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

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

發布時間:2022-06-08 18:39:09

A. 史記項羽本紀中只要描述了哪三個情節這三個情節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

一個是鴻門宴,這算是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的一次交鋒,人物的性格特點都表露出來,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隱藏人物,可以說就是這個人一舉摧毀了項羽軍團,他就是韓信,他當時只是項羽麾下的執戟郎,也正是這次宴會讓韓信看清雙方高層的對立,當然我認為項羽的英雄,他做不出在宴會下殺手的宵小行為。一個是垓下之戰,他被陷重圍,但仍然勇不可當,百萬軍中縱橫裨闔。東城快戰後,只餘28騎,在烏江岸他本有機會離開,他日東山再起,但是他沒有渡江,他不想戰火再染江東,生靈塗炭,應該是虞姬的死影響到他,讓他更看清了自己…

B. 關於項羽的三個故事是什麼

1、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駐在鴻門准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從中給予調解。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項伯拔劍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2、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氣揚地讓項羽舉鼎,項羽先讓桓楚的4名健壯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3、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在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中國安徽省固鎮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28人。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徹底贏得勝利。

簡介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據唐朝《元和姓纂》和《大宋重修廣韻》記載項羽為周朝分封同宗的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項國後代,春秋時項國被魯國滅後以國名為族姓。

