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放風箏講的是什麼故事

放風箏講的是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2-11-30 09:33:38

① 風箏的來歷與傳說故事是什麼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現在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下面是我整理的風箏的 傳說 故事 ,感興趣的過來看看吧。

風箏的傳說故事篇一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風箏的傳說故事篇二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 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風箏的傳說故事篇三
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第四種說法是: “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經無法證明,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有些 民俗學 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 清明 節開放時,將對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唐代著名詩人高駢在風箏一詩中描述說,夜靜弦聲響碧空,官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宋代,放風箏已成為城鄉居民普遍的娛樂活動,不僅市井小兒布衣平民喜愛,甚至帝王將相王公貴胄也樂此不疲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明代著名才子徐渭常以風箏作為繪畫:寫詩的題材,留下37首詠風箏的題畫詩,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間放風箏的盛況。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又從 其它 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風箏的製作 方法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它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 愛好 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雖然適量的附件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但是太多的附件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代的風箏大多數都使用 廣告 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的提高了飛行效果。

普遍方法

工具:漿糊、紙刀

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變軟,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

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注意: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簡易方法

工具、原料:紙;細棍子;粘合劑等。

方法、步驟:准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介面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為風箏貼封面。為風箏做三條尾巴,先貼還是不貼,看飛的時候的實際情況。

除了三角形,還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狀稍有變化。

為風箏綁線和試飛,線最好用牢固一點的,飛高了好收回來。綁線的位置可能會影響風箏起飛,所以要注意調整。

猜你喜歡:

1. 關於風箏的傳說和故事

2. 有關狗的傳說和故事

3. 美麗的傳說故事

4. 有關於雞的傳說故事

5. 傳承經典的民間傳說

② 魯迅 風箏主要內容

魯迅的散文《風箏》主要內容:

講述的是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做的風箏踏扁,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之後,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魯迅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放風箏講的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1、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魯迅對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深受虐殺,不僅認為自己是對的,且無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時也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2、這是魯迅散文的獨特風格。作者魯迅寫人物,不用多餘筆墨作累贅的說明,只幾筆就把人物神彩、表情、心理勾畫出來。對小兄弟的刻畫,呈現出一個天真活潑,喜歡游戲的少年形象。尤其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凝重有力,感情色彩濃厚,含意深蘊,對表現作品的主題有重要作用。

3、運用了對比手法。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溫和,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構成文章敘事的主體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一是作者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

③ 放風箏的故事

放風箏

山東省濟寧兗礦集團濟東小學 三年級二班齊贇祥

星期天的早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和爸爸來到公園放風箏。這里放風箏的人可真不少,它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有的正要放,有的風箏已經飛上了天空,花花綠綠漂亮極了。有老鷹、蜈蚣、鸚鵡┄┄就是沒有大蝴蝶。我連忙對爸爸說:「快點讓咱們的大蝴蝶飛上天吧!」說完,爸爸讓我端端正正地舉著大蝴蝶,他拿著線軸,飛快地向後跑,他邊跑邊放線,等他喊一聲放,我就松開了手他又跑了一陣才收住腳,我們的大風箏藉助風的力量穩穩當當飛上了天。

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天空中的風箏越來越多,熱鬧極了。那潔白的仙鶴張開雙翅,在雲朵上翩翩起舞,多麼高雅迷人。那小巧玲瓏的鸚鵡披著一身翠綠的衣裳,嘴巴一張一合的,正熱烈地歡迎著春姑娘的到來。瞧!活潑可愛的小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加入了這風箏盛會。它那剪刀似的尾巴剪出了春天美麗的好風光。

五顏六色的風箏在微風中隨風飄盪,襯著瓦藍瓦藍的天空,顯得更加美麗,更加燦爛。

指導教師:黃久紅
簡評:小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美麗燦爛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圖畫,文章內容具體,層次分明,主要從放風箏和風正在空中的姿態來安排材料,在寫放風箏時能按照風箏飛上天之前、如何放風箏、風箏飛上天之後的順序去寫;在寫風箏的姿態時能抓住風箏的姿態、顏色、特點,並加上豐富而又合理的想像。中心明確,充分表達出自己對春天的喜愛的之情。

④ 風箏短文主要介紹了什麼內容三年級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

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

。成年後的作者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這里照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見到風箏時「驚異和悲哀」的情緒。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專制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巨,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

