列是避免系統性偏差的唯一有效方法,也是為什麼要採用美國歷史數據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當然是美國歷史數據的相對可靠性。再者,美國在西方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使其免受外來因子的干擾。在所有這些方面,其他國家的數據是難以匹敵的。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美國經濟在擴張與收縮之間大幅度振動(圖1)。到了下半葉,振幅明顯減小,而通貨膨脹則成為經常性的特徵,並在各種線性與非線性回歸分析中表現出來。與此同時,U2則自從1947年的勞工部開始統計以來呈現持續的下降趨勢。為了系統地分析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的關系,通貨膨脹率系列與GDP增長率系列在不同的對應位置作線性回歸並得出斜率與回歸系數(R)的平方,這兩個數據被用於對時間作圖(圖2A)。總的來說,線性相關性較弱,但可以看出兩者在-3至-1年之間的正相關性(-3年的α≈0.05)和在1-4年區間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GDP上升領先於通貨膨脹三年,而後者領先於GDP下降一年。如果在分析中使用GNP代替GDP也可以得到類似的結果。上述結果可以與以下兩種可能性相容:(1)高增長-高通貨膨脹-低增長;(2)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為了對於上述兩種可能性進行驗證,必須對於通貨膨脹時期和通貨緊縮區別對待。因此,分別對於兩個時期的歷史數據作回歸分析。首先,是1927-1940年間的通貨緊縮和蕭條時期(圖2B)。1920年代早期的通貨緊縮時期沒有被包括進去是為了防止1910年代的通貨膨脹的任何潛在的滯後影響干擾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在-1至+1年間顯示顯著的正相關性(α0.05)。顯然,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並存,兩者領先於成長3-4年。這一結果支持低增長-低通貨膨脹-高增長的推理。其次,是1941-1999年間的成長與通貨膨脹時期(圖2C),兩種的速率都比較低。在-1至+1年間,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性(α50%),包括阿根廷、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亞;其餘16個屬於中、低通貨膨脹率組,包括德國、埃及、西班牙、法國、伊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沙烏地阿拉伯、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國。在這里,標準是選擇各個大陸具有代表性的經濟體。某些大經濟體由於缺乏可靠的數據而被排除在外。對於這兩組數據做線性回歸得到不同的結果(圖2D,2E)。中、低通貨膨脹率組顯示通貨膨脹率與GDP成長率自0年開始的負相關性,其峰值在1年(α0.05)。由此可見,U2下降領先於通貨膨脹,後者領先於U1的增加2-3年和7年,而U1增加之後1-2年都會有U2的下降。這里能夠導出的一般推理是「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貨膨脹-U1增加-U2減少」。如果從上述推理要作出因果關系的假設,首先可以認為失業率持續下降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其次,通貨膨脹可能造成中下階層的經濟困難,迫使的人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從而增加失業率U1。應該注意的是U1的增加是有滯後的,所以與GDP下降的即時效應不是同時的。換句話說,U1增加不是發生在衰退早期,而是發生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當U1下降到正常范圍的時候,U2就降低了,說明全社會的就業率提高了。所以,通貨膨脹本身並不刺激就業,而是通過增加生活費用來迫使非就業人口在衰退之後的復甦時期參與市場。第一部分未能解釋如何從經濟增長過渡到通貨膨脹,而這一環節恰好可以通過失業率持續下降引發通貨膨脹而得到解釋。從經濟衰退過渡到通貨膨脹降低存在兩種途經,即失業率增加和工資下降。對於U2的分析表明衰退早期的失業率只是略有上升,沒有顯著意義,說明工資下降可能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個經濟周期可以被假設為以下事件系列:(1)經濟增長使的人進入勞動力市場(U1增加);(2)的人就業導致失業率U2持續下降;(3)U2持續下降最終引發通貨膨脹率上升;(4)通貨膨脹率上升在短時間內引發經濟衰退;(5)經濟衰退減低工資以及就業率;(6)低工資以及低就業率減低通貨膨脹率;(7)低通貨膨脹率有利於經濟增長。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通貨膨脹率的改變與經濟增長率的改變是緊密相連的兩個事件。可見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對於通貨緊縮時期,GDP數據上述假設相容,但由於就業數據的缺乏,目前尚無法驗證上述假設是否適用。在各種與通貨膨脹相關的現象中,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是關系最為密切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通貨膨脹帶來經濟衰退?首先,通貨膨脹減少了可用於再生產的資本存量,其結果要麼是減少生產,要麼是增加借貸以維持再生產水平。在宏觀水平上,兩種效應必然同時存在。後者將增加對於金錢的需求和價格,使利率上升。其次,通貨膨脹減少儲蓄的本金和實際利率,從而減少儲蓄的慾望。盡管利率隨著通貨膨脹而增加,但往往不足以彌補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美國1970年代的情況便是如此。通貨膨脹也同樣影響到股東的增值與紅利。在通貨膨脹期間,小投資者的回報在扣除稅收之後往往成為負數。在這種環境中,超前消費變成一種時尚,銀行的壞帳會增加。這是一種中長期的現象。由於國內資本形成途徑受阻,通貨膨脹必然增加對於外國資本的依賴性。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很可能觸發貨幣貶值,造成資本外流、資金短缺,促使利率進一步上升。當利率上升和銀行壞帳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經濟衰退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上述分析預期利率上升與兩個因子相關聯:(1)短期資本存量的減少;(2)中長期儲蓄的減少以及資本外流。於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利率上升是短期現象與中長期現象的加成。這一預期已經為美國通貨膨脹率與貸款利率在-1至8年的正相關性(α<0.01)所證實(圖4A)。顯然,在0-1年的峰值反映了短期效應,而其後的長尾反映了中長期效應。此外,美國通貨膨脹率與一年期國債利率也具有類似的正相關性。利率改變對於GDP增長率具有即時的影響,正如預期的那樣。美國貸款利率與GDP增長率的負相關性顯示於在0年(α<0.01)和1年(α<0.05),正相關性顯示於3-4年(α<0.05)(圖4B)。美國一年期國債利率與GDP增長率也顯示類似的關系。以上定量分析充分證明了本文對於通貨膨脹在經濟周期中的兩種作用機制的理論推理。有人以為通貨膨脹可以鼓勵消費而達到刺激經濟的作用。其實,這種刺激是通過減少儲蓄率而達到的。應該認識到儲蓄並不意味著資本停止循環,而是減少消費以擴大再生產(包括基本建設、教育、研發的費用),資本始終沒有停止流動。減少儲蓄絲毫不會增加社會的總需求量,而僅僅改變其消費方式。當然,儲蓄率不是越高越好,但美國社會長期依賴日本和中國的儲蓄來填補其預算赤字,其自身儲蓄率過低則是毫無疑問的。通貨膨脹可以減輕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倒是一點不假。但這種好處是短期的。隨著儲蓄的減少和利率的上升,長期經濟增長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國,這種負面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已經相當明顯,但問題尚不十分嚴重。這是因為美元最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和美國最為世界經濟體系中心的地位決定了資本向美國集中的傾向,抑制了利率的上升,其它國家決不可能效仿美國的榜樣。最後應該指出的是通貨膨脹必然改變整個社會的消費模式。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必然減少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減少對於消費品的需求和儲蓄。某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不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因為工資是與物價指數掛鉤的。然而,掛鉤不是普遍的,況且銀行儲蓄的下降無論如何不可能掛鉤,兩者對於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均有影響。通貨膨脹說到底是財富從民間向政府的再分配過程,相當於一種稅收。既然是稅收,就不可能不影響民間的購買力和需求。除此之外,通貨膨脹也可以被僱主用於抵消工資的增長,是一種劫貧濟富的方式。這里的所謂貧者主要不是指赤貧者,而是廣大中下階層。所以,通貨膨脹必然使消費品市場特別是基本消費品市場疲軟。但是社會總需求量確實可以不受影響,民間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政府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社會中下層的購買力減低可以被上層購買力的增加所抵消,盡管這是一種不同的需求。美國的通貨膨脹在世界上具有特別的意義。今天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代替黃金作為儲備,所以這個體系可以稱之為美元標准。這種情況與十九世紀英鎊的統治地位相類似,但又有所差別:美元與過去的強勢貨幣不同,它已經無法按固定牌價轉換為黃金。美元僅僅是一種法定貨幣,其幣值很容易在貨幣市場上被高估,而且這種情況早已發生。說美元被高估有兩條證據。首先,聯合國公布的PPP比例顯示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被高估。其次,美元大量持續地流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邊緣國這一事實無疑是Gresham定理無處不在的體現。美元在邊緣國比在中心國身價更高,所以流向邊緣國。這種單向流動不會因為達到平衡點而終止,因為紙幣的供應量可以無限增大,同時又完全符合美國的短期利益。美國以印刷的紙張換取其它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而其它國家接受這種交換因為他們以為美元是一種保值的手段。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永遠地延續下去。英鎊在四個世紀之內貶值了三個半數量級,從而沿著通貨膨脹的路子完成了自我毀滅。美元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也已經貶值了一個半數量級。如果美元要避免英鎊的厄運,美國必須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放棄那種以通貨膨脹來消滅債務和增加稅收的如意算盤。不過,在國債利息佔用財政支出一半的時代,採取負責任的財經政策對於白宮的主人來說是個難以想像的挑戰。某些美國經濟學家宣稱只要國債與GDP的比值不增加,國債不會成為問題。這種思維的背謬在於它一旦被各主要經濟體所接受,整個體系就會進入赤字預算年代,到那時就沒有人能夠出來填補赤字,最終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通貨膨脹一直在統治世界經濟。大多數國家包括美國都樂於以凱恩斯療法對付經濟衰退,盡管凱恩斯主義在理論界早已風光不在。這種情況大概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膨脹的誘惑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得到解釋。一是通貨膨脹增加財政收入而不必增稅。二是通貨膨脹減輕債務負擔,西方各國政府往往是國內最大的債務人。三是通貨膨脹對於富人有利,因為在西方國家富人總是超前消費的主力軍,也是主要的債務人群體。最後一點是因為採用大量注入資金的方式挽救危機中的大銀行和資本市場,加重通貨膨脹。不久前美國及西方各國對次級房屋貸款危機的處理就是沿用了這個老法。這種注資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危機,但卻造成長期的停滯,因為經濟錯位無法得到矯正。總之,只要權宜之計仍然成為治國的方略,通貨膨脹就會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而美元的下滑軌跡也不會改變。

