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我國教育事業體現了哪些成績

我國教育事業體現了哪些成績

發布時間:2022-11-29 01:07:01

A.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教育事業巨大變化

變化:

經過60年的努力,我國職業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總規模達到1100萬人,在校生超過3000萬人,分別占據了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國教育體系結構實現了深刻變革。

到2008年,全國小學凈入學率達99.5%,初中毛入學率達98.5%,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了,3.58%,2009年,中等職業教育連續3年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一方面說明職業教育質量很高,另一方面也真正實現了一人讀職業教育、全家脫貧致富,從而提高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1)我國教育事業體現了哪些成績擴展閱讀

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堅持教育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地推進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入體制改革等,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制的基本框架。

我國15歲以上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超過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數達到8200萬人,均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這個巨大變化,使我國實現了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的目標,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

B. 教育教學主要成績總結

教育教學主要成績總結篇一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掌握並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當前的素質教育又向語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且要教書育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完成以上任務,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認真學習各種教學理論,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工作情況的總結。

一、轉變思想觀念,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的前提條件。一個教師必須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受教育的主體,每一個學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對象。

1、語文教學無差生

面向全體學生必然涉及「差生」問題,相當一部分教師總是按照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把學生分成若干層次,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理所當然的被劃為「差生」之列。而實際上,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每一個學生都已具備了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閃光之處。有人善於遣詞造句,有人善於布局謀篇,有人長於書面表達,有人善於口語傳情。在我的眼中語文學習無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語文能力處於不同層次上的一個群體,語文教學無差生。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理論,只要給學生以正確的方法指導和足夠的時間,他們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思想觀念的轉變會帶來全新的教學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設想一個對語文不感興趣的老師會教好語文,一個對語文毫無興趣的學生能學好語文,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求得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體學生,緊扣教材內容,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生動、新穎、恰切的教法,讓學生始終在新異刺激下投入學習。其次是貫徹成功教育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開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讓優秀生走向淵博,讓大多數學生堅定學好的信心,讓從沒受過老師表揚的學生也體驗到老師肯定性評價的愉快。

3、授之以「漁」,求得學生主動地發展

「最好的學問是關於方法的學問」、「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學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學者事倍而功半」。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可以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學生進入高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樹立語文學習的「大語文」觀,要放眼社會,放眼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讓學生堅持「多讀、多聽、多想、多寫、多說」的「五多」做法,並嚴格要求,這樣學生進入高中之後,普遍能夠迅速掌握語文學習規律,形成自己獨到的學習方法,進入語文學習的自由王國取得理想的成績。

總之,老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體,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目的的實現主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要想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在授課教師要講出個性,講出風格,講出精彩,講出意蘊,為學生展示一個既得天獨厚又異彩紛呈的世界,給學生以思考和啟迪,促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展。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葉聖陶先生明確指出課文只是語文學習的例子。這就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教材特點,整體把握教材,靈活運用,充分發揮教材的典範示例性,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緊扣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努力把教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實際結合起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教材進行一定的取捨,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世間最美的墳墓》這篇散文,只抓住托爾斯泰墓逼人的樸素正是他畢生追求——嚮往平民化、回歸自然——這一偉大人格的外化這一重點講深講透。莫泊桑的《項鏈》中外馳名,學生樂於閱讀,但僅此一篇又怎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渴望,我在講解課文的基礎上,又給學生補充了莫泊桑的其它小說如《羊脂球》等,並把莫泊桑和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巨匠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作以比較,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又豐富了學生內心世界。

2、把科學性和思想性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滲透思想教育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歷史偉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文天祥、譚嗣同等等,他們的愛國豪情充塞著青年學生的胸膛;張衡、蔡倫、沈括,他們之所以歷代被人們稱頌,是因為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天山的壯麗,泰山的博大,黃山的神奇,三峽的秀美,內蒙的遼闊,都讓學生心向神往,愛國的熱情澎湃於胸中。其次,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挖掘課文內涵,讓學生從中領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拿來主義》教會了學生如何對待傳統;《〈吶喊〉自序》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偉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轉》讓學生了解了一個靈魂殘缺之人的可悲;《師說》可以讓學生摒棄盲目自大,養成求實好學的習慣。

在貫徹這一原則時,我努力把握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結合課文並從學生實際出發,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文學作品中思想價值的魅力。

3、課內要求與擴大課外知識范圍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

課文是個例子,在落實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的前提下,我注重擴充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繽紛的課外生活引入課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每學期我都要結合課文教學引入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習慣,豐富了學生內心世界。課堂上根據講課內容隨時提出緊密聯系現實的問題,極大激發了學生思考習慣。並在課下引導學生閱讀一些中外名著以及《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報刊的專題文章,讓學生從中了解到社會,為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掘寫作源泉,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作文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正確、豐富、深刻的思想。課文只是範例,是導游圖,語文教學最終要落實到語言的運用上。學生寫好作文,語言運用的基本能力和寫作技巧是基本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必須學會思考,學會做人,有豐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1、養成思考習慣,為寫作提供持久動力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化。很難設想一個不善於思考的學生,會寫出內涵豐富、生動活潑的文章。「教會學生思考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

生活中充滿了哲理,認真反思生活,可凈化靈魂;密切關注社會生活,可了解並認識社會,在課堂教學中我不斷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極大豐富他們的思想。如在教《阿Q正傳》一文時,我提出「我是阿Q嗎」這一問題,讓學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點;教《葯》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上醫醫國,其次醫人」的道理,讓學生反思當今社會。

「是要發展,還是要純凈空間」,讓學生認識到它保護環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引導學生關心他人;「中國足球騰飛說明了什麼」,從中悟出苦難與輝煌的含義。讓學生在爭論中學會了思考,摒棄了無用的牢騷。一系列密切聯系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單調,調動了學生思考積極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發掘出了寫作寶庫。

2、課堂作文與練筆作文相結合,提高寫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學還沒有一套完整成體系的教材,作文教學也就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了課堂作文與練筆作文相結合的方法,課堂作文抓規范抓時效,練筆作文抓基礎抓思想,收到了較好效果。

課堂作文規范性要求必不可少,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必要的寫作知識講授和嚴格的時間要求,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規律。課堂作文緊扣人生思考、社會現實、課文內容、單元寫作訓練幾個主要方面,力求讓學生寫出思想,寫出生活。練筆作文重在抓基礎,重在讓學生通過作文去認識生活,去理解人生。形式不拘一格,這樣一來練筆作文成了學生馳騁思想的原野,成了師生暢談交流的渠道與平台。

