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什麼是幸福快樂主義

什麼是幸福快樂主義

發布時間:2022-07-06 16:55:32

Ⅰ 幸福快樂是什麼

幸福快樂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東西。它需要你內心的心靈觸動,每一個人的幸福快樂是不一樣的,等在外地的老公回到你身邊那也是幸福的,在你最愛的人緊緊擁抱你的那一刻也是幸福的,就是你深深的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想著他的模樣自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那也是幸福快樂的~

Ⅱ 什麼是幸福快樂

生活中,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你就會找到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幸福的快樂,無處不在...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大多是主觀的,它原本就深植人們心中,在生存需求的滿足中,因而,幸福無所不在。
人有生理上的物質需要,所以離不開物質生活。盡管金錢能買到一切物質上的東西,可以充實人的物質生活,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卻不是有了錢就能滿足的。
正真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來自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智慧和修養。
金錢無法購得知識和學問,不能增進人的道德水準和涵養功夫,這一點是絕對無法否認的;
不然,富人豈不各個都是快樂神仙了嗎?
對我們來說,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又能擁有輕松休憩的時候。
幸福是擁有一些熟悉又不需客套的朋友,能夠相互分擔、分享彼此的煩惱和快樂;盡管觀點有所差異,卻永遠相互尊重。
幸福是冬天泡個熱水澡,夏天和家人一起吃冰西瓜。
幸福是由自己閑適地彈奏,沉浸於巴哈和貝多芬的樂曲時。
幸福是擁有相互了解的人生伴侶,擁有身心的平和與寧靜,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知足常樂,惜福感恩。
幸福是自覺到每天在人生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成長,享有一種更具成果和創造性的生活。
幸福是與過去和睦相處,將目光對准現在,對未來保持樂觀。
幸福是我們對自己及周圍環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滿足、和諧的一種狀態。
人生的幸福大多是主觀的,因而,幸福無所不在。

