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建成小康社會經濟了多久

建成小康社會經濟了多久

發布時間:2022-07-12 05:00:51

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小康社會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末提出的。

② 到多少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致力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性重大成果,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建設的新高地。

是近14億人口大國創造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時代偉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2018年圓滿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6%,總量突破90萬億元,僅增量部分在全球經濟體經濟總量排名中就列第15位。

(2)建成小康社會經濟了多久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嚴峻的挑戰。2019年和2020年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的沖刺階段,沖刺階段尤為艱難,需要提氣加油,更需要努力抵禦各種干擾。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增多,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多變。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增速減慢,有效投資增長乏力。

③ 百年光輝歷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什麼時間

2020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戰略高度統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決打贏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方法論。這一科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體現,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為重要的是「全面」。「小康」是發展水平的要求,「全面」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要求。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全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其中,經濟發展是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經濟發展帶動整個社會進步。

十九大報告

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方法論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

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六點要求: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

2、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3、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4、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5、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

6、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增強文化: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3、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4、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四、提高生活水平:

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志;

2、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3、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

4、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

5、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五、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1、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3、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

4、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⑤ 中國什麼時候進入小康社會

2015年全年能實現年初確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朱光耀稱,2015年上半年,在國內外極端錯綜復雜的環境下,我國實現了7%的經濟增長。其中,經濟結構在繼續向優化和完善的方向發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0%,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49.5%,投資增長11.3%,社會零售總額增長10.3%,中國繼續是國際直接投資最重視的投資地,而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在迅速增加。

不過,朱光耀也談到,我國目前仍面臨著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及前期大規模經濟計劃的消化期這「三期」疊加的挑戰。「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全面推進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改革開放舉措。」

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對於即將到來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朱光耀認為,「十三五」期間,在提高單位GDP貢獻效益的同時,要下大力氣改善和提高全要素的勞動生產率。

「未來五年經濟增速保持6.8%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就能夠實現2020年經濟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同時,到20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00萬億人民幣的規模,人均GDP將達到10000萬美元,人均國民收入也將達到10000萬美元的水平,中國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在改革開放全面落實,改革創新的舉措得到全面推進的情況下,我們有充分地信心,在未來五年,也就是在第13個五年規劃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保持在7%-8%的水平。」朱光耀說。

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哪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2020年。

「小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詩經》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國,以綏四方」。他的意思是 老百姓勞作累了的時候就可以稍稍休息,愛護城中的百姓可以安撫四方。「小康」是由鄧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次提出是在1979年,由鄧小平提出的。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

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宣告達成。這意味著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終於成真,對全球亦有重要意義。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萬美元。2016年至201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疫情之下,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還憑借工業體系最齊全、產業鏈供應鏈最完整的突出優勢,充當了疫情期間不打烊的「世界工廠」。

眼下,世界經濟雖然在加速復甦,但根基未穩,步履猶艱,急需注入新增長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在現有逾4億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釋放出非常可觀的消費力量,為全球企業擺脫疫情沖擊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中國經濟也將更具韌性和包容性,成為助力世界經濟恢復的可靠「火車頭」。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為其他國家提供極具價值的發展經驗:

從連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到汽車、電腦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從米面糧油都要憑票證購買,到各類商品服務應有盡有;從幾億人在貧困線下掙扎,到現行標准下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清零」,消除絕對貧困,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發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舉世矚目。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表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相結合。中國在改革中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開放中全面參與了經濟全球化,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資源為實現現代化服務,在綜合國力競爭中一步步贏得比較優勢。這些經驗都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所借鑒。

「一個絕不把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排除在外的小康,一個惠及14億人口、讓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還無可辯駁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陳晉說,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助力全球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全面小康只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之一。按照中共的戰略安排,中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意味著,中國將對世界負有新的責任,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當前,不少國家內顧傾向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化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要應對疫情和氣候變化加速等種種挑戰,迫切需要在世界各國之間重建合作關系。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日益強大,中共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得到更好落實,中國力推的以合作而非競爭為中心的新型全球化也可能成為現實。這不僅有利於中國,對促進全人類的福祉也將發揮重要作用。站在新起點、走向新征程的中國,將日益深刻地改變世界格局,為全球作出更加突出的貢獻。

小康的基本標准: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系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覆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准: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

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4、恩格爾系數低於40%。

5、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6、城鎮化率達到50%。

7、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8、大學入學率20%。

9、每千人醫生數2.8人。

10、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⑦ 中國步入小康社會用了幾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致力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性重大成果,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建設的新高地。

是近14億人口大國創造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時代偉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2018年圓滿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小康社會面臨的挑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面臨嚴峻挑戰。2019年和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尤其困難,要加大努力,抵禦各種干擾。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國際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動盪和風險根源增多。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穩中有變、穩中有愁。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增速放緩,有效投資增長乏力。

