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從宋濂的故事中學到了什麼

從宋濂的故事中學到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4 21:42:11

Ⅰ 宋濂的求學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⒈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⒉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當恭敬,謙虛。
⒊應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

Ⅱ 從宋㾾苦學中悟出的道理是什麼

用他自己的話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從讀書中就獲得了足夠的快樂,就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筆者認為,正是他對讀書的喜愛和痴迷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的頑強意志也讓他最終有所成就。

Ⅲ 我從宋濂身上學到了什麼,急~~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說些教訓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回憶的內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於是,只好抄錄,容日後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經叩問」。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說話的語調,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系,我們認為師生間應融洽些,談笑風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你要想從老師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生,比吃比穿之風甚盛。有的中學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捨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習,刻苦勤奮,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有的還有所發明創造。

文章現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朴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余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Ⅳ 宋濂從師文學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宋濂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著真理與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裡窮,沒有多餘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時候,他更是為了拜師請教遠赴千里,俯身傾耳而請,一請不得,還要二請、三請,直到老師解答,自己把問題弄懂為止.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比較之下令我慚愧不止,同時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種沉醉於學習中的心性.試問:在一群華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幾個?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也許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痴迷和熱愛支持著他,成就了他「開國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許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和宋濂各自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式相差許多,可他這種精神卻絕對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流傳、借鑒.
對我而言,學習的過程有樂,學會了有樂,理解了有樂,懂得了有樂.當你可以自如地運用時,那更是一件樂事.
在讀完全文的一瞬間,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絲奇異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學習這件樂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Ⅳ 從宋濂身上得到什麼啟示