㈢ 航運經濟周期理論恢復階段的特點

航運市場;經濟周期;航運周期;航運供需 在近代300多年的世界航運發展史中,航運市場幾乎一直演繹著繁榮與衰退交替循環的變化,即所謂的周期性。航運業出現這種交替循環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繁榮和蕭條引起的,也可能是伴隨著戰爭、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而產生的。每次繁榮與衰退的交替都有相似之處。數百年來,航運業這種繁榮與衰退的循環平均每隔10年發生一次,周而復始,呈現出極其相似的運行軌跡。 1 周期理論概述 1.1 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一般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過程一般分復甦、繁榮(頂峰)、衰退、蕭條(谷底) 4個階段,也可對應分為擴張期(上升)和收縮期(下降)兩個階段。根據經濟學理論,按照周期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短周期,即基欽(Kitchen)周期,平均3,4年;中周期,即朱格拉(Juglar)周期,平均9,10年;長周期,即庫茲涅茨(Kuznets)周期,平均20年左右;還有更長的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周期,周期長度在50年以上。 1.2 航運周期 航運需求是全球經濟貿易的派生需求,航運市場的發展與全球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航運周期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或者可以說,在全球航運發展史中,剔除一些不可預測的歷史事件影響因素,航運周期實際是全球經濟周期在航運市場上的反映。但是,航運市場的供給具有自身的特徵,比如,沉澱成本大、船舶建造周期長等,從而導致航運市場船舶供給的價格彈性較弱,船舶供給的增減(新造船、拆解船)具有較為明顯的滯後性。因此,航運供給的這些特徵使得航運市場周期和經濟發展周期又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根據經濟學對經濟周期階段劃分,航運周期可分為復甦、繁榮、衰退、蕭條4個階段。根據周期的長短分類,航運周期還可以分為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3個主要的類型。航運市場長周期和經濟發展長周期基本吻合,一般為20,30年左右,甚至更長一些;中周期則不固定,可能為7,8年,也可能為9,10年,還可能為10,15年;而短周期一般則只有3,4年,或者更短一些。短周期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影響未來預判的因素相對較少,因而可預見性相對較強,企業相對較容易駕馭。航運市場的中周期和長周期持續的時間較長,影響市場走勢的因素

㈣ 為什麼說「知識駕馭經濟」

學者斷言: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新時代,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或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對社會生活諸方面將產生較大影響,尤其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和作用更為人們所關注。

知識來源於學習,學習是讀書、思考、實踐的完整過程;學習不僅有個全面掌握知識問題,也有一個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問題。能力強弱關鍵取決於轉化和運用知識再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可造就知識經濟駕馭市場經濟。

