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三大歷史故事有哪些

三大歷史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8 00:34:23

❶ 中國的歷史故事很多像星星一樣璀璨你還知道哪些至少寫出三個

歷史故事真的有很多,比如在三國時期,像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等等這些故事,都非常的了不起。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❷ 哪三大歷史故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東野圭吾

《史記》曾經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一件小事:

說是劉邦在彭城大敗給項羽以後,落荒而逃,項羽派遣手下丁公緊追不舍,誓要將其斬殺。萬般無奈的劉邦只得向丁公苦苦哀求:“同為天下英雄,何必趕盡殺絕呢?日後成事,必當厚報”,被劉邦打動的丁公便放其逃脫。

再後來,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昔日曾經饒過劉邦一命的丁公,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便興高采烈地前往拜見劉邦。只是,讓丁公萬萬沒想到的是,等待自己的並非“救命之恩、湧泉相報”,更非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是由劉邦直接下達的一道處死命令。

“聽人勸,吃飽飯”,這句話永遠只對比你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有效。面對領導,面對上級,你能做的就只有領會真實意圖,予以附和性回應。

所以,永遠不要試探人性,人性易碎,請小心輕放!

❸ 山西的三個歷史典故,鎮國寺傳說,康熙錯字,無字碑,分別出自哪些歷史典故,原典是什麼跪求答案。。。

鎮國寺傳說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規制奇古,絕不類今世所為……寺創於北漢孝和帝天會七年……」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鎮國寺》的這段文字,記載了平遙鎮國寺建構的罕見,也銘刻下古寺在全國的奇絕。
鎮國寺內有萬佛殿,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千古奇構,加上殿內11尊原建時的彩塑,使得鎮國寺早在1988年便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7年,與平遙古城、雙林寺並列為「一城兩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月24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千年古寺。
「京城」之名非虛有
從平遙古城出發,驅車向東北十多公里,進入平遙縣襄垣鄉郝洞村,再前行不足千米,面前出現一片綠蔭。綠蔭中,一座木牌坊題額格外醒目,上書「京城寶剎」,這里便是鎮國寺的所在。
平遙鎮國寺創建於五代時的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金天德三年(1151年)等多次重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稱鎮國寺。
一座地處晉中平原的古寺,何以「京城」命名寺院?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大動盪之期。在以軍事實力為較量的第一資本的當時,各國對於宗教文化少有重視,佛寺廟宇毀壞比比皆是,主動修建的更是寥寥無幾。而在這亂世,五代後期的北漢卻是一個例外。據《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第十》記載,後漢皇族劉崇原為太原尹,後升至中書令,郭威兵變殺死後漢隱帝建立後周,劉崇不服,以太原為都,繼續稱國號為「漢」,史稱北漢。劉崇去世後,其子劉承鈞繼位,改元天會。劉承鈞為求自保,一面乞憐契丹人「甘當兒皇帝」,一面提倡崇信佛教,乞求佛祖庇佑,在境內大修佛寺。
北漢朝廷修築的寺院中,比較著名的有平定法華寺、臨縣普照寺、太原天龍廟、平遙鎮國寺等。鎮國寺建造之初,以該地秦漢時代屬京陵城,故而定名京城寺,後更名「鎮國」。根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記載,北漢興修的寺院在後代一再重修,幾乎全都更改了容顏,唯有平遙鎮國寺的萬佛殿,至今仍舊保持了1000多年前原建時的風貌。
鎮國寺坐北朝南,為兩進院落,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三座主要建築,天王殿兩翼配有鍾、鼓樓及腋門。一進院的東西廊有碑亭、二郞殿等各殿。二進院的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等。整座寺中現存有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共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餘幅,還有鐵鍾1口,碑碣20餘通。
「古樹金剛」曾救寺
鎮國寺中山門前、院落中,有古樹十幾株,多為槐樹,最古老的樹齡已有千餘年。整個寺廟籠罩在參天的樹冠之中,紅牆綠樹映襯,禪意頓生。
和現存的大多寺院不同,鎮國寺沒有專設的山門。在這里,天王殿即為山門。鎮國寺管理處主任梁家樺向記者談到,這種天王殿兼做山門的寺廟建築形制,正是五代時期的典型特徵。
鎮國寺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至今仍保持著元代的建築風格。殿兩側各設一腋門,西腋門額曰「乘幽」,東腋門額曰「崇虛」,其名皆取自佛教經典。
