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滕王閣幸福全家多少錢一盒

滕王閣幸福全家多少錢一盒

發布時間:2022-05-16 06:54:05

㈠ 滕王閣序典故詳細解釋

1、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鄴水:指鄴城,三國時魏的都城。曹氏父子經常在此與文人聚會。朱華,也就是荷花。在這里用鄴水朱華指代鄴下文人的風流;臨川之筆指南朝詩人謝靈運,山水詩成就很高,是我國山水詩作者。曾任臨川太守。

2、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見於《史記》。馮唐:西漢人,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曾當過官,後被罷免。漢武帝時求取賢良,他被舉薦,可是當時已經年過九十,無法任職。李廣:西漢名將,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戰,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始終未獲封侯。

3、請灑潘江,各傾陸海:

潘岳,西晉有名的才子,可稱「才貌雙全」,是西晉著名的美男子。「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即說的是他。潘岳和陸機齊名,史稱「潘陸」。

4、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西京雜記: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詞;揚雄著《太玄經》,夢見自己在《太玄經》上吐出了鳳凰。

5、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之典見《古今注輿服篇》吳大皇帝有寶劍六把,其中第二把叫紫電。清霜之典見《西京雜記》漢高祖斬白蛇用的劍,十二年磨一次,劍刃鋒利如霜雪般白亮。

6、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後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文章藉此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7、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作者藉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1)滕王閣幸福全家多少錢一盒擴展閱讀

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參考資料

網路-滕王閣序

㈡ 《滕王閣序》典故知多少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不僅數量多(總共有四五十個),而且善於把古代事典中傳頌的美談與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巧妙結合起來。通過用典,在這篇序文中,那種懷才不遇的悲涼感和不甘失敗的上進心理表現得非常充分,又非常委婉曲折。前人詩文喜歡用典,駢體文更是用典的極端。其主要好處是:借前人故事或詩文成句,用極少的筆墨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用典涉及的歷史文化知識比較豐厚,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在語法修辭上又有倒裝、節縮、對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與今天又有很大差別,所以,要理解這些典故,這對讀者的要求就比較高,如果讀者的知識面不夠,就會覺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如果不知道陸荀之辯,就會覺得作家只是在寫登高望遠,其實這句是用典故來形容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下面按照課文中出現典故的順序,對文中的主要典故盡可能作出詳細解釋。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准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鍾期」是「鍾子期」的節縮。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託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鍾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注,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一說「會」讀kuài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有一副謎語聯: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謎底:吹火筒),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謎底:彈棉花)。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裡說,怎麼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台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裡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綉,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麼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1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藉此宣洩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沉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里指狂放,不拘禮節。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裡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裡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里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一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里含有對閻公的奉承。20、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

㈢ 隴夏紅茅台鎮原漿酒多少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2-15

㈣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的異同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的異同具體如下:

1、在形式上:

這兩篇文章都是描寫宴請詩和即興詩的詩歌序言,語言充滿了修辭和反對。而《蘭亭集》序言與《蘭亭集》相比,是一種鞏固與整合的結合,而《滕王濤》序言更注重形式美。每一句話都必須是對的,修辭華麗,由於對形式的過分追求和典故的積累,造成了詞義模糊的問題。

2、在內容上:

兩篇文章都是從現在的宴會開始,然後觸摸場景,表達他們的感受,然後從低到高,表現出積極和向上。最後,他們都把筆放到紙上。

兩篇文章相比,《滕王閣序》更為雄偉、華麗、豐富,表達更直接、流暢。另外兩篇文章的歌詞內容也不盡相同。《蘭亭集序》表達了人生的短暫情感,而《滕王閣序》則表達了他從未見過天資的憤慨。

3、在思想內容上:

這兩篇文章都是序言和平行文本。句子工整,詞藻華麗。他們首先敘述了聚會的盛況,描述了美麗的景色,然後表達了他們的感受。

(4)滕王閣幸福全家多少錢一盒擴展閱讀:

