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影響幸福指數政治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幸福指數政治的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6 18:22:44

1. 哪些因素影響我們感受幸福

從積極心理學對個體幸福感的研究看,以下一些因素可以阻礙個體對幸福的體驗。1、身體狀況。 個體身體狀況的好壞與幸福有關聯作用,身體健康程度高,個體對幸福體驗性也高。鍛煉可以促進情緒的變化,而且長期的鍛煉能產生更強的幸福感。2、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術語,通俗的講,所謂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即我們平常講的個性,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樂觀、高自尊和內控等人格特質,而且情緒指數(個體情緒波動的變化指數)相對穩定。3、文化。 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政治因素在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民主社會、開放文化和公平環境更能夠給個體帶來主觀幸福感。4、環境。 個體的積極情緒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們在有植被、水和樹木綠蔭的地方積極情緒更多;好的天氣能帶來積極情緒;房屋質量與幸福也有關聯。5、職業。 有職業的個體比沒有職業的個體更幸福,而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比那些從事非技術工作的人更幸福。因為職業與角色定位、人際交往、成就、社會地位、價值觀和經濟保障有關。6、教育。 受教育水平與幸福有正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幸福感也高。7、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婚姻、親戚、友誼、熟人關系和同事等因素。人際關系是個體獲得信任、歸屬需要和社會支持的主要途徑。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升個體的幸福體驗。8、信仰和精神生活。 參加宗教活動的個體比其他沒有信仰的人更幸福,因為宗教提供了一個信仰體系,發現生活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宗教還與身心健康的生活發生聯系在一起,讓個體忠於婚姻、親社會、飲食適度、勤奮工作,而宗教里的沉思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寧靜,身體放鬆。9、休閑。 休息、放鬆、美食和業余活動都對幸福有積極的影響。個體在休閑、放鬆情境下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焦躁,而且在這些活動中還可以活動社會支持,滿足興趣的需要。10、消極的對比。 個體的幸福程度受到個體對自己當前處境的評價的影響,這種評價既包括與個體自己的近期處境相比較,也包括與別人的處境相比較。而當個體從消極的心態、方面去比較,判斷出自己不能成功地達到某種意想設定的高標准生活時,就會體驗到低自尊和不快,長此以往會形成習慣化的比較心理,影響個體對幸福的感受。

2. 幸福指數用什麼衡量

幸福指數用社會活動、社會地位、個人財富、身體狀況和交際能力來衡量。幸福指數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幸福指數的影響因素