宋濂是明朝初的一位品學兼優的讀書人。送東洋馬生序就是其中的作品

Ⅵ 宋濂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苦經歷對於我們有何教育意義500字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送東陽馬生序》給我們講述了作者宋濂在求學時期虛心求教和刻苦學習的經歷,讓人不禁佩服作者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
磨難縱使苦,卻能磨人心智。今昔對比,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宋濂身上的寶貴精神吧!
一、《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學乃樂事:學者樂,懂者樂,識者樂,用者樂。——題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說。
宋濂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著真理與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裡窮,沒有多餘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時候,他更是為了拜師請教遠赴千里,俯身傾耳而請,一請不得,還要二請、三請,直到老師解答,自己把問題弄懂為止。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比較之下令我慚愧不止,同時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種沉醉於學習中的心性。試問:在一群華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幾個?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也許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痴迷和熱愛支持著他,成就了他「開國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許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和宋濂各自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式相差許多,可他這種精神卻絕對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流傳、借鑒。
對我而言,學習的過程有樂,學會了有樂,理解了有樂,懂得了有樂。當你可以自如地運用時,那更是一件樂事。
在讀完全文的一瞬間,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絲奇異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學習這件樂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二、《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流光可惜,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題記
夜晚,我在燈下反復誦讀《送東陽馬生序》,我撫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給後輩馬生的勸學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分為幼時嗜學和加冠求學兩個階段。文中「天大寒,硯冰堅,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奮,「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的尊師重道都十分發人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話;韋編三絕,鐵杵磨針,展示了勤的頑強精神;懸梁刺股,聞雞起舞,譜寫了勤的壯麗詩篇。學習必勤且艱,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學,這樣才能打下堅實基礎。
現在的學生,整天都抱怨作業多,學習苦,可現在的學習條件較於古代是多麼優越啊!但現在的學生不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廢學業,走入歧途。有的學生還辱罵老師,與老師較勁,根本不知尊師重道為何物。這實在是現代教育的悲哀啊!學習必勤且艱,尊師重道,才能讓自己在學習生涯中獲有所聞。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勝利的橋梁。自古以來,多少大學士是因勤才學有所獲。作為現代中學生,我們更應勤學好問,尊師重道。宋濂先生的經歷便是最好的印證。
三、《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00字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比其他,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盡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盡管他每天都只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盡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
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借著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四、《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舉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
宋濂小的時候就很好學,因為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還要親手抄寫,按著約定的日子按時歸還。到了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凍得手指不能彎曲,他還是不放鬆抄寫,抄完,趕快送還,不敢稍稍超過期限。
因此,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於是,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很大的閱讀量。自己又捧著經書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輩請教。前輩因非常有名,前來求學的學生擠滿了先生的書房,在求學的過程中,大雪深幾尺,腳凍壞了都不知道。
就這樣,宋濂獲得了知識,可是,我們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嗎?他當時的環境那麽艱苦,那麼凄涼,為了求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們呢?環境優雅,吃穿不愁,家離學校也就十幾分鍾,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比?什麼都不羨慕嗎?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顧?只想學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識嗎?是的只要你想,沒有不可以。所以,請同學們把「不」這個字從你們的人生字典中刪掉,永遠都不要留下什麼痕跡。
因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麼都不會去想,因為知識就是他的精神食糧,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與他一樣,可以好好學習,可以為了知識而不顧一切。可是,我們做到了嗎?
五、《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00字
今天學校老師給我們講了送東陽馬生序的古文,課文里寫的是一個叫宋濂的人年輕時求學之苦、生活之艱,這給我了一個深刻的啟迪。
從文中,我看見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天氣十分寒冷,硯台里的墨都凍成了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我也不放鬆抄寫,抄完後,就跑著去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由此我們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業有成,關鍵在於自己專心與否,課文給了我深深的印象這是我明確了前進方向。
對比我,我感覺我微不足道,我遠遠不於宋濂,我一定要學習宋濂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現在人們所沒有的。
磨難是一筆財富,他能錘煉一個人的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最終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
六、《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00字
上周,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贈序。講的是明初文學家宋濂幼時到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學完整篇文章後,我的感觸極大,作者的求學經歷讓我難以忘懷,其中一小段讓我最為感動。
文章的部分內容是: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把自己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刻畫的很是細致,而這段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對待老師我們要持以尊重的態度,對於學習,要持以虛心,實事求是,不懂就問的態度。
俗話說:好問是成就知識之基礎,知識是成就未來之基礎。對於學習,我們就應該勤學好問。
讀小學的時候,我記得老師對我們說過:「問問題,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虛心;不懂裝懂,那叫做虛偽。不僅這樣,還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是啊,我們都不願做一個虛偽的人,不僅這樣,我們對於學習還應該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要有「火燒眉毛,快滅火」的想法。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競爭,你就的落後,落後,就會被社會淘汰。
知識不分大小,但分多少,無論是平常生活中的小問題,還是大知識,我們都要有想要鑽研它的慾望。同時,我們也不能驕傲,必須抱有謙虛的態度。宋濂寫到: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這不就正表現了他謙虛的品質嗎?
對於老師的批評,我們也應該抱有: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的思想,對於老師的講解,我們要耐心聽講,不能老師講東自己想西,因為,這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也是狂妄的表現,同時,也是愚昧。
這篇文章對我的感觸極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學習上和師生關繫上的道理。謙虛,好問,實事求是,這是學習的必備素質。尊師,懂理這是做人的道理。
裝懂,就是虛偽;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
七、《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00字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梁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裡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復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現在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游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裡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老師那兒還得看老師的臉色,老師心情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現在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系」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系」。也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里,一位老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但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
「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老師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還重要,可現在的學生不是把老師當爹娘了,是把自己當爹娘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老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己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理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心中充滿快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八、《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00字
合上書,回想著剛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作者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這響亮的名號下,不禁讓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豐衣足食的讀書,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事實上,只有最後是對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不是豐衣足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怎麼也不明白,一個歷史上這么偉大的人,一個流芳千古的偉人,怎麼會窮到連看的書都買不起,要借別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都能主動學習,實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何時愁過「無書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這樣的環境——讀過的書,隨手一扔,不見了就再買,就算沒有不見,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頁的掉頁,破爛不堪,心中哪有珍惜書的想法!不僅如此,還有人沉迷於現代先進的網路中,伏案游戲,游離在各種虛擬游戲中,殊不知網路是我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游戲的玩具,甚至要家長逼著學習,又哪來「十年寒窗苦讀書」?與宋濂相比,簡直是天地之間的差別。
宋濂的學問的積累,還需要老師的指點。他對自己的老師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他這樣的尊敬老師,實在令人敬佩!
再反觀我們,這樣的尊師重道,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對老師的啰嗦十分不滿,因老師布置太多的作業而怨言迭出……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師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師,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做事,把我們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卻不明白辛勤園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園丁不要過多的阻撓自己。這樣的我們,與宋濂一對比,就顯出我們是多麼的無知和無禮。
今天的我們,實在是萬分的的幸運——生在一個民主、自由的時代,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環境。看著宋濂,看著他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著他條件艱苦卻勤奮刻苦,慚愧之餘,更應有一股向他學習的沖動和勁頭!
不知當年宋濂的後輩馬生有沒有因為這篇文章而發奮圖強?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環境,帶著對宋濂這種精神的欽佩和嚮往,努力學習!
九、《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00字
孔子說過:「君子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濂可謂遵循聖賢之說而身體力行。這是我讀後的一個深刻感受。(短文學網 www.anwenxue.com)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說些教訓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回憶的內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於是,只好抄錄,容日後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經叩問」。
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說話的語調,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系,我們認為師生間應融洽些,談笑風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你要想從老師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生,比吃比穿之風甚盛。有的中學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捨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習,刻苦勤奮,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有的還有所發明創造。
文章現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朴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余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十、《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00字
最近,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學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給同鄉小輩的臨別贈言。通過學習,我從中體會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時求學的艱辛以及他對待老師長輩和學習、生活的態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說:「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從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時家庭條件之差,在那麼寒冷的天氣下,也從未放棄學習,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地熱愛學習。
往下讀,「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則可以看到宋濂先生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對長輩語氣溫和、言辭委婉,相當地尊敬。
再繼續向下看,當看到:「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時候,我對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破舊的衣服,而與之同舍的學生個個穿戴華麗,他卻不當一回事,不與他們攀比,甚至連一點羨慕之意也從來沒有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啊!
綜合上述幾點,將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質與現在學生的精神品質比一比,那可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對於青年時求學的艱辛,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數的了。現在,有幾個學生能為了學習敢於吃苦,不怕困難?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對老師長輩畢恭畢敬?又有幾個學生能看見同學吃名牌穿名牌連一點羨慕也沒有?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教育學習的環境與宋濂先生所處的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這一代中小學生,趕上了好的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家長們對我們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們的學習更是可以說「有求必應」。
我們不會受宋濂先生「背著書箱,穿著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師家求學,皮膚乾裂,四肢僵硬。」那樣的苦,而是坐在寬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什麼理由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麼理由不尊敬老師長輩?又有什麼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感受頗多。我決心以宋濂先生為榜樣,學習他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學習他待人溫和、尊敬師長的品德,學習他不怕吃苦、不慕虛榮的作風,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充分利用中學時期這一寶貴的「黃金」時間,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為今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十一、《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200字
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時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名人學士求學成識的歷程,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為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後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
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後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範。
還有年長而勤學,孜孜不倦的。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以至於「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可以與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時蓋年四十矣」,猶肯「程門立雪」,不僅於自己求學治學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呂蒙「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連孫權都贊他「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了。
師曠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董遇讀書利用「三餘」的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清楚明白的提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們都從理論上概括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只要肯勤學,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會學有所成的。
《恆齋文集》勤訓篇寫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治學之道也是如此。

