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如何提高創新

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如何提高創新

發布時間:2022-07-12 07:34:15

1. 新形勢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能力

一、理念創新。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必須要與時俱進,跟隨科學發展觀實現以人為本,從人的思想和政治立場來開展實際工作。首先是人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創新工作思路,更新管理理念。第二就是要注重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注重文化交流,充分體現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展現人文關懷。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提升職工的專業素質和技能。
二、方法創新。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工作方法上進行創新,方法對了才能出成效。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方法必須結合企業實際,盡可能多地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一是寓教於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群眾的道德建設融為一體,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及時滲透到管理中;二是寓教於學,利用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的機會對職工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寓教於樂,有組織、有計劃地興趣辦各類文藝晚會和知識競賽活動等等,增強群眾的集體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內容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是指相關的理論和知識等,工作的內容必須具有科學性,這樣才能為其自身的創新提供條件。同時,還要注意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好事。就是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講空話、大話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但難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會引起群眾的反感,敗壞思想政治工作的聲譽。
四、能力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成效要看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具有足夠的能力,提高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價值觀等全方位與時俱進,實事求是,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環境,以此來滿足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需實際創新能力。
五、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往往是一項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機制創新工作成為重要的內容。制度創新的目的是讓思想政治工作有規范可循,按照既定程序不斷向前推進,從而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全面的了解。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考查考核機制、獎勵機制等,提高工作者的積極性。總之,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只有抓住時代的脈搏開展工作,才有可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才能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2.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如何認識創新創業

寫作思路:意高則文勝立意,就是確立的中心和意圖,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號召下,2019年「兩會」提出對創業型就業等進行培育和引導,將其納入社會就業的重要模式和渠道中,還對企業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稅政策,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了許多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機遇。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出台了很多政策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如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項目,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支持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等等。而「互聯網+」、「一帶一路」倡議等的提出和實施,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機會。

國家高度重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新科技革命正蓬勃發展,科技創新在提升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不斷顯現。我國目前正處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科技創新還事關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因此,我國高度重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並努力創造條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為他們的創新創業鋪路搭橋。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青年創新型人才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打造市場空間。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空間。依託「互聯網+」,網約車和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共享經濟業務得到蓬勃發展。

同時,網信獨角獸企業、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互聯網消費和互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互聯網的市場潛力巨大,當前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完全覆蓋所有的行業領域,因此,「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台和空間,網路創新創業項目也日益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首要選擇。

大學生最喜歡新潮時尚,也是與互聯網接觸最多的群體,他們更能把握「互聯網+」時代的機遇,為自身創新創業拓寬思維和途徑。

3. 新經濟形勢下,人力資源面臨哪些挑戰與創新

為適應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宏觀和微觀環境均發生重大變化帶來的挑戰,人力資源管理未來發展趨勢要體現以職位與能力為雙基點,以知識型員工管理為重心,以客戶關系管理為導向,以打造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為目標。

