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一舟有多少年听的故事

一舟有多少年听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09 04:18:54

㈠ 游三峡美景,听名人故事 ,历史上的三峡有着怎样的典故呢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峡巫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㈡ 鉴真东渡的故事是什么

六次东渡

东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

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第三次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

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6月28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在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鉴真东渡 (历史文化事件)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个人简介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着名的佛教建筑。

㈢ 溺水三千,只求一舟是什么意思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的可能..通古!!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贾宝玉曾经这样语带机锋地试图去化解林黛玉刚刚上来的醋劲。 得一瓢之饮, 但饮便是, 不管是水做的女人还是泥制的男人, 一瓢之外, 生出来的也许都只是些无色无味无臭无形的妄念...《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贾宝玉有一句经典的爱情表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证弱水三千的由来,竟心觉戚戚。与其说为弱水的原义,毋宁说为其引申后的含义令人心怀不安。本是信誓旦旦的承诺,我却老觉弱水三千总洋溢一种悲情,似乎隐喻誓盟如水之薄弱不堪,难载爱情之舟。 有一说,弱同溺,谓为水浸没之意。想到无数鸳鸯蝴蝶小说里,男主人公掉进花丛中时(不啻于掉进异性的如水柔情旋涡里),总满脸坚毅地对温柔贤惠的女主人公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今生今世只爱你一个...”云云,其忠贞令人肃然。其后展开的情节,更是曲折动人,赚取纯情读者眼泪鼻涕无数。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里,男英雄也往往是情有独钟,情深似海,守信如节,英雄气概义薄云天。可惜往往现实中所见,花开一茬一茬,年年岁岁人不同。 我之嗟叹虚弱至极。古今中外,不乏忠贞爱情,守诺如节的感人传奇故事,细看身边的人事,无数柴米油盐夫妻在打打闹闹、磕磕碰碰中,倒也相濡如沫地白头至老。倒是风花雪月的小男女,总少不了哀怨的情节。岁月中,小心翼翼地趟过情感的河流,生怕磕碰上一块坚硬的礁石,溅起一朵不应当的浪花,但沧海一粟,遥遥渺渺,烟波苦寒。 对于誓盟,既有重若泰山,则必有轻如鹅毛。歃血为盟,那是英雄所为。才子佳人们,花多乱眼时,尚且可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对于普通儿女,要求无高,但求眼前一瓢饮,清甜宜人。 故事不断上演,弱水三千更多地演绎出才子佳人的动人神话。神话便是神话,酷暑炎夏,且看如何甘甜清泉流过,荡涤尽俗世尘埃,冲破牢关千万。 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 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 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 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着作。 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 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 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 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 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 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 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 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 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 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 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 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 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诗人苏 曼殊的《碎簪记》,里面有段对白: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电脑里无此二生僻字 且用符号代替)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当知吾心。又问:然君意属谁先?余曰 :淑芳。 至于现在,弱水三千的提法比比皆是。古龙和金庸的小说里提过不下几十次,每次英俊潇 洒的男英雄被一大群春心萌动的美少女骚扰追求时,他都会对女主人公说:弱水三千,我 只取一瓢饮。你放心吧,然后男英雄便花开一春又一春。琼瑶和亦舒的鸳鸯蝴蝶小说里就 很多以至本来是很有点歃血为盟的庄重变成周星星嘴里的我爱你一样可笑愚不可及。

㈣ 核舟记 主要内容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明·魏学洢《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白话释义: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4)一舟有多少年听的故事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赏析: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

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

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

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

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㈤ 核舟记的问题!高分悬赏!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手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卧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视前方,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共计文字三十四个。而测量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奇妙啊!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 箬(ruò)篷
执(zhí)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zhuī)髻(jì) 天启壬(r 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i)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横”,横着)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2.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为,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3.古今异意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胡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许:左右。
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
4.状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篛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做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词解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得《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以;拿,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为,做。这里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盘一类的用具。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仿 ,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着名文学家。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浏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盖......云,表推测之意。泛,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还有一些。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敞,宽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动词,用箬篷。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焉;语气词。这里指 陈述 。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徐,缓缓地。 兴,起。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青绿色颜料。糁之,涂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者,……的人,这里指“……的样子”。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右膝,卧倒右膝。诎,同“屈”。弯曲。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束成椎形发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其人视端容寂:视端容寂,眼睛正视茶壶,神色平静。端,正、直。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夷,平,平坦。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的人刻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甫,通“父”,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其色丹:丹,红、朱红色。
为人五:为,刻有。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哉,加重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船背稍夷:夷,平。
1.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居右者推髻仰面。(仰面:名词作形容词,梳着锥形发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长长的胡须。)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4.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定语后置句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着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着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魏忠贤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1]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着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着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着名的北宋着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着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3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二、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着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记是本人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三、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四、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观点)。