⑧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什麼時期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全面落實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期,是經濟增長模式轉換的攻堅期,是落實全面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一時期,我國將全面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重大方略;繼續深化對外經濟開放,更廣泛地參與國際治理;繼續鞏固和深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綠色增長、創新增長、包容式增長的軌道上;不斷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動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的不斷優化,把經濟發展建立在協調發展、公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上。
一、 「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背景
從世界經濟格局來看,全球經濟處於後金融危機的深度調整期,突出的表現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首先,主要發達經濟體表現不一,美國經濟呈現復甦態勢,歐盟和日本經濟復甦乏力,主要新興經濟體處於恢復期、調整期,世界經濟整體仍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科技競爭力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作為經濟轉型的突破口,新一輪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必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深刻影響。第三,能源與氣候變化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格局轉變的重要因素,全球進入綠色工業革命的黎明期和發動期,中國有望成為綠色工業的參與者、發動者、創新者和引領者。第四,世界貿易格局隨著各類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呈現復雜化的特徵。
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十二五」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徵是經濟發展向「新常態」過渡。整體的宏觀經濟指標表現良好,但是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仍舊突出。
首先,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明顯的階段性下調,經濟結構出現顯著性的改善。2010-2014年期間,經濟增長率從10.4%下降到7.4%;產業結構出現顯著性變化,第二產業佔GDP比重從46.7%下降到42.6%,第三產業從43.2%上升到48.2%。二、三產業比重出現逆轉。[1][2]
其次,就業規模總體擴大,就業結構轉換特徵突出。2010-2014年期間,總體就業規模從7.61億人上升到7.73億人(增加1000多萬人)。城鎮就業規模明顯上升,從3.47億人上升至3.93億人(增加了4600萬人),占總就業比重從45.6%上升到50.8%;鄉村就業規模顯著下降。就業的產業部門分布繼續呈現顯著變化,2010-2013年期間,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從36.7%下降到31.4%,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從34.1%上升到38.5%,服務業部門的就業貢獻顯著增強,凈增加3300萬人。就業的所有制部門繼續呈現多元化。
第三,物價水平總體處於穩定狀態和較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總體趨向合理,從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為2%;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出現通貨緊縮,2014年為-1.9%,反映了經濟結構的客觀現實,應當引起關注。
第四,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外貿盈餘佔GDP的比重處於合理范圍。盡管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貨物貿易繼續呈現增長態勢,貨物出口和進口分別從2010年的1.58萬億美元和1.40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2.21萬億和1.91萬億;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從1702億美元和1922億美元增加到2222億美元和3821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貨物和服務貿易凈出口對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對2010-2014年期間的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整體上是負的,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受外部需求影響,從較高速增長轉向較低速度增長的客觀現實。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宏觀經濟指標是優異的。2011-2014年間,經濟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和物價均是穩定的。特別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在世界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發達國家經濟復甦艱難曲折、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條件下,中國的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此外,「十二五」期間,結構調整明顯,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所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也取一定成績,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出現顯著下降。這些成績也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從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不安全性依舊存在,全球發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舊存在,這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以及結構調整的影響產生外部不確定性。
從經濟發展的國內條件來看,推進經濟結構轉換的基本推動性因素仍需夯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首先,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優勢仍舊是顯著的,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雖有顯著增強,但總體競爭力仍落後於發達國家,總體上尚未形成創新驅動式的增長模式,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仍需大力改善。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制約因素。再有,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資源供給、生態環境、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約束矛盾更加突出。
二、 「十三五」經濟發展目標
總體來看,「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初步進入「新常態」的發展模式,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夯實期」。承接這一經濟發展態勢,「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經濟增長中高速「相對穩定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度調整期」;以創新驅動、綠色驅動增長為主要特徵的「新增長點培育期」;收入分配的「顯著優化期」;以人口布局、經濟發展和資環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格局的區域協調發展的「制度建設期和基礎夯實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續發展為特徵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升級期」;以創造價值為核心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綜合戰略,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級期」。主要的經濟發展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保持經濟中高增長和宏觀經濟穩定。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國家,進入較高收入富裕型社會階段。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大力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工業化基本實現,工業結構明顯優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比重、服務貿易占總貿易比重也相應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7件;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積極培育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區域協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推進城鎮體系優化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鄉人口。
——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通過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擴大對外開放,培育中國經濟競爭的新優勢,打造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改革不斷深化。「十三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財稅金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實現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協調統一。
三、 「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思路
(一) 惠農強農,加快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國是一個有著13.6億人口的人口大國,中國必須依靠自己養活自己。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農業與農村的穩定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礎。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石。
1增強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2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包括就業結構)、組織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也是三次產業融合互動、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過程。
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推動農業產業從資源型向知識型、科技型的轉變。

4構建新型農業經營的基本制度體系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完善農村土地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林權、草原等產權制度,規范、有序、公平地完善農業經營資源承包經營權流轉,提升規模經濟效益,保障農民對農業資源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
5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人持續較快增長。