《滕王閣序》創作背景:

《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

《蘭亭集序》創作背景:

《蘭亭集序》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

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㈤ 在眾人面前背誦《滕王閣序》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紹興民風習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農種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糧食)。此外還有學田、祭田。觀聚堂台門的主人是乾隆時期的中等官吏,不僅造了這台門,還買了一百多畝土地,一半做學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說將學田收得的租谷辦小學,供子孫免費入學,將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學田由學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輪流收租,也輪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譜中有記載,作為後代子孫誰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這地方,人稱「陶家埭老太爺」。據說他老人家縱觀歷史,曾經顯赫一時的人家,過幾代幾乎都先後敗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畝土地做祭田,不愁後代子孫不爭著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兩次祭祖活動。一是清明節,主祭人家雇大船將族中男子(包括學童)送到墳上,由族長主祭,宣讀祭文,莊重肅穆。祭文有固定格式,開頭為「維歲次……」結尾「伏維尚向」,約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稱頌祖先積德,表達子孫敬仰之意,若子孫有大富大貴者,在祭文中則必有所提及,當時「萬家墨面」,祭文中有關子孫近況卻乏善可陳。據長者說,將來抗日戰爭勝利,祭文中就要正兒八經地寫上、朗讀,為讓祖宗地下有知,聞知欣喜。我長大成人後想起,陸游《示兒》的詩中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總體上墨守成法,倘若國家及家屬中有重大事件則要充實於祭文之中,向先祖稟報,這大概就是不變中之變。祭畢,參與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墳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輕女一至於此)。按歷來成規,「十碗頭」,即十大碗萊餚,如扣肉、扣雞、清蒸魚、紅燒魚、肉圓、魚圓,有糖醋芋艿羹、薺菜豆腐湯、炒小蝦等。米飯吃飽,每人有艾餃兩只,椒鹽餅四隻,一般都悄悄地帶回家中給母親及姊妹們分享。正常年景,誰家當年是否豐盛,皆有口頭評議。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沒有顏面見族人,故辦祭祀一般不虧待。輪到祭祀(當地稱「當年」)是一大收益,六十畝祭田約可收十七八石大米,辦上墳酒及香燭船錢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凈賺十四五石大米,故對這等美差都爭著辦,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戰亂時期,當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這年頭情況特殊,菜餚差一點了,待太平時期再予補上。人們也就予以諒解,便稱:「曉得咯,有數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從年二十三送灶神爺至新年元宵節期間,台門里掛出祖宗遺像,點上香燭。祖宗遺像幾乎都是官袍官服,難道個個做官?事實並非如此,只是為了美化先祖而已,約定俗成,不算悖禮。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們說:「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見到一位畫師正在為一位族中老人畫壽像,聚精會神地描摹,筆法細膩,細細端詳,形象逼真,周圍老老少少眉飛色舞,都說:「像透像透。」

不要以為鄉鎮無人才,自有專業精進的人士散布於各處,據聞這位畫師,自幼善畫人物,筆下畫像,不乏神形兼備的佳作,後來就專門以畫老人壽像為業。我想,千百年前,那時沒有照相術,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畫師傳承下來。

在祭祀活動中,還很講究家族中的輩分,按輩分大小排列前後。有一次有位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大人,稱我為「叔叔」,將我引領至前排,與白發蒼蒼的族長僅相差幾步之遙的位置。我當時尚是童稚,而我父親外出謀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規矩,誠惶誠恐地按別人的指點行禮如儀。事後族中有人告訴我:「你人雖小,但輩分大,族中有人年齡大,但輩分小,他見你還得叫你公公哩!」我們這一帶,倪姓約有上百家,輩分是祖宗傳下來的,用詩句做不同輩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誠正謀家秀。在這之前或以後有什麼輩則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屬「治」字輩,低
於「文」宇輩,高於「誠」字輩。先前,我本以為這十個宇的輩分大概只有我們紹興馬山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採用,局限於一隅,誰知若干年中在報刊上發現,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誠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見分布甚廣。或許是同一家族,子孫繁衍,分支眾多了。時易勢變,現在除家裡長幼有序外,與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講輩分了。