規范化的要求,寫作源泉的開掘,寫作形式的靈活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極大的提高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小結:人們常說中學教師難當,中學語文教師更難當,而我卻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體會到了中學語文教師的樂趣,學生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在原來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我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探索一分收獲。只要努力去工作,積極去探索,一定會迎來高中語文教學燦爛的明天。

教育教學主要成績總結篇二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十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教育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上半年,我們在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發展不動搖,銳意改革,勇於創新,高舉教育現代化旗幟,著力加強隊伍建設,以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突破口,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現將2009年教育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進行動研究,構建有活力有特色的高效課堂,取得重大成效。

1、通過重點突破四個關鍵性問題:刪除課堂教學的無效環節和落實「三講三不講」策略,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杜絕教學進程中的假問題,用真問題組織教學,切實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由單純聽講的課堂向思維的課堂轉變;善導精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保反饋矯正在課堂內完成,實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各學科、各教研組依然堅持不懈地結合「自主互助合作型」課堂開展深入研究。通過各種類型的公開課、研究課、匯報課、成果展示課,深入研究和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按照建模—入模—定模—出模的思路,建立比較固定、相對完善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流程,形成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成果卓著。

2、深研教材,推進學科知識樹的建構,從新學期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樹構建納入教學常規檢查的內容。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引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樹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學科知識框架。各教研組也定期開展單元知識樹說課活動。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行一次單元知識樹說課活動和學科知識樹構建展示活動,並評選出優秀者進行表彰獎勵。通過繪制知識樹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宏觀把握教材,微觀把握知識點,著力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3、積極推進小課題研究。對課堂教學研究改進行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建立問題庫,人人有小課題,人人研究小課題,解決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問題,推動全校教育教學工作更好更快發展。通過個人、學科組、教研組研究,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科帶動,優秀成果介紹等方式,深入推進小課題研究,極大的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狠抓備課常規,增強備課實效,落實先周備課制度,通過「課前一聚」等形式加強研討和溝通,使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有機結合。通過聽課、隨機抽查等形式,落實「備教一致」。學校繼續落實了「周查月檢」常規檢查制度。教研組、備課組還組織教師統一編寫「三級學案」,創新備課方式,學習並逐漸推行高中集體大備課形式,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教情和學情,形成符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案,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5、規范作業設置,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在學校教研中心的調控下由各級部教導處和教研組組織實施、落實了以下制度:依據教科院的要求建立作業周前申報和監控制度,對各科作業要從數量和質量、難易程度等實行總量控制;建立作業難度調控機制,對作業難度進行「會診」,切實解決作業過難問題;制定優秀作業評價標准,建立特色作業創新機制,體現作業的`自主設計與自主創新,實現作業布置的規范化和科學性。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

6、加大單元過關的落實力度和質量評價。各級部備課組加強了單元過關測試題的集體研討,強化批閱環節的過程式控制制,重視批改後的集體備課,針對單元過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和矯正措施,並將單元過關的落實情況和質量評價納入教學常規檢查項目。在期中、期末兩個時間段,由學校教研中心組織各級部,開展了單元過關落實力度和質量評價的檢查調研。本學期此項工作落實良好。

7、學校在教科院的指導下不斷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教學保障機制,建立高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校長和教學業務幹部深入課堂聽評課,開展聽評課活動,定期專題研究教學,制定教學發展策略。這些措施都有力的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通過一學期的努力,我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成長迅速。

1、學校為教師營造了讀書學習、教學研究、教育科研等有利於教師發展的良好氛圍,不斷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2、通過落實教學反思,建立師生「反思卡」,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和學生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單元、每章、期中、期末結束時,分別對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填寫在「反思卡」上,並進行交流展示。

3、通過實施教學研究論壇制度,解決了課堂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一是學科骨幹教師論壇,研究解決教學改革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推廣骨幹教師在教學研究改進中的經驗探索。二是教研組長工作論壇,為學校教研組長提供一個展示、交流工作的平台。三是青年教師論壇,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基本素質。通過這些論壇,教師們取長補短,利用優勢資源,成長迅速。

4、扎實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教科院組織的「周六研究課活動」,充分利用「周六研究課」教研平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教研能力。積極參加教科院組織的部分學科教師集中培訓活動,通過培訓讓教師在教材知識、教學設計、教學技能、教材教法、課程標準的理解、課堂觀察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通過落實課程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完善了課程體系。本學期,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開齊並上好,還參加過幾次公開課,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起來。班主任開發《學習生活指南》,精心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和雙休日、自習、節日、假期等時間的學習生活,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繼續推進學科引橋課程建設。把如何解決知識分化點問題作為重點問題加以研究,組織骨幹教師以小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分類研究,制定了突破學科教學的知識分化點、薄弱點和銜接點的具體措施和策略,尋找出解決初中學生兩極分化的新途徑,總結規律和方法,通過此項措施,學科引橋課程建設推進良好。

3、強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本學期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和實現研究性、探究性教學等方面的作用,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學校重新修訂新課程背景下的圖書室、實驗室管理制度,盤活圖書室、實驗室物力資源,使圖書室成為學生的自修室,實驗室成為學生自主實驗、自我探究的園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通過強化教育科研,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1、本學期深入落實了《關於深化重大教育教學問題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案》,積極開展重大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構建「基於問題解決,致力創新共享」的工作推動機制。圍繞課堂教學改進行動研究重點突破的四個關鍵問題,深化了「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我校教師積極參與「中小學教育創新獎、燎原獎」的評選,和優質課、教學能手、教學成果獎等評選。通過 「優秀教學案例」、「金點子成功案例」、「優秀教學成果」和論文評選,推動了教育教學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2、積極參與各級課題、「十一五」立項課題的立項。通過組織認領研究,對以下四個新問題的策略研究,成果卓著。一是探索在師資力量薄弱、師資水平偏低的情況下,依託校本研修,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養的有效策略和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提高育人質量的策略;二是探索在規范課程之後,學科課時減少,教師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策略;三是探索在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增多的情況下,如何組織和安排學生有效利用時間的策略;四是在教科院的指導下探索檢測成績等級表達的情況下,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既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促進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策略。我校對以上四個策略研究結果及時進行提煉和表達,將一些成熟的經驗和做法轉化為常規,使課堂教學步入了高質量內涵發展階段,經受住了嚴峻的挑戰。

