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佛經講述什麼故事

佛經講述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2-10-02 08:51:40

『壹』 佛經經典故事精選,善惡因果皆由佛說

每一個宗教都是為了保佑自己還有家庭的安康,所以不應該對任何一個宗教有其他的歧視,那麼想要了解佛經,就應該從佛教文化開始了解,很多佛經故事都能教人們很多人生道理,接下來幾則 佛經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佛陀流下三滴淚,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次,佛坐在樹下為無數人說法。其中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人證得阿那含果,有人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人不計其數。
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
阿難回答:很愁。
佛對阿難說:我從無量劫來,千辛萬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眾生成佛。但現在我成佛了,卻沒有起到真實作用,難道我能快樂得起來嗎?
阿難問:不是很多人,已證得聲聞聖果了嗎?
佛陀說: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幾個女兒,卻沒有兒子的話,就不能支撐門戶。同樣,我雖有阿羅漢無數,可他們都不是我的兒子,不能坐在樹下頓悟成佛,不能把佛法傳承下去。
說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淚,三千大千世界為之震動,數不清的天、龍、神、人等,都發起無上菩提心。
這時,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悅,放出無數光明,照亮四方,歡喜地說道:我的教法後繼有人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發菩提心的重要。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任何一個善根,縱然像阿羅漢那樣,從三界輪回中得到了解脫,也不算是特別殊勝。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
8歲小沙彌臨死前在雨中做了一件事竟延長壽命直至80歲
從前有一個小國家,在城市附近有一片森林,森林裡面有五位高僧在修道,其中一位比丘已經獲得神通,能看到他人的壽命。
有一個小沙彌,年僅八歲,也在山裡同修,大家各坐一方,參究佛理。
這位得到大神通的師父,已經預知沙彌只能再活七天,心想:如果這個小沙彌死在我這里,他父母一定會認為我沒有照顧好,導致他們的孩子夭折,必然會產生怨恨心,我應該讓他回家去。於是師父對沙彌說:你父母親在家裡非常想你,你今天就起程回家看看,第八天早晨再回來。
沙彌聽了非常歡喜,向師父行了禮,馬上動身回家。路上遇到大雨,沙彌眼看大水就要淹沒路邊的螞蟻洞,無數螞蟻即將遭遇滅頂之災。沙彌心想:我現在已皈依佛門,是佛弟子,第一要有慈悲心,第二要救護生命。想到這里,沙彌開始動手搬來泥土,堵住流水,並將積水排走,這樣螞蟻洞也就保全了。
沙彌回到家後,家裡並沒有什麼事,所以第八天早晨他就動身回到了山裡。
師父遠遠地看見小沙彌回來,覺得非常詫異,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心想他七天內應該就去世了,現在還能回來,又是什麼原因?該不是已經是鬼神的化身吧?為了察明真相,師父馬上入定,這才獲悉小沙彌因為拯救了無數螞蟻的壽命,今生的壽命已經延長了許多。
沙彌回到師父跟前,頂禮後在一邊坐下。
師父問他:你做了一件大功德,自己知不知道?
沙彌答道:我這七天一直待在家裡,沒做什麼功德。
師父又說:你的壽命原本已經完了,但前幾天因為你拯救了無數的螞蟻,今生壽命已經延長八十多年。

