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使幼兒教育促進兒童幸福

如何使幼兒教育促進兒童幸福

發布時間:2022-10-07 00:43:26

Ⅰ 幼兒教育怎樣才能讓幼兒感到幸福

對於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成人來說,了解兒童的需求和興趣,了解兒童精神世界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並為之提供適宜而非奢侈的條件,才能使兒童獲得真正的幸福。
兒童的幸福是與兒童精神世界的成長聯系在一起的。
一切有利於兒童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一切與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一致的活動,都可能帶給兒童極大的幸福。
一切違抗兒童成長內在力量的、外在強加的活動對兒童來說均無幸福可言。

Ⅱ 淺談幼兒教育與幼兒幸福

誰都不會否認,幼兒教育應該給幼兒以知識,應該發展幼兒的能力,應該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我認為這還不夠,幼兒教育還應讓幼兒感受到幸福。並且,我堅信,幼兒有沒有獲得幸福,是衡量幼兒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標准。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作一種理論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人類的一切奮斗都指向最終的幸福。幸福是主體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同人生的內在生命力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與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種外在的恩賜,幸福也不等同於物慾享受。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機體在生長發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長。兒童來到人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入如蒙台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期。這個時期,不同於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於日後的成人生活階段。蒙台梭利認為,「生活最重要的時期並非大學時代,而是人生之初,即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正是人的潛能,其最偉大的工具,本身開始形成之時。不僅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兒童開始心理建構的工作。這種工作,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許的確不能缺少成人的協助,但兒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長大成人。「兒童並非毫無能力,並非須事事依賴成人,好似一隻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兒童『創造』了人,沒有一個人不是從曾經經歷過的兒童時代的創造而長大成人的。」「是兒童自己從周圍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兒童用這些材料造就未來的人。」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創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原動力。對於兒童來說,不受任何阻礙地投入到自己的創造活動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把兒童在其內在的巨大潛能指引下的創造、建構活動,看作是對整個人類的建構和完善,是人類邁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創造了人類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類所幸具有一切。」對兒童而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過程,只有當兒童的精神建構活動不斷受到成人的無理阻擋的時候是例外。總之,兒童的幸福是與兒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長聯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於兒童精神世界成長的活動,一切與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一致的活動都有可能給兒童帶來幸福。一切違抗兒童成長內在力量的、外在強加的 活動對兒童來說均無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須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種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內藏。所謂真正的愉快是指這種感受是發自兒童內心的,是與其成長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發兒童不斷地創造、探究和成長。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當的物慾、無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與幸福無關。

2.幸福為什麼與部分幼兒失之交臂現實生活是否讓幼兒感受到了幸福?這個問題涉及到影響幼兒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無法對這個問題作全面深入的討論,而只從幸福為何遠離幼兒、至少是部分幼兒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討論。

首先,我要認定的一點是,許多兒童感受到了幸福,他們生活在幸福中,並為了幸福而生活著。同時,我也斷定,還有許多兒童並沒有真正地體驗到幸福,或者沒有充分地體驗到幸福。兒童有沒有體驗到幸福,不是憑成人去問兒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斷定的。這需要了解兒童的現實生活,了解兒童的真實感受,要從兒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長的歷程中辨析兒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為什麼有那麼多幼教專業人士在吶喊「發展兒童的主體性,進行主體性教育」?為什麼會在我們的兒童教育領域中出現「愉快教育」的術語?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甚至某些教育理論中,兒童沒有主體性體現,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兒童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到真正的愉快。進而可以說,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並沒有與兒童內在的不斷萌發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並非所有的兒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會、家長及教師應為兒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這是一切真正關心兒童健康成長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那麼,在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下,幸福是如何與兒童至少部分兒童失之交臂的呢?首先,幸福觀的偏差。教師尤其是家長,經常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生活條件的優裕,等同於成人為兒童創設的各種成人認為十分優越的條件。

不可否認,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確是影響人生幸福的一個方面,但這僅僅是外在的方面,物質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兒童同樣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質條件是兒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物質條件越豐富,就越幸福。對有的兒童來說,各種圖書的確會給他帶來內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兒童在眾多的圖書面前無所適從,茫然失措,圖書並沒有給他帶來積極的感受。同樣,有的兒童在鋼琴面前積極而興奮,樂此不疲;但也有的兒童見了鋼琴就煩躁不安。成人經常為兒童在不斷豐富了的生活中沒有感到幸福或沒有出現成人期待的結果而苦惱,這是一種偏差了的幸福觀導致的苦惱。這種苦惱的背後,是兒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於被迫順從而帶來的苦難。因此,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個體所從事的活動、所獲得的體驗與其生命成長尤其是內在精神成長取得一致,內在的生命潛能得以不斷激發時,個體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對於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成人來說,了解兒童,了解兒童的需要和興趣,了解兒童精神世界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就是「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教師和家長「必須遵循這些法則而行動,因為它們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權利,」並為兒童的成長、為兒童生命法則的展開提供適宜的而非奢侈的條件。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觀偏差方面,還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經常誤把兒童的「高興」、「愉快」當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動中刻意去追求這種『高興」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經常能聽家長們廉價的許諾;在幼兒園,經常能看到教師以本應屬於兒童自身權利之一的游戲作為幼兒學習的獎賞,經常聽到教師在要求兒童「高興地」說和「高興地」唱。其實,在這種要求下,兒童臉上擠出來的「笑容」是短暫而廉價的,也是轉眼即逝的。那並不是真正的高興和愉快,因為它們並不是發自兒童內心,並不是建立在兒童對學習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的,兒童的內在需要並沒有真正參與其中。

其次,對個體需要認識的偏差。個體能否真正體驗到幸福,關鍵在於當前的活動是否與個體的需要或興趣協調一致。在現實生活中,成人經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強加給兒童。有的成人以為,自己需要的,兒童也一定需要。其實,兒童與成人處於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兒童在生命法則展開的過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興趣。盧梭在其經典名著《愛彌兒》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個成年人確實必須知道許多對兒童似乎無用的東西。可是,成人所應當知道的一切,難道兒童都該學、都能學嗎?把做兒童時用得著的東西教給兒童,你可以見到那已是很夠他忙的了。為什麼要叫他去求那也許終生都用不著的學問,而忽略那些足以滿足他現時需要的學問呢?盧梭提出的問題,其實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斷擴展,在每周五天工作制下,還有許多兒童在並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對他們來說不存在雙休日);幼兒園課程內容不斷超載,人們只知道往幼兒園課程里不停地添加內容,從沒有想到兒童的發展是否真正需要這些內容,也從不考慮是否要從現有的課程中減去些什麼、課程的內容對兒童是否適合。人們要在幼兒園課程中注入成人自己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而需要學習的內容。但兒童不是成人,兒童的生活不同於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兒童世界的主要特質,不是什麼與外界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兒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靈的迫切需要,卻被忽視了。在兒童心靈里活著的人依然被壓抑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解放兒童。要知道,兒童自有其特殊需要,無視這些需要,就是無視兒童的幸福。

