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白居易的愛情記載在哪裡

白居易的愛情記載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0-01 09:21:48

Ⅰ 後人稱之「多情誰似白居易」,白居易為何愛寫「情詩」

說起情詩,說起愛情,從古至今,都有才子佳人以作詩詞歌賦,訴說那繞繞情思。那麼多情誰似白居易,白居易為何寫了那麼多的情詩?

《長恨歌》敘述了玄宗與楊貴妃間的持久情愛、他們的生離死別、玄宗失去貴妃後的悲楚以及楊貴妃在仙界對玄宗的思念。它在成文不久就受到文人的欣賞、朝廷的贊譽,並在民間廣泛流傳。

《長恨歌》描寫了自從玄宗恩澤楊貴妃之後,兩人在十三年間幾乎形影不離。白居易將安史之亂的起因和過程略去不提,而是著重渲染玄宗與貴妃的生離死別以及玄宗的「朝朝暮暮情」。

Ⅱ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什麼

白居易是我國的一位著名的詩人,同時他還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白居易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優秀詩篇,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人物。白居易和他的青梅竹馬湘靈之間存在著一段非常動人心腸的愛情故事。雖然這段愛情最終還是悲劇的結果,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純潔的愛情故事還是讓後人們贊嘆。

白居易和湘靈的愛情令後人贊嘆,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以及白居易對母親的反抗都讓人們贊嘆不已。後來的時候湘靈和白居易重逢,到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有人稱白居易的《長恨歌》贊嘆的也是他和湘靈之間的感情。

Ⅲ 了解了白居易的愛情坎坷有哪些心得體會

據有關資料記載,白居易在淮北苻離的時候,曾經跟一位名叫湘靈的姑娘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這段戀情雖然沒有得到實現,卻對白居易的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說起來,白居易跟湘靈的愛情真所謂至死不渝。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留下的愛情詩來尋找這位偉大詩人在愛情方面的人生軌跡。
白居易十一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四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時,二人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名叫《鄰女》的詩,贊美了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貞元十四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
《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桿獨自愁。 《寒閨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由這些詩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與湘靈經過十七年的相處和八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但是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誠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
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二十九歲考上進士,回符離住了近十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看下面的詩。
《生離別》:
食櫱不易食梅難,櫱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櫱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 《潛別離》: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多麼真摯的感情!多麼痛苦的離別!一對戀人,淚眼對淚眼,說不完的心中事,割不開的骨肉情!
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門戶大於一切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並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厚的愛情並沒從此結束。白居易以拒絕與其他女子結婚來同母親抗婚。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直到白居易三十七歲那一年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是白居易仍然還不斷寫詩思念湘靈。看下面這些詩: 《冬至夜懷湘靈》:
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感秋寄遠》:
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寄遠》: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夜雨》:

Ⅳ 白居易的初戀情事

(中唐詩人白居易和湘靈的故事寫照 ・᷄৺・᷅ )

水木年華有一首校園民謠叫《在他鄉》,少年時,我常常聽得入神。今次我無意間看到白居易和家鄉的「小芳」菇娘的懵懂初戀情事,忽然又想起來多年前曾聽過的那首民謠歌曲。歌曲唱到:

《在他鄉》

演唱:水木年華

我多想回到家鄉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就讓我回到家鄉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讓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那年你踏上暮色他鄉  你以為那裡有你的理想

你看著周圍陌生目光  清晨醒來卻沒人在身旁

人靜的雨夜想起了她  她的挽留還縈繞耳旁

想起離別她帶淚的臉龐  你忍不住地哭出聲響

我多想回到家鄉 再回到她的身旁

看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就讓我回到家鄉 再回到她的身旁

讓她的溫柔善良 來撫慰我的心傷

那年你一人迷失他鄉  你想的未來還不見模樣

我覺得這首歌是為白居易所寫,簡直不能再相配了。白居易跟鄰家女孩湘靈從小玩到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最後老母不動聲色間,打發兒子去求取功名。

在他鄉的白居易,焉能不思念自己家鄉的她呢?但是大丈夫四海為家,能屈能伸,為求功名,說不得只好暫棄兒女情長了。

當然夜深人靜,小白是否會垂下腦袋,寫下那麼一篇相思情書,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看他後來名滿天下時,儼然一代「色魔」的名氣,可見他曾經必然是個情種。成為「色魔」,乃是白居易的另一種表現情感的方式。正所謂:

三年後,白居易回到家鄉,已經不見了湘靈菇娘,悵然若失下,他又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放浪形骸,詩酒若仙,一派宛如盛唐詩仙再世形象。

在煙花柳巷之間,白居易留連忘返,最後把風塵女子不知收留多少進入白府,因此世人戲稱他為「色魔」。

好了,咱們重頭說說白居易和湘靈的愛情故事。白居易,生於唐代大歷七年,也就是772年正月,此時大唐藩鎮割據,父親白季庚為躲避政敵,舉家遷居到符離。自此,小白以符離為家鄉。

在符離,小白約十歲,母親嚴厲,父親官威氣盛,都是叫小小的白居易所害怕的。這時他認識了鄰居「小芳」女孩湘靈。

湘靈年芳約十三,娉婷裊娜,宛如天仙,白日姮娥,旱地白蓮。你要說這時候的白居易,就和小姐姐湘靈開始談戀愛,我始終不信。倘若是小姐姐開始欣賞這個聰明好學的小弟弟,這倒是原本可能。

有人說年老的父親生下的兒子多聰明,譬如孔子、孟子和胡適,都是些沒有父親疼愛的人,且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寥寥幾人,雖不能證明這個老男人生孩子聰明,卻也不妨參考一番。

兩兄弟常常在一起讀書學習,小白又寫得一手好詩,寫詞譜曲也不在話下,這個湘靈恰好生得一副好嗓音,兩人一個作詞曲,一個演唱,真可謂好不文藝范。

就這樣兩人漸漸陷入愛河,正所謂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年不多情,大約小湘靈菇娘,也漸漸讓白居易產生了愛慕之心。

話說故事發展到這時候,必有一個巫師類的人物來破壞好事。當然本故事也不例外,才子佳人天天有約,不學無術,唱曲作詞盡幹些不著邊際的事,母親很快發現端倪。

這時候,白母就把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小小白)拉來一問,才知道是這個村姑壞了兒子的道行。這還得了,我兒子聰明絕頂,將來可是要做一方諸侯的人(藩鎮割據下,節度使權力極大,往往相當於土皇帝),被你一個小妖精村姑壞了道行,這還哪有前途啊。

這次,白母陳氏可謂下了血本,把白居易打發去了南方的叔叔家,給足了銀兩盤纏。之後,白居易游歷京城,干謁了當時的首都文壇宗師顧況,這首干謁詩就是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說來這首詩,可是有個白居易成名的小故事,總被人津津樂道。話說小白從沒到過京城,誰都不認得,顧況問了白居易名字後,看了看他的這首詩的前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覺得很普通,就隨口開玩笑道:「小子,長安米貴,白居可不易。」這明顯調侃他,說你這點才學就想混跡長安,恐怕道行不夠。

可是再往後,當顧況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時驚嘆而佩服道:「有才若此,白居天下也易!」

長安的繁華,很快讓白居易忘了家鄉苦苦等待自己的湘靈菇娘。什麼女大三,抱金磚都拋卻腦後,只見十里長安繁華如夢似幻,哪記兒時燈火闌珊凝眸處。

當然,偶爾午夜夢回,小白也能憶起來,有那麼個明眸皓齒的菇娘,還在遠處痴痴等待自己。

於是,游學三年後,白居易回符離,興沖沖去湘靈符離的家,卻發現人去樓空,好不惆悵。自此,白居易在符離苦讀詩書文章八餘年。

有一天,白居易手捧書卷,漫步湖邊,看到遠處有一輛車子由遠及近,雖然珠簾微卷,匆匆一瞥,他卻早已看出來,端坐裡面的不是別人,正是多年未見面的湘靈菇娘。

湘靈家人知道女兒心思,本就是為了白家孩兒而回故鄉,都知趣的讓這一雙兒女久敘離別之情。正是這一天,二人乾柴烈火,初嘗雲雨情,蝕骨知味。

「我們一家,去了越中給人種地,那裡賦稅輕。但爹爹病了,想回家,所以我們就回來了,這次回來了,就不再走了。」女孩害羞,不敢直言思念情郎,可是,回鄉探望兒時夥伴才是真。