天王殿按「晨鍾暮鼓」的佛教文化,於東、西分築有鍾樓、鼓樓,都為五脊六獸懸山頂,四柱亭式的建築。但樓上鼓已不存,唯有碩大的鑄鐵古鍾依舊保存完好,端掛於東邊鍾樓之上,擊之,方圓十多里的村落都能聽見鍾聲。鐵鍾鑄於金皇統五年(1145年),不僅在平遙境內最為年久,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據村民介紹,1958年「大煉鋼鐵」的狂熱運動中,郝洞村的群眾全力呵護,才使這口古鍾逃過了那場砸鐵煉鋼的大劫難,保留了這件瑰寶。
說到古寺的劫難,不得不提的是天王殿外的四棵高大古槐樹。四棵古樹樹齡皆在數百年以上,樹身粗大,至少需4人才能合抱,在天王殿前東西方向一字排開。民間傳說,這四棵大樹為鎮國寺的「四大金剛」,可謂護寺神將。說來也神奇,1994年夏天的一場雷雨中,一道閃電擊向鎮國寺,但閃電霎時被其中一棵槐樹吸走,樹枝斷裂,樹皮燒焦,天王殿和整座鎮國寺卻毫發未損。次年,被電擊的槐樹又是一片綠意蔥蔥。
采訪中,梁家樺談道,「四大金剛」一說不過是民間的認識,但古樹護寺,實有科學依據。國家有關建築專家看過該寺及門前的大樹,便曾指出,古人建寺門前植樹,實際上就是要其起到避雷針的作用。
建築奇葩萬佛殿
穿天王殿而過,即可見到鎮國寺的主殿——萬佛殿。此殿為大漢天會七年(963年)建造,是建寺時的原始建築,距今已有1049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萬佛殿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九脊歇山頂。檐高5.27米,檐出2.94米,舉高3.60米,總高8.86米。正立面左右各開二窗,前後明間各開一門,四周砌厚磚牆。人們鳥瞰大殿可見,形體接近正方形,屋頂龐大,出檐深遠,但由於屋頂採取了舉折,屋角反翹,便使沉重龐大的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建築藝術形象。
大殿用柱12根,高3.42米,均包入牆內,柱礎也不可見。據鎮國寺工作人員喬淑彥介紹,古人建殿,為防止包入牆內的殿柱日久因潮腐朽,每根柱底於外牆開一孔,用以透氣防潮。另外,柱頸上闌額不出頭,柱均向內側,柱上架有斗拱,使得大殿檐出足足2.94米。
這么深的出檐,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建築建構的貢獻,因此,古殿能很好地防範雨水侵蝕。記者采訪當天,正逢平遙剛剛經過一場大雨,但雨水僅僅打濕大殿台階上出檐下台階的三分之一,牆體更是滴水未濺。
觀鎮國寺四面遍布的排水設施,古人比今人似乎考慮更要周全。大雨之中,現代城市頻頻內澇,但整座鎮國寺內,遭受雨水之後,院內雨水排泄極為順暢。
殿內屋頂,採用梁架木結構支撐,縱橫構件聯結牢固,不設頂柱,使得殿內空間不受立柱影響,顯得異常寬闊。整座大殿,不用一根鋼釘,正是勾連契合的卯鞘,將整個建築整體支撐了起來。該殿結構與裝飾並重,用料合理,設計獨具匠心,歷千年而未毀壞,令今人嘆服。
萬佛殿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雖歷經維修,但至今仍完整地保持了唐晚期到五代建築風格,遠望雄偉壯觀、氣勢非凡,是難得的古代木建精品。正是如此,鎮國寺的古建成就,被建築界稱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不朽之作。
稀世珍品藏古寺
鎮國寺建築奇絕,其他珍品也極為眾多。萬佛殿內有彩塑11尊,都是五代時期的作品,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菩薩、二天王、二供養童子。
主像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一副安逸慈祥、和顏悅目之態,旁邊緊依主像的是迦葉和阿難尊者。傳說迦葉從小出家,一生勤勉求進、苦修一世,所以被塑造成了一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阿難則顯得年富力強,身著僧衣,體態優雅,顯得聰穎、慈善。再往前面四尊為兩菩薩和兩供養菩薩,菩薩為坐像,貴婦人形象,面額豐滿,文雅嫻靜。兩邊站立的供養菩薩,神態隨意自然,體態豐滿,塑造手法有明顯的唐代特徵。菩薩前的兩天王,手執兵器、身穿盔甲、蹙眉怒視、威武雄健,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最前的兩供養童子,一副天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形象,一尊肅穆祈禱,另一尊四處張望,一動一靜,形神各異。
這些塑像,雖然是佛教宗教神化後的塑像,卻是按照當時社會等級制度加以創作、布局,他們的衣飾、裝束、神情,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塑像匠師的這種寫實的藝術手法,反映出了1000多年前各個社會階層人物栩栩如生的鮮活形象。這些塑像均為我國現存寺廟中僅有的五代時期作品,堪稱「稀世珍品」,在我國雕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除去彩塑及前面提到的鐵鍾,鎮國寺一塊上下左右均殘的半截碑也極珍貴。碑高84.5厘米、寬58厘米、厚36厘米,上面雕有碑文,共19行476字。以殘碑的厚度估量,原碑應該很高大,而從碑文內容分析可知,這是一塊墓碑。該碑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維修鎮國寺的時候,工人們從寺外撿回,計劃製作碑座的原料。後來,負責工程的田增檍發現殘碑上有很好的書法,不忍毀壞,便保留下來。光緒十年(1884年),當地恩貢田耕藍專門撰寫了《半截碑記》記載這段故事,並嵌修於東碑亭的牆壁上:「半截碑者,不知何人所書也。嘉慶年間廟工告竣,會立碑之際,欲作碑座,形象已成。余祖增檍公見而止曰:此碑書法甚好,不可毀也。存之以為學書者臨摹。」讀碑文可知,如不是田增檍首倡保護,其族孫田耕藍勒碑銘記,該碑早已不復存在了。後人從殘留的476字的用詞、記事、成語應用等方面分析,該碑為北漢時期王室成員之墓碑

