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詞語的故事有哪些

詞語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2 22:07:26

『壹』 關於民間的四字詞語神話故事有哪些

四字詞語的神話故事有:

1、嫦娥奔月:

羿是遠古時期有窮國的國王,力大無窮,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濫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羿想長生不老,他於是從王母娘娘那裡拿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葯。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為使百姓免受羿長期的殘暴統治,就偷偷把仙葯吃了,化作仙女飄向月宮,成了月宮中的神女。

2、後羿射日:

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幹了大地,曬幹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

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後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隻只三足烏。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3、誇父追日:

誇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喝了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誇父還沒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而他死後遺棄在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4、精衛填海:

在座發鳩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稱是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玩。淹死在東海里沒有返回,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漳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5、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

『貳』 詞語的寓言故事

關於詞語的寓言故事有比較多,常見的有: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濫竽充數、亡羊補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買櫝還珠、後生可畏、程門立雪、別開生面、白頭如新、不遺餘力、髀肉復生、三人成虎、不貪為寶、一丘之貉、天經地義、為虎作倀、雕蟲小技等。
關於「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原文)戰國時期:「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白話翻譯:荊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地區的諸侯都懼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沒有能回答上來的。 江一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你不該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這個「狐假虎威」的詞語的寓意是: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來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叄』 誰有一些詞語來歷的故事(越簡單越好)

1. 斷腸
形容悲傷到極點多用斷腸、腸斷、肝腸寸斷.傳說東晉時有個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峽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隻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著船走了數百里還不肯離去,後來跳到了船上,氣絕而死.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後,內心十分不忍,命令把這個手下人革取不用.從此,形容悲痛到極點就用腸斷或者斷腸了.

『肆』 有哪詞語故事有哪些成語故事

寓言故事的成語
鷸蚌相爭
守株待兔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量體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曲高和寡
囫圇吞棗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擾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
痴人說夢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濫竽充數
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
對牛彈琴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黔驢技窮
東施效顰
杞人憂天
狐假虎威
買櫝還珠
畫餅充飢
不可救葯
拔苗助長
疑鄰盜斧

寫人多選新鮮事,新人新事最有趣。

『伍』 古代四字詞語的故事

古代四字詞語的故事就是成語故事,以下是幾個成語故事及釋讀。
(一)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二)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三)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陸』 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黔驢技窮、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驚蛇、買櫝還珠、葉公好龍、畫龍點睛、伯樂相馬、畫蛇添足、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驚弓之鳥等。
黔驢技窮:黔地沒有驢,好事者從外地運來一頭驢,老虎剛開始害怕驢的叫聲,後來開始冒犯它,發現驢只會踢,沒其他本事,最終吃掉了驢。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本領用完了。
抱薪救火:就是抱著柴火去救火,意為消除災禍的方法錯誤,結果反而更加糟糕。這個成語出自於《史記·魏世家》,魏國一味地把土地割給秦國,最終只能讓秦國更加強大,魏國走向滅亡,就好比抱薪救火一樣。
愚公移山:愚公雖然不能把山移走,但是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遲早可以被子子孫孫移開。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最終兩座大山被天帝挪走。這個故事讓我們學會了堅持不懈、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杯弓蛇影:這個故事是說樂廣一個朋友來家裡喝酒,朋友看到酒里有蛇覺得惡心患病,其實酒里的蛇是弓上漆畫在酒里的倒影,朋友解惑後病徹底好了。杯弓蛇影用來比喻疑神疑鬼,不能明察秋毫、弄清真相的人。
買櫝還珠:意思是買來了裝珍珠的木匣子,卻把珍珠退回去了,比喻沒有眼光、不懂取捨。楚國人為了把珍珠賣個好價錢,就做了一個木蘭的盒子,可買東西的人卻把珍珠還了回來,讓人啼笑皆非。

『柒』 有故事的成語及詞語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捌』 誰有一些詞語來歷的故事

1. 斷腸

形容悲傷到極點多用斷腸、腸斷、肝腸寸斷。傳說東晉時有個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峽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隻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著船走了數百里還不肯離去,後來跳到了船上,氣絕而死。剖開它的肚子,只見腸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後,內心十分不忍,命令把這個手下人革取不用。從此,形容悲痛到極點就用腸斷或者斷腸了。

