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感的調查背景怎麼寫

幸福感的調查背景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2-06 05:47:20

㈠ 什麼人最幸福

人類度量幸福的努力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他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計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快樂729倍。這個計算準確與否,我們無從得知,而日前完成的一項有關主觀幸福感度量的調查則表明:高學歷、高收入、24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

哪個年齡段的人最幸福? 調查結果表明,24歲以下的年輕人自我感覺最幸福。這一年齡段的人在構成主觀幸福感的諸多指標上得分都最高:他們心理最健康也最有信心,他們的心態最平衡,又有良好的人際適應體驗。專家分析,這一方面與該年齡段的年齡特徵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該年齡段的人在社會變革和發展中的機遇和有利條件最多有關。 如果單從知足充裕體驗來看,55歲以上的人最知足,這既與老年人的物質需求降低有關,也與他們總體上具有的飽經滄桑、樂天知命的豁達心態有關。 而25—34歲的受訪者是最不知足的一群人。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要麼處於談婚論嫁之中,要麼忙於構築愛巢、生養子女,開始感受到物質方面的壓力,而盲目攀比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一個重要特徵,所以該年齡組的人知足感最差。 對於24歲以下的人群來說,又要比25—34年齡組的人群知足。這一年齡段的受訪者總的看來初涉世事或者還身居「象牙之塔」,沒有太多負擔,對物質條件的期待也不算太高,因此容易感到滿足。

幸福與受教育程度有關嗎? 調查還發現,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會帶來較好的心理體驗。具體而言,在心理健康和社會信心體驗兩方面,初中以下學歷者的得分最低。在目標價值體驗方面,大專以上學歷者明顯高於初中以下學歷者。在心態平衡體驗方面,高中中專學歷者明顯高於初中以下學歷者。 專家分析,社會信心體驗和目標價值體驗,主要反映的是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人生的目標和自身存在的價值的評價,在這方面具有較高水平的體驗可以轉化為追求幸福人生的動力;而心理健康體驗和心態平衡體驗則主要反映的是人們是否具有健康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主要體現的是人們追求幸福的能力。 毋庸置疑,無論是追求幸福的動力還是能力,都與教育所賦予人的知識與理性密不可分。當然,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這種關系其實更可能與現實社會中人們從較高的教育程度中獲得的實際收益有關。從我國社會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受教育程度與人們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種待遇和發展機會密切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著生存條件越好,發展機遇越多,因而也就越可能較多地體驗到幸福。

收入越高是否越幸福? 幸福與金錢的關系一直是人們關注和探詢的熱點。國外的一些研究曾表明,只有在非常貧窮時,收入才會對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影響。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反而會出現主觀幸福感隨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趨勢。我國的情況是否與此相同?本次調查按照家庭收入3000元以下、3000—6667元、6667元以上,將受訪者劃分為三檔。調查發現,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增高,主觀幸福感也呈現出逐次上升的趨勢。不同收入的人群在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等分量表上也呈現出完全相同的趨勢。 看來,我國社會剛剛進入小康社會,沒有達到豐裕程度,消費觀念還比較傳統,從總體看來收入因素仍然是制約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條件的關鍵因素。從另一方面講,收入較高,也就意味著個人生存與發展的自我控制力與自我選擇力較多,因而也就會有較多的幸福體驗。

結婚會令人更幸福? 錢鍾書先生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城裡或是城外的生活,到底哪種更幸福? 研究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我國城市居民中無婚姻生活者比有婚姻生活者更容易感到幸福。這與西方的研究結論恰恰相反。專家分析,得出這一結論不是偶然的,這與當前我國社會的婚姻質量狀況有關。曾有研究表明,目前只有3%的中國夫婦的夫妻關系可以稱得上是高質量和完美型的。婚姻質量方面的問題,既與社會轉型期的騷動而引起的婚姻價值觀的失衡有關,也與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對婚姻的不合理期待有關。因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婚戀觀,倡導和諧成熟的婚姻生活,不斷提高婚姻質量,已經成為提升全社會生活質量的一個不容忽略的環節。 性別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婚姻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調查表明,對於男性群體來說,結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對女性群體來說,情況剛好相反。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在當前我國社會的婚姻關系調整中,女性仍處於較為被動的地位。

調查背景:本次調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博士後邢占軍主持實施,調查時間為2002年5月—10月,在山東省隨機選取了646名受訪者,其中男性為325人,女性為321人。

㈡ 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

關於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範文

在出現了某些事件和情況後,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並將探尋到的規律和經驗寫進調查報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1

幸福感又稱為國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幸福指數」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數字越大就證明幸福感越高,是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

一、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因素

1、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是所有社會物資條件中對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家庭和睦和社會環境

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和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環境的好壞影響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3、人際關系和自我實現價值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緩解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處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幸福感自然能夠提高,對未來積極樂觀,保持愉悅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發揮,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幸福感不是想當然的,不是政府搞的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這只是紙面上官員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

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普遍的生活壓力,調查得知,大學畢業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順心跳槽問題,理想工資與實際工資差距太大等問題;

3、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了解,並仍有懷疑態度,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個原因;

4、社會炒房,哄抬房價,導致人們心中的天枰漸漸失去,什麼都漲價,工資卻不漲,漲工資降房價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三、改進與建議

1、政府在制定和調整政策的時候,要更加倍地重視經濟,其中表現在物價和房價上,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因地制宜的正確引導經濟發展

2、加快經濟和社會轉型,一切從居民角度出發,加快解決人們的教育、醫療、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關注人們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數;

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進經濟的發展,促進城鄉居民充分就業,擴大就業機會和空間,激勵居民自主創業,為自主創業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持,從而提高居民收入;

4、提高政治和諧感,提高行政辦事效率,簡化行政辦事程序等;

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就業問題和精神文化素質,更會影響經濟、生活、工作和健康等方面。

金錢不是而已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東西,信仰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持,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怎樣求生存,每個人心裡都要有把尺。貧富差距拉大、生存環境惡化以及通貨膨脹、物價過高等都已經成為中國人所焦慮的問題,發展方式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 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兩會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准備: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系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為年齡在0-70周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群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

(1)被采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采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采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采訪者的家庭關系情況。

(5)被采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采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系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干凈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還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系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群其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著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群眾中表示幸福的群眾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群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

㈢ 企業員工幸福感分析

企業員工幸福感分析

幸福即生活、境遇愉快美滿。而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正面或非常滿意的主觀感受,它主要由三種感覺構成,即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和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企業員工幸福感分析,希望能提供幫助。

企業員工幸福感分析 篇1

摘要: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就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企業員工的根本利益,不斷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而所謂和諧,拆開來講,「和」就是「禾」加一個「口」,就是人人有飯吃,而「諧」就是「言」加上一個「皆」,也就是人人都暢所欲言。我認為,要做到這一切,首要的是要提高廣大員工的幸福感,因為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的根本和基石。

關鍵詞: 幸福感 和諧 企業 基石

1對員工幸福感認識存在的誤區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這既能夠激發人們奮發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特別是當個人遇到某種挫折時,甚至會產生怨恨、仇視的情緒。再者,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曲折和反復,比如說企業問題的產生等,這些問題極易導致員工在精神上產生一些不健康因素,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和諧穩定。

而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會對員工的幸福感產生一定的認識誤區,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把幸福感的高低與報酬多少有直接關系,簡單地認為給予員工的報酬越多其幸福感越強,反之,他的幸福感越弱;二是把幸福感的高低與職位高低有直接關系,一些人認為在企業中職位越高的員工越幸福,職位越低就越自卑。其實這種看法也很片面。職位越高的人他所擁有的權力確實比職位低的人擁有的權力要多,享受的權利也要多,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職位越高的人他所承擔的責任也越多,風險也會越大,而其所承受的壓力也會更重,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這些壓力,還有幸福干嗎?三是把幸福感的高低與工作量大小聯系起來,簡單地認為工作量大的人幸福感就低,而工作量小的人他的幸福感就弱。

由於企業員工的分工不同、崗位差別,必然導致員工工作量大小存在差異。如果說在一個企業中,員工的工作量大,則恰恰說明你的重要性,說明你能勝任你的崗位,而且幹得還相當不錯,充分體現了崗位價值量,反之,你的工作量越來越小的話,那麼你離崗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2正確認識員工的幸福感