讀書郎——小官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社會讀書做官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紹興因讀書而做官的人,歷史上不勝枚舉。對書香門第的男孩子,人稱「小官人」,即未來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稱,也是愛稱。

紹興這地方,讀書的風氣很盛,天蒙蒙亮,河邊,樹下,學齡兒童捧著書本在默讀、朗誦,除了規定的課本外,還有不少課外讀物,如唐詩、宋詞、《幼學瓊林》、《三宇經》、《古文觀止》、《秋水軒尺牘》等等,對唐詩背誦如流,似懂非懂,朦朦朧朧,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但許多人事後體味,幼年讀的書,常能長期留於腦海,猶如電腦的存貯。「讀書百遍,其理自見」。幼時不知其深切偽涵義,長大成人,歷經滄桑,坎坷曲折,漸漸領悟書中的意境,「史接千載,視通萬里」,驀然沉思,豁然開朗。書從來不會白讀的,有播種,才有收獲。
紹興人的讀書與習字練書法融為一體。五六歲的小孩開始認方塊宇,隨即習字,從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開始,繼則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越寫越好,啟蒙讀物也就深印腦海。練字的同時,心也就靜下來了,書也更讀得進了,相輔相成。在鄉間讀書人家,隨便找幾個人來,幾乎都能寫得一手好字,顏、柳、米、王各體都有,真可謂野有遺才。

紹興人講究讀書要讀出樂趣來。一是講究朗讀,不僅讀出聲調韻味,還讀出起承轉合、文章氣勢來。琅琅書聲中,猶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難忘的和美樂章。當讀到《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學童們一個個搖頭晃腦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講究對仗,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黃鸝」與「一行白鷺」,「窗含西嶺」與「門泊東吳」,「千秋雪」與「萬里船」對仗工整,啟人師法,這種研讀,使人情趣盎然。同時提倡同學間對課,如「小江橋,橋面圓,圓如鏡,鏡照山會兩縣。」對日:「大善塔,塔頭尖,尖如筆,筆畫五湖四海。」「小江橋」與「大善塔」是紹興縣城裡的地名和景點。三是前後聯相對應,甲同學吟上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乙同學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乙同學吟「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丙同學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接得對的同學受人稱贊,他有權利向任何同學提問,包括男女同學可以相互提問,那時封建思想禁錮,男女同學不大相互提問。這種前言接後句的提問,也是一種競賽,答不出也沒關系,別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歡聲四起。激勵同學們多看、多讀,成為一大樂趣。

學習中老師們還善於用當地歷史上名人的故事來激勵莘莘學子。老師說:「各位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紹興什麼最出名?」一位學生說:「黃酒。」老師含笑說:「算你對,不過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另一位學生說:「紹興師爺。」老師說:「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滅亡後,師爺沒有哉。」

「人才。」老師眉飛色舞:「對哉,對哉。」老師接著發了一段議論:「我們紹興這地方,自古以來,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魚米之鄉,釀造之都,旅遊勝地,禹王陵、蘭亭,聞名全國,詩人賀知章、陸游,畫家徐渭(文長)、陳老蓮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紹興師爺,大多是維護封建社會的文人策士。封建社會敗落,他們感應最為敏銳,得風氣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前後,最早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是紹興師爺的後代,有智謀有膽識。他們很多留學外國,能跟上世界的潮流。這一時期就涌現出革命家秋瑾、徐錫麟、陶成章,文學家魯迅,教育家蔡元培,經濟學家馬寅初……」
學生們一個個神情專注凝神而聽。
老師表示抽空細講他們的故事。
那時學校里的老師半數左右並非專職小學老師,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學問的人才,如錢庄、銀行的經理、襄理,工廠的工程師,報館、出版社的編輯,甚至大學教員,因回鄉避難,臨時充當家鄉小學的老師,閱歷不同,視野開闊,講課生動活潑,內涵豐富。
「你們知道不知道五四運動?」「噢,不知道。」老師就講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五四運動轟轟烈烈,波瀾壯闊,主要主張:要民主、要科學,這是救國的良方;中國從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腐敗透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北洋軍閥混戰,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要在巴黎和會上簽賣國條約,五四運動一爆發,挫敗了屈膝投降活動。外拒強權,內懲國賊,五四是中國人民的愛國運動,影響深遠。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就是我們紹興人。老師說:「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學問家。我們要學習蔡元培,像他那樣有出息,做愛國愛民的學問家,就要從小立志,好好學習。」