3、搞好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開發和指導。本學期每生確定了一個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研究項目,撰寫出調研報告並推薦優秀的進行參賽。還開展 了「科學小博士」、「探索小專家」、「操作小能手」評選活動。這對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4、加強語文主題學習的研究和推進,構建「主題學習」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本學期通過師生捐書活動,建設教室小圖書館,營造讀書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還組織開展了文學社團、中華詩文誦讀、讀書報告會等活動,以班級為單位舉辦了「古詩背誦大王」、「演講小狀元」、「少年小作家」、「才藝小明星」、 「小小書法家」、「英語故事大王」等系列活動,開展優秀讀書筆記展評和古詩文誦讀成果展示會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活動。

五、本學期信息技術教育研究工作良好,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益。

本學期落實了部分教師辦公用機到桌,還有一部分教師沒有電腦,在下學期繼續落實本項工作。

不過我校教師積極參與網上教研,利用網路平台做教師培訓、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課程管理,基本實現了教研工作信息化和網路化。

總之,通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以上五項工作實施、落實良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對於不足之處還將再接再勵。

C. 十五期間,我國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與直接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一、教育事業發展成就顯著,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重點發展農村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將發展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西部『兩基』攻堅計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鞏固,2004年「兩基」人口覆蓋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3.6%和94.1%,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識字率位於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前列。

大中城市已基本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園需求,農村地區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也為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提供了受教育機會。特殊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2.高等教育跨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與知識貢獻

2004年,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達2000多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333萬人、在學研究生82萬人,分別是2000年的2.4倍和2.7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9%以上,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十五」期間,普通本專科畢業生1000餘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認真實施「985工程」、「211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計劃,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僅2004年就獲專利授權6400件,科技產業產值超過800億元。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先進文化的建設。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高水平大學取得進展,縮小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3.中等職業教育在調整中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

緊密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重點實施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工程項目。扭轉了中等職業教育連續滑坡的局面,2004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66萬人,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萬人),在校生達到1409萬人。普通高中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在校生達到2220萬人,是2000年的1.9倍,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2004年在校生達到3649萬人,是2000年的1.5倍,毛入學率達到48.1%。

4.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得到進一步發展

2004年,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和非學歷中等職業教育當年畢(結)業的學生分別達到318萬人和6957萬人,均比2000年增長1倍以上。2004年上半年,全國接受再就業培訓的人數就達到254萬人次,162萬人通過培訓實現了再就業。社區教育也進一步得到發展。

5.國民素質顯著提高

教育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初步實現了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的目標,2004年,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3年,總人口中大學以上畢業生達到7000萬左右,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學畢業提高到初中畢業。

二、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效益穩步提高

1.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教師教育和培訓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國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由2000年的96.9%、87.1%、68.4%和59%提高到2004年的98.3%、93.8%、79.6%和71%,普通高校教師素質得到明顯提升。校內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教師工作法制化建設明顯加強。以縣為主的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形成。教師隊伍的活力逐步增強,教師待遇得到改善。

2.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辦學效益顯著提高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建設速度加快,中小學校舍危房面積不斷減少,普通高校生均教育儀器設備值2004年為6500元,比2000年增加了350元,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均得到明顯改善。辦學效益顯著提高。2004年,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校均規模分別達到285人、1023人、1387人和7704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50人、44人、564人和2415人。

3.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進步

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路,有90%的高校、3.8萬多所中小學、近6000所中職學校基本建成校園網,農村中小學共建成近8萬個教學光碟播放點、近5萬個衛星教學接收點和7000多個計算機教室。初步建成了基礎教育資源庫、高等教育精品課程資源庫、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

三、各項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投入明顯增加,有力推動了教育發展

1.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深化

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已基本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新體制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得到進一步完善。

辦學體制改革加快,民辦教育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達到1769萬人,其中民辦普通高校和普通高校試辦的獨立學院在校生達到134.5萬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由1.3%提高到了10%以上,初步形成了公辦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2.實施素質教育取得進展

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全面加強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學校穩定。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積極開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積極進行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擴大專業覆蓋面。積極推進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素質教育實施取得進展,教育質量得到提高。

3.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高等學校採取政府統籌規劃、政策扶持、廣泛利用社會力量和社會資金的新機制建設高校後勤設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99年至2004年全國新建大學生公寓約7200萬平方米,新建學生食堂1200萬平方米,是此前建國後50年總和的2至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

4.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建立,普通高校積極利用金融、信貸籌措經費,民間投入逐年增加,以政府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經費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經費使用效益穩步提高。2004年全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了4200多億元,是2000年的1.7倍,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增加,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5.教育法律體系不斷完善

教育法制建設成效顯著,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等重要法律法規,著手推進《義務教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修訂和立法前期調研工作,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落實《行政許可法》,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取消了一批教育行政許可項目。

四、積極擴大教育開放,教育國際競爭力得到提高

雙邊和多邊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人數明顯增加,國家公派出國留學人員按期回歸率達97%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已達800多個。漢語國際推廣有新突破,至2004年年底,境外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3000萬人,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漢語橋」工程開始實施,境外孔子學院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涉外政策法規和監管機制初步形成。

五、認真解決難點、熱點問題,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不斷完善資助政策體系,確保貧困家庭學生受教育權利

積極推進高校按新機制實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基本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確保沒有一個大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工作目標。中央安排專項資金為中西部地區24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了免費教科書,同時加快「兩免一補」(免書本費、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資助政策的落實。積極開展教育救助工作,為城鄉特殊困難未成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幫助。

2.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受教育權利

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流入地政府要負責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要求各地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教育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並將涉及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有關費用納入正常的財政預算支出范圍。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3.努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了社會穩定

近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加,2004年達到280萬人,是2000年的3倍,加之社會總體就業形勢緊張,就業難度逐年加大。經過多方共同努力,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保持在70%以上,圓滿完成了國務院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促進了社會穩定。

4.認真治理教育亂收費和查處招生違紀行為,維護教育公平

2004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普遍實行了「一費制」,規范了教育收費,切實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繼續實施公辦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規范高校收費行為。2005年實施了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得到良好的社會反響。

D.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績

1、吸取了西方後現代教育的一些成就。如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理論,主體教育論,發現教育理論、反饋學、對話理論等。
2、大力推廣了現代教育技術。
3、注重素質教育。

E. 中國教育有哪些成功之處

談到中國的教育,很多人都會說中國教育種種的不好,但是。我覺得中國教育還是有很多的成功之處的,要不然我們中國人現在也不會變得這么優秀呀。

中國教育現在也在不斷的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對於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多方面的愛好,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雖然中國教育有很多的不利之處,但是我們中國教育取得的成功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希望我們中國教育以後會越來越好。