幸福即生活、境遇愉快美滿。而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正面或非常滿意的主觀感受,它主要由三種感覺構成,即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和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感。我認為,幸福感就是員工對企業的責任感,就是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滿足感,就是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感。

2.1幸福感就是責任感

石油企業的和諧發展就能充分地發揮石油經濟命脈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而作為石油企業一份子的每名員工有了幸福感之後,他就會樹立起對企業的責任感和忠誠感,從而樹立起良好的從業心態和奉獻精神,竭誠地、兢兢業業地為企業做出貢獻,在不斷構建和諧企業的進程中,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助力和諧社會的建設。

2.2幸福感就是滿足感

每一個企業的員工都願意立足本職崗位,通過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力和創造力,員工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加速其崗位成才、學習成才,在本職崗位上干出驕人的業績,在為企業的發展增光添彩、添磚加瓦之外,也實現了自身的人身價值,這時的幸福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活出生命意義的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又會激勵員工更加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2.3幸福感就是和諧感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主體,由於個體的經濟條件、地位、背景的'差異,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因此,員工的幸福感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之間融洽相處的和諧感。有了和諧感,企業內部之間、客戶之間,都要注意人際關系盡量簡單、簡約、簡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了和諧感,員工之間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就會增強,在企業內部形成舒暢、融洽的氣氛,增強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實現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保證企業的高效運作。

3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感

3.1加快企業發展,讓員工「暢享成果」

員工的幸福感首先建立在豐富的物質條件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物質條件的支撐,員工的幸福感只能是空中樓閣,水中之月,而物質條件的建立就需要企業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快發展,壯大實力。有基礎的幸福才是長久的、充實的,才能讓員工暢享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

公司提出了「十二五」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工作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要加快發展步伐,大力推進三支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員工整體素質;二是要著力推進「五個轉變」,全面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量;三是努力踐行「發展公司、服務社會」的責任目標,深化優質服務工作,扎實開展「愛心活動」和「平安工程」,塑造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

3.2提高制度的科學性,讓執行「暢通無阻」

強化執行力建設,就是要使員工對於規章制度的執行不折不扣,對於上級精神的貫徹不偏不倚,對於職責范圍的事情不推不拖,對於不遵守規范程序的做法不依不饒,在工作中始終有一種緊迫感和向前搶的精神,說到就辦,辦必辦好,言必行,行必果。

當前,就員工的執行力問題有一種片面的認識,就是過分強調員工的執行意識、執行能力的欠缺,而忽視了制度的科學性、可操作性。隨著公司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的不斷深入,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不斷出台,但是以前的一些老制度還依然存在,有的還與新制度存在沖突。

因此要對公司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梳理,以切實達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目的,要進一步明確規章制度規定的行為規范、責任要求、過程管理、節點控制和執行考核,提高制度的可執行性。對規章制度未能涵蓋,尤其是部門之間職責交叉的工作,要求相關部門加強溝通,防止出現管理「真空」,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加以規范和約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這樣,才能讓員工執行起來切實做到暢通無阻。

3.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員工「暢所欲言」

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從管理者的角度講,就是要民主治企,能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存在,鼓勵員工以企業主人翁的態度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共商企業的大事,營造寬松而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圍。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在工作時段,如果不能在工作中體驗到快樂,人生的幸福又能從哪裡來呢?因此管理者有責任創造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激發員工的智慧,讓員工快樂地工作,激情地創造,從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意義。營造一個公正、公平、公開工作環境,讓每個員工都有崗位成才的機會,有效地調動和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產生出最大的效益。

3.4加強民主管理和激勵機制建設,讓員工「暢享成長」

首先就是要讓員工參與到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中來。讓決策和公司管理的各個方面在陽光下運行,努力推動陽光管理輻射、滲透到公司管理的各個方面和環節。要進一步關心職工還想了解什麼,還有什麼不了解的,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要做到管理工作「六公開」:即流程制度公開;項目審查公開;決策審批公開;執行辦理公開;辦理結果公開;考核情況公開。

其次就是要讓員工在構建和諧企業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自身的和諧,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向一線傾斜的力度。把保障職工利益作為事關企業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來對待、來落實,尊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視職工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員工暢享成長。要加大工資的考核力度,充分體現每位員工的崗位價值量;要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切實做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針對廣大一線員工希望參加新技術、新方法培訓,渴望自身價值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實現的情況,要及時制訂教育培訓的相關政策,為他們搭平台,建舞台,設擂台。

企業員工幸福感分析 篇2

隨著科技知識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人員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因此如何優化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科技人員的創造性,不斷增強企業的科技實力,對於推動我國21世紀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雖然目前國家對科技工作問題越來越重視,科技人員的收人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一些研究結果顯示,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卻並不強。為了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丁作積極性和科研創造性,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到底有哪些影響因素?目前的薪酬制度和激勵政策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判斷科技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從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製度。

一、理論綜述與研究

假設主觀幸福感一直是管理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Veenhoven(1984)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覺,是個體對其生活的喜愛程度,也是個體對其生活質量的一種綜合判斷。系統研究主觀幸福感的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包含著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感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是相對獨立的。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同一維度的兩個對立面,而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維度,並且二者都與主觀幸福感相關。

工作薪酬主要是指作為個人勞動的回報而得到的各種類型的酬勞,一般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薪酬是指個人獲得的以工資、獎金以及金錢或實物形式支付的勞動回報,因此可以稱為有形薪酬或經濟性薪酬,主要包含工資、獎金、福利待遇和假期等。從廣義的角度看,薪酬除了經濟性薪酬外,還包含非經濟報酬,主要指個人對工作本身或對工作在心理與物質環境上的滿足感,也叫非貨幣薪酬,比如有成就感的工作或良好的工作環境。本文主要研究廣義薪酬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即研究經濟報酬、福利保障、工作環境、學習培訓和工作成就這幾方面如何影響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

隨著科技體制的改革,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員工作的主觀幸福感和薪酬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

張俊琴、李廉水(2008)根據早期和當代經典薪酬理論,提出了收入、保障、成就、公平滿意度四大因子14項指標的工作滿意度考察體系以及相應的理論假設。研究表明,公平、成就、收入依次是影響科技人員工作滿意度最為重要的三個方面,科技人員最為關注的公平內涵是制度的公平,他們喜歡能夠獲得成就感的工作,並且最傾向於實現個人價值的成就感等。孫健敏(2010)抽樣調查了全國31個省級區域和7個全國性學會的6706名科技人員,利用問卷調查的信息分析了我國科技人員工作滿意度的總體狀況,認為通過工作內容豐富化、改善培訓、完善制度建設及願景激勵等能夠提升科技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吳先華(2011)分析了蘇北(以徐州為例)、蘇中(以揚州為例)、蘇南(以常州為例)地區的科技人員的薪酬激勵狀況,對比分析了性別、區域等因素對科技人員激勵薪酬的影響,結果發現江蘇省科技人員對工資中的激勵薪酬構成狀況、激勵薪酬占總收入比重、單位給予的激勵薪酬與實際貢獻的一致程度等都不太滿意。

我們認為,良好的薪資待遇和社會保障能夠為科技人員減少後顧之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科技人員未來的生存安全需要,因而也更容易獲得工作滿意。另外,科技人員作為知識型員工,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學習與交流,他們希望能夠與他人共享信息和知識,希望組織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而且願意參與挑戰性的工作,希望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等等。因此,工作環境、工作成就和學習培訓等都是科技人員工作滿意度的重要維度。上述維度中,良好的薪酬待遇和社會保障屬於經濟性報酬,工作環境、工作成就和學習培訓等屬於非經濟性報酬。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假設:

H1:經濟性報酬能夠提升科技人員的積極情感,增加主觀幸福感。

H2:非經濟性報酬能夠減少科技人員的消極情感,增加主觀幸福感。

二、研究設計

(一)量表設計本研究的數據來源於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在題項選擇階段,緊緊圍繞相關理論基礎和前人研究,力求全面覆蓋測量內容。其中,主觀幸福感的項目主要參考Diener的量表。在問卷初稿完成之後,還分別與管理領域專家、高科技企業中的高層管理人員就問卷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深入的討論,並以各變數的內容效度為依據對相關指標進行提煉,逐步剔除不合格的題項,以保證題項的合理性。量表中採用正反積分原則設計,每個題目均採用Liken五點尺度測量,「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不能確定」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