『貳』 佛留下的幾本重要佛經分別都講了什麼

佛在世時候,連紙張都沒有,留什麼佛經?那時候,口口相傳,就是教義的延續。最基礎的是阿含經,所謂阿含經,其實就是中文所言的法句經,大都是一些簡短的對話,從這些對話中可以明了哲人的思想。和儒教的論語大體相同。也和其他宗教的遺留相同,都是創始者的話語書信等。中國著名的四十二章經就是發句經的一部分,或說是阿含經的一部分。
那麼後世的幾個大書櫃的大藏經都是怎麼來的呢?這都是佛滅後幾百幾千年後人整的,證悟人生宇宙真理的不可能只有佛一個人,懂道理的高人多,你也添我也添,你注,我再注,就如中國的四書五經,你注我也注,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加面,越整越多。當然,後世冒名黃帝扁鵲濟公等的出品很多。但佛經有個說法,只要你是正確的,就等同於佛所說。都算佛經。檢驗的標准也有,就是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
那麼比較經典的幾部都是說的什麼呢?
金剛經,主體說空,由空而至終極境界。
地藏經,本書出的晚,被疑為偽經,其實是佛經,主體說深沉的大慈悲。由究竟的大慈悲而至終極境界。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由第三人稱出發,觀察佛教,而明了佛教的終極。重點在第三人稱的旁觀靜觀。即觀世音。
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教根本經典,由覺悟者自訴,沒覺悟的人很難聽懂。覺悟者的自體境界,層層修行的境界。層層比喻,無量的比喻。對於沒行過修行路的人完全是天書。
楞嚴經,覺悟者的思維證悟過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辯證法。看此書,強烈建議配合看毛和諧思想六卷本。這對你的收獲是終身的,遠超四大名著什麼的百倍。
所有佛經的特點是,無論以什麼入手,都最終指向終極境界,終極覺悟。,所以,無法說哪本書的境界最高,只能是個人以自己的因緣條件,看到哪本書,覺得受用,符合自己的見解,而覺得這本書很好,但等後來境界提高後,可以觀察理解到別人的境界,最終一通萬通。

其他略。

『叄』 佛經都講什麼

另一方面,佛經主要有兩種用途--「理解」和「讀誦」。從理解的意義上講,在不同的經中重復揭示相同的道理,便於讀者通過交叉參考而獲得正確的理解(此即「互參」),避免因表述方式、因翻譯詞句、因時代變遷而造成的語義佚失或扭曲。從讀誦的意義上講,佛經是一種修行的工具,使人通過反復讀誦而澄心滌慮,進而隨文如觀、獲得三昧,啟發深妙禪定,所以其語言必須採用一種獨特的節奏。練過氣功的朋友都曉得什麼是氣功修煉中的特異語言、帶功語言,可以這樣講,佛經也是一種特異語言、帶功語言,佛經中的陀羅尼咒是特異中更特異者,當然這里講的「功」,不是狹隘於通常人所謂氣功這個范疇了,而是通於道教所說的「性命雙修功」,用佛教的術語就是定慧雙修、止觀雙運,是面向整體人生的綜合修煉。特別是,一些大乘佛經的體裁非常特殊,既不能看成是歷史書、也不能看成是語錄書、更不能看成神話故事書,而實際上,祂是用一種「意境」的方式來說法,這些意境可能包含本生因緣故事敘述、神變場景描述等等。通過這種意境的刺激,可以使人入定、或領解妙諦。例如,天台宗開宗者智者大師就是通過長期修持《妙法蓮華經》,突然有一天,誦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時,觀誦到葯王菩薩燃臂供佛那個場景時,忽然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而入定,後經慧思禪師印證為得法華三昧。 在歷史上,通過閱讀、理解佛經而開悟、得道的人有很多,這是依上述功能一的以領解優先者,屬於理入、慧入;而通過誦讀、受持佛經而開悟的人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有些文化層次很低,難以用常規知識和常規思維去理解佛經的人),這是依上述功能二的以誦習優先者,屬於行入、定入。而無論慧入還是定入,到達一定程度時,都會促進另一面的增長:如慧入者可由慧力增進定力;而定入者,亦由定發慧;定慧一體不二。

『肆』 佛經故事大全精選

古今中外流傳著許多智慧故事,這些妙處橫生的故事,內涵豐富,意蘊深刻,讀後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佛經故事大全精選。

佛經故事大全精選1:禪師與蘭花

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游,就把蘭花交代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是師傅的愛物,於是也小心照顧,蘭花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倒地上,蘭花摔壞了。

徒弟非常擔心,他自己受罰倒不要緊,他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

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禪師,你會怎麼處理?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來的。”

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部分人,他們有一個奇妙的心智轉化器,他們好像沒有痛苦按鈕,只有快樂按鈕,而且按鈕在自己手上。好像禪師,即使蘭花摔壞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總有比大發雷霆更好的選擇。他們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麼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這種人總能找到當下的更好的方法,因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麼樣,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老闆發火我可以選擇去溝通,也可以選擇離開;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又或者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堵車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下次不在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或者練練聽力……這種人我們稱為掌控者。