Ⅲ 試述西方幾種幸福觀

什麼是幸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古希臘人對人生的理解,就主要採取幸福論的看法。我也很認同人生就是要追求幸福這個觀點。西方又是怎麼看待幸福的呢?西方對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看法,禁慾主義幸福論、縱欲主義幸福論、快樂主義幸福論、功利主義幸福論,流派繁多;感官幸福、精神幸福、個人幸福、群體幸福、天堂幸福、來世幸福等概念比比皆是。本文就從西方幾種幸福觀來試述什麼是幸福。一.幸福就是快樂。1. 昔蘭尼派極力主張,為了追求幸福,人人都要竭盡全力去尋求快樂。追求眼前的快樂才是最實惠、最明智的。為了得到快樂和幸福,無論採取什麼手段都不為過。「快樂即使是從最不光彩的行為中產生的,也是善的。因為即使行為是不合理的,但所產生的快樂卻是人們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因此,只要能夠產生快樂就可以不必顧及獲得快樂所使用的手段,就是說一切快樂都是合理的。這就導致了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的傾向。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每個人都為了自身的快樂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人類社會就會陷入一種無法則、無秩序的一片混亂之中。但偏偏人類社會又不可缺少秩序、法則,秩序、法則是人類正常生活的保障。此外,昔蘭尼派認為肉體的快樂遠遠勝於靈魂的快樂,肉體的痛苦遠遠比靈魂的痛苦難受。他的理由是:犯了過錯的人接受的懲罰都是體罰。對於這一點,我並不認同。我認為之所以人類會使用體罰來懲罰人,人不是使用精神懲罰,是因為我們人類無法保證精神層面的懲罰的實施,而體罰則可以起到一種警嚇的作用,警戒所有人,體罰對於違紀亂法者是一種矯正手法,而體罰對於遵紀守法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心理補償,以此來維持社會的秩序和穩定。因此,昔蘭尼派只是從身體的角度去解釋快樂,它鼓勵人們追求身體的快樂,也就是享樂和縱欲,忽視了靈魂的快樂,把快樂簡單化了。2.伊壁鳩魯繼承和發展了昔蘭尼派的幸福觀,並首次將快樂主義理論化。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快樂時最高的善,快樂是人生的全部歸宿。他認為快樂遵守了感覺主義的准則,符合了快樂為善、痛苦為惡的感覺常識。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都不願意接受苦難和痛苦,而希望得到滿足和快樂。這符合了我們的感官認識。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有層次的,動態的幸福是強烈但不能持久的,靜態的幸福好似平靜而長久的,前者是慾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後者是痛苦的消除和心靈的寧靜,如無飢無渴、無欲無求的輕松狀態。而最高的快樂就是靜態快樂即身體免遭痛苦和心靈不受干擾,或者說是健康和心靈寧靜,而二者之中尤其以「心靈寧靜」為重要。伊壁鳩魯承認滿足低層次的快樂,但這不代表要無限度的追求,他並不主張享樂,但常常有人將享樂主義或者縱欲主義的帽子強加在他的頭上。實際上是,他認為享樂是無止境的,慾望對快樂的追求和民族是貪得無厭的。他說:「你需要快樂的時候,正是你因缺乏快樂而痛苦的時候。」慾望的追求好滿足總是擺脫不了痛苦,過度的享樂最終導致痛苦。伊壁鳩魯是從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來說明人生的快樂,比昔蘭尼派只承認肉體的幸福觀更全面,引導人們既要追求肉體的快樂,又要追求身體的快樂。 二.幸福就是有德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幸福問題上均是德行論者,古希臘的犬儒派、斯多葛派也是德行論幸福觀的重要代表。蘇格拉底呼籲雅典公民,人不僅僅追求活著,還要活得好。這里的「好」指的是「美好」、「正當」,與「善」是相同的。他以「善」為最高目的,以「美德」的實現為獲得幸福的手段。他認為德性就是幸福,一切符合德性的活動都可為人生增添快樂、減少痛苦。因此,提出了「善人是幸福的,惡人是不幸的。」的道德命題。另一方面,知識即是德性,他堅信沒有人會有意作惡或無意為善。「德行就是知識」與「認識你自己」相對應。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認識,就是關於德行的知識。他說明:一個人知道善才能做到善,不能做到善事因為他沒有真正的理解善。對於人來說,即使根本不知道善是什麼,但卻不能因為不知道而放棄對善的追求,因為追求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志,是人獲得真正幸福的保證。也就是,追求幸福是一個過程,人追求善也是由不完整的善到逐漸完整的善,由不完善的善到完善的善的。蘇格拉底把「認識自己」為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此外,他還認為只有節制才能使人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健全的心靈從而獲得人生幸福。這便為後來犬儒派、斯多葛派等的禁慾主義幸福論開了先河。犬儒派完全繼承了蘇格拉底的「靈魂安樂」思想,並將其推向極端,提出「無欲是神聖的」。他們主張最簡單的生活才是合乎自然本性的。自然本性就是無求無欲。一切權勢、財富、榮譽等,都是人自己套在脖子上的枷鎖,這些東西束縛人的心靈,使人的靈魂不能自由。他們要求人們過艱苦的生活,甚至折磨自己的肉體,以鍛煉抵制誘惑的精神能力,並認為這種艱苦的道德上的努力就是善。「即使對快樂的蔑視本身也是極快樂的」。斯多葛派接受了犬儒派的精神,把順從自然、棄絕一切情慾,作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標。他們提出「幸福寓於德性」,順從自然(本性)的生活,就是道德的行為,也就是幸福的。