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姻资讯 > 阿德勒是什么婚姻

阿德勒是什么婚姻

发布时间:2022-07-06 12:13:21

1. 麦克斯·阿德勒的阿德勒疗法

阿尔弗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跟弗洛伊德合作十多年,后来,他对弗洛伊德关于性欲对人格的影响的观点提出反对。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性对人行为的作用,认为这种影响不是主要的,对个体性格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早期的生活经历而非性的欲望。1911年,因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无法结合,他退出了心理分析学会,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并创建了儿童辅导中心。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应该把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他强调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认为我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创造自己。他的人性观可归纳如下:
(1)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具有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能力。
(2)我们未来的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
创造者,而不是仅仅被童年经验所塑造。人可以参与自己的命运,而非被过去的早期经验所决定。(3)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来访者不应该看作是有病的、需要辅导和治疗的。他们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信念。
(4)人是有意识的整体,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主要部分,而非潜意识。治疗中应该针对的核心问题,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清楚的意识和意识中的错误信念。 (一)虚构目的论
人的行为是受到想象的目的之牵引。虚构的目标代表个体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他在任何情景下努力的方向。人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它代表着个人的自我设定和方向。因此,阿德勒疗法也被人们认为是最早的一种建立在主观想象上的理论。
(二)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
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创造的源泉。每一个婴儿的极端弱小和不能自助,都可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情结。而大多数的人不是去处理个人的自卑情结,而是逃避、寻找新的目的。但如果不正确处理,自卑感无法消除。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人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就是“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利意志”,这是追求优越的表现,其基本动力就在于自卑。人们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自卑感,努力向上,显示个人优越的做法常常是无意识的。自卑感既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也对社会有好处,因为它会导致不断地改善现状、迈向更好。自卑与优越是同一问题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但是儿童的自卑感若受到双亲过分的娇惯或冷落,就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来补偿。
(三)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就是一个人在个人的生活中最基本的态度和导向,包括人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这种风格和个人所赋予的生活意义密切联系。只有懂得了真正生活意义的人,才能有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人,生活就会乱成一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生活风格实际上和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这一重要的生命课题密切联系。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集中表现为他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非常固执的,除非在极度困难时,或者通过心理辅导,个人才能了解自己生活风格的误区,才有修正的可能。
阿德勒还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包括个体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的各种概念和想法,以及对自己的独特行为与习惯的看法。
(四)社会兴趣与生命任务
社会兴趣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在处理社会事务时,能“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也愿意为别人追求更好的未来。阿德勒疗法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个体需要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有价值。
社会兴趣等于认同感与同理心(同感)。阿德勒疗法认为,个体只有建立了社会兴趣,自卑与疏离感才会渐渐消失,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兴趣和意义。而没有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自私与沮丧,生活因此而狭隘与黑暗。摩萨克(Mosak)把与个体的社会兴趣相关的需要归纳为5项:友谊、工作、亲密关系、自我接纳、生活的意义,这些需要就是个体需要完成的生命任务。探索和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也是阿德勒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出生顺序