天下從沒有不透風的牆,湘靈回來的消息,很快被白母知道了。白母見兒子,還沒忘記那個村婦,怒不可遏。

這次,為了斷掉兒子的念想,對全家人說道:「咱們搬出符離,去襄陽,全家都去你們父親那裡!」這一年,小白22歲,湘靈25歲。

白居易離開故鄉前,就去找母親,跪求

成全,可惜當初老母就看不上這個村姑,何況白居易馬上要去參加科舉考試了,豈能為了一個鄉下丫頭,而放棄兒子的前程。

白居易到襄陽後,大約過了半年,父親因病去世。然後,他要扶靈回鄉。回到符離後,白居易發現湘靈又離開了,茫茫中原,無處可尋。

自白父去世後,白家開始衰落,不過幾年,生活艱難,舉步維艱,沒有老爹白季庚依仗,開支都付不起,最後大家舉債度日。這些狀況更加堅定了,白居易考科舉的決心。

不比宋代考試很容易,譬如蘇軾考進士時候才十幾歲,唐朝考試賊難。29歲竟然是進士中最年輕的,不信有詩為證:

話說這個科舉考試,比高考難多了有木有,概率約只有千分之六。意氣風發的白居易回到家鄉,吹鑼打鼓好不熱鬧,可是鄰家傳來啜泣之聲。

32歲的湘靈雖然也歸來,卻是倚門自嘆息道:「他做他的新科進士,我做我的鄉野菇娘,從此相見不如懷念。」對於大白同志,湘靈開始避而不見(小白都已經二十多歲,快三十而立了,不能再叫小白,那就叫大白╯□╰)。

可愛的傻姑娘,卻不知有人就喜歡野孩子,偏偏喜歡的就是鄉下菇娘。白居易就是這樣喜歡野孩子的一個男人啊!香港有個女歌手楊千嬅,曾經唱過一首歌,名字就叫《野孩子》,非常好聽。歌詞是這樣的:

《野孩子》

演唱:楊千嬅 詞:黃偉文 曲:雷頌德

就算只談一場感情

除外都是一時虛榮

不等於在蜜月套房遊玩過

就可自入自出仙境

情願獲得你的尊敬

承受太高傲的罪名

擠得進你臂彎 如情懷漸冷

未算孤苦也伶仃明知愛 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你

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讓你

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說我

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就是

一種最壞名字

笑我這個毫無辦法

管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

若我依然堅持忠誠

難道你又適合安定

真可惜 說要吻我的還未吻

自己就自夢中蘇醒

離場是否有點失敬

還是更轟烈的劇情

必需有這結果

才能懷念我

讓我於荒野馳騁

明知

愛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

你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

讓你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

說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種最壞名字

笑我這個毫無辦法

管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明知愛 這種男孩子

也許只能如此

但我會成為

你最牽掛的一個女子

朝朝暮暮

讓你猜想如何馴服我

若果親手抱住

或者不必如此

許多旁人

說我不太明了男孩子

不受命令

就是一種最壞名字

我也笑我原來

是個天生的野孩子

連沒有幸福都不介意

白居易這一生只談過一場戀愛,卻是失戀了62年。後來,大白跟許許多多的女孩子過家家。

然而,大白的所有戀愛,都不過是為了虛榮。那唯一的一個野孩子湘靈,再也不曾生活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而且越來越遠。乃至後來的他們,一個在佛門,一個在塵世,彷彿中間隔著一條銀河那麼遠。

湘靈雖然有心躲避白居易,奈何白居易有心要找尋湘靈,所以兩人終會相見。然而,二人雖然相遇,阻礙仍在老母親。二人來到白母面前,跪求成全。然而,白母一如當初那樣決然反對。

白母歇斯底里道:「當年你是布衣學子,她尚且配不上。如今你是天子門生,她更是連給你提鞋都不配了!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除非我死了。」

這時,白居易又一次回到京城,再也算不得陌生。他又結識了大詩人———才子元稹。這個元稹正在寫一部小說《崔鶯鶯傳》,故事以元稹跟表妹的初戀為原型而寫成。

白居易看著元稹的文字,想起來自己也是個忘恩負義的張生,一時睹文傷情。老白和元稹一起同病相憐起來,自傷離別情,自話情傷苦。咱們知道《鶯鶯傳》是這樣的:

後來,元明時文人王實甫,根據元稹的小說,改編寫成著名的元雜劇《西廂記》。這個劇本在民間,可謂傳唱數百年而不衰。

此後的白居易,再也不正經談戀愛,常常煙花柳巷,狎妓無數。白居易一人,佔了三十多個青樓女子,視愛情為玩物,三年一換,那些年老色衰的女子,都被他遣散。正是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老白不惜自污惡名,糟蹋自己不遺餘力,年近四十,謝絕說媒,不願意為一片樹葉放棄整個森林,堅決不娶妻。

當然,白居易終於不耐煩老母親的逼婚,37歲那年,迎娶了楊氏為妻。名門之後的楊氏,被白居易說得一文不值,因為愛一個人,所以害了另一個人。這就是封建禮教的可怕之處。

白居易53歲時,仍不忘湘靈。雖然枕絆也有嬌妻,奈何不是自己喜歡的。哪怕再美,就是不喜歡。正如金庸在《白馬嘯西風》結尾處寫道:

對於白居易來說,不是心愛的菇娘愛上了別人,而是可怕的禮教,束縛他們不得在一起,他們能有什麼法子?心理扭曲之下,白居易一步步走向極端,仇恨女人,玩弄女人。

白居易老了,仍然不忘舊愛。雖然他在名利場中,混跡半輩子,奈何沒有遇到一個喜歡的。所謂的名門閨秀,又或是青樓女子,他見過幾千幾萬,有溫柔婉約的,有善良可親的,有賢惠聰明的,有狠毒嬗變的…………

年過半百的老白,回到符離家鄉,本想去見湘靈,可是湘靈捨身入了佛門。他沒想到,這一次佛俗有別,再一次阻擋了他們相見。

老白想想自己這些年來,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女孩,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恨事,而佛家勸人向善,戒色戒欲。想到這里,他更是有恨有愧,終究不敢踏進佛門對心愛的「小芳」懺悔。

又過十餘年,白居易自認為看透一切,再次回到符離。這次,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跟湘靈見面,不再分別。可是湘靈不願意見他,大意還是當初那句「相見不如懷念」。湘靈回了一封信給白居易道:

老白只好作罷,望著信紙,老淚縱橫。他給痴戀一輩子的湘靈,回了一首詩道:

湘靈苦笑,讓弟弟拖回一句話:「 既然夢中已見,只當話別,從此天上人間! 」老白聽後心碎一地,離別符離,此後定居洛陽。

老白晚年寄情於《長恨詩》,寫的雖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卻字字泣血,句句真情,分明借事寓情啊!

後來,《長恨歌》傳到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庶,全國無不頂禮膜拜。他被日本人奉為文殊菩薩,影響力遠超李杜。

公元846年,也即是唐武宗會昌六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九月的一個晚上,36歲的唐宣宗李忱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來到祖宗黃帝的天宮。

只見黃帝的身旁,站立著一個玉面童子,童子唱著《長恨歌》,衣袂飄飄,聲脆如鈴。宣宗大為驚奇,問黃帝:「前輩,這童兒是誰?小小年紀竟能背出《長恨歌》。」

黃帝笑曰:「這小童的前世,就是長恨歌主白居易啊。他只因塵緣未了,才到大唐走了一遭。」宣宗還要再問,卻見黃帝和童子騰雲駕鶴而去,瞬間無影無蹤。

醒來後,只聽內侍來報,白居易已經於幾天前在洛陽病逝,喪報人員星夜趕來長安,傳遞喪事。李忱寫詩悼念白居易道:

白居易逝世時,享年75歲,留下《白氏長慶集》,共七十一卷。話說唐宣宗剛剛當政時,確有雄心壯志,想去開創一代偉業,也想重用像白居易這類實干之才,可惜天不假年,正好白居易此時,不堪病痛,離世而去。

我們縱觀白居易的一生感情史,頗多磨難。童年求學上進時,美好時光遇見真愛,卻受到母親各方面阻攔。

此後,愛情一直偏激,同母親抗爭到底,想追求初戀愛情。最後,懾於社會普遍愛情價值觀,屈服和投降於禮教,放棄了愛情,追求功名利祿。當獲得功名利祿時,又因愛生恨,做出來傷害世間女孩的事情來,人稱色魔。

初戀湘靈在空等無望之下,步入空門。白居易人到中年,迫於壓力,娶妻結婚生娃。在婚姻不幸的同時,積極倡導文化改革運動,是為新樂府運動,喊出來一切以現實實用為基礎的口號,是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做無病呻吟。這種思想跟他迫於現實壓力也有關,不敢追求真愛,一切只顧眼前的事情。

因為只跟眼前的時事相吻合,大約最後也成為他,放棄美好初戀的思想基礎。傳統中國人,可能往往太現實,舍棄了太多美好的東西,也跟我們漫長幾千年文明發展史有關啊!