(二)調研過程和樣本數據本研究的抽樣樣本主要是武漢市的科技人員。這里所說的科技人員是指在科研、技術等崗位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科技工作人員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各類技術問題的現場技術人員。武漢市不但經濟水平較高,而且是我國有名的教育和科技強市,擁有像武漢大學和光谷科技產業園等為典型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因此以武漢為例研究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將能夠很好地反映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科技人員的工作狀態,對於國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人員相關政策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

我們共發出問卷1000份,回收752份,剔除無效問卷56份,最後收到的有效問卷為696份。問卷填答者為武漢知名高科技企業的科技人員,被調查對象基本包含了生產、銷售、研發等各種職能部門,所處企業性質的有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表1)。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採用結構方程模型,運用軟體為IISREI8.70。之所以採用結構方程模型來驗證本文的理論假設模型,主要因為結構方程模型是一種綜合運用多元回歸分析、路徑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而形成的一種統計數據分析工具,可用來測量主觀性強、難以直接度量、度量誤差大、關系比較復雜的變數。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測量信度的常見方法是用克朗巴哈a系數來衡量,如果a系數在0.7以上,說明指標的可靠性是可以接的。本文克朗巴哈系數值,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這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從兩個方面檢驗。首先,本研究問卷來自國際比較成熟的量表,預試對其進行了修訂,由此保證了較好的內容效度;其次,是結構效度,本研究選定的評價標准分別為2<3,或者CFI≥O.9,或者NFI≥0.9,或者RMSEA≤0.08。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可接受水平,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二)結果分析從實證結果的具體情況來看,經濟性報酬能夠提升科技人員的積極情感,增加主觀幸福感。其中經濟報酬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程度遠遠大於福利保障,達到了0.747,而福利保障雖也能增加科技人員的積極情感,但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系數最小,只有0.284。非經濟性報酬對科技人員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中,工作成就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最大,系數達到了0.814,超過了經濟報酬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程度。這充分表明,對於科技人員來說,經濟報酬不是第一位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障礙,實現工作中的科技創新能夠更好地激發工作熱情,提升人生的情感,最終提高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另外,工作環境和學習培訓也能消除工作中消極情感,提升工作滿意度。兩者相對而言,科技人員更看重工作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的學術溝通,這可能是科技人員更加喜歡和崇尚這種學術自由的氛圍。

學習培訓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程度只有0.392,僅僅超過福利保障的影響程度。這可能是科技人員一般都經過系統的科學訓練,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能夠主動積極的搜尋自己所需的專業知識。這一結果顯示,在對科技員工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到知識型員工的特性,給予合適的工作資源,並通過一定的工作設計提高提高他們的工作成就感,並輔之以良好的薪酬待遇,從而增加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最終提高企業的績效水平。四、政策建議通過對武漢市科技人員主觀幸福感的實證研究,我們對科技人員工作薪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且對科技人員所追求的廣義薪酬也有了新的理解,為了進一步激勵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本文提出有關科技人員薪酬管理的一些政策建議:

(一)確定科技人員的現實需求,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非經濟性報酬。

知識型社會中,科技人員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他們具有獨特的需求特徵,單純的物質激勵並不能很好的滿足的要需。著名的管理學家麥克萊蘭認為,高成就需要者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追求卓越的驅動力,他們喜歡富有適度挑戰性的工作,願意麵對和接受困難,並能承擔成功與失敗的責任。科技人員的主要工作是創新,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極富挑戰與風險的活動,科技人員相比其他群體有著更加強烈的成就需要。

我們的實證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工作成就對科技人員的主觀幸福感有較強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設計總體薪酬的時候,需要針對不同類別的技人員制定不同的科研目標和激勵措施,激發他們科技活動的興趣,提升內在的積極情感。同時,企業還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允許科技工作者自主交流,適當競爭,通過思想碰撞激發科研火花,提高科技活動的績效。

(二)提升科技人員的經濟性報酬,從而提高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

高收入通過減少科技人員的經濟壓力和後顧之憂,從而保證以更強的動力從事科技工作。從1995-2005的10年間,美國工人的中等收入由31500美元增加至34500美元,而科技人員的中等收入由53000美元增加至58000美元,從而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這一階段,也是美國高科技企業高速成長的階段,像現在有名的google、apple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在當時都得到了飛速的增長。所以,對廣大企業來講,對科技人員要加大投入,優秀的科技人員的經濟報酬也直接跟取得的科研成果掛鉤,從而增加他們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社會也要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保障制度能夠為科技人員提供堅強後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科技人員未來的生存安全需要,因而也增強其主觀幸福感。科技人員在收入提高的基礎上,社會地位將得到鞏固和加強,從而滿足他們的心理幸福感,最終化為企業的忠誠度和工作績效,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局面。

;

㈣ 什麼是幸福感如何提升幸福感

幸福感是個人對自己的生活素質或狀況的滿意程度。當前學界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採用實驗或實證的方式,例如國民幸福指數、社會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及心理幸福感的研究都以其方法的科學性和實證性而得到認可。什麼是幸福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幸福感,歡迎閱讀。

什麼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的滿足感與安全感而主觀產生的一系列欣喜與愉悅的情緒。

滿足對於幸福的追求方式,從前現代時期主要表現為哲學家的思辨和人們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到現代時期出現了付諸社會運動和制度建構,這體現了一種歷史性的進步。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現代化又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進程,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並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無疑構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

幸福感影響因素

簡介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此時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幸福感誤解

“幸福指數”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也成為一些政府部門的實踐課題。

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然而,如果幸福指數將在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甚至將在一個地方或國家的發展規劃中扮演一種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話,那麼,對於幸福指數尋求一種充分的理解,並且避免各種誤讀,無疑成為一項最基本的前提。

將幸福指數簡單化的傾向

對於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這說明了社會心理體系的高度復雜性,而這種復雜的主觀世界要用數量化的工具來加以測量和說明,無疑是對現代社會科學的局限性提出一個重大挑戰。因此,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是,將幸福指數簡單化的傾向。典型表現之一是,希望通過一份調查問卷就能達成對主觀幸福感全面而准確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測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進行測量的時間之點上人們所表達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夠代表他們在一個時期里的總體生活感受。

認為幸福指數能夠作為一個絕對性指標

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如果說社會心理體系包含理性層面的認知評價和感性層面的情緒感受,那麼,在幸福感中情緒感受這一感性層面常常占據主導地位,幸福感有時是一種很個體化的主觀領域。因此,在實踐領域中,幸福指數可以成為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但並非唯一方面。在這里,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認為幸福指數能夠作為體現個人生活質量和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絕對性指標,從而忽視了對於社會發展內涵和人的精神領域的豐富性的考慮。

將幸福指數誇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作為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一種重要參考因素的幸福指數,與GDP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的。GDP是硬指標,幸福指數是軟指標,兩者在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中各具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能夠關懷幸福,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但決非要在GDP與幸福指數之間做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關於幸福指數又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產生“幸福指數崇拜”,即將幸福指數的意義無條件地誇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幸福感測量

對於幸福感的測量,西方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等已經探索了幾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種幸福感測量工具能夠得到普遍認同,許多量表仍處在不斷改進之中。中國與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會心理都存在差異,從而對於幸福的理解不會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我們若要研製出一套既體現國際水平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感測量工具,尤其是獲得可以作為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參考的幸福指數,尚有待進行高水準、創新性的多學科合作研究。

幸福感相關調查

簡介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感指數最低,2009年紅火的地產業帶來的房價飆升令很多家庭感到痛苦。此外,健康、情商、財商、家庭責任以及社會環境被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是影響家庭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且這五者相互關聯,缺一不可。

幸福感指數如何翻譯為英語?請看新華社的相關報道:

The happiness index of people in Jiangsu, Sichuan, Fujian provinces and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s found to be high, with half of families saying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family life, while people living in big citi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 were not so lucky.