一、正確把握知識經濟的特徵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與其他事物一樣,有自身的特徵,正是這些特徵,不僅使其與傳統的經濟形態相區別,而且決定了對市場經濟各個方面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知識經濟的特徵包括:經濟基礎知識化,經濟發展支柱高科技化,勞動智能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經濟決策知識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等,但最根本的特徵是經濟基礎知識化和資產投入無形化。

——經濟基礎知識化。是指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知識信息將居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從基本的生產要素看,知識經濟社會同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相比,已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農業社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最重的「資本」。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天然的資源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切都以知識為基礎。所有財富中心都是知識所有經濟運作也都依賴於知識的存在,所以知識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它的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更新和裝備。在未來的知識時代,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掌握知識的程度,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將成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關鍵因素。

——資產投入的無形化。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知識、知力等無形資產投入起決定性作用。人類社會的任何一種經濟形態,都離不開資產投入,資產投入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其經濟的發展速度。傳統工業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的投入來決定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的運行是大量無形知識和有形知識活動的有機結合,即把大量的各種知識運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知識經濟不是不要物質資源,而是最大化利用資源,並且使「生產」和製造「物質產品的方式發生重大的、革命化的變化。由於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以及企業的組織形式,生產方式的柔性化,使得無形資產——知識的投入,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

——經濟發展支柱高科技化。它包含著信息、網路、軟體、虛擬、勞動知能、虛擬化。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有人曾把石油比作工業經濟發動機的燃料,而信息則是知識經濟發動機的燃料。信息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要產業。——網路化。一直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志。工業經濟的最重要的基礎是公路網、電網、鐵路網和電話網;而高速、互動、傳遞信息、共享知識的新一代網路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網路特性將是一個給企業帶來無限商機、龐大的全球性信息市場。——軟體化在知識經濟中,軟體產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其本身不僅可作為一個產業,而且以前的傳統產品也可以通過增加軟體裝置以提高知識含量和科技含苞欲放量。知識經濟的軟性化的特點還表現在企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的柔性化方面。——虛擬化由於經濟活動數學化和網路化的加強,使空間變小,世界成為「地球村」。同時,又能使容間擴大,除物理空間外,多個媒體空間通過信息處理可以虛擬市場,虛擬現實,如虛擬銀行等。——勞動知能化:知識轉化為知能應用於勞動之中,自古至今,人們一般都較為多說勞動創造財富,而今說知識才是真正創造財富。通過知能發揮簡化和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體力勞動,也輕便了許多勞動力。

——經濟決策知識化,它包含著中空化和知識資本化,在知識經濟時代,所謂中空化,由於高度的信息化,導致最高決策層能夠同最基層的執行單位直接聯系,使中間組織的作用極大的減弱。從一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來看,管理層次將減少,特別是中間層次的作用會逐漸消失。而知識資本化在知識時代,知識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成為分配的主要依據之一。

——可持續化。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其主要生產要素是知識、智力和人的創造力,可以重復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其價值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而較少消耗自然資源。不僅如此,還能開發新的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來取代已近耗盡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相互協高、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世界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經濟。知識無國界,以知識為主要經濟資源的知識經濟必然成為全球性的經濟活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任何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術領域全面領先,必須相互補充、相互協作,這就必然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

二、充分認識知識經濟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和作用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特有的經濟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的經濟。西方國家市場經濟有幾百年的歷史,工業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現在已步入後工業社會,可以說,市場經濟與工業經濟是一對孿生姐妹,她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或者說她們就像一駕馬車的兩個輪子,共同承負和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這駕馬車向前狂奔。

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將出現的知識經濟,是更為先進、更為高級的經濟形態,需要更加靈活、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與之相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無疑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是知識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唯一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或資源配置方式。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知識經濟悄然興直的一場無聲革命,對市場經濟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生產要素、勞動力結構、價值取向、市場特徵、市場競爭和周期、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企業行為都將產業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導致生產方式的變化。知識經濟社會,由於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也就引起了生產方式的一系列變化。一是非標准化生產取代了工業經濟時代的標准化生產。工業經濟時代生產方式是標准化、專業化、社會化,也就是大批量、單產品、高效率,一條生產線生產出成批的產品。知識經濟時代是非標准化生產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種、高效率,它應用計算機輔助創造。二是分散生產取代了工業化時代的集中生產。工業化生產以工廠為中心,集中成千上萬工人,形成大規模生產,而知識經濟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分散在辦公室和家裡指揮生產進行。

——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知識經濟必將引起產業結構一系列變化,一是導致一大批新產業的興起,信息產業將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產業。二是作為工業經濟主幹的製造業將發展顯著變化。表現在製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率下降,製造業已注入越來越多的新科技知識,正逐步實現「軟化」。三是經濟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的編碼化傳播,加上國際間快速、寬頻、兼容的信息高速公路網路形成,服務將走向全球一體化的立體化,超越空間領域的限制,服務業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導致企業管理模式的變化。工業時代的生產是以龐大的規模和集中的管理來更好的控制市場的原料供應,以此來獲得較高的效率。但是知識經濟卻不是這樣,它是靠不斷找出需要同解決辦法之間的聯系。成功企業所提供的價值來自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專業研究,工程和設施服務,專門銷售和咨詢服務以及把上述兩個方面聯結起來的專門化戰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務,實際上只有這種價值才不易在世界范圍內被模仿。所以,在知識經濟中,創尊長服務將替代控制和管理,成為新的增長點。

——知識成為基本生產要素。在傳統市場經濟概念中,生產取決於所有生產要素的數量,特別是勞動力、資本、設備和資源,知識和技術被僅僅視為外部要素。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要素概念遠遠超出於傳統市場經濟的生產要素概念。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及其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為主導的新型經濟,知識已不是經濟增長的「外在變數」,而成為創造社會財富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於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科技的產業化速度大大加快,人類認識和開發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加,勞力、資本、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