而「最高的幸福在於精神上的無動於衷」。要達到精神上的無動衷,則需要進行節制、忍耐、寬恕等修養。 三.幸福是最高的善。亞里士多德將幸福和至善作為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和倫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故他的倫理學通常被稱為完善論。至善,就是由各個具體善積累而成,並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德行的活動而達到的善,是終極的、完滿的善,因而是「自足」的。柏拉圖也認為「善」就是幸福,但他所說的「善」是一種絕對抽象的「善」,即善理念。亞氏反對柏拉圖關於善理念是人生最高追求從而引導人們放棄現實生活的禁慾主義觀點。亞氏不贊同將快樂直接等同於幸福。因為幸福具有自足性,而快樂是不自足的,它只是幸福的手段。快樂必須由理性加以控制和指導,否則便是低級的。它伴隨著人的美德和相應行為的完善共同構成幸福。亞氏也並沒有把「幸福」等同於「德性」。如果有德性的活動伴隨著痛苦,或最終導致不幸的火鍋,那麼它只能在正常的意義上被認為是悲慘,而不是幸福。相反,他認為幸福包括德性和快樂。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質,另一方面,快樂是幸福的外在條件。沒有德性的快樂和沒有快樂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後者離幸福更遠些。德性,是與理性相伴隨的,他區分了「自然德性」和「嚴格意義上的德性」,認為前者只是一種潛在的傾向,後者才是實現道德活動中的德性。要注意的是,德性由潛在到現實的過程與物理運動的自發性或必然性不同:一個人可能永遠實現不了他的自然德性,甚至成為違反德性的惡人。那麼,妨礙自然德性成為現實德性的原因何在?蘇格拉底認為是無人有意作惡,無知是邪惡的原因。亞氏則提出了有意和無意的區分來表示意志的能力或狀態的區分,有意行為是受意志支配的行為,無意行為不受意志支配,但受理性之外的力量支配。無意行為沒有倫理價值,既不善,也不惡。只有有意的行為才有善惡之分。善良行為是理性的有節制的行為;邪惡行為則是相反,是有意讓非理性慾望駕馭理性行為。而實現有理性的德性就需要中道。中道的兩個相反面分別是「過度」與「不及」,就跟我們平常所說的「過猶不及」是相類似的道理。如自信,過度了就會變成驕傲,不及就會變成自卑。 四.幸福是個人與上帝的統一。托馬斯把與亞里士多德一樣把幸福作為至善和人的最終目的,但他並沒有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把幸福作為最終目的本身,人類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作為原因的結果,幸福只是最終目的的達到、擁有或使用,因此道德活動的終極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幸福與上帝分別代表了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這是托馬斯的雙重幸福觀。托馬斯認為人所追求的道德的直接目的是幸福,而不是上帝。他說,具體的幸福有四等之善:物理至善、倫理之善、時宜之善與終極之善。只有終極之善才是上帝的恩典,其他方面都是屬於人類的幸福。托馬斯認為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最高幸福只是可以在現世中獲得的不完滿的幸福。托馬斯把幸福分為完滿的幸福和不完滿的幸福。完滿的幸福在於在彼岸看到神性本質,完全存在於沉思活動中;不完滿的幸福首先和主要存在於沉思中,其次存在於人的行為和感情的實踐理智活動中。由於把完滿的幸福歸結為在彼岸對神性本質的洞見,所以人僅憑自己的能力無法達到至善,必需依靠神的恩典以及它所帶來的神學德性。托馬斯將德性區分為基本德性和神學德性。基本德性由謹慎、注意、節制和堅韌四種,它們是由理性為標準的意志的習慣,而神學德性又叫賦予的德性或灌注的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其實和使徒教導而培養出的好習慣,包括使徒保羅所宣傳的信、望、愛。亞里士多德的幸福是人性的自我完善,托馬斯的幸福也是人性的完善,但這種完善非人力所及,必須依賴神助。托馬斯認為現世的幸福只是不完滿的幸福,只有對神性本質的洞見才是完滿的幸福,現世幸福不管怎樣吸引人,相對於天國的幸福來說總是不足道的。現世只是旅程,來世才是目的。托馬斯區分了完滿的幸福和不完滿幸福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賦予的德性和後天獲得的德性,首先,對於完滿幸福和不完滿幸福而言,後者是對前者的分有;其次,塵世的幸福生活對於天堂的幸福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塵世的幸福生活是彼岸幸福生活的前提。總而言之,托馬斯在神學目的論的框架下把幸福分為由現世的沉思的活動和合於德性的活動而獲得的不完滿幸福和在天國中由於對上帝本質的洞見而獲得的完滿的幸福。他的幸福觀是一種目的論的客觀的神學幸福觀。五.個人看法我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而有之的慾望,就是這種慾望推動著我們去行動以獲得更好的生存狀態。追求幸福既是一個目的,也是一個過程。追求幸福不可一蹴而就。那麼,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又需要向哪些方面努力呢?既要尊重基本的慾望,以獲得生存,又要節制自己不必要的慾望,而這兩個問題伊壁鳩魯等哲學家早已論證過了,這里就不細說了。在不幸福的時候要懂得調節自己,回憶動態快樂或者獲得動態快樂以達到靜態的快樂。還有,追求幸福就必然要追求道德以達到自我完善。可以說,道德是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和方法。而道德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下進行的自由選擇,並且是自覺選擇符合我們人類所認同的、人人應該遵守的准則。