最後,對兒童學習認識的偏差。兒童是怎麼學習的?3~6歲的幼兒是怎麼學習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幼兒的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是同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兒學習的內容,也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因此,除了集體教學活動以外,在幼兒園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如飲食、勞動、游戲、散步、衛生等等都是幼兒的學習活動,也都是幼兒的學習內容。幼兒學習這些內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靜聽,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果缺少了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學習,這是現代兒童心理發展理論所明示的。而現實是,幼兒經常地被安置在一個需要端正靜坐的環境里。在某些幼兒園,幼兒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的手被要求擺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幼兒在動作中學習。但幼兒動作被控制了,難道不影響幼兒動腦嗎?兒童需要活動。蒙台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這一點:「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如果我們給他這個活動場地,我們將會看到,這些從來不能滿足的使人苦惱的小孩現在轉變成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壞者變成他周圍器物的最熱心的保護者。一個行動和活動雜亂無章的吵鬧喧嚷的孩子,轉變成為一個精神寧靜、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見,活動對於幼兒是多麼的重要,活動又是多麼有效地在改變幼兒。是兒童的生命潛能作用影響著 活動的時長及活動的性質和質量,並使兒童在重復有變化的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兒童的幸福與成人的作為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成人的干預使兒童沒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我們也可以認定,成人的努力──朝著兒童生命潛能成長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兒童更好地擁有幸福。我認為,幸福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這是因為:一方面,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智慧性的文明事業,它是人類幸福的有機構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類包括兒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類幸福的光輝映照下的偉大工程,而幼兒教育是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兒正是由於接受了教育,才促進了身體、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並創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應包容幸福。當然,全麵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現代心理科學、教育科學而實施的教育,是確實有助於兒童生命潛能發展的教育,即科學的教育。科學的兒童教育,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兒童的幸福;科學的兒童教育,其內容和過程應該能夠激起兒童的幸福感受,讓兒童感到滿足和興奮。使兒童教育充滿幸福的關鍵在於「在兒童教育中運用隱藏在兒童內心深處的那些力量」,這「不僅可能,而且必須這樣做」。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只有這樣,兒童教育才可能與兒童的興趣與需要聯系起來,與兒童的發展聯系起來,最終與兒童的幸福聯系起來。為此,我們熱切地呼籲,兒童教育工作者切實地關注兒童的幸福吧,兒童今天的幸福,就是人類未來的幸福。

Ⅲ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孩子的幸福感離不開家長的培養,而孩子感到幸福後對他的學習、身體健康都起著良好的作用,而如何培育孩子幸福感就是家長們需要重視的了,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1

興趣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當一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就願意嘗試不同的方法,也願意堅持不懈,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想法和方法。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就容易以交差為目的,缺乏創新的動機。鼓勵孩子做感興趣的、有價值的事,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非常重要。

但是創造力不僅需要興趣,還需要其他素質。例如,遇到挫折時是否能夠堅持下來,是否有比較長遠的目標,是否能把興趣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是否有冒險精神,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看法等等,這些屬於「創造性人格」的范疇。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發現他的興趣點之間有關聯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第一步就是去發現他們的興趣點。不過,孩子們的興趣經常發生變化,這與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家長要做的是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建議。中國的家長有望子成龍的沖動,一般表現在期望孩子成績優異上,如果轉而放在期望孩子有創造力上,對孩子也是一種壓力。我覺得孩子的生活最後還是由他們自己選擇的。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方面,家長要做到什麼程度呢?家長和教師是不是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天賦發展?這是很多家長焦慮的地方。其實,在培養孩子的天賦方面,只有少數幾種職業與家長的努力有一定的關系。比如,音樂演奏,這方面的天才都要經過嚴格甚至嚴酷的訓練。但是,大多數在其他領域有創造力的人,家長和教師通常只是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而已。

培養與發展孩子創造力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創造力的發展上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是3~6歲的幼兒園階段,這是最早有記憶的時間段。

這段時間里,孩子們喜歡接觸大自然,喜歡自己去探索。但是,通常他們是在幼兒園里度過,幼兒園的教學和時間都比較刻板,讓孩子們主動探索的時間其實是很少的。

第二個是青春期的時候(大約12歲~17歲)

這時候,孩子對各種學科的知識都產生了興趣,有主動學習的沖動。但是義務教育的各種考試反而阻礙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

家長在這些階段能做的事,就是緩和學校教育對創造力的不良影響。尤其是那些成績並不優異,但卻有自己的志趣的孩子,家長應該幫他們擺脫自卑感,鼓勵他們走自己的路。

成年之後,人的創造力還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這時家長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了。

在課余興趣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2

讓你自己快樂

這絕對不是自私,你有多麼幸福快樂將極大地影響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樂。

很多調查都驗證了媽媽的抑鬱情緒與孩子的「負面成長」(例如情緒問題以及行為失常等)之間存在著毋庸置疑的關聯。

父母對孩子這種影響不能僅僅歸結於基因。研究發現,快樂開朗的父母從統計學上來看,的確更有可能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但是並沒有發現明確的與基因有關的因素。

所以,要想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第一步應該做什麼?也許是你每周花一些時間和朋友聚會玩樂。

因為開懷大笑是有傳染性的,和朋友外出聚會能夠讓你多多大笑,即便你不大笑也能讓你快樂起來。神經科學家確信,聽到他人的大笑聲能觸發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從而使聽者感覺到就像他們自己在大笑那樣心情愉快。

教孩子培育人際關系

不會有任何一個成年人否認人際關系有多麼重要-但是有多少家長會花時間耐心地教導孩子如何與他人建立和保持關系呢?

