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有哪些规律

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有哪些规律

发布时间:2022-07-11 18:10:20

Ⅰ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社会区,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

城市地域结构(又称城市内部结构)——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土地利用模式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机关团体社区用地,文教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码头仓库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等。

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区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浏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2、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3、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Ⅱ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经济区划紧密相关
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即产业环或者具体的产业部门;而产业环(产业部门)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在这种“循优推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环(产业部门)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扎堆”(Clusters);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产业部门),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SpecificLocations)。正因如此,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比如说是大经济地带、大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时,或者说大到几乎囊括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二)产业链的层次性与区域类型密切相关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由此,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类型划分,往往是依据其在劳动地域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关系,欠发达区域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其下游链环一般则布局在发达区域。
(三)产业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指向性
优区位指向引导产业环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经济区位,表现为产业环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这种空间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资源禀赋指向性,产业环基于对优区位的追求,势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区域的资源禀赋,而后者的空间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资源禀赋的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二,劳动地域分工指向性,劳动地域分工使得各区域具有了自身的专业化生产方向,产业链对专业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三,区域传统经济活动指向性,区域传统经济活动通常是区域特定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经济活动的路径依赖性和惯性使得区域在产业链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Ⅲ 论述城市经济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要看是什么工业了
有污染的重工业要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轻工业要布局在有利于发展和减少开销(例如交通费用,临近销售所在地等)的地方

Ⅳ 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

(1)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为了正确选择合理的空间位置,应全面分析经济活动的需求条件和区位的供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区位,做到地尽其用,物得其所。
(2)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为了保证经济活动强度的适宜,要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以及环境的承载力,使两者的结合相宜和谐。
(3)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应全面考虑经济活动的各类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不断优化各类关系,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协调、稳定高效的发展。

Ⅳ 什么是经济布局

经济布局指
生产力布局、科技布局和流通布局的总和。也就是指生产力、商品流通、科技发展在空间的配置。
经济布局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布局,实际上,经济布局就是指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形式。

我国的经济布局:
(1)东部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好的效益。
(2)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很大,国家要在统筹规划下给予支持。这些地方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有条件的也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3)国家采取有效政策扶持老、少、边、穷地区。

Ⅵ 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市场的供求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使价格不可能无限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能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但是从一个较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其价值相一致的。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可依据其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划分为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又有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和在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之分,前者表现为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的本质联系,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后者表现为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存在的某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联系,例如,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必然存在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作为商品生产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特有经济规律也可划分为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和在某一社会形态的一定阶段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按劳分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有规律。人们对经济规律只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而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就要遭到惩罚。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和在全社会范围内利用经济规律提供了可能性。为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从制度、方针、政策和计划等方面,体现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制定和实施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基本法的民法时,也要认识和掌握社会经济规律,力求使民事活动既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意志,又能体现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作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能够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商品生产者只有使自己生产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这就能够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较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就能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Ⅶ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从空间分布形式上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区和工业区岛状。
演变:
交通运输:区域发展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为线状。中期:出现铁路运输,交通线密集并交织成网。后期:交通网络稠密交通线路四通八达深入区域各个部分
城市发展:早期:城市区域狭小。中期:乡村地区发展为城镇地区,城镇区域扩大。后期:不断扩大
农业用地规模:早期:规模大。中期:变少。后期: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这可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呀!楼主发奖金!!!!

Ⅷ 区域经济学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阅读全文

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有哪些规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们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浏览:980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发挥什么作用 浏览:295
苏东坡有哪些有趣的名人故事 浏览:300
武昌健康证一般多少钱 浏览:195
不健康链接发给微信好友如何知晓 浏览:240
什么叫事业型社保 浏览:72
男朋友的事业出现危机应怎么安慰 浏览:94
五行缺水金的女性适合什么事业 浏览:123
二龙湖爱情故事第二季总共多少集 浏览:904
五行缺水怎么找婚姻 浏览:512
情侣没有多么的幸福感了怎么办 浏览:641
幸福树的泥土不滤水怎么办 浏览:157
古时候有关母爱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770
爱情三元理论包括的因素有哪些 浏览:640
健康码颜色分别是什么 浏览:46
别人夸你幸福女人怎么回复 浏览:214
幸福对什么对子 浏览:765
那就幸福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84
有哪些经济学家 浏览:285
健康亲情金钱怎么排序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