康熙錯字錯字是——「峰」字,是康熙在山西五台山上留下的。
「避暑山莊」中的「避」字多一橫,而「峰」字則少一橫。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康熙「避」字不會寫,一時筆誤,難道「峰」有多少筆畫,這位從小習書的皇帝爺也搞不清?非也。
說起來這個字與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聯,這就是清宮三大懸案之一——順治皇帝出家之謎。
順治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是清朝第一位小皇帝,但在24歲那年便駕崩了。宮里傳出的說法是死於天花,而坊間則另有說法,傳說順治是為情所困,出家為僧。為何情所困?原來他深愛的妃子董鄂氏病死了,傷心欲絕,萬念俱滅,最後連江山也不要了,走入空門,到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當了和尚。
這樣,皇位傳給了時年只有8歲的玄燁,年號康熙。玄燁當皇帝時還小,父皇之死成了他最重的心事之一。長大後,玄燁便想弄個水落石出。聽說父皇出家在五台山,他便借來此拜佛為名,悄悄打聽父皇的下落。行到山上靈鷲峰菩薩頂寺附近時,剛好遇到一儀表非常的僧人。康熙便與僧人打招呼,僧人自稱「八乂」。康熙查聽不到父皇的下落、行蹤,心裡很是失落,下山後他反復念叨「八乂」、「八乂」,猛然醒悟,原來自己曾見到了父皇,就是那個僧人。
這怎麼說?「父」字上下拆開,不就是「八乂」么。玄燁趕緊帶上隨從上山尋找,但「八乂」已找不到了。玄燁為粗心而後悔,覺得自己的父子緣分太薄。在題字時,便有意將「靈峰勝境」中「峰」字下的「豐」,少寫了一橫,寓意「父子緣薄不相識,人生有憾難圓滿」。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傳說中卻包含了康熙對父皇順治的深深思念之情。此聖跡如今遊人都能看到,此四字後被刻在菩薩頂寺山門外的牌樓上,是五台山著名的景點之一。