Ⅳ 快樂主義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關於快樂主義的思想,在國內還缺乏研究,但在西方它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的發展。整
個西方經濟學和現代的福利經濟學
都是建立在快樂主義思想基礎上的。1981年我國有一場關於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問題的討
論,我當時就認為從哲學角度來
講,人的目的應該是共同的,也就是說毛澤東的目的跟希特勒的目的應該是一樣的。從
哲學意義上說,一就是多,多就是
一,不能被一包含的東西肯定不是處在終極的境界上的。於是我就把各種各樣的觀點進
行排列組合,這包括求生的、自殺的
以及人的所有行為的目的。我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所有人的所有目的,沒有例外的都
是追求快樂。但由於種種原因我這方
面的研究當時沒有繼續下去。後來讀博士以後,我又系統的把快樂思想演繹成一種人本
主義經濟思想。

今天我首先想講一下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在西方又叫人道主義、 人文主義。其實人本主
義講的是一種哲學觀點,人道主義
體現的是以人為本,人文主義體現的是人文、歷史的觀念。人本主義思想在歐洲起源於
文藝復興時期,它當時主要是針對宗
教對人性的嚴重束縛,為了解放人性,所以就提出了人本主義的思想。所以人本主義從
一開始產生的時候就是針對人性解放
而言的。其實人本主義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人為根本,一切從人的需要出發。或者講得
更確切一些,就是人是目的。我們一
切的經濟發展、一切經濟制度安排都要圍繞人的實際需要而實施,這就是人本主義最基
本的觀點。現在西方人本主義研究最
多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教育學等方面,一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向人本主義經
濟學方面發展。日本有個經濟學家寫
了一本《人本主義經濟學》,是很薄的一本書。在國內我寫了一本這方面的書,四川社
科院一個老師也寫了這方面的一本
書,可以說各有各的觀點。我想,人本主義經濟學就是以人為本的這樣一種經濟學。從
這樣一個角度研究出來的經濟學思
想,與現代主流經濟學思想幾乎是完全不同的,下面我會介紹一些這方面的情況。從中
可以看出,不是我的觀點錯了,就是
他們的觀點錯了,幾乎沒有調和的餘地。人本經濟學是一個比較嚴密的經濟思想體系。
我的人本經濟學是從人的慾望出發
的,這跟西方經濟學基礎是一樣的,但西方經濟學在批判功利主義以後,國外對快樂的
研究就中斷了。所以西方經濟學只是
把慾望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前提來假設的,他們沒有真正打開慾望這個扣。其實慾望的
本質和核心是快樂,就是趨樂避苦,
追求快樂。但西方經濟學對這個問題避開了,沒有深入到這個問題中去,就好象我們只
研究到原子,沒有深入到原子核。貝
克爾在他的《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曾經提到這個問題,他討論了慾望的本質是什麼
。他討論的結果是認為邊沁的快樂主
義思想的結合就構成了慾望。但是後來的經濟學家,包括門格爾他們都沒有在這個問題
上繼續下去。馬歇爾用滿足來代替快
樂,這是一種倒退。我的人本經濟學從研究人的慾望問題開始,到研究實現慾望的最理
想的制度條件。所以我的人本經濟學
從快樂開始,到共產主義制度結束。我曾對黃有光說過我相信共產主義,他說他也相信
,這是我所想不到的。我說的共產主
義不是從政治角度搞出來的,而是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推論出來的。我在研究中多次推論
到,家庭的取消、國家的消亡,都是
追求快樂所必然達到的制度條件。所以我的人本經濟學就是從慾望的本質到實現慾望的
最理想的制度條件這樣一個邏輯分析
體系。今天我想主要跟大家交流一下人本主義經濟學的幾個主要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快樂是人的終極目的。剛才說了,我的快樂思想是在1981年的時候產生
的。我認為快樂就是人的物質慾望
得到滿足又超越物質慾望的這樣一種精神感受。所有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追求快樂。
比如說我們喜歡吃得好、穿得好,喜
歡幽雅的居所和環境,這些都是人類追求精神快樂的表現。物質只是一種手段。也就是
說,我們經濟發展所有行為的目標都
是為了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享受是轉瞬即逝的。這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以及經
濟學所研究的物質利益最大化實際上
有本質的區別。經濟學現在有一種功利主義傾向,他沒有能超然於功利主義之上而達到
一種道德境界。在我看來,人的快樂
實際上是屬於精神方面的。對此我去年專門跟黃有光老師探討過,他也認為快樂是屬於
精神方面的。他說自己之所以不明確
提出這一點,是為了怕引起大家的誤解。因為在這樣一個被物質化所籠罩的世界裡,你
說人的心理就是為了追求精神快樂,
物質只是一種手段,這大家就可能理解不了。其實快樂是屬於精神、屬於大腦的。人腦
中有一個享樂中心,這在醫學上已經
研究出來了。有人用白鼠做實驗就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用一個帽子戴到白鼠頭上,發現
比吃鴉片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沒有
負作用,白鼠戴上以後如果不拿下來就會一直跳到死為止。所以說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
了追求快樂。每個人的快樂是不一樣
的,毛澤東的最大快樂是建立起新中國;希特勒的最大快樂是佔領整個歐洲;葛朗台的
最大快樂是金錢;我們普通人的快樂
就是要吃得好、穿得好。所以在實現自我快樂這一點上,所有人都是共同的。即使是自
殺行為,德國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一
句話,自殺不是去尋找痛苦,而是去尋找痛苦的結束。也就是說當一個正常的、有理性
的人沒有辦法去選擇避免痛苦的途徑
的時候,自殺對他來說就是幸福的。董存瑞炸碉堡也是一樣,他炸碉堡是的最大快樂就
是能夠看到新中國的成立,讓同志們
能夠生存下來;而他當時最大的痛苦就是看到他的戰友一批一批的死去。所以所有人的
所有行為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快
樂。而且,快樂是屬於精神上的,這一點我覺得對於我們經濟學來講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經濟發展都必
須有利於人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快樂。一味追求物質上的豐富而給以後的生活帶來精神上
的痛苦,這類發展我覺得是需要檢討
和懷疑的。我自己身在杭州就非常有體會。 我們杭州人一個月500塊錢收入就抵得上上
海人一個月1000塊錢的收入,這
種收入上的差距我們可以從杭州西湖的環境中得到彌補。我測量了一下,上海人的收入
雖然比杭州人高出近一倍,但兩地的
福利水平差不多。這就說明了什麼呢?因為人都是追求快樂,而快樂是屬於精神的,所
以只有有利於精神上快樂的東西,才
是我們經濟發展真正需要的。快樂論的思想從古代到現代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間。
一個是從歷史到現實。在歷史上希
臘哲學家伊壁鳩魯首先提出快樂主義思想,他追求的是一種與縱欲相對立的快樂,他把
快樂解釋為身體上的平和的、無干擾
狀態,即是一種清心寡慾的快樂。從他開始,後來發展到了穆勒、邊沁,一直到現在的
黃有光、阿馬締亞?森他們。福利主
義實際上就是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原則。所以對於快樂,從古到今、從哲學
到經濟學、從利己的快樂主義到利他
的快樂主義,歐洲的快樂主義思想從來沒有中斷過。快樂思想對於我們現代的經濟學實
際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是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慾望、行為的真正本質,在最終意義上就是追求精神快樂
,而非物質方面的東西。這就提醒我
們,目前這種以損害精神上的快樂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很值得檢討的。北京現在要
投入1000億來改造環境,這種增長
方式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合理的增長方式。第二點是,快樂主義理論實際上給經濟學理論
提出了一個什麼是人類的充分而真正
的快樂的問題。以上海為例,那裡的水幾乎都是不能喝;長江水也面臨枯竭的危險。空
氣、陽光、水是人類最最需要的東
西,我們的發展損害了這樣一些東西,損害了人類最需要消費的東西,這就偏離了人類
充分而真正的快樂。而經濟發展如何
能夠滿足人類的快樂目標,是經濟學面臨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從快樂論的角度,經濟
學真正需要研究的問題,是人類能不
能用少得多的資源損耗和人際關系損害,而達到人類更多的快樂。上面是我想強調的第
一個觀點,就是人類追求的是一種精
神上的快樂,物質僅僅是一種手段。我們今天把物質最大化作為追求的目標,這實際上
是與人類真正的本質相違背的。厲以
寧1985年寫過一本《體制、目標、人》,他當時就提出,人類在未來可能會把物質財富
看做是一種破壞性力量,而追求一
種簡約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更有益處。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國家,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因此就以減緩經濟增長速度的方式
來取得人們更多的休閑、人與環境更多的和諧,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提出的人本
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的一個最大的意
義,就是中國人已經不可能走象美國那樣的發展道路。擺在我們面前的其實有更加合理
的發展方式可供我們選擇。黃有光老
師曾經研究過,印度人為什麼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但他們的壽命提高的很快?他認為其
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馬歇
爾曾經講過,人類除了物質滿足以外,最大的滿足就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對於不死
性進行解釋。人類最大的恐懼就是死
亡,所以宗教對於穩定人的情緒,建立人的行為的信念是很有好處的。所以在一個宗教
色彩相對比較濃厚的國家,福利水平
就比其他國家高。