這不僅僅是培養重要的社交技巧,讓孩子成為更受歡迎的人,眾多調查顯示,它還能帶來讓孩子感到更加幸福快樂的長遠效應。

醫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針對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治療實驗,他們訓練這些神經系統嚴重癱瘓的病人每個月花15分鍾通過電話與其他同症病人進行交流,表達對彼此的同情心和無條件的積極評價。堅持這樣做兩年之後,發現這些病人在自信心、自尊心、抗抑鬱、以及幸福感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期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完美

這是給追求完美的直升機父母和虎媽的特別建議。

那些過度強調成績的父母很可能會致使孩子陷入比同齡人更深重的抑鬱、焦慮等不良行為。

各界的調研結果都非常一致:必須贊揚努力,而不是天賦。

享譽業界的斯坦福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一直被表揚智商「聰明」的孩子都會傾向於選擇更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不願意冒著可能會犯錯、進而失去他們「聰明」標簽的風險。而另一方面,超過90%的習慣被表揚其努力(擁有成長性思維模式)的孩子,會傾向於選擇更困難的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是因為,當我們表揚成績背後的努力和艱苦付出,孩子們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而在不斷的努力和挑戰中,孩子們將能獲得更多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這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教導孩子樂觀

想要避免和一個陰沉乖戾的青春期孩子打交道?那麼就要從小教導他們從光明的一面看待問題。

調查發現,10歲時就已經被成功教導、善於用積極樂觀的一面思考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孩子,其中至少半數在青春期時不會陷入抑鬱等心理問題。

簡而言之:樂觀是如此貼近幸福快樂,以至於兩者實際上可以互相換算。

Christine Carter博士比較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然後發現樂觀主義者:

在學校、職場和競技運動中更加成功

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

對婚姻的滿意度更高

很少遭遇抑鬱和焦慮

教導孩子情商

幸福感歸屬於情商,情商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管理情緒的能力、社交能力、處理沮喪和挫折感的能力等,自然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

情商是一種技巧,而非天生的特質。如果你認為孩子能天然地管理他們的情緒,任由他們自己發展情商,那麼恐怕結果是不會理想的。

訓練孩子的自製力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自製力比智商更能准確地預言孩子未來人生的成功、以及幾乎其他的一切。

這就是從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得到的啟示。能夠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比起抵受不住誘惑的孩子,在多年以後會生活得更好、並且更幸福快樂。

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學齡前孩子(即在實驗中等待2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來看,學習成績更好、社交能力更強、也能更好地應對挫折感和壓力、以及有勇氣承擔起更重大的社會責任。總之,自製力不僅能讓孩子在學習成績和社交上獲得成功,還能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教導和訓練孩子的自製力呢?可以從幫助孩子學習抵禦誘惑開始。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玩耍時間

現今,有很多幸福感的訓練課程倡導正念和冥想練習,這兩者都非常有效。但是讓孩子們有規律地做這些練習,是相當困難的。那麼,什麼方法同樣有效且能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呢?

那就是:無計劃的'由孩子自發主導的自由玩耍

因為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候,他們體驗到的正是正念練習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完全享受當下。

然而,現在的孩子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由玩耍的時間,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據調查,與20前年相比,美國孩子們每周已經減少了8個小時的自由玩耍時間。

自由玩耍並不意味著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無意義。對孩子來說,玩是極為重要的成長與學習的方式。

調查發現,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時間的大幅喪失,會延緩孩子的認知發育和情商發育。事實上,自由玩耍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和無意義的,它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智力、身體、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全面健康的發展(這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幾個孩子在一起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更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群體中發揮作用、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以及如何表達自己。

這沒有嚴格的操作規則或規范,只需要允許孩子更多的時間去自由玩耍就可以了。

配置利於幸福感教育的周邊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深受環境的影響,當不良環境持續影響孩子時,你對孩子的教導可能會事倍功半。

想要管理孩子的周邊環境,從而讓你的幸福感教育獲得最大的成效,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那就是:少看電視。

社會學家在調查中發現:在幸福感和少看電視之間有著顯著的強大的關聯,快樂的人比起不快樂的人,看電視的時間明顯少很多。還沒有清晰的研究成果來解釋其背後的原因,也許是電視讓人們變得更不快樂,亦或是因為不快樂所以才要看更多的電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看電視的確存在其他許多更有效的活動能幫助孩子成長為幸福快樂的成年人,比如自由玩耍、運動、冥想。如果孩子沉溺於看電視,那麼他們花費於其他更能培養幸福感的活動上的時間就相應變少了。

全家人一起吃晚餐

有時候科學只是證實了我們祖祖輩輩都遵循的一些傳統的確是真理。是的,家庭聚餐絕對重要。

這個簡單的傳統習俗能幫助塑造更棒的孩子以及讓他們更有幸福感。

研究顯示,那些和家庭成員規律地進行家庭晚餐的孩子,擁有更穩定的情緒,更少沉溺酗酒等不良行為,成績更好,並且更少罹患憂鬱症等心理問題,這點在青春期女孩身上格外明顯。他們也更少發生肥胖或飲食紊亂。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准備,堅持每日家庭聚餐甚至比和孩子一起閱讀更為有效。

幫助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

上面講了那麼多方法,可能你會覺得養育一個幸福快樂的孩子真心不容易,然而如果能讓孩子養成「感受幸福」的習慣,那麼一切就都變得輕而易舉了。

Ⅳ 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作為家長怎麼教育才能養出一個幸福且自信的孩子

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作為家長教育才能養出一個幸福且自信的孩子:教導孩子接受並認同自己,家長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持續教導孩子接受並認同自己,培養孩子「自我肯定」觀念,讓兒童漸漸地建立自信,認同自身價值。爸爸媽媽要記住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個人優點,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們,讓她們不斷發展個人優點,幫助其創建平穩的信心,隨後引導他們試著大量自己想做的事,在別的行業突破自我。那樣孩子才能在不斷發展活動的主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努力方向。

Ⅳ 解讀幼兒教育與幼兒幸福

幼兒教育應該給幼兒以知識,應該發展幼兒的能力,應該激發幼兒積極的情感讓幼兒感受到幸福。並把幼兒有沒有獲得幸福做為衡量幼兒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標准。

一、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 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人類的一切奮斗都指向最終的幸福。是一切與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因此,幸福不是一種外在的恩賜,幸福也不等同於物質享受。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機體在生長發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長。兒童來到人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入如蒙台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把兒童在其內在的巨大潛能指引下的創造、建構活動,看作是對整個人類的建構和完善,是人類邁向真正自由和幸福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對兒童而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過程,只有當兒童的精神建構活動不斷受到成人的無理阻擋的時候是例外。