五、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㈥ 一舟的朗诵特色及评价

朗诵表演艺术家一舟做客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将如何朗诵、如何欣赏朗诵作了精要的介绍。一舟认为,朗诵能迅速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情绪,能深刻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灵魂受到波荡、震撼、渲染和升华。朗诵是角色化的表演
在讲座现场,群众艺术馆朱远群、广西师大学生孟凡璧、秀峰区文化馆鲁莹和桂林师专教师薛丰等4人分别表演了精彩的诗文朗诵,他们都曾在各种朗诵比赛中获得过优异成绩,他们演绎经典诗文朗诵驾轻就熟,使现场听众感受到了朗诵的魅力。
朗诵是不是表演?有的人说是,有的人说不是。但在一舟眼里,朗诵就是表演。朗诵和朗读的区别是这样的———朗读是一种转述,朗诵则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角色化的表演。一舟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一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又朗诵了一遍进行对比,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念,就是朗读。而在舞台上的朗诵,就不能这样了,你要进入角色———当叙述的时候,我就是那个作者,当老人说话的时候,我就是海里的老人,就好像表演李白《将进酒》一样,我就是李白,不然味道就不对了。所以朗诵一定是角色化的,是一种表演。”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诵与唱歌更接近,因为朗诵和唱歌都是表演艺术,朗读不是;其次从发音上看,唱歌每个字几乎都是拉长的,好像拖着一条尾巴,朗诵也是有尾巴的,只不过没有唱歌拖得那么长,而朗读和播音都没有。
声音和节奏产生朗诵美感
一舟在北京一家诗刊社举办的一次朗诵会上,听一位法国电影演员和一位法国诗人合作朗诵了一首诗,语调激昂、情感奔放。在场很多人虽然一个字都没听懂,但都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朗诵有她的形式美———声音、节奏,又有内容美———思想、情感。声音和节奏就像听一首乐曲,我们虽然有时听不懂内容,但依然听得出情感。在朗诵表演比赛中,朗诵者的声音特色非常重要,因为欣赏朗诵首先是感受声音,当节奏、思想表现差不多的时候,声音的差异就有可能决定这个选手的名次。
其次是欣赏朗诵的节奏和旋律的美,朗诵有一定的音乐性和一定的歌唱性,节奏的缓急、轻重都表达了情感和内容。一舟教育他的学生,学习朗诵首先要敢大声说,声音放不出来,情感怎么表达?
朗诵与当代文学疏远了朗诵是文学作品最直接最完整的表达,她能完整地表现作品,能够通过内容的表达、情感的体现,唤起我们的生活记忆,震撼我们的灵魂,升华我们的生命。相对歌曲演唱来讲,朗诵具有更大的文学信息容量。
所以在演讲中一舟强调我们不能忽视朗诵的文学性,尤其是那些能引起共鸣的当代文学作品。但一舟发现,现在的朗诵与当代文学有点疏远了。在北京、深圳、桂林等很多的地方,他参评过的朗诵比赛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选文章选来选去,就那么几篇古代的《将进酒》、《大江东去》、《满江红》等等,当代的诗歌也是选舒婷的《致橡树》为多,重复使用很多,撞车事件常有。
一舟说,其实好作品就在我们身边,桂林文学作品不乏优秀之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很多作品都是适合朗诵的。一舟现场即兴朗诵了沈东子、刘春等桂林作家的作品选段,他说每朗诵一次,都感动一次。
唱书调毫无感情
在谈到朗诵表演的时候,一舟数次强调朗诵者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一定的独特性。他说:“去年的中华经典诗文全国朗诵大赛上,有一位评委点评时说了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你们朗诵得都不错,语言表达清晰,节奏感强,但是他有一个感觉,你们全部是由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他说到点子上了!”
由此一舟牵扯出了口语语感的培养问题,很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还是辩论比赛,通常出口都是一个调子———音色单一、节奏单调、语调固定、没灵魂,一舟称之为唱书调、念字调,特点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最后一个字拉长音,似乎饱含感情,实际毫无感情。
关于唱书调、念字调形成的原因,一舟认为可能是学校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没有学过朗诵。“要教孩子朗诵你不学,有关部门也组织得很少,怎么懂得朗诵?朗诵是一门艺术啊!”其次是长期以来朗诵和朗读的概念被混淆,把朗诵和朗读当作一回事。“平时在课堂上念课文可以这样念,但是往舞台上一站声音要大,要有音乐感,孩子们没有学到,因此就出现唱书调。”
着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谈一舟朗诵:一舟朗诵沉静安宁、情感的表达是细腻而 自然的,没有一点浮躁之气,真是难得。听一舟的声音是美妙的享受。一舟老师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热情参与网络朗诵示范交流,教学培训, 桃李满天下。

