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阿德勒是什麼婚姻

阿德勒是什麼婚姻

發布時間:2022-07-06 12:13:21

1. 麥克斯·阿德勒的阿德勒療法

阿爾弗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跟弗洛伊德合作十多年,後來,他對弗洛伊德關於性慾對人格的影響的觀點提出反對。認為弗洛伊德過分誇大了性對人行為的作用,認為這種影響不是主要的,對個體性格產生影響的原因在於早期的生活經歷而非性的慾望。1911年,因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無法結合,他退出了心理分析學會,創立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並創建了兒童輔導中心。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認為應該把人格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來了解。他強調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認為我們以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我們的目標,是我們創造自己。他的人性觀可歸納如下:
(1)人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受社會力量的影響和激發,具有創造性的、主動的、決策性的能力。
(2)我們未來的方向遠比過去重要,我們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與
創造者,而不是僅僅被童年經驗所塑造。人可以參與自己的命運,而非被過去的早期經驗所決定。(3)人的行為不是由生物學的本能力量決定,而是由社會力量決定。來訪者不應該看作是有病的、需要輔導和治療的。他們只是在成長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勵來改正錯誤的自我信念。
(4)人是有意識的整體,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主要部分,而非潛意識。治療中應該針對的核心問題,是來訪者對自己的不清楚的意識和意識中的錯誤信念。 (一)虛構目的論
人的行為是受到想像的目的之牽引。虛構的目標代表個體對安全感的自我設定,並成為他在任何情景下努力的方向。人生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中,它代表著個人的自我設定和方向。因此,阿德勒療法也被人們認為是最早的一種建立在主觀想像上的理論。
(二)自卑情結與追求優越
自卑感是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是創造的源泉。每一個嬰兒的極端弱小和不能自助,都可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在兒童中是普遍存在的。身體的、精神的、社會的障礙,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都會使人產生自卑情結。而大多數的人不是去處理個人的自卑情結,而是逃避、尋找新的目的。但如果不正確處理,自卑感無法消除。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人一旦感到自卑,就會被追求優越的慾望所驅使,個體心理學的核心就是「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人都有一種「向上意志」或「權利意志」,這是追求優越的表現,其基本動力就在於自卑。人們不斷的追求自己的目標,克服自卑感,努力向上,顯示個人優越的做法常常是無意識的。自卑感既對個體的發展起到有利的作用,也對社會有好處,因為它會導致不斷地改善現狀、邁向更好。自卑與優越是同一問題在不同方面的表現。但是兒童的自卑感若受到雙親過分的嬌慣或冷落,就會用不正常的方式來補償。
(三)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就是一個人在個人的生活中最基本的態度和導向,包括人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標時採取的獨特行為。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都會形成個人的生活風格,這種風格和個人所賦予的生活意義密切聯系。只有懂得了真正生活意義的人,才能有健康積極的生活風格。而找不到生活意義的人,生活就會亂成一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生活風格實際上和我們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意義的追求這一重要的生命課題密切聯系。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集中表現為他觀察事物的模式。這種模式是非常固執的,除非在極度困難時,或者通過心理輔導,個人才能了解自己生活風格的誤區,才有修正的可能。
阿德勒還提出了「創造性自我」的概念,指個體按自己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人格的能力。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創造者及藝術家。在追求自己有意義的生活目標的過程中,個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生活風格。包括個體對自己、對別人、對生活的各種概念和想法,以及對自己的獨特行為與習慣的看法。
(四)社會興趣與生命任務
社會興趣指個體意識到自己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因此在處理社會事務時,能「以別人的眼去看,以別人的耳去聽,以別人的心去感覺」,也願意為別人追求更好的未來。阿德勒療法強調,人的快樂、成功脫離不了社會,個體需要在社會中找到立足之處,感覺安全、被人接受、有價值。
社會興趣等於認同感與同理心(同感)。阿德勒療法認為,個體只有建立了社會興趣,自卑與疏離感才會漸漸消失,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的興趣和意義。而沒有社會興趣的人,會變得自私與沮喪,生活因此而狹隘與黑暗。摩薩克(Mosak)把與個體的社會興趣相關的需要歸納為5項:友誼、工作、親密關系、自我接納、生活的意義,這些需要就是個體需要完成的生命任務。探索和發展個體的社會興趣,也是阿德勒療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五)出生順序
阿德勒與其他一些人一起研究了人的出生順序和人格之間的關系,認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因出生的差別而不同。他們發現,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眾人注意的對象,個性上值得依賴,而且會努力上進。對弟妹會有嫉妒心,常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們大都輕視別人。老二總是企圖超過老大以引起父母注意,大都雄心勃勃,有遠大的抱負,不墨守成規,一般比較干練、果斷,通常反對老大。中間的常會有被擠壓出局的感覺,對人生會覺得不公平,容易成為問題兒童。老小是家中的寶貝,最容易被縱容,往往缺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勇氣,家裡每個人都想塑造他,但他往往走自己的路。獨生子女在性格上與老大相似,比較依賴母親,他們希望成為家人的焦點,舉止優雅,一旦失去眾人的重視,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順序是一種主觀認定的順序而非客觀的順序。例如,一個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的老大,長大後回到原生家庭,可能心理上感覺自己更象中間的;而他的弟弟妹妹也可能會在心理上覺得他不是老大。 (一)輔導目標
阿德勒療法的輔導目標包括基本目標和教育目標兩類。基本目標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輔導目標。在完成基本目標的過程中,尋找到來訪者錯誤的基本假設,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確定輔導目標,這就是所謂的教育目標。輔導目標的建立是需要與來訪者共同探討的,這種探討的過程非常有意義。
阿德勒療法的基本目標是:培養來訪者的社會興趣;提高自我覺察能力;修正其基本的假設、人生目標及基本經驗。阿德勒療法主張輔導就是再教育的過程。教育目標包括:培養社會興趣;協助克服挫折感與自卑感;修正其觀念與目標,改變來來訪者的生活方式;修改錯誤的動機;協助來訪者感受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協助來訪者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二)輔導關系
阿德勒療法將輔導關系看作是一種相互的契約關系。輔導者和來訪者是平等的、合作的、互相依賴的、互相尊重的關系。輔導者是來訪者的助人為樂的朋友。輔導關系本身已是來訪者感受到的社會興趣的組成部分。因此,來訪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投入到治療關系中,並從合作關系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與以人為中心治療法不同的是,阿德勒療法認為輔導關系會影響到結果,但不認為單靠治療關系就可以產生療效。
(三)輔導過程
阿德勒療法在實際的輔導過程中,給輔導者許多自由,主張輔導過程不需要受固定的步驟限制,可因來訪者的情況選擇最恰當的技術。雖然我們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輔導過程的具體步驟,但在實際治療中,這幾個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根據來訪者的問題或輔導的目標從任何一點開始。同時,輔導者也不受任何事先准備好的技術的限制,他們可以使用各種適合來訪者獨特需要的方法,如注意、鼓勵、質詢、反建議、對家庭組成和早期回憶進行解釋、建議、做作業、總結等。
1.建立治療關系
在此階段,輔導者要重視來訪者的主觀體驗,運用傾聽、尊重、同理心等來了解和掌握來訪者的主觀經驗,同時要注意協助來訪者去覺察自己的本能與長處,挖掘來訪者的優勢,使用各種支持與鼓勵方法,幫助來訪者尋求已有的資源,而不能一味探討缺點。
2.探索內心動力,分析與評估
麥克斯·阿德勒
本階段主要是了解來訪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其對他的影響。通過初步訪談、家庭描述、幼年回憶(3 ~10個)、夢境等,了解來訪者對事件的解釋,以及這些解釋是如何影響來訪者的行為表現的。輔導者需要將所有整合的分析、評估結果告訴來訪者,並與來訪者討論所看到的問題,揭示來訪者的錯誤信念。 3.洞察
通過前面的工作,來訪者已經學會了應該怎樣和從哪些角度來了解自己。在本階段,輔導者的工作是鼓勵來訪者了解自己,鼓勵來訪者發展出自我洞察力,覺察出個人的錯誤信念、錯誤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解釋是輔導者用來促進來訪者洞察的常用技術。
來訪者的問題在於其自己的邏輯所得到的結論,常常和生活中的實際經驗不一致。因此,來訪者需要學習發現自己的基本錯誤,學習矯正這些錯誤的假設與結論,學習發現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與選擇,學習承擔生活中的責任。
4.協助來訪者做出新的決定
既然來訪者的問題是後天經驗中學來的錯誤信念,那麼,來訪者的優點也可以通過引導、再教育來習得。在這個階段,輔導者可以用任何可以幫助和教育來訪者的方法,對來訪者進行教育,協助來訪者建立新的信念,做出新的決定。實際中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欲擒故縱法、反建議法、潑冷水法、解釋法、避開問題法、設定任務與承諾、終止與總結、忠告、家庭作業、幽默、沉默等。
阿德勒療法是一種基於成長模式而非醫療的輔導理論,因此可以應用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如兒童輔導中心、親子咨詢、婚姻輔導、家庭輔導、文化沖突、矯正康復、親子溝通、團體輔導等。它的社會興趣思想在教育實踐中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多種重要的治療理論都有影響。

