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王珣有哪些故事

王珣有哪些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09 11:04:30

Ⅰ 大什么如椽

【成语】: 大笔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释】: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举例造句】: 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拼音代码】: dbrc

【近义词】: 如椽大笔

【用法】: 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英文】: a writing brush as big as a rafter--forceful writing

【故事】: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Ⅱ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着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2

王巩 北宋 公元11世纪 莘县(今山东莘县)
王徽之 晋 ?—386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荟 晋 公元4世纪 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僧虔 南朝? 齐 426—485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诜 北宋 1036—1093后 山西太原
王升 南宋 1076—1149后,一作1072—? 汴(今河南开封)
王羲之 晋 330—361,一作321—379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献之 晋 334—386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王珣 晋 350—401 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王岩叟 北宋 1042—1092 大名清平(今河北大名)
王志 南朝? 齐 460—513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吴彩鸾 唐 公元9世纪 豫章武宁(今江西武宁)
徐浩 唐 703—782 越州(今浙江绍兴)
徐渭 明 1521-1593 山阴(今浙江绍兴)
颜真卿 唐 709—785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杨凝式 唐 873—945 华阴(今陕西华阴)
虞世南 唐 558—638 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市)
张旭 唐 公元7世纪—8世纪中 吴(江苏苏州)
赵孟�\ [元] 1254—1322 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中国古代有许多着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Ⅲ 大笔如什么

【成语】: 大笔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释】: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举例造句】: 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拼音代码】: dbrc


【近义词】: 如椽大笔


【用法】: 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英文】: a writing brush as big as a rafter--forceful writing


【故事】: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Ⅳ 大笔如掾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大笔如椽:dà bǐ rú chuán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典故出处:《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近义词:如椽大笔
成语举例:梁实秋《梦》:“王珣梦大笔如椽,果然成大手笔。”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东晋的文士王玖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á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Ⅳ 王珣与王羲之的关系是什么

王珣与王羲之的关系: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符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羲之的轶事典故——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王羲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王珣

Ⅵ 书法家的故事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Ⅶ 谁能告诉我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一些具体的史实,比如有哪些名人或者事迹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世族,因郡望为琅邪郡而得名。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邪王氏始祖是秦名将王翦。后来,王翦之孙王离死于巨鹿之战,王离长子王元,因避秦乱,迁于琅邪郡(今山东境内),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则是太原王氏的祖先。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晋元帝时一度朝中官员七成以上是王家子弟或是姻亲戚友,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侯景之乱时,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侯景联姻,而被侯景报复性地大肆屠杀,自此几乎失去政治影响力,唐朝惟有两人官至宰相,五代时期则无一人被史书立传。 两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子第多有经学修养。王导在国家动荡、玄风昌炽的背景下提出兴学之议,意在整顿、振兴儒学。针对当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的状况,王导上书要求恢复学校,指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太学之设,当然主要是教授儒家经典。王舒早年“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这也当是研读经籍。王廙在向晋元帝所上《中兴赋》中自述“臣少好文学,志在史籍”,可见他对经史之学的爱好。据《隋书·经籍志一》,王廙有《周易注》三卷,梁有十卷,其书已佚。

南朝宋、齐之际琅邪王氏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王俭。王俭博通诸经,齐高帝曾命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王俭以为“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要觉非奇也。”永明间,王俭的学术地位更为突出。晋世以来中衰的儒学在王俭的影响下有所振兴,王俭也由此获得“儒宗”之称。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南史》部分有一则札云:六朝爱尚辞华,竟相标置,五字之美,袭誉终身。……若王仲宝者,少究《三礼》,尤善《春秋》,既宅台词,兴厉实学,至于抄何承天之《礼论》,存郑康成之《孝经》,固为一世表仪,诸儒之领袖矣。

作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梁书》卷三三《王筠传》载王筠为梁代杰出的文学之士,他“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沈约)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验之史实,王筠所称,沈约所叹,皆非虚言。检索《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东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代表人物多有文集,即便无集,但后人所辑录的文献依然有其文章传世,其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连续性之长久,参与文学创作人数之众多,在中古时代众家族中无出其右者。苏绍兴先生曾概括指出:“考琅邪王氏一族中有文集者三十五人,共四百七十五部;无文集而有文章流传于世者计三十四人。文士以羲之,韶之,融,俭,筠,规为最着。”无疑,琅邪王氏可谓中古时代之一流文学世族。