調查發現,江蘇、四川、福建和重慶四個省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數較高,有一半的家庭表示他們對家庭生活感到滿意,而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卻不這么認為。

在上面的報道中,happiness index就是現在很受關注的幸福感指數。幸福感指數是衡量幸福感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幸福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economic factors(經濟因素)、population factor(人口因素)、cultural factor(文化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心理因素)和political factor(政治因素)等。

如今五花八門的指數特別多,幸福感指數也和其中一些指數息息相關。例如:consumer price index(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employment index(就業指數)或net employment outlook(凈就業前景指數),life satisfaction index(生活滿意度指數)等。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曾對中國國民的幸福感進行了3次調查,其中,1990年國民幸福指數6.64(1-10標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如今的中國人沒有以前快樂了。

現狀

錢多了,幸福少了

32歲的李琳(化名)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在旁人看來,她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工作穩定、收入豐厚,在北京靠自己的打拚有了房、買了車,不久前還嫁人組建了自己的家。但李琳卻經常愁眉不展,她告訴記者,自己常不知道整日忙碌為了什麼。“快樂、幸福好像離我越來越遠了。記得上學時,去校門口吃個麻辣燙,在地攤上買條牛仔褲都會高興很久,但這兩年,已經很少能找到那種幸福的感覺了。”

生活中,像李琳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事實上,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並沒有保證國民幸福感的持續增長。美國“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在2005—2009年間,訪問了來自155個國家及地區的數千名民眾,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評價,並對“是否有足夠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閑”等問題進行了回答。研究者據此進行“幸福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國內與幸福感相關的調查近些年也層出不窮。今年8月10日,在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9萬參與者中,90%的被調查者有孤獨感,46.9%的受訪者對生活滿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對生活非常不滿意。種種數據還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原因

七大原因偷走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並非短暫的情緒體驗。”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幸福與否並不是賺錢時的快樂,花錢時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婚姻狀況以及人際關系等,這與個人對生活的認識、社會的發展也有很大關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彭凱平表示,經濟發展與幸福感提升形成的“幸福悖論”,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學原因。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們也對現代中國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點原因。

老愛比較。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缺乏信念。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不知道奉獻。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不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相互不信任。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如今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過於焦慮。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解決之道

想幸福先要知足

“不幸福的生活會讓人生病,也會讓人壽命縮短。”美國作家、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貝內克指出,研究已經證實,身體健康和主觀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如果感到幸福,能減少中風、心血管疾病和過敏性反應等疾病,讓人的壽命增加7.5歲。因此,中國人一定要學會尋找幸福。

王國榮認為,要想獲得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慾望。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虛榮,要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許,你沒有華麗的大別墅,卻有溫馨整潔的家和關心愛護你的家人;也許你沒有一呼百應的權力,卻有很多和睦相處、親如手足的好友;也許你沒有奢華珠寶、萬貫家產,卻有千金買不來的健康身體……

致力於“幸福學”研究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大。因此,中國人想要追求幸福,一定要改變一些陳舊的觀念,從情感、健康、心態等方面找尋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愛情中的幸福感

當求愛對象初次收到求愛情書時,只要求愛者不是自己非常討厭的人,總會由於自己被人追求,傾慕而產生一種幸福感。所以寫求愛情書必須有感情色彩,要用自己的純真的愛去撥開求愛對象的愛情之扉,點燃對方的情愛之火。這樣,只要求愛者的主要條件大體符合對方的要求,由於雙方感情上的溝通,共鳴,也容易築起愛情大廈。某單位有個漂亮的打字員,別人給她介紹了好幾個對象,她看了一眼便搖頭,於是人們背後叫她"驕傲的公主"。但有一個相貌平平的小夥子,斗膽地給她寫了一封求愛情書。信中寫道:"您的美貌固然使我傾心,但最使我愛慕的,還是您的聰穎,好學和開朗性格。美色會隨時光而黯淡,感情卻會在時光中閃光。"有描繪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後,小夥子又如實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我長相一般,收入不高,家有負擔,又是個普通工人。但我好學,能吃苦,我堅信這兩件"法寶"可以給您築起幸福大廈。"這感人肺腑的字字句句打動了"驕傲的公主"的心,她心中掀起軒然大波,感到無比的幸福,最後出人意料地接受了這個普通工人的求愛。

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辛苦奔波之後,老人理應過一個舒服、快樂、幸福的晚年。怎樣才能幫助老年人提高幸福感呢?

1、享受瞬間

要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珠寶,在幫助朋友們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里的人物共歡樂。

2、控制你的時間

幸福的人確定大的目標,然後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寫300頁書是件很難的事,然而每天寫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

這樣堅持150天,你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這個原則可適應於任何工作。 3、增強積極情緒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極情緒。

4、優待身邊的人

人們要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能夠一下數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有60%的人比不能數出任何朋友更感幸福。

5、面帶幸福感

實驗表明真正面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

研究表明,經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覺。

6、告別枯燥的生活

不要無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電視機前,要沉浸於能用你的技能的事情。

7、多活動

室外活動是對付壓力和焦慮的良葯。向感到一定壓力的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經常在室外鍛煉的學生情況要明顯好於不參加者。

8、好好休息

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然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最具幸福感的國家

絕大多數人來說,擁有充足的儲蓄是幸福的前提。有錢,你才可以隨心所欲,想買就買:豪宅,美食,華服,靚車,娛樂,合理即可消費。但幸福的構成元素不只是金錢。幸福是健康,幸福是無病無災,幸福是好好的待自己。幸福是和朋友、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

幸福意味著擁有平等的機會 —— 獲得教育的機會,成為企業家的機會。突發妙想,就馬上付諸於實踐,使之欣欣向榮,你知道越努力工作,回報就越多,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心滿意足的呢?

根據上述要求,列格坦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於五年前就甄選出了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國家。列格坦研究所是總部設在倫敦的英國智庫。但“快樂”的含義如魚飲水,冷暖因人各異,所以他們用“繁榮”替換“快樂”一詞。

第1名:挪威

上榜理由:世界上最高的人均GDP為53,000元一年。醫療保健支出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無與倫比的74%的挪威人表示,其他人可以信任,94%是與他們的環境美開心,和非常高的93%的人認為他們的努力獲得成功將有助於在生活。有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很多幫助。

第2名:丹麥

上榜理由:創業成本世界最低,教育好,公民自由不受限制。丹麥人對他們的政府很有信心,並且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

第3名:芬蘭

上榜理由:教育良好,醫保普及,個人自由大,政府可信,社會安定。大量的研究開發和低廉的啟動成本是芬蘭經濟發展的基石。但處在社會財富再分配程度最高的國家,只有75%的芬蘭人相信努力工作會獲得成功。

第4名:澳大利亞

上榜理由:教育極好,崇尚個人自由,社會凝聚力強。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以原材料出口為主導,同時也是淘金的寶地:因為澳大利亞有著豐富的互聯網連接的商機,並且創業啟動成本低廉。澳大利亞人相信他們的政府。

第5名:紐西蘭

上榜理由:社會凝聚力級強,教育水平一流,紐西蘭人互信互助。公民自由名列第一。 94%的人在紐西蘭找到了身體與環境相適應之美。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權威旅遊叢書《孤星旅遊指南》評出全球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1.萬那杜(大洋洲)

上榜理由:海風輕拂白色沙灘,悠閑懸盪在樹邊的吊床,幸福的生活不過如此

2.加拿大蒙特利爾

上榜理由:干凈、好客、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元文化,蒙特利爾全年彌漫著快樂的氣氛。

達拉斯

3.美國得克薩斯州

上榜理由:坦白地說,得州網狀的街道和直來直往的小巷有些令人失望。但是得州最好的部分也就在門前這塊景地。

4.不丹(亞洲)

上榜理由:提高“國民幸福指數”是這個喜馬拉雅香格里拉小地的官方措施。

5.哥倫比亞(南美洲)

上榜理由:無論從咖啡豆,還是嘉年華聚會的歡快氣氛,哥倫比亞都充滿了拉丁美洲歡快的高昂情緒。[page]

武夷山

6.中國武夷山

上榜理由:瀑布、山洞、岩石、茶樹、竹林和水簾洞,不是桃花源勝似桃花源。

7.馬拉維(非洲)

上榜理由:如果你想追求那咯咯的笑聲,請來馬拉維。即便生活貧困,但這里的人卻給你最熱情洋溢的笑容。

8.安道爾(歐洲)

上榜理由:這里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壽星,人口平均年齡在83.5歲。

9.日本Hidakagwa

上榜理由:每年這里都有重大的花車活動,這里的人們自然而純朴

10.丹麥

㈤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調查報告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調查報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時,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調查工作結束後,通常還需要寫調查報告。一起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調查報告1

