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發布時間:2022-09-13 10:42:25

A. 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

梅花三弄講的是; 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

B. 梅花三弄是哪三個故事情節

稱「三弄」是因為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
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梅花三弄》是一首最古老的古琴曲,它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通過對梅花凌霜傲雪神態的描寫,贊頌文人高潔的品格,藝術價值很高。作者桓伊系東晉「淝水之戰」名將。
《梅花三弄》樂曲主題表現梅花,三弄實際是三個變奏,古代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

另:《梅花三弄》是瓊瑤小說三部曲,分別為《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

C. 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全曲共有10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即為:「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是中國古典樂曲中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D.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

梅花,志高潔,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梅花三弄》是笛古琴名曲或簫古琴名曲,後被改編為古琴名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古琴名曲調反復演奏三次。這種反復的處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風中次第綻放的英姿、不古琴名曲不屈的個性和節節向上的氣概。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自古以來,梅花以其清麗雅潔的韻致和不畏霜雪、傲世獨立的精神,成為中國文人最為喜愛的花卉之一。歷代文人都愛把自己的心懷、情操和趣味融入梅花一塵不染的恬淡之中。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為貴。」梅花的枝虯蒼勁嶙峋、風韻灑落,自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而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琴曲《梅花三弄》,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古人對於梅花的敬愛之情。此曲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的《神奇秘譜》( 1452 ) ,其後續見於明清以來其他26種琴譜,是深受琴人喜愛的琴曲。在清代的《琴譜諧聲》( 1820)中,《梅花三弄》已變為琴簫合奏的形式。近代琴家也常用於琴曲獨奏,而且琴家演奏譜本也各不相同。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與王徽之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摔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古琴名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盪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沖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古琴名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艷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1972年作古琴名曲家王建中將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改變為鋼古琴名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卜運算元·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姜玉恆演唱過一首流行歌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琴名曲,歌詞這樣唱道「紅塵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看人間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從通俗歌古琴名曲的角度來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

E. 《梅花三弄》分別講述了哪些故事

桓伊奏曲尋覓知音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蜿蜒延伸,在衡陽縣杉橋鎮生出一座雲錦峰來。雲錦峰不高,卻也重巒疊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澗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峰巒深處,有一古寺,大約建於魏晉期間,取其山名,叫雲錦庵。

雲錦庵庵內雖然殿堂矮小,但環境優雅,景物宜人。寺內寺外,梅樹蔥蘢,梅影綽綽,有「雲錦梅香」之稱。每當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紅似朝霞,清香撲鼻,吸引了無數文人學士、顯宦名流來此,觀梅賞梅,詠梅畫梅。甚至有人禁不住「雲錦梅香」的誘惑,棄家隱居於此。

一個10歲的小男孩,跟隨父親從譙國銍縣千里迢迢宦遊蒸湘,便寓居在雲錦庵,讀書習武,觀梅吹笛。小男孩漸漸長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後遷升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這個男孩長大之後仍然酷愛梅花,常常以梅譜曲,以笛演奏,音韻悠揚。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他吹起梅笛,婉轉清幽,經久不息,人們常以為是仙樂。晉成帝常召這個男子吹梅笛,其間成帝一邊聽梅笛,還一邊做梅舞。他就是桓伊,東晉名將。

《晉書》稱贊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堅率百萬大軍進犯東晉,桓伊同謝安、謝石、謝玄等率8萬晉兵迎戰秦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以一當十,打得秦兵一敗塗地。戰後,桓伊功成身退,於385年,帶著心愛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陽雲錦庵。

這個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才華橫溢的蔡邕精心製成的。據說當年,蔡邕全家曾到會稽高遷。那裡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製笛以消除旅途之勞累。

一天午後,蔡邕獨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只好掃興而歸,不覺來到柯亭,這個小巧玲瓏的竹亭子卻吸引住他。他邁步踏了進去,四邊瞧瞧,忽然對著屋檐下的竹子數了起來,數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睜大眼睛獃獃地看著,好似想到了什麼。蔡邕馬上搬來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對著那根竹子又看又撫摸,越看越愛,並一邊喊著:「來人!快來人!把這第十六根竹子給我拆下來!」隨從不解地說:「亭子昨天才蓋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後面竹林有的是我給你去砍來。」

蔡邕著急地說:「我要的並非普通的竹子,而是絲紋細密,又圓又直,不粗不細的竹子。你看這竹子光澤淡黃又有黑色的斑紋,從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過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沒有這么好的,請你還是給我拆下來吧!」

隨從砍下竹子後,蔡邕用它製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響。由於竹子取材於柯亭的緣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對這個柯亭笛愛護得很,常想著何時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愛作出更多優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愛雲錦庵的梅香,愛得如痴如醉。一個冬夜,雲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時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的畫面。桓伊靈感突襲,立即興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當年在江邊即興為王徽之創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夜幕降臨,萬籟俱靜,桓伊又吹起這首曲子,似乎要獻給天地聆聽。