阿德勒与其他一些人一起研究了人的出生顺序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因出生的差别而不同。他们发现,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众人注意的对象,个性上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对弟妹会有嫉妒心,常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们大都轻视别人。老二总是企图超过老大以引起父母注意,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不墨守成规,一般比较干练、果断,通常反对老大。中间的常会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觉得不公平,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老小是家中的宝贝,最容易被纵容,往往缺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家里每个人都想塑造他,但他往往走自己的路。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与老大相似,比较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成为家人的焦点,举止优雅,一旦失去众人的重视,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序是一种主观认定的顺序而非客观的顺序。例如,一个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老大,长大后回到原生家庭,可能心理上感觉自己更象中间的;而他的弟弟妹妹也可能会在心理上觉得他不是老大。 (一)辅导目标
阿德勒疗法的辅导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教育目标两类。基本目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辅导目标。在完成基本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来访者错误的基本假设,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确定辅导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目标。辅导目标的建立是需要与来访者共同探讨的,这种探讨的过程非常有意义。
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修正其基本的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经验。阿德勒疗法主张辅导就是再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包括:培养社会兴趣;协助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修正其观念与目标,改变来来访者的生活方式;修改错误的动机;协助来访者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协助来访者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辅导关系
阿德勒疗法将辅导关系看作是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辅导者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合作的、互相依赖的、互相尊重的关系。辅导者是来访者的助人为乐的朋友。辅导关系本身已是来访者感受到的社会兴趣的组成部分。因此,来访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投入到治疗关系中,并从合作关系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以人为中心治疗法不同的是,阿德勒疗法认为辅导关系会影响到结果,但不认为单靠治疗关系就可以产生疗效。
(三)辅导过程
阿德勒疗法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给辅导者许多自由,主张辅导过程不需要受固定的步骤限制,可因来访者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技术。虽然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辅导过程的具体步骤,但在实际治疗中,这几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或辅导的目标从任何一点开始。同时,辅导者也不受任何事先准备好的技术的限制,他们可以使用各种适合来访者独特需要的方法,如注意、鼓励、质询、反建议、对家庭组成和早期回忆进行解释、建议、做作业、总结等。
1.建立治疗关系
在此阶段,辅导者要重视来访者的主观体验,运用倾听、尊重、同理心等来了解和掌握来访者的主观经验,同时要注意协助来访者去觉察自己的本能与长处,挖掘来访者的优势,使用各种支持与鼓励方法,帮助来访者寻求已有的资源,而不能一味探讨缺点。
2.探索内心动力,分析与评估
麦克斯·阿德勒
本阶段主要是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其对他的影响。通过初步访谈、家庭描述、幼年回忆(3 ~10个)、梦境等,了解来访者对事件的解释,以及这些解释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行为表现的。辅导者需要将所有整合的分析、评估结果告诉来访者,并与来访者讨论所看到的问题,揭示来访者的错误信念。 3.洞察
通过前面的工作,来访者已经学会了应该怎样和从哪些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本阶段,辅导者的工作是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鼓励来访者发展出自我洞察力,觉察出个人的错误信念、错误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解释是辅导者用来促进来访者洞察的常用技术。
来访者的问题在于其自己的逻辑所得到的结论,常常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不一致。因此,来访者需要学习发现自己的基本错误,学习矫正这些错误的假设与结论,学习发现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选择,学习承担生活中的责任。
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决定
既然来访者的问题是后天经验中学来的错误信念,那么,来访者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引导、再教育来习得。在这个阶段,辅导者可以用任何可以帮助和教育来访者的方法,对来访者进行教育,协助来访者建立新的信念,做出新的决定。实际中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欲擒故纵法、反建议法、泼冷水法、解释法、避开问题法、设定任务与承诺、终止与总结、忠告、家庭作业、幽默、沉默等。
阿德勒疗法是一种基于成长模式而非医疗的辅导理论,因此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如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辅导、家庭辅导、文化冲突、矫正康复、亲子沟通、团体辅导等。它的社会兴趣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多种重要的治疗理论都有影响。