「你們曉得不曉得魯迅?」「曉得咯。」魯迅是思想家、文學家,寫小說《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等,雜文千百篇,約幾百萬字,文章寫得好,對封建思想猛烈抨擊,要讓思想沖破牢籠。魯迅也是紹興人,留學日本,學醫的,後來從電影里看到日本人殺中國人的頭,中國人還圍著看熱鬧,思想麻木到這種地步,魯迅氣極了,決定回國,覺得醫治中國人思想上的毛病比醫治身體上的毛病還重要,於是寫雜文、寫小說,喚醒民眾。「我們要不要向魯迅學習?」
「要!」學生齊聲應著。
魯迅也是紹興師爺的後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為老百姓謀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現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們是「小官人」,大起來(長大成人)無論做不做官,總之要愛國愛民,要做道德高尚,學問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師還興致勃勃地講馬寅初青年時賣牛去國外學習的故事。在日積月累中,老師們列舉了當地名人憂國憂民,勤奮求學的故事,啟迪童蒙,在莘莘學子的心田裡播下道德學問的種子,這何嘗不是影響深遠的勸學篇。

紹興人好讀書,讀書人多,好學成風。歷史上曾經造就了聲名遠播的「紹興師爺」人才群。「存在決定意識」,紹興師爺曾經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將沒落的歷史趨勢,他們的後代子孫或學生,卻站在時間的前列,成為新時代啟蒙者,新社會的領路人。這批傑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錫麟、陶成章,有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有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有科學家竺可楨,有經濟學家馬寅初,有歷史學家範文瀾,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現代史上,在
約半個世紀左右,紹興這地方涌現出那麼多人才,群星燦爛,說明紹興人崇尚知識,與時俱進,洞察世界形勢,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們後人好好繼承,大力弘揚。

婚喪事宜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男女間的婚姻基本上還是沿襲封建社會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但也出現了自由婚戀的新風尚。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人年齡在二十左右已謀得一定職業,姑娘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為談婚論嫁之時,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紹男方情況,如田有幾畝,房有幾間,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詞,什麼相貌堂堂,待人和氣,忠厚老實,煙酒勿吃,骨牌不識。女方也託人打聽,大體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後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總說「合得攏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這一關是很容易做手腳的,如姑娘不願意這門婚事,便悄悄託人到瞎子那裡花點錢疏通,說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來算命,問可否結婚,請幫忙阻止。到時遇到有人上門,果然問詢該門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說:「啊,相沖相剋。」只要說到又沖又克,這家人家便放棄了這門親事。其所以要「委婉」,是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跡。如「生辰八字」經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訂婚或結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給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給男方,日:「交換紅綠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財禮,女方則將這財禮置辦嫁妝。女方如系有錢人家,嫁妝辦得豐厚,貼錢嫁女。通常人家,財禮款高於嫁妝,留下一定余額,為女方之兄弟將來娶親時用。