㈦ 核舟记的故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古文翻译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无不顺着原来的形状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该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约有两粒米上下。中间高而宽的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侧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手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卧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视前方,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共计文字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㈧ 姚锡娟朗诵诗歌作者是谁

康桥
原名徐志友,是一位朗诵家、资深节目主持、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最早制作音画诗歌MV。出生于1969年10月8日,安徽阜阳人。曾在多家省、市级电台从事播音、主持和新闻采编工作,擅长文学作品朗诵,小说演播和影视制作。
康桥自幼酷爱文学,痴迷朗诵和播音主持,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厚积薄发,创作颇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听众和网友的喜爱。
康桥声音质朴淳厚,刚柔相济,语言表现力丰富,能够驾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表现出高超的朗诵技巧和播读水平,在朗诵界独树一帜。
康桥为人谦和、低调,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一直潜心钻研播音和朗诵技艺,积极参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公益活动,堪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康桥朗诵作品主要包括:古典诗歌系列、古典辞赋系列、古典散文系列、现代诗歌系列、现代散文系列、当代小说系列、外国文学系列、中小学诗文系列等。部分系列已出版光盘。
近年来,康桥和好友渔舟唱晚致力于古诗文音配画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义务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配乐朗诵,精心制作,采用全新的视角,对名家名篇进行再创作,力图做到音画并茂,情景交融,突出观赏性和艺术性,增加感染力和亲和力,唤醒和激发人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康桥和渔舟唱晚精心创作的古诗文MV,填补了我国集文字、音乐、朗诵、视频为一体的古诗文音配画的空白,为人们开辟了一片走近诗词歌赋,欣赏古典文学的新天地。
一舟
连续五年网络朗诵点击率和转载率冠军是一舟老师.
一舟,副教授,曾是部队文工团话剧、曲艺演员。其朗诵作品在《新华书店总店有声读 物:诗歌类和古典文学》两个栏目中2005年连续8个月排行第一。着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谈一舟朗诵:一舟朗诵沉静安宁、情感的表达是细腻而 自然的,没有一点浮躁之气,真是难得。听一舟的声音是美妙的享受。一舟老师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热情参与网络朗诵示范交流,教学培训, 桃李满天下。
逸野
实名:高小莉,笔名 网名:逸野,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多年来热情撰写了大量网络朗诵作品,深受朗诵爱好者喜爱,各大朗诵聊天室到处听到朗诵她的作品。逸野老师生 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一部,二百五十多万字。1990年调进广东省作协,1996年下农村基 层挂职体验生活,历时八年。现为广东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小说《热血热泪热土》是逸野老师到农村基层政府挂职八年,亲身感受官场种种内幕,体悟 “三农”的困苦悲怆,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现实主义手法创作而成的。作品通过对廖远山、牛有为等农村基层干部群像的雕塑,揭示了政治体 制的利和弊、人性的虚伪和贪婪、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困难和艰辛,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坚持与妥协的两难、政府与百姓的矛盾,全景式地描绘了新时期农村 改革波澜壮阔的画卷。语言清新质朴,文笔流畅自如,人物真实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很强。
寒风(实名:韩杰 播音名:寒流)
