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爱情问答 > 佛教人如何理解爱情

佛教人如何理解爱情

发布时间:2022-05-21 18:46:49

① 佛家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从佛法立场来看,势必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分析;因为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中国人讲的“五伦”,就是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情,而这正是实际的生命现象。这种生命现象,佛教把它分析为三个元素,就是惑、业、果报。但在这里我们把业跟果报看成同一个主体合起来讲,所以惑和业(果报)就是今天所要探讨的两个要点。
谈到惑,首先我们要了解“感情”的内涵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我们整个心性综合的表现。佛法把我们一般所讲的心绪、情绪、个性、感情通通列入“心所”这一个观念,对于不同的心理现象、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所以,爱情,如果我们只是从感情的表象去了解,就会受困于感情的多样化而掌握不到问题的核心。比方说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的像兄妹,有的像父女,有的像朋友,有的像情人,甚至有的像仇人;同样的,爸爸对女儿,妈妈对儿子,也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所以,只有当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最后关键点是人性深处的综合表现,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才能对爱情做一个最忠实的评鉴。

② 佛教对爱情的看法

这是我空间的日志,你看一下吧,我空间还有很多关于佛教的东西。 1.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2.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网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还记得冯巩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很多女性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记得木村演的一部电影里曾经这样诠释“爱”,说爱一个人就是当他幸福的时候你比他更幸福,当他痛苦的时候你比他更痛苦……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看完了《宫》,很喜欢里面的律。他从小就什么都没有,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宫。但是14年以后,虽然经过母亲的一番明争暗斗,他原本可以获得王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爱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的方法。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那么多的人。

③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是:人生在世,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感情和生命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然而,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那么,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因果规律,也不合乎人情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 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④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定的。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就是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着菩萨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⑤ 佛教大师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净空法师---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1、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

2、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

3、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4、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

5、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

6、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8、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9、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

10、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

12、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

13、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

14、果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

15、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

16、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

17、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18、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跟诸位讲穿了,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

19、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

20、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21、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

22、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

23、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24、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25、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

26、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

27、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

28、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

29、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30、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31、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

32、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33、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34、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

35、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6、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37、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

38、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

39、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

40、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

41、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42、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43、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

44、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

45、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46、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看破,你从此以后,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弃。

48、不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

⑥ 佛学如何看待爱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⑦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佛教里的爱是"博爱",与人之性爱不同,凡人的爱情是因性而爱.故佛教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色空空,转眼云烟!而佛教的博爱是永恒的!

⑧ 佛说什么是爱

佛说:爱是着迷,是两个灵魂的正负对撞。相撞的火花是最美的光芒。

佛说:情是不舍,是牵挂,是衷肠。是曾经沧海水,是垂泪到天亮。直叫生死相许,直叫寸断肝肠。情无价,情伤。只要真心呵护,情就不移,地久天长。

佛说:不可见,不可夺,剪不断,理还乱,很绵长。是欢乐,是忧伤。注定冥冥中,犹如千丝网。爱恨情仇皆是缘,一生一世在身旁。婆娑世界,佛渡一切有缘人。

(一)(梵tr!s!n!a^,藏sred-pa)十二因缘之一。又名爱支。也译为‘渴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

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或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爱。缘认识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即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大正27·119a)︰‘云何为爱?谓虽已起贪爱、淫爱及资具爱,而未为此四方追求,不辞劳倦,是爱位。’《俱舍论》卷九(大正29·48c)︰‘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

说一切有部将十二因缘分三世两重因果,以爱、取、有为三因,然经量部谓此乃违背经说,而主张唯有由乐等三受引生的三种爱,是为爱支。

亦即为欲界苦所逼恼,于乐受所生欲爱(ka^ma-tr!s!na^),于色界初二三禅之乐受及第四禅非苦乐受所生色爱(ru^pa-tr!s!n!a^),或唯于无色界非苦乐受所生无色爱(aru^pa-tr!s!n!a^),是为爱支。

又,唯识大乘唯立一重因果,名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其中,爱为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烦恼,系正缘后有而起的润生之惑。

(二)九结之一︰即爱结(anunaya-sam!yo-jana)。又译为随顺结。指染着于境的贪烦恼。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大正27·258a)︰‘云何爱结?谓三界贪。然三界贪,于九结中总立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谓欲界贪,名欲贪随眠,色无色界贪,名有贪随眠。于余经中,立为三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爱的最佳的定义应该是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动物),使其整体感到快乐,但被爱不一定感到快乐。

(8)佛教人如何理解爱情扩展阅读

爱是无私的奉献与给予,包括物质、感情、行动等形式。有爱的人有朋友,博爱的人朋友广。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本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不是不可能成立(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

⑨ 佛教怎么理解感情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⑩ 佛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着,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节选《佛说四十二章经》

阅读全文

与佛教人如何理解爱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影视大全的文件路径 浏览:794
禁欲爱情片 浏览:866
韩国电影家庭教师之私人补习老师 浏览:190
事业单位怎么核算农产品入库成本 浏览:3
汽车分期2年和3年哪个更经济 浏览:877
小舞告诉你什么是生死爱情 浏览:756
中国最大电影网 浏览:867
大尺度电影古装 浏览:60
发生在医院的韩国电影 浏览:244
韩国情爱片在线免费 浏览:423
车载视频免费下载网站有哪些 浏览:873
四个经济特区哪个最南 浏览:171
美女这是哪里呀风景好美呀 浏览:335
这么帅为什么没有爱情 浏览:710
315在爱情数字里代表什么 浏览:976
韩国李采潭全部电影 浏览:91
前海开元公用事业是干什么的 浏览:455
淮安市事业单位住房补贴怎么计算多少 浏览:369
属马孩子属狗男孩的婚姻如何 浏览:590
叶天明是哪部小说的 浏览: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