2. 阿德勒基本理念

阿德勒反对“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认为直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论观念:第一,是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一切表现包括思想、性感、冲动、以至梦幻,全都接受一个内在一致原则的管辖,也就是人格的管辖。第二,认为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进化的冲动,完美的思想,在不断拉着我们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第四,是社会感或社会兴趣、社会精神。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不朽的成就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着名的刊物上着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着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 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AsIf’),它对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 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可涵概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

3. 相亲时男方说给100万彩礼,后来说只能给50万,这样的是不是渣男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孩土曹。她说,相亲时,她要求男方给新娘的100万订婚礼物。那人说他只能给50万。

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彩礼是一种传统的规则,它取决于人们的心情。

我想说的是,大多数借机通过婚姻来索要彩礼的女性都在酝酿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一个自私的人,他们会对他人和社会失去兴趣,也就是说,他们大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却没有同情心,而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与这些人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的。

幸福的婚姻必须是双方愿意为对方付出代价,并且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婚姻。

2。降低彩礼要求的男人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以上分析,其实我们已经说过,这次行动的过程只是符合海关,而不符合法律。

所以,对男人来说,他当然有权拒绝或减少对彩礼的要求。

我们不能因为男人的家庭经济特别好,或者因为女人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盲目索要彩礼。说真的,这就好比不经别人同意,偷偷地把别人钱包里的钱当成自己的钱一样。

这种行为不产生社会价值,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经常听说,因为彩礼,有多少原本相爱的人不能结婚。一方面,对彩礼的比较形成了不良的氛围,增加了男性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原本相爱的人却因为彩礼而被迫分开,这显然阻碍了他们形成幸福的婚姻家庭。家庭的不幸是整个社会的负担。


至于彩礼,我个人的看法是,根据双方的家庭情况,意思是可以的。如果不能妥协,这段婚姻组合就不会幸福,所以我会放弃这样的婚姻。

对于要100万元礼物的女孩,男方的要求降到了50万元。这不仅不是浪费,而且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如果是的话,我宁愿放弃我爱的人,也不愿嫁给一个自私的人。

这样的婚姻真的能幸福吗?对那些想毁掉女儿幸福的家庭来说,妥协真的值得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婚姻中,每一方都关心对方,甚至超过自己,这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础。那些彩礼上的婚姻,注定是很难幸福的。

你同意吗?

4. 婚姻是什么

婚姻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除了陪伴解闷寻欢的意义,也还有别的,例如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相面对问题,即互助——陪伴着走过一生。
抽像地说婚姻的意义,一般都能说到互助、互爱、互敬。可是,并不是一旦结婚了,这些就自然能够落实了。既然结婚本身并不意味着两口子天然就能够互助、互爱、互敬,那么这些婚姻的意义如何才能落实呢?是不是找一些书看看,听听别人的故事就可以了?不是,而是要学和做。在哪里学,就在婚姻家庭中学和做。两口子如何能够因爱而感受快乐自然寻欢走到一起,又如何能够学会在人生的旅程中互助、互爱、互敬,婚姻磨难的意义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两个人碰到具体的问题,然后在遭遇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把上面互助、互爱、互敬落在实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磨合。
但互助和互敬很多时候是在矛盾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两个人走到一起,各自有一个家庭背景,方方面面的牵扯都少不了,而个人互助、互爱和互敬必然也牵扯到对对方背景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意识和能力。互助、互爱、互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在婚姻的问题、困扰和磨难中去提升心性、增进智能、磨出真情,互助、互爱、互敬就只能是空话。如果没有与年龄增长和岁月流逝相应的智慧增进,婚姻树没有年轮——风雨的见证——就不可能有婚姻深度和浓度地去互爱、互助和互敬。
其实婚姻问题的实质,就是让人学习如何通过解决婚姻中具体的磨难而合作成长。
关于婚姻,有打打闹闹一辈子的婚姻,也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婚姻。婚姻的意义,表面上是寻欢作乐、耳鬓厮磨,但是深层次的却是要互助,互敬,和互爱, 以及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去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正是在体验这些酸甜苦乐之中,才能使自己的心性和脾气得到磨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互敬、互爱,一起陪伴到老,这才是婚姻的主要意义,即风雨同舟,互助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婚姻就是学校。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本心理学的书叫《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关于婚姻的意义的说法是:婚姻是两个人学习合作的学校,是超越自卑的旅程。20多岁的人结婚了,还有几十年未知岁月好活,一个人过,除非有赫拉克里特、康德那样的使命和智慧,能够终身不娶地渡过一生并单身也丰润。但大多数人,都要寻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相伴着走过未来岁月的风风雨雨。在此过程中,两颗单薄的心灵,就在相撞中增加心智的厚度和深度。而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也就渐渐在消除,这个过程就在告别自卑。
婚姻是超越自卑的旅程,乍听起来有些费解。其实也容易理解。结婚之前是一个人,结婚之后是两个人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当然对未来的恐惧、自卑等就减弱了。
婚姻其实也是一座矿藏,遭遇的问题就是在挖矿。如果总是在回避问题,婚姻就是荒山秃岭。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并与对方形成风雨同舟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婚姻就是沙特的油田。
婚姻,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可细细地去寻思,这恐怕又不是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人生问题,涉及到体制祸害的问题。
婚姻在今日西方和中国有何同异?中国人的婚姻如何才是正常的?我想,随着中国的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问题的解决,中国人都将会得到合乎自己意愿的解答。但这个过程,也将和中国人的婚姻一样,是一个在磨难中合作成长、不断超越的过程。