一、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新挑戰

二、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新趨勢

4. 談談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解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
學發展是我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科學
發展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當
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次廣
泛而深刻的變革,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的
核心和主線。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再析
從社會發展倫理的角度,人是自然界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存在
物」。雖然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但人的
社會生活不能脫離與自然界的聯系,對自
然界資源和環境無休止的破壞,結果反而
導致人類自身發展的困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是一種
集合創新。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始終面
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應對挑戰中,
人類通過創新實現了有別於其他生物進
化的文化進化,創造了不斷進步的文明。
人類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正
面臨著由一系列科學新知識、新技術、新
機制推進著的新的產業革命和社會變革,
一個新的文明形態正初露端倪。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生產力的
進步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起著決定的作用,
形成了不同歷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
個性鮮明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
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歷史發展階
段,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
物質財富積累的主流方式。經濟發展方式
不僅涵蓋了通過不同要素的投入和技術
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還對經
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與
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主
要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的是適應
新需求,實現新價值,本質是改變多種生
產要素原有的組合,重建經濟發展函數的
集合創新行為。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可持續發展
的現實要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人與人
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達到一種安定、和
諧的境界。而和諧首先表現在對公平的認
識上,對公平問題的討論包括代內公平和
代際公平,代際公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衡量標准之一。代際公平強調當代人必須
為後代人的利益而保存自然資源的需求,
當代人有責任保護地球環境,並將它完好
地交給後代人。
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具有強烈
的短期傾向,市場機制最大的缺陷是,它
無法考慮後代人的利益,甚至也無法考慮
現有市場之外的人們的利益。人類對自然
的掠奪,還不能通過經濟學的語言充分表
達出來。目前,我國人均能源資源佔有量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單位國內生
產總值的能耗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水平和
世界平均水平。2011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
值佔世界總量的9.5%,而我們消耗的能
源佔世界的15%,其中鋼材佔30%、水泥
佔54%。這表明,我們的經濟結構和產業
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有
待提高,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十
分突出。如果不轉變原有經濟發展方式,
資源能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難以為
繼。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現階段我國
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
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
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當前的
問題是,在生產領域我們不是物質財富生
產能力不足,而是在經濟領域的許多行
業,生產目的不是為了滿足社會大多數人
的物質需求,而是嚴重背離,一方面物質
財富高速生產,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生產
能力嚴重過剩,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我國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究其原
因在於,長期以來我們採取的是粗放型經
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社會生產總量的增
長,過度依靠生產要素的擴張實現經濟發
展,這種以「物」為發展的最終目的,以犧
牲發展質量來獲得發展速度,以犧牲長遠
利益來獲取短期利益的發展理念和發展
方式,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以人為本的發
展方式的背道而馳。黨的十七大明確提
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
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實現這一根本性的
轉變,關鍵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
投入和物質資源消耗轉向創新驅動、科學
發展的軌道,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管理層面一般泛指在一個地區、一個
部門、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企業等位
居領導地位的上層群體。我國當前社會經
濟發展中的管理層,一般指在社會經濟發
展的全局或局部中,具有決策影響或核
作用的群體或組織,具體包括行政事業單
位領導人、央企或私企負責人以及社會團
體負責人等。
1、提升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本質是
一種管理創新。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
點,構成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
間是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
產關系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管理層面的領
導與自主創新能力,是生產關系方面上層
建築的重要構成部分,上層建築有其創新
的變遷範式,其本質是一種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的是有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是「摸著石頭
過河」。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無不與管理創新有著
