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還有哪些美麗的傳說故事簡介

還有哪些美麗的傳說故事簡介

發布時間:2022-10-01 09:26:04

1. 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的美麗傳說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我國古代民間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禪、楊玉環的雅號。
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受越王勾踐之命,前去侍奉吳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邊浣紗,她那窈窕俏麗的身影驚呆了游魚,竟使游魚忘記了游動,沉入水底,固有「沉魚」之說。
王嬙即王昭君。西漢時,為了溝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觸景生情彈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訴的琴聲,竟使飛雁聽後忘記展翅飛翔,從高空跌落地上,故稱「落雁」。
貂禪,有名無姓,在《三國演義》中可稱美絕。她拜漢獻帝大司徒王允為義父。有一天,貂禪在後園拜月,忽然,一片彩雲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來看見。王允高興萬分,便向外人誇耀說:「我女兒比月粱姑潰??拿廊藎?叩迷鋁林荒芏憬?評鎩!憊視小氨趙隆敝?啤?
羞花指的是楊玉環,即楊貴妃。一天,她在御花園賞花散步,指袖之間無意觸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葉兒,宮女們不知是含羞草,誤以為楊貴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於是就傳開了。後人便稱她為「羞花」。

【牛郎織女】
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慾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願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雲錦。牛郎是一個勤勞朴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裡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後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後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他們隔河相泣,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 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 『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2. 民間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蠶花娘娘,源於一個古老而美麗的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太湖邊住著一戶人家,男人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了,家裡只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兒,喂養著一匹白馬。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親早日歸來。一日,女孩摸著白馬的耳朵開玩笑地說:「馬兒呵馬兒,若是能讓父親馬上回家,我就嫁給你。」白馬聞言竟點了點頭,仰天長嘯一聲,隨即掙脫了韁繩,向外飛奔而去。沒過幾天,白馬就駝著女孩的父親回到了家中。此後,那匹白馬一見到女孩就高興地嘶叫起來,同時跑到女孩身邊久久不肯離去。女孩的父親發覺後,悄悄地盤問女兒,才知道女兒當初許過的承諾。父親心中替女兒著想,於是趁女兒不在家時,一劍射死了白馬,還把馬皮剝下,晾在了院子里。女孩回到家中,見到晾著的馬皮,知道出了事,連忙奔過去撫摸著馬皮傷心地痛哭起來。忽然,馬皮從竹竿上滑落下來,正好裹在姑娘身上。院子里頓時颳起了一陣旋風,馬皮裹緊姑娘,順著旋風滴溜溜地打轉,不一會兒就沖出了門外。等女孩的父親趕去尋找時,早已不見蹤影了。幾天後,村民們在樹林里發現了那個失蹤的姑娘。雪白的馬皮仍然緊緊地貼在她身上,她的頭也變成了馬頭的模樣,爬在樹上扭動著身子,嘴裡不停地吐出亮晶晶的細絲,把自己的身體纏繞起來。從此,這世上就多人們稱之為「蠶」(纏)的生物,而且塑造了一個騎在馬背上的姑娘的形像,放在廟里供奉,謂之「馬鳴王菩薩」,而江浙一帶的蠶農都喜將蠶神稱為「蠶花娘娘」。
中國十大名茶的美麗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後,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沉魚 落雁 閉月 羞花的美麗傳說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我國古代民間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禪、楊玉環的雅號。
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受越王勾踐之命,前去侍奉吳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邊浣紗,她那窈窕俏麗的身影驚呆了游魚,竟使游魚忘記了游動,沉入水底,固有「沉魚」之說。
王嬙即王昭君。西漢時,為了溝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觸景生情彈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訴的琴聲,竟使飛雁聽後忘記展翅飛翔,從高空跌落地上,故稱「落雁」。
貂禪,有名無姓,在《三國演義》中可稱美絕。她拜漢獻帝大司徒王允為義父。有一天,貂禪在後園拜月,忽然,一片彩雲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來看見。王允高興萬分,便向外人誇耀說:「我女兒比月粱姑潰��拿廊藎�叩迷鋁林荒芏憬�評鎩!憊視小氨趙隆敝�啤?
羞花指的是楊玉環,即楊貴妃。一天,她在御花園賞花散步,指袖之間無意觸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葉兒,宮女們不知是含羞草,誤以為楊貴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於是就傳開了。後人便稱她為「羞花」。
古代的四大傳奇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