由中國青年報社青年旅遊傳播研究院主持,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大學生旅遊實踐營實施的《xx年全國大學生旅遊意向調查報告》日前出爐。調查顯示,大學生出遊意願強烈,最願為美食花錢;極青睞自助游,火車是首選交通工具;更傾向暑假出遊,網路成為信息主要來源;新媒體是他們分享旅遊見聞的首選。

本次調查的抽樣樣本庫為教育部官方的網站上公布的全國985、211院校和普通高校名單中抽選的23所高校,調查對象涵蓋清華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廈門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等23所高校的約1800名在校大學生。共收回問卷1751份,問卷有效率約為97.88%。在被調查對象中,男生占總數的49.51%,女生占總數的50.49%,男女比例大致相當;大一年級的學生占總數的xx年高出了3.54%;58.08%的被調查者最近在國內其他城市旅遊過,比xx年增長了10.5%;只有7.54%的被調查者最近去過國外旅遊。

在出遊頻率方面,47.91%的被調查者每學期出遊一次,而28.65%的被調查者每學年出遊一次,只有15.36%的被調查者每學年出遊三次以上,8.02%的被調查者從未出遊過。

在出遊時間方面,大部分被調查者出遊時間在3天至一周,占據了總數的56.77%,比xx年增加了約3個百分點;而進行一周以上長途旅遊的所佔比例則為6.66%,比xx年下降了4.15%。

在被調查對象中,46.82%的被訪者每月生活費在500~1000元,32.07%的被訪者每月生活費在1000~1500元之間,與xx年相比增長了4.18%。

旅遊費用資金來源的調查結果與xx年大致相同,60.64%的被訪者資金來源於父母,23.01%的被訪者是通過平時節省生活費來積攢旅遊資金,11.7%的被訪者是通過做兼職工作。

39.45%的被調查者願意把生活費的10%~xx年相比下降了5.31%;10.75%的被訪者願意把生活費的三成以上用於旅遊,但與xx年相比,下降了2.89%。

在阻礙大學生旅遊的因素中,「資金缺乏」仍是最大的因素,雖然比例比xx年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但仍然占據了64.39%;「時間不足」仍然排在第二位,占據了23.62%,比例比xx年稍有增長。

住宿花銷最多 最願為美食花錢

在短途旅遊中(3天以內),40.88%的人花費在xx年相同。

自助游極受青睞 火車是首選交通工具

在本次調查中,有73.17%的被訪者選擇自助游的出遊形式,說明自助游在大學生群體中非常受青睞,選擇旅行社團隊游和社團旅遊的則分別只佔據了14.91%和6.28%。

在選擇出遊的同伴時,「要好的朋友」仍然占據首位(39.86%),其次是「家人」(27.09%),「同學」(11.91%)和「獨自一人」(10.82%),「戀人」則佔了9.79%。

在「是否會乘坐以下交通工具」的選擇當中,71.16%的被訪者選擇會乘坐「火車」,其他交通工具的乘坐比例遠遠小於火車。選擇會乘坐「汽車」的有50.6%,選擇「飛機」的有xx年增長了18.45%;「增長見識」(48.71%)仍排在第二位,比xx年增長了19.5%。

更傾向暑假出遊 網上尋找出遊信息

在旅遊時間的選擇上,「暑假」依然是被調查對象的首選,選擇此項的人數占總體的63.85%,而選擇「十一黃金周」(33.12%)、「寒假」(32.44%)、「五一等小長假」(31.47%)、「雙休日」(25.01%)的比例則遠遠低於「暑假」。

在「了解旅遊目的地信息」和「了解旅遊價格信息」兩項調查中,「網上信息」均名列前茅,分別為61.56%和65.1%,這占據了絕對的比例,遠遠超出「朋友介紹」和「通過旅行社」等方式。

55.27%的被訪者表示會提前兩周進行旅遊准備,30.07%的被訪者選擇「提前一個月」,此結果與xx年基本持平。

旅遊舒適度仍是首要關注因素

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旅遊舒適度」仍是大學生首要考慮的因素,佔39.52%;其次是「費用」,佔23.04%;第三是「安全」,佔xx年持平。

在「旅遊過程中感到不滿的環節」調查中,「住宿」(39.06%)和「交通」(32.38%)仍是讓大學生容易感到不滿的環節。

最愛用新媒體分享圖片

大學生群體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在分享旅遊感受的方式上,傳統方式如互贈照片、發彩信等早已不是主流方式,而「博客」(54.25%)、「社交網站」(48.32%)和「微博」(30.5%)則成為大學生最傾向選擇的分享方式。

77.49%的被訪者會選擇與他人分享旅行圖片,只有16.13%的被訪者會選擇用文字記錄旅行感受。

境外旅行更青睞自然風光類景點

本次調查在往年基礎上增加了境外旅遊的項目設置,其調查結構與之前的類似。

「看世界新角度」(70.76%)成為大學生選擇境外旅遊的最主要目的,其次是「長見識」(65.68%)和「鍛煉自己」(61.39%)。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進行境外旅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以及能夠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

而在選擇境外旅遊目的地中,「自然風光類」更受大學生青睞,佔了66.78%, 「歷史人物類」則稍遜一籌,佔33.22%。

根據調查結果,大學生在選擇境外旅遊時,停留的時間比國內旅遊的時間更長。有58.7%的被訪者選擇停留10天以上,31.25%的被訪者選擇停留一周,而做3~5天的短途旅遊的僅佔6.78%。

「背包自助」和「交換游學」成為出境游最主要方式

在選擇境外旅遊的出行方式中,「交換游學」(37.66%)和「背包自助」(35.26%)成為最主要的兩種方式。而在選擇「背包自助」的人中,男生佔了55.45%,女生佔了44.55%;在選擇「交換游學」的人群中,男生佔了43.99%,女生佔了56.01%。由此可見,在選擇境外旅遊方式上,性別上存在有一定差異,男生更願意進行背包自助旅行,而女生則更偏向於通過交流或交換項目,邊學習邊旅遊。

在對阻礙境外旅遊因素的調查中,「交通費用高」(58.31%)成為首要阻礙因素,其次是「簽證困難」(44.89%)和「安全問題」(43%)。而「無信任旅行社」則是最小的因素,僅佔了22.9%,這說明大學生群體在選擇境外旅遊時,對旅行社的信任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青年是旅遊的主體參與人群,而大學生群體,又是其中最有活力與市場潛力的群體,全國大學生旅遊意向調查已經連續進行了3年,中國青年報社青年旅遊傳播研究院將每年持續進行這項調查,使旅遊主管部門及時了解、掌握該群體的旅遊意願、消費動態,為旅遊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觀的參考依據,對旅遊市場發展作出前瞻性判斷;使旅遊企業和旅遊目的地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定製出針對性強的旅遊產品;使青年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群體能在同一坐標系下,了解同齡人的喜好,為出遊提供很好的參照系。

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目的

1、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正迅速發展, 旅遊消費也在日益增加,出外旅遊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對寬松的時間,具有更多的冒險精神和追夢遐想。而且大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強、旅遊審美水平較高、 閑暇時間較多和潛力巨大的一個群體,在旅遊群體當中充當著旅遊生力軍的角色。

那麼大學生選擇旅遊的目的是什麼?旅遊消費方式又是怎樣的?影響他們作出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所以針對以上幾點問題,我做了相關調查。

2、目的

此次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當代大學生產生旅遊消費心理的動機以及旅遊消費行為方式,為了解大學生旅遊市場現狀提供直接有效的數據參考。

同時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現狀,並據此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大學生旅遊消費更加合理健康。

二、調查方法

1、時間:X年X月X日至X月X日

2、地點:XX市

三、調查對象

調研對象為易於接受新事物,興趣愛好廣泛,作息時間規律,對於網路有著高使用率,喜愛聊天交友的XX市XX名在校大學生。

四、調查過程

1、實施過程

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法。通過互聯網網站製作一份大學生旅遊消費行為調查問卷,利用QQ、朋友圈等社交軟體發布問卷網站鏈接,邀請在校大學生進行網上填寫問卷。經過為期四天的問卷調查,登錄問卷網站系統進行自動整合生成數據,然後對結果進行了一個數據收集。

2、調查內容

(一)調研結果及分析

(1)大學生旅遊目的地與時間

調查顯示,58%的大學生偏愛自然風景區,26%選擇繁華城市區和海濱城市區,15%的大學生旅遊目的地選擇民族風俗區;反而紅色旅遊革命區和高校校園不大受大學生的歡迎。這表明大學生更願意與大自然親近。