乃至於中國誕生不了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數學家等等,也許跟太現實了有些關聯!純粹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足為外人道。

我們來看湘靈弟弟的行事,竟然給姐姐當送信使,當可以看出一二端倪。雖然那時候封建思想,束縛人心很厲害。但是,廣大農村仍然在有限地方,堅守著人性最初的某些美好。

有趣的是,今日廣大的農村又成了,最後不願意丟棄封建思想的保守派。真是要其改變何其難也,不管古今,城市人們跟風而變,農村人們堅守始終。

中唐才子白居易和自己家鄉「小芳」菇娘的愛情故事,又像極了金庸小說中的楊過和小龍女。白湘兩人,親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被白母棒打鴛鴦,有點類似於《神鵰俠侶》中,黃蓉不許楊過和小龍女兩人在一起的故事。也許金庸寫楊過這么個人物形象,也許有幾分靈感來自白居易吧(當然我猜的)。

白居易痴戀湘靈不可得,游戲人間與風塵,楊過不得小龍女時候,不也是游戲花叢中啊!金庸寫郭襄痴戀楊過時寫到:

現實中,白居易和湘靈,有情人最終不成眷屬,徒留遺憾。他們可謂相互耽誤終身,湘靈菇娘一生未嫁,最後入佛門;白居易雖游戲風塵,終究難覓真愛,正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白居易37歲時,終於被迫結婚,也不過是為了順從白母安排,沒有所謂婚姻幸福可言。武俠小說中,金庸當然可以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譬如《神鵰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最後廝守終生,生兒育女。《倚天屠龍記》中郭襄也痴戀楊過,她和湘靈一樣,入了空門,卻也創立峨眉山一派。

春秋時,有孔子學生申棖(音同城)者,人皆言其剛直仁義,孔子曰不然,說他「棖也欲,焉得剛!」意思說:申棖他貪婪得很呀,哪裡算得剛直仁義呢?

世人都貪婪,惟佛門拋情棄愛。白居易和湘靈都貪戀愛情,所以一生為愛遭難。明代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勸誡人們戒欲成佛,絕情絕愛。所謂九九八十一難,無非戒貪嗔痴三毒之欲。

《西遊記》第54回寫的是,唐僧要遭遇的色慾誘惑之磨難,書中回目道:「 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這也是唐僧該有的一場桃花劫了。開篇有詩雲:

看來還是佛家最讓人省心,要成佛,先退魔,《西遊記》第54回的唐僧最後戰退了色魔,無欲無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無欲則剛,萬法如常。

少年時候不懂唐僧,覺得他迂腐糊塗,等到後來長大,我才知道他並不是糊塗,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善良,因為少欲,最後才能夠取得真經。

事實上,世人歷一生,莫不是為取「真經」或舍或棄,或得或失,或戰或降,或屈或伸。至於最後取得真經還是假經,值不值得,待留後人去評說!