——從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人成為勞動力結構中的主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在最近30年所獲得的知識約等於過去兩千年之總和,而未來若干年內物質和知識還會在許多領域出現更為驚人的突破,預計到2050年,人類現今所掌握的知識屆時將僅為知識總量的1%,知識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對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不但高科技產業凝聚了人類創造的尖端技術,就是傳統的農業、製造業,也是經過知識「充電」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知識的日新月異和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勞動者不斷學習、掌握和更新知識。從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人成為勞動力的主體,知識階層倍受尊崇。可以這樣說,是否具備掌握不斷推陳出新的知識和能力,是否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是否真正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是否能實現勞動力主體知識化,將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取得知識經濟時代的領導地位、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價值取向發生質的變化。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原則的。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農業經濟的價值體現在勞動力和土地的佔有上,工業經濟的價值體現在資源和金錢的佔有上,而知識經濟的價值則體現在知識和智力的佔有。知識、信息和技術在一定意義上是比貨幣實物資本更重要的資本,是最為重要的社會財富。從個體商品來說,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凝結的知識量成正比關系,知識量越高,商品的價值越大;從社會經濟來說,知識成為社會生產的新的資源,知識、智力的投入對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知識成為無形資產理真氣壯的介入分配,社會價值取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泰所說:「正如工業革命使金錢取代暴力成為控制社會的主要手段一樣,正在到來的變革使知識取代昔日金錢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成為主要的權力象徵」。

——網路經濟成為市場的新特徵。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市場是商品交換的載體。在知識經濟社會里,生產的社會化達到相當高的程度,無國籍的跨國公司經營活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網路經濟成為市場的新特徵,在「網路」這一神奇的市場里,千百億資金在這里流動,成千上萬的合同在這里簽署。傳統的商業運作已經消伯,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支付、電子采購和電子訂單,電子貿易將形成傳統市場經濟的一次革命隊伍。由於市場交換方式的電子化、信息化、網路化,國際市場規模空前擴大,所有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在一個以計算機、通信、網路技術聯系起來的世界復雜網中相互滲透、相互作用,被捲入統一的、開放的、無國家、民族界限的全球市場。

——市場競爭被賦予新的內涵。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導致優勝劣汰,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報載,興世矚目的人類基因組已繪制完成人類基因代碼草圖,精確的人類基因圖譜有望比計劃提前2年完成。這項人類科學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最具挑戰性的基礎研究項目,其費用之大、技術之復雜、困難之多是空前的,而其發展之迅速也是空前的。究其原因是競爭,是充斥整個科研過程方方面面的公私競爭,地區競爭。因為誰先搶到基因專利,誰就爭得巨大的商業利潤;誰獲得的專利越多,誰在未來的生物工程產業的收益就越大。正如比爾、蓋茨說,下一個創造出更大財富的人將出現在基因領域。可見,知識經濟社會的競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的競爭,而是知識的競爭,科技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競爭。圈地運動曾使一些人因為獲得土地而成為農奴主,資本的原始積累曾使一些人因為具備工業經濟競爭的基礎而雄踞壟斷資本地位,下個世紀殘酷的競爭鹿死誰手?阿爾溫、托夫勒在《力量遷移》一書指出,從個性生活、國內政治到全球競爭,誰能控制知識這一力量源泉,誰就能最終贏得勝利。

——經濟周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傳統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高度社會化,土地、勞動、自然資源、資本等有形資產的,配置,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調節,不可避免地出現盲目性和自發性,因而工業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徵就「周期性」。資本主義從來沒有擺脫過衰退周期和經濟危機的煩惱,馬克思說,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資源」,經濟的增長不再是以資本的總量和增量為依據,以自然資源的極大浪費和掠奪為代價,而是利用知識這一新的資源的無限創造性和更新快捷性,科學利用有形資產,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產業結構由於科技創新得到更新和調整,經濟被注入新的活力。經濟危機和周期被技術創新抵消了,經濟衰退的周期也被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大大弱化了,市場經濟周期規律被可持續發展所取代。

——經濟增長方式是「收益遞增」。工業經濟遵循的是「收益遞減」規律。經濟增長是外延性增長,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函數理論認為,隨著這些要素的更多投入,回報率會遞減。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增長是內涵性增長,主要靠技術和知識的投入而非投資和就業的增加,知識可以通過溢出效應,在幾乎不增加額外投資的情況上反復利用,從而可以大大提高投資的回報,對知識的投入呈現「收益遞增」。

——市場經濟在各國之間相互滲透和包容,趨向國際化。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經濟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政治疆界,國家之間的經濟關聯性和依存性不斷增強,作為上層建築范疇的市場經濟體制,盡管世界上各國的模式不同,由於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制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容,趨向聯合,形成最有利於知識經濟發展的體制模式。

三、領導駕馭市場經濟必須掌握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發達國家正在發展知識經濟,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構成巨大挑戰。跨入新世紀,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現代科學的日新月異,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迅速崛起,促進了以網路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並大大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所以需要人們掌握好知識經濟來駕馭好市場經濟,身為領導更要適應其中。在現實的生活中,常用三種詞彙來描述人們,那就是「好人、能人、完人」。來描述人的不同類型,改革發展時至今日,促使人們更進一步清楚的認識到:僅是「好人」不一定能駕駛市場經濟的人,而古訓今傳「完人」是沒有的。要適應今天、明天和未來的發展需要的是「能人」。而且要能力加好人,必須是懂學習、有文化、知識淵博有真才幹,會想事、想好事;能幹事,干成事;成大事,不出事;好共事,不誤事;只有這樣德能兼備的人,才能駕駛好市場經濟向前發展,成為適應時代呼喚的新領導。

——領導與管理是兩個有關系又有差異的概念。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華倫.班尼斯認為:「領導者是做正確的事情的人,而管理者是將事情做正確的人。」這就是說,領導是為組織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前進目標,制定進行變革的戰略,並動員和聯合組織成員、激勵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目標而奮斗;管理則是在既定的目標下,依靠維護組織內部的秩序,保持組織各部門之間的和諧與協調,使組織能高效地實現目標。兩者既有明顯差異,又有密切聯系的。沒有與正確領導相結合的管理,會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效率再高也產生不了好的效果;沒有與高效管理相結合的領導,即使前進目標正確,也難以有效實現。面對現代市場經濟的各種挑戰之爭,領導者要提高駕馭能力和水平,客觀上要求各級領導既要精於管理,管理者也要善於領導,在國際學術界,近年來卻出現將領導和管理明確區分的明顯的研究趨勢,有的學者不認為它們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從實際情況看,美國的公司、企業的經理們在20世紀70年代還把大部分時間用於管理而在80年代中期以後,卻轉而把大部分時間用於領導,這種趨勢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的使然。