2. 阿德勒基本理念

阿德勒反對「性沖動是個體精神與生活的基礎」。認為直正個體生活決定於人如何面對外在世界所給的問題和個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論觀念:第一,是認為人是一個統一體,人的一切表現包括思想、性感、沖動、以至夢幻,全都接受一個內在一致原則的管轄,也就是人格的管轄。第二,認為人生總是在不斷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進化的沖動,完美的思想,在不斷拉著我們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認為人有三種自卑:面對宇宙的自卑、面對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對他人的自卑,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奮發向上的動力。第四,是社會感或社會興趣、社會精神。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學的重要課題。

不朽的成就
1895年,阿德勒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釋夢》出版後,他讀到了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他認為此書對於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貢獻。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鑒於阿德勒在這個小群體中智力最為出眾,弗洛伊德對阿德勒倍加贊譽,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並負責該協會會刊的編務。但是,兩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在一開始就潛伏著有朝一日會裂隙的危機。阿德勒從一開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實信徒,兩人之間也從未建立親密的個人關系。正如著名心理學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樣,阿 德勒顯然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這位大師的年輕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則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門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對他的學說有任何懷疑和偏離。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並獲得了很大的聲譽,此時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觀點為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大貢獻。但是,當阿德勒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觀點並認為補償作用是理論的中心思想時,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兩人在理論方面分歧越來越大。1911年,阿德勒連續發表三篇文章,闡述他對精神分析性傾向的反對。兩人的矛盾激化,最後阿德勒辭去協會主席之職,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從那時起,阿德勒便致力於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Psychologyof『AsIf』),它對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借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盡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系的問題。弗洛伊德把因果關系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了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 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而可涵概師生關系。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