东晋初执掌大权的王导、王敦二人都有文学才能,王敦学通《左氏》,对《左氏春秋》颇有研究,《隋书·经籍志四》着录《王敦集》十卷,《全晋文》卷一八辑王敦文十一篇;《隋书·经籍志四》载“《王导集》十一卷。梁十卷,录一卷”。《全晋文》卷一九集王导文二十一篇。与王导同辈中,其家族中文学艺术才能最高者当数王廙。《晋书·王廙传》载其“少能属文”,他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全能型的人物。《隋书·经籍志四》记载“《王廙传》十卷。梁三十四卷,录一卷”。《全晋文》卷二○辑其文十篇,其中有赋四篇。王导子孙多长于文学,其中王洽为“诸子中最知名”,王洽子王珣不仅有政治才能,而且文学水平也突出。《续晋阳秋》曰:“珣学涉通敏,文高当世。”孝武帝时,王珣官任左仆射,“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珣弟王珉也善文,《续晋阳秋》载其“风神秀发,才辞富瞻”。开始借鉴江南民歌——吴歌的风格,进行乐府创作。《乐府诗集》卷四五所录着名的《团扇郎歌》。此后王廞作《长史变歌》三首,正是接受江南民间文艺影响的乐府创作。

东晋中期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成就颇大,受到历代文学史家的关注。王羲之的诗文创作数量不少,《隋书·经籍志四》载:“《王羲之集》九卷。梁十卷,录一卷。”其中流传至今者也很可观,《全晋文》卷二二至二六辑录其文五卷,《晋诗》卷一三辑其诗歌四首,其中《兰亭诗序》和《兰亭诗》历来受人称道,誉为名篇佳作。作为当时世族人士的代表之一,王羲之不仅自己从事诗文创作,而且还组织了当时规模最大、最着名的诗歌集会,即所谓“兰亭雅集”。《晋书·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据载,当时参加这次雅集的文士多达41人,其中有26人赋诗,共41首。作为同题创作,这是有史以来数量最大的。“欲知东晋一代诗风,当自《兰亭诗集》中体味”。

南朝齐、梁时期,琅邪王氏家族文风更盛,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之士,如显名于南齐的王融,《南齐书》卷四七《王融传》载其“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着名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成员之一。《南齐书》本传载永明九年(491),齐武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不仅如此,其影响还传播到北魏。王融在文学史上的突出的贡献在于参与了“永明体”的创立,钟嵘《诗品》说“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王融长于音律,并用于诗文写作。清人王士祯《古诗选·凡例》中以为“齐有玄晖,独步一代。元长辅之。自兹以外,未见其人”。《南齐书》将王融与谢脁合传,也可见当时人对其文学地位的充分肯定。

Ⅷ 王珣的轶事典故

王导,王珣祖父,东晋开国功臣,官至丞相,封始兴郡公。
王洽,王珣之父,王导第三子,官至吴郡内史。 儿子 王弘,东晋官至尚书仆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领中书监。
王虞,南朝宋廷尉监。
王柳,南朝宋光禄大夫。
王孺,南朝宋侍中。
王昙首,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孙子 王锡,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夏内史。
王僧达,王弘幼子,娶刘义庆女,南朝宋中书令。因不礼待路太后亲族路琼之而对被其怨恨。后因高阇作乱之事被诬而遭赐死。
王猷,王柳子,南朝宋官至侍中、光禄大夫。
王远,王孺子,南朝宋光禄勋。
王微,王孺子,王远弟,南朝宋中书侍郎。
王僧谦,王孺子,王微弟,南朝宋太子舍人。
王僧绰,王昙首子,娶宋文帝刘义隆嫡长女东阳公主,南朝宋历任侍中、吏部尚书,被刘劭所杀。
王僧虔,王僧绰弟,通音律,知天文星相,南朝宋官至尚书令,南齐时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此外,《南齐书·王僧虔传》载,刘宋江夏王刘义恭王妃为王僧虔“同堂姊”,疑亦为王珣孙女。