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C. 項羽的感人故事

項羽本紀》是《史記》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史記》於史是「史家之絕唱」,於文是「無韻之離騷」。《史記》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於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如同一軸人物畫卷,在傳記文學的人物畫廊里大放異彩。而項羽是司馬遷著力刻畫的一位歷史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秦亡漢興之際的風雲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在他的身上,有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千秋霸氣,也有凄婉纏綿的兒女情長,還有烏江邊上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懷。項羽的一生叱吒風雲,卻沒有逃脫失敗自殺的悲劇命運,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司馬遷在項羽身上傾注了強烈的主觀感情,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司馬遷的一生也是壯麗動人的一生,他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祖,又被譽為「史學史上的李白」。可是,因為李陵之禍,司馬遷遭受宮刑,成為閨閣之臣。所以,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也是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魯迅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以惺惺相惜之筆,對項羽的英雄氣概給予了熱情歌頌;對項羽的缺點,雖下筆嚴峻但絕無渲染;對項羽的失敗和滅亡,司馬遷則飽含同情和惋惜。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雖然歌頌和同情項羽,卻並不是「愛則欲其生,恨則欲其死」,而是把項羽寫得真實生動、有血有肉。他愛人禮士,又妒賢嫉能;他焚燒阿房宮、坑殺俘虜,鴻門宴上又動惻隱之心。他常顧念百姓疾苦,有時還與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至於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場面,則兼有風雲氣和兒女情。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有機地集項羽於一身,使得項羽的形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如何把握項羽這一文學形象呢?作者認為應緊扣以下四個事件進行分析:
一、巨鹿之戰,英名永傳
魯迅曾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項羽的一生是有價值的。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勛,足以讓他載入史冊,永垂不朽。項羽三年的反秦活動,最根本的是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戰中,擊敗秦主帥章邯,俘獲秦兵20餘萬人,一舉摧毀了秦軍主力,加速了暴秦的滅亡。明代茅坤說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史記抄》)司馬遷以飽蘸感情的筆墨描繪了巨鹿之戰的驚心動魄: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抄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武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這是何等威風!司馬遷寫項羽戰前破釜沉舟,一連使用三個「無不」描繪戰爭場面,「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諸侯軍武不人人惴恐」,「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使項羽勇冠三軍的英雄形象彷彿透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屏障,立於我們眼前。司馬遷在「太史公曰」熱情地歌頌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證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認為,項羽雖未成帝業,但在秦滅漢興之間,在一個時期以內發號施令,權威如同帝王一般,所以把他列入「本紀」。
二、鴻門宴,恃功輕敵
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曾自言「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然這僅指鴻門宴之前,鴻門宴是歷史的轉折點,也是項羽一生功業的轉折點,從此以後,項羽就一步步地走向失敗,走向滅亡。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最精彩的場面描寫,鴻門宴有強烈的戲劇感,有尖銳的矛盾沖突。故事一開始就寫出項羽的聲勢和劉邦的岌岌可危,項羽軍40萬,劉邦軍10萬,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項羽說:「旦日養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暗示戰爭一觸即發,接著項伯往來溝通,戰爭的陰雲暫時掃去,但項伯一句「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引出鴻門宴的場面;宴會開始,劉邦謝罪,項羽留宴,矛盾又似乎解決,但緊接著范增舉玦,項王不應,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氣勢又趨緊張;關鍵時刻,樊噲闖入軍門,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舞劍只得草草收場,故事從高潮走向結局。最後,劉邦假裝如廁逃走,張良留謝,氣得范增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留下了君臣不和的餘波。整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使人身臨其境。
在鴻門宴中,我們可以看到,范增忠心耿耿,項羽不聽不理;項伯吃裡扒外,項羽卻言聽計從;劉邦甜言蜜語的恭維奉承,樊噲義正辭言的申訴斥責,張良宴會之後的巧妙支應,他都一一容下。項羽完全被劉邦君臣里應外合地利用和愚弄了,失去了一個消除劉邦的最好機會。項羽不殺劉邦,主要原因是劉邦用謙卑恭順的手段,滿足了項羽驕傲自大的心理,所以,毛澤東曾惋惜地說道:「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在這里,我們看到:劉邦多謀,項羽天真;劉邦膽小虛偽,項羽心胸坦盪。項羽縱虎歸山之後,兵力雖強,卻處處被人牽著鼻子走。他先是被田榮牽到了齊國,隨後又被劉邦牽回了彭城,馬不停蹄,疲於奔命,最終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
三、霸王別姬,俠骨柔情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史記》『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司馬遷的主觀感情隨時流露,這一點在《項羽本紀》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司馬遷寫項羽最後兵敗自殺,竟用了兩千多字,帶有強烈的抒情性。霸王別姬是《項羽本紀》感人至深的描寫。
項羽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四面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是多麼悲慨淋漓的歌聲和場面哪!在這里,項羽俠骨柔情,動人心弦,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如果說「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開了後世浩如煙海的才子佳人小說之濫觴的話,霸王別姬則首開後世小說英雄美人情節模式的先河。
在這里,項羽是真心英雄。豪氣沖天的西楚霸王,當自己已經到了英雄末路、託身無所的困境時,不是擔心自己,而是擔心自己所愛的女人。西楚霸王也有著如此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風雲氣和兒女情在項羽身上得到了完美結合,這個真實生動、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動了人們。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邦,當他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的時候,遇到自己的一雙兒女劉盈和魯元公主,車夫把他們抱上車,可劉邦嫌車子太重跑不快,幾次把兩個親生兒女從車上踢下去,令人不可思議。劉邦以其政治家的遠見和智謀打敗了項羽,可劉邦絕對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英雄。劉邦最終坐上皇位,卻似小人得志。魯迅曾有一句詩歌:「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項羽重情重義,方顯英雄本色!
四、烏江自刎,英雄本色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而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為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項羽被漢軍逼至烏江,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拒渡烏江。從而引來後人許多感慨: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認為,做人要做人中豪傑,做鬼要做鬼中英雄。項羽為了保持自己崇高的人格,放棄求生的機會,讓李清照非常感佩。李清照的見識和豪氣亦是巾幗不讓須眉。而杜牧則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伸能屈才是真正英雄。項羽應該等待時機,卷土重來。
項羽生前戰功赫赫,死得慷慨壯烈,他的死是英雄之死,所以他的毀滅是悲劇性的。悲劇總是能打動人心,那是因為人生本來就不完美,悲劇容易讓人產生深深的共鳴。項羽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至死不失英雄本色;李廣並無必死之罪,因不堪刀筆吏之辱,橫刀自刎;屈原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田橫兵敗之後,不願投降漢朝而自殺;荊軻刺秦王,義無反顧,易水送別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歌聲,氣蓋一世,盪人心魂;譚嗣同為了變法,慷慨赴死,臨行前「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詩篇,使得風雲變色,草木同悲!這些英雄人物的生死抉擇告訴我們:即使命運是不可戰勝的,人的意志同樣是不可屈服的!
歷史總是讓人思接千載,見賢思齊。項羽壯烈的人生精神讓我們感慨萬千。「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的腳步匆匆向前,轉眼之間,項羽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筆者常常想,人心進步了嗎?項羽在兩千多年以前面對生死尚能作出抉擇,現在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又有多少人能夠超越!