Ⅶ 《宋濂求學》 的故事大意;宋濂是個怎樣的人;說明了什麼道理。

《宋濂求學》 的故事:

宋濂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台里的墨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宋濂,於是宋濂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宋濂)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前輩)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宋濂雖很笨,但終於獲得很多教益。

當宋濂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宋濂)洗手暖腳,拿被子(給宋濂)蓋上,(宋濂)過很久才暖和過來。

在旅館里,(他)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宋濂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宋濂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這些學生在大學里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

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像宋濂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宋濂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馬生君在大學學習已經兩年了,同輩的人稱贊他賢能。去官之後進京朝見皇帝,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做見面禮,言辭很流暢通達。同論的文相比,語言委婉、神色和悅。自稱(他)小時候學慣用功、刻苦。是可以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而他將要回家鄉探視他的雙親,宋濂特意告訴了他求學的艱難。

宋濂是一個謙恭的人。

道理:求教要有謙恭的態度。

相關詩文:

《宋濂求學》

明代 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宋濂性格縝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宮中問對的話,絕對不會告訴別人。應制的作品,也將其草稿刪毀。曾在居室的牆壁上寫「溫樹」二字,有人向他問及宮內之事,他指二字來給他們看。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陳說事情,質朴無隱,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問,他也一一回答。

曾經說:「人君就像父親、像天一樣,難道可以欺騙他嗎?」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以實回答。朱元璋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

朱元璋因此越來越相信他的誠實。宋濂常常告誡子孫說:「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樣,要怎樣回報呢?只有做到誠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貢獻出萬分之一罷了。」

朱元璋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朱元璋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會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萬多字。朱元璋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朱元璋詢問宋濂的意見,他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

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朕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飢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著。」君子把這句話當成名言。權貴如果是宋濂不喜歡的那個人,即使拿一滿袋子黃金,只要談論中有一點矛盾,即使把錢送給宋濂,他也不接受。

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兩黃金送給他,宋濂推辭而不接受。朱元璋問他這件事,宋濂回答說:「天朝的侍臣卻接受蠻夷小國的金錢,不是維護國體的做法。」

閱讀全文

與從宋濂的故事中學到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露珠是怎麼形成的故事視頻 瀏覽:349
被塵封的故事怎麼獲得高級武器 瀏覽:516
健康碼上的通行碼在哪裡 瀏覽:291
古代有哪些尊師重教的故事 瀏覽:461
幸福的苦怎麼做 瀏覽:187
事業編內容一般有哪些 瀏覽:302
臨翔區事業編制怎麼調回內地 瀏覽:242
車速如何影響燃油經濟性 瀏覽:554
美女怎麼防騙術 瀏覽:516
天門哪個街美女多 瀏覽:924
挽回已經破裂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840
對於黃歷中的婚姻有什麼看法 瀏覽:920
中醫科普如何健康吃月餅 瀏覽:268
喬家的兒女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195
岳陽事業單位筆試到面試多久 瀏覽:556
朔州婚姻律師電話多少 瀏覽:358
東營童話故事林幼兒園怎麼樣 瀏覽:691
大慶新村婚姻登記處在哪裡 瀏覽:339
男方月薪多少才可以談婚姻 瀏覽:839
女媧殺黑龍的故事怎麼寫100字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