F. 關於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發展進程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自1995年作出這一決策以來,黨和國家為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績。 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本世紀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推進,到1997年底,已經有1882個縣、6個省市實現了「兩基」目標,覆蓋了全國65%的人口地區,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6%。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學校學生占高中階段學生的比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高等教育也得到長足發展,規模穩步擴大,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經過多年努力,教師待遇得到提高,特別是通過實施「廣廈工程」,教師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同時努力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通過考核將符合條件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穩定了教師隊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中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既不利於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學習和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各界進一步增強搞好素質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局面;加快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並採取堅決措施,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強化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在高考的內容和方法上逐步體現綜合素質的導向,並實行春、秋兩季招生試點,較大規模地擴大高中階段和高校的招生數量,構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立交橋」,逐步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緩解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瓶頸制約。努力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這是關系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我們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繼續實施國家資助「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強了對各地「兩基」工作的督促檢查。截止1999年底,實現「兩基」的縣(市、區)累計達到2428 個,人口覆蓋率達到80%;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5.5%以下。預計到今年底,可如期實現《綱要》提出的「兩基」目標。 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多種形式發展高等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當今科技發展進程中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趨勢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須改變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行業部門辦學校、學科偏窄、學校規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狀況,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近年來,在多年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實施了對國務院9個撤並部門所屬165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1999年實施了對五個軍工總公司59 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今年又對49個部門所屬258所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在整個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原國務院部委管理的400餘所高校多數改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管理,一些需由國家管理的學校由行業主管部門劃歸教育部管理;全國有612所高校合並組建為250所;各地廣泛開展合作辦學,加強學科建設,建立了一些高校園區,不少高校互相開放實驗室、互聘兼課教師、相互選課和承認學分,聯合組建統一的後勤服務實體,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這項改革涉及面廣,而且由於校內行政管理機構的大量精簡,必然會觸及一大批幹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方法上,採取了積極穩妥的步驟,通過反復醞釀,統一思想,經驗引路,逐步推進。改革的過程雖然歷經八年,但始終比較平穩。目前,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這次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有利於增強高校知識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決定,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實際招生28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約160萬人,增長47.4%,高考錄取率達到49%,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比1998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超過200萬人,比去年增長25%以上。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高校擴大招生,學校後勤設施嚴重不足,「學校辦社會」問題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去年,在總結上海等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決定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其中在學生公寓建設上,提出了「421工程」,即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社會力量進行建設和管理,達到大學本科生4人一間、碩士生2人一間、博士生1人一間的標准,基本解決學生宿舍過於擁擠的局面;學校食堂、購物等條件也將得到改善。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高校都已行動起來,形成了政府統一規劃指導、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個為高等教育服務的產業正在迅速興起。 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讓人人都上大學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現代化建設需要多方面的掌握各種技能的人才。所以,我們一方面加大各級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深化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適應性。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全國已有高等職業學校162所,原有部分專科學校也正在向高等職業教育方向發展,還有部分普通高校舉辦了高等職業教育。與此同時,使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可以考人普通高校繼續深造,這座「立交橋」的出現不僅拓寬了人才成長的渠道,而且有利於促進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社會力量辦學正在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已有社會力量舉辦的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3500餘所;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高等學校37所,其他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1000餘所,1999年共計招生95萬人。在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同時,採取措施,加強了對民辦學校的管理。進一步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教師承擔著發展教育的直接責任。為使廣大教師安居樂業,我們結合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教師住房建設步伐。據教育部門統計,近兩年全國用於教師住房建設的資金加上前幾年的投入達千億元,到今年底預計共建成教師住房1.4億平方米。按照不把高校筒子樓帶人21世紀的要求,1998和1999 兩年中央專項投入加上學校及主管部門配套資金共計40.5億元,對中央部委屬高校1800多棟筒子樓進行改造,約有6萬多戶高校青年教師遷入新居。目前,中央部委屬高校筒子樓改造已經完成,地方高校筒子樓改造任務也將在年底結束。各地普遍反映,這是教師住房條件改善最快的時期。在城市和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教師收入也有了較大增長,教師已逐步成為令人尊重而羨慕的職業。

G. 近十年間,我國取得的教育新成就包括什麼

一、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教育質量

「十一五」時期我國教育的「三大任務」,概括起來六個字:普及、發展、提高,即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黨和政府,是全國人民交給我們的一項神聖使命,高教戰線的同志們一定要緊緊抓住提高質量這一主要任務,開拓創新,艱苦奮斗,下真功夫,將我國高等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到去年底,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了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1%,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為各行各業輸送了1397萬畢業生,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我們加快推進了高教管理體制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高等學校科研實力顯著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明顯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很顯然,過去一個時期,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

在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考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質量問題更為突出;二是深化改革的任務還相當艱巨,特別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還面臨著深層次的艱巨任務;三是教育教學投入不夠,不能滿足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特別是高校教學工作面臨著精力投入不足、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對於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應該客觀地辯證地加以分析。必須看到,我們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有的是社會深刻變革中的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發展中伴生並發的問題,有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存在的問題,今後前進中也還會出現許許多多新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予以解決。

2、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更加註重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高教戰線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鞏固、深化、提高、發展」八字方針,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要處理好規模發展和提高質量的關系,把工作重點堅定不移地放到提高質量上來。能不能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質量上來,實現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是衡量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標志。要認識到,擴大規模是發展,提高質量也是發展,當前更重要的發展是提高質量。還要認識到,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教育教學改革是深層次改革,任務相當艱巨。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將工作的重點放到更加註重提高質量上來,做科學發展觀的堅定實踐者。

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一定要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抓教育質量。人民群眾傾注了那麼多感情、精力和財力,把子女送到我們的高等學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把質量搞上去了,學生成人成才了,人民就滿意了,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也就得到滿足了。高等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力爭使教育質量取得新的成效。

在這里,我要強調高等教育質量對於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當前,國家根據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其中,高等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克服一種錯誤觀點,就是把創新僅僅看作是少數高水平大學的任務,事實上,創新是對每一所高校的內在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當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基礎的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要求也不盡相同,但重視和提高教育質量,是對所有高等學校的共同要求。

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

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提高教育質量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所以,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學生以學為主」,學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業中去,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中

去,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當前重點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1、加大教學投入