5. 阿德勒在《生命的科学》中提到的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三大问题:

1、学业问题;

2、职业问题;

3、婚姻和恋爱的问题。

6.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卑与超越》主要内容是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

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7. 超越自卑的内容简介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出其蛛丝马迹。
后来,A·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和A·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象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着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着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A·阿德勒是弗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A·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着名演说家;美国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早先,弗洛伊德已经主张:补偿作用是由于要弥补性的发展失调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响,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认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之感。
以后,A·阿德勒更体会到: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信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当儿童们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他们能够做的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的下去,它便会构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此时,弗洛伊德将A·阿德勒的观点认为是对自我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可是却觉得它未谈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谓的补偿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种功能而已。这时候,A·阿德勒的观点尚未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然而,当A·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两人便势同水火了。
起初,两人还彼此容忍对方,可是当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学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杨格(Jung)的检查时,他们便正式闹翻了。弗氏致书给心理分析学刊发行人:要把他学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则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维也纳心理学会为了A·阿德勒的观点曾经开了许多次会,由于弗洛伊德和其它许多人都坚持A·阿德勒的观点无法见容于心理分析学派,A·阿德勒便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称其为“个体心理学”。
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A·阿德勒便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心理观点,他讥之为对性的迷信,并以社会的概念来解释男性钦羡。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实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视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认梦的解释有其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样,事事都以性来解释。例如奥迪帕斯情结的发生,他也认为史是被宠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当然,性欲是存在的,不过它和饥饿或口渴一样,这种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优越地位时,才能进入心理学的领域。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对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A·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氏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A·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A·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更可涵盖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分劳累的结果,他终于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着作丰富。《自卑与超越》一书,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自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 A·阿德勒却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就的人,《自卑与超越》无疑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想,于此介绍该人该书,应当对于活跃于这个网页的人们无疑也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吧。

8. 他觉得自卑怎么办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是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的学生,和弗洛伊德 的性动力学说不同,阿德勒认为人的基本动力是“自卑”曾经我在我们学校的论坛里写过一个关于大学校园的学生为什么充满活力的文章,我认为因为在大学校园里充满自卑的元素,所以动力很强,使这里充满 活力。一般强度的自卑对人生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应该高兴,至少不应该为此烦恼。

下面的是阿德勒的文章解读。

(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观点之一。该观点出现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义的含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的,人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有谁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无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一直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人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事物。因此,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也是充满了错误的领域。