二、幸福為什麼與部分幼兒失之交臂 現實生活是否讓幼兒感受到了幸福?這個問題涉及到影響幼兒生活的所有方面。

首先,對個體需要認識的偏差。個體能否真正體驗到幸福,關鍵在於當前的活動是否與個體的需要或興趣協調一致。在現實生活中,成人經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強加給兒童。有的成人認為,自己需要的,兒童也一定需要。其實,兒童與成人處於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兒童在生命法則展開的過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興趣。盧梭提出的問題,其實在今天的兒童教育中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兒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靈的迫切需要,卻被忽視了。在兒童心靈里活著的人依然被壓抑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解放兒童。要知道,兒童自有其特殊需要,無視這些需要,就是無視兒童的幸福。

其次,對兒童學習認識的偏差。幼兒的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生的學習,幼兒的學習是同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除了集體教學活動以外,在幼兒園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如飲食、勞動、游戲、散步、衛生等等都是幼兒的學習活動,也都是幼兒的學習內容。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靜聽,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學習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果缺少了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學習.而現實是,幼兒經常被安置在一個需要端正靜坐的環境里。在某些幼兒園,幼兒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的手被要求擺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對幼兒而言,動作就是思維,幼兒在動作中學習。但幼兒動作被控制了,難道不影響幼兒動腦嗎?兒童需要活動。蒙台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這一點:「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如果我們給他這個活動場地,我們將會看到,這些從來不能滿足的使人苦惱的小孩現在轉變成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壞者變成他周圍器物的最熱心的保護者。一個行動和活動雜亂無章的吵鬧喧嚷的孩子,轉變成為一個精神寧靜、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見,活動對於幼兒是多麼的重要,活動又是多麼有效地在改變幼兒。是兒童的生命潛能作用影響著活動的時長及活動的性質和質量,並使兒童在重復有變化的活動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三、幸福是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兒童的幸福與成人的作為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成人的干預使兒童沒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時,我們也可以認定,成人的努力——朝著兒童生命潛能成長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兒童更好地擁有幸福。筆者認為,幸福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應有之義。為此,我們熱切地呼籲,關注兒童的幸福吧,兒童今天的幸福,就是人類未來的幸福。

Ⅵ 如何辦好幼兒教育

導語:幼兒教育是指學生上小學之前的非義務性教育。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關繫到兒童的終身事業與幸福,推而廣之,關繫到國家社會。近年來,我國的幼兒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和較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誤區,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解決。

如何辦好幼兒教育

一、加大硬體投入,確保幼兒教育走向正規化

一所幼兒園好與不好,硬體設施十分重要,因為這些東西是直接能用肉眼看見的。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生活,父母對孩子也是疼愛有加。試問,哪位家長願意把自己家的小公主、小皇帝送到一個什麼玩具都沒有,條件又差的幼兒園呢?所以,硬體的投入與完善直接關繫到我縣幼兒教育工作能否正常開展,起著最關鍵的作用。

隨著幼兒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縣幼兒園的建設也是勢在必行。幼兒游戲活動場地的增設和大型玩具的購置添加,為我縣幼兒教育提供保障,促使我縣幼兒教育工作走向正規化。幼兒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把眼光放遠點。只要條件好了,家長滿意了,孩子在幼兒園玩的快樂,學的開心,能夠健康的成長,幼兒教育有了成效,幼兒園的聲譽越來越好,才能有更多的孩子能加入到我園來,社會對我園的要求越高,也就更能促進我縣的幼兒教育走向正規化。

二、加強師資管理,依“條”治園,實行幼兒分班制,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我縣幼兒園現有專任教師四人,幼兒48名,隨著硬體設施的加大,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幼兒會融入到我園來。師資的不足將會嚴重影響我園的正常教學。我們經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打基,教師為本。現在,為什麼一些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來,硬體設施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老師沒有教學經驗,沒有責任心,認為只要看著孩子不出事就行。

不鑽研、不學習,整天混日子。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殊不知,幼兒時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長大後的命運,正所謂“三歲看到老”!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0—6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記憶力和模仿力是超乎人們想像的,人的大腦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發展也是相當迅速的。因此,幼兒教育無論是從重要性看,還是從勞動量看,遠遠要大於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因此,我認為,新時期的'幼兒教師必須具有全新的教學觀和幼兒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依條治園”和是我園管理的基本理念。“條”指的是條例制度。依條治園強調的是“條”的作用,園必須有“條”。人人必須遵守“條”,這個“條”是實施園管理的依據和准繩。由於我縣教師近無下崗待業之憂,遠無尋聘求職之慮,使得一部分教師不思進取,甘當平庸,針對這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情況,我園將制定一套齊全的、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條例制度。這套制度應當紀律嚴明、職責落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各盡其職又協作配合。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乾差不一樣,獎勤罰懲,選優汰劣!只有制度明確了,落實了,教學質量才能進一步提高!

三、調動家、園、社會三方面的積極因素

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增強幼兒教育成效。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兩方面結合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環境,因而做父母的除了給孩子吃好穿好以外,必需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能夠有所成就,但往往就是因為一些家長不注重幼兒教育,或教育方式不當,造成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和習慣。家長應樹立良好的家風,言傳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怎樣對待朋友、怎樣笑、怎樣歡樂、怎樣發愁、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教育意義。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目前,家園合作已經成為世界幼兒教育發展的共同方向。我園將根據實際,深入開展家園合作,進一步增強幼兒教育的成效。例如,將當天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和需要家長做的事記錄下來寫個小紙條放在孩子的書包內,家長們每天接孩子時提醒家長閱讀小紙條,這樣家長們能大致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便於他們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輔導。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得好,則一加一將大於二(事半功倍);合作得不好,一加一便小於二(事倍功半),這話不無道理。我們應充分發揮幼兒園和家庭的作用,使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做好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社會這個大家庭對幼兒的影響,社會是個大課堂,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孩子的環境。都有傑出的人才讓幼兒模仿、敬仰。同時社會又是復雜的,有好人壞人,有好事,有壞事,孩子一時難以分清,一旦步入誤區,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的明天,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都來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使我縣的幼兒教育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只有調動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面的積極因素、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形成固的“金三角”,同方向的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才能促進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Ⅶ 做好隔代教育 培養幸福孩子

                                                           文/田學文

【典型案例】

【來自一位寶媽的「苦水」:

        孩子5歲了,在送幼兒園之前,由他爺爺、奶奶照看。在送他到幼兒園之後,由媽媽接送孩子上學。慢慢地就發現了孩子身上有很多壞毛病。

1、愛哭,動不動就哭。

       他的眼淚就是現成的,不滿意就哭。你說一個男孩子那麼愛哭,真受不了。他一哭,我就沒好氣,沖他發過脾氣,也揍過他,但沒什麼用。我覺得孩子愛哭,都是給老人慣壞的。小時,只有他一哭,就趕緊抱啊、哄啊的。大一點什麼都依著他、順著他。如果說他不對,他就哭著、鬧著要奶奶,要回爺爺家。

2、吃飯

       孩子小時吃飯,都是他奶奶喂他。他從沒老老實實地在飯桌前吃過飯,總是一邊玩,他奶奶一邊喂。有時在外邊玩,他奶奶跟著他,從這條街攆到那條街的喂。一頓飯是熱了涼,涼了熱,要吃上半天。有時還不按時吃,別人都吃飯了,他不吃。什麼時候他想吃了,他奶奶趕緊下廚房給做。現在他都五歲了,在家吃飯還是那樣。在學校自己吃,在家喂著吃。

3、管教

       他爺爺、奶奶待他多好,可他一不滿意就叫臭爺爺、臭奶奶。我說不能這樣,他不聽。有次我急了,要揍他。這起碼是尊重老人的問題,他都大了,該讓他改一改了。他爺爺攔著,護著孫子,替孩子說話:這么小的孩子,他知道什麼。他知道在爺爺家,媽媽不能把他怎麼樣。反正,教訓孩子就不能當著老人的面。

       但是他們有帶孩子的經驗,細心、周到等等。我們帶孩子,三天兩頭的病,一會拉肚子,一會感冒了,弄得我們焦頭爛額。可老人帶孩子,孩子就很少生病。所以,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爺爺、奶奶帶孩子有什麼不好,不能否定了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難理解,就是年輕爸爸媽媽或者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隔代教育。

       據統計,中國有95%以上的家長沒有系統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而這其中60%到80%的家庭里都是由隔代帶孩子。

一、 隔代教育的幾種情況

       一是主動承擔帶孫輩的重任。兒女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的壓力下,時間就沒那麼充裕了,老人心疼兒女,主動幫助兒女承擔起帶孩子的責任。

       二是被動承擔帶孫輩的責任。又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兒女可能由於工作不穩定,有某種經濟上的負擔,為了適當減輕兒女的經濟負擔,自己承擔起照顧孫輩和子女生活必需品的重任。

       第二兒女是獨生子女,他們自己還屬於沒有長大的孩子,在父母的眼裡,自己的子女還屬於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還很貪玩兒,作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擔心他們帶不好孫輩,只能夠幫他們去帶。

二、隔代教育的 優勢

  1、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有足夠的耐心。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一般說,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

2、祖輩家長有較多的育兒經驗,彌補年輕父母照看子女經驗的不足。

       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3、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4、祖輩家長常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童心未泯,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利於祖孫兩輩身心健康。

5、隔代教育既可以為年輕父母解決後顧之憂,又可以緩解老人的孤獨感。

三、隔代教育的弊端 :

       隔代教育存在著很多好處,老人有帶孩子的經驗,孩子的飲食起居瞭然於胸,幫兒女帶孩子屬於輕車熟路,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由於祖輩家長受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視。

1、思想觀念比較陳舊。

       許多祖輩家長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2、容易造成溺愛(愛的方式不對)。

       多數祖輩家長常有一種「補償心理」: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

3、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

       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4、造成孩子同齡人間社交技能缺乏。

       研究表明,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之間的交流會有隔閡,而家庭成員缺失的孩子更傾向於沉默寡言。隔代教育過程中,父母經常處於「缺位」,相對而言,這些孩子更容易出現人際交流問題。

5、老人體力不足,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

       老人的體力遠遠不如孩子,有時候孩子跑跳老人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也沒有辦法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並且老人會由於體力不足而導致無法看好孩子,有可能會造成安全隱患問題。

四、隔代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幾個誤區:

1、過分保護

       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事情,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比如生活中常見的一幕:孩子不小心摔在地上,「都是地不好,把寶寶摔疼了。」

【後果】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容易使孩子變得更加嬌氣。

2、過分的遷就——「你媽不讓吃,咱們就偷著吃,吃完了再回家;」

【後果】過分的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個性。

3、過分監督——面對孩子的行為,會有無數個「不許……,不要……」

       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下雨不帶傘,爺爺來認錯。)

【後果】過分保護扼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

4、過分懲罰

       因循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小孩要管,小樹要攛」,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

【後果】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5、過分放任

       寵著,慣著。自己年輕時做父母沒有經驗,現在要在隔輩人身上彌補回來無止境的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一味地物質滿足,一包到底的服務,無原則的縱容護短。

【後果】使孩子養成任性、嬌氣、自私、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良習慣。

       在發揮隔代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困難和負面影響,使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真正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五、隔代教育的正確做法:

       家庭教育的兩種基本形態:父母對孩子的 親子教育 和祖輩對孫輩的 隔代教育 ,而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絕對不可能替代父母對子女親子教育。

1、隔代長輩一定要清楚自己帶孫輩的目標 , 我們要把孫輩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算不辱使命。

       我們要讓孫輩按照天性健康生活。能生存、會學習、懂運動、有個性、有道德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足。我們要讓孫輩學會感受幸福,畢竟幸福才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作為隔代長輩,我們要懂得並主動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作為隔代長輩,我們在保證孩子正常生活的同時,應該讓孩子每天都能見到自己的父母,能夠和他們的父母進行感情交流。如果實在不能保證孩子與父母見面。至少也要保證孩子與父母交流不間斷。因為父母撫養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即使有老人的幫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來彌補隔代長輩教育孩子的不足。

2、要經常和孩子父母溝通, 和 孩子 父母在教育 方法和理念 上達成共識 。

       祖輩的教育經常會和年輕父母的理念發生沖突。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避開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好好交流,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在孩子教育問題上,隔代長輩和孩子父母要力求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努力達成共識。現在社會壓力太大了,年輕的父母也確實有難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也能夠理解。但是無論如何在養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讓年輕的父母們認識到他們的重要性。盡可能讓他們去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

3、培養孩子好習慣

1)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2)培養孩子與人交際的能力  

3)培養孩子懂禮貌的習慣          4)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5)培養孩子講衛生的習慣         6)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隔代教育是我國在經濟發展特殊階段不可迴避的教育現實,它有利也有弊,我們應當趨利避害。隔代教育理想狀態是讓親子教育與隔代教育相互補充,形成既可以通過隔代教育減輕年輕父母的教育負擔,又能為祖輩帶來樂趣;既能從父母那兒感受到創新和嚴格,又能從祖輩那獲得慈愛和寬容;同時可以讓孩子在與父母和祖輩的互動過程中,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方法對待不同的事物。最終實現孩子、父母和祖輩三方都受益,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只要我們在帶孫輩的過程中願意和兒孫輩們再次一起成長,我們就會成為好爺爺好奶奶好姥爺好姥姥的!祝所有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在陪伴孫輩成長的過程中,既能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又能保持自身生命活力!祝各位老人家身體健康!