而幸福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3. 結合初三政治課本回答問題 當前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標,但幸福卻是個既不可捉摸又難以名狀的東西。不同的心理學派對幸福的看法也存在差異: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於壓抑的解除,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滿足的體驗。 在對幸福感測量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財富、性格、年齡、婚姻等十大因素與幸福的關繫上。 一、財富 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梭倫,將「有中等財富」視為幸福應具備的五個要素之首。這種看法有無道理,在古代和現代有無差別哪? 現代心理學家對發達國家居民的研究證實,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有關系,但相關系數並不高,收入對個體幸福感差異的解釋比例不足2%。對法國、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居民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一項跟蹤研究表明,盡管在最近50年來這些國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長,但是幸福水平卻相當穩定。一些研究標明,在較為貧窮的國家個人收入與幸福感的相關較強。但 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但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明顯增加幸福感。這是因為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對不同人群的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強。據對中國上海、北京、杭州等6個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的調查,幸福指數最高的人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當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無獨有偶,據英國《太陽報》報道,在對1萬名工人和5千個家庭進行的調查中,自稱「最感幸福」的英國人每周平均只掙255英鎊—— 從收入來講這也屬於英國的小康者。阿伯丁大學的利奧塔爾迪教授指出:「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工作的時間短,責任輕,因此壓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擁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跟家人或朋友廝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或溫暖的友情。由此看來收入並不是一切,雖然他們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購買名牌車,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生活不滿意。」 二、性格 古希臘一位哲人曾經講過:「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性格與環境對幸福感的影響孰輕孰重,研究者們的看法存在較大的分歧。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響幸福感的外部客觀變數,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學特徵等對幸福的影響。然而許多研究發現,外部的客觀變數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是較小的。而大量研究表明個人的幸福體驗是比較穩定的,研究者們試圖揭示個體幸福感的差異,他們開始重新審視性格對幸福感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外向性與積極情感相關顯著,而神經質則與消極情感顯著相關。顯然,不同的性格對幸福的感受有很大差別。 三、年齡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經假定,年齡可以作為預測幸福感的一種重要指標。在他們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幸福感會呈下降的趨勢。然而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卻並沒有多少材料支持這一假設。相當多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滿意感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有升高的趨勢。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往往根據年齡的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而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與他們的實際感受更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年齡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並非如此平穩。一項針對英國和美國居民的大規模抽樣調查研究表明,年齡與幸福感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U型的最低點在40歲左右。 四、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被許多研究者的研究所證實。在他們看來,由於配偶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婚姻因素會有助於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將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間幸福體驗的差異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婚姻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不顯著。在婚姻狀況與幸福感的關繫上,之所以會出現不一致的結果,是因為這一關系還可能受到社會變遷、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例如,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幸福體驗與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在逐漸下降。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這些資料後認為,在美國出現的這種變化應當歸因為離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現象的增多。這兩種現象使得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的「幸福裂谷」得以縮小。 五、遺傳因素 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人是否感到幸福也與遺傳有關。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遺傳學家分析1500對雙胞胎時發現,即使他們中的一個做大學校長,另一個做水管工人,同卵雙胞胎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完全相同。不過,遺傳對人性格的影響也是相對的,因為不同的後天條件,如環境、教養等對同一種類型的人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正如心理學家認為,性格作為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它受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文化因素、社會階層及家庭和學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響,人的性格是在獨特的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過程所形成的。 六、左右腦的因素 使用左腦過多不幸福。美國一位叫霍華·克萊貝爾的心理學家幾年前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習慣利用左腦去看待問題和思考生活,這樣做的結果會使人感受輕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僅如此,過度使用左腦而忽視右腦還是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 七、 好勝心的大小 好勝心過強不幸福。在現代社會,一個人不敢競爭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極必反,要是競爭心太強就會發展為好勝心。而據科學家的新研究,好勝者大多心率較快、血壓偏高、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由於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經性、皮膚性疾病甚至癌症。據計算,好勝心過強折壽最多可達10年! 八、 幸福更在過程 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各種心理需要都會得到及時的滿足,幸福感會很低。因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過程中產生。幸福存在於心理滿足過程之中,存在於自身潛能發揮過程之中,過於注意結果的人幸福感會降低。 九、 幸福是無數「小樂」的日積月累 有一個心理實驗,請受試者關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電子測定器,記錄他們當時的感覺以及快樂的程度。測試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一個人的幸福感竟然來自多次的「感覺良好」,而不是僅僅一次短暫的「大樂」。一些很簡單的「小樂」,諸如和孩子出去放風箏、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製作的美味等等——這些並不起眼的「小樂」加起來卻往往遠遠勝過短暫的「大樂」。 十、 其他 心理學研究者們還對社會支持、生活事件、性別、宗教信仰、教育、職業等與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探索,這些都可以視為對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處於重要地位,研究者們希望通過這類研究找到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這些關系基本上是一種相關關系。在很多時候,既可以講這些因素影響著幸福感,也可以講幸福感影響了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這種相關關系也並不像預想的那樣簡單,往往還受到其它一些因素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的影響

4. 哪些因素影響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是基礎

對影響幸福的因素,分別有超過三成的網友選擇了「經濟狀況、生活質量」和「權力規范、公共服務」,其中選擇前者的比重略高。可見,規范權力運行已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政府依法行政,改善公務服務,消除影響幸福的負面因素,網友非常期待。
34.4%的網友(3957票)認為「經濟狀況、生活質量」是影響幸福的首要因素。這說明,改善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是幸福感的基礎條件。
幸福永遠是一個相對指標,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幸福理解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有31.4%的網友(3612票)認為「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政府對自身權力進行規范,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時,民眾的幸福才能更加有保證。讓公共服務給人民以穩定的預期,人民的幸福感穩步提升,政府可以大有作為。
27.7%的網友(3194票)認為「社會保障、體面尊重」與生活幸福感關系最緊密。這說明,體面、有尊嚴、有保障的生活,已成為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標。
此外,還有6.6%的網友(756票)選擇了「社會參與、價值實現」這一選項。這也同樣表明,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的今天,參與社會事務、實現人生價值,已經受到更多的重視,成為更多人的訴求。