阿德勒认为,如果去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难以回答,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把该问题及其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动之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不闻,只是观察他的行动,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个人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志向、习惯、特征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行的。这样说来,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是多得不可胜数的,而且每一种意义多少含有错误的成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人的现实,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三者的联系造成的。当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反应时,他便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个人概念;比如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很尽心尽力,他的爱情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与朋友相处也不够融洽,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多么艰难和危险的事,并时时觉得挫折太多,机会太少,活动范围亦相当狭窄。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人接触。”还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游广泛,与人相处融洽,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事,它为自己提供了许多机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成员积极活动,愿意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两个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说:“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种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因素。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均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而属于个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着追寻着“生活的意义”。在儿童5岁的时候,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应付任务和问题的风格。这个时候,他形成了“对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的概念。阿德勒曾举例说明童年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解释。面对不愉快的经验,一种人会觉得:“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另一种人会觉得:“生活不公平,别人总占便宜,我何必要善待这个世界?”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的解释都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意义不是被环境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我们自己。个体心理学在这里扬弃了决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时期,某些情况极易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大部分失败者都来自以下三种情境中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被娇纵惯坏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心理负担较重,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他们会拿自己与周围的人相比较,由此更感气馁,从而加深自卑感。当然身体器官有缺陷的人也有可能克服自己生理缺陷带来的困难,发展自己的才能。被娇纵惯坏的儿童常常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他们的生活意义就是独占鳌头,获取心中想要的任何东西。被忽视的儿童则从不知道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不但怀疑别人,也不信任自己。孤儿、私生子等被归入此列,他们非常孤独,不善与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够帮助他与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来自这三种情境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帮助,以便矫正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阿德勒强调:改进的唯一措施,在于训练他们更加合作,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应该鼓励儿童合作,教给他们从事合作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特别是在同龄儿童的交往中,找出自己的行为方式。

二、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理解阿德勒关于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首先必须了解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阿德勒说:肉体和心灵两者都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至其结束为止,肉体与心灵生长发展的合作便一直继续不断。在生命最初的4-5年间,个体忙于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他的心灵与肉体之间建立起关系。他利用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将它们修下,以配合对优越的追求。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成形。由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些不能适应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会被心灵的发展上要比其他人蒙受更多的阻碍,他们的心灵也较难影响、指使和命令他们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心力,才能获得相同的目标。由于这些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心灵负荷重,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结果,这些人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就较其他人为差。然而,正像阿德勒后来发现的那样,身体器官的缺陷尽管造成了许多阻碍,但绝非无法摆脱的命运。如果心灵主动地运用其能力,设法克服困难,则可能会和正常的人有更多的成就。身体阻碍往往是一种能使人向前迈进的刺激。当然,只有那些决心要对群体有所贡献而兴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儿童,才能成功地学会补偿。这里,阿德勒特别强调一个人的生理缺陷在自卑感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阿德勒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自卑感的各种表现方式:当他们站在关狮子的笼子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拦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觉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依他的生活风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

阿德勒进一步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进自己所处的地位。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人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可能使他却不再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麻木自己。由于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然存在,因此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其行动会逐渐将他自己导入自欺之中,这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情结”这个术语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阿德勒是这样下定义的:“当个体面对一个他无法当应付的问题时,当他表示他绝对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当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尽管有许多心理学派都采用这个术语,但阿德勒断定他们未确切应用这个术语。如果告诉病人他正在蒙受自卑情结之害,那只会回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找出病人在生活风格中再表现出的气馁之处在他缺少勇气之处鼓励他。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的补偿作用必然会同时出现。有些补偿作用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的补偿作用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这种人是在避免失败而不是在追求成功,即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必须指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的自卑感肇端于人在婴幼儿时的懦弱和无能。由于每一个人都曾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加之缺少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所以,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导致自己所处的地位已接近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谁也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取决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之中。优越感的目标如同生活的意义一样是在摸索中固定下来的。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以后,个体就会节减或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争取优越感的最佳理想。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人来说,当他的努力受阻于某一特定方向时,他会另处寻找新的门路。因此,对优越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阿德勒指出,特别强烈的优越目标是使自己变为神,这些人毫不掩饰地表现出他的优越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希望自己成为世界注意的中心。