這里講投入,既包括硬體投入也包括軟體投入,既包括經費投入也包括精力投入。提高教學質量,沒有足夠的投入是不行的。是否重視教學投入,是考察一個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考察一所高校領導是不是真正重視教學工作、重視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教學基本條件是教學得以正常開展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保障。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有關文件中關於辦學條件的要求,切實加大教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當前,尤其要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要有足夠的經費保證學生的實驗、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等活動的高質量開展。

除了加強硬體投入外,更需要在軟體投入上下功夫。現在的問題是,有些高校領導,還沒有把教學工作真正重視起來,而是更多關注於學校上規模、上學位點和重點學科,沒有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教師隊伍中,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比較突出,有些同志不認真備課,不安心教課,不研究教學,這樣的同志雖為少數,但對教風、學風和校風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山東大學展濤校長說得好,「教學工作是教師的第一天職。」高校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工作,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同時,要動員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學習活動,珍惜時間,刻苦學習。

2、強化教學管理

提高教學質量,不能沒有科學和嚴格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學校基本的管理規章制度,促進教學工作的規范化。從以往評估的情況看,我們的教學管理還相當不規范、不嚴格。例如,有不少已評高校畢業設計(論文)這一指標專家評價相當不好,這與學校在該環節的制度不健全,或者是制度落實不到位有關系;有些學校學生生產實習走過場,甚至「放羊」,這也與學校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有關。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管理的問題,還有一個認識和投入問題。學校要抓住評估這一契機,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並認真貫徹落實,為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使教學工作有章可循。要提高管理水平,各高校都必須重視管理隊伍的建設,注意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要建立和完善校內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學校辦學,教師為本。要建立和完善促進教學工作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使老師們能熱愛教學、搞好教學。教學以學生為本,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管理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比學習、比能力的良好氛圍,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3、深化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

教育部2005年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推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當前要特別強調以下幾點:

要面向社會和經濟需求,結合本校實際,科學調整和設置專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要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進研究性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我們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作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增加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三、教學評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

教學評估對於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教學工作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學校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因此,教育部高度重視評估工作,於2003年確立了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並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使評估工作開始走上制度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道路。

1、高度認識評估工作的重要性

開展評估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評估是高等學校建設、改革、發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從近幾年的評估情況看,高校在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有的高校教學條件還不夠好,管理也不夠規范,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高。通過評估發現了不少問題。一些學校為了應付評估,組織教師和學生補做試卷和論文,甚至編造假文件、假數據,還把這種造假行為歸結為是評估造成的。必須說明的是,不是評估導致造假,而是通過評估,暴露了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校領導在思想和誠信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恰恰說明需要進行評估,要通過評估來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要認識到開展評估工作是政府轉變職能和加強宏觀管理的需要,是政府運用信息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實施宏觀管理和目標管理的有效途徑,對高校科學辦學、規范管理、改革發展和提高質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是評估方案中規定的要求和項目,通過以評促建,就會化為學校自覺的認識和行動。

從國際上看,評估是世界許多國家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發達國家開展高等教育評估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並且越來越重視評估,把評估看成是加強宏觀調控,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2、教學評估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問題

評估工作意義重大,成效顯著,這是對我國十餘年來,尤其是對五年一輪評估制度確立以來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的基本評價。

實踐證明,評估工作在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加強教學工作,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改善辦學條件,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教戰線和社會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評估工作開展以來,先後接受教育部評估的高等學校總數達到454所。其中,五年一輪評估制度確立並實施三年來,也有171所高校接受了評估。這些已經接受過評估的學校都反映,評估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建設、發展和改革。剛才李延保同志的調查報告也很有說服力。從我到高校調研和聽到的各方面反映情況看,評估工作確實是一項實事、一件好事,正如一些高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反映的那樣,評估不僅是一項建設工程、教學改革促進工程、質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項團結凝聚學校人心、提升整體辦學水平的工程。

一些院校領導,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的領導認為,評估在促建、促改、促管和促質量提高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評與不評大不一樣,評估使學校實現了更好地發展。沒有評估,學校就不可能出現今天這樣巨大的變化。評估指標體系就是一本如何搞好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教學規范。通過評建工作,學校辦學思路更加清晰,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學投入得到增加,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管理得到規范和加強,學校各部門、各項工作都能夠為教學服務,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學評估工作對於一些辦學歷史較長、水平較高的重點大學,也同樣起到促進作用。他們抓住評估機遇,強化本科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增強學校凝聚力,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建立保障教育質量的長效機制。重慶大學李曉紅校長說,專家組在重慶大學評估期間,學生在學校的BBS上發表了上萬條留言。他們說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在重慶大學的驕傲,為做一名重慶大學的學生而自豪。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說,他們借評估東風,建立了自己的質量保障與監控機制,使評建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學校領導在研究整改方案時決定,每年拿出一周時間,仿照教育部評估的模式,開展校內評估工作,從「要我評」變成了「我要評」。北京大學歷來有重視本科教學的傳統,學校早在幾年前就成立了評建工作辦公室,負責實施校內評估和質量監控。前不久,學校又正式成立了評建工作領導小組,許智宏校長任組長,可見北京大學對評估工作的高度重視,這是一件好事。北京大學林建華常務副校長說,北大也需要以接受教育部評估為契機,狠抓教學工作,該規范的規范,該改進的改進,該保留的保留,該提高的提高,進一步落實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對評建工作,我也深有體會。當年,教育部專家組對華中科技大學進行教學評估時,我任校長,和大家一起抓評估工作,感覺是很苦很累,但再苦再累也值得。通過評估,學校真正把教學工作當作中心工作了,過去很長時間未能理清的思路理清了,過去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基本解決了,全校教學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各項工作前進了一大步,學校真有巨大的深刻變化。通過評估,我切身感受到,評估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機遇。我們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扎扎實實地抓好學校的教學工作,促進學校的整體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

我們的評估工作總體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而且個別問題還比較突出,社會反映比較強烈。比如,有的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領導對評建工作認識不到位,存在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過分重視評估結論,忽視評建過程,盲且攀比,期望值過高,給學校、具體部門和教師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造成壓力過大,偏離了評建工作的宗旨。有些同志反映,個別學校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在材料、數據上造假,甚至指使學生重新做試卷、論文。這種造假的行為是極其惡劣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它會毒害學生的心靈,敗壞學風。當然,我們的評估方案和評估方法也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有不少同志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不斷改進工作。

四、全力以赴高質量地推進教學評估工作

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舉措,就是大力開展教學評估,必須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全力以赴高質量地推進教學評估工作,把好事辦好,把實事做實。

第一,強化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包括每年一度的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公布制度

