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人生幸福之道什麼意思

人生幸福之道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3-23 14:16:55

A. 什麼叫人生幸福

人的一生,從大的層面來講,主要由三伍棗哪部分組成,分別是學習、工作和生活。

學習,在人生的前小半程占據著主要地位,但也貫穿著人生的始終,畢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終身學習是現代人的追求和目標。然後,就是長達30年,未來甚至會更久的職腔碼業生涯,也就是工作;而生活則是從你出生到死亡一直存在的,我們的人生離不開生活,生出來,活下去岩昌,讓自己活得快樂~

生活由很多組成,吃喝玩樂共同構成了生活,而生活是需要消費的,是需要金錢投入的,那麼,金錢從哪裡來?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金錢來源於工作,是努力工作讓我們有了金錢,有了能夠過好生活的條件和資本,保護和照顧家庭的能力,也能讓我們享受到不曾享受到的一切,所以工作對於生活來說很重要~

作為一個女生,這個問題很嚴重,得及時去解決。否則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就沒有選擇的權利了。

每個人所理解的幸福所定義的幸福都不一樣,就比如說有的人在做家務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婚姻帶來的負擔,早起起床做早餐也是婚姻帶來的麻煩,但是有的人卻覺得這是一種幸福的享受而樂在其中,所以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B. 人生幸福是什麼意思

有人說,「幸福其實就是開心的另一種說法。」不過幸福比開心包括的要多,開心只是說自己當時的一種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愛情、事業和友情。如果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完美」,這時,只要你開心就是幸福了。 由於每個人所處環境不同,修養和心態不同,所體會到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對於嬰兒來說吮著媽媽的奶汁就是幸福,對於少年來說邀著小夥伴能一起去玩耍就是幸福,對於學生來說得到老師表揚、能夠考上好學校就是幸福,對於青年人來說拉住了戀人的手便是幸福,對於父母來說自己的子女成家立業就是幸福,對於老人來說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就是幸福,對於官場之人來說升職就是幸福,對於商人來說賺錢就是幸福,對於農民來說風調雨順就是幸福,而對於一個乞丐來說,每天能有一頓飽飯吃就是幸福…… 小品演員范偉有個經典的解釋,他說:「幸福,那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其實,幸福的定義既簡單,也復雜,既淺顯,也很深奧。簡單的淺顯的就是本文所說的擁有健康的身體,一位深愛你的人和一幫可信賴的朋友,就是開心,就是知足常樂,復雜的深奧的有理想的實現、財富、地位和榮譽的擁有…… 總之,幸福是對自我生活質量狀態滿足的一種感受,更是對生活質量狀態的一種肯定。這是我的淺見。至於你怎麼認識它,只有你自己去親歷它,去體會它,才會明白。 幸福的人生是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豪宅轎車,百萬家財?是嬌妻美妾,兒女成群?是天之驕子,人中之龍?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我們是不是該深思。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對 茫茫宇宙而言,人生顯得是多麼的渺小,顯得多麼的短暫,似彈指一揮間,似流星一閃而過,似曇花一現。其實,你能出生在這世上也純屬一種偶然。你應該感謝命運讓你來到著美好的人間,感謝命運讓你看盡世間的所有美麗風景,嘗盡世間所有的酸甜苦辣,體驗到所有的痛苦與幸福。這樣想來,我們對人生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生,都應該是快樂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C.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你是否有迷茫的時候,當代年輕人是不是已經想不到該做什麼了,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上一代人的事,那什麼才是我們的道,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1

開宗明義,定義先行。「佛系」是一個中性詞,指低欲求的平淡,注重當下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活態度。「青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是指年齡在15-44歲的社會群體;

而「幸福」,根據哈佛大學開設的幸福課程中,塔爾博士指出最影響我們幸福的是期望是否正確,而不是超高或超低的期望。當期望超過自身能力

,因為做不到、太辛苦我們會陷入焦慮,恐慌的不幸福之中。所以降低期望,便會更加幸福。如果期望值遠遠低於能力范圍,完成期望太簡單,我們則會陷入無聊、平庸的不幸福中。今天我方評判的標準是佛系能不能使期望與能力的差距變小,讓當代青年更幸福。

佛系降低當代青年期望使自身能力與期望的差距變小。青年人對未來有無限的遐想,當今社會資本和媒體的力量使得青年人的慾望進一步擴大,夢想自己能成為超人。比如偽成功學的泛濫,