寒风老师: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播音员,播音名:寒流,网名:寒风,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从17岁开始陆续接受声乐、表演等艺术训练, 担任过歌、话剧演员,参加了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和话剧《雷雨》、《秋海棠》等剧目的演出。80年代中期转入广电行业,相继从事广播、电视节目播 音、主持,新闻节目采编,节目宣传管理,报纸编辑等工作,曾在北京广播学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培训班接受专业培训,有多篇播音主持作品在全国、省市专 业评比中获奖;2006年在新浪网专题朗诵全国评选中荣获专家评比和网民评选两项金奖。近年来,热心参与和积极推动文学作品朗诵活动。有个人朗诵作品 专集和合作朗诵作品集光盘《轻轻叩响你的心扉——风之诵》、《李幼容诗歌朗诵集》、《夜落花语》、《野白菊》,以及52集录像解说光盘《BBC自然科教系 列》等,分别由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和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8月,在北京海淀购书中心主持并参海了有着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周正,着名节日 主持人虹云参加的《乘着声音的翅膀》大型现场朗诵活动。2004年11月,在广东东莞执导和参演了有着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姚锡娟、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杜雄文 和梅花奖得主王虹参加演出的,广东专业作家高小莉作品大型舞台朗诵会。在新浪UC文学朗诵和碧聊语音室,曾多次举办个人朗诵作品专场晚会和朗诵培训辅导讲 座,并主持、参演约10多场各类文学作品朗诵活动,其《春江花月夜》、《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许多朗诵作品,深受广大朗诵爱好者的喜爱。
白云出岫
白云出岫:大学教师,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最早制作了大量的朗诵录音资料。白云出岫老师一个以古代汉语为母语的人,录有《史记》、《东 周列国志》、《古文观止》、《文心雕龙》、《黄帝内经》、《四书五经》等各类古典文学作品超过500小时。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大哥
上海大哥是中国网络朗诵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从小酷爱文 学,喜欢朗诵,25岁时获得上海市朗诵比赛第二名。最大的特点就是事业心强。2002年3月创办了朗诵天地,为喜爱朗诵的朋友们提供了“天更蓝、水更绿、 土地更洁净”环境。碧聊朗诵天地聊天室,是大陆最早的语音朗诵聊天室,汇集了大批海内外的朗诵名家,高手,举办朗诵晚会,名家朗诵专场。举办免费朗诵教学 培训,培育新人。朗诵天地论坛是大陆早期朗诵网站论坛之一。义务为海内外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资料经典齐全。
沉默时钟
沉默时钟,一个在朗诵路上痴心的行者,多年来,热情参与文学朗诵事业,培育新人,他朗诵的《老人与海》等,深受欢 迎,自称,是一个受到很多老师(保尔,薛飞,知更,风之语等)言传身教的好学学生;一个慢慢成长后孤独行走的路人;一个用心灵寻找心灵的对话者。曾用名: 沉默时钟,沉默之声,世界,岁月无声,灼铜,墨瞳等。
雨音
雨音,又叫“白月亮”,是中国网络朗诵奠基人之一,她1957年生,原部队文工团报幕员、话剧演员,网络朗诵家、主持人,全国首届网络文学经典朗诵组获奖者,首批中国网络文化形象推广大使,文化部异彩中华网络系列晚会特约主持人,青春中国梦大型活动特邀主持人、评委老师,全国校园才艺大赛副考官,指导教师,新浪UC青春中国区荣誉区长,《美文之声》艺术总监,中华朗诵协会顾问,首届网络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者,首届中国原创视频播客大赛最佳人气大奖获得者。多年来,雨音满腔热情地投身网络朗诵事业,切磋技艺,培育新人,深受朗诵爱好者的喜爱。
黎明曙光
黎夜春晓龙江白,明朗晨星闻天籁。曙色飞龙长烟起,光风霁月铸情怀。
黎明曙光是中国网络朗诵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四十情怀的缔造者,情怀人都亲切的称他村长。他在网络辛勤耕耘,默默的奉献自己的精力、才华和枝术8年, 免费提供资源,技术和网络平台,不求回报,。他从小喜欢文体,挚爱文学,精通电脑知识,爱好兴趣广泛。他充满自信与智慧,性格毫爽幽默、大气,常在麦上给 人制造快乐和协的气氛,用歌唱和朗诵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为人善良坦诚,教人电脑知识和朗诵枝艺,受到很多朋友们的爱戴和尊敬。黎明曙光,打造了中国情怀网 络平台,中国情怀论坛,碧聊四十情怀,uc四十情怀和朗诵沙龙,为无数网众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娱乐场所,使朋友们享受阳光般的快乐、抒发由衷的情感、得一处心灵的寄托,收获知识与快乐!
千堆雪
千堆雪:国家公务员,现从事文化工作。千堆雪积极活跃在中国网络和现实朗诵的舞台上,他朗诵风格独特,撰写了大量的 文学朗诵作品,深受朗诵爱好者喜爱。经历:十七岁参加“革命”,至今已三十三年。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医生教过书,也曾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位置上做过 八年。爱好:酷爱朗诵表演艺术,三十多年来,曾在舞台上义务表演数百次,观众少则数十人,多则上万人。因此,深知在台上的感觉和滋味,也深谙“到什么山唱 什么歌”的道理。2006年10月 到北京参加由文化部、广电总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共青团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等七部委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朗诵决赛”,获得一等 奖,并荣获“首届中国网络文化形象大使”称号。现任三门峡朗诵艺术协会主席。喜欢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厌恶华而不实,尽说好听的口是心非的做派; 在朗诵方面由于本人的经历和阅历,喜欢能给人心灵以震撼、冲击的和表达人间真情的作品。