密切的聯系。事實上,社會生產生活中的
已解決的所有關於發展的問題,都有著歷
史的影子在內。從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歷
史來看,秦朝的「商鞅變法」、趙武靈王的
「胡服騎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日本
的「明治維新」、歐洲工業革命、美國的信
息革命等史實一再證明,管理層面的管理
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
2、提升管理層創新能力,注重的是理
性的「頂層設計」。在當前改革開放向縱深
發展而面對錯綜復雜矛盾的情況下,在充
分吸收基層鮮活的改革創新經驗智慧的
基礎上,更加註重理性的自上而下的「頂
層設計」,從全局的角度統籌謀劃整體戰
略和總體規劃,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和經
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形成即有激勵又有約
束、更有活力的制度安排,是加快經濟方
式轉變的有力保障。
3、提升管理層創新能力是推進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十二五」規劃
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
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
撐」。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發
展中大國,發展中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
不可持續性等多層次的復雜問題需要破
解,也面對著諸多可以預見和不可預見的
風險去應對挑戰,因此需要多層次的管理
層幹部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創新深
化改革,提高經濟轉型的決策力和執行
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中央決策精神
與當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廣大
幹部群眾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的創新
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
和管理創新。
三、提高管理層自主創新能力的具體
措施
管理層的創新能力是管理者獨立地
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做
出新成績的能力。它體現了知識、技能、智
慧的統一與綜合,是管理者實現卓越領導
的動力源泉。提升管理層面的創新能力作
為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對
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
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
1、從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的認
識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的洞察力、決策力。世界經濟是世界范圍
內各國或地區的經濟通過世界市場及其
各個紐帶聯結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人
類經濟發展史上,最初出現的真正意義上
的世界經濟,是在18 世紀中葉至19 世紀
中葉,歐美少數先進國家相繼發生的工業
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後,資本巨
大的對外擴張性導致了國際分工和世界
發展的不平衡性,迫使經濟落後國家日益
捲入到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世界市場中
來。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國際貨幣和世界
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進而推動了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的形成。
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世界經濟
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和平、發展、合
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世界多極化,經
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經濟治理出現新
變革,世界各國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正
確分析和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具備「國際
化視野」,已經成為我們制定國內政策和
對外政策的基礎。國際化視野,是用「知己
知彼」的眼光去看待這個變化中的世界,
以此來互補長短,洞察力是管理者對事物
本質的認識能力。各級管理層,必須培養
和鍛煉世界眼光,堅持用寬廣的眼界觀察
世界,提高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進行戰略
思維的洞察力和決策力,善於觀察世界發
展的大勢,善於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善
於遵循運用市場規律。這要求管理層必須
不斷提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分析,了解
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引導並推進我國經濟
發展方式的轉變。
2、從對人類歷史關於科技文化發展
的認識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
轉型的包容力、判斷力。創新是建立在既
有認識成果(知識)基礎上的。縱觀人類社
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從舊石器時代、新
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一直到
18 世紀六十年代至19 世紀中期的以蒸
汽動力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
紀七十年開始的以電力為標志的第二次
工業革命,20 世紀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
術、航天技術以及微電子技術應用為代表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 世紀七八十年代
以來,以信息技術為群體標志的知識經濟
和新興高技術產業開始興起,無一不是人
類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技術的進步、文化
的傳承。
在知識經濟社會,人類的知識朝著兩
個方向發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積累和增
長,另一方面又在急劇地更新和老化。歷
史上,科技進步所引發的每一次產業革命
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引發了社
會制度更迭。面對這種情況,要求管理層
不斷提高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包容
力、判斷力。要敢於突破思維定勢和傳統
經驗的束縛,不斷尋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預測判斷人類科技文化發展對社會制
度的影響,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引領。
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本理念,加強制度創
新,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
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制度環境。
3、從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認識
上,提升管理層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
意志力、執行力。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
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
——引自網路