Ⅷ 如何開展幼兒教育 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一、努力順應天真好奇的天性,讓幼兒發現快樂
心理學家在對兒童發展的觀察與研究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愛與關懷。這種愛與關懷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就是要盡可能地理解和愛護幼兒天真的想像、非理性的表達、有悖成人邏輯的泛靈論,正是這種成人看來很荒謬的思維和想法,構成了最寶貴的財富。
1、要尊重幼兒的天性。「玩」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在走樓梯時喜歡順扶手往下滑或是還剩兩格就往下跳等,這種行為無可非議,因為他們在玩耍中獲得成功,獲得滿足,同時也獲得經驗,我們不妨滿足和尊重幼兒的天性,和幼兒一起玩起來、樂起來;「玩」也是幼兒階段的主要任務,應該讓他們有時間享受「不受限制」的快樂。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帶著童真的想像力盡情地玩耍,需要有時間去抓螢火蟲、打雪仗、看蜘蛛做網和螞蟻搬家——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動,更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要處理好玩耍與紀律的關系,玩與紀律並不矛盾,並不對立,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就能夠以玩促進紀律意識,以紀律讓孩子玩得更好。正如蒙台梭利所講:「真正紀律的第一道曙光來自工作。在幼兒們非常熱衷於某件工作的特定時刻,他們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細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續性、自動性和創造精神,是紀律的充分體現。」所以不能以紀律為借口而剝奪孩子們玩耍的天性。
2、要激發幼兒的想像力。活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們對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這時候,不要去蠻橫地去阻止或者批評,而要積極加以引導。要從尋常的事物中通過他們的眼睛發現出不尋常的東西來,也要從引導他們敢於大膽想像,去探究事物本質的興趣。例如:一位小朋友發現地上有一隻蜘蛛,就說:「老師這是一隻毒蜘蛛,會把人毒死的」。所有的幼兒被他的話所吸引,都圍了上來看,有的幼兒聽說有毒,竟說不敢在幼兒園睡覺;更多的幼兒在討論有關蜘蛛是否有毒的問題。這時應該抓住這個契機,讓幼兒討論:為什麼認為這只蜘蛛有毒,你還知道哪些蜘蛛等,讓幼兒收集有關蜘蛛的資料和圖片,認識蜘蛛的特性,帶領幼兒參加蜘蛛展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在觀察,討論,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3、要讓幼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童年是一個人最快樂的時期,要想讓幼兒過得快樂、幸福,就得讓幼兒自己去思索、判斷。有的家長按照自己理想化的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讓幼兒學這學那,這種做法一般沒有好效果;同樣在幼兒園里,因為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總讓幼兒的活動和行動顯得雜亂無章,孩子吵鬧喧嚷,活動秩序混亂,難控制幼兒,因而老師從安全、易管理的角度出發,有時自覺不自覺地便剝奪了幼兒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機會。殊不知,正是這樣的規定束縛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是幼兒的需要,幼兒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的興趣和需要也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對同一事物、同一現象發生興趣和需要,因此,我們要依據幼兒的個體智能特徵,多創設一些符合幼兒個性的活動,使之在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讓每一個幼兒享受生活、享受學習、享受早期教育的快樂。
4、要欣賞幼兒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不同個性構成了多彩的世界。承受、接受和欣賞幼兒的獨特性,是幫助幼兒獲得自我價值感,發展自尊、自信的基礎。因為欣賞本身意味著接納、信任和尊重。只有欣賞才能使幼兒感受到自己對父母及家庭的重要性,體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才能幫助他們建立這樣的信念:「我是唯一的,我就是我自己,我是不同於別人的獨立的人。」如果他有繪畫特長而運動不敏捷,我們就把他的繪畫與遲鈍一起接受,如果他唱歌好而數學不行,我們一樣把他的唱歌與邏輯思維一起接受,唯其如此,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尊重與快樂。
二、努力營造良好和諧的外部環境,讓幼兒感受快樂
外部環境對一個懵懂無知、對一切都還沒有認知能力和經驗的幼兒而言,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好的和諧的環境能讓他們心理安全、心情放鬆,充分感受到愉快舒適;反之,則會讓幼兒感到壓抑、孤獨、脆弱、易怒等,給他們幼小的心靈投下不好的陰影。
1、要讓幼兒感到家長對他的愛。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環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心理、性格等的形成。家庭成員要盡可能地傳達給幼兒安全感,初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會,要活下去就需要仰仗某些東西,媽媽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母愛就是這個最主要的東西。對嬰兒來說,媽*的懷抱是最溫暖、最安全的,當媽*的一定要把這個感覺給幼兒。父親也一樣,要鼓勵幼兒大膽地認識世界,讓幼兒感到爸爸媽媽就是最有力的依*,這樣,他們就有了一個穩定的心理基礎,就不會一碰到點事兒就害怕焦慮,就會感受到輕松與快樂;要用愛讓幼兒獲得自我價值感,就是要接受幼兒,不管他是什麼樣,是優秀或者普通、聰明或者發育遲緩,都要時時處處表達對他的愛,讓他明白自己是有用的,是家庭中甚至社會上不可或缺的「這一個」,從而獲得對自我的認同;要注意把握批評的方式方法,對於幼兒犯的一些錯誤,可以批評,但千萬不能把批評變成情感虐待,要充分理解幼兒不是天生就懂很多規矩,一些錯誤在事後才能明白,批評時要注意對事不對人,事雖然做錯了,但還是會愛「人」,同時,要在批評幼兒時發現他的優點,不至於讓他心灰意冷,失去信心;要建立正確的親子關系,即愛而不驕,嚴厲而慈愛,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幼兒會感覺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性格多表現為親切、獨立、直率、活潑、大方、開朗,有協作精神,善於和同伴相處。
2、要讓幼兒感到幼兒園的溫暖。新《綱要》提出「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幼兒園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個陌生地方,能否較好地跨出這一步,幼兒老師是關鍵。老師要有愛心,有人說過,「一個人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維持;16次擁抱,才能成長。」老師要把幼兒看作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感到老師就是親人,通過親切和藹的微笑,向幼兒傳達喜歡他們的信息,要經常給幼兒一個愛撫,讓他們感受到被愛和重視的快樂;老師要有耐心,對幼兒無意犯的小錯誤,不要苛求完美,要向他們講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要一味地批評指責,對幼兒生活或學習中的小進步,要有具體的表揚,不能總是簡單地說「做得不錯」,要指出他們具體細節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那個摔倒的小妹妹扶起來,老師真高興。」「我喜歡你畫的這些樹。」具體的表揚會讓幼兒產生極大的滿足;老師要有細心,要善於從幼兒臉上的「晴雨表」看出他們的想法和秘密,比如平時比較活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是不是和小朋友們鬧別扭了?平時吃飯很多很快的孩子卻不想吃飯,是不是肚子不舒服了?以前上課注意力很集中的孩子卻東張西望,心神不寧,是不是發生什麼問題了等等,抓住這些細小的環節,及時做好針對性工作,就會使幼兒不平靜的心迅速平靜,不愉快的情緒迅速好轉,讓自己重新處於一種快樂、幸福的狀態之中。
三、努力培養健康的心理,讓幼兒體會快樂