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

⑤ 魯迅風箏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是中國舊歷的正月初一。此時,魯迅居住的北京,「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由此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既是以小兄弟為代表的兒童們天真無瑕的心靈美的映襯,又是「我」感於事,觸於景,引動自責反思之情的觸媒。作者對故鄉二月風箏季節佳境的詩一般的描繪和著意渲染,既是作者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表現,又是小兄弟追求美的激情的一種反映,從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心靈美的頌歌。

⑥ 魯迅的《風箏》主要寫了什麼事,請簡要概括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因為:
魯迅有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之得沉重著。」
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於一九二五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於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

文章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由眼前景回憶起兒時江南放風箏的境況。而寫北京的風箏只是一筆帶過,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從時間和季節入手,寫出了風箏的姿態顏色、形狀。雖然「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周圍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溫和」。文章的一二兩段構成了一個層次,引起了下文對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一事的具體描寫。

由於我的「不愛」甚至「嫌惡」,便也將這一心情轉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反對弟弟去做。我是兄長,當然有著兄長的威嚴,弟弟也就只好「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看著小兄弟因風箏的落升而驚喜的情形,我卻只有感到「可鄙」。

這一段是後面事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關鍵。魯迅先生一方面寫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寫出了「我」的「強大」,兄長的「威風」和小兄弟的「無奈」的強烈的反差,為後文的發展和結果埋下了伏筆。

因而,當「我」發現小兄弟在偷偷地瞞著自己去做風箏的時候,便以兄長的威嚴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風箏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於是,我似乎是得了勝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裡。這一段敘寫很具體很細致。這是由上一層的原因而導致的必然的一種結果。

魯迅先生雖然淡淡寫來,但我們分明看到了字里行間浸透著的懊悔和悲哀。兒童的天性是純潔的,而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而玩具則是兒童的天使。當魯迅先生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已是中年以後的事情了。

接下來的,文章有了很長的篇幅,寫出了我的懊悔和補過。但當我想了若乾的方法終於可以得到這補過的時機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長大之後,早已將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和生命永不會給我這一贖罪的補償,「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過往的錯誤或許永無改過的那一天,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題似乎是多面的。有對兄弟間濃情的抒發,有對封建家長制的鞭撻;有對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著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和溫和。這一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這一對比構成文章敘事的主體,也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這時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我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我的變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個層面的對比在文章中交織成深沉的敘事點,使得文章含蘊極深而感人極強。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給讀者以清晰可尋的脈絡,並成為打動讀者的抒情的線,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我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 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後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後的「悲哀」。

首尾的呼應也是此文的一個特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本文的重點宜放在對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確把握和理解,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難點是小兄弟的「忘記」,這也很容易引起初中學生的疑惑,宜簡明講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⑦ 梁秋實的《放風箏》具體內容.!

放風箏

偶見街上小兒放風箏,拖著一根棉線滿街跑,嬉戲為歡,狀乃至樂。那所謂風箏,不過是竹篾架上糊一點紙,一尺見方,頂多底下綴著一些紙穗,其結果往往是繞掛在街旁的電線上。

常因此想起我小時候在北平放風箏的情形。我對放風箏有特殊的癖好,從孩提時起直到三四十歲,遇有機會從沒有放棄過這一有趣的游戲。在北平,放風箏有一定的季節,大約總是在新年過後開春的時候為宜。這時節,風勁而穩。嚴冬時風很大,過於兇猛,春季過後則風又嫌微弱了。開春的時候,蔚藍的天,風不斷地吹,最好放風箏。

北平的風箏最考究。這是因為北平的有閑階級的人多,如八旗子弟,凡屬耳目聲色之娛的事物都特別發展。我家住在東城,東四南大街,在內務部街與史家胡同之間有一個二郎廟,廟旁邊有一爿風箏鋪,鋪主姓於,人稱「風箏於」。他做的風箏在城裡頗有小名。我家離他近,買風箏特別方便。他做的風箏,種類繁多,如肥沙雁、瘦沙雁、龍井魚、蝴蝶、蜻蜓、鯰魚、燈籠、白菜、蜈蚣、美人兒、八卦、蛤蟆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魚的眼睛是活動的,放起來滴溜溜地轉,尾巴拖得很長,臨風波動。蝴蝶蜻蜓的翅膀也有軟的,波動起來也很好看。風箏的架子是竹製的,上面綳起高麗紙面,講究的要用絹綢,繪制很是精緻,彩色繽紛。風箏於的出品,最精彩是「提線」拴得角度准確,放起來不「折筋斗」,平平穩穩。風箏小者三尺,大者一丈以上,通常在家裡玩玩有三尺到六尺就很夠。新年廠甸開放,風箏攤販也很多,品質也還可以。