3. 相親時男方說給100萬彩禮,後來說只能給50萬,這樣的是不是渣男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土曹。她說,相親時,她要求男方給新娘的100萬訂婚禮物。那人說他只能給50萬。

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彩禮是一種傳統的規則,它取決於人們的心情。

我想說的是,大多數借機通過婚姻來索要彩禮的女性都在醞釀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一個自私的人,他們會對他人和社會失去興趣,也就是說,他們大多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卻沒有同情心,而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他們與這些人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的。

幸福的婚姻必須是雙方願意為對方付出代價,並且能夠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婚姻。

2。降低彩禮要求的男人有什麼問題嗎?

通過以上分析,其實我們已經說過,這次行動的過程只是符合海關,而不符合法律。

所以,對男人來說,他當然有權拒絕或減少對彩禮的要求。

我們不能因為男人的家庭經濟特別好,或者因為女人的家庭經濟特別困難而盲目索要彩禮。說真的,這就好比不經別人同意,偷偷地把別人錢包里的錢當成自己的錢一樣。

這種行為不產生社會價值,甚至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經常聽說,因為彩禮,有多少原本相愛的人不能結婚。一方面,對彩禮的比較形成了不良的氛圍,增加了男性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原本相愛的人卻因為彩禮而被迫分開,這顯然阻礙了他們形成幸福的婚姻家庭。家庭的不幸是整個社會的負擔。


至於彩禮,我個人的看法是,根據雙方的家庭情況,意思是可以的。如果不能妥協,這段婚姻組合就不會幸福,所以我會放棄這樣的婚姻。

對於要100萬元禮物的女孩,男方的要求降到了50萬元。這不僅不是浪費,而且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如果是的話,我寧願放棄我愛的人,也不願嫁給一個自私的人。

這樣的婚姻真的能幸福嗎?對那些想毀掉女兒幸福的家庭來說,妥協真的值得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婚姻中,每一方都關心對方,甚至超過自己,這是愛情和婚姻成功的基礎。那些彩禮上的婚姻,註定是很難幸福的。

你同意嗎?

4. 婚姻是什麼

婚姻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除了陪伴解悶尋歡的意義,也還有別的,例如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相面對問題,即互助——陪伴著走過一生。
抽像地說婚姻的意義,一般都能說到互助、互愛、互敬。可是,並不是一旦結婚了,這些就自然能夠落實了。既然結婚本身並不意味著兩口子天然就能夠互助、互愛、互敬,那麼這些婚姻的意義如何才能落實呢?是不是找一些書看看,聽聽別人的故事就可以了?不是,而是要學和做。在哪裡學,就在婚姻家庭中學和做。兩口子如何能夠因愛而感受快樂自然尋歡走到一起,又如何能夠學會在人生的旅程中互助、互愛、互敬,婚姻磨難的意義在這里就體現出來。也就是說,要兩個人碰到具體的問題,然後在遭遇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夠把上面互助、互愛、互敬落在實處,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磨合。
但互助和互敬很多時候是在矛盾中才能夠體現出來的,正所謂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兩個人走到一起,各自有一個家庭背景,方方面面的牽扯都少不了,而個人互助、互愛和互敬必然也牽扯到對對方背景帶來的問題的解決意識和能力。互助、互愛、互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在婚姻的問題、困擾和磨難中去提升心性、增進智能、磨出真情,互助、互愛、互敬就只能是空話。如果沒有與年齡增長和歲月流逝相應的智慧增進,婚姻樹沒有年輪——風雨的見證——就不可能有婚姻深度和濃度地去互愛、互助和互敬。
其實婚姻問題的實質,就是讓人學習如何通過解決婚姻中具體的磨難而合作成長。
關於婚姻,有打打鬧鬧一輩子的婚姻,也有相敬如賓、白頭偕老的婚姻。婚姻的意義,表面上是尋歡作樂、耳鬢廝磨,但是深層次的卻是要互助,互敬,和互愛, 以及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去體會不同的人生境遇。正是在體驗這些酸甜苦樂之中,才能使自己的心性和脾氣得到磨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助、互敬、互愛,一起陪伴到老,這才是婚姻的主要意義,即風雨同舟,互助互敬互愛,白頭偕老。
婚姻就是學校。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有一本心理學的書叫《自卑與超越》,這本書關於婚姻的意義的說法是:婚姻是兩個人學習合作的學校,是超越自卑的旅程。20多歲的人結婚了,還有幾十年未知歲月好活,一個人過,除非有赫拉克里特、康德那樣的使命和智慧,能夠終身不娶地渡過一生並單身也豐潤。但大多數人,都要尋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相伴著走過未來歲月的風風雨雨。在此過程中,兩顆單薄的心靈,就在相撞中增加心智的厚度和深度。而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也就漸漸在消除,這個過程就在告別自卑。
婚姻是超越自卑的旅程,乍聽起來有些費解。其實也容易理解。結婚之前是一個人,結婚之後是兩個人共同面對這個世界,當然對未來的恐懼、自卑等就減弱了。
婚姻其實也是一座礦藏,遭遇的問題就是在挖礦。如果總是在迴避問題,婚姻就是荒山禿嶺。如果能夠解決問題並與對方形成風雨同舟的患難與共的關系,婚姻就是沙特的油田。
婚姻,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可細細地去尋思,這恐怕又不是簡單的問題,涉及到很多人生問題,涉及到體制禍害的問題。
婚姻在今日西方和中國有何同異?中國人的婚姻如何才是正常的?我想,隨著中國的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問題的解決,中國人都將會得到合乎自己意願的解答。但這個過程,也將和中國人的婚姻一樣,是一個在磨難中合作成長、不斷超越的過程。