國務院轉發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實行五年一個周期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保證教育質量的重大舉措。國務委員陳至立同志在去年召開的全國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大會上強調,「教學評估工作是提高質量的基礎性工作,要繼續下大力氣抓好這項工作。」評估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要強化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通過周期性的評估,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使高等教育教學工作更加規范、質量更高、更富活力、更具競爭力。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從2003年到2007年為一個周期,共有592所高校參加評估。目前已經評了171所,今年要評130多所。未評的高校明年必須全部接受評估。

在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每年一度的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公布制度,它與五年一輪的評估制度是一體的,專家進校評估每五年一次,但是統計公布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是每年一次。要通過公布這些數據,增強高校自主辦學、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自覺性,增進社會對高等學校的了解和監督。

第二,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評估方案,改進評估方法

現行的評估方案,是借鑒了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研製出來的,是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結晶。經過多年評估實踐檢驗,被評高校一致認為,現行的方案是比較科學的,也是可行的。為了有利於學校開展評建工作,在第一個五年一輪的評估期間,原則上要按照這個評估方案對高校進行評估,同時,根據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以及分類指導的要求,不斷完善評估方案。為了更好地體現分類指導,在現有的評估方案基礎上,已經針對特殊類型的高校,分別制定了補充說明。醫葯類院校的補充說明已經施行,效果良好。體育、藝術類院校的補充說明目前正在做進一步完善,將很快正式下發。針對設有研究生院的大學,教育部也組織專家組研製了評估指標體系的補充說明,現已廣泛徵求了有關學校的意見,不久也將下發使用。這里要強調的是,盡管重點大學有自己的特點,但是本科教學仍然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了使評估方法更加科學合理、簡化易行,今明兩年的評估中,將原來規定的抽查近三年的學生試卷、畢業設計(論文),改為只抽查近一年的,這也是為了從源頭上防止個別學校在這方面弄虛作假。同時,適當減少進校考察評估專家組的人數和考察時間,切實減輕被評學校的負擔。

第三,實施「陽光評估」,增強評估工作的透明度

為了使高校和社會更加了解教學和評估工作情況,關心和支持評估工作,推動評估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將本著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實施「陽光評估」。從今年起,主要採取兩項措施。一是每年公布一次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並把這些數據作為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的依據之一。專家組進校後,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認真核實,發現作假,一票否決。二是將高校自評報告、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意見、學校最終評估結論等在評估中心網站上向社會公布。這些材料和數據公之於眾,歡迎社會各界多加關心,加強監督。

第四,嚴肅評估紀律,杜絕弄虛作假

教育部一再強調,學校在以評促建中要實事求是,決不允許弄虛作假,一旦發現

哪個學校有弄虛作假行為,將實行一票否決制,作為不合格處理。評估事關學校發展大計,各高校重視評估是必然的,但越是受到重視的事情,就越應該保持平常心態,從嚴要求,防止出現問題。我們在派出評估專家時,要求專家高度關注學校的誠信行為,進校後,首先核實學校提供的數據是否真實,如發現提供虛假數據和材料的要立即報告,一經查實嚴肅處理。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被評學校都能夠認真地貫徹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評估紀律的執行情況總體上是好的。被評學校要嚴格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教學評估紀律的通知》(教高廳〔2004〕17號)的要求辦事,特別是接待專家方面,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和形式主義,做到從嚴治教、厲行節約,被評學校和專家有義務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共同遵守文件要求。

第五,重視評估整改,更好地實現以評促建的目的

評估工作是包括學校自評自建、專家進校考察評估和整改在內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不能機械地分割開來,或者僅僅重視專家進校考察評估而忽視整改。必須防止在評估中重結果輕過程、重迎評輕整改的現象,把整改作為評估工作的重要一環,認真抓好。學校要針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認真做好整改工作,扎扎實實地推動各項建設和改革,使教學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學校整改情況將作為下一輪評估的重要考察內容之一。

第六,加強專家培訓,建設高水平的專家隊伍

高水平的專家隊伍是保證評估質量的關鍵。要通過多種形式定期開展專家培訓工作,提高專家的理論和業務水平,逐步做到經過培訓合格的專家才能夠正式參加評估工作。評估專家要加強學習,掌握國家有關教學改革和評估的方針政策,熟悉評估方案,研究評估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爭取做一名水平高、作風正、紀律嚴的優秀專家。

我們這次會議,邀請了260多位專家參加評估專家組組長工作研討會。這些專家中,有些是高校的書記、校長,有些是負責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教務處長、評建辦主任,還有一些學科專家。你們長期參與評估工作,對評估工作有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經驗,為評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代表教育部感謝你們!希望你們通過嚴謹求實的工作,維護評估的良好形象和聲譽,推進評估工作持續健康開展。

第七,加強評估工作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要通過抓宣傳工作,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學校評建工作方向。要投入更多精力、動員各方面力量,採取多種有效形式繼續加強宣傳工作。請新聞界的朋友們多關心評估,多為評估工作做宣傳,形成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重視評估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八,加強評估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評估工作順利實施

評估工作既是高等學校的重要任務,也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和

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司(局)的重要任務。江蘇省在指導本省高校開展評建工作上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希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司(局),高度重視評估工作,花大力氣做好評估的組織和協調,指導高校做好評建工作,切實保證評估工作的順利實施。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評估方案具體組織實施,教育部定期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評估情況進行抽查,有關部門一定要採取切實措施,保證此項工作高質量地順利開展。

H.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的具體事例

回首60年,民族地區經歷了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巨變。我國民族地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傲立東方。60年的成就輝煌燦爛,60年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堅信:只要始終不渝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任何艱難險阻、任何外部力量,都不能阻擋緊密團結的中華各族兒女創造幸福生活的堅定步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必將越來越燦爛。
新中國成立60年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崔靜、吳晶)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負責人25日在做客新華網「『輝煌60年』網上系列談」活動時表示,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說,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教育走過了氣勢恢弘的發展歷程,實現了「兩個跨越」。一是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二是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在改革創新中加快發展,教育宏觀結構調整取得重要突破;通過逐步在全國城鄉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等政策措施,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邁出重大步伐。
孫霄兵介紹,我國正舉辦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現代化教育體系已經基本確立。2008年,全國各級各類在校學生達2.6億,其中有近1.6億學生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1900多萬初中畢業生中,有85%以上升入高中階段教育學校;830多萬普通高中畢業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學校;此外,還有100多萬碩士研究生和24萬博士研究生。這個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保障了人民群眾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扎實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
科技部的發展計劃司綜合與規劃處處長王瑞軍表示,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把科學技術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位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到改革開放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實現新的跨越,探索和實踐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60年來,我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成為一個科技大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科技發展進入一個重要躍升大家。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已經形成了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黨政部門、黨校行政學院、軍隊院校等科研和教學系統,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和教學活動的人員近40萬人,其中專職研究人員有3萬多人。
據悉,「『輝煌60年』網上系列談」活動由中宣部宣教局會同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青網共同舉辦,旨在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深入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來,在經濟社會、科教事業發展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此次活動受到網民極大關注,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2萬人,網民提問、留言370餘條!