在對於時間的安排上,49%選擇寒暑假期出遊,27%選擇國家法定節假日出遊, 16%選擇平常的周末出遊,其他時間佔8%。選擇寒暑假期出遊的人多的原因可能是寒暑假的假期長,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分配,有利於旅遊後調整時間休息。其次則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出遊的人也較多,原因是節假日相對於平常的周末時間長,空閑時間較平時多。平常周末和其他時間選擇出遊較少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時間較短,沒有充分時間做好旅遊前的准備工作和旅行後的休息調整,不利於出遊,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留在家看電視看書而不外出旅遊;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課業比較重,一般會利用周末進行復習或預習新知識,還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或參加各種活動。

(2)大學生旅遊消費費用的來源及構成

調查顯示,高達74%的大學生外出旅遊消費的`費用來源於父母的支持,除此之外,38%的費用來源於平時生活費的積攢、兼職所得(26%)、其他來源(12%)等。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經濟尚不能獨立,旅遊費用的來源大多依靠於父母出資。少部分大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來賺取旅遊費用。

他們的消費水平整體不是太高,旅遊消費費用的構成經調查顯示為:交通(42%)、住宿(46%)、餐飲(74%)、景點門票(58%)、 購物(30%)、娛樂(24%)。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旅遊消費費用主要花費在吃、住和門票上,而購物和娛樂花費較低。出遊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開闊眼界、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親近大自然。

(3)大學生出遊的交通工具的選擇

調查顯示,大學生出遊選擇汽車(30%)和火車(56%)的較多。其餘交通工具如自行車(4%)、飛機(10%)則較少一些。按照大學生消費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飛機價格較貴,汽車適合短途旅行,價格適中。火車可以長途運輸且價格經濟實惠。

(二)大學生旅遊消費心理及行為分析

1、大學生自身個性因素 一般來說,具有外傾向個性的人性格開朗、活潑,容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對立性較強,旅遊需求比較廣泛,而且在旅遊中喜歡結識新的朋友與旅伴;而內傾向個性的人性格比較沉靜,做事謹慎,不愛交流,旅遊需求相對保守。

當代大學生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一個新群體,大部分受開放性文化知識的影響,性格屬於外向型或中間型的。

大多數大學生旅遊群體就其消費者主體而言,都是知識水平較高、思維活躍的群體,追求自由崇尚知識的特點突出,重視旅遊中的個性化與參與性,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方式不能滿足他們的旅遊要求。具有強烈的旅遊需求,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旅遊中注重的是一種經歷及旅遊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我滿足感,並且有尋求刺激,獲得知識,體驗新的環境特點。他們當中大多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嚮往自由,喜歡無拘無束,求知慾旺盛。這也就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願意走出校園去進行旅遊活動。

2、、資金因素

由於大學生還沒工作,經濟上不獨立,學費、生活費等主要來源於父母。大學生各自的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壞,就直接決定了他們旅遊消費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學生出遊的花費主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承受力。在大學生決定出遊時總會首先考慮價格,其消費主要以吃、住、行等基本消費為主。其他的消費需求相對較低。旅遊消費水平普遍較低。

3、社會安全因素

安全問題比其他層次遊客壓力更大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都已經是成年人,但由於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在入校前都是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之下成長起來的,社會閱歷少,再加上大學生生性好奇,喜歡冒險,在旅遊過程中會脫離團隊自己活動,危險性就大大的增加了。雖然是成年人,但是由於大學生特殊的身份,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必將涉及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層面,因而大學生旅遊時的安全問題比其他層次的遊客壓力更大。

4、旅遊需求方面

當代大學生的旅遊需要層次較低,談到對此次出遊的意義評價的時候,有的大學生認為出遊「有意義有價值」;有的同學認為此次出遊是「浪費時間、耗費精力」。相對於較高的滿意度,這似乎自相矛盾。但是,「對旅遊地滿意度高」不等同於「此次出遊有意義有價值」。大學生出遊動機主要集中在「休閑放鬆、擺脫乏味生活」,對出遊「滿意」是因為達到了「擺脫乏味生活」的目的,而並沒有從根本上滿足他們「求知、求所得」的深層次心理需求。因此,普遍感覺「出去樂一樂」並不是他們所認為的「有意義」。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大學生旅遊需要的層次關系時發現,當今大學生的旅遊需要仍徘徊在「社交的需要」層次,即擺脫孤獨、繁重、枯燥的學業生活。但在某種程度上,多年教育的結果又讓他們背上高層次需要的包袱,努力追求「尊重」「自我實現」,於是出現了調查結果中的「對旅遊地滿意度高」,「此次出遊意義不大」的矛盾現象。

5、朋友因素

大學生們都喜歡結伴和朋友一起出去旅遊,一來可以相互交流,增加感情,二來可以共同分享快樂,欣賞旅遊景觀的魅力所在;百分之一十五的人喜歡獨自旅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真正放鬆自己,感受自由;百分之五的人選擇旅行社組織的旅遊,這多為學校或班級組織的活動。

6、時間因素 大學生出遊時間相對集中,閑暇時間多,大多集中於寒暑假、五一、十一長假及雙休日,旅遊目的地大部分還僅僅是省內的旅遊景點,或是大家口中所經常說道的幾個出名的景點,

7、景點方面

大學生更偏重於自然景觀,他們傾向於與大自然的一種近距離的接觸;而對各地的民俗風情的喜愛也占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希望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習慣和自己的家鄉的差別,以此來開闊視野;對文物古跡的喜愛者佔到百分之四十這些人大多是歷史愛好者,對以前的文物、古跡比較感興趣;而只有少部分的大學生有去看人造景觀的想法。

8、旅遊花費 主要集中在旅遊交通費、餐飲費、門票費、住宿費以及買紀念品上。而出遊的花費也依據不同的旅遊點所花費的錢不經相同。同學們所接受的價格也有高有低,這些都要根據他們對是否值得來評價。但大學生在旅遊過程中的購物及娛樂花費都普遍不高。

五、調查結論

在旅遊業發展迅速的今天,具有旅遊意識的大學生群體,正因其對旅遊產品心理需求的同一性而慢慢形成一個 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旅遊市場。然而,由於大學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經濟等特點,使其旅遊消費行為呈現出和其它群體截然不同的特點。

作為當代大學生,作為消費者、旅遊者的我們要對旅遊消費行為有所認識與了解,它不僅是消費,不僅僅是享樂,也是無形之中的學習與長見識的新途徑。面對旅遊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應對策略,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和調整,不斷改進,使其更有利於大學生旅遊者的消費行為,服務於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及壯大,對大學生的旅遊給予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旅遊觀。

;