2. 倒霉

為什麼說做事不順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況,就叫「倒霉」呢?原來封建時代讀書人要做官,都要參加科舉考試。明朝時,考試錄取很難,如果錄取了,就在門前立旗桿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桿倒下拿走,稱為「倒楣」。「楣」本是門上的橫木,這里指高桿。「楣」與「霉」讀音相近,江浙一帶的人就把遇事運氣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3.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連在一起,例如「甘灑碧血獻丹心」,是對為國為民而死的稱頌,「碧血」也就是為正義事業而流的鮮血了。

為什麼稱「碧血」而不叫其他什麼血呢?原來有個出典:春秋時有個叫萇(cháng)弘的人,在諸侯內亂中被放歸蜀地,後被剖腹而死。當地人被他的正氣所感動,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後血化成碧玉,這才用「碧血」指稱為正義而流的鮮血的。

4.春暉

春暉,指春天的陽光。為什麼用春暉比喻慈母的愛子之情呢?

原來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遊子吟》的詩,寫的是慈母一針針一線線辛苦縫紉,製成衣服,讓兒子穿上遠離家鄉。明晨就要遠行了,母親深夜還在密密縫綴,唯恐衣服不結實,怕久久在外的兒子經不起穿著。兒女對母親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樣柔弱,而母親的恩情卻像春天的陽光那樣溫暖,這是一種怎樣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春暉」比喻母親的恩情了。

壓 驚

王韶是北宋神宗時的一位大臣,他有一個小兒子叫南陔(gāi),年紀很小,剛剛學會說話。

有一年元宵節,京城裡張燈結綵,舉行燈會。王韶讓家人帶著南陔去觀燈。南陔打扮了一番,頭上戴著一頂珍珠鑲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燈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燈會非常熱鬧,觀燈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擁擠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搶走了,等家人發覺時,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趕緊四處尋找,但找來找去毫無結果。無奈中只好向主人報告,甘願接受重罰。沒料到的是,王韶聽說這件事後,並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過多地指責家人。只是坦然地說:「若是別的孩子,就得趕緊再去找;至於南陔,他不一般,過些日子可能會自己回來的!」說罷,一揮手,讓家人們都離去,好像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家人們對王韶的話非常吃驚,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尋找,只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等著孩子自己回來。只有那個背著南陔去觀燈的家人總是後悔莫及,責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臉,寢食難安。大約十天過後,一天,一頂皇宮中的轎子突然進了王韶的家門,南陔竟然坐著宮中的轎子回來了,全家人萬分驚奇和高興。

王韶和夫人趕忙問孩子的情況,南陔講述了事情的過程。原來,那天觀燈時,有賊人看中了他那頂鑲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隨著他,趁人擁擠時,一把將他從家人肩上搶走。家人正看燈入迷,沒有馬上發覺。

南陔年紀雖小,但很聰明。他知道賊人是想要他那頂貴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來藏在懷中。這時,正巧有宮中的車輛從身旁經過,他便大聲呼救,賊人一聽,嚇慌了,趕忙扔下他就逃跑。就這樣,他被宮中的官員帶回了宮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這孩子很聰明,就把南陔找來,詳細詢問他的家庭和被搶的經過,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見南陔伶俐可愛,非常喜歡,便讓他留在宮中玩耍,過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並且還送給他一些金錢和果品,作為壓驚之用。

「壓驚」這個詞就是這樣產生的。「驚」是驚恐,「壓驚」就是消除驚恐的意思。現在這詞還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驚之後,親戚朋友等用酒食等來安慰受驚者。見於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傳說東漢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個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儀表堂堂,特別是那長長的胡須,飄飄灑灑,很有風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漢朝來朝拜,臨回國時,請求當權的魏王曹操接見。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應給人以美好的印象,作為魏王更應使外人敬畏佩服,於是心生一計,讓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見使者,以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見儀式舉行了。只見大殿上端坐著崔琰,他身穿王服,頭戴王冠,儼然是威嚴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卻手持大刀扮作侍衛,站在崔琰的身後。

儀式很快結束了,曹操很想知道這次接見的效果,於是派人去接觸匈奴的使者,探聽他對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詢說:「您見到了魏王,對我們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魏王眉清目秀,儀表非凡,令人佩服!不過,我看他身後那位侍立的捉刀人,雖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這個回答令曹操非常吃驚,也異常高興。他沒想到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銳的眼力。