知乎上教你如何在三個月從二本考上清華北大,三個月考過司考好像沒有什麼事是沒有三個月內搞不定的,極力的渲染倖存者偏差的情況。會使青年人容易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不符合自身實際能力的過高期望。導致當代青年的壓力過大,禿頭、養生成為青年人的常態,

加班已成日常,人均工作9.2小時排名全球工作時長第一,作為生產主體的青年人,每年過勞死人數達到60萬。根據幸福理論,現實與期望的差距擴大使得當代青年人壓力過大而不幸福。

而佛系這種低欲求生活態度,可以降低當代青年過多的期望,比如青年人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壓力減小幸福感增加,使得當代青年的期望和現實差距減小。

佛系讓當代青年更注重當下,確切地看到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不斷縮小,切實地感受到越來越接近的幸福。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過大,社會節奏過快,處於轉型期的青年人過於急躁走的太快

,更功利的注重以成敗論英雄。高考是一考定終生,家長老師和孩子都只看是否考上了好大學,從來不注重學生在過程中收獲了什麼

。當代青年在這樣的影響之下難免也會比較注重結果,這讓他們喪失了很多本應能夠體會到的幸福,比如很多考研的學生背負了巨大的壓力,

失敗了要跳樓,這樣的觀念中「幸福」變成了非黑即白的概念,他們只有在期望達到之時才能夠感受到幸福。反之,承受的便是長期的、痛苦的壓力。而佛系就是注重過程起到一種心理調節作用,重視自己在過程中的進步,從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幸福增長的過程。

比如准備考研的過程中自己比以前更有效率更自律,看到現實與期望的差值不斷縮小,看到自己越來越接近幸福,所以佛系這種注重過程的生活態度才是當代青年的.幸福之道。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2

佛系是當代青年幸福之道嗎?我認為,不但不是幸福之道,反而是毀滅墮落之道,不再有奮斗的干勁,一切都是無所謂。當天和尚撞一天鍾,工作突不突出,努不努力,

不重要,重要的是隨緣,大家也不必爭取了,一切都是隨緣而定,就像印度的種姓制度,沒有錢,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也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心中無雜念,一切皆為命,不用去爭取,也沒有必要奮斗,吃不飽穿不暖,他們也很滿足。

與世無爭,得過且過,睜隻眼閉隻眼,與世無爭,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是消極被動的,不爭不搶,隨遇而安,對生活無欲無求,一切隨緣。他的想法是自私的,不會愛別人,

也不會為別人付出,對人對事沒有什麼熱情,做事情也是消極被動,這樣的人不敢擔當重任,也無法去認清方向,這不是佛系青年,越早退出越好,否則會耽誤別人的。

佛系是不是當代青年的辛福之道?顯然不是!當代青年的主旋律應是拼博奮斗,力爭上游,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進取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而自稱佛系青年的,

大多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一心向佛的佛教信徒?充其量只是選用了佛教與世無爭看破放下的生活態度安慰自己罷了!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中暫時妥協一下而己!沒有天生的佛系,這些青年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積極努力競爭過,他們現今只是感覺累了,佛系一下給自己休整找個理由?

他們並不會沉迷於佛系,相信大多數人還會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回歸奮斗!只是他們不願走極端而平和一下心態吧?拼搏的確很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嬌嬌者,與其挫折失望,不如先降低期望,使能力找到適合的期望值才能取得相應的成功!也許這樣更現實一些吧?

再說拼博者未必都能成功?「出師未捷身先死」,連諸葛亮這樣的聰明人恢復漢室的大業也不可能實現!當然這有特定的歷史因素,非個人能力所及!總之佛系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並非不想作為?客觀的看待他們。堅信他們會在新時代的征途上努力向上與時俱進的!