I. 我國近幾年來在教育事業上有什麼成就

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十一五」規劃目標基本全面實現

(一)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

2005年以來,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國小學凈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國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1%,初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4%,分別比2005年提高5.1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 規劃提出的義務教育普及與鞏固目標基本實現。

「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著力建設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8年秋季,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部免除,這標志著我國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已全面實現。

(二)學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進展,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2010年,我國學前教育規模達到2976.7萬人,比2005年增加797.6萬人,增長36.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個百分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5%以上」的「十一五」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三)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發展,體系結構趨於合理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為4670萬人,比2005年增加639.6萬人,增長15.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個百分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68.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1.9%,比2005年提高8.2個百分點。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在校生規模達到451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基本相當」的目標已全面實現。

(四)高等教育規模突破3000萬人,普及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105萬人,比2005年增加805萬人,增長35%,超出規劃目標105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為2232萬人,比2005年增長42.9%;研究生在學人數為154萬人,同比增長56.9%;成人本專科在校生為536萬人,同比增長22.9%。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5.5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從2007年起,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著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五)成人教育與培訓蓬勃發展,終身學習蔚然成風

2010年,高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263.7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萬人次,增長70.2%;中等教育培訓注冊學生 5291.9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8.1萬人次,增長0.2%。2010年,全國資格證書培訓注冊學生493.6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萬人次;全國崗位證書培訓注冊學生561.4萬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萬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提供了更廣泛的渠道,對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六)辦學體制改革逐步深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為滿足全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超過 11.8萬所(不含教育機構),比2005年增加近4.2萬所;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為3393萬人,比2005年增長67.6%。非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占同級教育比例繼續提高。

2010年,全國民辦高校總數達到676所(含獨立學院323所),民辦普通本專科在校生466.5萬人,是2005年的2.2倍,佔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個百分點。

2010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民辦學校為5622所,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達到537.1萬人,比2005年增加156.1萬人,佔全國高中階段[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

2010年,全國有民辦幼兒園10.2萬所,民辦學前教育在園(班)幼兒為1399.5萬人,比2005年增加731.4萬人,增長1.1倍,佔在園(班)幼兒總數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個百分點。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加強

(一)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增強

200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16502.7億元,比2005年幾近翻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12231.1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4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59%,同比提高0.80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投入水平不斷提升,為教育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009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分別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十一五」期間,我國義務教育被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義務教育預算內撥款2009年達6357.6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51.4%,占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個百分點。

4.關注弱勢群體,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期間,各級教育幫困助學體系不斷完善,以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和以風險補償金為核心的高等教育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已經形成,每年300多億元的資助資金覆蓋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500萬名大學生。

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2010年秋季學期起,免學費政策擴大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從2010年秋季學期起,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安排資金設立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二)教師隊伍層次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教育內涵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基礎教育教師學歷基本達到國家法定標准

「十一五」期間,小學、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最低標准。2010年,全國普通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達94.8%,基本達到《教師法》規定的標准。

2.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實現較快增長

2010年,地方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個百分點。全國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為21.4%,比2005年提高9個百分點。

3.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57.1%,比2005年提高16.8個百分點;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為67.8%,同比提高20.5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為32.3%,同比提高15.3個百分點,均大大超過《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合格標准。

4.高層次人才建設取得新進展

「十一五」期間,高校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別占增選數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國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3.72%和37.02%;高校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357人,佔全國總數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內外遴選支持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創新團隊391個,培養支持5643名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了十餘萬名青年骨幹教師。

(三)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帶動了教育現代化發展

「十一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高等優質教育課程資源庫和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純IPv6互聯網(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ERNET2主幹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傳輸網(CEBSat)運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初步構建了一個惠及1億多農村中小學生的遠程教育網路,著力縮小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數字鴻溝。

各級各類學校現代教育裝備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網,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職業學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學每24名學生就擁有1台教學用計算機。

三、人才培養和科研成績突出,人力資源水平明顯提高

(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間,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累計輸送了5486萬名畢業生,極大地改變了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結構。其中研究生累計畢業 166.7萬人,年均增長15.1%;普通本專科累計畢業2443.7萬人,年均增長13.4%;中等職業教育累計畢業生2875.6萬人,年均增長 9.5%。

(二)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數達到9830萬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9.9%;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當於高中三年級以上水平。

(三)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加強高校創新基地平台的建設與管理

目前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37個,占總數的62%;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583個;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102個,占總數的30.5%;依託高校建立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共有27個,占總數的29.7%。

2.強化競爭前培育,加強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間我部共資助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1877項,投入經費超過2億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資助課題數由6000多項增加到11011項。2006年-2008年期間分批共設立了126個創新引智基地,17個培育基地,累計投入經費11.8億元。

3.高校科技競爭力穩步增強,取得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十一五」期間,高校承擔了30%左右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6-2010年,高校作為第一承擔單位承擔973計劃項目232 項,占總數的56.7%;承擔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18項,占總數的49.4%;承擔863計劃課題4376項,經費75億,占總數的30%;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55項,經費46億元,占總數的20%;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523項,占總數的81.05%,重點項目1272項,占總數的66.88%。

「十一五」期間,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02項,技術發明獎151項,科技進步獎711項。2010年的國家三大獎項中,高校獲獎比例均超70%。高校授權專利數累計達115489件,年均增長40.1%。

四、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邁上新台階

(一)留學生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國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生人數迅猛增長。2010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28.5萬人,比2005年增長140.2%;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3.5萬人,比 2005年增長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在外的人員有127.32萬人。20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為26.5萬人,比 2005年增加12.4萬人,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佔40.5%,同比提高了8.7個百分點。

(二)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穩步增加

目前,我國與世界上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設立了18個雙邊教育高層工作磋商機制,構建了若干雙邊及區域性教育合作與交流平台。簽署並尚在執行的教育合作協議達154個,正在實施的政府間教育合作項目共有77項。與3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4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了大量的項目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學校境外辦學穩步發展。目前,國內經審批機關依法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1200多個。截至2010年12月,全國23所高等學校舉辦境外辦學項目達到56個。