5. 幸福感指數的介紹

幸福感指數,是衡量幸福感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幸福感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

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5)影響幸福指數政治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2020全球幸福指數報告發布:

2021年3月20日聯合國在這一天發布了最新的2021年《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表示,2020年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因此本次報告聚焦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以及各國的應對措施。我們主要關注這兩方面:第一是新冠疫情對人們生活結構和質量的影響,第二是全球各國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看看為什麼有一些國家做的比其他國家好很多。

在本次排名中,名列前十的國家裡有9個均來自歐洲。中國在本次的排名中分為三部分:中國大陸排名第84位,中國香港排名第77位,中國台灣排名第24位。

6. 幸福指數:是什麼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對於幸福的追求方式,從前現代時期主要表現為哲學家的思辨和人們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到現代時期出現了付諸社會運動和制度建構,這體現了一種歷史性的進步。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一個重要成就無疑是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現代化又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進程,與客觀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觀幸福並沒有呈現相應程度的上升,這無疑構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參照系。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第二,成就動機程度。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體安全感。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最近10年,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對「幸福指數」的某些誤讀
近年來,「幸福指數」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也成為一些政府部門的實踐課題。
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數量化結果。然而,如果幸福指數將在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甚至將在一個地方或國家的發展規劃中扮演一種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話,那麼,對於幸福指數尋求一種充分的理解,並且避免各種誤讀,無疑成為一項最基本的前提。
首先,對於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這說明了社會心理體系的高度復雜性,而這種復雜的主觀世界要用數量化的工具來加以測量和說明,無疑是對現代社會科學的局限性提出一個重大挑戰。因此,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是,將幸福指數簡單化的傾向。典型表現之一是,希望通過一份調查問卷就能達成對主觀幸福感全面而准確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測量上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進行測量的時間之點上人們所表達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夠代表他們在一個時期里的總體生活感受。
其次,幸福指數是社會發展狀況及其問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如果說社會心理體系包含理性層面的認知評價和感性層面的情緒感受,那麼,在幸福感中情緒感受這一感性層面常常占據主導地位,幸福感有時是一種很個體化的主觀領域。因此,在實踐領域中,幸福指數可以成為生活質量指標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但並非唯一方面。在這里,關於幸福指數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認為幸福指數能夠作為體現個人生活質量和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一個絕對性指標,從而忽視了對於社會發展內涵和人的精神領域的豐富性的考慮。
第三,作為制定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一種重要參考因素的幸福指數,與GDP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辯證的。GDP是硬指標,幸福指數是軟指標,兩者在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中各具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能夠關懷幸福,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但決非要在GDP與幸福指數之間做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關於幸福指數又一種可能的誤讀就在於,產生「幸福指數崇拜」,即將幸福指數的意義無條件地誇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對於幸福感的測量,西方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等已經探索了幾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種幸福感測量工具能夠得到普遍認同,許多量表仍處在不斷改進之中。中國與西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會心理都存在差異,從而對於幸福的理解不會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我們若要研製出一套既體現國際水平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幸福感測量工具,尤其是獲得可以作為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參考的幸福指數,尚有待進行高水準、創新性的多學科合作研究。(沈傑)

7. 國民幸福指數的影響因素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近10年來,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8. 政治:當前影響人民幸福感的問題有哪些