5. 阿德勒在《生命的科學》中提到的人生三大問題

人生三大問題:

1、學業問題;

2、職業問題;

3、婚姻和戀愛的問題。

6.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自卑與超越》主要內容是作者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

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



在《自卑與超越》中,關於記憶和夢的探討,作者也參考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7. 超越自卑的內容簡介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慚形穢,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以後,他說他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的許多心理學上的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出其蛛絲馬跡。
後來,A·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葯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的性格和A·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維也納居住期間,也象維也納人一樣,經常到咖啡館和朋友及學生們一起飲酒作樂,談天說笑。他友善謙和,不拘小節,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A·阿德勒是弗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贊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A·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國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痹症,其奮斗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
早先,弗洛伊德已經主張:補償作用是由於要彌補性的發展失調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響,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欽羨(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認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之感。
以後,A·阿德勒更體會到: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事實;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信賴成人生活,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當兒童們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他們能夠做的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的下去,它便會構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此時,弗洛伊德將A·阿德勒的觀點認為是對自我心理學的一大貢獻,可是卻覺得它未談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謂的補償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種功能而已。這時候,A·阿德勒的觀點尚未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然而,當A·阿德勒主張補償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時,兩人便勢同水火了。
起初,兩人還彼此容忍對方,可是當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學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楊格(Jung)的檢查時,他們便正式鬧翻了。弗氏致書給心理分析學刊發行人:要把他學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則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維也納心理學會為了A·阿德勒的觀點曾經開了許多次會,由於弗洛伊德和其它許多人都堅持A·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於心理分析學派,A·阿德勒便率領他的一群跟隨者退出心理分析學會,而另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稱其為「個體心理學」。
在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後,A·阿德勒便摒棄了弗氏泛性論的心理觀點,他譏之為對性的迷信,並以社會的概念來解釋男性欽羨。他並不否認潛意識動機的實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視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認夢的解釋有其重要性,不過他卻認為夢是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樣,事事都以性來解釋。例如奧迪帕斯情結的發生,他也認為史是被寵壞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當然,性慾是存在的,不過它和飢餓或口渴一樣,這種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優越地位時,才能進入心理學的領域。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對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借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盡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A·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系的問題。弗氏把因果關系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了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A·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A·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更可涵蓋師生關系。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由於過分勞累的結果,他終於因心臟病突發,而死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豐富。《自卑與超越》一書,成書於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自從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以泛性論為基礎,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均可溯源於「性」以來,便有許多繼起的精神分析家紛紛提出不同的意見,對弗氏的泛性論作種種修正。這些新的觀念統稱為「新心理分析學派」, A·阿德勒卻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並成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這就是《自卑與超越》的主要思想內容。在該書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取成就的人,《自卑與超越》無疑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想,於此介紹該人該書,應當對於活躍於這個網頁的人們無疑也有著重大現實的意義吧。

8. 他覺得自卑怎麼辦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的學生,和弗洛伊德 的性動力學說不同,阿德勒認為人的基本動力是「自卑」曾經我在我們學校的論壇里寫過一個關於大學校園的學生為什麼充滿活力的文章,我認為因為在大學校園里充滿自卑的元素,所以動力很強,使這里充滿 活力。一般強度的自卑對人生的發展還是很有好處的。
所以應該高興,至少不應該為此煩惱。

下面的是阿德勒的文章解讀。

(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觀點之一。該觀點出現於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義的含義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強調生活意義的重要性,他指出:人類是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之中的,人們所經驗到的,並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如果有誰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生活於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自絕於他人,他的舉動對他自己或別人都毫無作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人們一直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它,人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它們經過解釋後的事物。因此,這些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確的,意義的領域也是充滿了錯誤的領域。

阿德勒認為,如果去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難以回答,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把該問題及其答案表現於自己的行動之中。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話語充不聞,只是觀察他的行動,我們就會發現,他具有個人的「生活意義」,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志向、習慣、特徵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義而行的。這樣說來,因人而異的生活意義是多得不可勝數的,而且每一種意義多少含有錯誤的成分,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活意義。