戰亂年代,喜事簡辦,至親好友到場,三五桌而已,據說太平年間婚事辦得頗鋪張。當年紹興有些人專門操辦喜慶事宜,被稱為「惰民」。「惰民」者為墮落之民的簡稱,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打仗,陳友諒敗,士兵投降,朱元璋罰陳友諒子孫及部下的兵卒降為墮民,子孫世世代代做操辦婚喪之事,女的則稱「老熳」。紹興多官府人家,老熳們與台門里人家相匹配,她們把為台門里人家服務視為專利,即使台門里人家已衰落,她們還是以「老爺」、「太太」相稱。台門里辦婚事,老熳們一到,頓時熱熱鬧鬧,她們投人所好,凈說好話。說福壽雙全,說小少爺將來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說早生貴子,還請族中有福有壽的老人為新婚夫婦祝福,台詞由老熳向老人耳語口授,只聽得「多福多壽多男子,亦富亦貴亦康寧。」老熳扶老人上樓則說老爺「步步高升」,攙醉酒的人則說「人生難得幾回醉,有醉便是福」,總之服侍得舉辦喜慶人家舒舒服服,開開心心。臨走時自然得到相應的賞金,幾塊銀元,甚至一隻金戒指,困難時期,有時只給幾斗米錢或一段綢料、布料。老熳決不計較給的多少,而是長遠著眼。說台門里的人家將來必有生發之日。在落難的時候,聽到這種安慰的言詞,使人長久的銘記。

辦喪事,喪家開出一張單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圍一二十里的相關親友,便委託人外出報喪。報喪人手夾一把雨傘,與平常持傘姿態不同,報喪是晦氣的事,找到相關人家前,先打聽好門牌,不致踏錯門檻;跨進喪家的親戚家,要說某某人「老了」(諱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著便號啕大哭。然後問生病及治療經過,端出一碗湯水,碗底下有幾塊錢給報喪人。臨別時最忌諱說「再會,再會」,因再會意味著還要再來,而是說「遠走,遠走」,意思是災禍離得越遠越好。其他喪事,如大殮、頭七、斷七,與各地無啥差別。
光陰流逝,滄桑巨變。

新年新歲

正月初一,為春節之始,古稱"元旦",又稱"新正"、"大年初一",為紹興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放開門爆竹 俗稱"放開門炮仗"。舊時,此舉寓有驅邪除疫和"高升三級"之意。紹興民間且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故從凌晨三四時開始,爆竹聲即此起彼落,比戶不絕,以增添新春喜慶氣氛。

貼春聯 紹俗家家戶戶貼春聯,有"元旦書紅,萬事亨通","新正開筆,諸事大吉"之說。舊時,春聯多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套語。如今,春聯仍書吉語,但內容新穎,富有時代氣息。

接神 舊時,放開門炮仗後,即於廳堂置湯團、茶葉、水果等供品,家長率家人整肅衣冠拜天地菩薩、灶司菩薩等,祈求神靈保佑,新年萬事大吉。如今,此類寓美好祝願於偶像的迷信習俗已經少見。

吃福橘、湯團、如意糕和喝元寶茶 舊時,大年初一起床後循俗先吃"煙火食"(即以柴火燒煮之食物)後方可開口說話。如今,通常以湯團、如意糕作早餐,並吃福橘。新正,主家習以元寶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欖、蜜棗等,寓有團圓、如意、幸福等祝願。

拜年 又稱"拜歲"、"叩歲"、"賀新年"。舊時,男主人先率晚輩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隨即返歸自家廳堂叩拜除夕所懸先祖遺像。然後,晚輩按輩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長。晚輩向尊長祝福,尊長回施教誨及祝願。最後,晚輩間交拜賀年。其時,子弟一邊鳴鑼擊鼓(俗稱"敲年鑼年鼓"),一邊繞圓圈行走,以相娛樂。如今,拜年遺風猶存,但禮儀大為簡化。

正月初二起,攜桂圓、荔枝、美酒、白糖和糕點等禮品走親訪友,巷賀新禧。親友則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禮。此俗大抵以早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過節。元旦至春節期間,紹興城鄉普遍開展擁軍愛民、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及慰問退休幹部、職工等活動,同時舉行各種聯歡會、聯誼會與文娛表演及體育競賽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開門出行,舊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須從歷本尋出喜神所在方向,後循此方向而行。如歷本言"大利東北,不利西南",則自家門出發,向東北方向進發,而不朝西南方向舉步,以此求得喜神護佑,獲取佳運。此俗今廢。

