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突破了計劃經濟

什麼突破了計劃經濟

發布時間:2022-10-01 08:33:29

❶ 近現代以來三次經濟體制的變革 是什麼

近現代以來三次經濟體制的變革是:
第一階段: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1992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一是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二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第三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2003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說法。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等思想。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此,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市場經濟開始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在實踐方面,一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微觀基礎的轉型。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全面參與市場競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以配套改革為內容的宏觀制度的創新。對財政、稅收、外匯、金融、投資、外貿以及流通體制等綜合配套體系進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以市場流通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宏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流通領域改革,健全了市場規則、整頓市場秩序;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

❷ 中共四大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2年9月1日,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歷史命題,為社會主義中國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亮出最鮮明的旗幟。

十二大報告強調「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但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討論,並未因此削弱。激烈的大辯論醞釀著經濟改革的新變局。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改革的鋒芒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後,並非一路坦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寄望於一步到位的價格闖關受挫。國內外復雜形勢下,一些人把計劃和市場的問題同社會主義制度聯系起來,提出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

1992年1月,北方冰雪未消、南方乍暖還寒,鄧小平踏上歷時35天、行程6000多公里的南方之旅。

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偉大理論指引偉大實踐。

1992年10月12日,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❸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從實踐上全面突破「計劃經濟」模式的標志性事件是什麼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的經濟體制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思想:鄧小平「南方講話」、中共十四大召開實踐
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表現:20世紀的最後一年,中國勝利完成"九五"計劃,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十五"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大膽改革,勇於創新,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 如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辦法就是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 政府機構改革的辦法就是"搬廟減人",也就是像中央政府機構改革那樣,堅決撤並有關部門,堅決將多餘的人員分流出政府機關。
3 打破壟斷的措施就是引進競爭機制,強化社會監督。
4 抵制腐敗的辦法就是建立健全監督和管理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從思想上、制度上、機制上遏制腐敗。
5 改革價格管理體制的辦法就是逐步放開一些重要生產資料價格,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從新世紀開始的"十五"期間,種種改革措施將繼續實施。這將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

❹ 中國突破「計劃經濟」模式的表現

表現:20世紀的最後一年,中國勝利完成"九五"計劃,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十五"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大膽改革,勇於創新,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如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辦法就是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機構改革的辦法就是"搬廟減人",也就是像中央政府機構改革那樣,堅決撤並有關部門,堅決將多餘的人員分流出政府機關;打破壟斷的措施就是引進競爭機制,強化社會監督;抵制腐敗的辦法就是建立健全監督和管理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從思想上、制度上、機制上遏制腐敗;改革價格管理體制的辦法就是逐步放開一些重要生產資料價格,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從新世紀開始的"十五"期間,種種改革措施將繼續實施。這將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

❺ 《經濟體制改革決定》在改革思路上是如何突破的

(一)現階段經濟體制中重大的不完善和關鍵問題

1.構成市場經濟的組織功能不完整。政府和市場關系不協調,涉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大組織形態,是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一個有效率、有活力、有秩序的市場經濟體系,是要在市場基礎上形成政府調節監管、企業平等競爭和社會組織自協調治理的互動關系。當前,在組織體系的格局中,政府職能依然錯位,對市場微觀干預過多,監管和服務職能不到位:企業改革任重道遠,不同類型企業在權利義務、公平競爭、平等使用要素等方面的機制不健全:社會組織在市場經濟中應有的作用明顯偏弱和缺位,政府職能難以有效轉移。

2.市場體系構成不完善。我國市場體系中商品市場、要素市場、貨幣市場發展不均衡,市場機制尚未能有效發揮基礎性作用。目前,我國商品市場發展順利,功能比較健全,但土地、勞動力、資本、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較低,貨幣市場不完善,利率、匯率市場化尚未實現,從而導致資源配置失衡、市場主體還不能實現公平競爭,成為基礎性的體制瓶頸之一。現階段體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包括城鎮化市民化滯後、經濟結構與分配結構失衡、資源環境不可持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政府職能錯位等問題,均與市場體系構成不完善,要素市場體系不健全有直接關系。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全面推進生產要素市場改革,重點進行阻礙城鎮化與市民化的二元要素結構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貨幣市場功能。