夏夜納涼,望著碧海青天、閃爍銀河,遙指隔河相望的牽牛、織女星,聽著老祖母永遠也講不厭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會有著這樣美好的記憶——如今,青年一代對這些越來越隔膜了,「孟姜女爭風吃醋,丑小鴨吃肯特雞」,物慾世界,光怪陸離,使一切都走樣變味,人們又開始重提「自然」和「回歸」。願牛郎織女的故事不被「搖滾」,為人們多少留一點清純。�
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為天空紡織美麗的雲錦。牛郎是一個勤勞朴實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說話,告訴牛郎,某天仙女們要到湖裡去洗澡,讓他去抱織女的衣服,然後再還給她,向她求婚。就這樣牛郎織女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後來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這一美好姻緣。牛郎聽老牛的話,披上牛皮,擔著兩個孩子到天上追趕,王母娘娘拔上發簪一劃,一條天河就活生生地把這一對夫妻分開。天河再寬,只能隔開他們的身,可分不開他們的心。他們隔河相泣,終於感動了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到天上去,為這一對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橋鋪路。——所以表演牛郎織女故事的戲劇,也叫《天河配》或《鵲橋會》。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間神話傳說的基本內容——然而,這種形態的完成卻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
《詩經》《大東》篇就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維天有漢,監爾有光。跂(q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huǎn)彼牽牛,不以服箱。�

說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鏡子也該有光。三角排列的織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擺動著梭子織布。然而織啊織啊,總不能織成紋章。而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箱。據任昉《述異記》:織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頭忙於織布,十分辛苦,天帝憐其獨處,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他們婚後貪歡廢織,天帝發怒,仍將織女遣歸河東,只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從這里,或可看出《詩經》牛女故事的影子。�
漢魏之際,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愛情故事已經成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得最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淚水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賦》、陸士衡《擬迢迢牽牛星》、謝惠連《七月七日詠牛女》等,都詠過牛女的故事。�
漢末應劭《風俗通》已記載了七夕喜鵲搭橋的情節:「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從南朝梁代宗懍(lǐn)的《荊楚歲時記》可見,在民間風俗中,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與婦女的乞巧風習,已經結合起來。乞巧活動由來已久,《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而且這種活動也不限於「七夕」,後來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融為一體。到了唐代,這一故事和風習已由民間傳到宮庭。《長恨傳》雲:「天寶十載,(楊貴妃) 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夕……時夜殆半……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白樂天《長恨歌》亦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到了清代戲劇家筆下,楊李題材則徑以《長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受人們群眾喜愛,它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民豐富著、發展著,使它越來越接近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於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經過世代積累的創造,才形成今天這樣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
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白蛇傳�

《白蛇傳》也是由人民群眾經過幾百年的世代積累創造出來的美麗傳說,它至今仍在戲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祭塔」等故事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連金山寺、雷峰塔、斷橋等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多半也得力於《白蛇傳》。�
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在這之前的傳說中,白蛇精都是兇狠的妖怪,它玩厭了男人還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題不過只告訴人們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經人格化,她執著地追求著愛情、自由和幸福,堅貞不二。比起來許仙則是個軟耳朵,而且有點負心。他一聽見別人閑話,就動搖變心,幾次讓人甚至請人用法術驅除、收服白娘子,最後是他聽從法海教唆,親手將妻子用缽盂罩住,永鎮雷鋒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許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負心漢的矛盾。從《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這一傳統題材演變的痕跡。�
在白娘子故事流傳的過程中,反封建的主題被逐漸突出。清代初年的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法海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盜草」、「水斗」的情節強化了白娘子的性格,為了愛情,赴湯蹈火,她在所不辭。許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白氏雖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擊傷情,太覺負心了些。唉,恩怨相尋,一場懡忄羅(mǒluó),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塵心已斷,願隨師父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自白。�
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題進一步明確起來。「許仙心內來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與你無涉半毫分。你今休得來生事,拆我夫妻兩下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彈詞《義妖傳》,「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幾百年來,正是無數「田夫野老,蠶婦村氓」的不斷創造,使得《白蛇傳》在藝術上不斷升華,完成其批判封建主義、歌頌自由與愛情的主題。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 『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3. 中國古代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民間傳說:
如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歌仙劉三姐的傳說等。②史事傳說。這類傳說以敘述歷史事件為主 。如:梁山泊傳說 、楊家將傳說、義和團傳說、貴州苗族張秀眉起義傳說。
神話傳說:
《華胥與伏羲》《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神農鞭葯》《黃帝與蚩尤》《誇父追日》《後稷播種》《堯皇讓賢》《蠶神的故事》《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舜的故事》《鯀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織女》等一系列優美浪漫動人的神話故事

4. 中國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

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

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4)還有哪些美麗的傳說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琵琶協奏曲《梁祝》以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為題材,並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由「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

樂曲採用琵琶協奏曲的形式,即發揮琵琶豐富的表現力,又統合民族管弦之交響性,尤其在結構上根據內容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恰當的表現出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將這個相傳於中國江南地區的凄美愛情故事在流瀉的音符中娓娓道出。

在藝術處理上,著重吸取地方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以表現兩情相悅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本協奏曲充分發揮民族音樂的交響效果,在中國被譽為「民族的交響樂」,國外樂評家則稱之為《蝴蝶戀協奏曲》。無疑,這是一部迷人、新奇而又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5. 你聽說過哪些美麗的傳說或故事

《海螺姑娘》我覺得是我聽過最美麗的傳說。漁夫從海邊撿回來一個海螺,等漁夫白天出去做事的時候,海螺,你就會出來一個美麗的姑娘,幫她收拾房間,並且為他做好飯菜,後來漁夫發現了之後,他們也就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我覺得這個畫面特別的美好,這個故事也特別的美麗。

6. 神話故事有哪些(至少5個)

1、後羿射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幹了大地,曬幹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

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後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個個三腳的烏鴉。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2、嫦娥奔月(上古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

有關恆娥的神話傳說,見於商代至戰國時的典籍《歸藏》,其中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羿的妻子恆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恆的諱,之後名字改為嫦娥(一作常娥)。

3、盤古開天(中國民間神話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4、龍公主戲神珠

《龍公主戲神珠》是一篇古代的中國神話傳說故事,講的是吹得一手好漁笛的伙漿仔(漁船上燒飯、做雜工的男孩子),救了因為貪聽他的笛聲而誤落漁網的黃神魚(其實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變的)後,三公主出於報恩,贈給他神珠後,伙漿仔的一段曲折奇遇。

5、八仙過海(神話傳說)

八仙過海是一種流傳最廣的中國民間傳說。八仙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閱讀全文

與還有哪些美麗的傳說故事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線電影網站天堂 瀏覽:50
洪汛濤寫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848
after之後電影類似的電影 瀏覽:157
愛情電影A級 瀏覽:666
台灣女女同性電影 瀏覽:973
公用事業卡號是什麼 瀏覽:690
健康元怎麼查 瀏覽:139
辣手激情台灣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171
免費觀看動漫電影網址 瀏覽:526
老闆來我家看我.韓國電影 瀏覽:51
瑞金市辦健康證要多少錢 瀏覽:482
印度電影永恆的愛情 我要終生的愛你,至死不渝 瀏覽:612
甘肅機械專業考事業編有什麼崗位 瀏覽:823
g韓國限制級在線 瀏覽:600
20歲的愛情該怎麼選 瀏覽:150
強奸女僵屍哪部電影 瀏覽:143
健康危機如何防止 瀏覽:692
哪些學校的經濟學院沒有國際貿易系 瀏覽:537
米雪倫理片 瀏覽:298
圖片電影平台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