數羅漢 舊時,有於正月初一到府城開元寺數羅漢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為自娛。開元寺羅漢時,須按先跨入羅漢堂之腳,確定數羅漢方向。若左腳先跨入,則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紀歲數,一歲一尊,數至與已歲數相同之羅漢,即以其名號、神態卜新年之未來。如是長眉羅漢,便為長壽;如是伏虎羅漢,則身體健壯。

趕雞睡 實系"趕緊睡"諧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須提早上床安睡。節前人們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慶特早,小孩亦因連日玩耍,十分疲勞,故晚飯後即提前將家禽趕進塒舍,早早關門安歇。此俗沿襲至今。

禁忌 春節期間,為求吉利而忌諱甚多。如忌掃地、倒垃圾,怕掃除和倒掉財氣與運氣;忌動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飯及湯,以防出門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財,倘有失手,則須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藉以消災自慰,還忌吵嘴,忌倒馬桶、夜壺,以免褻瀆神靈。最忌諱提及"死"、"窮"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於年內即行訓誡,並張貼寫有"童言無忌"、"百無禁忌'字樣之紅紙條。此類忌諱多帶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漸淡化。

吉語求乞 往昔,紹興有諺雲:"討飯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於春節期間,以"送搖錢樹"、"跳泥神"、"跳黃牛"、"羊掃地"、"謳順流"等方式求乞。"謳順流",通常為兩丐合演,一人提竹籃,另一人捧巨型紙質"金元寶",於戶主門前,拋接"金元寶"。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財神也,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誕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財神之舉,祈禱財運亨通,利市百倍,並自此日起開門營業。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財神者。此俗今廢。

迎春 紹俗重農桑,每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牛活動。是日,"自府縣以下之官吏,均高車大馬而出","備有春牛太歲",以"占來歲農事之如何"。春牛有鼓樂前導,差役鳴鑼開道,旗傘儀仗相隨,太守或知縣輩"父母官""持竿而驅行",地方士紳魚貫相送,觀者如潮。及至農村,農民笑臉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為農事伊始標志。自此,農民結束春節期間娛樂,著手備耕生產。

在紹興府城,則"於立春前一日,府縣糧捕廳各官皆朝服儀從,出五雲門迎春於東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欽頌歷本所載《春牛圖》而畫,黃為谷,赤為日,青為風,黑為水,以占水旱豐歉。迎春之次日,擊碎春牛,鄉人拾其土塊歸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興旺。"

中華民族否極泰來,小康取代了貧困。歷史文化名城紹興,人文薈萃之處,也成了旅遊勝地。
紹興歷來民風淳樸,同時保留著和夾雜著若乾落後的封建習俗。也許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時俱進,會有所揚棄。

㈥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他的生平到底是怎樣的

當時唐高宗的兒子。後來在679年,他是擔任隆州刺史,當地也是山清水秀,也是遠離了當時的權力的爭斗,也看不見各種事務,他更是在這個山水之間玩的開心,在那裡建立了一座行宮,也就是滕王閣,他54歲的時候就死了,也是結束了她的任性的一生,他一生也是經歷了三個皇帝,他也是能自保而且他能善終,也是因為他不喜歡皇權和爭斗,只喜歡山水和藝術,所以皇帝也對他沒有防範之,任由它自生自滅,雖然一直在被貶,但是沒有任何的性命威脅,就連武則天稱帝的時候,他也是沒有被殺,也是經過了多次的封賞。

㈦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誰能不能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淵的兒子。滕王是李淵最小的兒子,但是他生下來卻沒有享受到皇子應該享受到的待遇,為什麼這么說呢?那是因為當時他的哥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他的父親李淵被迫退位了。所以說,滕王李元嬰生下來的時候,他父親李淵就已經大權旁落了,但其實,他的一生也過得非常的幸福。