Ⅸ 王氏的由来姓王的名人故事

其起源有五: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时期,祖先是周文王,具体始祖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周文王是黄帝直系,周 文王
朝第一位国王,太子晋为周文王22世孙,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年纪较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着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后来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太子晋去世后葬河南省偃师市缑氏山。娶杨氏国郡夫人。 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姬姓这支王氏有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的后代、周平王太孙赤的后代等等。 周初时封毕公高于毕,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另有春秋时魏献子之后。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以王为姓,是为山西王氏。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以王为姓。 另有爵位与官职两字氏的简化而来,有王子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孙姓(周大夫王孙满)、王官姓(晋大夫王官无地)等等。其后多简化为“王氏”。 2、妫姓王氏,妫姓王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另有出自田姓的王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八世被秦国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3、子姓王氏,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 赐姓、改姓王氏,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又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类似情况还很多。改姓王氏有明朝汀州府的王得仁本姓谢,因避仇家改姓王,清人王树荣本姓谢也改姓王。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5、为匈奴、鲜卑、高丽、契丹、回纥、女真、蒙古、满族等改汉姓而来,有不少改为王姓,匈奴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战国到秦汉,战与和,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在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比如唐代的霍国公王毛仲(高丽人)、唐朝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契丹人)、王廷凑(回纥人),金宗室完颜氏汉姓为王或陈,还有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为周灵王太子。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佑,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 王氏宗祠
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佑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佑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另外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太子,王氏始祖,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太子晋
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平公遣师旷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语,师旷服德,深相结也。乃问旷曰:“吾闻太师能知人年之长短。”师旷对曰:“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女慎无言,殃将及女。”其后三年而太子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 因氏王氏。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楚国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编辑本段王姓名人
历史名人
王诩(鬼谷子):春秋思想家、军事/政治教育家,战国军庠的创始人,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先生曾任楚 鬼谷子与弟子苏秦、张仪
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着作《鬼谷子》留于后世。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着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陵(前?~前181),沛县人,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请吕为王,罢相,改任太傅。 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博”经术之博,吉能兼通五经。既精且博。西汉二百年间,据《汉书》记载能兼通五经者只有二人,王吉与夏侯始昌。 王昭君(前~世纪中叶),西汉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王莽(前45~后23),字巨君,帝王,极杰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无神论者。《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着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着作名之为《潜夫论》。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录尚书事、总朝政。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但是没有逃过董卓余党的反扑,和他的家族一起被处死了。王允侄子王淩被曹操赏识,在魏国官至太尉。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末年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王浚(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着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 王叔和(210~280),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着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着述《脉经》。 王祥(185年~269),字休征,琅琊临沂人,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王导(276~339),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爵至太保、司徒、录尚书事、进位太傅、又拜丞相。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献。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今浙江绍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兴),曾任过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有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等。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之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执政时,“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370年,灭前燕,留镇邺。旋入朝为丞相。死前,曾说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晋代书法家、诗人,祖籍琅琊临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字符琳,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司徒,去世后谥曰献穆。王珣曾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王珣真迹《伯远帖》,也是干隆的三希之一。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僧虔(426~485年),祖籍琅琊临沂。南朝齐书法家。字简穆,为王导五世孙,曾祖父王洽,东晋吴郡内史,善书。祖父王珣,东晋司徒,善书。父亲王昙首,右光禄大夫。王僧绰之弟。官至尚书令。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墨迹有《王琰帖》。着有《论书》等。 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王俭1岁时,父被害,为叔父所养。自幼勤学,手不释卷。王俭是齐初文坛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学士馆,以其家为馆舍。他大力倡导、殷勤奖掖,"虽单门后进,必加善诱"(《王文宪集序》)。任昉、王融、萧衍、钟嵘、萧子恪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南朝文章,以用事为贵,数典为工,王俭是这些风气的推动者之一。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写到“一世表仪,诸儒之领袖矣”而被誉为一代儒宗。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为朝臣疑忌不见用。居河、汾之间,召徒授课。后屡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顺一统之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着作多佚。今存《中说》、《文中子》等。 王勃(649~676),唐代着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诗文与于龙齐名,并称“王于”,亦称 “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作品有《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并州人。祖籍太原晋阳,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因此人称“诗佛”。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冥》、《相思》等,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更是被誉为“文人画始祖”。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冰(710~804),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着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着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在中原战乱之时,他以海陬蛮荒之区,取代中原而为衣冠上国,被尊为“开闽第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 王安石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着名。变法,王安石在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宰相之后,他就提出计划,锐意革新。他说,商业、工业和农业必须要由国家来控制,免得工农阶级受到富豪的压迫。具体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制置“三司条例司”建立预算制度,由一个预算委员会从事考核会计,提出预算。由于这些预算与行政相配合,可以节省一笔相当数目的钱。其他还有发放养老金给伶仃的老人,发放救济金给失业和贫困的人。在教育方面,改革学校和考试制度;考试的题目从以前的诗赋改为策论实务;另立明法,试以律令刑统大义。减少使用拘泥和背诵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一时间,甚至连乡村学校的学生也丢掉他们修辞学的教科书,而改学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跨时代的伟大改革。 王旦(957~1017),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着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监修《两朝国史》。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王旦曾推荐寇准为相,寇准终于不负推荐,成为宋朝贤相。天禧元年病故,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当时,宋朝与辽和议,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询问王曾可否?王曾通晓司礼,毫无迟疑地说:“称他们国号就足够了 ,受到皇上的赞许,维护了宋国的尊严。宋真宗曾经几次召王曾问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颇有见地,受到朝臣们较高的评价和敬重。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着有《王文正公笔录》。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着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着名针灸学家之一。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韶(1030~1081),北宋将领。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举进士。熙宁初,上平戎策三篇,颇有见解,命为秦凤经略司札宜文字。因按边,擢龙图阁待制,知熙州,屡破羌众。元丰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机略,临出师,召诸将授以要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元城(河北大名东)人。少孤贫。平生教书为业。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为之延誉。反对天命论与性善论。擅诗文。其诗气势雄壮、奇崛,富有现实性。如《暑旱苦热》、《饿者行》。着有《广陵先生文集》等。 王柏(1197~1274),南宋经学家。字会之,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对《论语》、《大学》、《孟子》及《通鉴纲目》等标注点校,尤为精密。聚徒讲学,被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卒,谥文宪。生平着述甚多,所着书有《读易记》、《论语衍义》、《拟道学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尔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约(1252~1333),祖籍汴京,迁居真定。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梁国公,为元仁宗帝儒师,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贤大学士,官荣禄大夫。工文辞,精蒙语,世称元初“鸿笔”,官历七朝五十余年,为元代名臣,深为元廷敬畏。曾请发米续赈,前后救活京畿东道饥民五十多万人。仁宗时曾通告各大臣:“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 王实甫(1260~1336),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着名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着有杂剧 莺莺听琴
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等等。如《西厢记》从问世一直到今天都深得各时代观众的好评。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崔莺莺和张君瑞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及其与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的矛盾冲突,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着作《王祯农书》。《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王冕(1287~1359),元代着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符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最爱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对明代画梅高手如刘世儒、陈宪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响甚大。 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是元代着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保保(?~1375),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平章事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兵起后,率领元军与起义军作战保卫皇室,镇压红巾军,因其屡建战功,官至太傅、左丞相,封河南王,总制天下兵马。朱元璋称他是“天下第一奇男子”。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一生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 王守仁(1472~1528),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 王阳明
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以文官授兵部主事。继任过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等职。平定宁王之乱、江西匪乱、叛乱等。曾谪贵州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思想成就: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思想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等。他还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影响很大。开派讲学,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他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着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 近代的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明朝潞(今长治市)人,明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进士出身。王廷相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富有正义感,不畏权势,敢于批评时政,曾两次受宦官的迫害。他的主要着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家藏集》等。 王锡爵(1534~1614),明代内阁首辅,字符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任文渊阁大学士、又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与独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任职以大局为重,勤政廉洁,敢于建言,勇于直谏。 王象乾(1546~1630),字子廓,号霁宇,桓台新城人