放風箏的線,小風箏用棉線即可,三尺以上就要用棉線數綹捻成的「小線」,小線也有粗細之分,視需要而定。考究的要用「老弦」:取其堅牢,而且分量較輕,放起來可以扭成直線,不似小線之動輒出一圓兜。線通常繞在竹製的可旋轉的「線桄子」上。講究的是硬木製的線桄子,旋轉起來特別靈活迅速。用食指打一下,桄子即轉十幾轉,自然地把線繞上去了。

有人放風箏,尤其是較大的風箏,常到城根或其他空曠的地方去,因為那裡風大,一抖就起來了。尤其是那一種特製的巨型風箏,名為「拍子」,長方形的,方方正正沒有一點花樣,最大的沒有超過九尺。北平的住宅都有個院子,放風箏時先測定風向,要有人帶起一根大竹竿,竿頂置有鐵叉頭或銅叉頭(即掛畫所用的那種叉子),把風箏挑起,高高舉起到房檐之上,等著風一來,一抖,風箏就飛上天去,竹竿就可以撤了,有時候風不夠大,舉竹竿的人還要爬上房去踞坐在房脊上面。有時候,費了不少手腳,而風姨不至,只好廢然作罷。不過這種掃興的機會並不太多。

風箏和飛機一樣,在起飛的時候和著陸的時候最易失事。電線和樹都是最礙事的,須善為躲避。風箏一上天,就沒有事,有時候進入罡風境界,則不需用手牽著,大可以把線拴在屋柱上面,自己進屋休息,甚至拴一夜,明天再去收回。春寒料峭,在院子里久了會凍得涕泗交流,線弦有時也會把手指勒得青疼,甚至出血,是需要到屋裡去休息取暖的。

風箏之「箏」字,原是一種樂器,似瑟而十三弦。所以顧名思義,風箏也是要有聲響的,《詢芻錄》雲:「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這記載是對的。不過我們在北平所放的風箏,倒不是「以竹為笛」,帶響的風箏是兩種,一種是帶鑼鼓的,一種是帶弦弓的,二者兼備的當然也不是沒有。所謂鑼鼓,即是利用風車的原理捶打紙制的小鼓,清脆可聽。弦弓的聲音比較更為悅耳。有詩為證:

夜靜弦聲響碧空,

官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

又被風吹別調中。

——高駢風箏詩

我以為放風箏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人生在世上,局促在一個小圈圈裡,大概沒有不想偶然遠走高飛一下的。出門旅行,游山逛水,是一個辦法,然亦不可常得。放風箏時,手牽著一根線,看風箏冉冉上升,然後停在高空,這時節彷彿自己也跟著風箏飛起了,俯瞰塵寰,怡然自得。我想這也許是自己想飛而不可得,一種變相的自我滿足罷。春天的午後,看著天空飄著別人家放起的風箏,雖然也覺得很好玩,究不若自己手裡牽著線的較為親切,那風箏就好像是載著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風箏收回來的時候,心裡泛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好像是游罷歸來,雖然不是掃興,至少也是盡興之後的那種疲憊狀態,懶洋洋的,無話可說,從天上又回到了人間,從天上翱翔又回到匍匐地上。

放風箏還可以「送幡」(俗呼為「送飯兒」)。用鐵絲圈套在風箏線上,圈上附一長紙條,在放線的時候鐵絲圈和長紙條便被風吹著慢慢地滑上天去,紙幡在天空飛盪,直到抵達風箏腳下為止。在夜間還可以把一盞一盞的小紅燈籠送上去,黑暗中不見風箏,只見紅燈朵朵在天上游來游去。