佛經故事大全精選2:等一下也不會死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佛,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婦人,很虔誠地在那裡頂禮。

我也專心地拜著佛,突然聽到右邊傳來噼啪兩聲巨響,回過神來,發現右邊的婦人正打著小孩兒的耳光,由於用力極猛,連靜寂的佛殿都回響著嗡嗡之聲,我看見孩子的左右臉頰浮起十個鮮紅的指印。

“你沒看見媽媽在拜佛嗎?你這個死囡仔,要吃冰淇淋不會等一下嗎?不吃會死嗎?氣死我!氣死我!”那媽媽漲紅著臉,幾乎發抖地說。

拜佛的母親的反應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她雙手撫臉、咬牙、瞪著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淚水,憤憤地說:“你先讓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會死!”

說完,孩子一轉身沖出大殿,發抖的母親發狂了,順手抄起放在牆邊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對母子順著石階追逐,竟追了數百米,最後消失在山下。這時,我才聽見石階下賣冰淇淋小販的喇叭聲。

我已無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頭上想: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來向我要冰淇淋,我會有什麼反應?我想我會停止拜佛,去買冰淇淋給他吃,再回來拜佛;或者就陪他吃個冰淇淋也未可厚非,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會更清涼。

佛是永遠在的,稍停一下並不會怎樣。

佛是到處在的,體貼眾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正想著的時候,那氣喘噓噓的母親返來了,我擔心地問:“追到了嗎?”

她說:“沒有!這個死囡仔,跑得飛快,看在佛祖面上,饒她一命,我是拿這個板子回來還給寺里的。”

然後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處,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剛剛急怒攻心,連鞋子也沒穿就跑了。

我順著圓通寺的石階下山,看著這秋天清明的風景,想到佛是永遠在的,佛是處處在的,在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涼的心裡。

佛經故事大全精選3:是誰在讓你不開心

每一個人都希望擁有快樂、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遠離不開心、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這一切是誰在把握的呢?是生活,還是自己?是誰在讓你不快樂?

有一次坐飛機回北京,晚上12點到的北京3號航站樓。我在冰天雪地終於等到計程車,把包往裡面一扔就鑽了進去。司機師傅很緊張:“到哪兒?”我說:“中關村。”司機師傅挺開心,說:“中關村還行,他媽的我昨天排隊二十分鍾大半夜拉了一個活,一問去哪?——望京!我今天一直郁悶來著。”我對師傅說:“你身上是不是有一個按鈕,一個寫著開心,一個寫著不開心。上來望京的人按一下不開心,您就郁悶一天。上來中關村的人按一下開心,您就開心一天呢?”司機師傅說: “有點意思。”

就好像司機一樣,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鈕,也讓別人掌控著自己的生活。他們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別人來掌控我的生命,導致我現在的狀態。

一旦安裝了這個模式,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保護那個痛苦按鈕,不讓別人按到。但如果實在被按到,除了沮喪,他們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就好像你的老闆偏偏要發火;你的孩子就是不聽話;著急的時候,前面的車就是堵得不可開交……這種人我們稱為受害者。

受害者習慣把痛苦和快樂放在別人手上,有的時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時候是朋友同事,還有的時候是過去的自己。下面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游,就把蘭花交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是師父的愛物,於是也小心照顧,蘭花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蘭花摔壞了。

徒弟非常擔心,他自己受罰倒不要緊,他害怕師父會生氣傷心。

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禪師,你會怎麼處理?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來的。”

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部分人,他們有一個奇妙的心智轉化器,他們好像沒有痛苦按鈕,只有快樂按鈕,而且按鈕在自己手上。好像禪師,即使蘭花摔壞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總有比大發雷霆更好的選擇。他們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麼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這種人總能找到當下的更好的方法,因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麼樣,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老闆發火我可以選擇去溝通,也可以選擇離開;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又或者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堵車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下次不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或者練練聽力……這種人我們稱為掌控者。

受害者,掌控者。你的大腦中間,安裝了哪種模式?