剛來到山東滕地的李元嬰便開始修建可供賞玩的建築物,為此,李元嬰還強行徵收了許多勞力來幫助他,這也引起了當地百姓的不滿意。但百姓們苦於他是皇親國戚,百姓都是敢怒不敢言的。隨著李元嬰大興土木,他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他也不負他的荒唐之名,之後的他整日留戀煙花之地,飲宴歌舞,與詩書和美酒為伴,可謂過的好不瀟灑和快活。我們都知道李世民駕崩後,他的兒子李治登上帝位後,他也沒有懲罰李元嬰這種荒唐的做法,反而還對他進行了嘉獎。至李元嬰死之後,他還被追封為開府儀司。

㈧ 《滕王閣序》中的典故

1、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後,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後,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遊士林。至黃瓊死後,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准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後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傑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於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鍾期」是「鍾子期」的節縮。

2、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於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後,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託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漢書》載:「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餘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雲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3、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鍾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4、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這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雲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注,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一說「會」讀kuài ,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雲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並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雲間陸士龍。」荀答曰:「日下荀鳴鶴。」說的是:晉代文學家陸雲(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雲間的陸士龍。」荀鳴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西晉兩位名人陸雲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雲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雲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雲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後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雲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雲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雲間。」有一副謎語聯:吳下門風戶戶盡吹單孔簫(謎底:吹火筒),雲間勝景家家皆鼓獨弦琴(謎底:彈棉花)。由於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裡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後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雲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雲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於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5、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極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託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6、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像的神靈。《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像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徵,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於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於聖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張衡《思玄賦》:「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袁崇煥《浣衣里》:「精誠叩帝閽,願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後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後,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麼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7、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後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裡說,怎麼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迴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雲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雲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後,馮唐做了楚相,後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台後,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後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8、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於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並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毛澤東《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後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裡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綉,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願意做卿相,不願意被國事羈絆,我寧願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後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麼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後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麼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後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後,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並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後,在富商門下做僱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於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餘篇。後代文人常引「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0、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前一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後,非常廉潔。「酌貪泉而覺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後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枯魚之肆。後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莊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有成語「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1、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略)

12、「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語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後來終於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後努力還不遲。出自《後漢書·馮異傳》。

1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於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後來隱居耕田。桓帝時,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於家。事見《後漢書·孟嘗傳》。關於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穀物,沿海出產珍珠,由於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阯郡內。孟嘗到任,革除敝端,遷離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後遂用「合浦珠還」比喻人去而復還或物失而復得,對其人或其物有稱美之意。

1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出自《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阮籍藉此宣洩對現實不滿的苦悶心情。作者認為這種行為是消極的,不打算仿效。這是反面用典,表達了作者不甘沉淪,力求振作自強,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與今義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氣勢洶洶。這里指狂放,不拘禮節。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所謂竹林七賢是七個魏晉時期的文人名士的總稱。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於竹林,縱酒酣飲,弈棋賦詩,無拘無束,史稱「竹林七賢」。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氣最大,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他們的行為都怪誕得很。嵇康服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禮教的束縛,表現出怪誕的行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婦人當街賣酒,他經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婦人旁邊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別」,嫂子回娘家,他為嫂子餞行並送她上路。對旁人閑話、非議,阮籍說:「孔孟禮教,與我何干?」我們現在說青白眼、青睞、垂青等,都來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見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對之;他喜歡和佩服的人來了,就用青眼相對。是真名士自風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脫俗。

