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1 11:22:00

『壹』 國際金融市場的積極作用合消極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貳』 這次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秩序有何影響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政府的許多救援措施並沒能遏制危機的蔓延,從而逐漸轉變為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並且影響到世界各國的實體經濟。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普遍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而出現增長放緩的局面。 一、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形成 從2007年開始在美國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簡稱次貸危機)是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一系列帶有嚴重危機色彩的事件。該危機通過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而將風險不斷擴散,並進而蔓延到全球整個金融體系,最終釀成金融危機。 美國的抵押貸款市場可以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條件高低劃分為三個層次:優惠級抵押貸款、中間級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所謂次級抵押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由於這些借款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但其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 ~3% ,並要求遵守更嚴格的還款方式。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人的信用狀況比較差,很容易發生違約現象。在信貸環境寬松或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即使由於貸款人違約無法收回貸款,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出售抵押的房產收回貸款並獲得收益。但是,在信貸環境改變、特別是房價下降的情況下,再融資或者出售抵押的房產不僅難以實現,而且即使出售價格下跌的抵押房產也難以收回全部貸款。當較大規模地集中發生這類事件時,次貸危機就會發生。 二、危機的成因 綜合此次危機情況,可以將其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貨幣政策由松到緊的轉變。2001年,伴隨著美國國內股票市場狂跌、大批網路公司紛紛倒閉和「9.11」恐怖襲擊的影響,美國經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滑坡。美國政府為扭轉經濟的不景氣,刺激經濟發展,採取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大力發展信貸業務,使房地產業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周期。從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聯儲先後13次降低利率,使聯邦基金利率從6% 降到1%,成為46年中的最低點。 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使住房貸款利率持續下降,人們的購房熱情不斷提高。而一些銀行和金融機構紛紛降低貸款信用門檻,住房貸款首付率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從歷史上標準的20%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大大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導致連續多年的房貸市場繁榮。 然而,從2004年6月起,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逆轉,開始了一個連續17次的加息周期。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從2003年6月的1% 提高到5.25% 。連續升息的過程在提高了房屋借貸成本的同時,也促發了房價的迅速下跌,以及抵押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成為次貸危機的一根導火線。 第二,對美國經濟形勢的樂觀評價,刺激了次貸市場的擴張。隨著美國經濟形勢開始好轉,大量的貸款抵押公司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住房消費水平的增加上,房產市場產生了大量蘊涵著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這些「創新」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和靈活的還款額度,刺激了美國住房擁有率的提高。從1991年至2004年,美國住房擁有率從63.9%上升至69.2% 。次級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巨大風險,被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所掩蓋。 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全球范圍內利率下降、美元貶值、資產價格上升等因素,也使得次貸產品在投資回報方面有了更高的增長空間,吸引了美國之外的大量來自歐洲、亞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將在美國經濟掩蓋下的「次貸風險」,隱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 第三,次貸產品過度證券化。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時期,為提高資金周轉率,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許多金融機構將持有的大量房地產抵押貸款進行證券化,將一部分住房抵押貸款債權從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來,以這部分債權為基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為了讓MBS容易出售,投資銀行還對其進行信用評級和信用增級,以中間級MBS為基礎發行抵押債務債券(CDO),經過層層包裝,向社會出售,利用房貸證券化將風險轉移給投資者。同時,監管部門對這類由高風險基礎產品派生出的「衍生品」也缺乏監管力度,使得整個市場的系統風險大大增加。隨著貨幣政策逆轉,出現償貸危機時,房貸證券化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大量的投資者特別是投資銀行紛紛陷入經營困境。 三、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由「 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各個金融市場,並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從最直接效果看,全球金融業的發展是此次危機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在歐、美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諸多的銀行、投資基金直接或者間接購買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當危機來臨時,巨額損失不可避免,大量的投資銀行、投資基金、金融公司先後倒閉或者被收購。