第二點我要講的是,人力資源的稀缺,是最大、最根本的資源稀缺,而自然資源具有充
裕性和無限性。現在的西方經濟學一
上來就提出了資源稀缺的問題,用這個約束條件去求最大化的解。其實潛在的自然資源
是具有無限性的,而人力資源的稀缺
是根本的資源稀缺。我們這個觀點就同西方經濟學相差很大。這是一個如何看待人類、
環境與發展關系的根本問題。我們今
天遇到的問題,就是人類在追求快樂,又感到資源稀缺,把二者對立起來。這是西方文
化的一個特點。而東方文化是合而為
一的,即持有天人合而為一的觀念,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朋友。西方經濟學中資源稀缺
的觀點就是要將自然事務人為化。這
就是現代人主要的資源觀念。關於資源稀缺性我們有幾個重要觀點需要解釋一下。第一
個是我們必須要糾正我們現在封閉的
資源觀。我們現在的資源觀認為地球是一個封閉的資源系統,稀缺性觀念也是建立在這
樣的基礎上的。其實我們人類面對的
資源系統是一個無限開放的宇宙資源系統。比如,我們現在只利用了22億分之一的太陽
能。整個宇宙的資源其實都可以為
我們所利用。而且從人類產生開始,自然界的資源是被不斷發掘、利用的,人類的資源
鏈在不斷的延長。隨著人類本身能力
的提高,可供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也是無限的。我們從辯證法來看,就是世界萬物無一不
在對立統一之中。我想必然有一個無
限的資源系統與人類無限的慾望相對應。我們有句話叫「心比天高」,其實是「天高無
界」。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潛在自然
資源實際上是無限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糾正現在的資源觀。這是第一。第二,如果我們
從個量和直接可用的資源角度看,實
際的資源同人類的無限慾望相比,具有有限性。但是,引起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人類
自身。就是人類慾望的無限性和人口
的增長,超過了直接可用資源的界限。一個方面就是人的慾望的無限性。在我們東方文
化中講究的是節欲,而西方文化中強
調的是點燃人的慾望。所以今天我們的消費主義是非常不合理的,為生產而生產,拚命
的刺激人們的慾望。慾望其實是一種
資源,過度的刺激對人的身體實際上是不利,對人類本身也是非常大的損害。所以慾望
這種資源,控制好的話,是一種動
力,掌握不好則是一種破壞。我們今天在拚命的點燃人們的慾望,其實本來人的慾望就
是無限的,比方長生不老這種慾望就
是無限的。人類慾望的無限性跟人口的增長結合起來,超過了可直接使用的資源的量界
,導致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到了今
天,不僅水稀缺,森林稀缺,連陽光也稀缺。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一樣,也是具有無限
性的東西。無限的自然資源、無限的
人力資源、無限的慾望,這些都是相對的。而實際可用人力資源的有限性,又限制了人
類對實際可用自然資源的養護、對潛
在資源的識別和利用。所以造成實際可用自然資源有限性的原因不在於自然界,而在於
人類慾望的過度膨脹、人口的過度增
加、人類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根本原因在於人力資源稀缺本身。所以解決資源稀缺的根
本著眼點,應該放在人類自身上。要
通過分配製度控制人類自身的慾望。我們現在犯罪現象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狀況一定要改變。我們浙江省
最近打上來一個報告,說1989年時浙江省監獄里關的犯人人數是2萬人,到1999年已經增
加到8萬人,比我們國民生產
總值翻得還要快。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之間的機會出現不平等,於是就只有走其
他一些非正常的道路,象盜竊、坑蒙
拐騙、製造假幣等。所以這些都表明人類在自身的人力和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問題。對
於自然資源的無限性,還有一點可以
得到證明,就是由於人類慾望的潛力與總量是無限的,但是個量可接受的需要又是有限
的,這是對於我們認識今天的快樂與
未來的空想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種人類需要的結構有限性以及人類高層次需要使對
一般物質產品的需要下降,這就是我
們走出功利境界的一個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說由於人類存在最低層次的物質需要,隨著
人類需要向高層次轉變,比如追求尊
重、友誼等,在此時就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當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基本慾望
得到滿足後,人類就進入了長時期的
生產過程。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這個過程,中國也正在走向這個過程。我從我們杭州的
情況就非常有體會。杭州從去年開始
就大力搞環境建設,這實際上不光是因為我們的新市長有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杭州人
已經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於是人
們的需要開始向高層次發展,所以杭州市政府就出台了這個政策。如果在人們的衣食住
行還沒有得到滿足,要推行這樣的政
策是很困難的。所以人的有限人力與無限慾望之間的矛盾是所有人類經濟、社會矛盾的
總根源。對於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資
源、環境問題,不要向自然界方面尋找原因,原因就在我們人類自身。所以自然資源並
不構成對人類慾望的絕對制約,造成
矛盾的真正根源在於我們人力資源稀缺本身。因此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應當把解決矛
盾的根本點放在人類自身,通過培養
人、發展人來解決人力問題,同時通過糾正我們的財富觀念來取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我們今天向自然界的過度索取,不
僅損害了自然環境,而且對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現在整個社會的慾望好象都
被點燃起來一樣,這是有害的。尤其
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物質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如果接受美國所走的現代化道路 ,我們會
很危險的。而且他那條道路到最後
也是要糾正的。這是我講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經濟學是關於生命成本最小化和快樂滿足最大化的學術。張五常教授在華
中理工大學演講的時候說過,經濟學
其實很簡單,支配經濟學的只有兩條規律,一個是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另一個就是需
求曲線的斜率一般為負。其實不能被
唯一所包含的東西肯定是沒有達到極限的,所以張五常教授講的兩條規律中,實際上後
一條規律是受前一條規律支配的。經
濟學只有一條規律,就是解決有限生命成本約束條件下的快樂滿足最大化的問題。這是
我提出來的一個觀點,我下面來解
釋。所謂生命成本,就是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所付出的體力、 腦力和時間。所有人的
所有行為都受到這三方面的約束。
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中的所有成本,歸根到底,都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沒有其他成
本。我在經濟學上是堅持勞動價值論
的,我認為西方的效用價值論是有問題的。而且在創造價值的勞動中,物化勞動比活勞
動更為重要。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
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人類能夠將自己的勞動積累起來,遺傳給後代。任何一種動物都要
跟其前代做同樣的勞動,人類就不
是。人類可以把自己的勞動積累起來,形成物化勞動,遺傳給後代,後代在前代勞動的
基礎上繼續發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
進步。所以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物化勞動是比活勞動更加有益的。物化勞動是人類區別
於其他動物的最根本的特點。人類所
有經濟活動都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我們知道經濟學里把人類成本分為兩種,一種是
生產成本,一種是交易成本。所謂生
產成本就是人與自然打交道的成本,所謂交易成本就是人與人打交道的成本。在人與自
然打交道的成本中,在生產最起端的
地方,無不顯示出人類的唯一投入是人力投入,即人的腦力、體力和放棄休閑的機會,
因為後面的投入是前人活勞動積累。
所以生產成本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成本的支出。交易成本則更加直接的表現了人的生命
成本的支出。所以我認為經濟學中的
成本就是人的生命成本。那麼我們經濟學與人類發展需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人類所
有經濟發展,歸根到底都是要解決一
個人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問題,這是人類所有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我這次來北京,只坐了
兩小時的飛機,本來如果走路、坐船
就慢多了。所以,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為了節約生命成本,使有限的生命成本能夠得到
最大限度的利用,在生命成本的約束
下得到最大的快樂滿足。因此支配經濟學的只有一條規律,就是有限生命約束條件下的
快樂最大化。我這個觀點比現在我們
一般所講的約束條件下最大化往前推進了一步,就是說它明確了所謂成本最小化就是指
人力成本最小化的問題。所有的經濟
發展,要麼是減少人力成本,要麼是加大人力成本。我們現在經濟發展把環境都搞污染
了,只會增加我們人類的成本。經濟
學跟哲學的區別在那裡呢?快樂這個東西是哲學研究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快樂的成本問
題,就是如何以最小化成本來滿足人
的快樂。所以經濟學跟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在這本書中也講
了,經濟學沒有自己的出發點,她研
究的就是人。所以現在宋承先老師在一本書中說了經濟學是一種人事科學,張維迎博士
也在廈大的一次會議上講過經濟學是
一種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而不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這種觀念的轉變,證明整
個西方經濟學也在往人的方向邁進。
而在中國,特別是東方文化中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西方經濟學不大常提到的。
所以我們說經濟學實際上在解釋人的
有限生命約束下的快樂最大化問題。我們所有的成本支出最終都可以表現為人的生命支
出。成本最小化就是指生命成本最小
化。我們需要以這條原則來檢驗我們的經濟行為、檢驗我們的經濟增長模式。