㈥ 不同階層幸福感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不同階層幸福感的調查報告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不同階層幸福感的調查報告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調查報告的目的,第二個就是描寫調查的具體過程和數據,第三個要描寫調查報告的結果和分析。
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一: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11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為地方兩會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准備:
為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系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為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為年齡在0-70周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群眾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眾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2015年7月15日----2015年8月31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
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1)被采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采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采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采訪者的家庭關系情況。
(5)被采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
度)
(6)被采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系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干凈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眾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個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著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還關系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系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群其幸福感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著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群眾中表示幸福的群眾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群眾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說0%的居民認為自己不幸福。
七.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乾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游戲。有些官員為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眾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布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眾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裡。
各級政府和領導者,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為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群眾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群眾能否能用上干凈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群眾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眾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准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為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八.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為了大眾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九.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才是一個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里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里,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在這里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里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諦!
幸福感的調查報告二: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近代化帶給我們的最大變化是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然而,與客觀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並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提高。
(二)研究內容
1、問卷設計
幸福感是一個內涵較為豐富的問題,影響幸福感的主要由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等方面。我們針對這幾個方面分別設計了若干個問題來體現影響國民幸福感的因素。
2、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對學生,事業青年,中老年,老年和女性分別調查幸福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
(2)問卷發放和回收過程。共制50份問卷,回收34份
(3)研究方法。製成圖表分析和百分比分析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二、關於居民幸福感調查的概述
(一)幸福與幸福感
幸福有很多現實意義,但就回答什麼是幸福,有很多現實問題:法國作家羅曼提出來:「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要是真的統計起來,不要說對「靈魂」、「香味」這些抽象的概念無從下手,即便是「你幸福嗎」、「你有多幸福」這類問題,也讓很多人無法回答。
幸福是相似的,工作穩定、收入高、各項福利有保障,這些都是幸福的物質保障;家庭和諧、和睦是幸福的精神保障。即便是如此,幸福的人中也有不幸福的一面,比如碰到感情挫折,可能就覺得不幸福,而更重要的是,幸福只是一種感覺,它是波動的。
(二)對待幸福的態度
沒有幸福能一夜之間就降臨。而人們更多的是希望幸福如同春雨一般,潤物無聲,生活每年都有新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領域許多重大民生問題剛剛破題。如醫療、教育、生態等問題,都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會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三、關於居民幸福感的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一)在被調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4.7%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最高,約佔六成,為35.3%,兩項相加為50%;
有20.6%的人做了說不清的選擇,20.6%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傾向於不幸福回答的比例為8.8%。
從性別來看,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這與國外的許多研究結果一致。
從學歷水平看,大學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最高,17%的感到非常幸福,61%的人感到比較幸福;職業高中、中專或技校學歷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為13%,回答「比較幸福」的比例為56%。
從不同年齡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歲組,最低的為31-40歲組和41-50歲組。此外,30歲以下的青年人傾向於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歲以上的被調查者中無人認為自己「不幸福」。
(二)首先,幸福指數標志著我國社會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歷史階段,這一階段的突出特徵是:社會財富的積累已經使大多數民眾擺脫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約,民眾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成為可能。從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到全面提升生活質量,開始成為多數民眾的一種客觀需求,也開始成為社會宏觀決策現實的目標。其次,它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開始關注包括幸福指數在內的人文社會環境指標,強調社會個體的內在體驗和感受對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意義,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重新審視以往社會發展指標的必然結果,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最後,它與社會決策者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決定了黨在政策選擇上必然把為民眾謀幸福、為民眾提供盡可能優越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作為所遵循的價值標准。
(三)國家在越來越注重人文因素的健康發展,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_同志所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
四、相關成因的討論或措施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餘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過修摻著洗衣粉放煉內心、減少慾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通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20__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他把那121人的聯系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據。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幸福是有波動的,制一種身心愉悅的狀態,懂得滿足才有真正的幸福。


大學生幸福感的調查報告三:
一、前言
(一)調查原因:
追求幸福是人們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隨著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幸福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因而對大學生幸福感話題的調查應成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幸福觀,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是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內涵。為了了解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態,我們組對不同省份、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通過對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況的了解,提出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的建議,是我們的的大學生幸福更強。
(二)調查對象:來自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省份的大學生
(三)調查方式:由於條件限制,我們組採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均採用選擇題的形式,分為多選題和單選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收回的有效問卷91份
(四)調查內容:大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對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對提升幸福感的看法等等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幸福生活的理解
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們幸福觀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問題,對該問題的回答往往決定了幸福觀中其它問題的看法。在「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問卷調查中,被試者通過羅列方式回答問題,得到認識,從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健康的身體,學業上的成功、豐厚的物質條件、能和自己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受到尊重與理解、無拘束的心靈世界等都是重要的的指標,百分數分別為86.81%、64.84%、60.44%、74.73%、74.74%、63.74%。可見,大多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是積極的、向上的,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學習,大學生都能普遍理解到幸福的真諦,追求幸福,是每個大學生都為之努力的動力。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至關重要。數據詳細參見下圖:
(二)大學生總體幸福感
1.對於「你幸福嗎」這個問題,調查中有55%左右的同學認為自己很幸福,也有44%的同學認為自己偶爾幸福偶爾不幸福,只有1%的同學認為自己不幸福,由此可見現在大學生的幸福感還是很強的。
2.關於大家認為什麼樣的人最幸福的問題,64%的同學認為是身邊的普通人,13%的同學認為是父母他們那一輩人,當然,也有23%左右的人認為是明星或者社會名人,因此我們也分析出大多數同學的現實感很強,能關注周圍的生活,也有些
同學不怎麼知足常樂,以為光鮮亮麗的明星才是幸福。
(三)大學生認為對幸福感有影響的要素
1.金錢仍與幸福感密切相關
如表所示,認為幸福與金錢有很必要的關系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13.19%,認為幸福與金錢有一定關系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76.92%,認為幸福與金錢毫無關系的人數僅占調查人數的1.1%。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學生中認為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比列只佔了小部分,可以觀察出,當今大學生對「金錢」的理解還是比較客觀和理性的。
2.學習生涯教育對幸福有重要影響
如表所示,認為學習生涯教育對幸福有一般影響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
31.87%,認為學習生涯教育對幸福有很大影響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64.84%,僅有3.3%的人認為學習生涯教育對幸福沒有影響。
教育對於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有重要作用。擁有一個正確的幸福觀對獲得幸福有著重要導向作用。由此,可觀察得到大學生對教育的重視與肯定。
3.幸福影響因素多元化
調查中,我們設置了多項選擇題,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幾乎每一個選項,都超過了50人選擇,是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可見當代大學生們對幸福的追求與感受並不是單單倚重某一個的要素,展現出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成熟客觀。
三、建議
(一)從學校教育來看
1.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人是幸福的本質
2.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系。
3.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與創造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系,使個人需要自覺的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系,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樹立目標,堅定信心。
4.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戰勝挫折,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與機會。
6.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的和行為與社會規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已在業餘生活中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校園文化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潛能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7.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繫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的順應社會發展。
(二)從大學生自身來看
1.大學生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

㈦ 求一篇思想與幸福的調查報告 2000字左右

一、調查背景
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文化因素如教育程度、價值觀念、傳統習慣、個人思想道德水平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國家政治政策等。
現在的大學生代表著今後社會發展趨勢,他們的思想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改變,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了解大學生的思想。今天我就以學員幸福指數為主題展開調查,可以使我們全面了解學員目前的生活狀況並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加以調整,使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1、調查時間:2011年7月---9月
2、調查對象: 當代大學生
3、調查方法:以訪談形式調查西法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總體的滿意度和自己認為的幸福程度。
三、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還是幸福的,主要對國家制度和對生活水平等上面,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目前的形勢還是樂觀的。但是也是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不夠幸福,他們的主要集中在對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的壓力。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大學生是學生與社會人的過渡,所以他們最能代表大眾人的思想,更具有說服力。對於那些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我們應該給予幫助,讓每個人都能夠幸福快樂的成長。
(一)社會關系
訪談結果說明84%的同學對於社會關系比較滿意,看來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必須時刻保持他人的協調(如服從他人的需要和期望),這有利於使他們體驗到更高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對於大學生而言,主要的社會關系是影響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與家庭、戀愛和室友的相關更為顯著。
(二)經濟狀況
有80% 的同學對於經濟狀況與幸福感的關系一直存在著爭論,認為收入與幸福並不成正比。有研究認為,收入與幸福感呈正相關。另外的研究認為,收入僅在非常貧窮時有影響,一旦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經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得影響就很小了。
(三)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90%的同學認為,目前的狀況比較滿意。各種生活事件都沒有對學生產生明顯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於幸福感更多的採取「未來取向」而不是「過去取向」的樂觀態度。但有70%的學生對目前的社會風氣感到悲哀。大學生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群,思想覺悟一般比較高,所以對社會的不良風氣會有更多的感慨和氣氛,這一感覺會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四)大學生自身的心理調節
65%的同學認為其實幸福感只有一部分是外界條件所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調節問題。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是好是壞要看我們是積極或者消極的態度。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如果抱著消極的心態你肯定會被它嚇到,然後憂郁不幸福:但是如果持著積極地心態你會感覺壓力大更有挑戰性,相信自己能很好的應對一切,那麼會更有力量更有活力,心情會更加振奮更幸福。
四、對提高電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建議
從個體自身和外部環境條件考慮,可從內外兩個方面來提高幸福感。
(一)個體自身
對於電大學生自身來說,由於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高相關,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評價的方式來提高主觀幸福感。因為歸因方式、自我價值感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影響自尊的高低,所以要培養高自尊感就應該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1、由消極的歸因方式轉變為積極的歸因方式,所謂積極的歸因方式是指將行為的成功歸為內部可控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而將行為的失敗歸為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例如,運氣,任務難度等。
2、提高自我價值感,具體的做法是給自己設定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目標,通過完成這些目標來培養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從而樂納自己,正確的評價自己。
3、糾正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模式,部分個體之所以存在消極的自我暗示,其原因是片面的誇大了外部條件的困難性,同時貶低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通過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內部可利用的資源來克服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
(二)外部環境條件
從社會因素,尤其是電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來看,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
1、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幫助電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從而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實際結合起來。
2、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電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盡可能多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拓視野,同時也為電大學生提供求職、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電大學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環境育人,從而為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
3、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發揮班集體的積極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於電大學生來講,班集體是電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對內向性格的學生引導其進行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僅會提高電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於提高電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總之,從電大學生自身而言,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斗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准,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㈧ 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人際關系因素和人格因素。