在阿德勒看來,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為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它們構成了人的現實,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三者的聯系造成的。當一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出反應時,他便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個人概念;比如有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業不很盡心盡力,他的愛情生活不盡如人意,他與朋友相處也不夠融洽,那麼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多麼艱難和危險的事,並時時覺得挫折太多,機會太少,活動范圍亦相當狹窄。由此可以推導他的生活意義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封閉起來,避免與人接觸。」還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遊廣泛,與人相處融洽,那麼這個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富有創造性的事,它為自己提供了許多機會,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由此可以推導他的生活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成員積極活動,願意為人類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兩個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說:「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種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與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敗者(神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因素。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均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意義,而屬於個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存在於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切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志是,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這就是說,生活的意義在於對別人發生興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從嬰兒呱呱墜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著追尋著「生活的意義」。在兒童5歲的時候,已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應付任務和問題的風格。這個時候,他形成了「對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什麼」的概念。阿德勒曾舉例說明童年時的情境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來解釋。面對不愉快的經驗,一種人會覺得:「必須努力改變這種不良環境」;另一種人會覺得:「生活不公平,別人總佔便宜,我何必要善待這個世界?」第三種人則可能覺得:「由於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這三種人的解釋都表現在他們的行為里。因此,個體心理學認為,意義不是被環境決定的,我們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我們自己。個體心理學在這里揚棄了決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時期,某些情況極易孕育出嚴重的錯誤意義。大部分失敗者都來自以下三種情境中的兒童: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被嬌縱慣壞的兒童、被忽視的兒童。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心理負擔較重,他們難以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他們會拿自己與周圍的人相比較,由此更感氣餒,從而加深自卑感。當然身體器官有缺陷的人也有可能克服自己生理缺陷帶來的困難,發展自己的才能。被嬌縱慣壞的兒童常常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他們的生活意義就是獨占鰲頭,獲取心中想要的任何東西。被忽視的兒童則從不知道愛與合作為何物,他們不但懷疑別人,也不信任自己。孤兒、私生子等被歸入此列,他們非常孤獨,不善與人交往,無視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顧能夠幫助他與別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來自這三種情境的兒童幾乎都需要幫助,以便矯正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阿德勒強調:改進的唯一措施,在於訓練他們更加合作,更有勇氣面對生活。應該鼓勵兒童合作,教給他們從事合作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特別是在同齡兒童的交往中,找出自己的行為方式。

二、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形成

為了進一步理解阿德勒關於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首先必須了解心靈與肉體的關系。是心靈支配肉體,還是肉體控制心靈?阿德勒說:肉體和心靈兩者都是生活的表現,它們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從生命的第一天開始,至其結束為止,肉體與心靈生長發展的合作便一直繼續不斷。在生命最初的4-5年間,個體忙於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並在他的心靈與肉體之間建立起關系。他利用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將它們修下,以配合對優越的追求。在他5歲的時候,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也都已成形。由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不同,因此人與人之間在心靈上有著巨大的差異。那些不能適應環境,而且也無法滿足環境要求的肉體,通常會被心靈的發展上要比其他人蒙受更多的阻礙,他們的心靈也較難影響、指使和命令他們的肉體趨向優越的地位。他們需要花費較多的心力,才能獲得相同的目標。由於這些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心靈負荷重,他們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結果,這些人的社會感覺和合作能力就較其他人為差。然而,正像阿德勒後來發現的那樣,身體器官的缺陷盡管造成了許多阻礙,但絕非無法擺脫的命運。如果心靈主動地運用其能力,設法克服困難,則可能會和正常的人有更多的成就。身體阻礙往往是一種能使人向前邁進的刺激。當然,只有那些決心要對群體有所貢獻而興趣又不集中於自己身上的兒童,才能成功地學會補償。這里,阿德勒特別強調一個人的生理缺陷在自卑感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阿德勒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自卑感的各種表現方式:當他們站在關獅子的籠子面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攔地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覺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依他的生活風格,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阿德勒進一步指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希望改進自己所處的地位。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人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但是,如果一個人已經氣餒,認為自己的努力不可能使他卻不再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麻木自己。由於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然存在,因此他的自卑感會越積越多,其行動會逐漸將他自己導入自欺之中,這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情情結」這個術語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阿德勒是這樣下定義的:「當個體面對一個他無法當應付的問題時,當他表示他絕對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當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盡管有許多心理學派都採用這個術語,但阿德勒斷定他們未確切應用這個術語。如果告訴病人他正在蒙受自卑情結之害,那隻會回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讓他知道如何克服它們。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找出病人在生活風格中再表現出的氣餒之處在他缺少勇氣之處鼓勵他。

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的補償作用必然會同時出現。有些補償作用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爭取優越的補償作用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這種人是在避免失敗而不是在追求成功,即在困難面前表現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必須指出,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人的自卑感肇端於人在嬰幼兒時的懦弱和無能。由於每一個人都曾是人類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嬰兒,加之缺少合作,便只有完全聽憑其環境的宰割,所以,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他必然會走向悲觀之途,並導致自己所處的地位已接近完全控制其環境的最終目標,誰也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應該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越感目標,它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取決於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風格之中。優越感的目標如同生活的意義一樣是在摸索中固定下來的。

優越感的目標一旦被具體化以後,個體就會節減或限制其潛能,以適應他的目標,爭取優越感的最佳理想。對於一個健康的、正常的人來說,當他的努力受阻於某一特定方向時,他會另處尋找新的門路。因此,對優越的追求是極具彈性的。阿德勒指出,特別強烈的優越目標是使自己變為神,這些人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他的優越目標,他們會斷言:「我是拿破崙」,「我是中國的皇帝」,希望自己成為世界注意的中心。