從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個代替別人做事的意義。「捉刀」本義是持刀、拿刀,後來引申指代替別人做事,再後來意思就更具體了,指代替別人寫文章。如:捉刀代筆,捉刀弄筆等。見於《世說新語·容止》。

姍 姍

漢武帝的時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聰明伶俐,美麗動人,而且還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漢武帝的寵愛。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漢武帝要去看她。她卻堅持不願意見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會給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後來,她的病越來越重,顯然是難以好轉了,漢武帝執意要去看望她。在這種情況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當皇帝前來探望之時,她卻將被子蒙住自己的頭部,不肯讓皇上見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沒過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後,漢武帝很想念她,常常為此而心緒不寧。看到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著急,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來晉見漢武帝,他自稱神通廣大,法術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並願為皇上招來李夫人的魂魄。漢武帝一聽,非常高興,就請他盡快試一試。

這位李方士在宮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宮中掛起薄薄的紗帳,燃上香燭,擺上酒肉等祭品。他讓皇帝坐在另一紗帳之中,悄悄地觀看。

沒過多久,漢武帝彷彿看見了,從遠處緩緩地走來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態。可是由於離得較遠,看得並不真切。漢武帝見美女走來,便趕忙站了起來,遠遠地觀望著。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漢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見她的身影就更傷感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一首短詩:「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也!」這詩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還是不是呢?我站著望去,偏偏怎麼慢騰騰的,來得這樣晚啊!詩句雖不多,卻寄託了漢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姍姍」後來就成了一個詞。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時那緩慢從容的樣子。現在不一定專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緩慢從容的樣子,都可以用姍姍來形容,如姍姍而來。

它還可以與「來遲」兩字組成成語「姍姍來遲」,形容那慢騰騰的、來得晚的情況。它比直接說遲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開會,只有小李姍姍來遲。見於《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天 年

《莊子》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帶著幾個弟子外出,經過一片山林,看見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他見旁邊的一些樹木都被砍伐了,而這棵樹卻一點兒也沒有受影響,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樹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詢問:「這棵大樹怎麼沒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著呢?」

伐木工人告訴莊子說:「別看這棵樹很大,但是木質並不好,不能作材料,沒什麼可用的。砍了它有什麼用呢?」

莊子聽了後,感嘆地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天年!」這話的意思是說:這棵樹是因為沒有用,才能享盡天賦的壽命啊!

莊子一行離開這片山林後,當天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朋友見客人到來,非常高興,要熱情地接待,便讓家裡的僕人宰殺一隻鵝來做菜。一會兒那僕人問主人說:「先生,有隻鵝會鳴叫,有隻鵝不會叫,您說殺哪一隻呢?」

主人毫不猶豫地說:「把那隻不會叫的殺了吧!」莊子聽了以後,若有所思,他感嘆了一番。

第二天,莊子的一個弟子問道:「老師,我真的被弄糊塗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樹因為不成材、沒有用,而沒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盡天年;可是那隻鵝卻因為不會鳴叫、不成材而被宰殺了。那麼,究竟是要有用呢,還是要沒有用呢?要成材呢,還是要不成材呢?請先生教我。」

莊子聽後,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說:「要是我,就處在『材』與『不材』之間啊!」接著莊子分析了一番,講了他的主張,強調了要順其自然。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免於勞累與憂患。

「天年」這個詞由此產生。它指自然的壽命,現在一般是指人的壽命。如:盡其天年,安養天年等。見於《莊子·山木》。

噴 飯

宋代的蘇軾,字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散文寫得好,詩詞很有名,書法和繪畫也很不錯,確實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

與他同時代的還有一位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他為了畫得傳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細心觀察,觀察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竹子的各種姿態,所以他畫出的竹子千姿百態,十分逼真。人們評論文與可畫竹時,常說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現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蘇東坡與文與可兩人的愛好相同,所以常常來往,談論文學書畫,交誼很深。