真是:

~~~~————~~~~————

寫於戊戌年良月二十午時二刻(2018.11.27周二)

修訂於2021.04.17星期六

辛丑年三月初六亥時許

壬寅年六月盛夏再改

Ⅳ 白居易這一生的感情,都給了誰

有人說白居易前半生專情,後半生濫情,甚至有人說他是撩妹高手,渣男一枚。殊不知他這一生的專情與濫情,都是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鄰家小妹惹的禍。專情是因為對一個人的深愛,濫情是因為別人不是那個深愛的人。到頭來,花非花,霧非霧,一切色相皆是空。

“少年離別老相逢”,這句話讀起來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即便不清楚這句話背後的故事,甚至不知道這句話是誰因何而作,心窩子都會被猛戳一下。彷彿就是自己親筆寫給兒時的玩伴、寫給鄰家的小妹、寫給同桌的那個他的句子。

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逢舊》,“逢舊”即是邂逅故人的意思。那麼,白居易到底是在什麼場合,邂逅了誰而有感而發的呢?追根這個問題時,我發現遠比想像中的情況嚴重。他邂逅的這個人,不僅僅是鄰家小妹,更是影響他終身感情生活的女子。白居易被後人評說專情或者濫情,都跟這個女子有關。

或許,這就是白居易晚年濫情的真相吧。在我看來,白居易的情始終沒有濫,他還是那個深情的白居易,只是他的深情,只屬於湘靈一個人。

最後,我想用白居易那首《花非花》做個總結: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有點禪意的朦朧詩,是不是白居易對那場浮雲般愛情的一種祭奠呢?是不是可以認為他悟到了世事無常,一切色相皆是空呢?如果是,他這一生的專情和濫情也就瞭然了。

Ⅵ 詩人白居易的《愛情故事》——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文 |瀲瀲不忘

學生時代讀詩,以應付考試為主,死記硬背為多。鮮有追尋詩詞背後的故事,卻不知,只有讀懂了詩人,才能讀懂詩。

這是詩人繼李白之後讓我有想動筆慾望的又一個詩人,他所追求的,他的思想,他的樂天,他的處世態度都是我想追求的。

初露頭角

我想每一個都會記得這樣一首詩, 「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時只有16歲的白居易,以這首詩驚艷全唐!

從小的時候就是婦孺皆知的詩句,孩童口裡的常駐詩句。 「三歲識字,五歲成詩,九歲通聲韻」 ,就是擱現代也是妥妥的天資過人,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是老師眼中的「重點培養學生」。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現在的名字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記憶中小時候這首詩好像就是一個字《草》,興許是現代才發現並更正了這個名字。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詩白居易當時 應考的習作 。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當時白居易謁 名士顧況 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 「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

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 「道得個語,居亦易矣。」 態度180度大反轉,有才的人,到哪裡都會有貴人相助。

初戀

讓我動容的是白居易的初戀愛情故事,這是一個清純、雋永的愛情,在當時的唐代可以說是「異類」了。

當時在符離為科舉做准備的白居易遇見了他一生的摯愛——湘靈。

就像初戀的少男女一樣,情書自然也是不可少的,戀愛中的的白居易,為湘靈寫了一首 《鄰女》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

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但是因為當時白居易母親礙於「門當戶對」的觀念,並沒有同意這門親事。戀愛的時候有多幸福,分別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我們不能用現代的婚姻愛情觀去強求當時的人,評判他們的行為。當時,孝是最大的,白居易不能違背他母親的意願,他選擇了向母親妥協。

被逼離開了符離,離開了湘靈後,白居易日夜苦讀,終於在 29歲 這一年,以第四名的成績 考取了進士 。也是當年 最年輕的 進士。

平凡出生的湘靈沒有家世身家可以和已是進士的白居易比,自然不被白居易的母親所接受。求得功名後的白居易回到家鄉再次向母親提出娶湘靈,還是被嚴厲的拒絕了。

二人分別,多年後,白居易想起來依然是痛徹心扉。寸寸相似,寸寸入骨,牽腸掛肚,不能自已。

「願做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原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白居易不敢公然反對母親,便暗暗跟母親較勁,一直不肯成家,只是白居易37歲那一年,母親以死相逼,他才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為秦晉之好。

白居易是痴情的,這么多年一直不肯妥協,或許也是為了忠於心中純粹的感情。人世間,總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愛而不得。而白居易不能與湘靈長相廝守,他只得把這份真摯的感情珍藏於心中。

44歲那一年,白居易被貶江州,機緣巧合下他又見到了湘靈。 沒想到40歲的湘靈依然沒有成家, 白居易大為悲慟。

沒有經歷過,沒辦法體會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但是我想肯定是痛徹心扉,或許是愧疚、遺憾、心疼、不舍、懊悔,種種復雜的心情。 兩人與命運的抗衡,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如此幸福的祈願,卻只是一場空,曾經有多想要在一起,如今就有多悲慟。

愛,而不得。是最大的遺憾。

注:配圖來自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觀看。

點關注,不迷路。期待下一集——《最具有共情心的好官白居易》

Ⅶ 白居易從情痴到情魔,白居易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