新《綱要》指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據統計,以心理健康為重要內容的「情商」在現代人際關系及成功因素中佔得比例越來越大。有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就是他的人際關系的成功。」所以,從小塑造幼兒寬容的心靈,培養健康的人格,讓他們具有良好的處事能力,樂觀的生活態度,堅強的意志非常重要。
1.要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個人對自身力量和自我價值的正確認識、體驗和充分估計。要增強自信心,教師要用賞識法教育幼兒,幼兒離不開成人對他們的贊賞,因為幼兒最能敏銳地感覺到成人對他們的態度, 成人的態度是幼兒對自身言行做出價值判斷的依據。例如:有一次教幼兒畫蘋果,先讓幼兒觀察,然後讓他們畫畫。一開始,多數幼兒畫得有點像西瓜,這時老師應該說:「畫的好,真棒!再畫一遍。」第二遍,部分幼兒畫得有點像梨,這時老師還是要說:「畫得太好了,這一個色彩漂亮,哪一個比例准確,另一個構圖新鮮。」總之,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這樣,老師越表揚,幼兒畫得越起勁,慢慢的畫得越來越像蘋果了。贊賞幼兒「畫得好」最重要,至於畫的「像不像」無非是一個過程。因為贊賞可以使幼兒增強信心,引發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愉悅的情緒體驗,可以讓他們在具有成就感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要採用縱向法來評價幼兒,一個班裡的孩子參差不齊,不能用別人的優點來提示另一個幼兒的不足,而要縱向比較,比如用此類的話「你比以前有進步了,老師真為你高興」,「你越來越會關心別人了,大家會更喜歡你」等,拿他以前與現在比,讓孩子們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自己的成功。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要讓幼兒保持一種積極愉快的情緒,引導幼兒保持足夠的注意力,性格溫和,有膽量有見識,能夠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材料,並且用自己選擇的材料進行游戲,在這種主動性的活動中得到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快樂;要讓幼兒有一種進取精神,能夠在家人和老師的面前講出自己的願望和想法,遇事能聽取成人的勸告,形成活潑開朗,善良、富於同情心的性格特徵,在遇有困境時,也能夠積極想辦法出主意,以一種向上的、進取的態度面對一切。
2、要培養幼兒的寬容心。善良、寬厚、大度是現代社會必須具備的行為准則。必須從小就培養幼兒的寬容心理。要教育幼兒在利益面前懂得謙讓,讓他們知道不能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要明白個人的利益要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之上才是正當的,才能實現。比如,自己想玩別的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那麼就應該等一下,或者有禮貌地去和人家協商,而不能不管不顧,強奪強要;同樣,自己正在玩的東西,不能長時間地佔有,而要及時讓給別人,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大度情懷,對以後的發展極有幫助;要教育幼兒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關心他人,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在很小的年紀就可以享受幫助別人的快樂。的確,幼兒的內心世界同樣是豐富多彩的,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單一和狹窄,他們需要認同和體現自己的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在付出的同時感受到快樂,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盡量給幼兒提供關心和幫助他人的機會。如讓他把家裡的舊玩具收集起來,送給需要的小朋友;幫助照看比自己年紀小的小朋友;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及時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3、要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挫折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挫折教育是老師和家長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之一。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或困難,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在磨練中擺脫困境,超越障礙,提高環境適應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對孩子在今後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挫折教育要注意適度和適量。即為孩子設置的障礙必須要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也不能太難,應是孩子經過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同時,孩子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調節心態,正確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要較多地使用肯定和鼓勵。在幼兒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給予鼓勵,讓他體會到人的一生會遭遇很多挫折,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只有鼓起勇氣努力向前,才能最終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在幼兒付出努力取得一定成績時,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面對新的困難。要有具體幫助和精神支持。對陷入困境中的幼兒及時疏導,如幫助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找准症結;在必要時可分階段、分步驟實現目標,讓幼兒體會只有戰勝困難才能前進一步。如果幼兒幾經嘗試均告失敗,就要給予具體幫助和精神支持。如一個3歲的孩子試圖自己拿杯子喝水,卻將杯子摔在地上,灑了一地,他只會獃獃發愣。這時就要指責他笨手笨腳,而要安慰他:「寶寶長大就會拿了,不要怕,下一次一定會拿住。」要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在同伴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於被領導的地位等等,這樣他必然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這種磨煉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有助於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戰勝難題。
四、努力提高智慧的生存能力,讓幼兒得到快樂
無論是尊重幼兒的個性還是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前提都要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加強自我保護,安全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所以,讓幼兒盡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領,從小就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生活,才能真正地實現快樂與幸福。
1、要教會幼兒解決問題的技巧。幼兒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必須大人幫助才能解決,有的則是他們本人經過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決的。老師應該從最簡單的開始,逐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幼兒在認為自己能解決一些問題時,會立刻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所以,當幼兒遇到難題時,老師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如要讓幼兒盡快地發現問題;讓幼兒描述出他想要的結果;幫他設計出要達到這個結果的步驟;讓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夠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別人的幫助;在他確實需要幫助的步驟上提供幫助。通過這樣的幫助會使每一個孩子獲得信心與快樂。