5.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施外貿創新

外貿企業去向如何呢 ? 筆者認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 , 國有外貿企業仍然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生力軍, 關鍵是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 加快「四個創新」
, 形成新的優勢 , 方能獲取長遠的發展。一、觀念創新 — — — 確立市場化導向, 明確企業戰略目標當前 , 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形勢歸納起來就是 :
企業行為市場化, 市場行為國際化, 國際競爭國內化 , 國內競爭白熱化。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下, 國有外貿企業首先必須加快觀念創新,
從傳統的「統購包銷」經營模式中徹底解放出來 , 以市場化為導向, 重新確立企業的戰略目標 , 進而圍繞這一戰略目標, 策劃相應的對策措施,
方能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 戰略目標對於外貿企業 , 猶如航向對於「航船」一樣至關重要。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原因時指出,
追逐利潤乃是社會擴大再生產的根本內因。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和要求。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這一「一般的、統一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外貿企業的戰略目標。從靜態來看 ,
外貿企業的利潤主要取決於其經營成本(投入) 同銷售額 ( 產出) 的關系。其中,
經營成本主要是流通費用和交易費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流通費用分為純粹流通費用、保管費用和運輸費用三個方面。這些費用實際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硬費用」
。根據科斯的論述 , 交易費用包括合同之前獲取有關信息、尋找交易對象的費用;合同鑒定過程中的討價還價、確定交易合同內容的費用;
合同鑒定後的監督和落實貫徹、保護交易雙方權益等發生的費用。這些費用實際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軟費用」 。企業的銷售額則不僅取決於實現價值的數量,
更取決於產品和服務的質的優勢及其價格差異。從動態來看, 企業的利潤則不僅取決於企業在對外流通各個環節的協作情況及其社會化程度,
而且取決於流通手段的現代化及其效率。市場內部化理論認為 , 企業是在市場缺陷的條件下尋求最大化利潤, 當通過缺陷的市場難以組織或通過市場的交易成本巨大時,
企業會「繞道而行」 , 改用企業所有權聯結並控制各項活動 , 即以內部市場作為代替。這種企業所有權的聯結實際上就是通過資本化運作 ,
推進一體化運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下 ,
流通手段的現代化也就是以電子商務革命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手段的運用與發展。上述的靜態和動態分析都是從定量的角度來分析的。從定性的角度來分析,
外貿企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必須有質的優勢, 即市場競爭力。馬克思曾經說過, 商品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過程是一個「驚險的跳躍」 。對於外貿企業—09— 來講
, 能否實現這一「驚險的跳躍」 , 關鍵取決於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這種競爭力外在表現就是 : 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 , 從根本上說 ,
主要是取決於企業自身是不是真正的「市場有機體」 。此外 , 在 WTO框架下 , 國家的外貿政策體系對於外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歸結起來 ,
外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主要取決於三大因素 , 一是企業自身有機性及其相應的質的優勢 (市場競爭力) ;
二是現代流通手段的運用及其相應的量的優勢(成本費用的最小化) ; 三是政府的政策體系及其相應的外部催化 (外部推動力) 。總之 ,
國有外貿企業要謀求長遠的生存和發展 , 必須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 加快觀念創新 , 正確確立戰略目標。而要實現新的戰略目標,
還必須進一步加快組織創新、流程創新、體系創新 , 獲取質的優勢、量的優勢及外部推動力 , 方能取得突破和發展。二、組織創新 — — — 實施資本化運作 ,
獲取質的優勢國有外貿企業要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生力軍 , 就必須具有質的優勢 , 充滿生機和活力。而要做到這一點 , 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打獨斗」的做法 ,
加快組織創新 , 實施資本化運作 , 集聚外貿群體之優勢。(一) 加快改革步伐 ,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外貿企業作為計劃經濟的一種產物 , 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
因而長期處於惰性經營狀態。所以 ,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 國有外貿企業首先要加快自身改革 ,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 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 ,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 強化企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機制。同時 , 國有外貿企業還要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 加強管理 ,