當這些金融機構要麼倒閉要麼陷入財務危機時,必將加大金融市場的系統型風險,抑制其在經濟發展中所應發揮的融通資金、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同時,此次危機也加大了許多新興金融市場的風險,對這些市場的快速發展將產生消極影響。由於這些新興市場多是在借鑒和參考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面對這樣一場起始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時,將給這些新興市場帶來巨大的聯動效應,使其金融體系顯得更加脆弱。 第二,從間接效果看,此次危機給世界金融發展帶來的決不僅僅是幾千億的巨額損失,甚至導致金融發展道路面臨新的選擇。華爾街一直作為「金融自由化」的典範在全球推廣,諸多國家和地區也一直嘗試在本土金融體系中引入華爾街模式。其中,在金融創新刺激下所帶來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的紛紛仿效就是一個明證。此次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金融自由化問題,資產過度證券化問題,以及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問題。在未來的金融發展中,如何防範金融自由化帶來的風險,如何平衡自由化與監管的關系,將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此次金融危機也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沖擊,並有可能導致新一輪的「滯脹」。在危機爆發之前的幾年間,通貨膨脹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全球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流動性過剩。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流動性驟然降低。為應對信貸緊縮,世界許多國家的貨幣當局均採取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緩解危機,但卻可能進一步助長通貨膨脹。隨著危機的擴大,世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有所減緩,甚至出現局部衰退,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滯脹」的局面。 第四,美國貿易進口額將會出現萎縮並波及他國和地區。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產品進口市場,一旦其經濟陷入困境,必然會降低其進口需求,導致美國進口水平出現明顯下降。這一狀況將引起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的減緩,尤其是那些依靠進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內就業水平的國家與地區。同時,在這樣一個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前,美元不斷貶值的現實將不可避免,這將會降低那些以美元作為主要外匯儲備的國家的財富水平,使其經濟蒙受巨大的損失。 四、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將因此次危機帶來諸多的影響。 第一,危機對中國出口將造成巨大的直接影響。一方面,由於美元貶值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內缺乏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這種價格效應必然會給我國出口行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一個重要夥伴,在危機爆發後,由於其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其進口需求明顯下降,導致我國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減緩。這一影響自2007年以來已經顯現。自2007年2月以來,中美貿易同比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其中,對美出口自2007月10月開始出現了同比增長速度低於進口的變化。 根據以往貿易經驗,美國消費下滑1個百分點,我們對美國的出口就會下降5-6個百分點;如果美國消費下降3個百分點,經濟步入衰退,我們對美的出口將會出現明顯的下滑,累計會對中國20%-30% 的出口產生影響。 第二,危機帶來的美元貶值會嚴重損害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的價值及其實際購買力。自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為了緩解國內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況和轉嫁自身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加速了美元貶值的進程。從 2005年7月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至2008年10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8.11:1升值到了6.84:1。由於近幾年我國貿易順差的大量存在,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截至2008年9月,我國外匯儲備超過了1.9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此次危機的到來,一方面使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迅速貶值,另一方面也使我國大量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因美元持續貶值而逐漸降低。 第三,危機改變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加劇了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波動性。隨著全球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不斷上升,加以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美元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我國,不僅加大了對投機性資本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第四,此次危機在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機遇。一方面,在危機中我國政府可以真正審視一些行業的競爭力與潛力,促進國內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同時,也將積累應對危機的經驗,鍛煉和培養一批抗風險能力強的行業和企業;另一方面,在此次危機中,歐美金融市場遭受重創,這一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金融機構繞過某些門檻和壁壘,通過收購、合並和注資等手段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擴大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投資,加快國際化的進程。同時,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人民幣升值,也有助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作者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麻煩採納,謝謝!