我的第四個觀點叫「全消費」概念。這主要是針對現在的狹義消費觀點提出來的。消費
主要是指我們利用產品和勞務來滿足
自己的慾望。人類的消費歸根到底都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過程。我是很講究這
個過程的。西方經濟學只是講了一部
分,是不全面的。消費本身就是一個物質變精神的過程,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是達到快樂
還是痛苦。這種快樂或痛苦又會增加
一種新的物質,這種物質分為兩方面,一是新的滿足人類的物質資料,另一個是人體物
質存在的變化。所以消費本身就是一
個物質跟精神互動的過程。現代社會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它幾乎是建立在狹義消費概念
基礎上的。我們今天所講的消費,是
滿足人的慾望的行為。所以,所有能夠滿足人類慾望的東西,比方陽光、空氣等等,都
應當涵蓋在消費概念中,人的一生無
往不在消費中。你一出生呼吸到第一口空氣,就是消費。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類最需要的
就是確立一個廣義消費概念。不光消
費房子、汽車是消費,消費陽光、空氣、環境也是消費,而且是更加重要的消費。最近
我在《經濟學消息報》上發了一篇小
文章,叫「樓外樓的故事」,講有一次我請朋友吃飯時,研究樓外樓的菜價,那裡的菜
價本來就比杭州一般的菜價高
30%,而它上面有一個露台,價格又高出30%,而且是一種壟斷價格。我就研究這里的菜
價為什麼能夠搞壟斷價格,發
現關鍵就在於樓外樓的露台上有無限的春光,直接就面對西湖,非常非常漂亮。到這個
地方吃飯的,很多都是上海人,因為
這里的風景對上海人來說邊際效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樓外樓臨西湖的湖光山色就是效用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秀色可餐」,
既如此,加價就在其理了。所以現代人最需要建立廣義上的全消費概念。我們現在是一
種倒立的消費概念,化也就是說我們
現在是在為生產而刺激消費。我覺得現在中宣部很多事情都不管了,這是非常遺憾的。
那麼多的打鬥片都在放映。人是受環
境影響的,我覺得把人的慾望點燃起來一點好處沒有。比方現在癌症那麼多,治療癌症
的葯物不斷出來,這種國民生產總值
的增加是值得反思的。現在重視人造消費品的消費,漠視空氣等自然物質的消費,這是
對人類發展不利的。所以我現在到處
寫文章,呼籲建立全消費的概念,打破消費的誤區。比如我是很喜歡走西湖的,一走西
湖我就感到效用提高的很快。而現在
的人都不願走西湖,而去保齡球館等地方,好象就願意在人造的環境中生活,而不願跟
自然接觸,這是一種誤區。改變這種
狀況需要從我們文化界的人做起,如果我們這些理性程度高一點的人都不為這個事情呼
吁的話,那社會就難以發展了。現在
把自然資源人為話,造成對自然資源日益加深的傷害。我們今天過剩的經濟對人類的消
費需要來說,已經是一個為零或為負
的條件,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對環境和資源的傷害,確立全消費概念。呼吸一口好的空氣
,比唱卡啦OK這些東西效用要好的
多。所以一到放假我就跑回老家去了。一個億萬富翁跟一個溫飽人的福利水平是相差無
幾的。