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有機體。這是打造有活力的外貿市場主體、獲得質的優勢的基礎和核心工作。(二) 實施多元化重組 ,
進一步做大做強隨著外經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轉變 , 外貿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 , 同時 , 國際貿易集團也在加緊搶佔中國外貿市場 ,
這樣國有外經貿企業只有實施多元化重組 , 進一步壯大自身的實力 , 才能應對國內外貿易主體的挑戰 , 立足於國際貿易市場之中。為此 ,
國有外貿企業應推進股權多元化 ,實現資源的剝離重組 , 提高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經濟實力; 通過參股、控股、承包、兼並、收購、特許經營、託管等方式 ,
使商貿企業無形資產與資本、科技、生產、市場等要素實現重新組合; 興辦自己的實業基地 , 不斷向上下游環節擴展 , 與科研企業進行聯合 ,
壯大國有外貿企業的根基; 抓好招商引資, 積極做好與國際貿易集團的重組並購 , 進一步做大做強。(三) 推進一體化協作 ,
整合外貿企業的整體優勢在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 , 國際貿易市場既充滿競爭 ,也存在戰略合作的機會。因此 , 國有外貿企業在不斷做大做強的同時,
應加強自身與多元化市場主體的一體化協作 , 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調機制。一方面 , 國有外經貿企業應積極推進企業的戰略性聯盟 , 通過聯合、協同、合作
, 進一步推進工商結合、農商結合、銀商結合、商商聯手 , 實現貿、工、農、技的結合 , 打造外經貿行業的「旗艦」和「航空母艦」 , 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
, 國有外貿企業應實施外向帶動戰略 , 利用世貿規則 , 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和國際合作 , 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全球化, 拓展對外經貿業務。(四)
實施名牌化戰略 , 擴大國有外貿主體的影響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 對國有外貿主體的發展形成重大的障礙, 因此 , 國有外貿企業應積極推進名牌戰略 ,
拓展對外貿易的空間, 擴大對外影響力。一方面 , 外貿企業應注重商品品牌, 利用「多層面、專業化、系列化」的名品經營格局 ,
把質量好、價格適當、名氣大的名牌商品采購進來,同時 , 還要加強服務方面的創新 ,
弘揚多年營造的商業品牌、商譽、商業網路、員工營銷理念、管理經驗、特色商業文化等無形資源, 形成服務品牌。另一方面 , 以外貿名牌企業為龍頭,
通過商業品牌授權經營擴大名牌市場; 通過吸引國內名牌企業加入外貿流通, 推進本土商業名牌國際化; 通過與國際商團聯盟, 推進國外商業名牌本土化;
採用全球化與本土化結合的名牌營銷戰略 , 拓展國有外貿企業的市場空間。三、流程創新 — — — 推進現代化流通, 獲取量的優勢推進流通現代化 ,
實質上就是通過業務流程的創新 ,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費用和交易成本 , 從而謀取量的競爭優勢。(一) 積極拓展連鎖經營連鎖經營作為現代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
是我國流通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 也是開拓國內外市場、應對入世挑戰的戰略舉措。一方面, 我國國有外貿企業應實施「走出去」戰略 , 進一步向下游環節拓展 ,
通過多種形式在國外市場發展連鎖經營 , 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觸角」 , 從而擺脫以往僅僅作為「中間商」的被動與尷尬;
另一方面應以規范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標准化服務為核心 , 推進連鎖經營組織技術的創新 , 進一步提高連鎖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及核心競爭力。在規范化管理方面 ,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樹立服務質量品牌為目標 , 推行連鎖經營的統一采購、統一品質、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服務標准。(二)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物流狀況對外貿企業的成本控制至關重要。我國物流業盡管發展較快 ,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較大。據專家測算 , 物流成本占 G DP比例國外是
10 %, 中國是 20 %多; 貨物庫存時間國外是 14 天, 國內是 4045 天; 資金流轉國內每筆資金每年流轉約 12 次 , 國外達 810
次。所以 , 我國外貿企業要以現代物流的發展為抓手, 減少流通成本 , 提高市場競爭力。國有外貿企業應打破采購、運輸、倉儲、配送、銷售等環節的彼此分割狀況 ,
以資本為紐帶 , 積極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 塑造多層次的物流配送體系 , 發展現代物流, 從而縮短外貿流程 , 提高外貿流通效率。(三)
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突破了時空限制 , 使交易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在網上一次性完成 , 從根本上節約了流通—19— 成本 ,
極大地加快了資金周轉速度。國有外貿企業要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與國外企業共建或相互提供自己的市場網路 ,建立合理市場網路 , 盡快步入電子貿易行列;
做好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建立健全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 MIS) 、電子訂貨系統 ( EOS) 以及電子支付系統 , 積極推行網上交易等先進交易方式;
廣泛收集外貿信息 , 加快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 藉助電子商務網路載體 , 平等獲取和傳播信息 , 實現管理和運營信息化;