白居易是一個對待感情認真的一個人,但是白居易寫出過一首比較凄美的絕句,但是,正是這首詩句,讓人覺得白居易應該是一個十分專情的人,但是,不禁會疑惑,為何白居易會變成一個風流的情魔呢?這其中究竟又發生了什麼樣曲折離奇的故事呢?

首先,白居易有一位青梅竹馬,少年時期的白居易十分鍾情於他的這位青梅竹馬,同時,白居易的青梅竹馬也對白居易充滿了好感,他們倆可謂是雙向奔赴的感情。不過,當時的社會背景,其實是個為門第有著非常偏見的封建社會,因此,白居易和他的小青梅是註定沒有結果的。不過,白居易也曾向自已的母親懇求過此事,但是他的母親卻嚴辭拒絕,不贊成他們的親事,但是白居易對他的青梅竹馬許諾過,至此,白居易經常寫詩來抒發自己的相思之情。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此時此刻的白居易是個情痴,對待愛情是那麼認真的。

因此,白居易的前半生的愛戀和痴戀只給了昔日的青梅竹馬,當知道青梅竹馬逝去了,白居易便封鎖了。正是當時封建的門第的偏見,擊碎了白居易對愛情原有的嚮往,使他不敢去愛,只能用風流來彌補他所失去的初戀。

Ⅷ 白居易在《長恨歌》里講述了自己的一段戀情嗎

《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806),此時的唐朝正是中唐,白居易正好三十四歲,白居易曾經深愛過一位名為湘靈的姑娘,但由於門第觀念以及社會風氣的原因,為前途計,白居易被迫與湘靈分離。

陳寅恪先生說:「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

從文章的整個布局來看,對楊貴妃與唐玄宗的諷喻並不存在,雖然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花了一定的筆墨描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但是並不代表是諷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所造成的安史之亂。

在筆者看來,白居易花了如此多的筆墨描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反而是為了表現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情的深切,這樣的描寫方法並不存在諷喻的說法。

Ⅸ 白居易什麼時期開始戀愛的

白居易11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並贊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由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與湘靈經過17年的相處和8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但是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


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歲考上進士,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貞元二十年(714)秋,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門戶大於一切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厚的愛情並沒從此結束。白居易以不與他人結婚懲罰母親的錯誤,並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


白居易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還寫詩思念湘靈。例如《夜雨》、《感鏡》等。後來白居易蒙冤被貶江州途中,和楊夫人一起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白居易與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並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這時白居易已經44歲,湘靈也40歲了,但未結婚。這首詩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與《長恨歌》的恨不會毫無關系,所以說白居易親身經歷的這段悲劇般的愛情為《長恨歌》打下了基礎。


直到白居易53歲的時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看到變換舊村鄰而湘靈已不知去向的時候,這段長達35年之久的戀愛悲劇才劃上了離開的句號。


其實在這個愛情悲劇里有很多的疑點,例如:《長相思》和湘白兩人最後的不成正果。
《長相思》一詩兩首,一為樊素而作,一為湘靈而作,為湘靈作的恰是《長恨歌》的前身。
湘白二人的愛情,最後以湘靈的悄然離去而畫上句號。


在白母在世的時候,因門不當戶不對,白居易未能和湘靈成親。而在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時,白居易被貶途中(上文提到)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當時感情未滅、湘靈未嫁,白居易為什麼就不能收留湘靈,或是娶其為妾呢?有人會說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眾所周知的,也有人說是白居易很愛湘靈,不願委屈她,可是,僅僅收留而已,雖是被貶,但是白家榮華富貴,難道還養不起兩個人嗎?後來,說是湘靈離開這段感情才畫上句號,不如說是白居易早已厭倦反而樂得輕松。


對此,我們只能假裝無視,繼續感受著白居易和湘靈的奇異悲慘的愛情。

Ⅹ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八卦一下

小時候,經常聽語文老師講,白居易寫完詩之後,都要念給不識字的婦女兒童聽,然後修改,直到他們聽懂為止。當時我就想,寫詩至此,還能叫詩嗎?不如叫歌謠算了,因此對白頗有不敬。長大後,特別是讀了白《琵琶行》和《長恨歌》後,我對白的態度徹底改變了。我由衷地佩服他,試想中國古人還曾有誰寫過這么長的敘事詩,又寫得如此凄婉動人。

這里只說《長恨歌》,歷來有關此詩的主題有爭議,不過現代的大部分讀者都會把它看成一首愛情悲劇詩。詩的內容不想細說了,我這里只想八卦一下,全當是玩吧。