我自己做咨詢和教練多年,親見學員中大概有40%希望換工作或改變環境的人。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痛苦,便下意識地認為是外界的原因。他們認為改變外界環境,就能改變他的生活。所以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從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人換到另一個人,卻從沒有更加幸福過。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拆除自己內心的痛苦按鈕,成為一個自我掌控的人。

對於掌控者來說,每個事情都是一個生命的禮物,但是你可以選擇是否打開它。

『伍』 佛經故事的內容簡介

佛經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須對佛經有所了解。但佛經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別說我們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學專家,窮其一生,也難識其萬一。本書選擇了浩瀚佛學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經文,用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給大家。作為一種宗教經典,佛經的目的是宣傳宗教,但在古代,它不僅是一種信仰,還涉及生活的一切方面,因此成為一種古代歷史的網路全書。

『陸』 佛經里有那些動人的故事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語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摯,羅密歐和朱利葉的忠貞:原來一個是傳說,一個是小說。牛郎和織女的凄美,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個是神話,一個是童話。《泰坦尼克》沉沒了,《魂斷藍橋》隕落了,《亂世佳人》在飄搖,《人鬼情未了》也已經離逝了!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經典二: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麼都依靠別人告訴你,那麼你就達不到自己修行開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看了再多的愛情電影,再經典的愛情小說也只是惘然,愛情是只有自己體會了才會明白!因為愛情也是不可說的。陷入愛情的人是痴的,周圍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然1000個幸福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愛情經歷卻各不相同!只有戀人們自己知道他們的小秘密,對外人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經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兩個概念,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質的表象!擁有美麗的容顏的女人,總是會獲得眾多的青睞!可是再美麗的女人,依然會有蒼老的一天!當你老去以後,曾經的一切是否依然?原來當美麗凋謝的時候,一切才回歸本來面目!一切的風光與繁華,甜言與蜜語也只是過眼雲煙。女人,找個真正愛你的人,擁被入眠吧!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充滿誘惑的塵世間,愛情是否真的那麼牢固呢?愛,是一種容易凋謝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風中最讓人無可奈何的那朵玫瑰。當新的誘惑出現的時候,心中的慾望開始萌動!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後的懲罰呢?迷失的人兒早已經沉迷而無法自拔!也許也只有體會真愛的人,面對著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動、風動、心不動吧!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現在很多相愛的人,會因為對方的貧窮而離開!這是真正的愛情嗎?也許會有人說愛情和麵包的理論!可是,過去的老人們都說,有情飲水飽。我也相信:真正愛一個人,雖然貧窮,但是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覺得飽!愛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境:得到了愛,就彷彿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當面對自己心愛的人,不管身在何處,也如沐春風。記得天龍八部里,西夏選駙馬。當問到:平生之中,在什麼地方最逍遙快樂?段譽答到:枯井底,污泥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那裡得到了真愛!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你說: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說:緣是眾里尋她千網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說:緣是縱然兩情相悅,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說: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緣是無盡的思念。而我,傲立於沙漠中靜靜的看著它緣起緣滅。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還記得阿甘正傳裡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隨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來的時候,以為聖人要大講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隨者說到:I am tired。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羨慕那些黃昏下,互相攙扶的老夫妻,他們一起回家,即使沒有說一句情話,可是只是一個微笑也已經勝過前言萬語!他們做到了「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愛情境界,只是在這平靜的畫面中!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說個故事,一位老人養兩只鳥兒,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會帶著它們一同出去散步。雄鳥和雌鳥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鳥有時會飛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會自己飛回巢里。雌鳥卻從未曾離開過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復一日,一晃許多年過去了,一切從未改變過。直到那天,一切都與往常一樣。老頭吃完飯,又帶著兩只鳥兒去散步。忽然右邊肩膀上原本安靜立著的雌鳥一振雙翅,轉眼不見了蹤跡。雄鳥仰天長嘯,不見迴音。自此,雄鳥日日在巢中哀鳴,再也不肯離巢一步。三個月後,雄鳥鬱郁絕食而死。死前仍哀鳴不止。許多年過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鳥再沒有回來過。只有那個早已廢棄的鳥巢,在風中獨自見證那段歷史。看完故事,我掩卷長嘆。如此一雄一雌,與世間男女無異。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說自己喜新不厭舊,他們就像貪玩的孩子,總會瞅准一個空偷著出去玩玩,玩累了他們自然會回家。在外,他們可以風流快活;在家,他們也想做好丈夫好父親。他們腦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舉兩得。他們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變心,但在現實利弊輕重的權衡之下,在結發之妻眼淚的攻勢之下,在親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嚴峻形勢下,大多能改邪歸正、痛改前非,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而女人,她們往往視愛情若生命,在她們骨子裡,愛情這兩個字神聖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數女人又都是懷舊的,如果沒有傷及靈魂痛徹心骨的經歷她們是絕不會輕言放棄的,而女人一旦決意放棄,那她曾視之為生命的那份愛情定已全然摧毀,她早已沒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變了心絕了情,那是永遠都不會回頭的了。就如同那隻飛離主人肩膀的鳥兒,一去不返。女人的愛,因為忠誠,所以毅然決然。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後就說出了那個現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後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遊記的意思),然後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著於空!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著與事物。後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著於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還記得馮鞏相聲里說到: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過把癮》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為了聽他說這三個字!沒錯,很多女性都很愛聽這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裡的!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的驚艷,沒有「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盪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於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恆。當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裡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當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於佛教的大乘。記得木村演的一部電影里曾經這樣詮釋「愛」,說愛一個人就是當他幸福的時候你比他更幸福,當他痛苦的時候你比他更痛苦……其實給別人幸福,被別人需要著,是一件能給自己帶來很大滿足與快樂的事情,至少我會很享受別人對自己的依戀,也同時依戀著別人,這是我與外部世界對話的方式,也願意相信這樣活著才算是完整而純粹的人生吧。看完了《宮》,很喜歡裡面的律。他從小就什麼都沒有,失去了父親,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宮。但是14年以後,雖然經過母親的一番明爭暗鬥,他原本可以獲得王位,但是為了保全自己愛的人,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選擇了犧牲自我的方法。他頂替了信的莫須有的罪名,也頂替了母親暗中的罪行。這樣,皇室雖然恢復了太平,眾人皆大歡喜,然而律,還是一無所有地離開了皇宮,甚至是傷透了心地離開。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頭最大的傷痛。總覺得他的眼神充滿憂郁,臉上充滿了若有所思的神態。但是,也許他是感覺幸福的,因為他是為愛犧牲的,他成全了那麼多的人。