有一次,文與可將他畫的篔(yún)簹(dāng)谷中所產的大竹,贈給正在當太守的蘇東坡,蘇東坡十分欣賞。他反復觀看,覺得所畫之竹很不尋常。那畫面上僅僅幾尺長的竹莖,欣賞起來卻有萬尺長的氣勢,確實令人贊賞。蘇東坡看著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動起詩潮,他提起筆來寫出了詩句:「料得清貧讒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慮我這太守生活清貧吧,故意用竹筍來引起我的食慾,原來那渭水的千畝竹林都裝在你的胸中了!他把這詩句抄了下來,又寫了一封簡訊,派人送給了文與可。

文與可這時正帶著夫人在篔簹山谷中遊玩,天將暮時,他們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鮮筍野餐。當他們正在進餐時,來人呈上了蘇東坡的書信。文與可一邊嚼飯,一邊拆開書信。當他看到那兩句詩時,忍不住笑了起來,笑得把口中的飯都噴出來了。

由這件事產生了「噴飯」這個詞。「噴」音pēn。「噴飯」的意思是吃飯時突然發笑,把嘴裡的飯都噴出來了。常用來形容那令人發笑的場面。如:令人噴飯。見於宋朝蘇軾《篔簹谷偃竹記》。

請 纓

漢武帝時候,山東濟南有個青年人叫終軍。他年紀雖輕,卻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剛剛十八歲,就被朝廷任命為博士弟子。沒多久,又被提升為諫議大夫。一個年輕人,竟能擔任這么高的官職,是很難得的,因而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有一年,漢朝打算與南越搞好關系,准備派人出使南越。這南越又稱南粵(yuè),實際上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當時朝廷想派使臣去勸說南越王歸順漢朝,漢朝將給予南越以諸侯國的地位。

終軍得知這消息後,非常激動,主動要求出使南越。他啟奏皇帝說:「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jī)南越王而致闕(què)下。」他說的是,我請求出使南越,我願拿一根長繩子把南越王捆起來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動態度,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久,終軍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紹了漢朝的強大,漢朝對南越的友好政策,並從利和弊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終於說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應舉國歸附漢朝。

南越歸附漢朝的消息傳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興,然而,想不到的是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就在終軍即將返國的時候,南越國內發生了政變。南越的丞相呂嘉不願歸附漢朝,殺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並且殺害了漢朝派來的使者。可惜剛剛20出頭的終軍也被呂嘉殺害了。

終軍雖然被害了,但他那愛國的精神、主動請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傳為美談。

終軍所說的「願受長纓」的話流傳下來,形成詞語「請纓」。「請纓」中的「請」是請求,「纓」是長纓,即繩子、帶子,比喻克敵制勝的武器。「請纓」的本義指請求給予縛住敵人的長繩子,後來引申為請求給予任務,特別是請求從軍、報國的任務,有褒揚的色彩。如:為國請纓,主動請纓等。見於《漢書·終軍傳》。

羈 絆

班彪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歷史學家,平日很重視收集史料工作,他同時還注意收集一些遺聞軼事。他考慮到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後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於是就續寫後傳65篇。這為後來他的兒子班固寫成《漢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班彪有個堂兄叫班嗣(sì),兩人從小就在一起求學,在學問上常常一起切磋。他們雖然學的主要是儒學,但也十分喜歡老子、莊子的學說,兩人常在一起討論。並且家裡的藏書很多,一些學者常常來拜訪他們。

當時有位學者叫桓譚,這人的學問淵博,幾乎讀遍了五經,而且還懂音樂,善於鼓琴。他聽說班嗣家裡有很多藏書之後,就特地向班嗣借書。沒料到,班嗣就是不借。班嗣給桓譚寫了封信說:「莊子主張順其自然,保持清白,不追求名利,不被世俗所俘虜。現在你已用仁誼將自己束縛,用名聲將自己緊鎖(原文是『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系名聲之韁鎖』)。你既然信仰周公、孔子之道,走顏淵等人的道路;既然對他們的學說戀戀不舍,那麼又何必再用老子、莊子的理論來裝飾炫耀自己呢?」言下之意是,不必看老莊之書了。實際上是對桓譚借書的拒絕。

「羈絆」一詞就是在這封信中出現的。「羈」音jī,是馬的籠頭;「絆」音bàn,是絆索。「羈絆」本是控制馬的兩種工具,組成詞後,表示束縛或者被纏住了不能脫身,是書面語言。這詞的意義,今天和古代沒什麼變化。如:掙脫羈絆,沖破習慣勢力的羈絆等。見於《漢書·敘傳上》。