不期然間,桓伊的笛聲不再孤獨,他聽到禪房裡有古箏的聲音正在附和這首曲子。桓伊沒想到在這荒山上還能有幸遇到知音,驚喜萬分的他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桓伊急忙問起寺僧,寺僧卻說寺院根本就沒有會彈奏古箏的人。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過痴傻,在荒山中尋得知己,那是伯牙與子期千古難得的幸事。可自己不過平平凡凡一位賞樂之人,哪能有如此榮幸?也許是自己賞梅太久,出了幻覺。

不久後的一個清晨,雪後初晴,桓伊推窗望見梅花依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剛出浴的少女,羞紅的臉龐更加嫵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譜成梅花二調,與梅花前一調「合頭」,緊密銜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此時,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異軍突起鐵馬賓士,曲調節奏此起彼伏,重復變幻,把傲骨錚錚、斗雪綻放的伊山梅花描寫得淋漓盡致。《梅花引》由此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夜裡,當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間禪房裡又飄出古箏聲與其相附和。在寂靜的夜色里,這聲聲圓潤的音色越發清晰。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聲尋至窗下,但還沒他找到人,箏聲卻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綻放,舞玉翻銀,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桓伊情不自禁,再譜成梅花三調,與二調「合頭」,自此梅花三調遂成,《梅花引》已經被改進到令桓伊認為盡善盡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三次,並在一調、二調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一調,三調渾然一體,節奏漸趨平穩,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過音調變化,把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又漸趨悠揚,餘音裊裊。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

老僧回答說:「聽到將軍用笛吹奏《梅花三調》,老衲剽學已成,因此我冒昧前來,想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桓伊高興地說:「我正有此意,請老禪師賜教。」於是二人笛箏合奏《梅花三調》,珠聯璧合,其音渾厚質朴,韻味雋永,更加優美動人。

奏完一曲,桓伊驚喜萬分。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住持,法號「智凱」,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後人,箏技出神入化。後來,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到了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

F. 梅花三弄是講的什麼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音樂——梅花三弄 古典曲目《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又稱《三弄梅花》 小說《金瓶梅》中三次提到《三弄梅花》。 第二十二回:「一日,臘月初八日,西門慶早起,約下應伯爵,與大街坊尚推官家送殯。叫小廝馬也備下兩匹,等伯爵白不見到,一面李銘來了。西門慶就在大廳上圍爐坐的,教春梅、玉簫、蘭香、迎春一般兒四個,都打扮出來,看著李銘指撥、教演他彈唱。女婿陳敬濟,在旁陪著說話。正唱《三弄梅花》,還未了,只見伯爵來,應保夾著氈包進門。」 《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安下樂器,吳銀兒也上來。三個粉頭一般兒坐在席上,[足麗]著火盆,合著聲兒唱了套《中呂�6�1粉蝶兒》「三弄梅花」,端的有裂石流雲之響。 第七十三回:只聽月娘問道:「你今日怎的叫恁兩個新小王八子?唱又不會唱,只一味『三弄梅花』。」 《梅花三弄》樂曲主題表現梅花,三弄實際是三個變奏,古代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 段落: 全曲共分十段,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採用循環再現手法,後四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梅花靜與動兩種形象。 一、溪山夜月; 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 三、二弄 穿雲,聲入雲中; 四、青鳥啼魂; 五、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 六、 玉簫聲; 七、凌雲戛玉; 八、鐵笛聲; 九、風盪梅花; 十、欲罷不能。 前六段為第一部分,後四段為第二部份。 歷史版本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 (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稱的「笛」其實即現代的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編為琴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晉代笛曲的風格。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桓伊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顯,但是非常謙遜,平易近人。他喜好音樂,能達到音樂的奧妙,「為江左第一」,有「笛聖」之美稱。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經常自己吹奏。「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正好趕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側」。桓伊沒有見過徽之。桓伊正好從岸上經過,船裡面有客人說:「啊,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說:「聽說您善於吹笛,請為我奏一曲吧。」桓伊沒有將軍架子,他也聽說過徽之的名頭與音樂癖好,於是下車,盤踞於胡床,為他吹奏了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這首笛子曲,後來成為中國膾炙人口的《梅花三弄》。 公元384年,他因為在383年的淝水之戰中協助攻破苻堅,「功封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賜錢百萬,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後,安葬於南昌青雲譜,他的兒子桓肅之、孫子桓陵繼承了他的侯國。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小說——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瓊瑤小說三部曲,分別為《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三部小說均有同名電視劇。

G. 梅花三弄是講的什麼

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H. 《梅花三弄》的內容是什麼

內容:

梅若鴻和杜芊芊第一相遇是在蘇堤上一個叫做"望山橋"的地方,梅若鴻被杜芊芊的美麗驚呆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芊芊帶回"醉馬畫會"給朋友們看。在這里,芊芊看到了她有生以來看過的最新奇的一群人:汪子默、汪子旋兄妹和一奇三怪。她愛上了若鴻;愛上"醉馬畫會";愛上了若鴻的水雲間。然而若鴻不敢接受芊芊,卻把她推給了汪子默--這個年輕有為的畫家為芊芊打破了終生不愛的誓言。看著芊芊和子默在一起,若鴻又無法抑制自己的心。他愛芊芊,卻把默默愛了他三年的子旋當成了芊芊。 愛情的力量之強大令人不敢相信,芊芊為了若鴻在胸前紋上一朵紅梅花,若鴻終於還是沖破杜家上下、醉馬畫會全體人員的反對接受了芊芊。這時,子旋卻懷上了若鴻的孩子,險些流產住進了醫院,這讓子默非常地瘋狂,以致於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僱人到畫展上買下若鴻二十幅心血之作,然後到杜家大院在慶祝的人群面前燒掉它們。若鴻為救畫雙手受了傷,然而受傷更重的是他的信心、他的鬥志和芊芊的心以及所有人的心。

子默想透了,讓若鴻重新振作起來,重新拿回畫筆,收拾起自己的信心。

若鴻和芊芊以天地為證結了婚。 不久,翠屏--若鴻十年前的妻子,一個得了重病的女人,帶著若鴻從沒見過面的孩子畫兒來了。芊芊傷心欲絕,離開了水雲間,回到了杜家。失雲了芊芊的若鴻為了治翠屏的病,只得以賣畫為生,日子很苦,心更苦,善良的翠屏為了成全丈夫和芊芊,在深夜投湖自殺了。

若鴻再次掉進了谷底,無人能叫醒他。

I. 梅花三弄是講的什麼

《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的故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里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並不相識他。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吹奏完畢,桓伊立即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晉人之曠達不拘禮節、磊落不著形跡,由此事可見一斑。
根據《晉書》的介紹,桓伊是武將,被封為右軍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也許是音樂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為人謙虛樸素,個性不張揚,曾立大功而從未招忌。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他才能靜的下心來精研音樂。《晉書》稱贊了他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後秦苻堅摔大軍進攻東晉,時任中郎將的桓伊與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共破苻堅於淝水(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而丞相謝安也因立下存晉之功而進官至太保。後來晉孝武帝之弟司馬道子與謝安發生權爭,屢進讒言,對謝安極盡誹謗。晉孝武帝對謝安有了猜疑之心,漸漸開始冷落謝安。桓伊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會上,桓伊為晉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詩》,詩中唱道:「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其「聲節慷慨,俯仰可觀」。這使晉孝武帝甚有愧色,謝安也為之動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任黃門侍郎。王徽之行為怪誕,故作超脫,有才而放盪不羈,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車騎將軍桓沖手下的騎兵參軍一職。一次桓沖問他:「你在哪個官署辦公?」他回答說:「不知是什麼官署,只是時常見到牽馬進來,好像是馬曹。」桓沖又問:「官府里有多少馬?」他回答說:「不問馬,怎麼知道馬的數目?」桓沖又問:「近來馬死了多少?」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復幽默詼諧,但都有來處。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但東晉時軍中並無馬曹一職,王徽之為顯示自己率性超脫,不理俗務,故意說成馬曹。後來,宋代陸游曾有「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的詩句,說的就是王徽之這一段典故。上述對話中「不問馬」,來自《論語·鄉黨》,原是說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則來自《論語·先進》,原文為「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問,令人捧腹,但句句有來歷。其應變之妙,學問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風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聞,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幾乎成了以秦淮八艷為代表的名妓們的必修科目。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清笛聲,為當時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觀。

閱讀全文

與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提前多久通知解約 瀏覽:381
韓國演過美發沙龍的女演員 瀏覽:53
蛇鑽進身體是什麼電影 瀏覽:521
可採取哪些措施刺激經濟 瀏覽:829
我國第一部工業題材影片的事 瀏覽:333
主角武俠收母的小說 瀏覽:146
自由城故事富人區在哪裡 瀏覽:8
冬月屬蛇男和十月屬馬女婚姻如何 瀏覽:567
嗯…有人 瀏覽:546
逸夫電影 瀏覽:222
超級種馬母女後宮小說 瀏覽:553
什麼是事業單位監督管理 瀏覽:812
一女多男的種田小說有哪些 瀏覽:585
男主天羅一號。女主卓然 瀏覽:687
事業單位血檢怎麼查 瀏覽:450
主角叫長生是瘟神轉世 瀏覽:520
有個韓劇是講學生和鋼琴老師 瀏覽:217
女生和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97
鄧的市場經濟害了多少人 瀏覽:34
工廠有多少美女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