阿德勒指出个体的习惯和病症,就其具体而言,都自觉是正确的,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自以为是适当的行为,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阿德勒从他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中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说明这一道理:事实上,对优越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而这些人,其错误在于他们的努力指向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若要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的人,道德是让他们知道,人对于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等各种要求,都应以合作为基础,要面对真正的生活,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至于如何从本质上去了解一个人,如何去治疗那些患病的个体,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早期的回忆和梦可以帮助我们。在所有的心灵现实中,最能显露其秘密的,是个体的回忆。回忆绝不会出自偶然,他的回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早期的回忆尤为重要,它表现出个体的基本人生观,是个体态度的雏形。阿德勒曾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大部分人都会从他们的最初回忆中坦然地透露出他们的生活目的,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

阿德勒在谈到梦的时候,首先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背景归之于性的观点。阿德勒的观点是,梦并不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梦是生活风格的产品,它也有助于生活风格的建造和加强。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风格,引起适合于生活风格之间的桥梁。对于梦的解释是属于个体的,我们不可能用一般的公式来解释梦,因为梦是从个体对他所处特殊情境的解释中得来的。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和梦,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追求优越的。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对人的影响

阿德勒尤其强调家庭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与作用。他说,从降生之时起,婴儿就想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各种动作的目标。在最初几个月中,母亲在他的生活时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几乎完全依赖于她,他的合作能力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最先发展起来的。这种联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母亲的训练、教育是技巧的,这种技巧表现在母亲和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阿德勒指出,这种能力无法用教条来传授。每天每时都会产生新的情境,需要母亲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

阿德勒提醒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母亲和孩子的联系。与母亲发生联系的,不仅有孩子,还有父亲,以及围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这三种关系必须给予相等的注意,如果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的联系,则会使孩子难以形成独立性,以及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恋母情结”往往产生在那些希望占有母亲注意力,同时逃避其他人的孩子身上。在这个问题上,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恋母情结”是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是与性有关的。阿德勒批评了这种观点,认为“恋母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他们从不知道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范围外赢得温暖和爱情。即便到达成年期,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仆人;而最能使他们安心依赖的仆人就是他们的母亲。因此,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能产生“恋母情结”。这些只和母亲发生联系的孩子,一旦离开母亲踏入社会,便会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处处受挫。

其实,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夫妻生活不美满,处在这种氛围下的儿童,是不可能训练出合作的能力的。因为他最先感受到的人际合作是父母的不良合作,这样的话,父母也就无法教会他如何合作。况且,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的最初概念,也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得到纠正,否则他们对婚姻会有悲观的看法。

在家庭关系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父亲与孩子之间,父母之间都需要合作。夫妻之爱不能和父母对孩子受相互比拟,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更不能为了前者而抵消后者,或为了后者而抵消前者。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如果们疑心别人较受喜爱,自卑情结的发生就无法避免,即使是好孩子也可能在生活中走上错误之途。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就是孩子间的合作。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假如有个孩子一枝独秀,他很可能夺走大部分的注意或宠顾。对他而言,这是个踌躇满志的得意情境,但其他孩子却会憎恨这种差别待遇。所以,每个孩子都会在他的生活风格里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的结果。

此外,阿德勒还指出,学校是家庭的延长,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注意儿童发展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当孩子开始上学的时候,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为充分。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一直持续不断。由此,儿童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其实,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即使是最坏的学生也会有所进步。阿德勒说,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在学校中曾是屈居人后的孩子,后来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阿德勒借此批评了那种认为遗传可能限制儿童发展的观点,强调指出,能够妨碍儿童兴趣的,并不是遗传,而是对失败的畏惧。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认为,把学生依程度优劣编入不同班级的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在程度较差的班级里,那些心智低下和出身贫寒的儿童混在一起,由于他们在家庭里就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准备,在学校里又受到如此待遇,因此,他们很快就会自己瞧不起自己,陷入越来越深的自卑感之中,这种班级也就成了易于丧失勇气和不再追求个人优越的沃土。阿德勒再三强调: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承的,没能学会合作的儿童,以后会变成神经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杀者。