捧 腹

漢武帝的時候,皇帝迷信鬼神,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靠占卜來決定。這樣,占卜之風盛行,長安的街上出現了卜市。有個叫司馬季主的人就在長安的東市,以占卜為業。有一天,天正下雨,雨過天晴之後,街上的行人不多,司馬季主也正閑著,身旁有三個弟子陪他坐著。他們正在一起議論天地的形成、日月的運行、陰陽吉凶的緣由等等,談論得十分熱烈。

這時有兩位官員正在東市閑逛:一位是中大夫宋忠,一位是博士賈誼。他們走著,走著,到了司馬季主那兒,很有禮貌地拜見了司馬季主。司馬季主見兩位風度翩翩,很像有智慧的人,於是很客氣地請他們入座。待客人坐定後,他們又繼續前邊的話題。司馬季主就天地、日月、陰陽、禍福等議論了一番,講的是頭頭是道,句句有理。

宋忠、賈誼在一旁認真地聽著,被這一番宏大的議論所吸引,他們對司馬季主的學問十分驚奇。他們沒想到一個占卜的人竟有如此廣博高深的知識。他們情不自禁地整理了一下冠帶,很嚴肅也很恭敬地問道:「我們見了先生儀容,聽了先生長篇宏論,覺得先生是當今罕見的人才。不知先生為何竟屈居於這么低下的地位,從事占卜這類事情呢?」

司馬季主聽完後,雙手捧著腹部大笑起來。他說:「我看你們好像很有學問,怎麼會問得這樣淺薄,說得這么粗俗呢?」

宋忠與賈誼對占卜為什麼是下賤的事情解釋了一番。

司馬季主作了長篇的批駁,他將占卜的人與當時做官的人進行了細致的比較,論證了占卜者的賢德,揭露了仕宦者的卑污。

一番議論使宋忠、賈誼無言以對,他們只好告辭,無精打采地上了車,賈誼更是低著頭,俯在了車前的橫木上,若有所失地離開了長安東市。

「捧腹」這個詞就是從這段故事中產生的,「捧」是手捧,「腹」是腹部,「捧腹」就是雙手捧著肚子,形容大笑的神態,也常常引申為大笑。如:捧腹大笑,令人捧腹等。見於《史記·日者列傳》。

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護 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陣風之後,聚集起了烏雲,很快雨就下了起來。在毫無雨具的情況下,一位跟隨著孔子的弟子說:「先生,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咱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再走吧!」孔子連忙擺了擺手說:「不,不,別去找他了。」

看著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這樣朋友才能長久。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正是他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後來,到了晉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給朋友寫信時,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傘的事。他信中寫道:「仲尼(即孔子)不假蓋(借傘)於子夏,護其短也!」這話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維護、原諒他的短處啊!

嵇康說的「護其短也」後來經過縮略,就成了「護短」這個詞。「護」就是維護、保護,「短」就是短處、缺點。「護短」就是維護自己或自己這方面人的短處。引申為不說自己或自己人的過失或缺點。如:對孩子的錯誤要教育,要批評,切不要護短。見於《孔子家語》和《文選》。

墨 守

戰國時期,魯國的巧匠公輸盤幫助楚國製成了一種攻城時登城用的器具——雲梯。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工具。因此,楚王非常高興,准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當時極力反對戰爭的一位學者叫墨翟(dí),他聽到消息以後,決定要阻止這場戰爭。他急匆匆地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趕到了楚國的都城,見到了公輸盤。

公輸盤直率地問道:「先生來此,有何見教呢?」

墨翟很誠懇地說:「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閣下的力量去殺死他。」

公輸盤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我是不隨便殺人的呀!」

接著這句話,墨翟講了一番道理,說宋國無罪,楚國卻要去攻打它,不殺個別的人,而殺眾多的人,這不也不合道理嗎?