3.權利和責任體系缺失。權利和義務完整、權責對等,是市場經濟走向完善的基礎性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市場經濟所必然要求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建設滯後:收入差距過大,保障體系不完善:公共服務的權責體系不清晰。進一步深化改革,要完善市場經濟的權利和責任體系,調節好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的關系,深化收入分配、社保、公共服務、市場公益等領域的協調性改革。

❻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從思想和實踐上全面突破「計劃經濟」模式,其表現是什麼

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鼓勵所有行政事業單位開辦公司,做生意,做示範,即使學校,軍隊,醫院也是這樣。效果很好,直接的做了示範引導作用,但後果也很嚴重。

❼ 我國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❽ 1787年後,中國是怎樣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基礎上對於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認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相統一的體制,其基本內容是:第一,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在於所有制基礎不同;第二,必須把計劃經濟建立在價值規律之上,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再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第三,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即國家運用經濟和其他手段,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創造良好經濟社會環境,以此引導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第四,社會主義的市場體系是全面的、開放的、競爭性質的,不僅包括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等商品市場,而且應包括其他各種形式的生產要素市場。

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是對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一次重大發展:第一,首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不在於市場與計劃的多少,而在於所有制的不同,把制度與體制區別開;第二,在這一模式中。計劃是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間接計劃,市場機制是經濟運行的基礎,大大提高了市場的社會地位;第三,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全方位全領域性質,這就從根本上突破了長期存在的「半商品經濟」傳統觀念和改革之初所形成的「半市場」意識。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末能跳出從所有制角度看待市場經濟社會屬性的思維框框,所以還沒有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模式。盡管如此,十三大對市場問題的認識已接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水平。

1989年前後中國經濟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問題。為了實現經濟和政治的穩定,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行政控制,直接計劃調節的作用有所加強,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就是這種特殊環境的產物。在這一提法中,計劃經濟又被強調出來。但這時所指的計劃經濟與傳統計劃經濟根本上是不同的。從具體內容上看,整個經濟體制和經濟理論的認識仍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十三大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但對於市場作用的認識有所降低。在1990年12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就表現出這種傾向:第一,它認為計劃經濟可以從總體上保持經濟按比例發展,市場調節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第二,計劃經濟不限於指令性計劃,經濟改革要進一步縮小指令性計劃范圍;第三,屬於總量平衡控制,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的調整以及關系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主要發揮計劃調節作用,企業日常活動等小型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調節;第四,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做好綜合平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導和調整經濟的運行。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於市場和計劃關系的認識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對市場的作用不深刻,甚至有所退步。

早在改革之初的1979年,中國的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明確指出「認為市場經濟只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6]事過十多年之後,在中國的改革面臨著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鄧小平於1992年春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南巡講話。在這里,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構想。他說:「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一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是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魔咒,把對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和對市場經濟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黨的十四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模式。這是關於市場經濟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上的又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飛躍。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遵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把黨的十四大所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和系統化,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局性整體推進階段的標志。

❾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從思想和實踐上全面突破「計劃經濟」模式,

思想:鄧小平「南方講話」、中共十四大召開
實踐: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❿ 由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農業發展:個體經營—農業社—人民公社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人民公社時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造成經濟混亂,導致了1959~1961年出現經濟困難,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客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次改革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閱讀全文

與什麼突破了計劃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孕txt下載 瀏覽:365
120分鍾以上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22
三十而已里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03
法國啄木鳥第一夫人 瀏覽:150
婚姻是愛情墳墓怎麼論證 瀏覽:295
葉天明柳韻的小說 瀏覽:244
逃學英雄傳 陳慧敏 瀏覽:4
主角穿越到紅軍長征 瀏覽:538
寡糖的電影女演員名字 瀏覽:236
怎麼去理解愛情需要什麼 瀏覽:671
你懂得網站網址免費 瀏覽:475
為什麼事業編沒有職級並行 瀏覽:494
河南美女為什麼少 瀏覽:555
鬼片電影免費大全 瀏覽:610
比較葷的言情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639
徐顧小說主角機甲 瀏覽:595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故事 瀏覽:187
萬書網香艷txt全集下載 瀏覽:181
男男開車爽文 瀏覽:962
明明被騙警方說經濟糾紛怎麼辦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