6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
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提高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科學編制鄉鎮村莊規劃,合理安排縣域鄉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治理農葯、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水污染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嚴格禁止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強化農村公共服務,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可及的基本醫療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全面加強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的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
(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經濟結構轉變是「十三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任務。在需求結構上,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在產業結構上,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發展、綠色發展。
1改善需求結構
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能夠同步。優化消費環境,支持和規范電子商務發展,促進綠色消費。促進居民消費結構轉變,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引導和鼓勵旅遊休閑消費、文化消費、體育消費;優化生活服務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投資需求仍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也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支撐。要在優化投資結構,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發展混合所有制,降低民間投資門檻,支持民間投資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共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在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更多地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
2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加快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動機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製造業加快升級,進一步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堅持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以工業化、信息化引領提升城鎮化水平。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把企業技術改造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戰略任務,加大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企業兼並重組等工作,促進全產業鏈整體升級。
3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亮點。製造業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必須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促進製造業加快升級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加快把新興產業壯大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裝備、系統軟體、關鍵材料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面向未來發展和全球競爭,制定產業發展要素指南和技術路線圖,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製造基地。
4進一步推動服務業發展壯大
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戰略重點,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完善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落實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政策,增強各類服務業企業活力,不斷拓展服務業發展的新空間。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降低民營經濟進入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出口,構建公平競爭的服務貿易市場環境,推動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5推動和支持大中小微企業發展
不斷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增強中小企業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3]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
6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環保產業
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嚴格能耗物耗准入門檻,推行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推廣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願協議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新機制新模式,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重點企業實施節能環保項目。
(三)構建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提升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根本支撐,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科技支撐,也是當前中國轉換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支持要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統籌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解決影響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奠定我國從科技大國想科技強國邁進的基礎。
1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不斷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全球視野下的科學研究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在創新和規模創新能力,注重協同創新。

2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教育。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在於全面提升各級教育的教育質量,改變傳統的應試型教育模式,縮小教育發展水平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提高全體人民的教育滿意度。
遵循時代發展要求、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發展戰略,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招生考試制度、各類學校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學生培養體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優化完善教育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積極探索素質教育模式,改變應試教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各類教育的教育質量。

3完善人才強國戰略
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科技人才作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強化國際交流合作。[4]
(四)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
科學規劃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實現區域之間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明確、國土空間和資源高效利用、人口布局與經濟發展與區域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格局,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把新型城鎮化建設納入到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上。
1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平配置,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互益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2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做到有序開發、高效開發、協調開發、可持續開發,建成經濟發展、人口布局和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3推進城鎮化高效、包容增長,構建科學的大中小城市體系
中國仍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預計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超過60%。城鎮化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有助於擴大消費、拉動投資、催生新興產業,需求結構調整的動力,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的重要推動因素,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體系建設,加強區域協調良性互動
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優化城鎮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在能源領域,繼續完善跨地區的電力、油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體系。在交通領域,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依託國家「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東中部城市群對外交通骨幹網路薄弱環節建設,加快西部城市群對外交通骨幹網路建設。落實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促進區域間、區域內、城鄉間交通基礎設施的銜接。統籌信息網路整體布局,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⑨ 小康社會是哪一年提出的

小康社會是1979年提出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1979年12月6日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這意味著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對世界意義重大。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02年,十六大報告提出,從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相關背景: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

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哪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都要大力推動經濟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新的戰略安排充分體現了這一要求。

但與此同時,它又決不僅僅局限於這一方面,而是立足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著眼於整個社會結構體系以及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目標體系。要真正理解這一安排,必須藉助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去認識。

(10)建成小康社會經濟了多久擴展閱讀:

意義

1、兩個階段的明確,讓全國人民都有方向感,都知道在每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就是方向的力量。

2、兩個階段的提出體現了大國的雄心、決心和信心。

3、分階段建設有利於最後目標的達成,這樣各項工作安排都會更具體,落實起來也更加高效。『兩個階段』的提出,符合我們國家目前發展的實際情況。

閱讀全文

與建成小康社會經濟了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鐵杵成針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什麼俗語 瀏覽:516
個人如何報考籃球事業 瀏覽:297
吸煙有害健康標語占煙盒的多少 瀏覽:857
畫大餅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168
黑道聖徒4到底在說什麼故事 瀏覽:99
心理健康碼在什麼地方 瀏覽:809
怎麼把友誼發展為愛情 瀏覽:222
贊美女的漂亮怎麼說 瀏覽:762
婚姻不可求是什麼意思 瀏覽:745
婚姻中你不懂珍惜該怎麼辦 瀏覽:16
蚊子與大象的寓言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962
人們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981
在我國公有制經濟發揮什麼作用 瀏覽:297
蘇東坡有哪些有趣的名人故事 瀏覽:302
武昌健康證一般多少錢 瀏覽:196
不健康鏈接發給微信好友如何知曉 瀏覽:242
什麼叫事業型社保 瀏覽:74
男朋友的事業出現危機應怎麼安慰 瀏覽:94
五行缺水金的女性適合什麼事業 瀏覽:123
二龍湖愛情故事第二季總共多少集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