1、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影響情感維度,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重要因素。當大學生被人誤解或錯怪、受人歧視冷遇、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當眾丟面子及被家庭施加壓力時,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減少、消極情感增加。尤其在積極情感中,人際關系對積極情感的影響比其它因素都要重要。

2、人格因素

人格是成人獨特的性格反應傾向,既表現生物的特質,又有後天習得的成分。情緒內外向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產生影響,大學生性格外向,喜好交際,嚮往富於變化或有挑戰的生活,他們更易體驗幸福的感覺,產生積極情感。

與之相反,內向的大學生不喜歡刺激,嚮往平靜、有秩序的生活,富於內省,他們對幸福的體驗較少,產生的積極情感也比較少。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無論是物質的滿足還是父母的關愛,他們都應該是很幸福的。然而,大學生的幸福感並沒有預想的那麼高。

國內許多研究者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例如,謝敏芳、李黎以紹興地區大學生為被試,其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略高於中等水平。

鄭雪、嚴標賓以廣州地區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較高,但也只是略高於中等水平;從整體上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並不是很強烈、很明顯。

㈨ 家庭收入與支出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調查報告的格式
1、概念與特點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後,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匯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
調查報告有以下幾個特點:
寫實性。調查報告是在佔有大量現實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用敘述性的語言實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觀事物。充分了解實情和全面掌握真實可靠的素材是寫好調查報告的基礎。
針對性。調查報告一般有比較明確的意向,相關的調查取證都是針對和圍繞某一綜合性或是專題性問題展開的。所以,調查報告反映的問題集中而有深度。
邏輯性。調查報告離不開確鑿的事實,但又不是材料的機械堆砌,而是對核實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
2、分類
調查報告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情況調查報告。是比較系統地反映本地區、本單位基本情況的一種調查報告。這種調查報告平方根是為了弄清情況,供決策者使用。
典型經驗調查報告。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總結工作中出現的新經驗,從而指導和推動某方面工作的一種調查報告。
問題調查報告。是針對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專項調查,澄清事實真相,判明問題的原因和性質,確定造成的危害,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建議,為問題的最後處理提供依據,也為其他有關方面提供參考和借鑒的一種調查報告。
3、寫法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於「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范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調查報告是通過對典型的問題、情況、事件的深入調查,經過分析、綜合,從而揭示出其本質或客觀規律的書面報告。
調查報告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論理性、典型性和時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向,對於解決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調查報告可分為:基本情況調查報告、典型經濟調查報告、新生事物調查報告、揭露問題調查報告。

㈩ 幸福感的構成,影響因素是什麼

幸福指數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學源自快樂論和實現論,在心理學則表現為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三種形態,在40年發展中經歷了調查比較、理論解釋、測量發展、社會應用4個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後,幸福指數成為關注的中心,表現出宏觀國家幸福指數、中觀社會學幸福指數和微觀心理學幸福感模式,現代幸福學相關研究將創造一個幸福的世界。

基於不同快樂論與實現論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現代幸福感的概念與定義上顯示出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兩種不同走向,並且由此導致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研究思想、技術體系、關注內容等方面眾多差異與沖突。

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的哲學背景。現代幸福感研究的概念體系隱含著不同的哲學觀點。主觀幸福感的哲學基礎是快樂論,心理幸福感的哲學背景是實現論。因此,對幸福感理解存在分歧,在主觀幸福感看來,快樂就是幸福,而實現論者更為關注自我實現與人生意義。

隨著收入的增多,幸福感越強,當收入增長到一定數量以後,影響就不大了。這個拐點可以從周圍人的相對比較中的出來,每個人都不一樣。個體與家庭的緊密型,家庭年人均收入在某種程度上比個人收入更有意義。

啟發:收入增長到一定數量以後,錢再多也沒意思了,保持社會同等速度的增長就好,可以往其它方面發展。

外向型人格的主觀幸福感更強一點,因為他們對積極情感更加敏感。而神經質的人對消極情感更加敏銳。

無論哪一種人格,個人的幸福體驗是比較穩定的,因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比較穩定的。生活事件可以導致人們的情感上下波動,但是總是會回歸到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基線。就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一樣,情緒圍繞核心幸福上下波動。

例外:青少年的性格還未穩定,所以不同時期對待同一事件的體驗可能完全不同。

啟發:培養對積極情感的敏銳,但對於成年人來講人格的變化比較困難了。也有例外。重點在青少年時期。

教育具有社會變遷功能和社會流動功能,通過良好的教育,能夠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上比未受到教育的人更有優勢,未來,教育越來越成為社會流動的閘門,優質的教育能夠帶來良好的職業和機會,總體上來看,與收入呈正相關。另外,教育能夠改造身心,能夠影響對幸福感的判斷。

結論: 總體上, 享受的教育越優質,越幸福。

例外:學歷過低的人期望不高,主觀幸福感反而比高中學歷的會高一些。還比如認識到世界以後,反而越悲觀,這個和人的價值觀有一定關系。

根據時代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曲線和走勢 。總體上90、00後的一代,中國國立走強,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幸福感相對來說會越來越好。

例外:隨著改革的進行,一批舊的人群的利益被切割,這部分人的社會幸福感應該會越來越弱。

時代總是在變化的,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幸福體驗也是不同的。年齡無法改變。反思過去,規劃未來,做好當下就好了。

總體上:單身與結婚人士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幸福感有所區別。集體主義環境下,單身人群的幸福感比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弱(這兩類人群之間產生了幸福裂谷);然而,個體主義環境下,單身人群與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差異有所減小(幸福裂谷得以縮小)。

個體上:與婚姻質量、周圍婚姻美滿程度相關。

結論:對個人而言,總體上結婚比未婚在家庭和工作滿意度上會更好,其它方面沒有顯著差別。總體幸福感能好多少,最後還得看婚姻質量了。

例外:走入錯誤的婚姻。

個體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正相關的。

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在不同環境下,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同。

對大學生來講:異性朋友的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非常大,另外,家庭關系、室友關系、朋友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此減弱。

對養老院的老人來講:老人間的幫助和養老院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影響較大,而子女和護理人員的影響較小。另外,老人們的精神需求更重於物質需要,所以情感支持比經濟支持更能促進老人的精神健康。

不同方式的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大小依次是:情感支持、咨詢支持、工具支持(錢財等物質)。

情感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最大。過多的經濟支持對主觀幸福感有負面影響,不能給予過多。

以上內容是研究者根據宏觀數據分析出來的一些規律,滿足群體特徵,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也會有些特定情境下的例外,所以供大家參考。

閱讀全文

與幸福感的調查背景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六十年代婚姻怎麼樣 瀏覽:208
企事業單位福利一年不能超過多少 瀏覽:298
美女你怎麼天天不開心呢 瀏覽:241
東北求婚姻事業去哪裡拜 瀏覽:244
在農村的你有哪些幸福的瞬間 瀏覽:895
韓劇美女整容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605
如何讓孩子健康度夏不遭罪 瀏覽:85
電腦怎麼檢測健康 瀏覽:736
武漢事業單位考試可以考到多少歲 瀏覽:8
如何申訴無效婚姻 瀏覽:284
王俊凱拍過的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5
你知道愛國民眾抗日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7
愛情1529是什麼意思 瀏覽:122
qq成就了多少人的愛情感悟 瀏覽:176
高明的男人怎麼挽救婚姻 瀏覽:381
成都美女用什麼遮顏液好 瀏覽:211
愛情在哪裡視頻 瀏覽:722
幸福是什麼視頻董卿 瀏覽:936
歐洲美國中國經濟增長分別是多少 瀏覽:729
兩邊在的婚姻離婚怎麼離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