阿德勒指出個體的習慣和病症,就其具體而言,都自覺是正確的,每一個神經病患者,每一個酗酒者、罪犯或性變態者,都採取了自以為是適當的行為,以達到他們認為是優越的地位。阿德勒從他的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來說明這一道理:事實上,對優越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而這些人,其錯誤在於他們的努力指向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若要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的人,道德是讓他們知道,人對於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等各種要求,都應以合作為基礎,要面對真正的生活,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至於如何從本質上去了解一個人,如何去治療那些患病的個體,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指出:早期的回憶和夢可以幫助我們。在所有的心靈現實中,最能顯露其秘密的,是個體的回憶。回憶絕不會出自偶然,他的回憶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早期的回憶尤為重要,它表現出個體的基本人生觀,是個體態度的雛形。阿德勒曾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大部分人都會從他們的最初回憶中坦然地透露出他們的生活目的,他們與別人的關系,以及他們對環境的看法。

阿德勒在談到夢的時候,首先肯定了弗洛伊德關於夢的背景歸之於性的觀點。阿德勒的觀點是,夢並不與清醒時的生活互相對立,夢是生活風格的產品,它也有助於生活風格的建造和加強。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風格,引起適合於生活風格之間的橋梁。對於夢的解釋是屬於個體的,我們不可能用一般的公式來解釋夢,因為夢是從個體對他所處特殊情境的解釋中得來的。了解一個人的最初記憶和夢,有助於我們了解他的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追求優越的。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對人的影響

阿德勒尤其強調家庭生活對一個人的影響與作用。他說,從降生之時起,嬰兒就想把自己和母親聯系在一起,這是他各種動作的目標。在最初幾個月中,母親在他的生活時里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幾乎完全依賴於她,他的合作能力就是在這種情境下最先發展起來的。這種聯系不僅非常密切,而且影響深遠;母親的訓練、教育是技巧的,這種技巧表現在母親和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阿德勒指出,這種能力無法用教條來傳授。每天每時都會產生新的情境,需要母親應用她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

阿德勒提醒我們,不應過分強調母親和孩子的聯系。與母親發生聯系的,不僅有孩子,還有父親,以及圍繞著她的整個社會生活。這三種關系必須給予相等的注意,如果母親只考慮她和孩子的聯系,則會使孩子難以形成獨立性,以及與別人合作的能力,「戀母情結」往往產生在那些希望佔有母親注意力,同時逃避其他人的孩子身上。在這個問題上,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戀母情結」是由遺傳得來的亂倫本能,是與性有關的。阿德勒批評了這種觀點,認為「戀母情結」的犧牲品多是被母親寵壞的孩子,他們所受的教養使他們相信,他們的願望天生就有被實現的權利,他們從不知道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在家庭范圍外贏得溫暖和愛情。即便到達成年期,他們仍然牽系在母親的圍裙帶上。他們在愛情里尋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侶,而是僕人;而最能使他們安心依賴的僕人就是他們的母親。因此,在任何孩子身上,都可能產生「戀母情結」。這些只和母親發生聯系的孩子,一旦離開母親踏入社會,便會由於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而處處受挫。

其實,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母親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夫妻生活不美滿,處在這種氛圍下的兒童,是不可能訓練出合作的能力的。因為他最先感受到的人際合作是父母的不良合作,這樣的話,父母也就無法教會他如何合作。況且,兒童對婚姻和異性伴侶的最初概念,也是從他們父母的婚姻中得來的,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得到糾正,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有悲觀的看法。

在家庭關系中,母親與孩子之間,父親與孩子之間,父母之間都需要合作。夫妻之愛不能和父母對孩子受相互比擬,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更不能為了前者而抵消後者,或為了後者而抵消前者。孩子是比較敏感的,如果們疑心別人較受喜愛,自卑情結的發生就無法避免,即使是好孩子也可能在生活中走上錯誤之途。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間的合作。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會有較大的差異,這是由於他們不會處於完全相同的情境。假如有個孩子一枝獨秀,他很可能奪走大部分的注意或寵顧。對他而言,這是個躊躇滿志的得意情境,但其他孩子卻會憎恨這種差別待遇。所以,每個孩子都會在他的生活風格里表現出他想適應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的結果。

此外,阿德勒還指出,學校是家庭的延長,學校教師的工作就是注意兒童發展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當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他們對競爭的准備遠較對合作的准備為充分。在學校生活中,對競爭的訓練一直持續不斷。由此,兒童會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其實,教師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即使是最壞的學生也會有所進步。阿德勒說,世界上有許多名人,在學校中曾是屈居人後的孩子,後來恢復了勇氣和信心,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阿德勒藉此批評了那種認為遺傳可能限制兒童發展的觀點,強調指出,能夠妨礙兒童興趣的,並不是遺傳,而是對失敗的畏懼。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認為,把學生依程度優劣編入不同班級的制度是極不合理的。在程度較差的班級里,那些心智低下和出身貧寒的兒童混在一起,由於他們在家庭里就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准備,在學校里又受到如此待遇,因此,他們很快就會自己瞧不起自己,陷入越來越深的自卑感之中,這種班級也就成了易於喪失勇氣和不再追求個人優越的沃土。阿德勒再三強調:兒童時期的錯誤和成年後的失敗是一脈相承的,沒能學會合作的兒童,以後會變成神經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殺者。