——新世紀社會走向信息化的速度加快,知識日益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信息和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即時地廣泛傳播。隨著高技術產業比重的擴大及其向傳統產業的滲透,知識在諸生產要素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為一個現代領導者必須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廣闊知識視野,廣泛吸收新的知識,並善於思考,廣博知識領域,把間接得來的知識與生產力的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進行理論提升,成為一種學習型領導。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現代領導者不可缺少的素質和能力。為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關鍵是要加強和不斷推進知識的創新,技術的創新。要實現技術創新,又必須相應地推進觀念的創新和體制的創新。對於一個現代領導者僅僅會管理,在維持現有秩序的條件下使事情高效運轉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能預見變革,為適應變革而不斷推動創新,成為一種創新型領導。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綜合國力競爭在世界范圍內日趨激烈,對於現代領導者來說,視野必須有更大地放寬,知識必須向多方面拓展,駕駛全局的本領必須進一步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易組織,將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體系中,要求現代領導者,不僅需要了解本地區和全國的市場動向,而且需要大大提高對世界市場的現狀和趨勢的關注程度。不能滿足於熟習本行業和少數相鄰行業的情況,而必須大力擴展自己的視野和知識面。一個現代領導者需要不斷增強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總攬全局、從容應對的本領,成為一個戰略型領導。

——市場經濟主導世界,新經濟初見端倪,與之相適應,領導的功能需要隨之變化。在知識、技術密集的新經濟組織中更需如此,領導就是服務,作為現代領導應該成為一種服務型的領導。

改正領導方式,自覺轉變領導觀念,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我國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持不懈地提高領導能力和本領。豐富領導經驗和閱歷,不斷提高服務成效和水平。領導的知識化也逐步增強,原有的領導者需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汲取新的知識,增強對實際經驗的調查和體會,還需要大量吸收新鮮血液,特別是要吸引一批有志於此的有實際經驗的知識豐富的領導者參與。學習方式也要生動多樣,增加雙向交流,集體研討,案例分析等,以期收到增進領導能力的實效。

——領導者如何駕馭市場經濟是個大課題。歷史往往有著驚人的巧合。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市場化在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原有、現有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裡,地球上的最偉大事件應屬於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必須走市場經濟的改革之路。十分明顯,在全球范圍內,誰在市場經濟改革中下手早,誰的經濟就有活力,否則就問題成堆,積重難返,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正是抓住了這十年難得的機遇,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得以迅速增強,中國市場經濟車輪已不可逆轉,它是中國強大、繁榮的保證。現代領導提高素質的重中之重必然是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迫使現代領導者盡快認識市場經濟的本質及特徵。。市場經濟在它的自身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傳統市場經濟和現代市場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興起等傳統市場經濟又逐步發展成為高級的現代市場經濟。除了傳統的市場經濟特徵完全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之外,又形成了若干新的特徵:社會商品化程度達到空前的高度。它不僅包括著有形的特質產品的商品化,還包括著人力資源、金融、技術、管理、咨詢、信息、服務等無形生產要素的高效商品化。社會資源走向證券化、股票化和票據化,並使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中介組織應運而生、日趨完備,如,會計師、統計師、評估師、律師等事務所等,它們是不拿工資的「經濟警察」,確保了政企分開,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益,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成本,實現了市場交易的規范化,交易方式的程序化,市場管理的法制化,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的普及化。如何把握市場經濟規律已經現實地擺在了每位現代領導者的面前。認識它是駕馭它的前提,只有充分認識它,才可能嫻熟地駕馭它。

——「多時賤如水,少時貴如油」——迅速准確地捕捉到市場信息是現代領導者駕馭市場經濟的首要前提。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進程,正是在全球信息撲面而來的大環境中進行的。信息化既給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場信息戰的參與者不但有企業家、政府公務員,還有國家,它們無不處於不斷的博奕之中。在邁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中,一改以往黨、政、企、事各級領導幹部那種「紅頭文件」辦事和等、靠、要的傳統作風,迫使他們時時刻刻面對市場的挑戰,不斷地開拓、創新、進取,否則必然被淘汰。在現在的市場經濟社會里,「信息值千金」的道理幾乎盡人皆知,但是,信息到底能不能值千金,還必須有許多條件相配合,諸如:怎樣科學地對信息加以分析、判斷;怎樣把有價值的信息加以科學預測;怎樣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科學決策;怎樣把信息加以科學地、有效地、果斷地運用等等,都是精明領導者的重任。欲使信息真正價值千金,還必須具備對信息反應的靈敏性,對信息判斷的准確性,對信息應變的靈活性。信息化發達到今天的程度,人們對此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難怪人們說道:「在今日之市場經濟社會里,資本、資金已經不再重要,有豐富知識的頭腦、信息才是真正的財富」。有了後者,「你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你想辦成多大的事,就可以辦成多大的事」。新世紀的現代領導者開發、駕馭信息的能力,便自然成為駕馭市場經濟的首要前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政領導者必須從「又吹口哨、又踢球、黃牌、紅牌一起用」迅速轉變到只當「裁判員」的角色上來。

——考察我黨的發展歷史,不同歷史時期黨政幹部的用人標准有別。革命戰爭年代的用人標準是看一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自然淘汰異常嚴酷,建國後,在高效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是看一個人在行政命令和絕對服從框架中的執行能力;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政幹部用人標准又是什麼呢?從中國與蘇聯所走過的不同道路中,不難發現其真諦。為了穩健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我國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必須是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帶頭人。必須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角色,加快轉變成為公正的「裁判員」角色上來。這些新的素質和能力可以歸結為: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生產力,克服「行政一體化」的動力扭曲現象。必須適時轉變政府機關制定政策法規的職能。著力建立起一定利益表達和維護的中介組織體系。政府要花大力氣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應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在提供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功能。要真正成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帶頭人,就必須自覺地、努力地以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來規范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中國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之路既生動活潑,又驚心動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是一次極其復雜、深刻的革命,領導幹部只有不斷增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把握好知識經濟,才能成為真正駕馭市場經濟的高手。

㈤ 保險大咖琴晶的分享《保險人在危機面前如何化「危」為「機」》的心得

《轉危為機》是中國第一部全面闡釋金融危機時期個人應對策略的大眾經濟學著作,告訴你如何避免這場外部輸入型危機的沖擊,並將這場危機化為自己發展的契機。全書內容翔實,案例豐富,數據准確,視角獨特,貼近民生,助你在工作、理財、創業等方面轉危為機,駕馭經濟周期,教你從生活、心理等方面調整自我,決勝金融危機。