我的第五個觀點是,壽命衡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唯一綜合指標。提出這樣的觀點的人,
除了我以外,還有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的阿馬蒂亞?森,他曾經發表一篇文章,說死亡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我們現在
社會從50年代開始採用的是
GNP指標,一直到現在為止這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發展了多種福利指標。1971年
美國人本主義經濟學家提出了
一個物質生活衡量指數,包括死亡率、千人識字率、嬰兒死亡率等。這個指標有個很大
的特點,就是從原來以物的指標也就
是GNP指標,轉到了人的指標,中間經過了福利指標的過渡。我以壽命作為唯一指標是在
1988年我寫的《快樂論》上提
出來的。我經過嚴密的論證,證明壽命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各方面所有發展水平的最
高綜合指標,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和成
就都可以在這上面得到反映。我的論證是這樣的,人類的最終追求是精神快樂,人們在
社會生活中得到的一切快樂和痛苦,
以及一切方面的發展,包括環境、民主等等,實際上最終都會反映為人的快樂和痛苦,
進而反映為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一
個和諧的生活環境、一個競爭向上的工作環境,都會有利於人的健康;而一個差的環境
只會使人的身心受到損害,壽命受到
損失。所以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變化最後都會引起人的身心狀況的變化,並最終反映為
壽命的變化。所以我得到的結論是人
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面鏡子。正如物理學家講的,一目標參照另一目標才能反映
一樣,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通過人的
壽命的發展才能反映出來。所以壽命是檢驗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高綜合指標。因
此到現在為止,我的理論得出一個核
心性的東西,就是人是目的,快樂是動力,壽命是尺度。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還是一
個整體發展比較有成就的國家,人的
壽命從解放初的50幾歲提高到現在的72歲多。探討壽命指標的意義,第一個就是使快樂
滿足成為一個可以測量的東西,這
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經濟學講的效用是不可測量的,快樂也是不可測量的,但快樂的多
少最終可以反映為人的壽命。我有個
壽命指數指標,就是人的實際壽命除以理論壽命,我們現在人的實際壽命只有70歲,而
人的理論壽命有140歲,壽命指數
只有0.5的樣子。所以我們人類實際上得到的快樂滿足程度只實現了一半。這是這個指標
的第一個意義。第二個意義是,只
有人類快樂滿足程度得到提高,才是經濟發展的真正目標與各種制度安排根本出發點。
也就是說,只有有利於人類健康長壽
的經濟生活方式,才是值得追求的。以人類自身的壽命變化來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全新的含義。也就
是說只有有利於促進人的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可以
追求的唯一方式。現在的高能耗的生
活消費,實際上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損害。這種發展觀是應當拋棄的。在經濟不發達
國家的長壽現象,是非常值得研究
的,他說明了在美國的現代化模式之外,肯定還存在著另外的更加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
。落後地區存在的親情、人們之間的
和諧以及清新的陽光、空氣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以
少的資源損耗,來達到我們快樂的生
活方式,是中國目前最值得研究的。