放風箏有時也需要一點點技巧。最重要的是在放線鬆弛之間要控製得宜。風太勁,風箏陡然向高處躍起,左右搖晃,把線拉得綳緊,這時節一不小心風箏便會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趕快把線一松,它立刻又會浮起,有時候風箏已落到視線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來,凡事不宜操之過急,放鬆一步,往往可以化險為夷,放風箏亦一例也。技術差的人,看見風箏要栽筋斗,便急忙往回收,適足以加強其危險性,以至於不可收拾。風箏落在樹梢上也不要緊,這時節也要把線放鬆,乘風勢輕輕一扯便會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糾纏不清,直到把風箏扯碎為止。在風力弱的時候,風箏自然要下降,線成兜形,便要頻頻扯抖,盡量放線,然後再及時收回,一松一緊,風箏可以維持於不墜。

好鬥是人的一種本能。放風箏時也可表現出戰斗精神。發現鄰近有風箏飄起,如果位置方向適宜,便可向它斗爭。法子是設法把自己的風箏放在對方的線兜之下,然後猛然收線,風箏陡地直線上升,勢必與對方的線兜交纏在一起,兩只風箏都搖搖欲墜,雙方都急於向回扯線,這時候就要看誰的線粗,誰的手快,誰的地勢優了。優勝的一方面可以扯回自己的風箏,外加一隻俘虜,可能還有一段的線。我在一季之中,時常可以俘獲四五隻風箏。把俘獲的風箏放起,心裡特別高興,好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勝利品,可是有時候戰斗失利,自己的風箏被俘,過一兩天看著自己的風箏在天空飄盪,那便又是一種滋味了。這種斗爭並無傷於睦鄰之道,這是一種游戲,不發生侵犯領空的問題。並且風箏也只好玩一季,沒有人肯玩隔年的風箏。迷信說隔年的風箏不吉利,這也許是賣風箏的人造的謠言。

⑧ 歐洲民間故事巜風箏》主要內容

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風箏的驕傲和自以為是。如果沒有人的牽引,如果失去了風的幫助,它又怎麼能飛得這么高呢?其實真的不是歲月靜好,只是因為你的人生中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對於別人的幫助全都視而不見,沒有一絲感恩的心,這么驕傲自大的人,最後往往難以取得好成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努力彌補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完善自己!

⑨ 放風箏的人內容簡介 關於放風箏的人內容簡介

1、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從童年開始講起,男二的父親是男一家的管家僕人,因此男一是男二的小主人,男二對男一忠心耿耿,並且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放風箏比賽時,他們兩人得了冠軍,男二為小主人逐回落下的風箏,但是卻遭到其他較大的孩子的維度,為了保護小主人(男一)的風箏,男二被他們強奸。

2、這些都被男一看到眼中,但是他沒有勇氣出面就男二。男一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不在跟男二要好,後來還想辦法誣陷男二偷了自己的手錶。雖然男一的父親原諒了男二,但是男二的父親(管家)還是帶著男二離開了。隨後,俄羅斯侵略阿富汗,男一的父親帶著男一逃到了美國,並將家裡的房子託付一個朋友看護。

3、然後,男二在美國長大結婚。後來接到幫他們看護房子的父親的朋友的電話,那人叫他一定會去阿富汗,有事情。從這人口中,他得知他兒時的夥伴為看護自己的房子被殺,還留下一個孩子被賣到。

4、並且事實上,那個從前的管家其實是不能生育的,管家的兒子其實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而那個被賣的孩子是自己的侄子。於是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會美國的家。

⑩ 文章講述的是什麼什麼等在什麼里放風箏的故事。

你說的這篇文章是《紅樓春趣》嗎?《紅樓春趣》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賈寶玉,林黛玉等一些人,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放風箏講的是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養幸福樹才可以重剪 瀏覽:222
怎麼樣的愛情才能純真 瀏覽:372
人乳電影 瀏覽:374
事業單位人文包括哪些 瀏覽:668
適合兩人看的印度愛情電影 瀏覽:314
自由城故事怎麼去斯唐頓島 瀏覽:967
幾個美女去哪裡吃大餐呢 瀏覽:852
狗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624
李彩譚作品代表 瀏覽:440
叫我如何去相信愛情歌詞 瀏覽:701
印度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情況如何 瀏覽:791
7015是什麼意思愛情 瀏覽:158
外國美女體驗賽車漂移什麼顏色 瀏覽:848
婚姻沒滋味怎麼辦 瀏覽:997
歐美熱門電影推薦 瀏覽:429
美國打真軍電影 瀏覽:60
超級好看的青春片 瀏覽:923
歐美在線資源 瀏覽:723
尚宇的電影作品 瀏覽:965
美女哪裡的用粵語怎麼說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