㈥ 宏觀經濟學相關概論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因為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作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並不分開,「宏觀」就是在「微觀」的基本思維基礎上發展的。但「宏觀」又區別於「微觀」。「微觀」研究的是某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經濟社會上怎麼樣作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會對經濟社會有什麼影響。而「宏觀」則是研究整個的經濟社會如何運作,並找出辦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 宏觀經濟學存在著許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見、觀點不同)。比較出名的有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較大的「共同觀點」,筆者認為,極可能由於宏觀經濟學中的觀點難以用事實證明。盡管「宏觀」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學和氣象等的模型,但「宏觀」模型是很難用現實去說明是否正確。不可能只是為了證明「宏觀」的某個觀點是否正確,而去有意識的「調節」、「操作」和干涉經濟社會的運行。比如說,不可能為了說明「失業率有多大才會對經濟社會產生不穩定的影響」,而去真的讓一些人民失業。這些事情,不單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 因此,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是很復雜、很困難的。一、 宏觀經濟學概述微觀經濟學研究理性經濟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微觀決策,宏觀經濟學也是決策依據,只不過這個決策主體變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經濟人個人,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之前的古典經濟學家都反對政府幹預經濟,都認為依靠「看不見的手」自發調節個人行為就可以客觀地達到良好的宏觀經濟目標,而且強調「人們在公平地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客觀地為社會做了貢獻」,比如建起了經典的高樓大廈,提供了足夠的就業崗位,合理利用了稀缺資源,並不斷地實現著技術進步等等。然而,30年代的大危機給自由主義經濟觀敲響了警鍾,經濟似乎無法實現自我均衡。供過於求和失業困擾著政府和人民,凱恩斯率先解釋引致大危機的經濟機制,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二戰以後,鑒於凱恩斯主義影響的不斷擴大和對於再次大危機的恐懼,美國國會正式宣布聯邦政府擔負穩定經濟的責任。1946年國會制定的《就業法》是一個里程碑,這說明國會第一次明確了政府在促進生產、就業和維持價格穩定方面的作用。此後數十年,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直占據主流經濟學的地位,直到最新一輪技術革命開始後,主張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新古典經濟學地位開始上升,然而至今仍未完全取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流地位。1、學習宏觀經濟學的意義和方法宏觀經濟學考察的是經濟增長和衰退的原因——為什麼一些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其他一些國家卻存在高失業率、高通脹、低工資和巨額貿易逆差。這些現象都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宏觀經濟環境中做著微觀經濟決策,一方面,學習宏觀經濟學有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利益決策,大到投資、擇業,小到消費、儲蓄都離不開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一言以蔽之,學好經濟學能幫助你做一個明白人;另一方面,學習宏觀經濟學還是理解宏觀經濟現象,提高經濟理論素質和經濟分析素質所必不可少的訓練。基本方法:理論方法是通過建立模型進行均衡分析,需要把握幾個經典模型,在其中進行變化,同時要理解宏觀經濟的運行規律,熟練掌握資本流向圖,始終牢記宏觀經濟學的幾個目標,宏觀經濟無非是圍繞這幾個目標進行決策的。另外在分析和理解宏觀經濟理論和模型時必須密切聯系實際,在歷史與現實中印證經濟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活學活用,讓知識為我服務,而不是照搬照抄。2、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銜接與不同1)研究對象不同:宏觀經濟學是將整個經濟運行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的,考察整個國家的產出、就業和價格;相反,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產品的價格、數量和市場。2)研究的目的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目標是理性個體利益極大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目標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術語叫福利增加)3)研究的視角不同:宏觀經濟學從總量視角研究經濟增長與波動,從而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提高;微觀經濟學從個量視角研究利益最大化問題。個別事物的整體形成總量事物,但總量並不是個量的簡單相加,例如:一個人看戲夠不著踮起腳尖就看到了,這是個量問題,也是微觀問題的解決辦法,然而如果所有的人都踮起腳尖那麼看不到的還是看不到,因此,站在總量的視角上,當有人抱怨看不見演出時,政府不能告訴人們:「踮起你的腳尖」,而是要在場地周圍修築看台,讓人們有秩序地坐好舒舒服服地觀看錶演。4)盡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不同,但是,二者研究的中心問題都是理性經濟人的行為,研究方法同樣是均衡分析法,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微觀經濟學中所學的基本原理都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基石,比如市場配置稀缺資源一般是有效的;機會成本存在使人們總是面臨交替關系,得到某種東西的成本是因此而放棄的東西;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旗幟鮮明地保護經濟人的應得利益,不鼓勵「舍己為人」,每一個「自我」在別人看來都是「他人」,生命和利益對於每一位社會成員一樣可貴,不存在「自己的」輕於「他人的」這樣的邏輯,這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美德並不矛盾: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祖輩的古訓,「道」就是「秩序」,就是公正、公平、公開。正因為如此,旨在刺激經濟的利益激勵措施經常被採取;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等等。3、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宏觀經濟目標及其測量;三大總量市場及其均衡;三大市場的一般均衡;三大總量市場的變動關系如何影響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政府作為駕馭宏觀經濟的舵手和服務於宏觀經濟的保障,應如何適當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進行什麼樣的財政和貨幣決策。4、一些准備知識1)基本原理: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即GDP(gross demestic proct)的持續增長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存在失靈,公共物品,壟斷,信息不完全等。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2)基礎知識:*稀缺與效率:經濟學的雙重主題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最多的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的問題。不但包含稀缺資源的利用問題,還包含稀缺資源的配置及其效率問題稀缺決定價格,稀缺性還是可以變化的,例如水與油的價格變遷,這是所謂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真正內涵。資源是有限的,即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卻無限,所有的資源加起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因此最好地利用有限資源就必須講求效率。於是就有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和機會成本(生活中充滿了選擇,例如學校選擇專業,選擇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等)。經濟應該以最低的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生產,這時一般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說在現有條件限制下,已經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願望,不可能在比這更好了(包含了帕累托最優的思想)*市場與政府之間界限的劃分: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的有效方法:自由排隊和隔離分配隊列問題,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是在隊列之間拉一條繩子,而不是砌一道牆或親自點名安排人們去排哪個隊伍。「看不見」的手通常是可靠的,「看不見」是客觀的意思,說明了一種客觀規律在發揮作用,那就是利益驅動下的市場經濟規律。經濟波動和持續衰退使人們認為政府可以有所作為:·政府的計劃減少了文盲和延長了壽命;· 宏觀經濟的成就減緩了通貨膨脹和失業;· 政府的轉移支付計劃向窮人提供了醫療保健並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政府支持的科學研究參透了原子,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並探測了宇宙空間。但在有些情況下,「政府宛若滔滔不絕的演說家,渾然不覺得自己應該適可而止」。政府的成就和政府的不靈還提醒我們,劃分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合理界限是一個持久的課題。一般而言,政府要扶持市場,為市場服務,在市場失靈的領域要填補市場的不足,政府必須注意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市場。市場就像一輛開足馬力的跑車,政府的職能是鋪設跑道和維護跑道,不要使經濟跑車顛簸和栽跟頭。*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 以貨幣表示的變數都是名義變數,如工資、利率、以當年價格表示的GDP剔除了物價變動因素的變數是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率、以不變價格表示的GDP等。影響人們生活的是實際變數,但名義變數會擾亂實際市場信號。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的背離類似於價格與價值的背離,表現為經濟泡沫和較大的經濟風險。*規模效益、平均成本、競爭力*關於模型:模型是藉助直觀的曲線或明確的關系式來表示變數之間的變動關系的工具,他是用超語言的邏輯表達式來說明問題,避免語言表達的繁瑣或歧義,但模型不是數學,數學的研究的是精確的數字變動,來不得半點模糊,經濟學研究的始終是理性經濟人的行為及其行為產生的結果,人的判斷和人的行為永遠都不可能象數學那樣精確,因此行為的結果就不可能通過數學公式或模型運算出來,即便算出來也不可能與現實相符,因而模型只是輔助說明問題的工具,並不是問題本身,試圖通過計算來參透經濟學,認為只有模型才是經濟學的人是走了極端,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是不求甚解的照搬照抄,我們不能提倡。*如何看圖:直線曲線、斜率、相關性、彈性、坡度、線上移動與曲線本身的移動等。二、宏觀經濟目標與測量1、充分就業及其衡量失業率:失業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自然失業率:小於5%,不同國家對失業的承受能力不同,自然失業率也有所不同,市場機制完善的國家自然失業率較低。一組有關失業的數據:美國(6月):5.9%,8年來最高值為4月的6%;香港(3月):7%,20年來最高;日本(4月):5.2%;台灣(4月):3%,16年新高;中國:官方:九五期間城鎮登記失業率3.4%,預計十五期間上升至5%,專家估計:由於沒有與原單位解除合同的失業人數不計算在登記失業之列,所以城鎮實際失業人口不低於10%,另外我國的摩擦性失業人口並不登記,所以沒有客觀的自然失業率,加之農村隱性失業人口不可忽視,用國際統一口徑估計中國的失業率應該在20%以上,農村失業人口一個億,城鎮失業人口官方統計560萬。失業與物品與勞務的產出有密切關系,也與人口過多有一定關系(有爭議,人口的作用:創造需求,形成需求規模,形成生產的生力軍和巨大的市場),
失業的危害:對家庭、對經濟循環2、物價穩定及其度量指標通脹率:(價格改變數/基期價格水平)*100%價格指數:(考察其價格/基期價格)*100消費價格指數(CPI)零售商品價格指數生產價格指數、批發價格指數等通脹的危害:價格信號失真,經濟混亂,財富強行再分配,有利於債務人,包括負債的政府。3、經濟增長及其度量GDP:國內生產總值兩種常用的核算方法:最終產品法即支出法:C+I+G+(X-M)收入法:工資+稅收+利潤+利息+地租