1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據《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終)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軍遂往說越王,越王聽許,請舉國內屬。」終軍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給他一根長繩,定把南越王縛至漢朝宮廷來。後果然說服南越歸漢。這兩句是說,自己跟終軍的年齡相仿,卻沒有請纓報國的門路。「請纓」作為典故,常表示殺敵報國,建功立業,投軍或出使等意。今多用於指主動請求參戰或參加某些重要而有風險的活動,或主動要求分配任務等。有贊揚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紛紛請纓到抗非典一線工作」「武漢大學生請纓赴邊陲」。「請纓」現已成為普通詞語。「長纓」指縛敵的長繩,比喻克敵制勝的力量。毛澤東詩詞多次引用「長纓」的典故。《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清平樂·六盤山》:「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有懷投筆:有投筆從戎的懷抱。投筆從戎的故事,見《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漢代著名的史學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後,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公元94年,在竇固的推薦下,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西域全境統一於東漢。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後人把文人從軍叫做投筆從戎。今天把大學生當兵服役叫「攜筆從戎」。宗愨:字元干,南朝宋南陽人。《宋書 ·宗愨傳》:「宗愨,字元干,南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唐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現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成語一般寫作「乘風破浪」。這兩句是說,自己羨慕宗愨乘風破浪的遠大報負,所以懷有投筆從戎的志向。

1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說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說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裡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說,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說,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18、他日趨庭,叨陪鯉對。意思是說,過些時候將到父親那裡去接受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說話沒有依據)。』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立身沒有準則)。』鯉退而學禮。」他日:來日。趨庭:恭敬地快步走過庭前。作為典故,「趨庭」「鯉對」「庭對」都指子女接受父親的教誨;「庭訓」多指父親的教誨或培育。叨陪:慚愧地用以自比。鯉:孔鯉,孔子之子。對:指庭對,有接受教誨之意。

19、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龍門:據《後漢書·李膺傳》載,李膺當時名聲很大,被他接待的讀書人,感到慶幸,稱為登龍門。後來往往把登龍門用來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榮耀。這里是說,這次能在宴會上拜見閻公,就好象登龍門一般令人高興。龍門:在現在山西省稷山縣和陝西省韓城縣之間的黃河中,那裡水險流急,河裡的大魚聚集龍門的下邊上不去,據傳說,上去的魚將化為龍,因此,「登龍門」往往用來比喻士子忽然得到榮耀,「鯉魚跳龍門」即此意;也用來比喻由於謁見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里含有對閻公的奉承。

20、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意思是說,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雲之賦而嘆惜。事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楊意:楊得意的省稱。撫:撫弄。凌雲: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於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這一句是說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司馬相如就只能撫凌雲之賦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說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麼羞愧呢?這兩句的重點在後一句,作者實際上是在說這次自己遇到閻公這樣的知音,所以願意在宴會上賦詩作文。

由於篇幅太長,請參考http://www.haonan777.blog.bokee.net/bloggermole/blog_viewblog.do?id=504363

㈨ 劍南春42度鑒賞版價格多少錢一瓶

摘要 你好,這位朋友很高興為您解答,首先祝您新春愉快,全家幸福,身體健康,我剛幫您查詢並且了解了一下,劍南春42度鑒賞版的價格是228元一瓶,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您一切平安順利。

閱讀全文

與滕王閣幸福全家多少錢一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川和重慶事業編哪個難考 瀏覽:905
香港午夜片 瀏覽:303
如何健康吃飯的壁紙 瀏覽:737
李采潭演過的韓國倫理 瀏覽:973
男主以上3000個女友為目標 韓國 瀏覽:672
韓國一部送披薩 瀏覽:327
日韓影視免費觀看 瀏覽:938
如何解鎖故事手冊 瀏覽:844
機器人女主電影 瀏覽:866
關於蛇的港片 瀏覽:716
動作網站哪個好 瀏覽:194
愛情如何符合國情 瀏覽:486
計劃經濟如何實施的 瀏覽:329
二戰德軍四級片 瀏覽:594
小人國小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698
台灣電影一女孩變性 瀏覽:8
幸福家園南邊小區叫什麼 瀏覽:192
全資子公司和事業部哪個好 瀏覽:331
男主叫秦楓的小說 瀏覽:114
遠古肉文小說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