白寫《長恨歌》時,已三十五歲,但還未婚。一個大齡的未婚之人,竟然寫出了這么一出讓時人(據說《長恨歌》寫出之後,立馬傳遍大江南北,曾有娼妓應聘的時候把此作為法寶:「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白居易到別人家作客的時候,那些歌伎一見到他就紛紛指點:此乃長恨歌歌主也。可見此詩的流行程度),讓後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於一些歷史書在寫到唐玄宗如何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時也引用《長恨歌》詩句:「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甚至寫到安史之亂時,也來一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我的問題是:白居易一個光棍漢,如果沒有情感經歷,他又如何能寫出這種纏綿悱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書,看一看白所寫的詩歌。明白了,白有一個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馬,她就是湘靈!

白有一首《鄰女》的詩是寫湘靈的: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白居易沒事干,竟欣賞起鄰居家一位15歲的姑娘,並且觀察得這么仔細,還寫到綉床,如果不是寫湘靈,那白居易絕對是個不懷好意的色狼。但我們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這首詩只能是寫15歲的湘靈。據推算,白這時19歲。也可以說白居易19歲時,和鄰家15歲的湘靈確立了戀愛關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能結合呢?白居易27歲的時候,他離開湘靈(即離開徐州符離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時,一路上寫了三首詩給湘靈。第一首的題目就是《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他想湘靈想得淚眼朦朧,真是個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閨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從這首詩中看,白居易與湘靈的關系已發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麼程度,借用《長恨歌》的話應該是:「翡翠衾寒誰與共,孤燈挑盡未成眠。」第三首《長相思》:

「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唉,讀到這里,實在讓人扼腕嘆息。兩人15歲(從湘靈的角度看,白居易當時19歲)就認識了,至今整整苦戀了8年(白居易27)。是什麼阻礙了他們?門第。當白居易29歲終於考上了進士,就向母親懇請與湘靈結婚,遭到了母親無情的拒絕,理由仍然是門第。白居易的《生離別》訴說了自己的苦衷:

「食櫱不易食梅難,櫱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櫱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

人生最痛苦之別莫過於生離別。若是死離別,時間還可以逐步把痛苦減輕,然而生離別會讓人一輩子掛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發,可見相思之苦了。白居易33歲的時候,在長安已作了校書郎,仍得不到母親的允諾,其《潛別離》揭示了這一苦楚: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相思之深,潛離暗別之苦,直讓人慨嘆白居易的生不逢時了。連送別都只能悄悄地進行,這是何等的無奈。白居易以不婚來抗爭(白直到38歲才結婚),但無濟於事。他也只能用詩來表達了:

《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 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 瞑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正是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情經歷,白居易在寫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的時候,特別是寫到兩人的生死相別之後的那些大段大段地抒情描寫,入骨三分,要把人的腸子都化了,一個沒有類似情感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因此與其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寫唐明皇和楊玉環的,倒不如說是寫他自己的!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們後人讀這樣的詩歌,同樣長恨綿綿啊!

(附註:文中觀點主要參考了王用中《白居易初戀悲劇與〈長恨歌〉的創作》,載《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當然有些地方純屬推測,並不嚴謹。不過作為八卦還是值得一信的。)

閱讀全文

與白居易的愛情記載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明的男人怎麼挽救婚姻 瀏覽:380
成都美女用什麼遮顏液好 瀏覽:210
愛情在哪裡視頻 瀏覽:722
幸福是什麼視頻董卿 瀏覽:935
歐洲美國中國經濟增長分別是多少 瀏覽:729
兩邊在的婚姻離婚怎麼離 瀏覽:439
涵字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36
怎麼描述互懟的兩個人愛情 瀏覽:587
撫血金喪葬費事業單位是多少 瀏覽:533
哪裡有繪本故事是講花瓶的 瀏覽:164
江南經濟發展在哪些方面 瀏覽:46
健康管理考研有什麼方向 瀏覽:783
健康與美容雜志是什麼網收錄的 瀏覽:871
照顧有哪些城故事 瀏覽:954
76年屬什麼今年婚姻是否幸福 瀏覽:194
煙火里的愛情怎麼這么難以為繼 瀏覽:29
興義愛情小鎮在哪個位置 瀏覽:800
美國一九年經濟總量是多少 瀏覽:78
博君一笑愛情是什麼梗 瀏覽:164
淺談什麼是愛情的論文 瀏覽: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