請採納~

『柒』 精典佛經里講的故事

有那樣一個窮書生,他未婚妻突然改變了主意,嫁給了一個富商。書生傷心欲絕,想要輕生。就在他要自殺的時候,佛主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說:「年輕人,我先帶你到前世看看去,然後你再決定要不要去死吧!」
佛主和書生穿越時空來到了前世,他,未婚妻,還有富商的前世。前世的一片沙灘上,赫然躺著一具赤裸的女屍,一個年輕人走過來,看到女屍,覺得很可憐,就將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女屍披上,然後走開了。
過了不久,一個樵夫走來,看到了女屍,於是在附近挖了一個坑並把女屍埋了。
佛主說話了,「年輕人,你看明白了嗎?給女屍披衣的那個人是你的前生,而埋葬女屍的那個人是富商的前生,那具女屍,自然就是你的未婚妻。你與她並非無緣,因此此生還能相遇相戀。然而,你對她只有披屍之恩,而富商對於她卻有埋骨之恩。所以,一切都早已註定。所謂因果,皆有報應,你也不需去輕生!」
生命中,終是有早已註定的,不一定是最好,卻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際遇。

『捌』 佛經故事精選

在佛經裡面有很多很有哲理的 故事 ,你看了一定有所收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佛經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佛經故事精選:不喝酒戒的由來

學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凈,成就信實誠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時,曾於某年的‘結夏安居’結束後帶著弟子們游化各地;他們到達某個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

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盤據著一條毒龍,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千萬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伏龍,佛陀默許。