我講的最後一個觀點是,共產主義是人類追求快樂的必由的制度選擇。今天大部分人都
不太願意講共產主義,包括我這本書

Ⅳ 對於什麼是幸福,一派叫做快樂主義

快樂主義(hedonism)是解釋道德行為與人生目的的一種倫理學說。又稱享樂主義。其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道德哲學,伊壁鳩魯將其發展為理論體系,英國功利主義者J.邊沁等人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這一學說。該學說傾向於用純粹生物學的或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人的行為與需要,認為人們以求得快樂為生活目的,快樂包括肉體與心靈的快樂。趨樂避苦、追求快樂是道德的基礎和內容,是善,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因,也是人生的目的。

Ⅵ 心盈事務所的「HAPPYLISM」是什麼意思

心盈事務所,涵蓋了家庭教育、伴侶關系、生涯規劃、親子關系等,並致力於修復原生家庭創傷。
聽去過的朋友說,這是一個組合創造出來的詞,「happy」是幸福快樂的意思,「lism」這個詞比較生僻,是「介質」、「主義」、「元素」的意思,合起來你可以理解為「快樂主義」或「幸福元素」吧!

Ⅶ 什麼是幸福

幸福,這是一個高深的哲學命題,真要講沒有人能講的清楚,因為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和感覺都不一樣,正如我們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所以首先你得明白我的回答僅僅代表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並非權威,也只是作為一個參考而已,事實上也沒有權威,所謂權威無非是指在普世價值觀上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至於最終能夠有多少內容成為你對個問題的認知定形的構成元素,視個人三觀而定。

西方哲學針對這個命題大概持兩派意見,一派是快樂主義,一派是完善主義。前者認為幸福即快樂,可以是身體的也可以是靈魂的,但是有層次高低之分;後者則認為是精神與道德層面的完善。 這個問題的理解本身就是由人們的三觀來決定的,而三觀的形成則與個人的成長經歷與教育經歷密不可分,而這又與大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說從你從出生到目前為止,事實上你一直處於被塑造的狀態。

另外不要將什麼資產階級什麼無產階級扯進來,這是政治產物,何謂政治,無非一個「利」字,所以你才會發現無產階級在這個問題上面還有一堆說法,所謂無產可想而知,肯定脫不了大愛無私這類思想,可是這和別人所說高層次有什麼區別么,若非要說區別那就是立場不同。
你需要明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首先「幸福」這個詞是誰造出來的,沒有錯是人,是人們自己。這本身就是一個思維陷阱,這不過是一個沒有標準定義的定義而已。有時間在這里糾結這些虛無飄渺的東西,不如去做些你認為更有意義的事。

Ⅷ 什麼是幸福快樂

幸福就是一杯白開水,可以加一點醋、糖、咖啡、辣椒、鹽,變成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自己慢慢品味、體會···幸福就是能健康並微笑的活著!!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幸福快樂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國產劇情片 瀏覽:802
美國床戲電影 瀏覽:21
電梯戰神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73
浙里辦怎麼查婚姻登記情況 瀏覽:816
口吃了事業單位面試怎麼辦 瀏覽:654
高清觀看免費韓國片 瀏覽:370
高清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642
幸福觸手可及編劇多少錢 瀏覽:157
幸福西餅怎麼晉升 瀏覽:335
0855影視電視劇免費觀看 瀏覽:119
經濟交往原則都有哪些 瀏覽:657
有哪些跳舞美女主播 瀏覽:500
夜晚睡不著看什麼視頻 瀏覽:865
廈門事業單位怎麼面試 瀏覽:679
屬雞一生婚姻如何2019 瀏覽:346
湖南古代有哪些美女 瀏覽:744
廣東哪個縣有美女 瀏覽:413
屬蛇男屬猴女婚姻如何 瀏覽:913
終結者2普通話版免費觀看 瀏覽:219
事業九級比十級多多少錢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