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發布時間:2022-08-13 16:03:12

❶ 關於孔子「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典故是怎樣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祖先本是殷商貴族的後裔。周朝推翻商朝統治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當時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啟去世後,他弟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以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的陬邑曲阜。孔子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著名勇士,叔梁紇夫人施氏一連生了9個女兒,卻沒生一個男孩。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晚年便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孔丘。據說,孔子降生的這天晚上,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天樂奏鳴。其實,「二」代表日月,「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在一起叫作「七曜」,古人習慣觀察它們的變化,作為國家行政施治的依據,所以七星又叫作「七政」。為此,人們認為:孔子本人有從政之能,他的學生也都有從政之能,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學問。

孔丘3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從此以後,家裡生活全靠顏徵在一人支撐著,生活過得十分拮據。孔丘從小就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並由此學會了體貼母親。長大成人的孔丘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曲阜是魯國的國都,而魯國又是西周周公的封地,由於這個原因,周天子便給了魯國高級別的待遇,西周朝許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帶到了魯國。西周末年,社會動盪,周王室的許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不見了,但魯國卻保留了不少,因此,人們常說「周禮盡在魯」。

小仲尼從小就受到周禮的耳濡目染,他與小夥伴們嬉戲時,常把祭祀禮器擺放出來,練習禮儀。日復一日,小仲尼盡情地和小夥伴們玩著這種游戲。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裡。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制呀?」

小仲尼瞪著一雙明亮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制能行嗎?」母親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里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後,咱家裡專為你設學堂,娘教你讀書好嗎?」「太好啦,太好啦!孩兒謝過母親!」小仲尼說完,恭敬地給母親磕了一個頭。

仲尼6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位貴族在曲阜南郊進行祭祀活動。他得知後就連忙跑到舉行祭祀的地方,興致勃勃地觀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個過程。

祭祀結束後,小仲尼意猶未盡,回到家便從屋裡找出一些壇壇罐罐恭敬地擺在院子里,模仿剛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禮,按照程序一絲不苟地認真演練了一遍。從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經常做的游戲。在母親悉心教導下,小仲尼進步飛快,只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個字學會了。13歲時,小仲尼進入官學學習,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15歲前,仲尼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些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

由於家境貧寒,仲尼沒有條件進入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只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仲尼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士人必須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進太廟時遇見什麼問什麼,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求知慾望。所以有了「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典故。

❷ 讀了勤學好問的孔子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呢

讀了勤學好問的孔子這個故事,得到的啟示:學習要吃苦,勤奮,鑽研,而且好問。只有這樣,才能學所成。歷代有學問的人都是如此。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2)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

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❸ 關於「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為什麼說「是禮也」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心裡時常裝著他人,也蘊含了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

原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出自《八佾》篇包括26章,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論語》二十篇中的第三個部分。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

(3)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但孔子自己卻說:「我並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我的學問是通過勤奮刻苦學習得到的。」

孔子非常虛心好學,遇到不明白的事情,總是誠心誠意地向別人請教。

一次,孔子到太廟——國君的祖廟里去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他都問到了(每事問)(子入太廟,每事問)

「每事問」此成語便出於此。

示 例 「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行知·《每事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每事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佾

❹ 讀了孔子堅持每事問的的故,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孔子堅持每事問的故事,讓我們得到很好的啟示,一是要勤於發問,學問學問,只有問才有進步。二是要堅持,遇到不懂的,要積極向身邊的人還有書本請教。三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保持良好的好奇心、思考問題。

❺ 孔子勤學好問的故事

1、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反復研讀,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2、孔子曾經拜年僅七歲的項橐為師,「後生可畏」傳為天下美談。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5)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其它關於孔子勤學好問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❻ 孔子為什麼要「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當時他也無法以專家自居,由於虛心求救每一個事件的背後的指導思想在當時必不可少,而且還可以顯露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所以說孔子對周禮具有很恭敬的態度。

閱讀全文

與孔子每事問的故事說明什麼道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保持健康結尾 瀏覽:88
大話西遊1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532
政府如何提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 瀏覽:709
電影觀看 瀏覽:246
婚姻里女人什麼樣的性格最好 瀏覽:552
美女每天去哪裡旅遊 瀏覽:911
北京上海經濟重心在哪裡 瀏覽:425
健康體重怎麼寫 瀏覽:240
韓國有個電影是個女殺手 瀏覽:1002
愛情與友情哪個更廣泛 瀏覽:841
大鵬大贏家免費觀看 瀏覽:367
電影情人在哪幾段 瀏覽:889
姜恩惠所有電影 瀏覽:290
經濟基礎為什麼是物質 瀏覽:35
代表愛情的意思英文有哪些 瀏覽:525
你喜歡的大胸電影 瀏覽:634
風月片在哪裡能看 瀏覽:531
經濟適用房多久可以拿到房 瀏覽:381
愛情觸手可得在哪個軟體上可以看 瀏覽:834
美女發投降怎麼回復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