山西無字碑
宋太宗趙光義奪取晉陽,受到了晉陽人民頑強抵抗。在攻佔晉陽後,他對浴血抵抗的軍民非常惱火,強令遷出城外,然後放火焚燒晉陽城,同時又引汾、晉之水漫灌晉陽城。趙光義的水與火,把在汾河畔挺立了1500年的晉陽古城夷為廢墟,而在唐明鎮的基礎上重建太原城。趙光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晉陽人民的極大憤慨。盡管如此,趙光義仍想把自己奉為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筆親書的《晉祠銘並序》,書寫了一幢《太平興國碑》,吹噓自己滅北漢劉繼元、火燒晉陽、重建太原的「功績」。但是,他的這幢碑得到的卻是李世民《晉祠銘並序》截然不同的下場。游晉祠的百姓,見到《太平興國碑》就用石頭、瓦片、磚塊砸,用刀刮磨,碑上布滿痰跡、刀痕,久而久之,碑文被刮剝殆盡,一個字跡都未留下。現在,在棲雲樓旁的台基上,仍然立著這幢字跡全無的石碑,這就是和貞觀碑形成鮮明對比的趙光義的「無字碑」。

❹ 春秋戰國三大戰役有什麼歷史典故

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並立,征戰頻繁.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的戰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並不堅決,龐涓也不急於回救,繼續竭盡全力攻克邯鄲.直到魏軍已佔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兵回救.龐涓接令後,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隻身逃回魏國(一說被俘後放回).
馬陵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前342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發生地點: 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
事件介紹:
戰國時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
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鑒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二十七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乃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太子申本有退軍之意,龐涓不聽,率軍緊追.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擊.齊軍退至樹木茂密、道狹地險的馬陵.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敗,龐涓憤愧自殺.齊軍乘勝進攻,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長平之戰
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歷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並沒 有誇張的成分.當然,就戰爭規模之大,殺傷程度之烈而言,在當時的眾多戰爭中,沒 有比秦、趙長平之戰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戰爭中,秦軍貫 徹正確的戰略指導,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 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制定正確的兼並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 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勝利 捷報頻傳.100餘年中,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 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面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 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只有趙國,自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 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 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尚可與強秦進行一番周旋.
事情很清楚,秦國要完成統一六國的殊世偉業,一定得拔去趙國這顆釘子.自然, 趙國也不是好惹的,豈甘心束手就擒.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勢所難免. 秦昭王根據丞相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後出兵攻佔 了魏國的懷(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溫縣附近),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 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今河南濟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濟源西南)、少曲(今河 南濟源西)等地.並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攔腰截為二段. 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向 秦求和.
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 他的用意當然清楚: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 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貪利受地,將上黨 郡並入自己的版圖.趙國的這一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 之間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議秦王乘機出兵攻趙.秦王便於公元前261年 命令秦軍一部進攻韓國緱氏(今河南偃師西南),直趨滎陽,威懾韓國,同時命令左庶 長王齕率領大軍撲向趙國,攻打上黨.上黨趙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 北).
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得地的喜悅早去了一半.只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 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占據上黨.廉頗抵達長平後,即向秦軍發起攻擊.遺憾的 是,秦強趙弱,趙軍數戰不利,損失較大.廉頗不愧為一名明智的將帥,他鑒於實際情 況,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轉取守勢,依託有利地形,築壘固守,以逸待勞,疲憊秦軍. 廉頗的這一招很是奏效,秦軍的速決勢頭被抑制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 但是秦國的戰爭指導者畢竟棋高一著,他們運用謀略來打開缺口,為爾後的戰略進 攻創造條件.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 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 孤立.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 拔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系.四處散布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 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 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 帥.
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庸人.他上任後,一反廉頗所為, 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趙軍上下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 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 秦國在搞亂趙國的同時,也及時調整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征調驍勇善 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 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這個白起,可不是尋常人物.他是戰國 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大戰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南破楚國,入 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喪魂落魄.只會背吟幾句兵書的趙括哪裡是他的對手. 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採取了誘敵入 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致的部署,造成了「以 石擊卵」的強大態勢.
白起的具體作戰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 預設主陣地長壁方面撤退,誘敵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 營壘,抵擋阻遏趙軍的攻勢,並組織一支輕裝銳勇的突擊部隊,待趙軍被圍後,主動出 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其三,動用奇兵2.5萬人埋伏在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 及時穿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長壁上的秦軍主力,完成對出擊 趙軍的包圍;其四,用5千精銳騎兵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制和監視營壘中的 剩餘趙軍.
戰局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所預定的方向進行.公元前260年8月,對秦軍動態茫昧無 知的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 佯敗後撤.魯莽的趙括不問虛實,立即率軍實施追擊.當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設陣地— —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被阻於堅壁之下.趙括欲退兵, 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於兩翼的秦2.5萬奇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 後,搶佔了西壁壘(今山西高平北的韓王山高地),截斷了出擊趙軍與其營壘之間的聯 系,構成了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另外的5000秦軍精騎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 牽制、監視留守營壘的那部分趙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與此同時,白起又下令突 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困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構築營壘,轉 攻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聽到趙軍業已被包圍的消息,便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及其附近地區),把 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組成軍,增援長平戰場.這支部隊開進到長平以北的今丹朱 嶺及其以東一帶高地,進一步斷絕了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 滅被圍的趙軍.
到了9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以食,軍心動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 整支部隊,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秦軍陣地,希望能打開 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 結果仍遭慘敗,連他本人也喪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志全無,遂不復 再作抵抗,40餘萬飢疲之師全部向秦軍解甲投降.這40餘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 之外,全部為白起所殘忍坑殺.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 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 暢通無阻了.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 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 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 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 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 殲;其五是在戰斗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 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趙軍之所以慘敗,在於:第一,不顧敵強我弱的態勢,貿然開戰,一味追求進攻; 第二,臨陣易將,讓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執行正確防禦戰略的廉頗統帥趙軍,中了 秦人的離間之計;第三,在外交上不善於利用各國仇秦的心理,積極爭取與國,引為己 助;第四,趙括不知「奇正」變化、靈活用兵的要旨,既無正確的作戰方針,又不知敵 之虛實,更未能隨機制宜擺脫困境,始終處於被動之中;第五,具體作戰中,屢鑄大錯. 決戰伊始,即貿然出擊,致使被圍.被圍之後,只知消極強行突圍,未能進行內外配合, 打通糧道.終於導致全軍覆滅的悲慘下場.