『叄』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拓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原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網路--經濟全球化

『肆』 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表現在哪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註:本人原創。。。打的手都麻了~~~,好冷~~~

『伍』 各種國際金融機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展開剩餘77%
0

『陸』 知道試述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

1.國際金融市場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2.國際金融市場為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國際金融市場通過金融資產價格促進了全球資源合理配置的實現
4.國際金融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場所
5.國際金融市場有利於各國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
6.當然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會有消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巨額的短期國際資本的投機性流動,對有關國家獨立地執行本國國內的貨幣政策產生了較大的制約作用,常常會造成一國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進而波及到世界外匯市場,並加劇通貨膨脹在世界范圍的擴張。

你自己不是有了答案么

『柒』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但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與影響,迅速波及了整個世界並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綜合各方觀點,其主要表現在:
(一)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與信用危機
金融危機發生後,無論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金融市場都是一片混亂。過度投資與放貸,大量金融衍生產品推出後監管失控,使銀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資產,致使金融機構資金鏈斷裂,無法正常運轉。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部消失,特別是具有150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的破產,使得世界各國銀行和投資人損失巨大,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和信用危機。
(二)世界貨幣體系紊亂,各國貨幣匯率巨幅波動
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貨幣匯率劇烈波動,給國際經營和外匯兌換帶來重大影響。
雖然在近期金融危機中美元表現強勢,但根據分析,美國為緩解經濟頹勢,可能會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降低利率等手段來刺激經濟,美元隨時可能停止升值而貶值。所以,兩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加大美元與其他國家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和風險。
(三)部分國家財政發生危機,國家經濟瀕臨破產
金融危機發生後,部分國家經濟因對外依存度高、外匯儲備不足而受到嚴重沖擊。
在冰島,國家經濟瀕臨破產,不得不緊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俄羅斯求援。
其它如波蘭、匈牙利、烏克蘭、哈薩克、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國家經濟亦瀕臨破產邊緣;一些製造東歐國家地產泡沫的西方銀行也將破產。
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各國政府不得不為銀行大量注資或收歸國有,但仍然難以避免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和經濟衰退。
(四)世界經濟將步入一輪較長時間的衰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金融系統的問題已經滲透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必然面臨一輪較長時間的衰退。其主要體現在:
1、訂單與消費急劇下降,眾多經濟實體面臨經營困境。以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和世界最大的花期銀行為代表的大企業集團都瀕臨破產,全球數以萬計的企業紛紛減產、降價或倒閉,世界經濟一片蕭條。金融風暴的沖擊已實實在在地打在商家身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未來的走向。
2、裁員加劇,失業率大幅上升。
美國最新經濟數字顯示,9月份企業裁員近16萬人,失業率達6.1%,創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來的最高點;金融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許多服務行業就業人數普遍下降,僅華爾街金融行業失業人數就可能高達4萬人。
英國8月份3.25萬人失業,總計失業人數達172萬人,比例高達5.5%,創199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創記錄的2.1億。
3、世界各國股市連連暴跌。
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各國股市連連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間,給世界各國投資者帶來約30萬億美元的損失。人們的資本性財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將嚴重影響人們的預期消費。
4、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
由於世界各國的消費預期大幅下降,對原材料的需求和各類產品的進口將大幅減少,原材料價格普遍巨幅下挫。原油從幾個月前的高位147美元下降到目前的50美元左右,有色金屬、鋼材、煤炭等各類原材料價格大多下跌40—60%,這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捌』 全球經濟化有哪些積極與消極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玖』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拾』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依賴程度也越強,但是由於經濟基礎和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影響,沒有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快速的波及全國乃至全世界。

2、經濟危機的收益者是國家金融炒家,是發達國家的代表。這也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後發達國家更加有侵略性,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別國經濟和掠奪別國的財富。



(10)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行缺水怎麼找婚姻 瀏覽:509
情侶沒有多麼的幸福感了怎麼辦 瀏覽:639
幸福樹的泥土不濾水怎麼辦 瀏覽:155
古時候有關母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67
愛情三元理論包括的因素有哪些 瀏覽:638
健康碼顏色分別是什麼 瀏覽:44
別人誇你幸福女人怎麼回復 瀏覽:212
幸福對什麼對子 瀏覽:763
那就幸福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82
有哪些經濟學家 瀏覽:283
健康親情金錢怎麼排序 瀏覽:401
健康融合碼怎麼查 瀏覽:990
林志華跟鄧麗君的婚姻是怎麼回事 瀏覽:726
泰國經濟學留學一般多少錢 瀏覽:162
七六年的婚姻如何 瀏覽:894
山羊牧師婚姻在哪裡 瀏覽:968
愛情保衛戰為什麼不火了 瀏覽:696
美女相親時用什麼軟體 瀏覽:166
為什麼湖北美女都是圓臉型 瀏覽:419
錢有了什麼愛情都來了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