當代青年人的幸福之道是什麼3

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一、閑暇時自己動手做飯

什麼都可以丟掉,唯獨美食不可以辜負。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工作學習之餘,去超市或者菜市場買點菜,感受一下人家煙火味,也是放鬆心情的好辦法。

二、把房間打掃干凈

凌亂的房間都是隨手亂丟東西造成的,養成好習慣,定期打掃衛生,干凈的屋子讓人看著沒有壓抑感。

被套枕套勤換洗,被子經常曬,這樣床上會有淡淡的香氣,睡覺時能提高睡眠質量,睡眠充足了人就會心情好。

三、多照鏡子

在家裡准備一個照人很好看的鏡子,出門前照照鏡子,提升自信。

自信對人很重要,自信的人對什麼都有信心,更容易有幸福感。

四、生活用品買好看的

盤子、牙刷、杯子、毛巾等,既然要買,就買最好看的。

好看的用起來心情好,日常生活中放在家裡也好看,幸福感油然而生。

五、在能力范圍內買東西要最好的

貴的東西總會有貴的理由,用起來肯定比便宜的好用。

但是買的時候注意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在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內選擇最好的。

六、買一瓶喜歡的香水

有些人不喜歡香水,覺得味道太刺激,那可以選擇清淡一點的味道。

香水不一定要噴在身上,衣櫃里、床邊、屋裡都可以噴一下,忙碌的一天過去回到家中,到處都是自己喜歡的味道,也是幸福的一種。

七、扔掉變形變色的內衣襪子

貼身的衣物要買舒服的,穿久的內衣對身體不好,而且變形後穿上會不舒服,導致一整天心情不好。

好看的襪子會讓人開心。

八、不要經常熬夜玩手機

等不到的信息就不要等了。

玩不夠的游戲明天也可以玩。

看不完的小說以後也可以看。

總之,不要把時間只浪費在今晚,熬夜傷身,而且會影響第二天的狀態。

不要做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忠於自己,信於自己,誠於自身,別為了遷就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十、做一件你特別想做的事

沒有什麼比滿足自己更幸福的了。

去見你想見的人,去看你想看的風景,去追你想追的人。

趁著青春正好,趁著微風不噪,趁著還沒有後悔,大膽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然,違法的事不要做。

D. 追求安穩是不是當代青年的幸福之道

安穩的狀態,是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追求。

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顛沛流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安安穩穩。……這是人之常情。

因此,追求安穩,就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有人認為作為年輕人不應該追求安穩,而應該去努力打拚,成就一番事業。……這些人的想法很好,但卻沒有正確理解「安穩」的內涵。

「安穩」與「安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安逸,雖然也有安穩的含義,但是卻包含著「不思進取」的意味。……這樣的狀態,顯然不利於年輕人。

年輕人應該不斷進取,不能故步自封。

因此,年輕人不能追求安逸,而應該不斷前進,努力奮斗。

這個邏輯,是成立的,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以此為由說年輕人不應該追求「安穩」,就是不正確的了。

安穩不等於安逸。安穩是一種穩定的狀態,是一種有利的狀態。

一個人擁有了安穩的生活,他就可以開心舒適地生活。

一個人擁有安穩的事業,他就會擁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這樣的狀態,對一個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狀態,我們就應該追求這樣的狀態。……年輕人努力打拚,最終的結果,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和事業達到穩定的狀態……這就是自己的幸福之道。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正確的理解歸納如下:

1,安穩不等於安逸。

2,年輕人追求安逸是不可取的。

3,安穩的生活和事業,是對我們有利的狀態。

4,年輕人打拚事業,最終追求的,就是自己能夠擁有穩定的狀態。

因此,追求安穩並沒有錯。……年輕人追求安穩,就是當代青年的幸福之道。……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奮斗,年輕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可以最終實現生活穩定、事業安穩的狀態,這對年輕人來說,就是最佳狀態。這就是年輕人的幸福之道。

E. 人生的幸福是什麼

其實人生的幸福很簡單,就是三個目標:吃飯香、睡覺香和渾身舒服。只要你這達到三個目標就可以了,其它的事情對你來說,都是小事,再大的困難都不成問題。

F. 文東茅:修己以安人——幸福教育之道

12月4日-5日,主題為「中國教育大變革」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八屆年會在北京舉行。 國內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企業家、地方教育管理者及一線校長、教師等40餘位專家、學者秉持「凝聚社會共識,推進教育改革」的教育情懷為教育奔而呼,凝聚成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與力量。 教育大變革前瞻與策略應對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八屆年會成功舉辦

12月5日上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八屆年會的「幸福教育論壇」 邀請到八位嘉賓就幸福教育實踐經驗和推廣路徑進行了分享。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初心幸福教育之家」發起人文東茅做了題為《修己以安人——幸福教育之道》發言。文東茅教授提出:在幸福教育實踐中,圍繞「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進一步明晰了「家和心安」、「勤學向上」、「仁愛向善」、「自強不息」等核心理念,播種幸福,就會收獲幸福。