(三)漢語國際推廣取得新突破,教育對外援助成效顯著

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經在96個國家(地區)設立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漢語橋」大學生比賽已舉辦九屆,中學生比賽已舉辦三屆,為弘揚中華語言文化,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發揮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國建立了10個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實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國別研究工程」並開始選派涉非專業研究生赴非留學深造。

J. 我國學前教育取得的的成績

一、當前制約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新的時代要求教育培養的人不僅應該具備21世紀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必須具備創新精神、主動學習與發展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會性人格素質。因此,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興起了素質教育改革高潮,各級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大力開展素質教育,以培養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但由於社會條件、經濟發展和教育科研狀況、人們觀念與認識的局限等原因,我國學前教育發展也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制約學前教育事業積極、健康的發展。 目前不利於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對學前教育的性質、功能、目標、內容的認識存在偏差。 近年來,一方面,人們日益認識到學前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來越意識到學前階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開端,是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基礎與保障,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士(包括家長、教師等)對於學前教育的性質、功能還存在著不少不適應時代要求的觀念與想法。 在學前教育的目標、內容上,由於傳統、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社會上還較普遍地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認知教育輕社會性、人格培養的問題,如忽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情感、態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養。 第二,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缺乏領導機構與計劃的保障。 在當前政府精簡機構的背景下,特別是由於一些地區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因而對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在個體成長與國家整個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夠的重視,還有一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在近幾年的工作計劃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學前教育,使得這些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缺乏計劃保障。 第三,學前教育發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規范。 近十幾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制定實施了《幼兒園管理條例》(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程》(1996年)等法規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我國目前學前教育立法層次偏低,其最高層次僅處於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第四層次,而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則有全國性的法律,可見,學前教育與它們還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第四,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培訓等問題仍未很好解決。 近2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國幼兒教師的地位與待遇等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處於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確規定幼兒園教師享受與中小學教師同樣的政治和經濟待遇。但遺憾的是,在實際中,由於經濟條件與人為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幼兒教師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兒教師培訓、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與支持。 在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上,我們認為目前還存在著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幾年雖然國家級或省市級的幼教科研項目均有所增加,但與中小學相比,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在經費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這在客觀上影響學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開展。其次,幼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尚顯薄弱,缺乏對兒童行為、心理發展需要及其問題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也尚缺乏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缺乏分析、總結、提升自身教育經驗的能力。 未來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向 一、21世紀將是一個更為光輝燦爛的「兒童的世紀」 處於20世紀與21世紀的交匯點上,我們可以說,盡管在世界范圍內,兒童的生存狀況、兒童的教育狀況以及兒童權益的保護工作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與過往所有的世紀相比,20世紀大致可稱得上「兒童的世紀」,愛倫?凱的預言基本上變成了現實。 在當今的中國和世界,有一批學者分別從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視界,提出「向兒童學習」的主張。「向兒童學習」這一口號可以幫助教師乃至整個成人社會認識兒童,尊重兒童,建立更為民主的師生夫系,建立更為民主的兒童與成人關系,這一口號將會使成人社會從兒童生活里得到滋養,從兒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們相信,「向兒童學習」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兒童學習」的信念將使兒童空前地凸顯在歷史與人群之中,他們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嚴。 二、21世紀將會建立與世界保持同步同時又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學前教育理論 我國的學前教育確實在探索,在前進。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西方的現代觀念要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要經過摸索、實驗,將先進的觀念變成中國本土的東西,才有可能在中國發揮其重要作用。 在世紀交匯時刻,我們嘗試著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怎樣建立?我國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自覺地將自己的理論視野打開,走得出去,又回得進來。「走得出去」,就是要問相鄰學科乃至於全部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習,要向國外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學習;「回得進來」,就是要將所學的這一切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成為學前教育觀念不斷成長的營養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進來」,我們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別是兒童教育學歷上一切精華的基礎上,建立體現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現代科學水平、與世界同步的現代學前教育理論。 三、21世紀中國學前教育的理論架構中「兒童發展」將真正成為一個關鍵詞 傳統教育觀念強調知識獲得,強調「美德袋」的灌輸,強調成人中心主義的師生關系等等。應試教育便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傳統教育模式。我國近年來出現的素質教育思潮便是針對應試教育而發的。素質教育最初反對的是應試教育在實踐層面上存在的種種弊端,但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將會對應試教育背後的原因──傳統教育觀念進行理論的反思,進而使素質教育思潮逐步發展為一場反對傳統教育觀念、建立現代化教育理念的運動。 事實上,兒童中心論並沒有錯,錯的是那些指責兒童中心論的人,他們錯誤地認為兒童中心論與社會對兒童發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對立的。事實並非如此。被看作」兒童中心論」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試圖調解個體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之間的對立,他強調兒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時他又認為「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 兒童總要成為成人,成為社會的一員,成為文化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因而,兒童教育是不可能迴避社會對兒童的種種要求的。而兒童中心論者則認為這種社會需要無可厚非,但欲實現這一需要,仍然要考慮到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只有按照兒童的本性實施相應的體現社會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對兒童發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兒童中心論者的這一認識並沒有錯。 在21世紀,在學前教育理論的建構過程中不斷強調「兒童發展」這一概念,讓人們重視這一概念,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然而無論如何,「兒童發展」這一概念將是21世紀中國學前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

閱讀全文

與我國教育事業體現了哪些成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色戒類似電影 瀏覽:356
韓國關於老師的電影推薦 瀏覽:74
電腦上免費追劇的軟體 瀏覽:828
求個看你懂的小說網址 瀏覽:246
下班後去看電影怎麼樣英語 瀏覽:802
愛情觀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866
無需付費的影視網站 瀏覽:126
可以免費看電影的網站,免下載 瀏覽:474
經典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名字 瀏覽:533
電影曹查理偷吃千年人參 瀏覽:694
印度電影普通話版全部大全 瀏覽:655
黑幫槍支和僵屍電影 瀏覽:230
一部電影中年輕的道士 瀏覽:234
雪暴演員表 瀏覽:75
全裸國產電影有哪些 瀏覽:143
棒球媽媽3個女人叫什麼 瀏覽:443
日韓限制級網站 瀏覽:400
徐傑 香港 演員 瀏覽:37
bl有肉的電影 瀏覽:95
人變蛇等的一個電影 瀏覽:456