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它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聚精會神地加以對抗,僵持一段時間後,毒龍終於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他弟子隨後也來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為毒龍開示佛法要義及皈依意旨,然後帶領一行人回到村裡。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無恙地回來,都很高興地歡呼,以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龍。佛陀告訴村人是善來比丘降伏的,大家聽了,都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禮,並向善來長老行禮,表達敬愛和感恩之意。

村民紛紛表示願供養佛陀和善來長老,佛陀默然,善來長老也沒回答,雖然如此,大家還是很用心地准備好要供養佛陀的齋食,另外也有許多村民請善來長老到他們家中受供,並且以‘無色酒’來供養他。

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當他離開村人家裡,搖搖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

酒醉中的善來長老,翻來覆去,翻到後來變成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向著佛陀,感到很慚愧,馬上起身頂禮佛陀。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

‘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問:‘他降伏毒龍時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後,有沒有辦法降伏一條蚯蚓呢?’弟子們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強調:‘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庄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唯有精神 清明 、嚴持戒律,才不會失去杜絕惡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來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龍,但幾杯酒下肚後就變得糊里糊塗,酒戒豈可不慎?

精進奮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規范,努力行善、斷惡,是人人的本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規的本分做好,則一切的法都容易通達。大家要多用心啊!

佛經故事精選:小偷冒充和尚去寺廟欲偷盜

某座寺院有一隻黃金鍋,寺院就用這只鍋,煮出各式各樣的東西給行路的人吃。

有個男人想盜出那隻鍋,於是穿起袈裟,冒充和尚,混在僧眾之間。當時,寺院內的一位高僧正在說他聞所未聞的佛法;正在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那小偷聽罷,內心不禁深深懺悔起來。

他想:“我因這寺院有黃金鍋而起偷盜之意,才混進這里,卻聽見可貴稀有的佛法而幡然悔悟。如此說來,那隻鍋應是接引我向佛的可敬師父。”那男子有感於此,於是必恭必敬地向那隻鍋禮拜,而後向大眾訴說事情原委,及現在自己信仰的心境。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不過你現在已悔改,所以你已是了不起的和尚了。既然引導你向佛的確實是那隻鍋,那麼你禮拜它,是對的。今後就跟我們一起修行吧!”寺院的大和尚平靜地對他這樣說。

那男子從此以後,研究種種學問,努力修持,最終成了極優秀的和尚。而他仍一直禮拜那隻黃金鍋。

佛經故事精選: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的時間有多長

提婆達多幾次謀害佛祖,最後墮入阿鼻地獄。

阿難尊者說,正如佛祖所說,這都是提婆達多咎由自取,自己作惡,導致自己墮入地獄。我現在悲傷的是,提婆達多雖然不顧自己的名譽,不顧種族的榮譽,不為父母尊長爭光,有辱整個釋迦族,讓整個釋迦族蒙羞。不過呢,提婆達多墮入地獄,還是不太恰當啊。

阿難尊者說: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釋迦族是轉輪聖王的後裔,提婆達多是王族,不應該墮入地獄啊,提婆達多應當修行證阿羅漢,入無余涅槃,沒想到卻入了地獄啊。

阿難尊者說:提婆達多有大神通,能夠去到三十三天上面,隨意變化,這種人怎麼還會入地獄呢?佛祖啊,不知道提婆達多在地獄裡面要待多久呢?

佛祖說:這個人要在地獄待一劫。

阿難尊者又問:劫有兩種,大劫,小劫,這個人要待一劫是什麼劫呢?

佛祖說:這個人要在地獄裡面待一個大劫,就是賢劫。然後才會命終,投胎做人。

阿難尊者說:要這么久啊!

阿難尊者那個時候沒有證阿羅漢,擔心他的親哥哥,那也是人之常情。

當時,阿難尊者哭哭啼啼的,又問佛祖:提婆達多從阿鼻地獄出來,會生到哪裡呢?

佛祖說:會生到四天王天。

阿難尊者又問:提婆達多在四天王天死後又去哪裡呢?

佛祖說:又生到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阿難尊者又問:然後呢?

佛祖說:提婆達多從地獄出獄之後,生到天上,在六十劫當中不墮三塗,都在天上和人間輾轉投胎,最後做人,他會出家學道,證辟支佛,辟支佛的名字叫做南無。

這下阿難尊者開心了,又問佛祖:佛祖啊,提婆達多幹了很多壞事,所以下了地獄。他有什麼功德,導致出獄之後六十劫都不再受苦,還修成辟支佛,名字叫做南無?