文東茅,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初心幸福教育之家」發起人

一、此心不安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以前主要研究教育政策,但這些年我把主要精力轉向了研究和實踐幸福教育。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了?因為當今教育的諸多現實,實在是讓我內心不安。

先說一個真實的事例:2020年暑假,一篇名為《一個北大狀元的抗抑鬱史》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作者游安在一所著名中學經過苛嚴的訓練,終於以省狀元身份考進了北京大學,但就在此時,她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不知該學什麼、為什麼學,開始越來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越來越抗拒學習,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於是逐漸走向抑鬱。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即便考上北大,也沒有「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甚至可能反而更加痛苦,因為她失去了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動力。

而這並不是孤例。近年來,在大學以至於中小學校,焦慮、孤獨、抑鬱、恐懼、小鎮做題家、985廢物、內卷、躺平等等都是人們議論的熱詞,當這些詞語和現象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概念和統計數據,而是不斷在自己身邊的學生、鄰居、相親身上發生時,就會感到切膚之痛。這些現象甚至會讓人感嘆:教育到底是在助人幸福還是在製造痛苦?

教育增進了人的幸福嗎?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皮特森收集整理了大量有關幸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成果,發現教育與幸福只有有限的低相關,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們的幸福感並不必然顯著提升,這確實令人驚訝。同樣出人意料的是,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與人的幸福也是低相關,而人們普遍的認識卻是有錢有權就一定更幸福,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掙錢、做官、做人上人。殊不知,與幸福高相關的是感恩、工作和樂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反思的是,如果教育沒有促進幸福,教師何以心安?家長如何能心安?如果不能促進幸福,教師職業的價值何在?學生學習的意義何在?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之問:教育為什麼沒有明顯促進幸福?如何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請注意是每個人、長久的幸福,而不是少數人的短暫的快樂。

二、幸福之道

為了回答我的教育之問,我也不斷上下求索。幸福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在汗牛充棟的相關著述中,我最終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孔子和王陽明的思想找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

中國的教育是有師傳的,孔子就是我們的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我曾好奇的問自己:孔子他幸福嗎?如果他不幸福,為什麼要以他為師表?如果他幸福,他的幸福可以學習嗎?在學習研究之後,我得出結論,孔子確實是幸福的,而且他的幸福也是可學而至的。

首先,我們看孔顏之樂:孔子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請注意,孔顏不是苦中作樂,而是不論貧賤還是富貴都「不改其樂」。

孔子的樂還體現在終身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中,他說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他認為學習是快樂的,教學也是快樂的,而且樂此不疲。這就教導我們:我們的學習也可以是快樂的,學生本該是幸福的;我們的教育本該是快樂的,教師也本該是幸福的。

其實,孔子生於亂世、早年喪父,一生顛簸流離、懷才不遇,應該是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苦難。那麼,孔子為什麼不論貧賤、患難、富貴都不改其樂?為什麼能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研讀《論語》之後,我發現其原因在於孔子之樂不是簡單的快樂、享樂,而是由內而發的心安。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安理得;他認為「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坦盪盪」就是問心無愧、坦盪心安。弟子們對孔子形象的描述也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認為作為君子就應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見,「安」在《論語》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同樣,孟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其中「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也就是指問心無愧、坦然心安。

王陽明更是直言「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學源自堯舜禹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它告訴人們:人心是危殆的,道心是隱微的,要全心全意的修道正心,使人心轉危為安。可見,聖人之學,也就是要助人心安。

綜合傳統文化的相關教導,我們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真正的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王陽明說:「此心安處即是樂也」,無愧良知,心安就是幸福,就是歸處。孔子說「修己以安人」,「修己」就是向上,「安人」就是向善。《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修己,就是向上;「親民」就是安人,就是向善;「止於至善」就是「不斷」。《易經》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就是「不斷」,「厚德載物」就是向上向善。毛澤東主席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好學習」就是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就是「不斷」。這幾年來,我們不斷向師生和家長們推薦、也共同反復體悟這句話,越來越覺得它富有道理、意義重大。這種心安幸福觀的意義在於:(1)超越「快樂」,人人都可以追求並獲得長久的心安。(2)超越「享樂」,真正的幸福不只是停留於物質上的安逸享樂,而是要不斷向上、學習成長,不斷向善、利益社會。這才是我們應該秉持和追求的幸福觀。(3)超越外役,幸福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外部環境和物質條件,而是每個人自己,「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這是區別於西方的中國智慧。