探索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有形市場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連鎖經營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 , 加強供應鏈管理。(四)
積極探索會展經濟國有外貿企業可以嘗試通過會展經濟 , 加強國際市場的信息交流, 擴大我國商品與服務的影響。探索會展經濟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
一是國有外貿企業在國內或邊界舉辦商品展示展銷及綜合性的會展活動 , 吸引外商參加 , 促進國有外貿企業與國際貿易集團的合作與發展, 以此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是國有外貿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外經貿機構組織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活動 , 藉此擴大我國外貿品牌的影響。國有外貿企業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 ,
在會展經濟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營運模式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同時 , 國家應利用中央外貿發展基金對會展專項活動給予一定形式的資金支持和其他幫助。四、體系創新 —
— — 優化外部環境 , 形成適度催化要推進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 , 除了企業自身的創新外 ,外在的體系創新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體系創新 ,
優化國有外貿企業的發展環境 , 形成適度的外部催化。(一) 建立規劃體系國家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國有外貿企業發展規劃 , 指導外貿工作, 協調外貿關系 ,
促進外貿發展。具體來講 , 做好有關外貿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推進新一代高速信息傳遞骨幹網路和寬頻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的建設 ,
構建能夠滿足國有外貿企業發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礎平台; 做好電子網路體系建設規劃 ,
組建並完善標准化、廣域型、基礎性的商品訂貨系統、商品交易網路、商品信息發布等系統 , 使盡可能多的企業、商品和商務活動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同時 ,
國家應政府應在稅收政策、電子支付系統、統一商務法規、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個人隱私、電信技術標准等方面研究並制定框架性文件 , 做好協調和政策引導 ,
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條件; 整合與外貿相關的海關、銀行、保險、運輸、商檢等部門 ,
並解決文件交換和網路安全的工業標准和法律問題,保障外貿企業能夠真正通過網路完成所有交易程序。(二) 完善市場管理體系國家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外貿發展的要求
, 建立較為完備的外貿流通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 統一對外製度,促成外貿主體的有序競爭。加強外貿商品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 , 推行進出口代理制度 ,
確保外貿商品和服務的質量 , 支持國有外貿企業突破國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阻礙。加強外貿行業管理, 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系 , 規范外貿流通的市場秩序。按照
WTO規則的要求, 開展外貿促進工作 , 組織和協調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其他與進出口公平貿易相關的工作,
承擔中國與世貿組織相關的事務。促進各類商會、協會的組織和制度建設 , 建立行業自律機制 , 增強其在出口促進方面的集群效應和服務功能。(三)
構築外貿信用體系外貿信用體系是適應國際慣例要求、推進外貿企業發展的必要「軟體」 ; 外貿信用體系包括四個層次 : 一是外貿企業信用記錄和管理;
二是行業內同業徵信 , 即商務流通部門利用公用通信網組建的行業性信息應用系統; 三是社會聯合徵信體系, 主要由國際性的信用中介機構採集和披露;
四是信用評價體系。在外貿信用體系的建設中 , 政府的主要角色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一是組織與實施信用立法; 二是建立對信用體系的有效監管及失信懲罰機制;
三是制定並執行信用管理機構與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 四是推動專業徵信機構及其資料庫的建立與發展; 五是積極培育信用中介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
六是組織開展系列配套的信用培訓 , 培養信用建設急需的人才隊伍。(四) 健全外貿促進體系外貿促進體系主要有四個方面 : 一是宏觀調控。建立出口促進發展戰略,
健全貿易波動預警機制 , 強化貿易救濟功能 , 綜合運用匯率、利率和稅率等經濟杠桿 , 及時調節進出口總量與結構;
二是政策支持。完善優勢產業扶持政策、出口退稅等政策 , 改革外貿補貼政策 , 充分利用 WTO 規則內的國內支持空間, 促進國有外貿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是做好服務。組織專家咨詢, 進一步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中介機構相配合的多層次的信息服務體系 , 完善對外貿易信息服務功能。改進出口促進的金融扶持措施,
擴充和完善金融工具的服務功能。實施人才戰略 , 由政府和社會共同為出口企業提供業務培訓, 加快人才儲備和培養; 四是溝通協調。向企業提供法律服務,
幫助處理國際貿易糾紛。按照對等的原則 , 實施對應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 , 加強對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等應訴和其它相關工作。