阿德勒还特别提到了犯罪及其预防的问题。首先,在他看来,罪犯和常人一样都希望克服困难,都想抵达一个目标,希冀由卑下的地位升至优越的地位。但罪犯的目标总是在追求属下他个人的优越,常人却有合作的能力,考虑到彼此的需要。罪犯和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罪犯的目标不包含这种社会意义,他们对别人不感兴趣,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便开始犯罪。其次,罪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是不知道世界上有所谓的同胞之爱,而且对此完全没有经验,这些人的童年往往是受到忽视的儿童,包括孤儿、私生子、弃婴和残废儿童;另一种人是被宠坏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娇纵,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愿意作任何有创造性的努力,只希望别人注意他,而不愿与人合作。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是缺乏社会兴趣,未学会合作之道,而却在追求着虚假的个人优越。矫正他们已造成的错误,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的、合作的和充满勇气的生活。

四、克服自卑感,争取优越感

阿德勒在其个体心理学中一再强调,将人类束缚住的三条系带构成了人类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不能够分开来解决的,它们之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仰赖于其余两个问题顺利解决。这三条系带所构成的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第一条系带是,人类要生存,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争取更高的成就,就必须工作,这就构成了职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佳方法,与第二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第二条系带是,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并且彼此感兴趣,这就构成了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友谊、社会感知和合作。第三条系带是,人是男女两种性别之一。两性间的关系也构成了问题,而且它同样不能与另外两个问题分开来解决。上述这三个问题彼此交缠着,一个问题的解决必定有助于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因此,阿德勒说:“它们其实是同一种情境、同一种问题的各个不同层面。”

如何才能使人在这三个方面获得成功呢?阿德勒分别对职业、人际关系、爱情或婚姻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首先,关于职业的探讨。阿德勒说,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其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对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早年的努力是晚年成功的基础,阿德勒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假设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单独游玩,她开始为她的洋娃娃缝制一顶帽子。当我们看到她在工作时,赞扬她几句,并告诉她怎样才能把它缝得更好。她受到激励后,会更加努力改进其技艺。但是,如果我们叫道:“把针放下!你会刺破手的,你根本不要自己做帽子,我们出去买一顶更漂亮的”!她会马止放弃她的努力。如果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比较这两种做法,我们会发现:前一种做法会使该女孩形成对艺术的爱好;后一种做法会使该女孩不知道自己做得好。同理如果在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金钱的价值,孩子会中凭收入的多寡来看职业的问题,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尽管每个人都应该谋求自己的生活,不至于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但是若是分强调金钱,使“赚钱”成为孩子的唯一目标,那么他必定会与合作之途背道而驰。这样的孩子所遵循的不是他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某种兴趣,而是仅仅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些被感到满意。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保证其优越地位的一种方法。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只望能获得别人的资助。

其次,在涉及人际关系问题时,阿德勒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我应该爱我的邻居?他们为什么不先来爱我?”这句话显露出他缺乏合作的训练和他的自私自利。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遭遇最大的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已之事的人,就是对其同胞不感兴趣的人。这种人无法与人相处,他们只对自己有兴趣。阿德勒还举了妄想狂、忧郁症、犯罪性疏忽等病例来说明缺乏社会兴趣的人,认为他们严重地缺乏合作精神,无法与人友善相处。所以,阿德勒提出,要使孩子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并要关心所有其他成员;就要让父母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并能信任他们的友谊关系。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良好的公民,才能面对现实,鼓起勇气,解决问题。

最后,阿德勒还对爱情或婚姻这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爱情或婚姻的定义应该是这样下的:“爱情,以及作为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或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阿德勒说,如果我们自小就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我们总是太多地注重自己个人的成功与否,过于强调我们自己能够从生活中得到些什么,而不是付出些什么,那么,一旦当两个人以婚姻的关系生在一起时,在合作方面和对人关心方面的任何失败,都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总之,阿德勒最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成为职业的胜任者、所有人的朋友和爱情或婚姻中的真正伴侣。(倪丽虹胡平侠)自卑与超越(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观点之一。该观点出现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义的含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的,人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如果有谁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无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一直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人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事物。因此,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也是充满了错误的领域。