D. 有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

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也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把它舉起來」。

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

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4)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擴展閱讀:

霸王舉鼎一直是民間的一個傳說,當時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他的叔父在江南起兵反對秦朝統治。

項梁派項羽去聯絡當地的一個大官,大官讓項羽舉鼎,項羽大喝一聲之後大鼎就被高高舉起,而且還三起三落。

從此之後項羽就天下聞名,大官兒也滿口答應幫助項羽起義。也因為這個故事項羽舉的鼎有多重成為很多人好奇的事情。

根據那個大官兒的說法,這個大鼎足有千斤,但是古代的計量單位跟現在有很大不同,如果按照現在的千斤重量來算那肯定不是人類能舉得起的。

所以大鼎肯定不是像那個當官兒的說法一樣,在史記的記載中這個大鼎是700多斤。

不過這同樣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相關專家表示,人能舉起的重量大約在80公斤到90公斤左右。

後代歷史學家根據項羽從小習武健身的狀況分析項羽舉的鼎應該在85公斤左右,而85公斤換算成秦國以前的計量單位確實是那時候的千斤重。

當時那個大官手下4名健壯的士兵舉不起一個85公斤的鼎,而項羽身體健壯,力大如牛,舉起一個85公斤的鼎也是合乎情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霸王舉鼎

E. 從一決雌雄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怎樣的項羽

一決雌雄是什麼意思?

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秦末漢初,楚王項羽、漢王劉邦,兩人為爭奪天下,戰爭頻繁,相持日久,不分勝負。只是苦了雙方的士兵和百姓,精壯的士兵為頻繁的征戰所累而叫苦連天,老弱百姓更是被水陸軍運拖得喘不過氣來。

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多年來之所以戰爭頻繁、混亂不堪,只是因為我們兩人互相爭斗的緣故。我很想與你面對面地挑戰,一決勝負,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殘殺,白白受苦。」劉邦笑著拒絕說:「我寧可與你鬥智,不願與你直接斗勇。」

結局的項羽是悲劇型人物形象,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後人都認為項羽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然而, 項羽雖然偉大, 他的膽略和驍勇中卻夾雜著粗俗與盲目, 在經歷楚漢之爭後, 項羽竟敗給了曾經甚至不能稱之為對手的劉邦, 而落得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可悲下場, 終成一個悲劇人物。