這一幸福觀也直接指明了人生幸福之道,即人生要不斷向上向善,追求持久的內在的心安。心安,體現為無憂、無懼、無愧、無惑;向上,才會獲得成長感、成功感、成就感;向善,才會獲得責任感、意義感、價值感;不斷,才會產生自信心、自主性、自豪感、內驅力,才可能久幸福、一生幸福。這才是我們每個人期待的生命狀態。

根據這一幸福觀和人生觀,我們認為,幸福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不應該是人力資本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而應該是傳統文化秉持的「境界自修論」,因為金錢和地位並不決定人的幸福,品德、修養、格局和境界才決定人的幸福。因此,應該通過學習和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要從庸人、常人走向士人、能人並進而走向君子、賢人。所以,我們認為,人生如登、向上向善,每一步看似平凡甚至艱辛,但每一步都有提升,而在更高處等待我們的一定是更壯闊的風景。

三、幸福教育

以上基於傳統文化的幸福觀、人生觀和教育觀如何轉化為教育實踐呢?我們又是從兩千多年前的《大學》中找到了智慧的答案。

《大學》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就是「安家」,「平天下」就是「安天下」,不僅要安人身,更要安定人心。由此,我們提出了「修身為本、幸福家庭、幸福學校」一體兩翼幸福教育模式。從2017年開始,也圍繞這一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幸福教育的實踐從個人修身和家庭幸福,逐漸擴大到幸福班級、幸福學校,並建立了由全國幾十所學校參加的「初心幸福教育之家」,這是一個開放的、不收取任何費用的交流平台,幾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每周周日晚上兩所學校進行交流分享。我們也已經開始以縣域為單位整體推進幸福教育,本學期就在山東冠縣開始每周六晚上兩所學校輪流進行幸福教育分享。也就是說,我每周都至少要與四所學校進行溝通、交流。我也更喜歡教學,我在北大開設了「教育與幸福」等六門課。我的工作和學習、生活非常充實,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收獲了大家的感謝和由此而生的意義感、價值感和責任感。

在幸福教育實踐中,我們圍繞「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進一步明晰了「家和心安」、「勤學向上」、「仁愛向善」、「自強不息」等四項核心理念,並圍繞這些理念創設了不同的系列活動,包括「親師同學」、「大家文化」、「讀書明理」、「覺察反省」、「無私大愛」、「盡責敬業」、「立志高遠」、「自信自主」等。

我們認為大道至簡,我們也有著宏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以至於每個人都更幸福。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最簡化的幸福教育行動框架,即「一個前提、三個支柱」:

一個前提:立志為先。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們希望教師、家長和學生都立人生幸福之志,立幸福教育之志,幸福他人,也幸福自己。立志是發自內心的願望,是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持續推行幸福教育的根本動力。

我們特別注重「讀書明理」,因為明理心安。我們的經典閱讀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四書》、《道德經》,《傳習錄》等中外先哲的經典著述,另一部分是現當代教育學、積極心理學、學習科學等的研究成果。

除了書本知識和間接經驗,我們也特別強調每個人對學習、生活的自覺意識和切己體察。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教育就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感知幸福、創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們開發了「幸福日誌」,也在積極推廣簡便而有效的「幸福小班會」。從覺察每一天的「好」(善行善念)、「幸福」(幸福時光)、「謝謝」(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開始,從「不說謊、不抱怨、不懈怠」開始,久久為功,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並不斷改正缺點與不足。

此外,我們認為環境對幸福教育也至關重要。家是最幸福的地方,也是體驗心安的最直接的場所。家庭的幸福源自安全、自在、親愛、和睦、真誠、寬容、合作、成長。既然家是最令人幸福、心安的地方,學校就應該努力擁有這些令人幸福的家文化。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在學校開展「無私大愛、共同成長」的「大家文化」建設,也注重家庭的「學文化」建設,為此提出了「親師同學計劃」,積極推進家校和合、協同育人。

這「一個前提、三個支柱」簡便易行,幾乎不需要專門的培訓,而有了這一個前提、三個支柱,師生們就可以在其中不斷添磚加瓦,不斷改進、創新和深化。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幸福教育也一樣,播種幸福,就會收獲幸福。通過這些年的幸福教育實踐,我們有三點切實的體悟:

第一、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盡寶藏,也是幸福的智慧之源。

第二、幸福可求:向上向善則人人皆可心安,甚至只有要幸福教育的理念和向上向善的方向,人們就能心安很多。但幸福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養,需要有專門的研究和教育幫助。

第三、成績無憂:因為立志甘願、勤學向上,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今天分享的每一所學校都可以證明,幸福教育只會顯著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最後,我想用「不忘初心,共謀幸福」與大家共勉,也真誠的邀請大家加入幸福教育的大家庭,一起幸福他人、幸福自己。

G. 幸福之道

一.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是幸福?

要什麼?快樂?有了快樂會怎麼樣?

問:到底什麼是幸福呢?

答:我們要的是極致的幸福。

問:什麼是極致的幸福?

問:過往的幸福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如果是物質層面我們應該很幸福了,這樣的幸福是對比出來的,是普通的幸福。

    1、幸福是跟自己的過往對比

    2、幸福是跟身邊的人對比,我們雖然擁有多了,會發現別人更多。

舉例:一個人坐在公園,沒有鞋穿,很難受,突然看到身邊走過的人沒有腳。

二、什麼是極致的幸福?

美之所以會美,是因為有丑惡。

超越了美和丑,善和惡。

    1、前提:做任何事情需要百分百負責,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並不是代表責任,是收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2、怎麼做才算百分百負責?

    a.遇見任何事情向內看自己:

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如果當成現在不幸福的理由,這樣只是抱怨。抱怨什麼就是什麼在為你做主。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問問自己我怎麼了?不斷向內看自己,慢慢的你就無我了,你就覺醒了。會獲得極致的幸福。

    b.要有勇氣

什麼事情都有勇氣去承擔,去踐行,去做,

    c.信、願、行

我百分百相信我自己可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有強烈的意願去行動,就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想讓自己的生命美好,比較百分百為自己負責。

    d.確信自己是完美的

不亮的是外面有灰,只需要不斷擦亮它。

怎麼樣認知和體悟到自己是完美的呢?

解除束縛,把生命中束縛一點點接觸。在生活中多做些減法的功課:

例如:打掃衛生,清理不用的東西…

運動是釋放的最快的方式

吶喊的方式去讓自己解除束縛

更好的效果:用一階段二階段三階段的方法來做。

生命中所以束縛都接觸了就覺醒了完美了達到極致幸福

接下來好好做功課,不要急於求成。讓自己不斷去連續。

覺醒不難,難的是我們不好好做功課。按照現在的地球能量2-3年時間,快的話3個月。

幸福之道就是回歸本源,不再分裂。不再有善惡美醜二元對立的念頭。

最極致的幸福不再想像里。

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抓取,認識很多人,吃美食…

最終需要遇見的是完美的自己,找到正確的昨減法的方法。

   

H. 幸福人生的定義是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徵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
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當你實現一個願望、達到一個目的、愛一個人、被人愛、一時的心情愉悅、快樂等等都屬於幸福。
幸福沒有距離、沒有標准,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心滿意足時,就是幸福。知足常樂能使幸福保鮮。

閱讀全文

與人生幸福之道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上海經濟重心在哪裡 瀏覽:424
健康體重怎麼寫 瀏覽:239
韓國有個電影是個女殺手 瀏覽:1001
愛情與友情哪個更廣泛 瀏覽:839
大鵬大贏家免費觀看 瀏覽:367
電影情人在哪幾段 瀏覽:889
姜恩惠所有電影 瀏覽:290
經濟基礎為什麼是物質 瀏覽:35
代表愛情的意思英文有哪些 瀏覽:525
你喜歡的大胸電影 瀏覽:634
風月片在哪裡能看 瀏覽:531
經濟適用房多久可以拿到房 瀏覽:381
愛情觸手可得在哪個軟體上可以看 瀏覽:834
美女發投降怎麼回復 瀏覽:108
婚姻證明電子版怎麼列印 瀏覽:929
十大封禁愛情電影中國 瀏覽:333
揚州事業編公示後多久上班 瀏覽:434
怎麼看支付寶愛情樹怎麼看時間 瀏覽:191
韓國一部戴面具電影 瀏覽:614
生產經濟的主要目的是哪裡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