辟支佛比羅漢還要高一點,也是覺,意思是緣覺或者獨覺,不過這個覺跟佛祖的覺還是有差距。

有人也會想,提婆達多做了什麼呢,出獄之後就去享福,還能證辟支佛?難道因為他是佛祖的親戚嗎?當然不是這樣。

佛祖告訴阿難尊者:彈指之間這么短的時間內,如果你對三寶發了善心,那這個福報也是無法譬喻的啊。何況提婆達多博學多聞, 記憶力 超群。提婆達多因為宿世惡緣,所以對佛祖起殺心。又因為宿世的善緣,最終對佛祖起了喜悅之心。因為這個緣故,出獄之後,六十劫不墮三惡道。因為他最後臨死前,起了和悅之心,口中說南無二字,所以以後證辟支佛的時候,名號就叫做南無。

阿難尊者聽了之後,估計是心花怒放,上前禮佛說:感謝佛祖教誨啊。

當時,大目犍連尊者說:我准備去阿鼻地獄跑一趟,對提婆達多說這個好消息,讓他高興高興。

佛祖說:不要心急,不要打妄想,為什麼呢?因為那些窮凶極惡的眾生,非常難以調伏,所以才墮入阿鼻地獄。而且阿鼻地獄的罪人不能聽懂人間的言語。

以前說過瞿波離的故事,誹謗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也是下了阿鼻地獄,大目犍連尊者好心去探望他,結果這位瞿波離毫不留情,反而罵大目犍連尊者。

所以佛祖提醒大目犍連尊者,你去的話,要注意 方法 方式才行呢。

當時,大目犍連尊者說:我現在知道64種語言,我可以用合適的語言,告訴提婆達多。

估計阿鼻地獄用的語言跟我們人間用的頻率是不同的。人耳只能聽到20~2萬赫茲的聲音。

佛祖說:那你去吧。

當時,阿難尊者聽到之後,歡欣雀躍,非常高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玖』 《無量壽經》,主要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無量壽經講述的是凈土宗的根本理論,和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從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的佛教,經過了千年以來的發展和傳播,已經逐漸演變為了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和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佛教,也從當年那個印度小教派,發展到了如今的“世界三大宗教”,在全世界擁有著接近十億的信徒。《無量壽經》是諸多佛門典籍之中,最負盛名的經典之一。作為一部流傳甚廣的佛經,它到底講述了什麼內容呢?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僧人的口頭禪,也是出自無量壽經,意思是“禮贊阿彌陀佛”。

『拾』 印度佛經《本生經》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本生經》又譯作《佛本生故事》,是一部內容浩繁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主要講述佛陀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個菩薩,還跳不出輪回,他必須經過無數次轉生才能成佛。他曾是國王、王子、婆羅門、商人、婦人、大象、猴子、鹿等等。每一次轉生便有一個積德行善的故事。這就產生了所謂的「佛本生故事」,現存547個。

閱讀全文

與佛經講述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宅男看片網站 瀏覽:387
西瓜視頻在看 瀏覽:78
掃盡國內國外一切影視資源 瀏覽:197
俄羅斯媽媽女主角叫啥 瀏覽:727
泰國電影男主是醫生 瀏覽:663
Q/(GZ)KSO 10 瀏覽:111
惡夢勾魂國語BD 瀏覽:427
泰星球哥earth作品 瀏覽:971
可以下載的小電影有哪些 瀏覽:182
男學生女學生吻戲電影 瀏覽:359
趙飛的婚姻狀況如何 瀏覽:279
美女五一節到哪裡去 瀏覽:366
宅男在線影院 瀏覽:49
最好看的免費的能看的電影 瀏覽:91
捉鬼英雄桃太郎 瀏覽:628
辦個健康卡需要多久 瀏覽:105
廊坊附近美女電話是多少 瀏覽:678
成龍何家勁一起演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38
《愛人》結局 瀏覽:306
好看的中文日本電影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