Ⅹ 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珣有哪些传世之作

王珣《伯远帖》也是东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伯远帖》是着名的“三希”之一。“三希”中惟此帖是晋人原作,故极为世重。王珣(350~401),字符琳,小名法护。官至尚书令。是王献之的族兄弟。其祖王导、父王洽、弟王珉都是书法家。董其昌曾评《伯远帖》说:“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王珣比王献之晚卒15年,此帖可作为研究东晋中晚期书法面貌和笔墨纸张情况的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

与王珣有哪些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保持友谊和爱情 浏览:677
最新院线电影在哪个网站可以看 浏览:551
江小姐我是真的喜欢你原版文案 浏览:520
爱情连连看是怎么回事 浏览:438
美女和你说你好啊怎么回 浏览:931
男人事业失败时怎么看待爱情 浏览:958
Elle无删减 浏览:582
台湾和老师谈恋爱电影 浏览:294
舒城经济在安徽怎么样 浏览:834
宜宾事业单位考试照片审核需要多久 浏览:10
事业单位改造因公借房子怎么办 浏览:715
女人问婚姻里啥最重要怎么回答 浏览:979
主角穿越女多男少世界 浏览:465
美女樱有什么典故 浏览:907
哪个人网站可以看小片 浏览:782
抖音从哪里看美女 浏览:24
邪杀 被绑的女的 浏览:739
欧美爱情电影小男孩和小女孩 浏览:267
黑掉腾讯的健康系统会怎么样 浏览:729
事业单位地矿局如何改革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