沧海一虾
沧海一虾,是中国网络文学朗诵奠基者之一。沧海一虾老师是中国航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曾担任报社总编、宣传部部长20多 年,出版过《夜耕履痕》个人文集等,发表各类作品、论文数百万字,参与和创作多部电视片、大型画册、大型晚会和文化活动文案。参与组织策划各种大型晚会数 百场,系中国首届网络文化艺术节组织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创办《中国航空在线》网站,为多家大型网站顾问。系中国网络即兴朗诵创始人之一,中国即兴朗诵理论 研究者,参与网络和现实大型晚会等文化活动并赋有影响,是中国网络即兴朗诵的代表人物。被省电视台拍摄过《侃家》专题节目,多家报刊做过其个人专题报道。 多年来,沧海一虾老师积极参与网络文学朗诵,摄影等艺术活动,热情指导培养朗诵初学者,深受网友喜爱。
瞿弦和
1944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6岁随父母回国。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瞿弦和的名字、面孔和声音,大家都熟悉。爱听广播的说他是着名演播家,爱看电视的说他是着名主持人,瞿弦和却说自己做这些都是“业余”,他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张筠英
着名演员、朗诵艺术家。北京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协会,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 张老师从事影视工作多年,后来致力于广播演播事业,贡献卓着,曾在话剧《青松岭》、《霓虹灯下的哨兵》、《杨开慧》等戏中担任主要演员。张老师为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录制了近千余篇文学作品,其中诗歌《一月的哀思》、《风流歌》,长篇小说《北国草》、《秋之惑》、《你为谁辩护》、《圈套与花环》等影响广泛。1987年被中央台列为十大演播家之一,1991年再次获得“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
张家声
回族,河北沧州人,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从50年代便涉足广播,1984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列为十大演播艺术家,19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为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演播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土》、《超越自我》、《复活》、《毛泽东的故事》、《抉择》、《十面埋伏》、《中国金融黑洞》等数十部长篇小说,其中《毛泽东的故事》、《抉择》获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一等奖。
乔榛
配音演员、导演。上海人。生于1942年11月17日。196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5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导演。1984至1986年任该厂厂长。曾担任《魂断蓝桥》 、《叶塞尼娅》、《美人计》、《生死恋》、《红衣主教》、《寅次郎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等二百余部译制片的主要配音演员,他的声音颇有儒雅之风,善配成熟男性。他的声音总是与一些英俊正直的角色结合在一起,曾经多次为派克主演的影片配音。
乔榛在配起各种类型的人物来,也确实是声形合一,驾轻就熟。然而乔榛的声音也有另一面,他配的《斯巴达克斯》中的克拉苏就较好地体现出了他的声音中的另一面,一种收敛后的霸气,而在《寅次郎的故事》中为寅次郎的配音,憨厚而富于喜感,显示出了他在驾驭喜剧人物方面的能力。而在《廓桥遗梦》的表现,则说明乔榛的声音与感情的结合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丁建华
女性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山东诸城林家村镇人。1953年生。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东海舰队文工团演员。1976年任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兼导演。
在众多译制片中担任主要配音及导演,主要作品有《尼罗河上的惨案》、《追捕》、《远山的呼唤》、《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龙子太郎》、《悲惨世界》、《魂断蓝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卡桑德拉大桥》、《细雨梦回》、《莫斯科之恋》、《真实的谎言》等。其中《追捕》、《远山的呼唤》、《谜中谜》、《真实的谎言》等8部影片,自1979~1995年曾获得文化部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译制片奖;《亡命天涯》和《国际女郎》分别获1993年、199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希茜公主》获上海市首届文化艺术奖优秀创作奖。此外,还担任了近六百部(集)电视剧的主配或导演;录制了大量的朗诵磁带,如冰心作品朗诵专辑等;主持了各种国家、省市级大型文艺演出和活动。是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艺术学校校长。