6. 根據我國目前的形勢,怎樣做才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先應該做好經濟產業的轉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其次應該調整好整體的貿易戰略目標,應該協同國內,國外的經濟貿易;再者是應該結合中國各個地區的實際發展特點,有針對性性的進行分散發展。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調整機制。

一、做好經濟產業的轉型,從中國製造轉型到中國智造

首先應該將中國傳統的製造業由原先的中國製造轉化成中國智造,只有這樣子才能高效穩定的發展中國的經濟質量,另外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意味著中國的創新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是支撐中國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

注意事項:中國在發展自身經濟的過程中,應該要牢牢抓住“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特點,只有立足於根本的發展基礎目標,才能長久有效的得到經濟的騰飛發展,並且時刻保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先機。

7.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形勢論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涵

創新就意味著求變,而我國現階段的任務是穩定,所以我認為,創新僅限於自然科學領域。但單純的科技創新不易實現,因社會有一個大環境制約,所以我認為分配製度心須改革,讓搞自主創新的人得到社會的認可,即加大全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重視,淡化對管理層分配的傾斜。中國現在的制度是,企業領導負責制,這種制度不充許不同意見的出現,所以,創新能力很難提高。
因此,我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不能搞一言堂,應廣開言路,不要一聽說上訪,就大驚小怪,所謂「偏聽則暗,間聽則明」。

8.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如何創新

1、突出供給思維,應對潛在增長下滑。
2、明確「上限」「下限」和「底線」完善區間調控
3、理解經濟異質性與增長非均衡重視結構性調控
4、牽手」戰略規劃與財政貨幣政策拓寬宏觀調控視野
5、確立調控新指揮棒重啟地方競爭
6、考量利益博弈把握宏觀調控政治經濟學
7、關注大國溢出效應踐行負責任的宏觀政策
8、尊重「市場決定論」宏觀調控不能包打天下
9、推進「機制化」建設構築宏觀調控基本遵循
拓展資料:
1、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中長期減速,因此供給管理思維更加重要。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在人口與勞動力、資本與金融、資源與產權、技術與創新、制度與分工等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供給約束」。只有放寬人口計劃生育、放寬戶籍制度、減少資本和金融管制、優化土地和資源產權結構,才能提高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推進國有企業等低效領域的體制改革。
2、經濟運行中的許多問題也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供給思維。例如,產能過剩。從產能過剩的原因來看,雖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制度和供給方面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為了獲得產業優惠待遇而加大支持和競爭(如提供土地、資本、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導致產業政策取向趨同,從而導致區域間產業結構更加普遍的同質化,進而導致大量的產能過剩。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需要突出供給管理的思路。
3、強調供給思維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但擴大需求有時依賴於供給管理。在經濟低迷時期,擴大需求是必要的,但僅僅依靠需求管理來擴大內需是不夠的。擴大內需靠投資和消費。就投資需求而言,主要問題不在於總量,而在於結構。在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應該是基礎設施建設,但在這方面,需要調整投資結構。就消費需求而言,如果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不改變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就難以實現擴大消費需求的目標。從這個角度看,擴大內需不僅僅是需求管理,更需要供給管理。應減少微觀主體對需求擴張政策的嚴重依賴,充分發揮供給政策的激勵作用,注重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