墨翟的一番話使公輸盤無法反駁,只得說:「沒辦法啦,因為這事已經和楚王商議好了,沒法再改變了!」

墨翟只好去拜見楚王。

楚王也相信雲梯,不聽墨翟勸阻,決定跟他們較量一下,讓他們看看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

當著楚王的面,墨翟和公輸盤分別作為守與攻的兩方較量起來。墨翟解下了腰帶在桌上圍起來做城牆,並用小木片做器械進行防守。公輸盤一連進攻了九次,用盡了攻城的方法,但都被墨翟一一頂住了。公輸盤進攻的辦法用盡,而墨翟守城的能力還有餘,公輸盤感到非常沮喪。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公輸盤笑了笑說:「我知道打敗你的辦法,只是不說罷了。」

墨翟也笑了笑說:「我也知道你打敗我的方法,我也不說而已。」

楚王沉不住氣了,他好奇地問道:「你們究竟是什麼方法呀?」

墨翟回答說:「公輸盤先生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城,他就可以勝利。不過,我要說明,我的弟子300多人已拿著守城的器械在宋國等著你們。即使公輸盤先生殺死了我,也不能殺盡所有守城的人呀!」

楚王一聽,宋國早有準備,於是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

由於墨翟善於守城,所以後來人們把牢固防守稱為「墨翟之守」,經過簡化成了「墨守」這個詞。但這個詞的意思現在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專指守城,而往往是指守舊。現在它一般不單獨使用,往往與其他的詞構成片語來使用。如:墨守成規、墨守舊章等。它們的意思都是表示思想保守,死死守住現成的老規矩而不求改進,含有明顯的貶義。見於《墨子·公輸》。

脈 脈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的一位知名人士,對「待詔公車」的官職很不滿足,想辦法讓皇帝重視自己。

有一次,他製造謊言欺騙了一批個子極矮小的養馬人。他對他們說:「不好了,你們的災禍快要降臨了!」這批養馬人實際上是一些侏儒,他們聽到後,極為驚慌。

東方朔見自己的謊言很有效果,又裝出同情的樣子替他們出主意說:「你們要想活命,有個辦法可以試一試!皇上不久要經過這里,你們要攔住皇帝,叩頭請罪,請求赦免!」

一段時間後,皇帝真的經過這里,侏儒們攔在路上磕頭哭泣,個個哭得十分悲傷。皇上只好停住車馬,查問原因。

東方朔被找來了,皇帝責問道:「你為什麼造謠生事,恐嚇這些侏儒呢?」

東方朔非常鎮靜地回答說:「請原諒我,我要照直說。即使是處死我,也要照直說。這些侏儒身長僅3尺多點,也拿1袋子小米,也領240元薪俸;我東方朔身高9尺有餘,也是拿一袋子小米,領240元薪俸。侏儒吃這些糧食,飽得要死;而我這大漢子,卻餓得要命。我的話若有道理,就請皇上區別對待;若講得不對,那就作罷。總之希望不要不加區別地浪費長安的糧食啊!」

漢武帝大笑起來,於是給了東方朔一個「待詔金馬門」的官職。

又有一次,漢武帝讓一些擅長占卜、搞陰陽五行的術數家做一種叫「射覆」的游戲。這種游戲是將一種東西放在下邊,上邊覆蓋著一種容器,然後讓人來猜,猜中者有獎。當時將一個敞口的容器「盂」反扣住一隻守宮(即壁虎),讓這些人來猜,結果術數家們猜來猜去,誰也沒有猜中。

東方朔也在場,他主動請求說:「我曾學過《易經》,懂得術數,請讓我猜猜吧!」漢武帝點頭同意了。

東方朔思考了一會兒,當眾回答說:「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qíqí)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xīyì)。」這話的意思是說:我以為這東西是龍吧又沒有角,是蛇吧又有角,從它爬行和凝視的樣子以及善於攀緣的情況看,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啊!

東方朔確實猜中了,大家歡呼起來,漢武帝也很高興,當即獎賞他十匹絹帛。

東方朔射覆時所說的「脈脈」,它的本義是指看人看物時那凝神注視的樣子。後來引申為默默地用眼注視,用眼神傳情達意。如脈脈含情。要注意「脈」是多音字,一般讀mài,如脈搏,而「脈脈」這詞應讀為mòmò。見於《漢書·東方朔傳》。

便 便

邊韶,字孝先,是東漢時期人。他文思敏捷,善於口才,以研究經學而著名。他很胖,為人豁達、幽默,不拘小節,常使人見而發笑。

有一次,邊韶在講授經書之後,感到有些疲勞,不知不覺靠在椅背上睡著了,而且還發出了鼾聲。大白天,當著學生睡大覺,自然是不雅的事情。一些學生看著他那睡態以及那肥大的肚子,捂住嘴直發笑,有的學生還編了幾句順口溜來開玩笑。