2、要大膽鼓勵幼兒表現自己。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這些能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老師和家長要注意針對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導和幫助。有的孩子天生膽子大,性格外向,願意把自己的一切說出來,這時,不要打擊或者是拒絕他們的表現慾望,例如,他們說:「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好不好? 」這時即使家長在廚房做飯,或者是正在忙於工作,也要滿足他這個願望,並適時地給予肯定:「你講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歡的這個故事,對他是多麼地快樂。有的孩子膽子小,性格內向,他的一些想法必須由你來引導和鼓勵,對他們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動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聲地表揚,「對,就這樣,很好,」短短幾個字,對幼兒的心靈會造成相當的激勵。幼兒的熱情能通過你的分享和肯定,轉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這些品質對他們一生的快樂都是最寶貴的
3、要培養幼兒基本的生活能力。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凡事喜歡說「我能」、「我自己來」,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因為學齡前的幼兒主要是通過自己「體驗」的方法獲取知識的,成人要抓住這個關鍵期,鼓勵引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裡讓幼兒自己動手吃飯、穿衣、疊被、系鞋帶;幼兒園中可以讓幼兒發碗、筷,給花澆水、擦桌子、整理圖書等,在種植時節,讓幼兒參加種植活動,讓幼兒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同時,教育幼兒要有負責到底的精神,干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如孩子沒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他想玩某種玩具而找不到時,不要輕易替他尋找,要藉此機會進行教育。可以問孩子:「玩具玩完應該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這個玩具放在哪裡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培養他們獨立的自理能力。提倡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其旨意不是在於為自己及他人乃至社會提供多少服務、創造多少價值,而是在於通過勞動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並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快樂與幸福。
總之,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不僅是幼兒本身的需要,更是長大後服務社會、造福社會的需要。只要老師和家長能夠用心、盡心,採取得力措施,堅持身體力行,就一定會讓幼兒在成長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Ⅸ 如何開展有效指導來促進幼兒的快樂成長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長,那麼如何才能讓寶寶健康自信地長大呢??快樂對幼兒的生活意義非常重大。快樂能增強幼兒的自信,使幼兒精神開朗和樂觀,促進生長。經常煩惱的幼兒缺乏自信,因而難以激發勇氣,容易氣餒,向困難和挫折低頭,並缺乏應付痛苦情緒的能力。 1.快樂是人際交往的紐帶 幼兒快樂是他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最有效的社會性刺激,增進親子之間、同伴之間、師生之間的社會情感。微笑是情感的「催化劑」,愛笑的幼兒被視為快樂的天使,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歡樂。 快樂有助於心理健康。快樂是緊張的釋放,它使幼兒在緊張中得到間隙和鬆弛,減少因各種壓力而導致的焦慮和恐懼,從而平衡幼兒的心態,保持心理和諧與健康。 由此可見,快樂是幼兒幸福生活的情緒心理基礎。如何使幼兒獲得快樂呢?快樂不是人努力追求的直接結果,也不是模仿他人的產物。快樂源於生活中各 種需要的滿足和追求的成功。自信和自尊是快樂的人格基礎。為此,讓幼兒獲得快樂,首先要給快樂自由選擇活動的權力,並為他們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條件。自由活 動中的成功體驗是幼兒快樂的本源,也是最純潔的快樂之源。 反之,心靈負荷(心理壓力)是幼兒痛苦的根源。讓幼兒獲得快樂,同時必須減輕或消除幼兒的心理壓力。而心理壓力多源於父母的過高期望和過度控 制。一個家長讓一個對鋼琴沒有任何興趣的小孩成為「鋼琴家」,整天關閉在鋼琴室里進行強化訓練,這阻礙了孩子獲得快樂的通道,最終只能給孩子以痛苦和煩 惱。 開啟兒童痛苦的心靈,注入快樂之源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2.保護童真,還兒童以本色 真誠和幼稚是幼兒生活的本色,情感教育必須保護幼兒的童真,盡量避免污染幼小的心靈。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許多污染源,使幼兒的清潔心靈受到污染的威脅。一系列的家庭生活悲劇也迫使人們去思考如何保護幼兒的心靈。 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早在1951年就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可以確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要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 定的代理母親)間的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系。」在他看來,母親的情感取向以及母親的關心和愛是幼兒情感生活幸福的基礎。不可否認,獨生子女家庭和單親 家庭的增多,減少了幼兒家庭快樂的來源。獨生子女家庭中,幼兒整日面對成人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成人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侵蝕,使許多幼兒「社會性早熟」, 過早失去童趣和天真,變得老練、網滑,養成了許多隻有成年人才有的情感生活方式。 至於單親家庭中的獨生子女,由於父母感情的破裂而遭受難以忍受的心理創傷是幼兒情感健康的「定時炸彈」,許多變態心理分析表明,單親家庭中,幼 兒由於得不到適當的愛撫和關照,常常覺得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不相信別人,孤獨、羞怯、猜疑、嫉妒,由此導致行為失調和心理障礙。 大眾傳媒在豐富幼兒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在污染著幼兒的心靈。鋪天蓋地的廣告中,兒童越來越多地扮演主角,設計者們不惜一切代價地突破兒童心靈的最後防線,使幼兒成為廣告的俘虜。 幼兒的心靈好比一張白紙,既可描繪出最美麗的圖畫,也可被污染成一顆「社會毒瘤」。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幼兒教育促進兒童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相刑如何化解 瀏覽:529
事業管理局和醫療保險中心哪個好 瀏覽:355
古代什麼樣的婚姻觀 瀏覽:616
豬和兔相配婚姻如何會發財么 瀏覽:953
哪個985學校美女多 瀏覽:509
學化工能考哪些事業編 瀏覽:760
屬猴人婚姻結婚送枕頭怎麼說 瀏覽:963
校園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80
不經歷苦難就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34
西藏事業單位考試幼師補錄多少分 瀏覽:241
數字經濟下平台組織呈現哪些特點 瀏覽:51
wtotbt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516
醫院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標準是多少 瀏覽:757
愛情能讓你卑微如什麼 瀏覽:501
美女臉上長斑怎麼去掉 瀏覽:1003
什麼叫婚姻宮圖片 瀏覽:832
學生健康講座有哪些要求 瀏覽:824
如何提高業主的幸福指數 瀏覽:223
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報名多久考 瀏覽:685
鞋子和婚姻有什麼區別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