阿德勒還特別提到了犯罪及其預防的問題。首先,在他看來,罪犯和常人一樣都希望克服困難,都想抵達一個目標,希冀由卑下的地位升至優越的地位。但罪犯的目標總是在追求屬下他個人的優越,常人卻有合作的能力,考慮到彼此的需要。罪犯和常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罪犯的目標不包含這種社會意義,他們對別人不感興趣,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便開始犯罪。其次,罪犯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人是不知道世界上有所謂的同胞之愛,而且對此完全沒有經驗,這些人的童年往往是受到忽視的兒童,包括孤兒、私生子、棄嬰和殘廢兒童;另一種人是被寵壞的孩子,由於父母的嬌縱,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願意作任何有創造性的努力,只希望別人注意他,而不願與人合作。這兩種人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社會興趣,未學會合作之道,而卻在追求著虛假的個人優越。矯正他們已造成的錯誤,訓練他們過一種獨立的、合作的和充滿勇氣的生活。

四、克服自卑感,爭取優越感

阿德勒在其個體心理學中一再強調,將人類束縛住的三條系帶構成了人類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不能夠分開來解決的,它們之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仰賴於其餘兩個問題順利解決。這三條系帶所構成的三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第一條系帶是,人類要生存,要不斷地追求進步和爭取更高的成就,就必須工作,這就構成了職業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最佳方法,與第二個問題有密切關系。第二條系帶是,人生活於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並且彼此感興趣,這就構成了人際關系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友誼、社會感知和合作。第三條系帶是,人是男女兩種性別之一。兩性間的關系也構成了問題,而且它同樣不能與另外兩個問題分開來解決。上述這三個問題彼此交纏著,一個問題的解決必定有助於另一個問題的解決。因此,阿德勒說:「它們其實是同一種情境、同一種問題的各個不同層面。」

如何才能使人在這三個方面獲得成功呢?阿德勒分別對職業、人際關系、愛情或婚姻這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首先,關於職業的探討。阿德勒說,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其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一個人在幼兒時期所受的家庭影響和教育,對成年後生活中的活動范圍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早年的努力是晚年成功的基礎,阿德勒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來說明這一道理:假設讓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單獨遊玩,她開始為她的洋娃娃縫制一頂帽子。當我們看到她在工作時,贊揚她幾句,並告訴她怎樣才能把它縫得更好。她受到激勵後,會更加努力改進其技藝。但是,如果我們叫道:「把針放下!你會刺破手的,你根本不要自己做帽子,我們出去買一頂更漂亮的」!她會馬止放棄她的努力。如果我們在日後的生活中比較這兩種做法,我們會發現:前一種做法會使該女孩形成對藝術的愛好;後一種做法會使該女孩不知道自己做得好。同理如果在家庭生活中過分強調金錢的價值,孩子會中憑收入的多寡來看職業的問題,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錯誤。盡管每個人都應該謀求自己的生活,不至於使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但是若是分強調金錢,使「賺錢」成為孩子的唯一目標,那麼他必定會與合作之途背道而馳。這樣的孩子所遵循的不是他對人類作出貢獻的某種興趣,而是僅僅追求著自己的利益。

這里,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些被感到滿意。他們想要的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保證其優越地位的一種方法。他們根本就不應該向他們提出問題,他們只望能獲得別人的資助。

其次,在涉及人際關系問題時,阿德勒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些人會問:「為什麼我應該愛我的鄰居?他們為什麼不先來愛我?」這句話顯露出他缺乏合作的訓練和他的自私自利。阿德勒認為,在生活中遭遇最大的困難,並做出損人利已之事的人,就是對其同胞不感興趣的人。這種人無法與人相處,他們只對自己有興趣。阿德勒還舉了妄想狂、憂鬱症、犯罪性疏忽等病例來說明缺乏社會興趣的人,認為他們嚴重地缺乏合作精神,無法與人友善相處。所以,阿德勒提出,要使孩子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就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並要關心所有其他成員;就要讓父母彼此成為很好的朋友,並能信任他們的友誼關系。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良好的公民,才能面對現實,鼓起勇氣,解決問題。

最後,阿德勒還對愛情或婚姻這個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條件。愛情或婚姻的定義應該是這樣下的:「愛情,以及作為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它表現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願望之中。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出,愛情或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阿德勒說,如果我們自小就沒有做好合作的准備,我們總是太多地注重自己個人的成功與否,過於強調我們自己能夠從生活中得到些什麼,而不是付出些什麼,那麼,一旦當兩個人以婚姻的關系生在一起時,在合作方面和對人關心方面的任何失敗,都會導致不良的結果。

總之,阿德勒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我們對於一個「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就是他必須成為職業的勝任者、所有人的朋友和愛情或婚姻中的真正伴侶。(倪麗虹胡平俠)自卑與超越(InferiorityandTranscendence)A.阿德勒的代表性觀點之一。該觀點出現於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1932年。