㈦ <財經>2008年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國2008,日本1988 >

以下為現任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CEIBS)經濟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先生的一篇文章. 此前, 許先生曾任職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 美林證券亞太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顧問。麻省Amherst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等等.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中國2008,日本1988?

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何其相似,區別僅在時間上相隔了20年。

20年前,在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處處可見搖晃小旗的日本遊客;今天從巴黎到洛杉磯,散漫喧嘩的國人成為酒店飯館的新寵。20年前,巨額貿易順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今天處於同樣境地的是中國的人民幣。20年前,日本人在全球尋覓資產,加州的高爾夫球場、紐約的洛克菲洛中心,無論價格幾何,悉數收入囊中;今天輪到中國公司,大手筆購進巴西的鐵礦、中亞的油田。20年前,世界10大銀行日本占據9席,今天按市值計算,中國已10有其4。20年前,東京的股市和地產掀起非理性狂潮,今天上海的A股突飛猛進,很快就打破了東鄰扶桑的泡沫記錄。

兩個亞洲大國的經濟不但形同而且神似。戰後日本經濟的重建和起飛靠的是投資,投資對GDP的比率從1955年的15%快速上升,到1970年代初期已接近40%。我國經濟增長最強有力的推動也是投資,投資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提高到2006年的42%。作為對照,戰後美國的投資率一直穩定在15%的水平上。

表面上看,投資驅動並無不妥,日、中兩國先後都實現了經濟的高增長和低通脹。從1955年到第一次石油沖擊的1973年,日本的GDP增長約為10%,而消費物價通脹年平均不到2%。低通脹的原因是投資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過剩產能下的過度競爭限制了廠商的定價能力。同樣由投資驅動,我國當前經濟周期的特徵也是高增長和低通脹。

高增長掩蓋了諸多深層次的結構問題,改革的意願消失在滿足於現狀的欣慰之中,低通脹則解除了貨幣政策當局的警惕,銀根松寬,信貸供應充足。信貸刺激了投資,投資帶動景氣上升,企業盈利的改善誘使銀行發出更多的貸款,如此形成投資-景氣-信貸之間的循環,進一步強化了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並為日後的流動性泛濫埋下了伏筆。

投資驅動的問題在於增長的不可持續性。如同所有生產要素,投資服從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就像在給定面積的農田裡施肥,第一袋肥料可增產100斤的話,第二袋只能增產60斤,第三袋所帶來的新增產出更少。換一個等價的說法,為了獲得一定的產出增加,農民必須使用越來越多的肥料。同理,為了維持一定的GDP增長比如說10%,僅有高投資率還不夠,必須不斷提高投資率。然而投資率存在著上限,理論上講不可能超過100%。現實的上限在哪裡?50%?即一年之內所創造價值的一半用於投資,另一半留作消費,這是一個迄今為止世界上從未見過的比率,我國經濟距離這一點已經不遠了。

一旦投資下滑,增長奇跡終結。自1970年代初開始,日本的投資率從35%的高位上回落,GDP增長率隨之降到年平均4%以下,進入1990年代之後,增長基本停頓。人們自然要問,我國的投資率還有多少上升空間?如果投資趨向穩定或者下降,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高速增長?