幾個學生不斷地念著那幾句順口溜:「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一邊念,一邊小聲在笑。

盡管聲音不大,但還是驚醒了邊孝先。他聽到順口溜後並沒有生氣,也沒有馬上睜開眼。他略一思索,也隨口唱出了一首很短的歌謠來:「邊為姓,孝為先。腹便便,五經笥(sì,盛物的方形竹器)。但欲眠,思往事。寐(mèi)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學生一聽,老師竟未睡著,都嚇了一跳。而老師所唱歌謠最後兩句委婉地批評了學生。笑聲頓時就停止了,大家趕忙正襟而坐。一些學生聽到這歌謠後,心中也感到了慚愧。

這師生歌謠中所說的「便便」音piánpián,是形容一個人肥胖的意思,常常與「大腹」連在一起。如:便便大腹,大腹便便等。見於《後漢書·邊韶傳》。

解手
關於「解手」一詞的由來,民間也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江西、山東等地的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方言念為"改朽")。

『玖』 有哪詞語故事

取長補短

故事導讀:
取長補短 相關TAG檢索:四字成語,四字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示列】外來幹部和本地幹部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必須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有進步。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拾』 問一些詞語的故事,急

1、三不知∶指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不了解,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三不知」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坐大,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2、替罪羊:「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世界各地都習慣於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猶太新年過後第十天)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羊的命運,一隻殺了作祭典,另一隻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最後,再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源自一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隻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在《新約》中又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隻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載:「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註:新鍾鑄成,宰殺牲畜,取血塗鍾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栗的樣子,而命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詞彙就流傳開來。

3、東道主:東道主原意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因當時鄭國在秦國之東,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稱「東道主」。 後以「東道主」指稱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現在,「東道主」也可以指某項賽事的主辦國家、主辦城市或主辦單位等。
春秋時晉秦合兵圍鄭,鄭文公使燭之武說秦穆公,曰:「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事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並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於是進一步說:「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麼,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麼不好?」
秦穆公終於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

4、推敲: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出處:後蜀 何光遠 《鑒戒錄•賈忤旨》:「〔賈島〕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覺行半坊。觀者訝之,島似不見。時韓吏部愈權京尹,意氣清嚴,威振紫陌。經第三對呵唱,島但手勢未已。俄為官者推下驢,擁至尹前,島方覺悟。顧問欲責之。島具對:『偶得一聯,吟安一字未定,神遊詩府,致沖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韓立馬良久思之,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後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謂對事情的反復考慮。

故事: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5、點睛:原形容南北朝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畫龍點睛」的略語。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故事: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張僧繇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牆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雲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於是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6、破天荒: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名。現在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
故事:科舉制度是逐級選拔,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選送本地區成績最好的人入京赴試。唐朝年間,荊南地區派人參加京城會試(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舉人。於是,人們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把那裡遣送的考生稱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渾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比如盤古開天地。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後的地區。把荊南地區稱做「天荒」,是譏笑那裡幾十年沒能有一個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終於有個叫劉銳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弦鎮守荊南一代,得知劉銳考中進士,便寫信表示祝賀,並贈他70萬「破天荒」錢。劉銳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在給崔弦的回信中,他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閱讀全文

與詞語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十大禁播電影 瀏覽:14
生活事業婚姻失敗怎麼辦 瀏覽:739
日本影片和韓國影片推薦 瀏覽:898
感人的愛情對唱歌曲有哪些 瀏覽:732
全國有事業人員多少 瀏覽:552
愛搞搞電影網 瀏覽:137
許娜京演的電影有哪幾部 瀏覽:414
韓劇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 瀏覽:311
幸福旅館怎麼寫 瀏覽:251
軍旅電影 瀏覽:369
美女你現在忙什麼呢 瀏覽:182
如何保持健康結尾 瀏覽:88
大話西遊1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532
政府如何提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瀏覽:709
電影觀看 瀏覽:246
婚姻里女人什麼樣的性格最好 瀏覽:552
美女每天去哪裡旅遊 瀏覽:911
北京上海經濟重心在哪裡 瀏覽:425
健康體重怎麼寫 瀏覽:240
韓國有個電影是個女殺手 瀏覽: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