F. 司馬遷在《垓下之圍》中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段塑造了怎樣的項羽形象

細節描寫,再現英雄風姿
——司馬遷《垓下之圍》賞析
湖北省襄樊職業技術學院 蔣紅梅
人生之路漫長.但起關鍵作用的只有幾步。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卻不墜凌雲之志,以血作墨,以靈為紙,完成了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巨作。
《史記》所記四千餘人,司馬遷運用細節描寫這一「特異功能」,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細節描寫是指文藝作品對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的細膩描繪,以具體生動地反映事物特徵、增強藝術感染力為目的.服從於藝術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垓下之圍》中的細節描寫集中體現在對歷史人物語言細節和行為細節的構思與刻畫,內容多為「鋒芒毛發」(王充語)的生活瑣事。自成單元,形成可以獨立的小故事格局,引人人勝,欲罷不能。
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人物,他猶如一條巨龍,在江海中騰挪跳躍、叱吒風雲.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撼人心魄的壯舉。巨鹿之戰,27歲的項羽作為起義領袖,英勇善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為滅秦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天下矚目的英雄。鴻門宴,項羽放虎歸山,有勇無謀,坐失良機,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為自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垓下之圍,31歲的西楚霸王,用自刎為自己悲劇的一生劃上了句號。這三個故事,演繹了項羽由輝煌到失敗,由失誤到末路的人生三部曲。並在各種矛盾沖突中,展現了秦漢之際錯綜復雜的社會變革。
《垓下之圍》是《項羽本紀》中的最後一個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戲,司馬遷運用細節描寫對垓下之圍、東城大戰、烏江自刎三個生死攸關的場面,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月夜突圍、陰陵迷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自刎贈頭等一連串的情節,進行了惟妙惟肖、生動傳神的描繪.豐富和發展了一代梟雄項羽的鮮明個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舉鼎的悲劇英雄躍然紙上。 .
場面之一垓下之圍是全劇的序幕,司馬遷以舒緩的筆調,細膩描敘項羽在四面楚歌、駿馬長嘶的驚魂之夜,點亮燈燭,夜起帳飲,慷慨悲歌的場景。項羽被圍垓下,軍情急迫.但此時此刻他最最割捨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愛妃虞姬。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項主對虞姬的難舍之情,唱出了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奈。霸王別姬「泣數行下」,流出了蓋世英雄的俠骨衷腸,流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慚愧。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蓋世英雄,竟然落到戰無計,妃難保,只能以淚訣別的地步,這是何等蒼涼悲壯的情景啊!史公細描「歌」與「淚」,把英雄豪氣與兒女之情,無可奈何與眷戀不舍相交匯.真是力透紙背,驚天地,泣鬼神。清代吳見思說:「一腔悲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也!」
東城大戰是《垓下之圍》中最緊張,最激烈的場面。這一幕司馬遷把項羽放到緊張激烈的斗爭中,多角度、多層次地細描他的霸王之氣,刻畫他的性格。展現他的英雄風采。突圍前,司馬遷抓住項羽「分散」、「聚合』』等指揮若定的細節,展現其大兵壓境.孤立無援的嚴峻局勢中的處亂不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陰陵道中,「田父紿日:·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田父騙他,指向左邊,項羽便不假思索地馳向左邊.表現了其不騙人,也不相信別人敢騙他的直率、粗獷的性格。「左」字獨立成句,節奏短促。猶聞其聲,彷彿那五千騎追兵已從征塵滾滾中疾馳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盡蓄筆端。突圍中,史公用項羽一呼,漢軍披靡;項羽一叱,人馬俱驚等細節。把陷入漢軍重重包圍中的項羽描寫成一尊凜然不可冒犯的天神,一隻被獵犬激怒的猛虎。潰圍、斬將、刈旗如囊中取物,盡顯其勇冠三軍,力挫群雄,所向無敵的勇猛之威。突圍後,一句「何如」,更是寫盡了項羽得意自負,淋漓盡致地彰顯了西楚霸王之氣。
烏江自刎這一悲劇場面,司馬遷著意描寫拒渡、贈馬、賜頭等細節。展現項羽寧死不屈,知恥重義的性格特徵。經過奮力拚搏,項羽來到烏江。面對烏江亭長的苦口勸說.項羽在生與死、苟活與尊嚴之間,從容選擇了後者。項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拒渡時的鎮定安詳之笑,顯示了他「知恥近乎勇」.「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臨大難不苟免的淳樸、真摯、重義的聖者之氣。李清照的《烏江》絕句,高度贊揚了項羽的英雄壯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對自己的死,雖毫不在意,但卻不忍愛馬被殺。「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表現了項王對江東父老的深厚情義。「故人」追之、認之,必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吾為若德」。這細節出人意料、千古未聞。但項羽談笑而死,視死如歸,卻使人「驚動悲慨,千載下如昨日事也」。拒渡、贈馬、賜頭等細節,形象生動、蘊涵豐富,其中雖有傳聞、揣度,但無一不使人感到可信,人情人理。情理兼勝。正如清劉熙載言:「太史公時有河漢之言。而意理卻細入無間。」錢鍾書言:「司馬遷善設身處地,代做喉舌。」
文中形象生動、色彩斑斕、蘊涵豐富的細節描寫凝聚著司馬遷深邃的藝術匠心和獨到的創作才華。項羽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小事,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徵,達到了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有機統一,具有較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和史學認識價值。
-

G. 關於項羽有哪些有名的故事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項梁起義後,徵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採納謀士范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斗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斗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巨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漢高祖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巨鹿,關中空虛,佔領了咸陽。 項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漢高祖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漢高祖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採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借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漢高祖。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餘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佔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漢高祖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漢高祖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卷土重來。 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引起諸侯和功臣不滿。先是田榮據齊反楚,項羽急忙率軍討伐,漢高祖便乘隙東進。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漢軍從漢中潛出故道,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之際,一舉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萬精兵還救彭城。 此時,漢高祖仗恃兵多將廣,麻痹輕敵。項羽軍則收復失地心切,鬥志旺盛。三萬楚軍在項羽率領下,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台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戰斗從拂曉開始,楚軍勇猛頑強,邊打邊沖。到了午時,已將漢軍打得大敗。楚軍追到彭城東北的泗水,漢軍紛紛落水,死者十餘萬。漢軍向南方山地潰逃,楚軍追擊至靈壁(在今安徽省)以東的睢水上,又殲滅數十萬人。漢高祖只率數十騎逃出重圍,連妻子呂雉和父親太公都作了項羽的俘虜。彭城一戰,項羽決策果斷,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敵不意,擊潰漢軍數十萬之眾,是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漢高祖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這期間,漢高祖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漢高祖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漢高帝五年(前二0二),漢高祖發兵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鶭,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蘇洵嘉佑集?項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余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余。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進,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頁良。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參考資料: http://www.jnbiz.com/blog/more.asp?name=cn9sky&;id=44&commentid=940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麻煩採納,謝謝!