一、生活意義的含義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強調生活意義的重要性,他指出:人類是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之中的,人們所經驗到的,並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如果有誰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生活於單純的環境之中,那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自絕於他人,他的舉動對他自己或別人都毫無作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沒有意義的。人們一直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它,人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它們經過解釋後的事物。因此,這些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確的,意義的領域也是充滿了錯誤的領域。

阿德勒認為,如果去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難以回答,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把該問題及其答案表現於自己的行動之中。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話語充不聞,只是觀察他的行動,我們就會發現,他具有個人的「生活意義」,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志向、習慣、特徵等,都是遵循自己的生活意義而行的。這樣說來,因人而異的生活意義是多得不可勝數的,而且每一種意義多少含有錯誤的成分,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活意義。

在阿德勒看來,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為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它們構成了人的現實,人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三者的聯系造成的。當一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出反應時,他便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個人概念;比如有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業不很盡心盡力,他的愛情生活不盡如人意,他與朋友相處也不夠融洽,那麼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多麼艱難和危險的事,並時時覺得挫折太多,機會太少,活動范圍亦相當狹窄。由此可以推導他的生活意義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封閉起來,避免與人接觸。」還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非常甜蜜,他的工作有了可觀的成就,他的朋友亦多,交遊廣泛,與人相處融洽,那麼這個人必然會感到生活是富有創造性的事,它為自己提供了許多機會,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由此可以推導他的生活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成員積極活動,願意為人類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兩個典型的例子,阿德勒引出了「合作」的概念。他說:「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各種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那就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具有與人合作的能力,而所有的失敗者(神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乏歸屬感和社會因素。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等問題時,均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於個人的意義,而屬於個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存在於和他人的效之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切真正的「生活意義」的標志是,它們都是共同的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被別人認定為有效的意義。這就是說,生活的意義在於對別人發生興趣和相互合作。

阿德勒指出,從嬰兒呱呱墜地之日起,人就在摸索著追尋著「生活的意義」。在兒童5歲的時候,已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他應付任務和問題的風格。這個時候,他形成了「對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什麼」的概念。阿德勒曾舉例說明童年時的情境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來解釋。面對不愉快的經驗,一種人會覺得:「必須努力改變這種不良環境」;另一種人會覺得:「生活不公平,別人總佔便宜,我何必要善待這個世界?」第三種人則可能覺得:「由於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這三種人的解釋都表現在他們的行為里。因此,個體心理學認為,意義不是被環境決定的,我們以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我們自己。個體心理學在這里揚棄了決定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時期,某些情況極易孕育出嚴重的錯誤意義。大部分失敗者都來自以下三種情境中的兒童:身體器官有缺陷的兒童、被嬌縱慣

9. 這就是你一直尋求的婚姻的真相嗎

一、婚姻不只是一紙契約

說到婚姻,想起了古時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時男女雙方是沒有自主權的,根本沒有選擇的自由,做主的是雙方的家長。從這里可以看出,婚姻在很早的時候就帶有了契約的特徵。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思想也開始解放,到了婚姻這塊,就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模式:在雙方同意,並且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到相關機構履行相關的儀式或者手續,婚姻才算成立。

查了一下,從法學的角度來看婚姻,可以將其表述為"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依法自願締結的,以夫妻間的權利義務為內容的兩性的結合"。

從以上這些情況來看,婚姻確實是一種契約關系。

然而,婚姻的這種契約精神需要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之上,還包括更重要的一點:合作。

所以說,婚姻不只是一紙契約。

三、尊重和理解

即使結了婚,雙方仍是獨立的個體,還是少不了尊重。

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和意志,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對方身上,可以給對方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間。如果只顧自己的感受,另一方可能會委曲求全,這種婚姻往往不會幸福,甚至不會持久。

是人總會犯錯誤的,當愛人出現錯誤時,不要一味地數落對方,埋怨對方的不是。錯誤已經發生,再數落埋怨也沒有用。我們可以懷著包容的心態,接納對方的個性和缺點,不斷挖掘對方的優點,更不要跟別人比較。

在婚姻中,相互理解主要體現在這個方面:當夫妻雙方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時,可以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用心體會,可以發現對方做這件事情的用意,並試著理解對方。

這些道理許多人可能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並不多。光說不做,耍嘴皮子,肯定要不得,我們可以選擇做行動的巨人。

閱讀全文

與阿德勒是什麼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編故事怎麼編才精彩 瀏覽:732
兩男男影視 瀏覽:810
露乳電影 瀏覽:303
《女僵屍》電影 瀏覽:499
百合電影很肉的 瀏覽:68
三大鬼片 瀏覽:131
同志全裸露雞電影有哪些 瀏覽:327
類似草燈和尚的電影 瀏覽:395
韓劇男主角叫泰秀的電影 瀏覽:152
密碼愛電影 瀏覽:700
《黑金》梁家輝完整版 瀏覽:241
女的懷了好多小蛇的電影 瀏覽:241
男主是婦科醫生女主是患者電視劇 瀏覽:729
韓國經典愛情電影 瀏覽:504
yy影視頻道哪個好 瀏覽:872
什麼是愛情怎麼稱呼 瀏覽:82
你的身邊有多少對愛情專一的人 瀏覽:631
暖男碰到美女怎麼說 瀏覽:440
韓國電影一個女的做美容 瀏覽:943
美女喜歡什麼牌子的鞋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