9.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是基於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後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對內需要不斷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對外需要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其落實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通過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新變化要求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是與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戰略機遇期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壓力加大。
國際方面,近期世界經濟逐步復甦,但進程緩慢,國際市場持續震盪。受歐債危機、美國財政懸崖問題等的拖累,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短期內難以實現強勁反彈。在原有需求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許多國家紛紛謀求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拉動增長,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態勢顯現,新興行業和技術創新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國內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在外需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的綜合成本卻持續上漲,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增強,盈利空間急劇縮小。此外,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有限等問題也制約著中國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不可為繼。
「我們要堅定信心,打勝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經濟轉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出口投資拉動型向內需導向型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從低質低效行業向高質高效行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這也需要政府轉變管理經濟的模式,在發揮好宏觀管理和指導作用的同時,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尊重市場規律,開展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要素與結構調整,積極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關鍵作用。
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先決條件
三十年多前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排除了思維模式的障礙,逐步拆除了體制上的桎梏,讓社會生產力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中解放出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在,我們無論是在經濟結構、增長方式,還是在區域差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此前的改革潛力已逐漸釋放,需要新的動力。面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與條件的顯著變化,我們急需新一輪的改革,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新的對內對外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一)營造平等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創造良好的體制政策環境,以適應和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目前,市場還存在部分行業缺乏競爭,政府對經濟活動直接干預過多、過度監管與監管不到位並存等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有待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合規經營還有待提高。我們應該通過有力的改革舉措,切實打破壟斷,增強競爭,尤其為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和經營環境,通過優勝劣汰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企業生存競爭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公司,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和發展活力,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良性市場格局。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中,要牢牢把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本質,積極建設和運用好金融系統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的整體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穩則金融穩。」這次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的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的嚴重惡果。我們要以此為戒,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通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體制問題、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深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有針對性的金融改革措施,有效疏導實體經濟發展瓶頸,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相對初級階段,資金的利用效率還不是很高。在做好金融監管,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也要積極鼓勵和推進有益的金融創新,維護金融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提升其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構建有效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三)實施創新驅動,加快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創新將是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鼓勵與保護市場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健全相關法制環境,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把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到創新發展上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抓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是中國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通過快速提高創新能力,轉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要素數量投入的狀況,不斷提高資本投入的技術含量和勞動力的素質水平,加快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上游移動,保證中國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優勢。
三、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提法體現了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加重視開放的質量與效益,順應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凸顯了內外統籌的科學發展思路。結合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此次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與以往的「擴大對外開放」相比,強調了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當前,我們需要努力轉變對外經濟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引導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競爭成本向競爭技術與品牌的轉變,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例,鼓勵企業提升科研與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提高對外開放的經濟效益,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實現對外經濟的高效益、高質量發展。
在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持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理解和尊重合作方的利益訴求,積極尋找利益共同點,推動與經貿夥伴的相互開放和務實合作,不斷拓寬外部空間,為我國的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10.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在新經濟形勢下該怎麼做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閱讀全文

與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如何提高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贊美女的漂亮怎麼說 瀏覽:760
婚姻不可求是什麼意思 瀏覽:742
婚姻中你不懂珍惜該怎麼辦 瀏覽:16
蚊子與大象的寓言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961
人們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980
在我國公有制經濟發揮什麼作用 瀏覽:296
蘇東坡有哪些有趣的名人故事 瀏覽:301
武昌健康證一般多少錢 瀏覽:196
不健康鏈接發給微信好友如何知曉 瀏覽:241
什麼叫事業型社保 瀏覽:73
男朋友的事業出現危機應怎麼安慰 瀏覽:94
五行缺水金的女性適合什麼事業 瀏覽:123
二龍湖愛情故事第二季總共多少集 瀏覽:904
五行缺水怎麼找婚姻 瀏覽:512
情侶沒有多麼的幸福感了怎麼辦 瀏覽:642
幸福樹的泥土不濾水怎麼辦 瀏覽:158
古時候有關母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70
愛情三元理論包括的因素有哪些 瀏覽:640
健康碼顏色分別是什麼 瀏覽:46
別人誇你幸福女人怎麼回復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