除了增長的不可持續性,投資驅動造成經濟結構的扭曲,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過度發達,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相對落後。雖然人均GDP和美國相差不多,日本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僅為65%,比美國低了至少15個百分點。我國服務業產值不到GDP的40%,並且近年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目前與印度相比也要低10多個百分點。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失衡對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貿易順差和本幣的升值都與之有著很大的關系。服務產品在本土消費,不會引起國際貿易摩擦,而製造業的過剩產能只能由海外市場吸收,強勁的出口實為投資驅動的必然結果。倘若當年日本及時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服務業,或許可以避免「廣場協議」的城下之盟;倘若我們能夠及時叫停「二次工業化」的自編狂想曲,或許資源的消耗不致令世界感到難以承受,環境的破壞恐怕也不會嚴重到今天的地步。

製造業的過度發達源於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日本有產業政策,中國有五年計劃。凡政府規劃必然是重製造業,輕服務業,因為它既不知道如何也沒有足夠的信息制定服務業的規劃。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日本以往的產業政策實際上都是製造業政策,而我國的五年計劃的編制也是圍繞製造業展開,對服務業僅輕描淡寫,幾筆帶過。

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區別在於前者多為集中、已知和確定的,而後者卻是分散、未知和不確定的。汽車如何製造,看得見摸得著,一個互連網站能否招徠到足夠的用戶,沒有人說得清楚,甚至在街角上開一家餐館能否賺錢,要到開業經營之後,才能有個大致的估計。服務業在這里包括了對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的科技創新,雖然科技產業也有製造業的成分,但它的價值創造主要體現在無形的智力產品上。政府可以規劃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兩個汽車公司就是一個行業,但對於服務業特別是科技創新,政府既非專家又缺乏信息,不可能事先做出符合實際的預測與規劃。

無論產業政策還是五年計劃,政府導向的資源配置不可避免地向製造業傾斜。「日本模式」曾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其核心是政府、工業和金融的三位一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銀行為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提供廉價資金,企業進行快速的規模擴張。為了強化集體行動能力,銀行與企業以及企業之間交叉持股,結成利益共同體。在我國,執行產業政策的是大型中央企業和國有銀行,政府所有制則作為協調和溝通的連接紐帶。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區域經濟規劃,運用行政影響為重點項目提供融資。

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規劃對企業的約束日趨衰弱,但產業政策以及與其配套的監管卻長期壓抑了服務業的發展。政府對重要的服務業如金融實施了嚴格的市場准入、產品開發和定價的管制,不僅限制了這些行業自身的成長,而且由於機構與產品的單一和過分集中在銀行業,不能給服務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銀行要求借貸者擁有足夠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並有穩定的現金流以支付利息,製造業因此受到青睞,而服務業和科技企業則遭到遺棄。

日、中兩國都非常重視科技,日本建有築波科技城,中國的科技園區更是遍布全國。然而不無諷刺的是,政府越重視,創新能力的提高似乎就越困難,日本的信息技術落後美國不止10年,而中國在經濟高速成長期間甚至少有豐田、索尼那樣能夠進入高端國際市場的公司。

日本給人以科技發達的印象,其實正如日本前金融相竹中平藏所指出的,日本的特點是二元經濟,外向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製造業部門創新能力較強,可與歐美競爭,而國內的金融、地產、建築、零售等行業長期處於政府的保護之下,產品技術陳舊,效率低下。我國的二元經濟也不宜再以城鄉劃分,而與日本類似,一方面是監管保護和政策扶持下的國有部門,與之並存的是在國內外激烈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民營部門,我國目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多出自後一部門。

創新能力不足成為日、中兩國經濟的軟肋,為保持增長,兩國都不得不追加投資,以彌補投資收益遞減留下的缺口。美國之所以能夠以15%的投資率實現戰後的中度增長,關鍵是通過創新不斷改進效率。盡管山姆大叔的增長成績不如東亞耀眼,但他有理由對85%的消費率感到滿意,畢竟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增長本身,而是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

當增長失去勢頭時,日本找到了快速創造財富的捷徑——經濟泡沫化。由於直接融資手段缺乏和資本市場的畸形,民間儲蓄的大部流入商業銀行,而銀行消化儲蓄資金的方法只有放貸。與直接融資不同,貸款會派生出新的存款迴流到銀行,迫使銀行發放新一輪的貸款,由此造成流動性的過剩。股市和地產狂飈曾使東洋感覺已站在世界之巔,同樣的紙面繁榮20年後在中國重新上演。

1989年近代歷史上最大的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從此陷入停滯和蕭條,十幾年間首相更換有如走馬燈,認真反省「日本模式」的只有小泉政府。小泉在任內整頓金融,開放市場,打破交叉持股,縮小政府規模,最能代表其政策取向的,當屬郵政儲蓄的私有化。

歷數「日本模式」的諸要素,產業政策、投資拉動、製造業優先、銀行為主的金融等等,所有這些都可追溯到一個源頭——政府對經濟的積極干預。至於「日本模式」的另一面,消費不足、服務業落後、創新乏力、流動性過剩、資產泡沫,則可以歸結為市場的虛弱。實際上,「無形之手」之所以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正在於「有形之手」的過於強勢。

今天的日本在發展道路上的十字路口徘徊,沿襲自明治維新以來形成的傳統,繼續政府主導的「日本株式會社」模式?還是相信市場,倚靠企業和個人的創造力?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決定日本經濟的未來走向。中國能否避免日本式的繁榮-蕭條大循環?今後幾年的政策時關鍵,希望2008年將是改革開放的第31年,而不是激情與惶恐交織的泡沫元年。

我還沒來得及看 先發了 等下再看

閱讀全文

與本刊如何駕馭經濟周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行缺水金的女性適合什麼事業 瀏覽:121
二龍湖愛情故事第二季總共多少集 瀏覽:902
五行缺水怎麼找婚姻 瀏覽:510
情侶沒有多麼的幸福感了怎麼辦 瀏覽:639
幸福樹的泥土不濾水怎麼辦 瀏覽:155
古時候有關母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68
愛情三元理論包括的因素有哪些 瀏覽:638
健康碼顏色分別是什麼 瀏覽:45
別人誇你幸福女人怎麼回復 瀏覽:213
幸福對什麼對子 瀏覽:764
那就幸福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83
有哪些經濟學家 瀏覽:284
健康親情金錢怎麼排序 瀏覽:402
健康融合碼怎麼查 瀏覽:991
林志華跟鄧麗君的婚姻是怎麼回事 瀏覽:727
泰國經濟學留學一般多少錢 瀏覽:163
七六年的婚姻如何 瀏覽:894
山羊牧師婚姻在哪裡 瀏覽:968
愛情保衛戰為什麼不火了 瀏覽:696
美女相親時用什麼軟體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