❺ 三個歷史故事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准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
一鳴驚人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干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里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沖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么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么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是「春秋五霸」。

-----------------------------------------------------------------
退避三舍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
南門立木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❻ 關於中國革命歷史的故事有哪些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井岡山會師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原寧岡縣龍市鎮)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

井岡山會師後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4、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系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並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

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

這次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5、會寧會師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由於張國燾推行分裂路線,兩軍會合後旋即分開,紅四方面軍南下,中央紅軍單獨北上。南下途中,張國燾另立「中央」。

後來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再與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兵家必爭之地。

1936年9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圖在會寧一帶切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道路。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等人則主張,立即北上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共同打擊敵人。

這一主張獲得多數支持並形成決議。 然而張國燾於9月20日趕到前線,情緒激動,示以眼淚,使得前線指揮員重新調整部署,准備西進。

對此中央多次復電不同意,加之西進先頭部隊了解到,黃河對岸已進入大雪封山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張國燾沒有辦法,被迫下令北上會合中央紅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會寧會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七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會師

❼ 三個超短的歷史故事,要快的!!!!!

臨終教子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雖老來得子,可從來不溺愛,病危時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兒子不敢違背,勉強答應,但他不會做,鄭板橋命他去請廚師。兒子請教廚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饅頭做成,滿心高興地端來,鄭板橋卻早已斷了氣。
兒子哭著跪在床邊,忽然發現茶幾上有張紙條,上面寫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事業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兒子這才明白了父親臨終要他親手做饅頭的用意。

汗血寶馬
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後,武帝便命張騫帶百餘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並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❽ 誰能告訴我下面三個歷史故事的內容,不要太長的!