一是就業問題。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有不少職工下崗或失業,生活十分結據。廣大青年學生、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更是十分困難。二是上學問題。現有教育資源不平衡,特別是城鄉差別還很大,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均衡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三是社會保障問題。醫療、失業、低保等還沒有實現全覆蓋,及時覆蓋到的保障水平還很低,群眾的後顧之憂還很大。四是住房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吃、穿、用已不是大問題,社會的消費結構在上升,住更大更好的房子,成為了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五是安全感的問題。平安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現在人們對安全感仍存有憂慮,家裡失盜、路上遭搶情況在一些地方還比較嚴重,有的地方存在黑惡勢力等,都是人們心頭之痛。六是貧富差距拉大問題。改革發展的成果還沒有更好的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七是腐敗問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的司法腐敗,影響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等等

9. 哪些因素影響幸福感

【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六個因素】: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告訴人們,失業給某些人造成的「痛苦」遠比丟錢強烈得多。德國研究人員雷納·溫克爾曼說,失業使人產生一種恥辱感,而且是一種很嚴重的恥辱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很長時間,兩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業率增加的時候,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都會下降——不僅失業者的幸福指數大大下降,就連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覺大不如前。除了失業,工作不順心、學非所用以及對所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同樣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科學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過「撿錢包」的試驗,結果發現歸還率高低與一個國家的信任感有關。我們時不常聽到某些居住小區發生刑事案件。一個案件造成的損失有時候並不大,可是它給人們的影響卻不可小覷,有時候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寢食不安。在我們的城市裡,人們大多住在封閉的高樓里,鄰居間來往很少,長此以往,人們的交往就不全面了,這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相當大的。

4、整體健康
英國在二○○二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們常常過高地估計嚴重疾病對幸福造成的損害,可是卻不太理會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對人們的影響。萊亞德說:「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告訴我們,抑鬱對健康的影響比心絞痛和糖尿病還要嚴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絞痛和糖尿病的人會去看專家,可是患抑鬱症尋求專家幫助的人卻寥寥無幾。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還有一種叫血清胺的神經遞質,源自色氨酸,它與滿足和幸福感息息相關。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鷹嘴豆、花生和雞肉。另一種神經遞質叫氨基丁酸,豆子和乾果中都有,對心情放鬆好處多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研究主任艾恩·萊里說,人們對飲食與心理健康兩者的關系知之甚少。

6、個人自由
影響幸福感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擁有一定的自由。我們國家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大概意思是,年輕的時候受妻子領導,年紀大了受孩子領導。雖說是一種調侃,反應的卻是一種現實。生活中,自由相對較少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未成年的小孩。當然並不是父母不給其自由,而是這種拒絕被罩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媒體上已經報道過不止一次,說小孩子自我感覺並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點中學的學生接受記者采訪,就有學生反映他們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幸福。還有一種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紀,在很多情況下就失去了自由,不僅身體不能自由活動,有時候心理上也不允許—-因為有子女限制。要是細論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某個階段因為受到種種限制而不快樂,比如結婚之後,夫妻之間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間,比如工作人員在單位不論做什麼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經過領導批准,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種表現。缺少合理的個人空間首先要影響的是身體健康。一旦身體不好,何來幸福可講?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10. 什麼因素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

閱讀全文

與影響幸福指數政治的因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罪孽泰國父親出海免費看 瀏覽:579
葫蘆娃這個故事應該怎麼講 瀏覽:900
青島的社會工作事業工資是多少 瀏覽:445
事業單位如果考專業知識怎麼復習 瀏覽:966
4級片 瀏覽:59
法國啄木鳥影視官網 瀏覽:29
民國和現代來回穿越做商人 瀏覽:745
鵝的睡前故事有哪些 瀏覽:580
歐美啄木鳥公司 瀏覽:506
新電影院放鬼片鬼什麼電影 瀏覽:380
台灣戰爭電影 瀏覽:682
穿越晚清帶著二戰軍火庫 瀏覽:223
最假的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119
歙縣哪些鄉鎮經濟比較好 瀏覽:226
為什麼愛情老是讓人失去理智 瀏覽:897
十部頂級刺激特效大片 瀏覽:602
90年前代大尺度 瀏覽:640
辦事業哪裡方言 瀏覽:795
免費追劇資源公眾號 瀏覽:120
惠南鎮私人影院在哪裡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