H. 垓下之圍主要描寫的三個方面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

1、塑造了一個性格特點十分鮮明的悲劇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表現出了英雄多情而又無奈的心境。

2、同時也暗示出了項羽不善用人,眾叛親離的困境.在東城之戰中,連斬數將說到做到,展露出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

同時也表現出了他愛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而歸咎於上天要滅他的悲劇性。因失敗而無臉見江東父老而自殺,寧死不辱,揭示了項羽內心世界中知恥重義的一面。

3、同時也表現出他走投無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之心,多角度的個性描寫和心裡刻畫,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8)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擴展閱讀:

賞析:

本篇在塑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最主要的是選擇最能影響項羽命運發展的關鍵事件,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他個性特徵的事件來展開具體的描述,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展示人物的命運與人物的性格特徵。

《垓下之圍》主要寫了三個事件:垓下絕唱、東城快戰、烏江自刎。當項羽大軍被圍垓下,軍情何等急迫!作者卻以舒緩的筆調去寫項羽夜起帳飲,慷慨悲歌,傾訴對虞姬與駿馬的難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寫,才能表現出項羽一腔怒憤與英雄失路託身無所的悲情。

東城突圍,項羽兵剩無幾,面對失敗,他認輸但不服氣,為了證實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過失,他賭注似地為部下表演「快戰」,斬將搴旗,再現當年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的英姿,然而描寫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無良謀的特徵了。

兵退烏江,本可渡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因愧見江東父老而寧死不辱,體現了他知恥不苟活卻又自暴自棄的性格特徵。至於以自己的坐騎贈亭長,將自己的首級送故人,則進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義氣的風度。

I. 誰能分析《史記》中項羽的人物形象

項羽一生氣宇軒昂,躊躇滿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業,但由於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為是,認識上的偏差,作戰謀略上的失誤,血氣方剛而智謀不夠,最終只能是走投無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對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項羽本紀》一文中自始至終都曾做過生動傳神的描寫。如寫項羽年少時學書學劍都不成,但他卻自有道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讀書寫字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擊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 要學對付萬人的本領。

他的一番話就體現體現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漸進,逐步積累自己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來使自己有足夠的閱歷來對付戰亂中的各種情況。後來,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學兵法,但「又不竟學」,半途而廢。

(9)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擴展閱讀

《史記》里的本紀,本以各代帝王為中心,敘述各朝代的興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項羽雖沒有成功帝業,但因為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在秦漢鼎革之際的一段時間里,他發政令、稱霸王,權同帝業,所以司馬遷列項羽於本紀。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並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現了對項羽的尊重。

J. 有什麼歷史故事和項羽有關

與項羽有關的歷史故事有,《霸王舉鼎》。《鴻門宴》。還有《十面楚歌》。

閱讀全文

與從哪些故事情節塑造項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陽哪個部門辦理國際健康證 瀏覽:812
美女天梯在哪裡 瀏覽:660
一笑傾城說的哪個美女 瀏覽:492
床戲激情電影合集集錦 瀏覽:780
兩小無猜什麼才是愛情永恆的 瀏覽:882
沒有愛情的滋潤身體乾涸什麼意思 瀏覽:876
韓國電影男孩愛上繼母氣死父親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91
在哪裡可以找到幸福感 瀏覽:758
鉛會影響到呼吸器官的哪些健康 瀏覽:533
cc公主電影 瀏覽:435
周慧敏和洪金寶演過的電影 瀏覽:987
女主嫁給幾兄弟的古言小說 瀏覽:409
四川哪裡事業單位最好考 瀏覽:872
港台老電影大全 瀏覽:999
西方的童話故事有哪些英語 瀏覽:532
懷舊老神話電影100部 瀏覽:445
夜蒲團女孩戴個假發的電影名字 瀏覽:287
大學生惡性心理微電影偷食觀後感 瀏覽:864
和美女洗澡的樣子是什麼 瀏覽:910
怎麼提高對象幸福感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