阿德勒认为,如果去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难以回答,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把该问题及其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动之中。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不闻,只是观察他的行动,我们就会发现,他具有个人的“生活意义”,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志向、习惯、特征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行的。这样说来,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是多得不可胜数的,而且每一种意义多少含有错误的成分,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人的现实,人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三者的联系造成的。当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反应时,他便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个人概念;比如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很尽心尽力,他的爱情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与朋友相处也不够融洽,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多么艰难和危险的事,并时时觉得挫折太多,机会太少,活动范围亦相当狭窄。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人接触。”还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游广泛,与人相处融洽,那么这个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富有创造性的事,它为自己提供了许多机会,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由此可以推导他的生活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成员积极活动,愿意为人类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两个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说:“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种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因素。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均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而属于个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存在于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着追寻着“生活的意义”。在儿童5岁的时候,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应付任务和问题的风格。这个时候,他形成了“对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的概念。阿德勒曾举例说明童年时的情境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解释。面对不愉快的经验,一种人会觉得:“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另一种人会觉得:“生活不公平,别人总占便宜,我何必要善待这个世界?”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这三种人的解释都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因此,个体心理学认为,意义不是被环境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我们自己。个体心理学在这里扬弃了决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时期,某些情况极易孕育出严重的错误意义。大部分失败者都来自以下三种情境中的儿童: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被娇纵惯

9. 这就是你一直寻求的婚姻的真相吗

一、婚姻不只是一纸契约

说到婚姻,想起了古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男女双方是没有自主权的,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做主的是双方的家长。从这里可以看出,婚姻在很早的时候就带有了契约的特征。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到了婚姻这块,就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模式:在双方同意,并且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到相关机构履行相关的仪式或者手续,婚姻才算成立。

查了一下,从法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可以将其表述为"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自愿缔结的,以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两性的结合"。

从以上这些情况来看,婚姻确实是一种契约关系。

然而,婚姻的这种契约精神需要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之上,还包括更重要的一点:合作。

所以说,婚姻不只是一纸契约。

三、尊重和理解

即使结了婚,双方仍是独立的个体,还是少不了尊重。

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和意志,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对方身上,可以给对方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只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可能会委曲求全,这种婚姻往往不会幸福,甚至不会持久。

是人总会犯错误的,当爱人出现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数落对方,埋怨对方的不是。错误已经发生,再数落埋怨也没有用。我们可以怀着包容的心态,接纳对方的个性和缺点,不断挖掘对方的优点,更不要跟别人比较。

在婚姻中,相互理解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当夫妻双方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时,可以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用心体会,可以发现对方做这件事情的用意,并试着理解对方。

这些道理许多人可能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光说不做,耍嘴皮子,肯定要不得,我们可以选择做行动的巨人。

阅读全文

与阿德勒是什么婚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法国啄木鸟电影网址 浏览:313
什么样的女生才是真美女 浏览:972
他们演的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英语 浏览:765
琅琊榜绿帽改编 浏览:711
电影天堂之类的网址 浏览:991
与性之剧毒相似的电影男同大尺度 浏览:275
苹果可看的网址 浏览:423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讲解 浏览:405
如何运用健康认证时间 浏览:780
婚姻登记处临时五险交多少 浏览:267
恋上瑜伽韩国电影 浏览:222
进事业单位的考试叫什么 浏览:485
豆瓣酱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266
北京大健康餐饮加盟哪个好 浏览:427
成都式的幸福是什么 浏览:469
鬼迷心窍粤语版叫什么 浏览:985
金华健康码黄色怎么处理 浏览:136
郑渊洁如何创作故事的 浏览:143
韩国电影吃避孕套电影片名 浏览:59
粤语革命战争片 浏览: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