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貴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後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去牧羊,並告訴他只要他養的公羊能下出羊崽他就可以回大漢了。最後蘇武用布寫了封信幫在大雁的腿上,漢武帝打獵射下了大雁,並救回了他,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發的蘇武都很感動。這個故事講述蘇武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不畏強權,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後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於國都之南門,然後宣布能將此木徙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於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於是商鞅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毛澤東早年在評論「徙木立信」這段故事時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❾ 求三個歷史小故事 (要求:每個故事字數不少於100字)

1、嘗膽卧薪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2、聞雞起舞
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3、懸梁刺股
「懸梁」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太平御覽》卷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發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刺股」的故事:見於《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太平庄)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穀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泊,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❿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歷史上三大戰爭勝利的故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歷史上三大戰爭勝利的故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出自《孫子·謀政篇》,意思是只有了解自己和「敵人」,才能百戰百勝,這句話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的道理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問題,古時候這句話更多的被用在戰場和政權的爭奪上,今天就給大家講述歷史上關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
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之諸葛亮
讀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是個好軍師,他出的一個又一個的計謀解決了很多麻煩,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空城計」,當時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來襲,諸葛亮泰然自若,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司馬懿見此情形,心中疑惑,恐怕有埋伏,率領大軍退去。諸葛亮不戰而勝。實際上城中什麼埋伏都沒有。

相傳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同窗,諸葛亮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他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料定司馬懿見到此情景不會攻城,這才使得司馬懿中了自己的圈套,若是諸葛亮不了解司馬懿的性格,結局可能截然不同。這里將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發揮的淋漓盡致。
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之李世民
大唐建國之初,邊疆騷亂不斷,簽訂的協議也形同虛設,而當時的皇帝李淵對此束手無策,無奈之下決定遷都。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很是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樣有損國威,他請命親自去會一會東突可汗,但是僅僅帶領了幾百名士兵,而東突的士兵個個驍勇善戰,並且人數眾多,雙方的實力天差地別。

即便如此李世民見到東突的兩位可汗依然鎮定自若,殺氣十足,一副視死如歸的態勢。東突可汗見到如此陣仗恐怕有詐,遂暫時退兵,後來李世民突襲東突,嚇得他們丟盔棄甲,兩位可汗心生嫌隙以為出了奸細,思前想後決定休戰,與李世民簽訂協定,兩國友好往來,自此東突再無來犯。李世民此舉也是緊緊抓住對方多疑的弱點,才得以取勝。
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之項羽
項羽和劉邦本以鴻溝東西為界,互不侵犯,但是後來劉邦的部下諫言要趁項羽衰弱的時候一舉拿下,了卻後患。而後劉邦率人攻打項羽,終於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圍住,但此時劉邦強攻的話也會傷亡慘重,這時有人獻計,找來很多楚人日夜高歌。項羽的部隊沒有糧草,士兵聽到家鄉的民歌更是無心戀戰,而項羽聽到歌聲以為劉邦得到了楚地。

此時軍隊人心浮動,項羽心中鬥志全無,雖然最後項羽帶領了幾百人強攻逃走,但是最後還是在烏江自刎。此戰劉邦大獲全勝。這樣的結局劉邦贏在抓住了敵方的心裡,讓他們鬥志全無,最後成了贏家。以上就是歷史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故事,今天的講述就到這里。

閱讀全文

與三大歷史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才能當第一眼美女 瀏覽:521
重生香港白手起家的小說 瀏覽:218
地攤經濟如何裝修 瀏覽:594
健康通余額不足是什麼意思 瀏覽:631
美女都哪裡來的呀 瀏覽:83
皇後公主雙收 瀏覽:34
韓國推理片大全 瀏覽:298
家庭高級課程女主角叫什麼 瀏覽:755
身份證婚姻狀況怎麼填寫 瀏覽:971
28歲羊男和27歲女猴婚姻如何 瀏覽:991
圖片看電影的網站 瀏覽:335
快遞小哥上門取件什麼電影 瀏覽:817
鄉村李子木 瀏覽:164
愛情是什麼東西用科學解釋 瀏覽:238
愛情公寓1怎麼配料 瀏覽:999
努力讓你幸福要怎麼回復 瀏覽:428
愛情讓你醉為什麼流淚 瀏覽:837
寓言故事如虎添翼告訴我們什麼 瀏覽:503
阿凡提的故事是哪個民族的民間 瀏覽:311
愛情睡醒了的歌曲是什麼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