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什么突破了计划经济

什么突破了计划经济

发布时间:2022-10-01 08:33:29

❶ 近现代以来三次经济体制的变革 是什么

近现代以来三次经济体制的变革是: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92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说法。
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市场体系仅仅理解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层建筑。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3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市场经济开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实践方面,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对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综合配套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场流通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宏观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❷ 中共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命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亮出最鲜明的旗帜。

十二大报告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讨论,并未因此削弱。激烈的大辩论酝酿着经济改革的新变局。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改革的锋芒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后,并非一路坦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寄望于一步到位的价格闯关受挫。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一些人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

1992年1月,北方冰雪未消、南方乍暖还寒,邓小平踏上历时35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南方之旅。

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1992年10月12日,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从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实践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胜利完成"九五"计划,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如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政府机构改革的办法就是"搬庙减人",也就是像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那样,坚决撤并有关部门,坚决将多余的人员分流出政府机关。
3 打破垄断的措施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强化社会监督。
4 抵制腐败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从思想上、制度上、机制上遏制腐败。
5 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的办法就是逐步放开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从新世纪开始的"十五"期间,种种改革措施将继续实施。这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❹ 中国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表现

表现: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胜利完成"九五"计划,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机构改革的办法就是"搬庙减人",也就是像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那样,坚决撤并有关部门,坚决将多余的人员分流出政府机关;打破垄断的措施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强化社会监督;抵制腐败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从思想上、制度上、机制上遏制腐败;改革价格管理体制的办法就是逐步放开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从新世纪开始的"十五"期间,种种改革措施将继续实施。这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❺ 《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在改革思路上是如何突破的

(一)现阶段经济体制中重大的不完善和关键问题

1.构成市场经济的组织功能不完整。政府和市场关系不协调,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大组织形态,是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个有效率、有活力、有秩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是要在市场基础上形成政府调节监管、企业平等竞争和社会组织自协调治理的互动关系。当前,在组织体系的格局中,政府职能依然错位,对市场微观干预过多,监管和服务职能不到位:企业改革任重道远,不同类型企业在权利义务、公平竞争、平等使用要素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明显偏弱和缺位,政府职能难以有效转移。

2.市场体系构成不完善。我国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机制尚未能有效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发展顺利,功能比较健全,但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货币市场不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尚未实现,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市场主体还不能实现公平竞争,成为基础性的体制瓶颈之一。现阶段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包括城镇化市民化滞后、经济结构与分配结构失衡、资源环境不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职能错位等问题,均与市场体系构成不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改革,重点进行阻碍城镇化与市民化的二元要素结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功能。

3.权利和责任体系缺失。权利和义务完整、权责对等,是市场经济走向完善的基础性要求。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设滞后: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不清晰。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权利和责任体系,调节好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社保、公共服务、市场公益等领域的协调性改革。

❻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鼓励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开办公司,做生意,做示范,即使学校,军队,医院也是这样。效果很好,直接的做了示范引导作用,但后果也很严重。

❼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❽ 1787年后,中国是怎样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体制,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经济建立在价值规律之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即国家运用经济和其他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第四,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是全面的、开放的、竞争性质的,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市场。

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第一,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把制度与体制区别开;第二,在这一模式中。计划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间接计划,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社会地位;第三,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全方位全领域性质,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半商品经济”传统观念和改革之初所形成的“半市场”意识。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末能跳出从所有制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社会属性的思维框框,所以还没有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尽管如此,十三大对市场问题的认识已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

1989年前后中国经济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行政控制,直接计划调节的作用有所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这种特殊环境的产物。在这一提法中,计划经济又被强调出来。但这时所指的计划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根本上是不同的。从具体内容上看,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理论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十三大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但对于市场作用的认识有所降低。在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就表现出这种倾向:第一,它认为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经济按比例发展,市场调节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第二,计划经济不限于指令性计划,经济改革要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第三,属于总量平衡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节作用,企业日常活动等小型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第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好综合平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整经济的运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识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的作用不深刻,甚至有所退步。

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中国的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认为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6]事过十多年之后,在中国的改革面临着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春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着名南巡讲话。在这里,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构想。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魔咒,把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对市场经济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党的十四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这是关于市场经济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上的又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飞跃。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遵循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和系统化,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阶段的标志。

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

思想: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实践: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❿ 由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发展:个体经营—农业社—人民公社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时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经济混乱,导致了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客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次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阅读全文

与什么突破了计划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以妈你是穿越者吧为开头写一个故事 浏览:690
全智贤互换灵魂电影 浏览:535
一部美国淘金时代的动画片 浏览:586
女主角 韩国电影 浏览:23
扎职那个APP可以看 浏览:571
无需付费视频网站入口 浏览:503
少女杀手电影 浏览:747
曲靖哪个城市美女最多 浏览:605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百度百科 浏览:551
中国有多少美女才能当大明星 浏览:294
和黑帮大佬的三百六十五天相似电影 浏览:288
韩国电影特工女郎 浏览:474
事业编制人员被裁怎么赔付 浏览:170
在事业中有哪些问题 浏览:760
差额事业单位有多少 浏览:407
樱花校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美女 浏览:240
农村题材电影 浏览:44
莉莎是那个电影里的 浏览:541
谁有那种能看的网站 浏览:260
荒岛电影大全50部 浏览: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