㈨ 刻舟记的背景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着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二、问题研究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着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

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练习说明

一、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至四段。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象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象。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象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象,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象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三、《核舟记》赏析(隋树森)

魏学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象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64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核舟记》作者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容易探索,因此也就不难学习。

课本对这篇文章已经适当地加了注释,这里再补充几条。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从核舟上的人和景物来看,无疑是刻的“大苏泛赤壁”,而且大苏也确有两游赤壁的事。可是文章为什么又不做完全肯定的语气

㈩ 沉睡8000年的中华第一舟,是怎么保护的

7000年深圳前海侵袭来,湘河畔的跨湖桥文化艺术在存有了1000年后如中华古代文明上一颗灿烂的彗星划过长空,却不知道到底迷失在哪里。一只木舟得到存留迄今,变成这一段文明行为的守护者之一。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木舟是怎么制作出去的,仅仅往来于河畔间的代步工具吗,或是早已能启航远洋国际了呢?木舟的制作者,这些在湘河畔日常生活了上千年时间的新形势下时期的跨湖桥人又是以哪来,最终又来到哪儿呢?

中华第一舟

世界上最早的漆弓,全球最开始的木舟之一,我国最开始的药草罐,我国最开始的慢轮整修技术性,我国最开始的水准踞纺织机,南中国最开始的玉石,南中国最开始的家猪,距今约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纪录了旧石器阶段人们初据中下游仙河镇地区的文明行为情况,跨湖桥人,可能是第一批从山坡地迈向沿海地区平原区的“弄潮人”。

对于遗址区的规定,最后安装了11项监测设备,创建起了47个监控点,手工编织起了原址保护的系统化检测管理体系。一天24小时有仪器仪表检测各类指标值,专职人员纪录其每日的情况。玻璃阳光房与已挖掘和未挖掘的遗址一起,又被一个水中展览厅遮住,与湖泊阻隔,展览厅里的水能够 排掉,展览厅外的湖泊进不去。



阅读全文

与一舟有多少年听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人事业失败时怎么看待爱情 浏览:957
Elle无删减 浏览:582
台湾和老师谈恋爱电影 浏览:294
舒城经济在安徽怎么样 浏览:834
宜宾事业单位考试照片审核需要多久 浏览:10
事业单位改造因公借房子怎么办 浏览:715
女人问婚姻里啥最重要怎么回答 浏览:979
主角穿越女多男少世界 浏览:465
美女樱有什么典故 浏览:907
哪个人网站可以看小片 浏览:782
抖音从哪里看美女 浏览:24
邪杀 被绑的女的 浏览:739
欧美爱情电影小男孩和小女孩 浏览:267
黑掉腾讯的健康系统会怎么样 浏览:729
事业单位地矿局如何改革 浏览:162
韩国伦理男明星 浏览:1000
十部必看太监的小说 浏览:311
幸福花园哪里买房最好 浏览:973
幼儿教师有事业编的工资是多少 浏览:78
中外神话故事有什么书 浏览: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